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期末总复习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复习资料 期末必考.doc
第一章绪论一、课程与教学论的涵义(一)涵义校本课程开发:“校本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
课程(4)扩展学习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一、课程的涵义课程,即教学“以校为本”即“基于学校”或以学校为基础。
可以理解为“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属于学校”。
基于学校:学校是课程开发的立足点、出发点,是课程开发的一个基地;为了学校:服从学校的利益,为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必须满足本校学生的兴趣需要,适应本校学生的个性特点;属于学校:三、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1、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1)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力和职责,使得课程政策民主化;(2)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教育素养。
(3)学生的个人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上得到了照顾,在学校教育体制内有了实现自由充分地全面发展的机会。
(4)打破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使得课程开发走进民间,人人都有机会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促进了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的普及。
2、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意义(1)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
(2)从理论上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开拓了课程管理民主化的有效途径,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了一条思路。
(3)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的模式。
(4)校本课程开发还丰富了教师教育理论,解决了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开拓了一条有效地进行专业培训的途径,为人们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提供了新视角。
(5)校本课程开发还使广大中小学校成了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的“试验田"。
四、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四个经典问题或四个步骤。
泰勒提出了四个课程开发的经典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四个问题对应着课程开发的四个领域:选择和界说课程目标;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题
期末复习提纲一、解释概念课程、课程内容、课程计划、隐性课程、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校本课程、教育方针、课程目标、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讲授法、读书指导法、发现学习、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开放教学、教学评价、形成性评价、质性评价、表现性测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管理二、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潜在课程功能的是()。
A.激励功能 B.情感愉悦功能C.个体素质发展功能 D.社会价值观的导向功能2.“指向教育的总体方向,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这是指()。
A.课程与教学目标 B.教育目标C.教育目的 D.培养目标3.教育目标具有层次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
这三个典型特征是属于()。
A.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征B.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的特征C.斯腾豪斯等人的生成性目标的特征D.传统的普遍性目标的特征4.以下不属于一般教学目标编写的表达方式的是()。
A.行为目标B.发展目标C.表现目标D. 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5.行为目标具有的特点是具体性、可操作性和()。
A.普遍性B.精确性C.规范性D.模糊性6.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
A.复习B.实践C.方法D.拓展7.“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A.忠实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课程创生取向D.实践取向8.()是一种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其主要价值在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技能和技巧。
A. 演示法B. 研究法C. 谈话法D. 练习法9.尝试教学法是我国()提出的教学方法改革。
A.卢仲衡B.魏书生C.黎世法D.邱学华10.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
A.先知者B.管理者C.促进者D.指导者11.()以教师为中心是传统的刻板的教学法,自始至终以教师充当主动的只是专家,而学生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1、不论是正式的课程还是非正式的课程,都起源于人们的__________________生活,为了使儿童能够胜任成人后的生活,掌握__________________技能、社会习俗、伦理道德,因此要进行特定的教育训练。
2、课程与教学目标是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
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和“技能领域”。
3、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4、20世纪70年代__________________在自己的著作中系统地批判了行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并相应地提出的课程开发的__________________模式。
5、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学生__________________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辩证认识,在课程的设计取向上以__________________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利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6、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
7、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融合课程和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形态。
8、泰勒根据课程的组织结构把学校课程分为四大类:学科课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完全未分化的课程。
9、课程组织有两种功能,第一是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来安排学生的__________________,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二是使学习经验产生最大的累积效果,达成__________________。
10、广义的课程管理,是包括__________________部门和学校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__________________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成人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成人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教师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叫做( C)。
A、观察法B、演示法C、实验法D、练习法2、当代小学课程内容应体现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C)A、时代性B、基础性C、创造性D、综合性3、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古典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学者是( D)A、斯腾豪斯B、泰勒C、施瓦布D、利维4、根据博比特的观点,那些儿童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就是( D)A、教学目标B、培养目标C、教学目的D、课程目标5、学校教育应该为儿童提供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是教育领域的永恒话题。
20世纪以来,许多教育家对此问题提出来很多不同主张。
其中,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自然主义流派提出,学校教育内容的应该是( B)A、社会问题为中心B、经验为核心C、“文化要素”D、有理智训练价值的永恒学科6、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不包括( D)A、行为性目标B、普遍性目标C、生成性目标D、习惯性目标7、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D)A、现场教学B、班级授课C、分组教学D、个别教学8、“不陵节而施”就是强调要按(A )组织课程内容。
