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中的分层叙述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中的分层叙述
不会是 同 一叙述 人 。如果 把 占了主要 篇幅 的故 事层 次称 为主故 事层 , 那么 , 它提供 叙述者 的 为 上一 层 次 可称 为 超故 事 层 , 由它 提供 叙述 者 的 下一 层故 事 , 可称 为 次故事 层 。[3P6一P6) 2(11 1 9 中 国古代 白话 小 说 来 源 于 口头 讲 故 事 即

层故 事 中 的某 个人 物成 为下一 层故 事 的叙 述
中“ 讲演 ” 小 说” 的“ 的影 响 。王 国维 谓 :宋 之小 “
说 , 不 以著 述 为 事 , 以讲 演 为 事 。 宋 之 滑 则 而 稽戏, 虽托故 事 以讽 时 事 , 不 以演 事 实 为 主 , 然
者, 这样 , 每层故 事 就 都 有 各 自的叙 述 人 , 们 他
6 4
维普资讯
如 果 将 一 个 剧 本 视 为 作 者 建构 的 一 个 主 故 事 层 , 么 , 中人 物 再 去讲 一个 故 事 , 是 次 故 那 剧 则 事 层 。关汉 卿杂剧 《 夫人 庆赏 五侯宴 》 四折 刘 第 演 述 到 大将 李 嗣 源 的养 子李 从 珂 欲去 认 生母 ,
次 故事层 叙述 就在 早期 的戏 曲作 品 中出现 了。
收 稿 日期 : 0 6 0 - 8 2 0 - 30
基金项目: 国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项 目(6 z 3 ) O B wO 9 。
作 者 简 介 : 常 立 ( 9 9 ) 男 , 津 市人 , 津 师 范 大 学 文学 院 教授 。 宋 14一 , 天 天
李嗣 源说 了一段 “ 鸡鸭 论” 就颇类 “ , 说话 ” :
几部 分组成 , 幅 占了将 近 1回 的 1 3 金 瓶 篇 / 。《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史纲要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史纲要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徐大军(),男,江苏赣榆人,文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戏曲史、小说史研究。

文章编号:16743180(2010)05016011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史纲要徐大军(杭州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中心,杭州310036)摘要:本文探析了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史的脉络、框架与内容。

古代小说与戏曲基于文本形态而表现出的亲缘关系形态,与二者所经由的口传阶段的伎艺形态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古代小说、戏曲从伎艺形态到文学形态、从口传阶段到书写阶段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二者在故事表述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二者关系呈现出三种形态:混融形态、影响形态、交流形态。

这是对各个时期二者关系的主流形态的勾勒,它们的承接与更替构成了二者关系的演变脉线。

在这条脉线上二者间诸多关系现象的生成、关系形态的演变皆是由二者所具有的各种伎艺性、文学性、叙事性素质交融派生而来的。

关系史的研究展示了二者同源异质、互通互融的关系形态,同源异流、相互影响的关系脉络,以及这一关系脉络上聚集的相关问题和现象,有助于深入认识小说与戏曲各自的艺术品质、形态特征和发展演变。

关键词: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关系史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Historical Outlin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Ancient Chinese Novels and OperasXu Da junA 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histo ry o f relatio nship betw een ancien t Chinese no vels and operas in terms of its develo pment track,f ra me and details.As the af filiatio n o f ancient n ov els and o peras is e xhib ited thro ug h their tex ts,it is also clo sely related with the fo rm o f craf tsmanship in their o ral transmissio n.Durin g their advance fro m perso nal skills at the stag e o f o ral spreading to literary o utp ut,ancien t no vels and o peras d evelo p in an imbalanced way and their relatio nship has displayed three different pa tterns in cluding fusio n,influence and e xchange at diff erent times,con tinuation and substitu tio n o f w hich co nsti tu tes a line of evo lu tio n in their relatio nship histo ry.B y stud ying the co gnate and interactiv e rela tio nship betw een ancient n ov els and operas that de velo p in different paths and influence each o ther,this p aper al so investig ates relevan t issues and pheno mena co ncernin g the relationship,which is co nduciv e to our f ur ther understanding o f the artistic nature,morph olog ical features and pro gress of no vels and o peras.K y ;;;y f 2010年10月第3卷第5期文化艺术研究Studies in Culture &A rtOc t.,2010Vol 3No 5:20100901:1970e words:ancien t C hina nov els operas his to r o relation ship在同一文化环境中成长的文艺品类之间,都会存在着或多或少、或隐或显、或密或疏的关系,比如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之间、诗歌和绘画之间、戏曲与说唱之间皆是如此,而小说与戏曲间的关系更是一个常被提及的文学史现象。

