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导学案资料讲解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晋灵公、赵盾以及三位武士的形象,鉴赏“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
2、探究“春秋笔法”的史学价值,体会中国古代史学家的实录精神。
教学过程一、感悟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一)分析课文(做题要求:分组朗诵课文,边读边用笔划记信息. 1、从原文中筛选信息,用原文回答2. 用自己的话概括性格特点)1.晋灵公的“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体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齐读第1段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又从哪些事情上可看出来?体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二)高考链接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赵盾不忘恭敬。
鉏麑受晋灵公之命暗杀赵盾。
赵盾清早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着打瞌睡。
鉏麑认为赵盾不忘记恭敬,是百姓的主宰。
B.赵盾忠君爱国。
晋灵公因厨子没有把熊掌炖熟,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堂。
赵盾知道后为此事很忧虑,率先进谏,但晋灵公不听。
C.赵盾体恤下情。
赵盾在被晋灵公追杀途中,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他的母亲,就专门为她准备了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
D.赵盾深明大义。
董狐是古代的好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他如实记载了赵盾这件事,孔子肯定了董狐的做法。
高考链接课堂练习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灵公奢侈暴虐,加重赋税来修饰宫室,因为熊掌没炖烂,竟然杀了厨师,把他的尸首装在畚箕里,让宫女们用头顶着从朝廷经过。
B.赵盾、士季向晋灵公进谏,晋灵公文过饰非,还想方设法要杀掉赵盾。
他派遣的力士鉏麑不愿执行他的命令,于是头撞槐树自杀了。
C.晋灵公准备在宴会上杀害赵盾,他手下的武士灵辄却在关键时刻帮助赵盾幸免于难,以报答赵盾昔日的送饭之恩,赵盾自己只得逃亡了。
D.晋大夫赵穿杀了晋灵公,晋国太史董狐写“赵盾弑其君”并在朝廷公布。
赵盾难以辩白,大有感慨,孔子也为他蒙受杀君之名感到可惜。
(完整word)语文高效课堂: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用法。
2.理解赵盾、晋灵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用法。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法设计】互动法、分析法、讨论法【本章节概览】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
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
“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学习内容及过程】一、文字层面质疑检查(一)、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胹_____________蹯_____________畚_____________饮____________ 嗾_____________ 獒_____________遗_____________箪_____________ 橐_____________(二)、指出下列活用现象并解释1.晋灵公不君2.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3.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4.食之,舍其半5.提弥明死之(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含义1.晋灵公不君。
厚敛以彫墙。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2.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3.斗且出。
提弥明死之。
4.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5.问其名居,不告而退6.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7.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8.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寸否。
9.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10.斗且出。
11.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12.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
(四)、解释下列相同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并指出词性1.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君知所过矣,将改之2.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食之,舍其半。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3.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预习课文结合注释能解释文中重点实虚词、句子的含义并概括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了解“春秋笔法”以及史家的实录传统。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关于《春秋》、《左传》和“春秋笔法”。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儒家经典之一。
原为中国古代各国史书的通称。
现在流传的《春秋》相传是孔子删削《鲁春秋》而成。
该书极其简括地记载了上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共242年的历史事件。
因为《春秋》文字过于简约,犹如大事年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人们撰写了一些专门诠释《春秋》内涵,阐述圣人思想的著作。
《左传》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著作。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
它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都被列为儒家经典十三经。
《左传》继承和发扬了春秋笔法。
关于“春秋笔法”孔子修订《春秋》的原因:“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修订《春秋》的目的:“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为了实现匡救时弊,拨乱反正,宣扬王道,维护礼法的政治理想,孔子在编修《春秋》时,或直书善恶,或暗寓褒贬,后人称这种笔法为“春秋笔法”。