A、横向B、水平C、直线D、序列9、形式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提出者是( A)A、斯克里文B、泰勒C、布卢姆D、艾斯纳10、20 世纪,独立于教学论的课程论知识体系形成,课程理论成了一门独立的教育学分支学科。
在这个时期,一批专门的课程研究著作出现,其中美国教育家波比特发表的著作是(B )A、《教育过程》B、《课程论》C、《儿童与课程》D、《教学与发展》1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D )A、现象·问题和规律B、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C、揭示课程论与教学论规律D、研究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12、第一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教育家是( D)A、夸美纽斯B、裴斯泰洛齐C、康德D、赫尔巴特13、( B)认为,课程就是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题练习题(一)1.第1题“三要素说”认为,教学系统由下面三个要素构成的A.教师、学生、课程B.教师、学生、教材C.教师、教材、教学手段D.教师、学生、环境答案:A2.第2题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分为A.萌芽期、建立期和繁荣期B.古代、近代和现代C.原始、古代和现代D.原始、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答案:A3.第3题教学过程的“新三中心”是A.教师、课本、课堂B.学生、经验、活动C.教师、学生、课程D.教师、教材、教学手段答案:B4.第4题在课程研制模式中大力倡导目标模式的美国学者是A.泰勒B.司腾浩斯C.沃克D.施瓦布答案:A5.第5题学科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A.杜威B.赫尔巴特C.施瓦布D.夸美纽斯答案:C6.第6题下列课程设计模式中,属于问题中心课程设计模式的是A.学科设计B.生活领域设计C.科目设计D.学习者中心设计答案:B7.第7题在某一教学思想和原理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化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就是A.教学内容B.教学模式C.教学形式D.教学方法答案:B8.第15题在学完某门课程或某个重要部分之后进行的旨在评价学生是否已经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概括水平较高的测试和成绩评定是A.终结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相对性评价答案:A9.第16题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现场教学B.个别教学C.分组教学D.班级授课答案:D10.第17题17世纪,《大教学论》,这本被认为是历史上专门而系统研究和阐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著作问世,一般人将这本专著的发表看作是教学论诞生的标志。
这本著作的作者是A.昆体良B.夸美纽斯C.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答案:B11.第18题认为课程与教学必须重视学科结构、直觉思维和发现学习的学者是A.杜威B.赫尔巴特C.布鲁纳D.罗杰斯答案:C12.第19题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萌芽时期,产生了一批论述课程与教学问题的专著,其中,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课程与教学论专著是A.《理想国》B.《论语》C.《学记》D.《雄辩术原理》答案:C13.第27题在课程研制中以价值判断和选择为核心的、对理论指导、目标、内容或经验、组织与结构、活动样式或策略、评价等多种可能性和方案进行选择、确定和应用的过程被称为A.课程决策B.课程开发C.课程实施D.课程评价答案:A14.第28题在评价对象群体之外,预定一个客观的或者理想的标准,并运用这个固定的标准去评价每个评价对象的评价类型是A.绝对评价B.相对评价C.他评价D.元评价答案:A15.第29题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班级授课B.个别教学C.道尔顿制D.分组教学答案:C16.第30题“四要素说”认为,构成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是A.教师、学生、课程和物质条件B.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C.教师、教材、教学手段和目的D.教师、学生、环境和反馈答案:A17.第8题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问题,西方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二元循环联系模式等四种不同主张。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考试资料
(Oo467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考试资料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开展第三,学科专家的建议。
因而,为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需要对相关资料进行两次我别一哲学的甄别、心理学的甄别。
为准确又清楚地陈述目标,泰勒建议使用由“行为”和"内容”所构成的“二维图表”.③学习经验:指学习者与他能够作出反响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一般原则:第一,为到达既定的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给学生有时机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时机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第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第三,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响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第四,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到达同样的教育目标;第五,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纵向组织:指不同阶段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横向组织:指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如五年级地理课与五年级历史课提供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连续性:有效的纵向组织的一个主要因素。
序列性:整合性:指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
⑥泰勒认为评价本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方案实际完成教育目标的程度的问题。
.1)把评价与目标结合起来,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而泰勒评价理念的特点. 只是到达目标的手段;2)用评价观替代了传统的测验观,从而通过扩充评1 价概念的内涵而作出了真正的奉献。
(2)过程模式①由斯腾豪斯系统确立起来。
②对目标模式的批判-目标模式误解了知识的本质目标模式误解了改善课程实践的过程的本质③过程模式的根本内容D 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2)过程原则的本质含义在于鼓舞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 ⑤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制造作用。
3)斯腾豪斯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④过程模式的价值和特点:把学生主体性、制造性的开展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尊重并鼓舞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把这一目标与课程活动、教学过程统一起来,进而又将之统一于教师的主体作用上。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第一章~第五章一、名词解释1.课程指广义: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狭义:具体一个学科科目.2.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目标.3.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旳总和。
课程内容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精心选择出来的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是经过改造加工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材料。
4.课程开发主要是指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5.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那些课程。
6.校本课程开发广义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展开的课程开发活动。
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与教育理想。
狭义则特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给学校预留出来的10%-25%的课程的开发。
7.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三要素说: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8. 优化教学就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种标准而言的一种完善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
二、填空1.课程与教学论即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合称,是研究课程与教学一般原理,价值与策略问题的学科,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教学问题。
主要研究事实问题,价值问题和技术问题。
2.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研究规律,确立价值与优化技术。
