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课时设计:一课时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学习目标】1.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结合自身体验和感受,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以及传统民居风格等与地形、气候和资源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关系。
3.通过实例,感悟聚落文化传承与聚落发展之间的矛盾,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提升对传统聚落文化的保护意识。
【学习重难点】1、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的关系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情境导入】欣赏这一组千姿百态的聚落形态后,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上居住着七十多亿人,他们都会选择怎样的居住方式呢,今天就让同学们去探究我们人类的“居”。
【课前预知】(快乐自学)什么是聚落?主要形式有哪两种?【课内探究】【基础探究】(自主、合作)一、走进城乡:感受城乡景观差异【承接】刚才我们欣赏的图片展示了风采各异人类聚居地—聚落有城市有乡村,各具特色各表形态,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感知他们的差异【活动一】我夸我家乡:分男女生两大组为城市和乡村代言,男同学代言城市,女同学代言乡村,分别说出城乡的“美好”之处。
(提示:认真观察聚落景观差异图,根据自己的经验从建筑特点、交通、人口、各种基础设施、生产活动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总结表述)城市:乡村:聚落规模建筑形式人口密度交通商店/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的多少经济状况空气质量生产劳动方式乡村聚落城市聚落【教师小结】二、走进自然:寻找理想家园【活动二】我来做首领:假设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你的族人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展示】【教师小结】乙地位于沿河平原地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湿润、交通便利。
早期人类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比较低,因此,他们多居住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世界四大文明的发祥地位于河流冲击平原上,今天,位于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仍然是世界上聚落密集的地区,形成了较多的大城市,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世界夜光图》,这里夜光闪烁之处正式城市集中之处,咱们的家乡也位于弥河流域临朐盆地上,温带季风气候,环境不仅影响着聚落的位置分布也影响聚落的形态,不同的环境条件,聚落的形态也各不相同平原地区有团块状聚落,而河流山麓山谷地带的聚落则呈现出条带状。
《世界的聚落》 说课稿

《世界的聚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世界的聚落》。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世界的聚落》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世界的人口和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之后,对人类居住形式的进一步探讨。
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通过对聚落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聚落的形态、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以及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教材首先通过图片展示了乡村和城市两种不同的聚落形态,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它们的差异。
接着,教材从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分析了聚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教材探讨了聚落的发展变化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如何保护有特色的传统聚落,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观察分析能力,但对于聚落的概念和特点还比较陌生。
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方式获取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2)能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聚落的形态。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聚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保护有特色的传统聚落。
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通用7篇)

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通用7篇)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1本节内容主要运用了分组合作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通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一、教学成功之处:新课标对于《世界的聚落》一节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这种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就是要鼓励学生睁大双眼,就是要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使之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部分内容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从本节的授课内容来看,没有太难理解的东西,关键是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伸缩空间。
就这一节课的教学安排,我通过几个老师的共同研讨,认真研读课标,结合我们教学经验,大家反复研究人教和湘教两个版本的教材,认为仅仅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需求的,我们应不拘泥于再有的教材,构建开放式的课堂,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
据此,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图片,来丰富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第三部分内容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这部分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或是上网,查找资料等多种途敬完成。
所以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把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把重点放在了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上,并在课前布置给学生任务,查阅有关四合院的资料,在课上大家进行交流。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探究小组,运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同学们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初中地理_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世界的聚落》教案设计学情分析本节课根据课标“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需要学生学会观察地理景观图,从图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是本节需要学生运用和掌握的重要地理能力。