二、结合注释诵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注意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晋灵公不君②晋侯饮赵盾酒③提弥明死之④食之,舍其半⑤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⑥赵盾弑其君2、翻译下列句子①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④其我之谓矣。
⑤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情感与态度: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时数】二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左传》作为一本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著作,既影响了先秦级以后的历史著作的创作,如《资治通鉴》;也以它“简而要”的语言和“详而博”的叙事特点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他所记录的史实还成为了后来创作的源头,如《赵氏孤儿》。
它不仅记录了历史的辉煌,也开启后人的精神世界。
现在就让我们管窥一斑,粗略地了解一下它的魅力吧!预习案【自主学习】1.朗读全文,扫清读音障碍。
结合教材助读部分,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观点。
请尝试着将“单元导读”和“阅读指南”中的文本解释和课文中的具体内容相联系,理解春秋笔法中“秉笔直书”“不避强御”“实录”的特点。
2.熟读课文,将课文下面的重点词语解释搬入课文中。
如常见的特殊句式、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回答:什么叫“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编撰的《春秋》,也叫做“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与技巧。
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者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达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
它以合乎礼法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自主学习成果检测】(要求:请尝试闭卷答题。
)1.请给括号前面的生字注音:辟(bì)胹(ér)蹯(fán)寘(zhì)畚(běn)溜(l iù)箪(dān)衮(gǔn)鉏(chú)麑(ní)饮(yìn)嗾(sǒu)獒(áo)翳(yì)橐 (tuó) 与(yù)为公介太(tài)史为法受恶(è) 自诒(yí)伊戚2.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最新《晋灵公不君》导学案-word文档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背诵文中名句。
2分析人物形象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学习难点:春秋笔法的内涵第一课时一、文学常识简介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不君》的故事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3.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4.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预学检测正音靡()不有初奢靡()靡靡()之音衣冠()弱冠()冠()状动脉骤()然衮()职翳()箪()食()壶浆厌恶()恶()心恶()人宿舍( ) 住一宿()星宿()通假字1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通)2宣子田于首山(通)3子为正卿,亡不越竟(通)4反不讨贼(通)5衮职有阙(通)三、初步感知全文。
自读课文,学生自行疏通文意,质疑文中字词。
1.不君,不行君道。
厚敛以雕墙。
以--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而--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
过朝--4.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是什么句式?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补过--衮--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翻译--7.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患--贼--8.晋侯饮(yìn)赵盾酒饮--用法:9.公嗾夫獒焉中的嗾、夫、獒的意思各是什么?10. 斗且出中的且的解释?且--11.提弥明死之中死之的解释?四、句子翻译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3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4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5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
6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晋灵公不君》的教学导案
《晋灵公不君》的教案————————————————————————————————作者:————————————————————————————————日期:晋灵公不君教案背景:晋灵公生前荒淫无道,朝纲败坏,残酷的剥削人民,大肆的陷害劝谏之臣,引起了臣民的反抗,最后被赵盾之弟赵穿杀死,成为后人不齿的昏庸之主。
教学目标:1.在通译全文的基础上梳理故事情节,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虚)词及句式。
2.分析主要人物(赵盾、晋灵公)的性格特点,学会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董狐以及武士们)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材分析:1、要想明晰晋灵公的人物形象和正卿赵盾何以“弑君”的真相,必须简略了解一下自晋文公到晋灵公之间的历史风貌,做到心中有数。
2、孔子的学说中”礼“是很重要的一个范畴,《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权臣掌权,以礼义为标准的叙史以失去威严。
正因如此,孔子才更赞赏董狐的做法,后世也继承了“写实”的风格。
3、所谓的“为法受恶”模糊了历史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
教学方法:1、研读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好关于“晋文公到晋灵公执政期间简史”的课前预习)2、讨论法(快速梳理故事情节,分析讨论主要人物形象)3、合作研究(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和“春秋笔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实(虚)词用法课前预习:让同学们使用百度搜索,查找“晋文公到晋灵公年间的资料”2、关于官职“六卿”(正卿)的解释,明确正卿(赵盾)当时已完全具备了左右君权、废立公侯的权力。
:学习目标:1、查找工具书,掌握“骤、贼、饿、书法”等重要实词的用法,明确重点虚词“而、以、之”的几种用法。
2、通译全文,找出晋灵公的“不君”的表现有哪些。
自学指导:1、“而”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试归纳总结。