3.1632年,捷克夸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4.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5.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17-26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材料,复习绝对有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填空题: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一书,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2、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的是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3、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一书问世,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4、美国学者泰勒总结了“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
5、按照影响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
6、课程的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7、制定课程目标的三种基本依据是社会的需要、学科的需要和学习者的需要。
8、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的三大现代教学理论流派苏联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发展性教学论,美国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结构教学论,德国以瓦根舍因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论。
9、教学评价的历史阶段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考试阶段、测量阶段、评价阶段。
10、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可以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1、根据所依据的标准与解释方法不同,可以把评价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12、有效的学绩测验要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这是学绩测验编制的主要技术要求。
13、质性评价的方法有观察法、表现性测验评价和成长记录袋评价。
14、、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应用: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名词解释:1、课程:所谓课程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
”课程是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2、学科课程:是指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成为学科课程。
3、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类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它是以学生的生活本身为课程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自己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学习,取得直接经验,掌握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知识,培养兴趣、能力和发展个性。
课程与教学论经典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24、名词解释:1.课程目标: 在博比特看来, 课程目标指的是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
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 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 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
3.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展开的, 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 是人的经验生成的内在要求。
4.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
它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怎么样、个性展示得怎么样是相一致的。
5.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现代学习理论为基础, 科学合理地运用系统理论的思想与方法,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教学观念、教学经验、个性风格, 分析教学中的问题与要求, 确定教学目标, 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 选择和组织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资源, 为达到预期的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系列的教学实施方案的过程。
6.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 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7、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研究中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论的产物, 它主张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把教学现象与教学活动看做由各因子、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大系统, 教师水平、学生状况、教材、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都处在系统联系之中, 并与外部的教学情境发生关系。
8、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任务, 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形式, 也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简答题1.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依据答: 社会发展对人的教育提出的要求和人的自身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这两个要求是相辅相成的, 具有发展与要求的内在一致性。
同时, 由于课程与教学的核心成分是学科知识。
因此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必须对学生、社会及学科进行研究, 并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A)A.博比特《课程》的出版B.博比特《怎样编制课程》的出版 D.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C)C.查特斯《课程编制》的出版14.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相应的学习观是 A.有意义发现学习C.有意义经验学习B.有意义接受学习D.有意义机械学习10.柏拉图把“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昆体良认为“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是“大演说家”。
这种目标定位方式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A)A.普遍性目标取向 C.行为目标取向12.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A.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 C.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B.生成性目标取向D.表现性目标取向(C)B.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 D.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著作是(C)A.《儿童与课程》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怎样编制课程》 D.《课程》(B)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A.情境模式 C.批判模式B.目标模式 D.过程模式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A)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卢梭D.裴斯泰洛齐11.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C.智力技能、态度、动作技能(A)B.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 D.认知领域、态度、言语信息6.“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C)《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A.《老师,再见!》B.《爱的教育》C.《班级生活》D.《隐性课程论》15.最早实行选修制的国家是A.法国 C.德国B.美国 D.英国(C)14.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变成了(C)A.引领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4.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先知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显然不符合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求。