而此阶段的初中生刚养成适应初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习惯,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分析、理解、综合和概括等思维能力,也没有形成辩证的理性思维。
因而,阅读地理景观图获取地理信息对初一的学生可以回答一部分,但也有一定的难度。
如P62活动题,城市的形成过程,需要学生把八幅图结合起来,观察对应图片里提供的信息,才能准确的得出乡村向城市发展中的景观变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观察地图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为后面学习好区域地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效果分析本节课内容较简单,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通过课堂上学生表现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当堂掌握较好。
当堂检测,几乎没有需要老师讲解的地方。
本节课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地理景观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大部分同学能够准确捕捉景观图上的信息,解决问题。
本节课,从效果上来说自我认为算是比较成功的课堂。
《世界的聚落》教材分析在《世界的居民》这一章,本节内容是最后一节内容,是对前面三节蕴含的地理价值观的升华。
前面三节学习了世界居民的数量、人口分布、人种的划分、使用的语言和信仰的宗教,这节课重点学习分布在各地居民的居住状况。
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地自然环境的不同影响了人类的分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
让学生们认识到我们人类与应该是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够实现协调发展。
本节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
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形式多样恰恰反映了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协调适应性。
本节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认识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方面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当堂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B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C 城市、乡村各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D 城市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城市中的入居住条件相对拥挤B 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C 规模较大的乡村居民点叫小城市D 规模较小的乡村居民点叫村庄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乡村居民有的集中,有的分散B 早期居民临河、临湖分布的现象相当普遍C 我国南方的民居多为平顶D 我国北方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火坑4.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A.农村—放牧B.牧场—伐木C.渔村—捕鱼 D 林场—种植5.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B 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6.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有① 地形② 资源③ 土壤④ 水源⑤ 气候⑥ 植被⑦ 地质⑧ 交通二、将下列各地的建筑特色及与其相关原因连起来①减少环境污染青岛市区的绿化、美化②改善交通拥挤状况北京修建了许多立交桥③扩大城市化区域青岛附近将建几个新城④改善城市环境北京限制重工业污染三、请看以下江南水乡和黄土高原窑洞的图片,试分析两地的自然环境特征。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主要介绍了世界各地的聚落类型、分布特点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聚落的概念和类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世界各地聚落的分布特点和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的认识还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各地聚落的类型、分布特点,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世界各地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关爱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各地聚落的类型、分布特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不同地域的聚落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其差异和原因。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聚落与环境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2.图片素材: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提问:你们印象中最深刻的聚落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不同地域聚落的类型和分布特点。
提问:这些聚落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异?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聚落与环境问题,如城市拥堵、乡村人口流失等。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第二节世界的聚落【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城镇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5.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城镇的发展过程、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情境导入】模式一视频导入播放不同的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视频材料,引导学生说出不同景观的差异,判断自己的居住地与哪一类景观类似,分析造成景观差异的原因,导入新课。
模式二图片导入特色民居图片导入,直入主题。
你知道图片中展示的民居的名称吗?你知道它们主要分布在哪里吗?你知道不同地区民居不同的主要原因吗?通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导入新课。
观察与发现一、聚落的景观特征1.聚落的分类:(提问)什么叫聚落?聚落的两种形态是哪两种?能举出例子来吗?展示几幅有代表性的聚落图片,让学生将这些聚落分类,引出聚落的类型。
(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乡村和城镇)通过分析聚落的图片及文字部分,了解聚落的含义及分类。
续表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探究与讨论2.乡村与城镇的景观差异:引导学生分别观察乡村、城镇景观图,说出乡村景观和城镇景观项目城镇乡村人口密集稀疏分散通过学生讨论,明确城镇聚落与乡村的主要差异。
【分组讨论】探究城镇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简单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城镇和乡村景观图,从人口、建筑特点、生产方式和交通状况等几个方面对比,比较城镇景观与乡村景观的主要差异,最后让学生填表比较聚落形式。