2、你能从正反两方面找出晋灵君不是一个好国君的具体表现吗?一、简介文学常识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用一些固定的字,赋予特定的涵义,用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学生需要默写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解释,如“不君”、“厚敛”、“彫章” 等,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翻译重点句子
总结词
提升翻译能力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章,从台上弹人, 而观其辟丸也”等,以提高文言文翻译水平。
完成课后习题
总结词
应用所学知识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完成课后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以检验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细节描写
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将晋灵公 的行为和性格特点刻画得淋漓 尽致,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 了晋灵公的形象。
人物对话
作者通过人物对话,展现了不 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修辞手法
比喻
对偶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通过 比喻来形象地描绘人物和事物,使得 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春秋》其他篇章
引导学生阅读《春秋》中的其他篇 章,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 会状况,加深对《晋灵公不君》的 理解。
其他古代文学作品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 如《诗经》、《楚辞》等,拓宽阅 读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阅读方法指导
精读与泛读结合
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将精读 与泛读相结合,对于重要和难以 理解的部分进行精读,对于较为
03
分析手法,鉴赏语言
语言特点
80%
语言简练
本文语言简练,用词精准,没有 过多的修饰和冗余,使得文章更 加紧凑有力。
100%
表达生动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表达手法,使 得文章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表 现力。
80%
语言质朴自然
本文的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过多 的华丽辞藻,给人以亲切感。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课程思政”教案课题:《晋灵公不君》——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关于《左转》的基础知识、历史地位和文学地位;了解《晋灵公不君》的具体内容和历史背景;了解文中难认词汇和通假字。
技能与方法:掌握古汉语常用字词“厚”、“夫”(发语词)、“为”、“亡”、“反”等的含义与常见用法;重点虚词“而”、“以”、“之”的常见用法;掌握通过字典查询古汉语字词和自学文言文的方法;掌握通过阅读文章,挖掘思想内涵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文章体会赵盾等忠臣所体现的充满爱国之志与正义信念的“义士”精神;通过学习文章体会古人孝敬父母和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通过学习文章体会知错就改的重要性以及自省自检的必要性;通过学习文章挖掘古人在字里行间体现出的封建等级观念,并感受君主制的弊端和今天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体的优越性和建设法制社会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全文,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历史背景和《左转》基本常识2.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难点词汇及文言文基本知识3.帮助学生理解并体会文章通过描绘人物形象所展现出的精神品质和文化内涵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2.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孔子对本历史事件的的评价3.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方式教学课时:2课时(100分钟)教学用具:多媒体PPT教学过程:一、旧课复习(5分钟)以提问的方式对上一节课程的重要知识点进行点名提问,并将结果计入平时成绩。
二、新课引入(1分钟)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君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晋赵盾弑其君’。
”而孔子在评价此事的时候,既赞扬了赵盾,还赞扬了冤枉赵盾的董狐,令人感到奇怪。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回事。
《高中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晋灵公的生平事迹和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历史的研究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习古代君主的道德品质,思考君主应该如何治国安邦,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晋灵公的生平简介。
2. 文章内容梳理:《晋灵公不君》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重要事件。
3. 文章主题分析:探讨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思考君主应该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晋灵公的生平事迹、《晋灵公不君》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教学难点: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有益的启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晋灵公的生平事迹和《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其他历史君主的事迹,与晋灵公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君主应该如何治国安邦。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及相关的历史资料。
2.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 准备一些关于晋灵公和其他历史君主的图片、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展示和对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晋灵公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晋灵公在历史上的地位。
2. 讲解文章内容:详细讲解《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展开讨论。
