黄变色牢度
服用白色锦纶耐光黄变性能影响因素探讨
纺织品光黄变是由太阳光或紫外线照射而引起的纺织材料表面颜色变黄的现象。
浅色、漂白、增白的纺织品通常容易产生目测就能发现的光黄变现象,外观泛黄严重影响了产品的美观度。
在国内,受行业发展影响,白色或浅色服饰的耐光黄变性能检测研究未受到重视,纺织品由紫外线照射导致的光黄变测试方法仅有GB/T 30669—2014《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光黄变色牢度》。
目前,耐光黄变的研究主要有比较分析纺织品黄变及其相关测试标准[1-4],纺织品黄变的产生原因、机理和改善措施[5-7]等,但对于紫外线耐光黄变的试验影响因素(辐照度、试验箱温度、试验时间)的关系显著性缺少探讨,且GB/T 30669—2014缺少试验箱温度的明确规定。
因此,本实验研究影响服用白色锦纶耐光黄变性能的因素,采用正交设计分析试验因素的相互影响关系,并采用测色仪测试样品的白度值探讨黄变速率问题,为实际检验检测统一理解和标准完善提供参考。
服用白色锦纶耐光黄变性能影响因素探讨摘要:以荧光增白锦纶织物为研究对象,根据GB/T 30669—2014中的方法,采用QUV 老化设备通过3因素2水平正交试验探讨了影响样品耐紫外线黄变性能的因素,着重探讨了黑标温度(即辐照温度)和辐照时间的影响。
结果表明,各因素的影响排序由大到小为:辐照时间、辐照度、辐照温度,延长辐照时间和提高辐照温度会加剧样品的黄变程度,并建议GB/T 30669—2014在今后的修订中明确辐照温度,(47±3)℃可作为参考。
关键词:紫外线;耐光黄变;QUV 中图分类号:TS107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9350(2023)06-0045-03Abstract:The fluorescent whitening nylon fabric wa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According to the method in GB/T30669—2014,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sistance to ultraviolet light yellowing of samples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a 3-fac⁃tor 2-level orthogonal test using QUV aging equipment.Emphasis was placed on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black standard-panel temperature (irradiation temperature)and irradiation tim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fluence of each factor isranked from large to small:irradiation time,irradiance,irradiation temperature.Increasing the irradiation time and test tem⁃perature will aggravate the degree of yellowing of the sample.It is recommended to clarify the irradiation temperature in fu⁃ture revisions of GB/T 30669—2014,(47±3)℃for reference.Key words:UV;resistance to light yellowing;QUVDiscussion o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esistance tolight yellowing of white nylon for clothes收稿日期:2022-09-05基金项目:原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科技项目(KJ175952)作者简介:黄松(1981—),男,江苏连云港人,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纺织品检验与科研工作,邮箱:*******************。
ISO 105 X18:2007纺织品酚黄变色牢度试验方法解析
学物质; ) ( 酚黄变过程具有时温等效性, 2 可通过试验条件掌控试验 时间和 黄变程 度;) 力对结果影 响微弱 , (压 3 密封程度则影响明显, 测试
后试样短 时间放 置对评 级影响较小 . , 因此 在使用相同标物的前提下, 该标准方法试验准确程度主要把握温度 、 保温时间和密翔性.
Iw ig wa o e ie r m h a u a n i n e t b t fo t e c e ia u s a c s w ie y u e n t e m a o n s n td r d fo t e n t r I v r m n u r m h h m c l b t n e d l s d i h — v e o s
te . h o tn n f e c coso h tn adwee a a zd T ers l h we h t 1 p e oi y l i s T ec ne ta di l n ef tr f e sa d r l nu a t r n l e . h e u ss o dta: ) h n l e— y t ( c
d ge f el n o l b o t l db e t o dt n ;3 pe s r a teefc fte rs l a d s ai e reo lwi c ud ec nr l yts n io s( )rs ue h dlt f t h e u , n e lg y o g oe c i il e O t n
2 8卷第 1 期 1 月 第0 1 1 1 2 年 1
t
印 染 助 剂
V 1 8 No 1 o . . 2 l
NO . 011 V2
T T L AUXI AR ES EX I E U I
耐黄变等级(DOC)
一、耐黄变等级1、黄变:在自然太、紫外线长时间照射下或在热、氧、应力、微量水分、杂质、不正当工艺等作用下颜色发黄的现象,叫做黄变。
一般来说发生黄变的三个原因1、高温2、长期的光照、风化(耐候性)3、发生了反应但具体耐黄变的标准会因为应用方向的不同而不尽相同。
就拿1、高温来说,有的塑料要求300℃不黄变,那么就有的180℃不黄变就好;对于2、耐候性,一般做测试时都要进行1000-1500小时,但实际使用上的要求可能低于或大于这个时间长度。
;对于3、反应就更要明白了,有的耐酸,有的耐碱。
而TPE的耐黄变等级是根据抗UV强度来计算的,最好的是透明级的。
用紫外线灯照射,看变黄的程度,对比色卡2、TPU耐黄变等级是如何划分的?一般是对比灰卡,分1-5级。
经过耐黄变测试如Suntest,QUV或者其他日晒等测试后,对比测试前后样品的颜色变化,最好的等级是5,代表基本不变色。
3以下就是明显变色。
一般来说4-5级,就是稍微变色,就已经满足大部分TPU的应用了。
如果需要完全不变色,一般需要用脂肪族TPU,就是所谓不黄变TPU,基材非MDI,一般是HDI或者H12MDI等,长时间UV测试也不会变色。
二、评定灰卡标准,采用GB250-1995标准(参考)1、用以对照判断染色牢度试验后,试片及附布变退色或染污的程度。