项目城镇乡村人口建筑特点生产活动交通状况【说一说】阅读材料并结合生活经验,安排两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代表城镇和乡村,介绍自己的“家乡美”,分别说明城镇、乡村的优点,及时总结。
初中地理_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运用学生自己拍摄的城市、乡村景观图,结合自身体验和感受,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2.运用四大文明古国位置图、亚欧地形图、中国石油产地分布图和长江沿岸工业地带图,通过小组探究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学生所拍摄的身边的景观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2.通过小组探究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与分布及民居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例,感悟聚落文化传承与聚落发展之间的矛盾,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树立聚落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学情分析“聚落”这个概念在初中地理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但是在生活当中学生时时刻刻与聚落产生着关系。
因此,稍加点拨,这个概念理解起来并不会空洞。
所以,借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前布置学生利用假期拍摄自己老家的照片,与当下所生活的城市景观进行对比,从而能轻松的找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同时,在第三章《世界的居民》当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与宗教,初步感知到自然环境会影响人文要素。
因此,通过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四大文明古国位置图》《亚欧地形图》《中国石油产地分布图》《长江沿岸工业地带图》等地图,观察得出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环境会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虽然经过半学期的学期,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地理还是比较陌生,或者学习方法还没有养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还是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样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面,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问题的设计要做到由低到高、层层深入,探究的问题设问一定指向要明确。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对人类居住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同时,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聚落这一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聚落的相关知识。
同时,学生对于保护环境、文化遗产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发展,能够分析不同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提高学生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和类型;2.聚落的形成原因及与发展;3.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使学生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2.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保护文化遗产意识;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聚落,了解聚落的发展和变化。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课堂展示和分析;2.准备聚落的概念和类型的资料,供学生阅读和理解;3.准备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聚落?聚落有哪些类型?2.呈现(15分钟)呈现聚落的概念和类型,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同时,分析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身边的聚落,了解聚落的发展和变化。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一课,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聚落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聚落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对其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掌握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聚落特点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聚落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及其分类。
2.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聚落。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聚落为例,分析其特点、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地图册或地球仪。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聚落这一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概念、分类,以及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对聚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以具体的聚落为例,分析其特点、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进行讲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聚落知识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讨论如何保护和发展聚落。
初中地理_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本课主要学习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可以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会利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会分析各地的建筑不同,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讨论比较为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识传统聚落和保护珍惜聚落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教学难点: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农村和城市的景观图片)我们同学有的居住在农村,有的居住在城市。
(设问)谁能来简单地描述一下农村景观和城市景观。
(学生回答略)(讲授)聚落作为人们的集中居住地,它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种类型,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板书)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讲授新课】(板书)一、乡村和城市(出示乡村、牧村、鱼村、林场等图片)(设问)根据图片总结乡村聚落有哪些类型?请同学们描述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有哪些?(学生读图总结、小组讨论、交流略)(总结)由此可见,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出的景观也有较大的差异。