4. 分享讨论成果: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5. 案例分析:通过对比其他历史君主的事迹,引导学生思考君主应该如何治国安邦。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晋灵公的生平事迹和《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
2. 总结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强调君主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教学目标:1. 了解《晋灵公不君》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3. 翻译并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寓意。
教学内容:第一章:课文导入1. 介绍《左传》的背景和地位。
2. 简要介绍晋灵公的历史背景。
第二章:课文朗读与解析1. 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2. 解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
第三章:词汇学习1. 列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汇,进行解释和例句展示。
2. 让学生通过造句的方式巩固词汇的使用。
第四章:句子分析1. 分析文章中的重要句子结构,解释句子的含义。
2. 让学生进行句型转换和句子仿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章:文章翻译与讨论1. 让学生独立翻译文章,对照原文进行检查和纠正。
2. 讨论文章的主旨和寓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句子和词汇的解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 翻译成果:评估学生的文章翻译质量和准确性。
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左传·僖公二十五年》2. 相关注释资料: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的解释。
3. 翻译参考资料:提供一些参考翻译,供学生对比和学习。
教学安排:1. 每周一次课,每次课时长为90分钟。
2. 第一章:2课时3. 第二章:2课时4. 第三章:1课时5. 第四章:1课时6. 第五章:2课时第六章:文本背景与历史脉络1. 深入探讨晋灵公的历史背景,包括其家族、政治环境及时代特点。
2. 分析《左传》作为史书的史料价值,以及《晋灵公不君》篇章在其中的地位。
第七章:文学特色分析1. 引导学生欣赏《晋灵公不君》的文学表达,如修辞手法、人物描写等。
2. 通过对比分析,探讨《晋灵公不君》在《左传》中的独特性及其文学成就。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上课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2、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的内涵。
教学重点1、了解“春秋笔法”的运用特点;学习史家“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不避强御”的实录精神。
教学难点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学课时三课时一、知识链接1、作品简介《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所以《左传》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2、关于“春秋笔法”春秋笔法,也叫“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的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
孔子修订《春秋》的原因:“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修订《春秋》的目的:“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为了实现匡救时弊,拨乱反正,宣扬王道,维护礼法的政治理想,孔子在编修《春秋》时,或直书善恶,或暗寓褒贬,后人称这种笔法为“春秋笔法”3、课文主要人物简介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文本研读1、晋灵公之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表现了晋灵公怎样的性格特点?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表现在哪些事件上?三、思考探究(一)由董狐所书“赵盾弑其君”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1、赵盾根本没有杀害晋灵公,但是史官董狐竟然理直气壮地记下“赵盾弑其君”,你认为这是为什么?2、孔子如何评价董狐和赵盾,你如何看待这些评价?(二)从《晋灵公不君》探究“春秋笔法”。
《高中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第一章:《晋灵公不君》的背景与文化价值1.1 教学目标了解《左传》及《晋灵公不君》的历史背景。
分析《晋灵公不君》在经典文化中的价值与意义。
1.2 教学重点《左传》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晋灵公不君》反映的政治哲学与道德思想。
1.3 教学难点古代礼制与君臣关系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文中人物性格分析及与现代价值的对接。
1.4 教学准备《左传》原著或选读本。
相关历史资料及学术论文。
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通过引入《左传》的简介,激发学生对古代经典的兴趣。
1.5.2 主体内容详细解读《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
分析晋灵公、赵盾等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行为背后的文化含义。
1.5.3 讨论与拓展组织学生讨论《晋灵公不君》中反映的道德与政治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故事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5.4 总结总结《晋灵公不君》的文化价值及其在经典文学中的地位。
第二章:文本细读-情节与人物2.1 教学目标掌握《晋灵公不君》的主要情节。
深入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发展变化。
2.2 教学重点晋灵公的不君之行及其后果。
赵盾的忠诚与悲剧命运。
2.3 教学难点文中复杂的情感关系和人物心理。
人物行为背后的文化背景分析。
2.4 教学准备课文文本。
相关人物分析资料。
2.5 教学过程2.5.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入对文本情节的深入探讨。
2.5.2 主体内容细读课文,分析晋灵公与赵盾的人物形象。
讨论人物行为及其性格发展对故事走向的影响。
2.5.3 讨论与拓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现代视角审视文中人物的行为和命运。
2.5.4 总结总结文中人物的特点及其对整体故事的作用。
第三章:礼制与政治-《晋灵公不君》的时代背景3.1 教学目标理解古代礼制在《晋灵公不君》中的重要性。
探讨礼制与政治制度在故事反映的时代背景下的关联。
3.2 教学重点古代礼制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政治中的运用。
晋灵公不君分页导学案
【知识链接】
1、后代也把敢于坚持原则、秉笔直书称做“董狐笔”。文天祥的《正气歌》中就有“在晋董狐笔”一句,认为体现了天地正气。