《课程与教学论》2024-2025期末试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2024-2025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现代教学手段的网络化是指( )。
A. 教学媒体可以随时记录和存储信息,以供在需要时再现B.教学媒体所固定的信息符号是可以随时随地再现出来C.若干种教学媒体能够任意组合使用D.国际互联网和卫星电视网络的快速发展2.课程注重教学的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通常以逻辑组织严密的分科课程的面貌出现,这是哪一种课程取向?( )A.人本主义取向 B.学术理性主义取向C.认知发展取向 D.社会重建取向3.( )就是非操纵的教学,教师不是直接地教学生,而仅仅是促进他们学习。
A.非指导性教学 B.自学C.个别教学 D.程序教学4.下列哪一项不是当前课程管理的趋势与特征( )。
A.民主化 B.多元化C.规范化 D.差异化5.引导一发现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拟定计划——验证假设——总结提高。
( )A.提出问题建立假设B.提出问题寻找答案C.给出概念建立假设D.给出概念理解概念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____,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
7.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水平高低、素质优劣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因此要完善教师____体系,促进教师____成长。
8.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它注重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____,体现对____和能力的综合运用。
9.广义的课程管理,是包括部门和____.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的编制、实施、____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
10.现代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具有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想象力和____,这就要求教学方法在横向价。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知识点集锦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知识点集锦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知识点集锦课程与教学论一、课程与教学目标1.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层次:教育目的(aims)、教育目标(goals)、课程与教学目标(objectives)。
2.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①普遍性目标取向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特点是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
②行为目标取向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特点是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③生成性目标取向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根本特点是过程性。
④表现性目标取向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学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扫产生的个性化表现。
最求学生的多元性。
3.目标模式泰勒: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泰勒基本原理:1949年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该书提出四个基本问题,即“泰勒原理”。
内容是:①确定教学目标。
泰勒认为,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
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都决定于预定的教育目标,目标是课程的灵魂。
教育目标来源于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
②选择学习经验。
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能做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泰勒提出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一是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
二是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
三是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四是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五是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重点
具体表现: 课程为教学提供了教学内容,教 学是课程系统的实施过程,教学是课程的 一种表现形式,教学是课程在课堂层面的 实施。
可编辑ppt
24
(四)循环关系
观点: 认为课程与教学存在着一种互为反馈 的延续关系。课程与教学虽然是分开的, 但是它们是相互循环的,存有延续的循环 关系,即课程对教学产生影响,教学也对 课程产生影响,彼此相互调试与改良。
功能: 有助于教学研究者了解教学现实,从中积累经验,提 出问题,总结规律,形成新的理论认识。
分类: 典型调查、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专家调 查。
程序步骤: 提出问题—搜集相关文献—确定研究题目与研究目的— 选取标的母群体—选取搜集资料的方式与工具—抽样— 进行正式调查—资料分析可并编辑讨ppt 论研究结果—提出研究结 32
优缺点: 强调了学习者的兴趣、爱好、需要和个性, 重视学习者与环境的作用,重视教育环境的设计 与组织,能够兼顾课程过程与课程结果、预期与 未预期的经验。但是,该课程观在实际中也带来 了教育过程的随意性、内容的不系统性和评价标 准的不确定性这样的弊病。
可编辑ppt
10
4.课程即“计划”
观点: 该观点是20世纪50年代流行的观点, 认为课程即“教育计划”或“学习计划”。 计划包含了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活 动和评价等。
特点:
a.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学习者作为课程 主体的重要性;
b.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 施课程;
c.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教学;
d.强调活动是人心理发展的基础,重视学习活动水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一、填空:1.一般来说,课程是一套有目的和可执行的计划,根据特定的社会需求和特定的文化和社会取向培养下一代。
应明确培训目标、内容和方法,有一套具体的实施策略,并有相应的评估方法。
2.教学设计可以看作是从文献课程到教学活动的转变。
它在教学活动中反映特定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并根据具体学校、学生和环境的变化进行创造和调整。
3.在现代学习观中,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大。
他们更加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学习者理解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独立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
4.正式和非正式课程都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为了使儿童能够胜任成人生活,掌握生存技能、社会习俗和道德,需要进行专门的教育和培训。
5.赫斯特将人类知识分为七种形式:形式逻辑和数学、自然科学、对自己和他人思想的理解、道德判断和意识、审美经验、宗教观点和哲学理解。
6.课程设计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侧重于技术层面,另一类是在具体设计之前的理论研究和准备。
7.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来自三个来源:学习者、校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8.目前,典型的课程设计模式包括:目标模式、过程模式、集体复习模式和自然设计模式。
9.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学者一般将课程和教学目标分为三类:行为取向、生成取向和表达取向。
10.布鲁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的研究。
他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即“认知场”、“情感场”和“技能场”。
11.生成性目标可以说是在教育情境和解决过程中产生的。
它们是学生和教师对由内在价值观引导的经验成长的方向感。
20世纪70年代,施泰因豪斯在自己的著作中系统地批判了行为导向的课程和教学目标,并相应地提出了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型。
13.施泰因豪斯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最好的发展手段不是通过明确的目标,而是通过批评和实践。
14.课程内容的研究主要解决如何选择和组织某一课程的内容,即决定教什么和如何呈现需要教的内容。
课程内容的组织应遵循连续性、有序性和整合性的原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孙凤华版)