(指导活动)完成课本P81活动(总结)聚落景观不仅与劳动生产方式有关,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板书)二、聚落与环境(读图分析)读图4.19说说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出示图片)我国南方的聚落图片和山区的聚落图片(设问)读图分析南方和山区聚落的区位(位置)有何特点?聚落的区位(位置)与自然环境有何关系?(读图分析、小组讨论、总结交流) (设问)你了解哪些建筑风格?请给大家介绍一些你知道的传统聚落?(回答)。
(板书)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课堂小结】:本课主要通过学习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来了解世界各地的传统聚落以及聚落与自然环境气候等方面的联系,传统聚落正在消失,我们如何来保护和发展传统,请同学们课外积极讨论。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精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拓展,也是对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聚落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感知,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学生对于图片和实例比较感兴趣,通过观察和分析,能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分析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深入理解,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2.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
2.讨论法:分组讨论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聚落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图片和实例:收集不同地区的聚落图片和实例。
3.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聚落的特点,引发他们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举例和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进行讨论,并汇报成果。
4.巩固(5分钟)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湘教七上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及其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世界各地不同类型聚落的地理环境、发展特点,掌握分析聚落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基本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和地理信息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聚落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同类型聚落的地理环境与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聚落分布的影响因素,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聚落形成的规律和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准备准备阶段需收集世界各地典型聚落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地图、图表等教具。
同时,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收集关于聚落的相关资料,如历史背景、文化特色等。
此外,需确保教室配备有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教师首先会通过展示一系列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引导学生们进入本课的主题。
图片中,既有繁华的城市风光,又有宁静的乡村景色,使学生们初步感知聚落的多样性。
通过这些图片的展示,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期待深入了解关于“世界的聚落”的知识。
二、新课内容展示1. 聚落的概念及分类教师将详细解释聚落的概念,让学生明白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地。
随后,教师将介绍聚落的分类,包括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并简要阐述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 世界主要聚落的介绍接下来,教师将详细介绍世界各地的主要聚落,包括各大城市和乡村的特色、地理位置、人口数量、经济文化等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地图、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展示这些聚落的特点和魅力,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它们。
3. 聚落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师将引导学生思考聚落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聚落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关系。
三、互动探究学习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学习。
初中地理_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学习目标】: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 能够举例说出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学习难点】影响聚落的分布、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导与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先独立思考,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组内讨论解决)1、阅读课本60~62页内容,尝试回答下列问题。
(1)聚落是(2)聚落的主要形式是和。
(3)对比城市与乡村的区别,尝试完成下列表格。
问题:解决措施:(5)读图3-26聚落的演化过程,思考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阅读课本63页,完成下列问题。
完成课本63页活动,认识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
3、阅读课本64页,回答下列问题。
(1)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于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反映出。
有利于开展文化旅游。
有利于开展历史和科学研究,了解前人的文化和技术成就,并有助于现代科学文化发展(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措施有哪些?(3)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威尼斯、佛罗伦萨、云南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福建土楼、阿布辛拜勒神庙等。
三、展示点拨,质疑问难1、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区别2、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3、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4、世界文化遗产四、盘点收获,拓展提升(结合所学内容,尝试完成本节知识框架)聚落的形态世界的聚落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世界文化遗憾的保护五、达标检测,巩固提升(选择题每题10分,共60分。