2、《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3、《左传》的文学成就:作为编年史,《左传》的叙事艺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晋•范宁《谷梁传集解自序》中说:“《左传》艳而富”,其“艳而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舍其半()箪食()寘诸橐()与为公介()倒戟()
弑其君( )大史( )自诒伊戚( )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10)虽猛何为
(2)宰夫胹熊蹯不熟:(11)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3)问其故,而患之:(12)舍于翳桑
(4)三进及溜(13)食之,舍其半
(5)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14)请以遗之
(6)寝门辟矣:(15)遂自亡也
(7)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16)赵盾弑其君
(8)趋登:(17)宣子曰:“不然。”
(9)公嗾夫獒焉:(18)书法不隐
(三)准确翻译下列句子(标出得分点)。
1、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课文,将课下注释的重点实、虚词标注到课文中,标记勾画重点字词。
2.限时认真、独立完成,书写规范,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1)《左传》生动地展示了春秋时期五彩缤纷的历史画卷。
《晋灵公不君》导学教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教案2019-12-25《晋灵公不君》导学教案常识简介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不君》的故事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3.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4.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学习过程一、预学检测1、正音靡()不有初奢靡()靡靡()之音衣冠()弱冠()冠()状动脉骤()然衮()职翳()箪()食()壶浆厌恶()恶()心恶()人宿舍()住一宿()星宿()2、通假字(1)弹人,而观其辟丸(通)(2)首山(通)(3)卿,亡不越竟(通)(4)贼(通)(5)阙(通)二、初步感知全文自读课文,学生自行疏通文意,质疑文中字词。
1、不君,不行君道。
厚敛以雕墙。
以--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而--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
过朝--4、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是什么句式?5、公嗾夫獒焉"中的"嗾"、"夫"、"獒"的意思各是什么?《晋灵公不君》导学教案常识简介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不君》的故事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3.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4.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学习过程一、预学检测1、正音靡()不有初奢靡()靡靡()之音衣冠()弱冠()冠()状动脉骤()然衮()职翳()箪()食()壶浆厌恶()恶()心恶()人宿舍()住一宿()星宿()2、通假字(1)弹人,而观其辟丸(通)(2)首山(通)(3)卿,亡不越竟(通)(4)贼(通)(5)阙(通)二、初步感知全文自读课文,学生自行疏通文意,质疑文中字词。
《晋灵公不君》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3.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二、学习重点难点1、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三、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四、学习过程1.课前导学(1)①《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②.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③.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2)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①.不君,不行君道。
厚敛,加重赋税。
以,连词,当译作来。
②.\'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而:连词,可译作来。
③\'晋侯饮(yìn)赵盾酒\' 饮:给酒喝。
意动用法。
④.\'斗且出\'中的\'且\'的解释?提示:且,连词,一边……一边。
⑤.\'提弥明死之\'中\'死之\'的解释?提示:死之:为之死,即为赵盾而死。
⑥.\'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中的\'免之\'的解释?提示:免之,使赵盾免于受害。
⑦.\'赵盾弑其君\'中\'弑\'的解释?提示: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
2.课堂学习:新课学习(1).《晋灵公不君》一文从哪几个方面集中写出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的?(2).以儒家的观点如何认识《晋灵公不君》中赵盾这个人物?(3).例说明本文的材料富有魅力。
(4).举例说明本文的叙事\'详而博\'。
(5).举例说明本文情节曲折,跌宕多姿的艺术特色。
3.课堂小结4.达标训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厚敛以.雕墙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②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C.①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②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D.①赵循弑其.君②望之俨然,即之也愠,听其.言也厉(2).以下六句话,全部与赵盾忠于职守、为人正直有关的一组是()①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②三进及溜,而后视之③宣子骤谏,公患之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⑤斗且出,提弥明死之⑥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A.①②③B.②④⑤C.③⑤⑥D.①③④(3).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明确表态,“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晋灵公不君》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左传》中的一篇,讲述了晋灵公不尊礼法,荒淫无度,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故事。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礼法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晋灵公不君》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其意义;(3)了解古代礼法制度及其在课文中的体现。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运用文言文翻译技巧,准确理解课文含义;(3)学会分析古代历史人物形象,概括作者的观点。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礼法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第二章:课文翻译2.1 课文概述《晋灵公不君》讲述了晋灵公不尊礼法,宠信奸臣,残害忠良,导致国家政治动荡,最终被赵盾等忠臣废黜的故事。