主要技术参数:AATCC标准灰卡/变色美国AATCC标准灰卡/沾色美国GB250标准灰卡/变色国产GB251标准灰卡/沾色国产AATCC标准灰卡/变色国产AATCC标准灰卡/沾色国产JIS标准灰卡/变色日本JIS标准灰卡/沾色日本ISO标准灰卡/变色英国ISO标准灰卡/沾色英国国标纺织色卡GB 250-1995>>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 >>ISO 105/A02-1993※国标纺织色卡GB 251-1995>>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 >>ISO 105/A02-1993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105/A02-1993《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用于评估色牢度测试中的变色、沾色,分1-5级,半级递增,装于包套。
crocking 测试标准
色牢度(Color fastness)又称染色牢度、染色坚牢度,是指纺织品的颜色对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各种作用的抵抗力。
根据试样的变色和未染色贴衬织物的沾色来评定牢度等级。
纺织品色牢度检测是纺织品内在质量测试中一项常规检测项目。
纺织品在其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光照、洗涤、熨烫、汗渍、摩擦和化学药剂等各种外界的作用,有些印染纺织品还经过特殊的整理加工,如树脂整理、阻燃整理、砂洗、磨毛等,这就要求印染纺织品的色泽相对保持一定牢度。
纺织品色牢度测试水色牢度测试WaterISO 105-E01:2013, GB/T 5713-2013, SATRA TM 6-1993, BS EN ISO 105-E01:2013, AATCC 107-2013GB/T 5713-2013海水色牢度测试Sea WaterAATCC 106-2013, ISO 105-E02-2013, GB/T 5714-1997GB/T 5714-1997氯水色牢度测试Chlorinated WaterAATCC 162-2011, BS EN ISO-E03:2010, DIN EN ISO 105-E03:2010, ISO 105-E03:2010, GB/T 8433:2013GB/T 8433-2013水洗色牢度测试WashingAATCC 61-2013, BS EN ISO 105-C10:2007, ISO 105-C10:2006, BS EN ISO 105-C06:2010, ISO 105-C06:2010, DIN EN ISO105-E03:2010, SATRA TM 250-2002, AS 2001.4.15-2006(R2016), GB/T 3921-2008, GB/T 12490-2014GB/T 3921-2008, GB/T 12490-2014干洗色牢度测试Dry cleaningAATCC 132-2013, DIN/BS EN ISO 105-D01:2010, ISO105-D01:2010, SATRA TM 173-1995, GB/T 5711-2015GB/T 5711-2015摩擦色牢度测试Dry&Wet crocking/Rubbing纺织面料:AATCC 8-2016, DIN 54021-1:2014, AS 2001.4.3-1995, ISO 105-X12:2016, GB/T 3920-2008, ISO 105-X16:2016, AATCC 116-2013, GB 18401-2010GB/T 3920-2008, GB 18401-2010皮革面料:ISO 11640:2012, ISO 17700:2004, QB/T 2537-2001, QB/T 2882-2007皮革面料:QB/T 2537-2001, QB/T 2882-2007汗液色牢度测试PerspirationAATCC 15-2013(E2014), ISO 105-E04:2013, SATRA TM 174-2016, JIS L0848-2014, DIN 53160-2:2010, GB/T 3922-2013, GB 18401-2010,SATRA TM335-1994, ISO 11641:2012GB/T 3922-2013唾液色牢度测试SalivaDIN 53160-1-2010*, GB/T 18886-2002GB/T 18886-2002光照色牢度测试LightAATCC 16.3-2014, ISO 105-B02:2014, GB/T 8427-2008蓝标4级或40AFU内GB/T 8427-2008蓝标4级热压(熨烫)色牢度Hot pressingQB/T 2926-2007, GB/T 6152-1997, ISO 105-X11:1994, AATCC 133-2013干热色牢度Dry heatAATCC 117-2013, EN ISO 105-P01:1993, GB/T 5718-1997, ISO 105-P01:1993水斑Water spottingAATCC 104-2014, AS/NZS 2001.4.4-1998, BS EN ISO105-E07:2010, GB/T 5717-2013, ISO 105-E07:2010, JISL0853-1994存放升华色牢度Transfer of Dyes(Sublimation duringstorage)GB/T 5718-1997, JIS L 0854-2013, DIN 54056:2017颜色迁移测试Dye transferSN/T 2470-2010, AATCC 163-2013, ISO 105-X10:1993酚黄变测试Phenolic yelwing testSN/T 2468-2010, ISO 105-X18:2007耐黄变测试Yellowing TestASTM D1148-2013, HG/T3689-2014HG/T3689-2014耐光、汗复合色牢度Colour fastness to light with artificial perspiration GB/T 14576-2009, ISO 105-B07:2009拼接互染色牢度Colour fastness to transfer in joints。
怎么测试色牢度,操作方法
色牢度各项试验的评级汇总1. 耐摩擦色牢度在摩擦试验的评级中,要等到湿摩擦测试的棉布干燥完后,粘掉棉布上可能影响到评级的多余纤维,然后在每个被评级摩擦布的背面放置三层棉布,最后用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来评定它的沾色程度。
2. 耐皂洗、耐水、耐汗渍、耐唾液、耐海水色牢度等针对于这些色牢度试验的评级,它们都是以一块原样和一块未经试验的贴衬织物作为参照样,然后来评定试样的变色和贴衬织物的沾色。
3. 洗液沾色针对于皂洗试验后(参照FZ/T 73020-2019)洗液沾色的评级,在试验结束后,评级需在15min内完成。
将皂液去除杂质后倒入比色管中,以未经洗涤且与试验温度相同的皂液作为参照样,在D65光源下,以白色纸板为背景,用沾色灰卡来评定洗液的沾色程度。
4. 耐光色牢度以GB/T 8427-2019方法3为例,在耐光试验的评级中,以一块样品和目标蓝色羊毛标样以及比目标蓝色羊毛标样低一级和低两级的蓝色羊毛标样共同曝晒,直至曝晒的终点,然后再将曝晒过后的样品与蓝色羊毛标样进行级数的判定。
评定时,样品各阶段分别与蓝色羊毛标样进行对应,若不同阶段得出的级数不同,则可以用不同阶段级数的算数平均值来进行级数的评定;当平均耐光色牢度不是整级或半级时,取其临近较高的半级或整级。
(美标为日晒后样品与原样根据变色灰卡评定)5. 耐光、汗复合色牢度以GB/T 14576-2009为例,将样品与蓝色羊毛标样一起进行曝晒,直至曝晒的终点。