连线题每题五分,共40分,满分100分)1.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人就有聚落B.只有几十人的小村庄不能称为聚落C.聚落就是指原始部落D.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2.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A.村庄和乡镇B.城市和乡村C.工厂和扩区D.教堂和寺庙3、关于乡村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污染和交通拥挤B.居住空间狭窄C.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D、大多沿河流、山麓分布4、关于城市与乡村对比的说法正确的是()A、城市人口密度比乡村人口密度小B.城市与乡村从事的生产活动相似C.城市的教育、医疗条件比乡村好D.城市的房屋建筑密度比乡村建筑密度小5.世界文化遗产不能体现( )A.历史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B.当时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C.当时的民风民情、宗教习俗D.当地的现代化发展水平6.下列城市有“水城’’之称的是( )A.巴黎B.伦敦C.威尼斯D.莫斯科7.将下列不同地区与建筑物对应连线。
初中地理_世界的聚落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运用图片描述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2、从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特点等角度举例说出聚落的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运用图片描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和规模等的变化;4、准确判断某种行为是否有利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和表格对比,掌握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2、通过图片和问题探究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学会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5、通过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学习,形成尊重自然规律的观念,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难点: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教学方法:对比分析、小组合作前期准备:将微课提供给学生,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自学教学过程:【导入】伴随音乐循环播放一组青岛不同地区的城市和乡村景观图(景观图与位置图同时出现)以及不同时期的青岛的图片。
(图片上带有问题提示:1、为什么同在青岛景观却不同呢?2、为什么同是青岛的同一地区,景观也不同呢?)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了两组图片,一组是青岛不同地区的景观,还有一组是青岛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景观,我们发现这些景观是不同的,这些景观为什么不同?它们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这节课的学习——世界的聚落板书:世界的聚落师:首先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预习结果,请同学起来说一下,什么是聚落?生:答师:(进行肯定)【新授】一、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进行联系,探究题的形式让学生合作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师:我们现在知道了什么是聚落,那什么样的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呢?师:(出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其实根据聚落的概念我们发现聚落与人口的分布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所以我们借用人口分布图来分析聚落。
先回忆一下人口分布稠密区有何规律?生:答师: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完成课堂学习部分的第1题,出示材料:(以下材料以探究题的形式同步呈现在学案上)1、新疆塔里木盆地城镇的分布2、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地形分布图和气候分布图3、我国黑龙江省城市景观和我国的矿产资源分布图生:结合材料,组内讨论确定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完成学案小组活动成果展示(由成功小组来介绍如何有效完成探究题,进行方法指导)师:恰当的点评和指导师:这些因素影响了聚落的选址和发展,在这么多的因素中总有主要因素,因为这个主要因素的不同,聚落也会受其影响形成不同的形态,若是在平原地区形成和发展的聚落,那聚落会比较紧密,将呈现团块状;若是在山地或丘陵中受地表起伏的影响或者是受到资源分布的影响,那聚落会相对分散,形成组团式;如果主要受河流或交通线路的影响,则聚落有可能呈现条带式或放射式。
初中地理_七年级上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内容标准: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运用图片通过对比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 通过实例归纳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及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2.通过小组探究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与分布及对民居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展示大量景观图和民居图,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比较、探究等活动,体会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领悟到要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树立聚落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1. 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 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北京北京》和《乡间的小路》,展示城、乡房屋、道路景观、社会活动场所图片差别图,整体感知城市和乡村的不同导入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1.运用图片通过对比说出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通过实例归纳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布置学习任务】:1、对学案的【自主预习】进行组内交流,相互检查落实的情况,商讨解决预习中的疑惑问题,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请组长做好记录。
2、组长为展示环节做好分工。
风采展示一:聚落的形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选择一个小组进行展示。
(1)、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哪些?(2)、根据生活经验分析:乡村和城市的主要差别是什么?(3)、观察教材62页3-26的两组图片,思考:从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中,聚落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4)、你喜欢城市还是乡村?请阐述自己的理由。
学生展示过程中,其他小组可进行适当地补充或交流。
【承转】:由此可见城市与乡村聚落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住所上,生产方式、社会活动场所上的差异也较大。
初中地理_《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时教学案第1页教学环节通案内容(一次备课)个案内容(二次备课)小组合作自主完成预习作业展示小组合作出示“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图”,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小组合作完成学案探究一。