2.2 课文翻译(1)晋灵公不君,多杀无辜,荒淫无度,百姓苦之。
(2)赵盾入谏,灵公不听,反信宠臣,疏远忠良。
(3)灵公宠信宦官,夺权篡位,国家大乱。
(4)赵盾等忠臣,废黜灵公,另立新君,国家得以安宁。
第三章:重点词语解析3.1 课文中的重点实词(1)君:国君,此处指晋灵公;(2)谏:劝谏,此处指赵盾劝谏晋灵公;(3)宠臣:受国君宠信的大臣,此处指晋灵公宠信的宦官;(4)宦官:宫廷中的太监,此处指晋灵公宠信的宦官。
3.2 课文中的重点虚词(1)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以:表示手段或方式;(3)其:代词,指代晋灵公;(4)则: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
第四章:历史背景与文化常识4.1 历史背景《晋灵公不君》发生在春秋时期,这是一个诸侯割据、礼崩乐坏的时期。
晋灵公是晋国的一位君主,他在位期间,不尊礼法,荒淫无度,导致国家政治动荡,最终被废黜。
4.2 文化常识(1)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是《春秋》的三传之一,作者为春秋时期的史官左丘明;(2)礼法:古代中国一种社会规范,强调尊卑长幼之间的关系,以及言行举止的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晋灵公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2、掌握并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知识,如:患、过、舍、如等一词多义;君、过、饮、免、死等词类活用;以及本文中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3、提高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过程与方法:利用工具书独立梳理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圈画疑难点,然后小组内合作释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领悟并正确认识文本所体现的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
【学习重点】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用法。
2、借鉴本文的写人艺术。
3、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学习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方法】互动法、分析法、讨论法【学习内容及过程】【知识链接】1、《左传》的文学成就(1)作为编年史,《左传》的叙事艺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晋•范宁《谷梁传集解自序》中说:“《左传》艳而富”,其“艳而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左传》生动地展示了春秋时期五彩缤纷的历史画卷。
作者不仅记载各国君位的嬗变、执政者的谋权夺势、政客的宦海升沉、贵族内部的倾轧火并、侯国之间的欺诈侵掠、辽阔战场千军万马的厮杀格斗、阴暗一隅数人的密谋策划,各种各样的矛盾、大大小小的动乱、五花八门的变故,无不网罗其中;而且作者采集了大量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甚至于还有风俗遗闻、童谣民歌。
这些材料通过细心的组织编排,极大地丰富了《左氏春秋》的内容。
《左氏春秋》广采博取各种文字的、口头的资料进行编撰,从现代编年史的标准看,显得芜杂,说明历史科学尚在草创之中。
然而正是这一特点,才更体现了中国史传文学的特点。
《左氏春秋》的作者善于对庞杂的资料进行取舍与剪裁,全书所载历史前略而后详,后期更详于襄公与昭公,二公在位共63年,不足全书的三分之一,二篇幅却近于全书的一半。
就各国诸侯来说,也各有侧重,晋国最详,所记占全书的四分之一,晋国之事中又突出重点,详细记载晋文公的霸业兴衰。
记载较略之国,其事也不平均使用笔墨。
《左氏春秋》不满足于《春秋》那种对历史史事做简单陈述的史笔笔法,它要展示那个动荡历史年代的全部过程,要展示各种历史人物在各种事件中的各种表现,创造了在生动记叙史事的基础上显示各种人物形象、心态,表达作者观点立场的方法。
《左氏春秋》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战争的叙述尤为精彩。
《左氏春秋》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
《左氏春秋》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城濮之战、肴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战事的酝酿、起因,战前军事、外交的谋略,兵马的调遣、战时激烈的搏杀,战局的变化,双方的进退,战后胜负的结局,各方面的反应,认识的处理等,都表现得迂徐有致、笔力纵横。
在战争描写中,战争过程本身往往写得比较简略,但“疏而不遗,俭而无阙。
”作者常选取决定战争进程的关键人物来重点刻划,以展示战争的经过。
常以战场上这些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来反映酣战中千军万马的心态和姿态。
(2)《左氏春秋》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
这些行人和大夫,凭借十分讲究的言辞折服对方,推行自己的一定主张,委婉而有力。
刘知几《史通•申左》:“寻《左氏》载诸大夫词令、行人应答,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述远古则委曲如存,征近代则循环可覆。
”行人辞令委婉陈词,不亢不卑,慷慨激昂,显示了个性风采。
《左氏春秋》叙事能显能晦,能虚能实,因物赋形,事愈错综,辞愈纵横,声调的缓急随情而发,文笔的曲直莫不以肖为准。
有时笔法又出人意表,写秽亵事笔反洁,写繁杂事笔反简,写紧张事笔反暇。
变化多端,妙趣横生。
刘知几《史通》:“盖叙事之体,其别有四:有直纪才行者,有唯书其事迹者,有因言语而可知者,有假赞论而自见者。
”2、“春秋笔法”:成语释义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晋代杜预解释:一曰微而显;二曰志而晦;三曰婉而成章;四曰尽而不汙,直书其事。
“春秋笔法”既讲曲笔,又倡直书。
孔子所谓直书,具有两重涵义:其一是史实的标准;其二是史义的标准。
即:凡是符合纲常伦理道德的历史记述,即使与历史真实不相符合,也是直书。
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语言平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达平面上,自能见其“微言大义”,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
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
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所谓“不露山水”,实指不显露那些不宜明说或不愿直说本意的语句,宜与名家画山水一样,“妙在含糊,方见作乎”,或旁敲侧击,或含义模糊,或闪烁其词,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从旁烘托,或虚掩伪饰,或上下暗示,总之不露本意。
当然也有涉及本意的,则往往从轻从宽,或隐隐约约,未见庐山真面日,或扑粉涂脂,顿使恶语变美言。