在试验结束后,对试样进行清洗、干燥,然后用变色灰卡进行评定。
6. 耐热压色牢度针对于耐热压色牢度的评级,在试验结束后,要立即用变色灰卡对试样的变色进行评级,然后将试样放置在标准大气中调湿4h后,再评定试样的变色和棉贴衬织物的沾色。
评定沾色时,要以棉贴衬织物沾色较重的一面来进行评定。
7. 拼接互染色牢度在该项目的试验结束后,要对试样进行冲洗,洗净样品上残留的洗涤液。
等到样品干燥后,再用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来评定浅色织物的沾色。
面料发黄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面料发黄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前言:面料的黄变,又称“黄化”,是指白色或浅色材料在光、化学品等环境条件下,表面泛黄的现象。
纺织品在贮存、运输、穿着等过程中产生黄变会直接导致经济损失。
因此,近年来面料生产商和采购商开始越来越重视这个指标。
我们来看下面分析。
一、面料黄变的种类:一般来说,纺织品中常见的黄变主要有光黄变和酚黄变两种。
前者是指由太阳光或紫外光照射而引起的纺织品表面颜色泛黄;后者是指由氧化氮或酚类化合物的作用,而造成纺织材料变黄的现象。
相比于耐汗渍、耐水、耐摩擦等常规色牢度检测项目,对于黄变的考核起步较晚,目前考核光黄变的国家标准为GB/T 30669-2014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光黄变色牢度》,考核酚黄变的国家标准为GB/T 29778-2013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潜在酚黄变的评估》。
白色织物贮存中有时会黄变,泛黃部位经酸处理后黃色消失回复原来的白色,若再滴上碱液又回复黄色。
究其原因,主要是酚黃变。
引起酚黃的主要原因:包装材料中普遍使用的抗氧化剂 BHT (2,6-二叔丁基对甲酚) 与空气中的氮氧化物 (NOx) 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DTNP (2,6-二叔丁基对硝基苯酚),DTNP在酸性状态下无色,室温条件下极易升华而转移,当遇到碱性物时,则立即黃变。
二、测试方法:GB/T 29778-2013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潜在酚黄变的评估》原理:将被测试样与一块控制织物分别用含有苯酚的测试纸包裹之后置于在玻璃板之间并叠加在一起形成组合试样,施加一定压力后用聚乙烯薄膜裹紧,然后置于规定温度的恒温箱或烘箱中一段时间,移出冷却后拆开聚乙烯薄膜,取出控制织物和试样立即用灰色样卡评定试样的黄变级数。
如果控制织物的沾色达到预定值,则试样的沾色级别即为测试值,否则重新进行试验。
GB/T 30669-2014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光黄变色牢度》原理:试样在紫外光下照射一定时间后,与未经照射的样品进行对比,用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评定变色程度,从而判定纺织材料在紫外光线照射下耐光黄变的能力。
各种色牢度
各种色牢度前言染色牢度是对染色、印花织物的质量要求。
因为染过色的织物在穿着和保管中会因光、汗、摩擦、洗涤、熨烫等原因发生裉色或变色现象,从而影响织物或服装的外观美感。
染色牢度可分为日晒牢度、水洗或皂洗牢度、摩擦牢度、汗渍牢度、熨烫牢度和升华牢度等。
日晒牢度•指有颜色的织物受日光作用变色的程度,也称耐光色牢度。
•其测试方法既可采用日光照晒也可采用日光机照晒,即把试样与一组蓝色羊毛标准(按其在光的照射下的褪色程度分为3 级),同时放在相当于日光的人造光源下按规定条件进行曝晒,然后比较试样与蓝色羊毛标准的变色情况,从而评定出试样的日晒牢度等级。
•将照晒后的试样褪色程度与标准色样进行对比,欧洲标准分为8级,8级最好,1级最差。
美国标准分为5级。
•日晒牢度差的织物切忌阳光下长时间曝晒,宜于放在通风处阴干。
日晒牢度的影响因素•与染料结构有关一般来说蒽醌类染料,酞菁染料,硫化中硫化蓝及金属络合染料的日晒牢度都比较好;大多数不溶性偶氮染料的日晒牢度也比较高;而连苯胺型的偶氮染料的日晒牢度低;三芳甲烷类染料都不耐晒。
•与纤维种类有关①靛蓝在羊毛上耐晒而在纤维素上的日晒牢度却很低;②凡拉明蓝盐B在粘胶上的日晒牢度要比在棉上高的多。
•与染料浓度有关:一般浓度低的比浓度高的牢度差,这种情况在偶氮染料上表现尤为明显。
•与外界条件的影响有关:空气含湿量的高低、气温的高低对日晒牢度影响也很大。
一般在含湿高的情况下,日晒牢度较低。
如:凡拉明蓝在南方比在北方地区容易泛红褪色。
•与助剂有关:现在有很多的助剂可以有效改善日晒牢度。
改进日晒牢度的措施•染料选用(最主要的影响因素)①黄色谱的高日晒牢度:活性染料以吡唑啉桐和萘子三磺酸为母体结构;②蓝色谱的高日晒牢度:活性染料以蒽醌、酞菁、甲脂为母体结构;③红色谱活性染料的日晒牢度普遍较低,特别是浅色,只有一些偶氮基二个相邻位置含有配位能力的羟基,与铜形成稳定的螯合环,可以提高日晒牢度;④选用染料进行拼色组合时,一定要使选用的每个组份染料的耐光牢度水平相当,只要其中任何一个组分,尤其是用量最少的组分的耐光牢度达不到浅色染色物的要求,就会使最终的染色物的耐光牢度无法达标。
耐光黄变色牢度欧洲方法
耐光黄变色牢度欧洲方法说实话耐光黄变色牢度欧洲方法这事,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
你想啊,这欧洲方法,肯定跟咱平常接触的那些有点不一样,我当时就觉得脑袋大。
我最开始就照着一些网上查到的所谓通用方法来做。
我以为只要控制好光照时间、温度这些基本的条件就可以了。
我把样品放在光照仪器里,严格按照我查到的资料设置了光照时长,想着这就妥了。
结果呢,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等我去检测的时候,发现数据偏差特别大。
这就是我犯的第一个错,只看了基本的条件,根本没关注到欧洲方法里那些独特的要求。
后来我又找了些欧洲标准的文件来看。
我才意识到,在这个耐光黄变的测试里,欧洲方法对光源的频谱要求特别精细。
这就好比你做菜的时候,调料放的比例不对一样,光源频谱差一点都不行。
于是我就费了好大劲找合适的光源设备,这个设备能满足特定的频谱要求。
我还试过调整样品的放置方式。
你可能觉得这是个小问题,但其实影响可不小。
我最开始就是简单地把样品平放在测试台上,后来我才发现按照欧洲方法应该要有一定的倾斜角度的,这样能让光照得更均匀,就像晒太阳的时候斜着晒可能晒得更全面一样。
还有湿度的控制,我一开始根本没重视这个。
后面专门弄了设备来精准控制湿度,才发现和之前的数据相比又精准了点。
但是呢我现在也还不能说我完全掌握了这个耐光黄变色牢度欧洲方法。
我感觉这个里面还有一些细节可能需要更多的尝试。
比如说,对于不同材质的样品,可能在这种欧洲方法下处理起来还有细微的差别。
我建议要是有人也在琢磨这个耐光黄变色牢度欧洲方法,千万别像我最开始似的只看个大概。
一定要把欧洲的标准文件看全看仔细了,每个小的规定都可能影响最后的结果。
而且多做些对比测试也挺有必要的,拿同样的样品用不同的设置来测测,这样就能更快发现问题出在哪了。
再就是设备的选择一定要慎重,不符合欧洲方法要求的设备那做出来的数据肯定靠不住。
色牢度1到5级等级标准
色牢度1到5级等级标准色牢度是指染料或颜料在一定条件下对光、湿、摩擦和洗涤等因素的抵抗性能。
它对于纺织品、染料和颜料的品质以及使用寿命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色牢度的等级标准可分为1到5级,具体如下:1级:极差在这个等级下,染料或颜料的色牢度非常差,它们极度容易褪色,即使是在正常的使用条件下。