古代小说与戏曲的改编问题

古代小说与戏曲的改编问题

古代小说与戏曲的改编问题侯忠义【摘要】The adaptation of ancient novels and traditional operas has been an important feature and aspect of content in the history of novels' exchange,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has been called "transplanting".Though novels and traditional operas belong to two different branches of arts, they share the same narrative style, and they are closely related.Therefore, in the course of their communication, they have used each other for reference and been adapted mutually.This makes the story of the same subject and content develop vastly in different forms, which leads to the prosperity of their own.It has been one of the features of novels in their development.%古代小说与戏曲的改编,是小说交流史、传播史、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特点和内容,有人称此为"移植"现象[1].小说与戏曲虽属不同艺术门类,但同属叙事文体,关系密切,在传播过程中,彼此借鉴,互相改编,使同一题材内容的故事,以小说、戏曲不同形式获得了广泛的发展,促进了彼此的繁荣.这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特征之一.【期刊名称】《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2)005【总页数】9页(P1-9)【关键词】古代小说;戏曲;移植【作者】侯忠义【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北京 10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中国古代小说,唐代是我国小说的成熟时期。

小说与戏曲亲缘关系的有益探索——读徐大军《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史》

小说与戏曲亲缘关系的有益探索——读徐大军《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史》
期 的主 流关 系形 态和典 型关 系 现象 为 依 据 , 梳理 了二 话》 《 、红楼梦》 中就有利用戏 曲材料的现象。小说编
深化过程 者关系的演变脉络 。小说 、 曲都有一个 伎艺阶段 , 创在不断汇入或吸纳戏曲故事材料的扩展 、 戏 它们混融于俳优伎艺 , 都遵循着 咏事思 维 , 以戏谑调 中, 逐渐看到了戏曲形制因素的特点和优势。小说模 笑为务 , 形态短小即兴 。混融形态是古代小说与戏 曲 拟戏曲, 由模拟题材 、 人物 、 情节 , 扩展到对戏 曲形制 这种取鉴丰富了小说 的艺术表现手法 , 的早期关系形态 , 是二者关 系史 的初 始阶段 , 同时也 因素的取鉴 , 体 现 了二者 密 切关 系 的生 成 、 展 的 基 础 和 渊 源 ; 发 影 体现了小说创作 的审美追求。
入、 新鲜 的认识和判析 , 看N- 者关系对于各 自艺 术 材小说 的数量而认定) - 。 当然 , 对于二者关系 中宏观性 、 贯通性 问题 的考 品性 、 态 特 征 、 展 演 变 的 影 响 之 力 和促 进 之 形 发 功” 。由此 , n 对于二者关 系的考察就不是你 中有 察仍应 以二者关系发展史研究为基础。该著于此作 我 、 中有你 的局部细节剖析, 我 而是在小说、 戏曲整体 了细致 、 有效的开拓。
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 , 古代小说和戏 曲的 脉络 上 的前 后 源 流 、 右关 联 , 戏 曲 的取 材 传 统 问 左 如 关系问题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 , 有关专著有许并 题 、 元杂剧演述体制 中的小说 因素问题 、 明清小说改
生的《 中国古代 小说 戏 曲关 系论 》 20 ) 涂秀 虹的 编戏曲的问题 、 曲归属小说范畴的文类观念 问题 , (02 、 戏 《 元明小说戏曲关 系研 究》 20 ) 沈新林 的《 (04 、 同源而 等等。 异派 : 中国古代 小说戏 曲 比较研 究》 20 ) 多部。 (07 等