4.形成教育:现代课程确立后,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争论。从18世纪开始,形成教育与实质教育便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持续了18、19两个世纪。形成教育学派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实质教育与之相反。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儿童中心课程论与教材中心课程论的之间的对立。时至今日,课程已然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领域,课程改革也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中心。
2.学科的基本结构:指一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价值观、他们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体系。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是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目标,这需要在概念、原理、方法、价值观和方法论等方面形成整体联系,把握其内在精神和基本特征。
3.课程:据资料记课程”。在英语世界,“课程”一词,意思是“跑道”,西方最为常见的“课程”的定义是指学习的进程。与课程相关的概念由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科、科目、知识、经验、活动、计划或方案。
9.校本课程:指以学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在我国它特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预留出来的允许学校自主开发的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10%—25%的课程。
10课程开发:课程开发是课程领域的一个常用的重要概念,出自美国学者卡斯威尔和坎贝尔合著的《课程开发》课程开发作为一个整体过程,它主要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等阶段。可见课程开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正如泰勒斯所言,课程开发是“一种实践性的工作,而不是一种理论性的研究”。所以,课程开发作为一种实践性的工作,需要了解其具体的运行机制。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探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与问题2.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是——20世纪初。
3.一般认为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1918美国著名学者博比特出版的《课程》。
4.1923年,美国另一著名学者查特斯出版了〈课程编制〉一书,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确立起来。
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理论也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5.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6.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1)教育的本质:教育为成人生活做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活动与经验的发展过程;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而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
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他的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五个步骤:人类经验的分析;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课程目标的获得;课程目标的选择;教育计划的指定。
总之,他的课程开发就是一种“课程工程”或“教育工程”,他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的。
这样,课程开发者以及教师自然就成为“教育工程师”。
7.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1)通过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人类生活,确定教育的主要目标;(2)把这些目标分析成各种理想和活动,然后再继续把他们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层次;(3)将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理想与活动按其重要性的程度排列顺序(4)把对儿童有很大价值、对成人价值不大的理想和活动提到较高的位置;(5)删除在校外学得更好的理想与活动,然后确定在学校教育期间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理想与活动;(6)收集处理这些理想与活动的最佳实践措施。
(7)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安排这些理想与活动,以便用一种适当的教学顺序获得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总复习
第一章绪论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涵义
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理论。
课程、教学的涵义。
二、研究内容、任务与宗旨
三、发展历史
四、学习“课程与教学论”内容
课程论:
课程的基本理论;
课程目标与内容;
课程实施与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
教学论:
教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标与功能;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管理与评价;
教学设计;
教学专业化。
五、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意义和方法
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课程的涵义
二、课程的发展历史
各种课程形态
三、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一、课程目标
(一)涵义
(二)取向
价值取向;形式取向
(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二、课程内容
(一)涵义
(二)取向
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注重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尊重学生经验、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四、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一)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
(二)处理好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的关系
(三)处理好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关系
(四)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
五、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
选择的基本原则: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综合性。
第四章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课程实施
(一)涵义
(二)取向
(三)途径——教学
(四)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二、课程评价
(一)含义
(二)课程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评价的类型
(四)课程评价的过程和阶段(了解)
(五)课程评价的对象
第五章校本课程开发
一、涵义
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
三、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四、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
四个经典问题或四个步骤。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六、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
第六章教学基本理论
一、教学的涵义
二、教学的类型
三、教学形式的发展历史
四、教学追求的发展历史
第七章教学目标和教学功能一、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对照)
(一)涵义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
(三)教学目标的分类
布卢姆、加涅。
(四)教学目标的编写
二、教学功能
个人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
第八章教学模式
一、涵义
二、结构与特点
三、常用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
第九章教学方法
一、涵义
二、分类
三、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优缺点
四、教学方法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十章教学手段
一、涵义
二、教学手段的功能
三、常用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
第十一章教学组织形式
一、涵义
二、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优缺点及各自补救措施。
第十二章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
一、教学管理
(一)涵义
(二)教学管理的内容
(三)教学管理的策略
二、教学评价(与课程评价对照)
(一)涵义
(二)功能
(三)类型
三、学生学业成就评价
量化评价、质性评价
第十三章教学设计
一、涵义
二、教学设计的内容与过程(环节)
第十四章教学专业化
一、教学活动专业化的内涵
二、教学活动专业化的操作办法
三、教学活动专业化的现实阻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