经过水洗、摩擦或暴露在阳光下等处理后,它们的颜色会明显地变淡。
这种等级的产品不太适合使用,因为它们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被破坏,并且失去了原本的色彩。
2级:差在这个等级下,染料或颜料的色牢度相对较差。
它们在受到一些处理或者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容易发生褪色。
经过洗涤、摩擦或者曝晒后,它们的颜色会比较明显地变淡。
这种等级的产品需要特别小心使用,以避免颜色的快速丧失。
3级:一般在这个等级下,染料或颜料的色牢度相对一般。
它们在正常的使用条件下,颜色变化不会很明显。
经过常规的处理,如洗涤、摩擦或者暴露在阳光下,它们的颜色变化也不会太大。
这是大多数产品的色牢度等级,可以满足一般使用的需求。
4级:好在这个等级下,染料或颜料的色牢度较好。
它们在正常的使用条件下,不容易发生色彩的变化。
即使经过洗涤、摩擦或者曝晒等处理,它们的颜色也不会明显褪色。
这种等级的产品适用于一些对颜色较为敏感的用途。
5级:极好在这个等级下,染料或颜料的色牢度非常好,它们几乎不会发生变色。
无论在什么样的使用条件下,都能保持原有的鲜艳和饱和度。
这种等级的产品适用于一些对色彩要求非常高的特殊用途。
需要注意的是,色牢度的评级标准可能因不同的行业、国家和产品而有所不同。
此外,一些特殊用途的产品可能有自己独特的色牢度评级标准。
总结起来,色牢度的1到5级等级标准是:1级为极差,2级为差,3级为一般,4级为好,5级为极好。
染整生产常见质量问题解析
染整生产常见质量问题解析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各行各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解决染整生产常见质量问题,综合来说,应严格控制纺纱和织造过程,避免由于因纱线批次批号不同而造成的染整疵病;同时应针对不同的纤维及不同的纺织品种,选取适合的染料、染整助剂以及染色设备,进行恰当的工艺过程,减少回修的次数,避免染整疵病的产生。
关键词:染整生产;质量问题引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每年生产的服装量近300亿件。
中国纺织品虽然产量多、产值大,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其中色牢度是评价印染纺织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消费者所关心和投诉较多的质量问题之一,而且纺织品的色牢度质量问题也是制约我国纺织向更高端服装产品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纺织品色牢度检测中,普遍存在耐皂洗色牢度、耐汗渍色牢度、耐水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耐光色牢度以及酚黄变色牢度等质量问题,因此,提高纺织品的色牢度是提高染整企业产品竞争力的关键,也符合国家倡导的生态环保的要求。
1色泽质量方面的疵病分析1.1色不匀色泽的不均匀主要有色花、色点和色渍斑。
其中色花问题在绳状浸染染色中比较容易发生,应恰当控制助剂的选择、升温加料的次序等过程;在紧式平幅染色中虽色花问题出现几率较少,但也需使用匀染剂以防万一。
色点、色渍主要与染料、助剂和设备的清洁工作有关。
如一些水溶性较低的分散染料受微粒大小、抗凝聚性能、工艺处方及染色机的清缸是否彻底等因素的影响,如若使用时控制不当,则很容易出现色点和色渍的问题。
色牢度的项目很多,主要包括:皂洗牢度、耐摩擦牢度、耐光牢度、耐汗渍牢度、耐氯牢度以及耐气候牢度等等。
其中,皂洗牢度主要是由主观原因造成的;耐光牢度、耐汗渍牢度和耐氯牢度等则主要受客观因素即染料性质的影响。
耐摩擦牢度和耐气候牢度既与主观因素有关,又受客观因素(如染料和助剂种类)的影响,如耐气候牢度中的风印问题,风印是由于局部色变所引发的色不匀造成的,主要发生在棉织物上,在使用含有乙烯砜基团类型的活性染料后尤为突出;且织物染色后不会立即显现风印现象,直到入仓甚至成衣后才出现风印问题。
黄变的原因及改善方法
黄变的原因及改善方法前言:衬衣作为一种老少皆宜的休闲服装,深受人们喜爱,衬衣历来也受到很多消费者的欢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传统意义上厚重、风格粗犷的衬衣,希望衬衣能够更加轻薄舒适,彰显独特品味。
但高支轻薄衬衣容易发生产品黄变的问题,会严重影响产品品质。
产品黄变是业内较为普遍的质量问题。
在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中,产品长期暴露于空气中会发生黄变现象,一些折叠部位黄变更加明显,严重影响外观,进而导致产品无法销售,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本文主要探讨高支轻薄衬衣黄变的原因,结合实验室研究结果和大货生产情况,针对衬衣制作、后整理(成衣水洗)等生产环节及销售陈列提出改善预防措施,减轻高支轻薄衬衣黄变的产生。
一、衬衣黄变情况调查1.1 终端市场调查通过对ZARA、UNIQLO、BERSHKA、H&M、Vero Moda、Only、Stam等24个品牌的调查发现,衬衣产品的陈列方式有用衣架悬挂和折叠两种。
其中,上衣(包含衬衣)多是衣架悬挂陈列,裤装则有悬挂、折叠两种陈列方式。
而且所有采用衣架悬挂的上衣及裤装都没有明显黄变情况。
多家品牌裤装折叠放置,有明显黄变现象,黄变位置为暴露在空气中的折叠部位。
调查还发现,黄变情况有以下特点:①是黄变位置为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的部位;②是不同面料之间黄变程度也有轻微差异;③是纱支越高越轻薄的衬衣黄变情况越严重;④是颜色越浅的衬衣黄变情况越严重。
1.2 成衣水洗厂调查为进一步分析高支轻薄衬衣的黄变现象,用相同的面料在 5 家水洗工厂进行水洗(要求洗后颜色一致),洗后衬衣放入展厅,存放 1 个月后观察黄变情况。
5 家服装水洗工厂水洗的高支轻薄衬衣在折叠位置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黄变现象。
通过以上市场调查和水洗工厂调查可知,衬衣产品黄变是普遍现象,且高支轻薄衬衣更易发生黄变。
二、高支轻薄衬衣黄变原因分析黄变又称“黄化”,是指白色或浅色物质在外界条件如光、化学药品等的作用下,表面泛黄的现象。
主布料(包括所有经纬编布)检验标准OK
同一卷的边中、前后色差
4-5级(印花布版差≥4级)
匹长偏差率
<1%
幅宽偏差率
-2%≤Z≤+5%
布卷(顺列或针路方向剪开)
平放不可起卷
弹性和手感(按客户确认布板)
无明显差异
内
在
质
量
克重偏差率145 g/㎡以下
G<±3%
145 g/㎡以上
G<±2%
洗水变化率%(梭织)
(含梭织)
长度、宽度±3%
洗水变化率% (针织,普通)
颜色变化:5普通颜色变化:3
(考核泳装:颜色变化是:2)
拉伸弹性伸长率考核泳衣布
直向150%;横向120%
耐氯化水拉伸性回复率考核泳衣布
直向70%;横向60%拉伸性回复率90%涨破强力提花布不考核ISO 13938-1 or ISO 13938-2(100%天然或再生纤维的汗布产品)
<200gsm:250kpa
长度、宽度±5%
PH值GB/T7573-2002
GB/T18401-2003
4.0~7.5
甲醛含量GB/T2912.1-1998
≤75 mg/kg
耐水洗色牢度ISO105-E01或GB/T 5713
相互沾色4-5级
耐摩擦色牢度ISO105-X12:1993
干摩3-4级;湿摩2-3级深色3级(泳装3级)
耐汗渍色牢度ISO105-E04:1994