略论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中的因果报应观念

略论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中的因果报应观念
生子不 男不 女; 重 发 誓愿, 广为 布 施 变 女为 儿。 叙事结构恰好可以演绎为:
因 果+ 因 果+ 因 果 为三个结构单元的直线性联 结。结构 单元的增加, 使 情节丰富曲折许多, 抨击了为善不终者, 宣 扬因果灵异, 不 过这依然属单线式简单结构。
因 果 式结构单元的复式联结, 往往构成叙事 高 级形态的复合结构。 元代郑 延玉的杂 剧 看钱 奴 即属 此 类。在大幅度的时 空操作 中, 用 20 年 前后 的恩恩 怨怨 构
深层而令人不觉, 如 交互婚姻 故事即是一例。 因果报应, 或称果报, 出于 对中国 人产 生很大 影响 的
佛家基本教义。不过, 因与 果的客 观联 系, 佛教传 入之 前 的中国古人早就有所认识, 是其时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经 验 直观的概括。 尚书 伊 训 说: 作 善降 之百祥, 作 不善 降 之百殃。由于所谓虞 夏之书, 被 后世儒 家思 想浸染 过, 所 以不能断定 尚书 时 代就 有了 中国 古 人最 初的 因 果观。 但至迟也不会晚于周代。 易 坤 文言 : 积善 之家, 必 有 馀庆, 积不善之家, 必 有馀殃。 周代是 重人 事讲理 性的 时 代, 周人 事鬼敬神而远之 ( 礼记 表记 ) , 六 合之外, 圣 人存而不论 ( 庄子 齐物论 ) 。因此可以推断, 因果观 念 在萌芽之始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人事关系等哲学性思辨 的 升华, 在认识论上某种程度具有科学的意义。用唯物辩 证 的观点来看, 世界上没有无因之果, 也没有 无果之因, 因 果 联系普遍存在。但自西汉末佛教东渐, 其系统而明确的 果 报思想与国人原有的果报观念共鸣互动, 始才形成具有 宗 教色彩的民族的心理意识形式, 对中国叙事之学便产生 了 复杂而深刻的影响。
书名又为 恶 姻缘 , 结 构形 态为 多因 多果。这 种结 构 的高级之处就在于它淡化了粗线条的单纯对应的 因 果 式, 多因多 果的 交 织, 是生 活 丰富 性的 本 然状 态。因 此, 撇开因果报应的 宗教色彩 的话, 可以 说 醒世 姻缘传 结构已迈向了通往生活 原生态 的不归 路。它的 再进 一步 发展, 就是因果的更为 复杂化 细密化 的相 互交织, 使 情节 模糊化, 乃至 于无结构中求结构 , [1] ( P96) 如 红楼梦 几 同于生活原生态了。

传统文学中国古代小说与传统戏剧的艺术

传统文学中国古代小说与传统戏剧的艺术

传统文学中国古代小说与传统戏剧的艺术传统文学:中国古代小说与传统戏剧的艺术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传统文学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其中,中国古代小说和传统戏剧作为重要的文学形式和艺术表达方式,对于塑造中国文学和艺术的风格、主题和情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小说与传统戏剧的艺术特点和影响。

一、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与艺术表现中国古代小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故事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主要手段。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有着丰富多样的题材和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红楼梦》、《西游记》等作品。

这些小说不仅在叙事技巧上具有独特的艺术表达,还通过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细腻入微的描写,表现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首先,中国古代小说注重情节的铺陈和发展。

小说以情节为线索,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和冲突展开,引人入胜。

《红楼梦》中的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纠葛、权力斗争和贾府的衰败,既揭示了传统文人阶层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问题,又突出了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

其次,中国古代小说具有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描写。

小说以塑造人物的形象和性格为特点,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展现了人类的喜怒哀乐、欲望与挣扎。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机智勇敢、唐僧的智慧和坚定、沙僧的深情厚意等一系列形象使人物栩栩如生,令读者对他们产生感情共鸣。

最后,中国古代小说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主题表达著称。

这些小说不仅揭示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层次问题,还涉及人们对于家庭、友情、爱情、权力、道德、生死等重要命题的思考。

《红楼梦》中描绘的贾府的衰败和家族式微,折射出封建社会的矛盾和迷茫;《西游记》中对人性的追求和修行,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和反思。

二、传统戏剧的特点与艺术表现传统戏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表演和舞台形式为主要手段,通过角色扮演和音乐舞蹈的结合,寓意表达思想和情感。

在中国传统戏剧中,有京剧、豫剧、越剧等多种类型,而京剧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剧形式,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曲与明清小说的文化传承:戏曲艺术的变迁与发展

元曲与明清小说的文化传承:戏曲艺术的变迁与发展

元曲与明清小说的文化传承:戏曲艺术的变迁与发展1. 引言元曲和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元曲作为古代戏剧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丰富多样的题材深受人们喜爱;而明清时期的小说则以其生动细腻的描写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元曲与明清小说在文化传承方面的联系与影响,重点关注戏曲艺术在该过程中的变迁与发展。

2. 元曲与明清小说之间的联系2.1 共同的历史背景: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但短暂的时期,同时也是元曲产生和兴盛的时期;而明清时期则是后来文学作品大量涌现,并且小说成为一种广泛流行的文学形式。

2.2 相似题材关注:元曲和明清小说都着眼于人物情感、社会现象、历史事件等多样化题材。

2.3 形式上相互借鉴:元曲在表演形式上借鉴了小说中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而明清小说则受到元曲艺术形式的启发,在描写上更加注重戏剧性和舞台感。