探究一:1.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分布有什么共同点?纬度:地形;气候:水源:学生上台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完善,教师带领孩子们一起总结。
进行提高练习,自主完成探究一的第2题。
(1)图中四个聚落,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A.aB.bC.cD.d(2)促使其成为城市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进行讲解,教师进行总结。
自然环境不仅影响聚落的形成,还影响城市的形态。
选取学生做的比较好的“城市形态与自然环境探究作业”,请孩子上讲台讲一讲。
条带状的城市形态,兰州和深圳受河流和海洋影响环形放射式的北京和莫斯科受地形影响在聚落的内部,建筑特色也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并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完成连连看,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建筑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2页②①③甲教学环节通案内容(一次备课)个案内容(二次备课)学生上台展示讲解学生课外实践展示教师引导,结合课本P63 活动1、2活动一:世界文化遗产之我说有一些民居因为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你知道哪些?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同时展示文化遗产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博物馆的一些做法,请同学们判断对错,并说出理由。
活动二:文化故居之我见青岛也有一些特色文化故居,就在我们学校周边,展示学生实践作业,学生进行讲解,并说出参观的意义。
对于青岛文化故居的保护,你赞成哪一点,并说明理由。
(拆旧建新、修旧如旧、整旧如新、建新如旧)学生畅所欲言。
活动三:青岛发展之我行文化赐予青岛内涵,上合峰会为青岛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你对青岛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你能为青岛做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本节课进行小结第3页《世界的聚落》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充满了好奇心,掌握了一些地理学习的方法,愿意思考,乐于动脑和实践。
初中地理_《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时教学案第1页教学环节通案内容(一次备课)个案内容(二次备课)小组合作自主完成预习作业展示小组合作出示“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图”,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小组合作完成学案探究一。
探究一:1.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分布有什么共同点?纬度:地形;气候:水源:学生上台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完善,教师带领孩子们一起总结。
进行提高练习,自主完成探究一的第2题。
(1)图中四个聚落,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A.aB.bC.cD.d(2)促使其成为城市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进行讲解,教师进行总结。
自然环境不仅影响聚落的形成,还影响城市的形态。
选取学生做的比较好的“城市形态与自然环境探究作业”,请孩子上讲台讲一讲。
条带状的城市形态,兰州和深圳受河流和海洋影响环形放射式的北京和莫斯科受地形影响在聚落的内部,建筑特色也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并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完成连连看,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建筑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2页②①③甲教学环节通案内容(一次备课)个案内容(二次备课)学生上台展示讲解学生课外实践展示教师引导,结合课本P63 活动1、2活动一:世界文化遗产之我说有一些民居因为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你知道哪些?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同时展示文化遗产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博物馆的一些做法,请同学们判断对错,并说出理由。
活动二:文化故居之我见青岛也有一些特色文化故居,就在我们学校周边,展示学生实践作业,学生进行讲解,并说出参观的意义。
对于青岛文化故居的保护,你赞成哪一点,并说明理由。
(拆旧建新、修旧如旧、整旧如新、建新如旧)学生畅所欲言。
活动三:青岛发展之我行文化赐予青岛内涵,上合峰会为青岛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你对青岛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你能为青岛做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本节课进行小结第3页《世界的聚落》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充满了好奇心,掌握了一些地理学习的方法,愿意思考,乐于动脑和实践。
初中地理_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
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
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研究人类的文明史,文明史,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
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
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
故本节的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聚落形式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课前准备: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接着学生按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如下:(接着学生按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如下:(11)搜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景观图片,分析城市与乡村有何差别;(与乡村的不同景观图片,分析城市与乡村有何差别;(22)搜集民居建筑图片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料,分析形成建筑特色的原因;(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料,分析形成建筑特色的原因;(3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及形成发展。
2.掌握聚落的分布、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尊重自然和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三、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聚落的分布、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比较法、归纳法:本节课始终以南、北方地区的比较为主线,包括自然环境的比较、人文环境的比较,从图像的比较、归纳,上升为抽象的语言文字描述比较,落实教学内容,列表格归纳知识点。