变色4级;沾色≥3-4级
耐氯化水色牢度ISO105-E03:1994考核泳衣布
颜色变化4;相互沾色4-5
耐海水色牢度ISO105-E02:1994考核泳衣布
颜色变化4、相互沾色4-5、沾色牢度3-4
光照牢度-氙光测试)ISO105-B02:1994(泳装面料包括绣花、印花等)
纺织品酚黄变、光黄变产生的原因及防止黄变措施的研究
纺织品酚黄变、光黄变产生的原因及防止黄变措施的研究作者:侯金连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9年第01期摘要:纺织品泛黄的现象已经成为一项被反复提出的重要问题。
这种现象在白色或者浅色织物上尤为显著。
本文主要对纺织品酚黄变和光变黄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有效地预防黄变措施。
关键词:纺织品;酚黄变;光黄变;原因;措施中图分类号:TS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01-0067-021 引言纺织品的黄变严重影响到纺织品外观和使用性能。
纺织品的加工成品在完成交易之前,需要经过一定的工艺手段的染整、在库储存、运输、样品展示等等相对繁杂且时间较长的阶段。
在完成交易以后进入其使用阶段也会由于穿着、洗涤或者储存不合理从而造成颜色变异的情况出现。
综合来讲,造成纺织品颜色出现差异具有一定的内在原因和相对客观存在的外在原因,同时也存在着两者相互作用的原因。
所以,纺织品颜色出现变异的情况造成的索赔情况的出现逐渐上升的势头。
纺织品生产者、销售者还有第三方检测方均对纺织品颜色出现异常的情况保持着高度的重视并且针对颜色出现异常的情况展开有效的分析,并提出减少和改善纺织品变黄的有效措施。
2 纺织品变黄的主要类型纺织品的变黄也可以称之为“黄化”,其通常说的是白色或者浅色织物受外在因素的影响,比如:光、化学药剂等影响下引起表面出现泛黄情况。
而通常遇见的纺织品黄变色牢度主要有酚黄变和光黄变两大类。
酚黄变:在氮氧化物和酚类化合物的作用下,纺织品产生的黄色色变。
光黄变:是从紫外线照射进而造成的白色或浅色的纺织品其表层出现泛黄的情况。
3 方法测试3.1 酚黄变测试按照ISO 105-X18:2007规定了一种评估纺织品材料的酚黄变潜力的测试方法。
将被测试样和标准控制织物分别置于对折的测试纸中(测试纸以长边为轴中间对折),并分别夹在两块玻璃板之间,用不含丁基化羟基甲苯的聚乙烯薄膜进行包裹,形成一个组合试样(见图1)。
黄变色牢度——精选推荐
黄变色牢度本文介绍了目前纺织领域常见的两种黄变色牢度的类型,分别阐述了光黄变和酚黄变的测试原理,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外关于该项目的测试方法以及标准的现状,并建议我国应尽快完善相关标准。
关键词:纺织品;黄变;测试;标准1前言黄变,又称“黄化”,是指白色或浅色物质在外界条件如光、化学药品等作用下,表面泛黄的现象,常见于塑料、鞋材、纸张等产品质量的考核中[1]。
在纺织品上,国内尚无具体考核要求及相关的测试标准。
但近年来,一方面国外较大的面料采购商如Marks&Spencer、Adidas 等纷纷将这一指标纳入验货合同;另一方面,纺织品在贮存、运输、穿着等过程中产生黄变而导致经济损失的事件频频发生,因此,国内外面料的生产商和采购商也开始重视起这一指标。
同时,检验及科研单位也开始致力于相关标准的制定及测试方法的研究。
本文对纺织品黄变色牢度的标准和测试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2标准与测试一般来说,纺织品中常见的黄变主要有光黄变和酚黄变两种。
前者是指由太阳光或紫外光照射而引起的纺织品表面颜色泛黄;后者是指由氧化氮或酚类化合物所引起的纺织品表面泛黄。
相比于耐水、耐汗渍等常规色牢度测试,纺织品黄变色牢度的标准和测试起步较晚。
2.1测试标准2.1.1国外目前,AATCC、EN等尚无黄变色牢度测试的相关标准,现有的是一些大公司在采购、验货时所用的试验方法,如Caurtaulds公司的Caurtauldsmethod(酚醛黄变测试),这也是普遍为各实验室所接受的测试方法,广泛应用于纺织品耐黄变性能的评估。
随着黄变色牢度指标所受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2007年发布了ISO105-X18:2007《纺织材料色牢度试验第X18部分:材料苯酚发黄可能性评估》,该标准所介绍的测试方法与Caurtauldsmethod基本一致,采用将试样用含有苯酚的测试纸包裹后置于试验箱中一定时间,最后评定纺织品酚黄变色牢度的测试方法[2],但光黄变色牢度评价的明确标准还没有制定。
色牢度
50cm×50cm
GB/T 420
3
耐摩擦色牢度 Colour Fastness To Rubbing
50cm×50cm
GB/T 3920 GB/T 29865 ISO 105-X16 QB/T 2790 QB/T 2537
耐干摩擦色牢度 Colour Fastness To Colour Fastness To Colour Fastness To Colour Fastness To Dry Rubbing Wet Rubbing 耐湿摩擦色牢度 耐干摩擦色牢度(皮革) Dry Rubbing(Leather) Wet Rubbing(Leather) 耐湿摩擦色牢度(皮革)
FZ/T 01079
烫焦程度 Degree Of Scorch
26
交联程度 Degree Of Crosslinkage
60cm×60cm
FZ/T 01080
交联程度 Degree Of Crosslinkage
27
耐黄变 Resistance To Yellowing
40cm×40cm
HG/T 3689
面料大小
20cm×20cm
包含标准号
GB/T 18886
子项名称
变色 Colour Change 沾色 Staining 氙弧 Xenon Arc Lamp 变色 Colour Change 酸液 Acid 碱液 Alkali 变色 Colour Change 沾色 Staining 变色(干态) Colour Change(Dry State) 变色(湿态) Colour Change(Wet State) 变色(干态) Colour Change(Dry State) 变色(湿态) Colour Change(Wet State) 干燥后变色 Colour Change After Drying 滴水2分钟后变色 Colour Changeg After 2 min
关于光照牢度
Colour Fastness toLight& YellowingSoftline Technical Assurance21st Aug. 2008TOPIC光照色牢度光照色牢度的原因分析提高光照指标的措施案例分析服装泛黄服装泛黄的原因分析避免面料泛黄的方法案例分析STA 对Case Enquiry 分析2007年-2008年:色牢度分析泛黄30%光照光照、、光汗20%水洗水洗、、耐水14%储存9%整烫7%干洗4%其它6%摩擦10%色牢度改善改善情况0%20%40%60%80%泛黄光照汗渍耐水水洗摩擦改善情况客户反馈大货产品色牢度改善情况GB18401-2003色牢度要求--4耐唾液334耐干摩333-4耐汗333-4耐水C 类B 类A 类色牢度Resistant 牢固to saliva and perspiration 唾液和汗液4444to rubbing, dry 摩擦12 13(干) 3 -43 -43 -43 -4to alkaline perspiration 碱汗液 3 -43 -43 -43 -4to acidic perspiration 酸汗液3333to water 水Colour fastness (staining) 沾色牢度not usedPBB, TRIS, TEPA, pentaBDE, octaBDE 8none 11GeneralFlame retardant products 有害阻燃剂nonenone 11Biological active products 生物活性剂1.01.01.01.0Chlorinated benzenes and toluenes [ppm]氯化苯和氯化甲苯8(有机氯载体有机氯载体))IV decoration materialIII with no direct contact with skinII in direct contact with skinI BabyProduct Class欧盟环保纺织品标准要求(2008)从上述两个表中可以看出,光照与泛黄色牢度在GB 18401及欧洲环保纺织品中均没做要求,但这些色牢度却时常出现问题,并且一旦发生,改善难度较大。