一、自学释疑(文字层面质疑检查)(一)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胹_____________蹯_____________畚_____________饮____________ 嗾_____________ 獒_____________遗_____________箪_____________ 橐_____________(二)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1.晋灵公不君2.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3.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4.食之,舍其半5.提弥明死之(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含义1.晋灵公不君。
厚敛以雕墙。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2.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3.斗且出。
提弥明死之。
4.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5.问其名居,不告而退6.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7.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8.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9.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四)、解释下列相同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并指出词性1.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2.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3.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五)、找出通假字,并解释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②三进及溜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④反不讨贼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六)、翻译下列句子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2.袞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3.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4.今近焉,请以遗之。
5.倒戟以御公徒。
6.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二、合作探究1.晋灵公之“不君”反映在哪几件事上?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哪些事情可以体现?3.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4.《晋灵公不君》是如何体现“春秋笔法”的?三、拓展延伸分析文章是如何体现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的?在当代这种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四、反馈矫正1.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克:能够B.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阙:空缺C.宣子骤.谏,公患之。
骤:多次D.使鉏麑贼.之贼:刺杀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晋灵公不君. B.公嗾.夫獒焉,明博而杀之C.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D.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3.下列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君能补过.,衮不废矣②君知所过.矣,将改之B.①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②夫轻诺必寡信.C.①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②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D.①靡.不有初,鲜克有终②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4.下列各句中与“其我之谓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不忘恭敬,民之主也B.今近焉,请以遗之C.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D.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厚敛以.雕墙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②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C.①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②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D.①赵循弑其.君②望之俨然,即之也愠,听其.言也厉6.以下六句话,全部与赵盾忠于职守、为人正直有关的一组是()①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②三进及溜,而后视之③宣子骤谏,公患之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⑤斗且出,提弥明死之⑥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③④7.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明确表态,“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但未能有终,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士季。
B.晋灵公请赵盾喝酒后的根本目的是要攻杀赵盾。
提弥明发现情况及时施救,最后提弥明为赵盾殉难。
C.赵盾对君主尽忠,对他人行善。
在首阳山打猎,曾救过一个叫灵辄的人。
D.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贬斥晋灵公的调子,并预示晋国将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
文章从多个层面,以生动的材料集中表现晋灵公的残暴和可悲的下场。
8.下列各项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简称。
B.所谓“春秋笔法”,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C.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
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春秋》。
《春秋》是历史文献集,《尚书》是编年体史书。
这两部书后来列入经部。
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流传至今的有《国语》《左传》《战国策》等。
D.本文题目是编者后加的。
晋灵公,从其谥号“灵”可见,他不是一个好国君。
晋灵公,历史上有名之暴君,鲁文公七年即位,在位14年,鲁宣公二年被大臣赵穿所杀。
谥号曰“灵”,谥法称“乱而不损曰灵”。
此为无道君隐讳的说法。
【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