3. 元曲与明清小说文化传承的互动关系3.1 影响元曲创作:元曲多以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为题材,其中许多故事素材都来自于古代传世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等。

这些小说内容不仅为元曲提供了丰富的故事基础,也影响了元曲风格和技巧的发展。

3.2 元曲对明清小说的启示:元曲在表现形式上注重色彩艳丽、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启示了明清时期小说中场景描写和人物塑造方面的发展。

3.3 共同审美趣味:元曲和明清小说都具备极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所追求的审美趣味,并通过作品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思考。

4. 戏曲艺术的变迁与发展4.1 元曲的衰落与明清小说崛起:元代后期,元曲逐渐式微,与明清小说相比,它的表演形式和受众面窄。

而明清时期的小说以其广泛大众化特点,成为文化传承中重要的载体。

4.2 戏曲艺术在小说改编中的再创作:明清时期一些重要的戏剧作品通过对经典小说进行改编,开创了一种新的戏曲演出形式。

这种形式既保留了小说中优秀素材,又注入了戏曲艺术独特魅力。

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学与戏曲艺术

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学与戏曲艺术

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学与戏曲艺术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其传统文学与戏曲艺术丰富多样。

古代中国的文学与戏曲艺术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不仅承载了人们的情感与思想,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学与戏曲艺术的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学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学广泛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

其中,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崇尚文人雅士,他们用诗歌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

古代中国最早的诗歌是通过口头传承的,后来逐渐形成了韵文、格律等艺术特色。

从《诗经》到唐代盛世的诗词创作,再到宋代宋词的兴盛,古代中国的诗歌犹如一朵朵美丽的花朵,展现着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

另外,古代中国的散文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散文是以散续形式娓娓道来,充满了古代文人洒脱自由的个性。

古代散文大致分为记事、抒情、议论等类型,如《孟子》、《庄子》等。

这些散文作品不仅传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也反映了社会、人生、道德等方面的思考。

此外,古代中国的小说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古代小说以《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为代表,这些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力构建了浩瀚的虚拟世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通过描写人物、情节和背景等方面的独特手法,古代小说展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追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二、古代中国的戏曲艺术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戏曲艺术不仅具有丰富多样的剧目类型,还有独特的表演形式。

中国的戏曲主要分为京剧、豫剧、越剧、粤剧等不同类型。

京剧是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通过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将文学、音乐、舞蹈和绘画融为一体,丰富了艺术表现力。

豫剧、越剧、粤剧等地方戏曲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演绎,展现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

在戏曲艺术中,角色扮演是一大亮点。

演员通过化妆、扮相等手法,将不同性格、道德取向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特别是京剧中的脸谱艺术,通过不同颜色和图案的面具,传达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增加了观众的观赏体验。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版本之比较研究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版本之比较研究

铅 印、 印的各种 流传 于社会 的文本 。版本 学主 要 影 研究 不同文本在形式和 内容上 的差异 , 小说 、 曲 的 戏 版本 问题 比诗文的版本问题更复杂 。本文将古代 小 说 与戏 曲的版本 问题 作 比较研 究 , 以探索 其 中的规
律。
记录 , 南宋周密《 武林 旧事》 列举的官本杂剧虽有 20 8
说表现形态 的定 型 。其“ 叙述 浓至” 胡应麟《 ( 少室山
即兴编词。……脚本 只有 散文 形式 的提 纲 , 员可 演
以在演 出时即兴编词 。莫里哀 当时按这种模式 编写 的剧本 就多达十几个 。 ] ” 有材料表 明 ,所谓 即兴演 “
房笔 丛》 、奇且繁 ” 段 成式 《 阳杂俎》 的铺 叙手 )“ ( 酉 ) 段, 形成 了 “ 歌小说 , 诗 并推奇作 ” ] [ 的局面 , 就 了 造
沈 新 林
( 京师范大学 文学 院,江苏 南京 209 ) 南 107

要 :中国古代 小说和 戏曲的版本均经历 了一个从 无到有 、不断演进 的过程 ;被 随意改动 、评 点的
现 象比较普遍 ,因此影响到作 品的主题 和人 物形 象。古代 小说 比戏 曲的版本情 况更 复杂 ,删 削、割 裂、作 伪 、续书等现 象屡见不鲜 。其原 因在 于两者的文化 内涵和 审美特征的差 异。古代 小说 与 下层 文人 联 系更 为
扬 州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Ju l f aghuU i rt H m nts& Sca Si cs oma o nzo nv sy( u aie Y ei i oi c ne) l e
J1 2 o u. 0 6
V0 .0 N . 11 o 4
中 国古 代 小 说 、戏 曲版 本 之 比较 研 究