黄变测试标准对比
黄变测试是指评估纺织品或其他材料在光照、化学物质或其他因素作用下发生泛黄现象的能力的测试。
不同的黄变测试方法有不同的测试原理、测试条件和评价标准,因此需要进行黄变测试标准对比,以确定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目前,常见的黄变测试方法有以下几种:1、由自然光照射引起的黄变测试方法:GB/T 8427—2008《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人造光色牢度:氙弧》。
其测试原理是将试样与一组蓝色羊毛标样一起放箱体中,在人造光源下按照规定条件暴晒,最后将试样与蓝色羊毛标样进行变色评级,评定色牢度。
2、由紫外光照射引起的黄变测试方法:GB/T 30669—2014《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光黄变色牢度》。
其测试原理是试样在紫外光下照射一定时间后,与未经照射的样品进行对比,用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评定变色等级。
3、由酚类物质引起的黄变测试方法:GB/T 29778—2013《纺织品色牢度试验潜在酚黄变的评估》、SN/T2468—2010《进出口纺织品酚黄变试验方法》。
其测试原理是将各试样和控制织物夹在含有2,6二叔丁基4-硝基苯酚(BHT)的试纸中,置于玻璃板间并叠加在一起用不含BH的聚乙烯薄膜将其裹紧形成一个测试包,在规定的压力下,放入恒温箱或烘箱中一定时间。
用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评定试样的黄变级数,以此评估试样产生酚黄变的可能性。
4、由氯漂引起的织物黄变测试方法:FZ/T 01078—2009《织物吸氯泛黄试验方法》。
其测试原理是将试样在洗衣机中经氯漂、清洗、晾干后,与原始样对比,以此评定试样泛黄等级。
黄变测试标准对比的目的是确保黄变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以及提高黄变测试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
在进行黄变测试标准对比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首先,需要明确参照物质或标准品,并确保其纯度和稳定性。
2、其次,需要使用不同的测试方法对参照物质或标准品进行测试,比较不同方法下的测试结果。
如果不同方法得到的结果相差较大,可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以确定最准确和可靠的测试方法。
纺织品黄变色牢度的标准与测试(玛莎标注)
C20B SEPTEMBER 2007C20B P1 of 3Marks & Spencer534/033INVESTIGATIVE METHOD OF TESTELUSIVE/REVERSIBLE YELLOWING:COURTAULDS METHOD PURPOSE T o assess the potential of white and pastel fabrics/textilecomponents to yellow due to contamination by stearicallyhindered phenols.This method was developed by CourtauldsResearch.This test is to be carried out on fabric which has not yellowed.SCOPE The test is specific to phenolic yellowing,that is thediscolouration of textiles due to a reaction between oxides ofnitrogen (NO x ) and yellowing phenols (present in storagematerials and fabric finishes).It is not intended to deal withother causes of discolouration such as Optical BrighteningAgents deposits,oxidation of fabric lubricants etc.APPARATUS 1.Supply of glass plates each measuring 100mm x 40mm x3mm (see Equipment List Ref.13X/24AM).See note 1(i).2.Supply of impregnated papers measuring 100mm x 75mm(see Equipment List Ref.13X/24AM).See note 1(ii).3.Supply of thick Butyl Hydroxy T oluene (BHT) freepolythene 63m (see Equipment List Ref.13X/24AM).4.Supply of adhesive tape.5.Incubator/oven capable of maintaining 50ºC ± 3ºC.TEST SPECIMEN (See note 2).FabricAvoid fabric with 50mm of ing a ruler and scissorsand without marking the fabric,cut two single layers of fabriceach measuring 100mm x 30mm.This will give duplicatespecimens.Narrow Fabrics/Strapping RibbonSingle strip of material measuring 100mm in length.MotifsFor motifs measuring less than 30mm at widest point,take twospecimens.T ake a single specimen for motifs larger than 30mm.CONTROL100mm x 30mm known to give a positive result.FABRICC20B Marks & SpencerMETHOD 1.Fold one sheet of impregnated paper along its long axisand insert a specimen between the layers of paper.If two motifs are being tested they should be placed sideby side along the longer axis.2.Place the sandwich on a glass plate