初中地理_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_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_地理_初中__教学内容七年级《地理》(湘教版)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课标分析新课标对于《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这种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就是要鼓励学生睁大双眼去观察,就是要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使之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义务教育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第一框的内容——聚落的形态,是在学习“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由于受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所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
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
为我们研究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
故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难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区分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
2、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中传统民居的影响。
3、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过程和方法:1、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收集不同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生分析乡村、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唯物主义辩证观。
通过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理解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学习目标】: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 能够举例说出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学习难点】影响聚落的分布、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导与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先独立思考,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组内讨论解决)1、阅读课本60~62页内容,尝试回答下列问题。
(1)聚落是(2)聚落的主要形式是和。
(3)对比城市与乡村的区别,尝试完成下列表格。
问题:解决措施:(5)读图3-26聚落的演化过程,思考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阅读课本63页,完成下列问题。
完成课本63页活动,认识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
3、阅读课本64页,回答下列问题。
(1)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于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反映出。
有利于开展文化旅游。
有利于开展历史和科学研究,了解前人的文化和技术成就,并有助于现代科学文化发展(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措施有哪些?(3)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威尼斯、佛罗伦萨、云南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福建土楼、阿布辛拜勒神庙等。
三、展示点拨,质疑问难1、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区别2、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3、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4、世界文化遗产四、盘点收获,拓展提升(结合所学内容,尝试完成本节知识框架)聚落的形态世界的聚落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世界文化遗憾的保护五、达标检测,巩固提升(选择题每题10分,共60分。
连线题每题五分,共40分,满分100分)1.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人就有聚落B.只有几十人的小村庄不能称为聚落C.聚落就是指原始部落D.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2.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A.村庄和乡镇B.城市和乡村C.工厂和扩区D.教堂和寺庙3、关于乡村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污染和交通拥挤B.居住空间狭窄C.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D、大多沿河流、山麓分布4、关于城市与乡村对比的说法正确的是()A、城市人口密度比乡村人口密度小B.城市与乡村从事的生产活动相似C.城市的教育、医疗条件比乡村好D.城市的房屋建筑密度比乡村建筑密度小5.世界文化遗产不能体现( )A.历史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B.当时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C.当时的民风民情、宗教习俗D.当地的现代化发展水平6.下列城市有“水城’’之称的是( )A.巴黎B.伦敦C.威尼斯D.莫斯科7.将下列不同地区与建筑物对应连线。
A.东南亚①平顶屋B.陕北②冰屋C.北非③四合院D.内蒙古④土楼E.北极⑤摩天大楼F.北京⑥窑洞G.福建客家⑦蒙古包H. 香港⑧高脚屋《世界的聚落》学情分析今年我担任七年级9、10、11、12四个班的地理老师。
七年级11班的学生是比较活跃,成绩较好的班级。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很强,作为一门新接触的学科,学生感觉什么都是新的,如果引导得当很容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能够根据老师提供的图文资料得出相应的结论。
但是得出的答案往往只是零散的片段,还不能全面的概括总结出完整、准确的答案。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世界的聚落》效果分析本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题,教师通过设计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问题,使多数同学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通过小组合作,优秀的同学可以带动基础较差的同学,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整堂课小组讨论充分,学生发言比较积极,基本能够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片资料,分析得出相应问题的答案,但是由于七年级学生热归纳总结能力有限,有些问题总结不够到位。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更正。
整堂课注重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加上必要的辅助文字,把课堂教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得到了锻炼,为今后的地理学习做好铺垫。
《世界的聚落》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编写贯彻了课标的要求,并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给出聚落、城市、乡村的概念之后,设计了一个“活动”,从学生生活入手,很自然的将学生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来,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讨论中了解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材提供了城市、集镇和乡村三幅景观照片,作为学生描述城市和乡村景观差别的素材。
通过比较三幅照片中建筑物和道路疏密以及建筑物的高度等,让学生对城乡景观差别有个初步认识和了解。