and cover with asecond glass plate.Further layers may be built up providedeach paper and specimen are separated from the nextby a glass plate,up to five specimens (see note 3),i.e.seven glass plates.3. A test package should consist of five specimens pluscontrol with seven plates.If less than five specimens aretested still use seven plates.4.Wrap the assembly completely in the polythene toproduce a firm,tightly wrapped package,so that the plateassembly is wrapped three times.Seal all the edges withadhesive tape.5.Place package ON ITS SIDE (that is with platesperpendicular to the shelf) in the incubator for16 hours at 50ºC ± 3ºC.6.Remove package from incubator and allow to cool to roomtemperature before unwrapping.MOUNTING Fold the specimen to give a double-thickness and mount onAND white card using staples.Mount a similar piece of untestedASSESSMENT fabric so that they are butting but not overlapping and anysurface effects are in the same direction.Immediately assessthe degree of yellowing using grey scales for assessment ofstaining as described in Methods of T esting C2 ‘Mounting andVisual Assessment of T est Pieces from Colour Fastness T ests’.REPORT Recording the staining.IMPORTANT:For the result to be valid the control fabricmust show yellowing.If not the test is invalid and should berepeated.INTERPRETATION OF RESULTSA result of grade 4/5 should ensure complete protection againstelusive phenolic yellowing,however this is difficult to achieve.An average result of 4,with no result worse than 3/4 is believedto be acceptable.Please check these results with theMarks and Spencer technologist.SEPTEMBER 2007C20B P2 of 3534/033C20B SEPTEMBER 2007C20B P3 of 3Marks & Spencer534/033NOTES 1.(i)Glass plates These must be washed between each use.(ii)Impregnated papersOn receipt these should be stored wrapped inaluminium foil in a sealed container,preferably aglass jar.These papers are not reusable.2.Several specimens should be tested from each batch offabric,strapping or motif.The specimens should beselected across the batch so as to be representative of thecomplete lot,e.g.10%.3.Where more than five specimens are to be tested,separatebatches of specimens and glass plate packages should beprepared.Each package must include a control fabric.More than one package may be tested at any one time.4.The degree of yellowing must be assessed immediatelyafter unwrapping,as with exposure to air the degree ofyellowing may decrease.Although this information is given in good faith,Marks and Spencer p.l.c.,accepts no responsibility for any accidents which may occur when carrying out the above test or when handling or using any of the chemicals mentioned.Y ou are responsible forensuring your employee’s safety and are accordingly required to exclusively on your own technical advisors.Replaces:Investigative Method of T est ‘Elusive/Reversible Y ellowing:Courtaulds Method’October 2004.。
面料发黄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面料发黄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前言:面料的黄变,又称“黄化”,是指白色或浅色材料在光、化学品等环境条件下,表面泛黄的现象。
纺织品在贮存、运输、穿着等过程中产生黄变会直接导致经济损失。
因此,近年来面料生产商和采购商开始越来越重视这个指标。
我们来看下面分析。
一、面料黄变的种类:一般来说,纺织品中常见的黄变主要有光黄变和酚黄变两种。
前者是指由太阳光或紫外光照射而引起的纺织品表面颜色泛黄;后者是指由氧化氮或酚类化合物的作用,而造成纺织材料变黄的现象。
相比于耐汗渍、耐水、耐摩擦等常规色牢度检测项目,对于黄变的考核起步较晚,目前考核光黄变的国家标准为GB/T 30669-2014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光黄变色牢度》,考核酚黄变的国家标准为GB/T 29778-2013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潜在酚黄变的评估》。
白色织物贮存中有时会黄变,泛黃部位经酸处理后黃色消失回复原来的白色,若再滴上碱液又回复黄色。
究其原因,主要是酚黃变。
引起酚黃的主要原因:包装材料中普遍使用的抗氧化剂 BHT (2,6-二叔丁基对甲酚) 与空气中的氮氧化物 (NOx) 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DTNP (2,6-二叔丁基对硝基苯酚),DTNP在酸性状态下无色,室温条件下极易升华而转移,当遇到碱性物时,则立即黃变。
二、测试方法:GB/T 29778-2013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潜在酚黄变的评估》原理:将被测试样与一块控制织物分别用含有苯酚的测试纸包裹之后置于在玻璃板之间并叠加在一起形成组合试样,施加一定压力后用聚乙烯薄膜裹紧,然后置于规定温度的恒温箱或烘箱中一段时间,移出冷却后拆开聚乙烯薄膜,取出控制织物和试样立即用灰色样卡评定试样的黄变级数。
如果控制织物的沾色达到预定值,则试样的沾色级别即为测试值,否则重新进行试验。
GB/T 30669-2014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光黄变色牢度》原理:试样在紫外光下照射一定时间后,与未经照射的样品进行对比,用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评定变色程度,从而判定纺织材料在紫外光线照射下耐光黄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变色牢度
本文介绍了目前纺织领域常见的两种黄变色牢度的类型,分别阐述了光黄变和酚黄变的测试原理,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外关于该项目的测试方法以及标准的现状,并建议我国应尽快完善相关标准。
关键词:纺织品;黄变;测试;标准
1前言
黄变,又称“黄化”,是指白色或浅色物质在外界条件如光、化学药品等作用下,表面泛黄的现象,常见于塑料、鞋材、纸张等产品质量的考核中[1]。
在纺织品上,国内尚无具体考核要求及相关的测试标准。
但近年来,一方面国外较大的面料采购商如Marks&Spencer、Adidas 等纷纷将这一指标纳入验货合同;另一方面,纺织品在贮存、运输、穿着等过程中产生黄变而导致经济损失的事件频频发生,因此,国内外面料的生产商和采购商也开始重视起这一指标。
同时,检验及科研单位也开始致力于相关标准的制定及测试方法的研究。
本文对纺织品黄变色牢度的标准和测试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2标准与测试
一般来说,纺织品中常见的黄变主要有光黄变和酚黄变两种。
前者是指由太阳光或紫外光照射而引起的纺织品表面颜色泛黄;后者是指由氧化氮或酚类化合物所引起的纺织品表面泛黄。
相比于耐水、耐汗渍等常规色牢度测试,纺织品黄变色牢度的标准和测试起步较晚。
2.1测试标准
2.1.1国外
目前,AATCC、EN等尚无黄变色牢度测试的相关标准,现有的是一些大公司在采购、验货时所用的试验方法,如Caurtaulds公司的Caurtauldsmethod(酚醛黄变测试),这也是普遍为各实验室所接受的测试方法,广泛应用于纺织品耐黄变性能的评估。
随着黄变色牢度指标所受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2007年发布了ISO105-X18:2007《纺织材料色牢度试验第X18部分:材料苯酚发黄可能性评估》,该标准所介绍的测试方法与Caurtauldsmethod基本一致,采用将试样用含有苯酚的测试纸包裹后置于试验箱中一定时间,最后评定纺织品酚黄变色牢度的测试方法[2],但光黄变色牢度评价的明确标准还没有制定。
2.1.2国内
在国内,受行业发展所限,纺织品的黄变色牢度一致未受重视。
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均无这项考核内容。
近年来,应部分出口企业的需求,国内实验室也开始进行该方面的测试。
由于没有相应依据,测试时只能分别参照HG/T3689-2001《鞋类鞋类耐黄变试验方法》和Caurtauldsmethod进行。
2.2测试方法
2.2.1光黄变测试
本单位在纺织品的光黄变测试上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所采用的方法与纺织品耐光色牢度的测试方法基本类似,仅使用的光源不同。
基本测试原理是将一块长方形纺织品用遮光片遮住头尾部分,然后置于专用的试验箱内,在一定温湿度下,用太阳灯管或紫外线灯管对纺织品进行规定时间的照射,并观测试样光照部位颜色的变化情况,按GB250灰色样卡评定样品的变色程度,从而判定纺织品耐光黄变的能力。
测试示意图如图1所示。
2.2.2酚黄变测试
按照Caurtauldsmethod和ISO105-X18:2007,酚黄变测试的试验装置与常用的耐汗渍色牢度的测试仪器基本一致。
将被测试样与一块用于控制时间的织物分别用含有苯酚的测试纸包裹之后夹在玻璃板之间,形成组合试样,施加一定压力后用聚乙烯薄膜裹紧置于规定温度的烘箱中,一段时间后移出,冷却后拆开聚乙烯薄膜,取出控制织物和试样立即用GB251灰色样卡评定试样的沾色等级。
如果控制织物的沾色达到预定值,则试样的沾色级别即为测试值,否则重新进行试验,测试示意图如图2所示。
2.3分析与讨论
通过上文的叙述可知,纺织品光黄变色牢度主要是指纺织品在一定的相对湿度、温度环境下,经紫外光或紫外/可见光照射后发生变色的现象,一般情况下会和纺织品的耐光色牢度等同,但实际上两种概念有本质的不同:耐光色牢度测试的主要是纺织品上的染料经光照后的退色程度;而光黄变评估的是纺织品因其加工中添加漂白剂等化学药品而导致的光照黄变。
目前,测试纺织品光黄变所参照的标准HG/T3689-2001《鞋类鞋类耐黄变试验方法》主要是应用于白色或浅色鞋材光黄变的评估,在纺织品上应用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纺织品的酚黄变现象主要是由于纺织品在包装、运输或贮存过程中,包装材料中含有酚类抗氧化剂(BHF)与空气中的氮的氧化物(NOX)反应而导致纺织品发生黄变或者色变。
Caurtauldsmethod和ISO105-X18:2007的测试方法都是模拟纺织品在包装、储运过程可能接触的酚类物质环境,对纺织品酚黄变的评估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我国应尽快制定相关的标准。
2.4结论
本文针对以上的分析,总结出以下建议:
(1)国内外纺织品的光黄变测试尚无相关标准,参照鞋材标准的测试尚存在一定局限性,有必要进行相关标准的制定研究。
(2)酚黄变的测试在国外一直在进行,ISO标准的发布标志着这一项目已引起国内外同行业的重视,我国在这一方面急需跟进。
(3)与酚黄变的测试相比,纺织品光黄变测试尚处于起步阶段,今后的标准制定及方法研究中应在目前所使用的鞋材测试标准的基础上更多的结合纺织品自身的特点,对测试的温湿度、光照时间等进行细致分析和研究,以更真实的反映纺织品光黄变的性能。
在毛织品、丝绸、人造纤维、皮革等白色或浅色产品中,经过漂白的纺织品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黄变现象,有的发生在工艺加工中,有的发生在使用过程中,无论哪一种都对产品的外观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但目前为止,国内该类测试与考核主要还限于出口产品,由于标准、方法的缺失,国内大部分企业尚无相关考核,因此,纺织品黄变色牢度的测试有必要引起相关纺织品生产企业的关注和重视,以更好的提高产品总体质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