教材在讲述城市聚落时,重点介绍了城市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活动”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设计,以示意图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市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关于乡村演变成城市这一过程,让学生分析不同时期聚落的将官和空间分布上的变化,加深对城乡景观差异的认识。
在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教材简明恩要的介绍了聚落的位置分布以及空间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以“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了解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教材文字部分介绍的文化遗产的类型,这些文化遗产多为建筑方面,并说明了文化遗产的意义,以及保护文化遗产的方法和内容。
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世界的聚落》习题1.“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
”这种房屋主要分布在()A.炎热多雨的地区 B.寒冷多雨雪的地区C.温暖干燥的地区 D.温暖多雨雪的地区2.黄土高原地区人民传统居住的主要是()A.竹楼 B.冰屋 C.四合院 D.窑洞3.西亚村庄的房屋墙厚、窗小的原因是()A.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决定的B.为了预防小偷进入民宅偷盗C.为了抵挡当地寒冷的气候D.厚墙是为了减少白天炎热的太阳照射,小窗是为了减少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4.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聚落是指只有三家五户的小村落B.人类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C.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D.聚落是指人们居住、生活、休息的场所5.下列哪个聚落不属于乡村聚落()A.农村B.牧村C.渔村D.北京中关村6.不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是()A.水源充足B.山地崎岖C.资源丰富D.交通便利7.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和土壤B.气候和资源C.河流和交通D.宗教和习俗8.下列不是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的是()A.土壤肥沃,适于耕作 B.地形平坦 C.自然资源丰富 D.交通不便利9.关于城市和乡村聚落景观的说法正确的是()A.城市和乡村景观没有差别B.城市里有很多农田、果树和池塘C.乡村里有很多车辆、商店、学校,道路纵横交错D.城市里有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医院、学校…道路纵横交错,车辆很多10.关于聚落的分布,错误的是()A.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稠密B.高原、山地空气好,适合人们居住,聚落分布稠密C.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区,聚落分布稠密D.气候终年炎热地区,聚落分布稀少11.关于聚落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世界各地自然环境没有差异,只是民族生活习惯不同,建筑风格不同B.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民族生活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C.世界各地的聚落居民,建筑外貌不同,建筑材料相同D.世界各地的聚落,建筑材料,建筑外貌,建筑风格完全相同12.有关聚落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A.世界上多数聚落都在增长B.世界上大多数聚落随着历史的前进,聚落没有发展C.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D.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聚落占地面积越来越大13.关于聚落的发展与保护说法正确的是()A.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的不断扩大,所有过去的一切旧的聚落建筑都应全部拆除,建新的聚落建筑B.在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中,所有的旧的聚落建筑都要保存下来,作为历史文化留作纪念,新的聚落建筑另辟新的土地C.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各个国家自己的事情,与其他国家无关 D.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只是一个国家的问题14.世界上居住在城市的人有()A.少数 B.大多数 C.约有一半左右D.三分之一15.(1)读图表,将代表不同含义的字母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A.防止城市环境污染、加强绿化建设B.城市环境污染日趋严重C.城市人口迅猛增长D.进行城市合理规划E.城市交通日益拥挤,城市住房紧张F.控制城市人口和规模,建卫星城镇,开发新区G.增加城市就业困难,城市失业队伍扩大H.发展城市交通、兴建住宅I.城市规模无限制扩大(2).将下列不同地区与建筑物对应连线A.东南亚①竹楼B.陕北②冰屋C.西双版纳③四合院D.内蒙古④高架屋E.北极⑤窑洞F.北京⑥蒙古包1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表示乡村聚落,分析A、B、C发展的有利因素是:靠近,地形以为主。
这样的聚落一般沿河或沿公路伸展成状。
(2)三个聚落中,比较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是,理由是。
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各有其特征。
通过图片展示和列举一些城市与乡村的实例,可让学生自己分析、总结出两种不同聚落形态的特征。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可通过图片让学生分析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得出水、地形、气候、交通运输等因素对聚落的影响,向学生阐明人地协调的理念。
设计理念:《依据地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等基本理念,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中特别注重课堂的情景性、问题性、探究性和开放性,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
设计思路:围绕我校“双主互动”教学改革的理念要求:导学设疑、思学活问、探学创新,来设计本课的教学步骤。
教学方法上,体现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平等的观念,师生相互启发,生生相互启发,共同讨论,讲练结合,实现教学相长。
重点、难点的处理:本节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对聚落的形态做大致的了解,通过图片和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学生能够自己总结出聚落的特征。
因此,这部分的处理,以学生讨论、回答、相互补充为主。
另一重点,也是本届的难点,是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直接让学生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难度,也比较枯燥。
利用图片,让学生读图、对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分解了问题的难度,使每个同学都能参与问题的解决。
本节感悟: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竟赛抢答、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用,动态演示,直观效果很好。
教学中以提问、抢答、讨论、小节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使学生学会了对某个具体环境进行区域因素的分析和选择,培养了学生关注祖国经济建设、利用所学知识建设祖国的崇高热情。
本课教学形式较单一,因此,在课件设计上应增加趣味性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