国开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考任务

国开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考任务

国开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考任务
国开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考任务包括以下内容:
1. 阅读与理解:阅读指定的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包括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并理解其中的
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要素。

2. 文学背景与批评:了解古代小说和戏曲的历史背景、创
作背景以及相关的文学批评理论。

包括古代小说和戏曲的
发展历程、流派特点、创作风格等。

3. 人物形象分析:对指定的小说和戏曲中的主要人物进行
深入分析,包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形象塑造手法、角色转
变等。

4. 情节解读与主题分析:对指定的小说和戏曲中的重要情
节进行解读,并分析其中的主题和意义。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以及其中蕴含的爱情观、人生观等主题。

5. 戏曲表演与评析:学习指定的戏曲剧目,并进行表演实
践和评析。

包括学习戏曲的基本唱腔、舞蹈动作等,并对
戏曲表演中的角色扮演、音乐表达、舞蹈编排等方面进行
分析和评价。

6. 文学批评写作:根据指定的题目,撰写与古代小说和戏
曲相关的文学批评文章。

要求分析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化
内涵、影响等方面,并运用相关的文学批评理论进行论证。

以上是国开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考任务的主要内容,具体的考试要求可能会根据教师的安排而有所不同。

建议你在备考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师的指导,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练习,以提高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论文

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论文

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论文摘要小说和戏曲是中国文学的两大重要形式,不论是在文学史上还是在文化交流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主要研究小说和戏曲之间的关系,探讨它们在文学表达和文化传承中的互动与影响。

通过对历史背景、文学风格和文化影响等方面的分析和比较,揭示小说和戏曲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我们深入理解中国文学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引言小说和戏曲是中国文学的两个重要领域,常常被提到并一起讨论。

它们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

历朝历代的文学都有小说和戏曲的创作和传播。

小说和戏曲在文学发展和文化传承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呢?本文将会从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和文化影响等方面探讨小说和戏曲的关系。

历史背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小说和戏曲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最早的小说出现在唐代,如《梁公乘龙传》、《牛郎织女传》等,而元代则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期,时代精神追求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戏曲得以兴盛发展。

明、清两代则是中国小说的发展高峰,除了《水浒传》、《红楼梦》等经典之作外,还涌现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和笔记体小说。

而清代的戏曲文化更是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大量流传至今的精品无不反映着当时的历史文化。

可以看出,小说和戏曲在时间上的起点以及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文学的表现形式和题材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

但是,它们在文化传承和社会生活中却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历史的长河中,小说和戏曲在不同的时期曾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研究对象。

文学特点小说和戏曲在文学特点上同样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小说以叙述性和章回体小说为主,一般包含一些故事和事件的描述,较少对角色的心理深入分析,虽然在精神意义上有重要的表述,但写作手法上缺少形式的变化。

而戏曲则以舞台表演为主,既有对话,还有唱腔和舞蹈等形式构成,形式多样、音乐灵动、动作精湛、色彩艳丽、视觉冲击强烈,它是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中国文学经典 古代小说戏曲卷

中国文学经典 古代小说戏曲卷

读书笔记
把主要知识点都记下来,背一背,对古代小说戏曲可以有一个系统性的初步了解。 “中国文学经典”是复旦大学本科教育的一门人文大类基础课程,作者著书用心良苦。 小说戏曲,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不是高,但它却具有劝善惩恶、娱目悦心、陶冶性情等文学作用。源自目录分析一、神话传说
佚名
《西京杂记》
《世说新语》
中国文学经典·古代小说戏曲卷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中国
志人
文学
古代文学 经典作品
戏曲 搜
经典
作品
文学 话本

中国
王实甫

杂记
蒲松龄
关汉卿
记世
内容摘要
本书对中国古典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分门别类,汇编成册。网罗中国古代文学目前的经典作品,分成诗歌卷、 散文卷、戏曲小说卷三种,每种则按时间前后顺序编排,内容既有此阶段文学概貌概述,又有作品题解和注释, 以作品为点,带出文学史经脉,在突出作品精读精解的同时,形成一定的文学发展史观。
《搜神记》
吴均
1
沈既济
2
陈玄祐
3
元稹
4
许尧佐
5
杜光庭
佚名
张实
1
目连缘起
《京本通俗小 2
说》
3 《清平山堂话
本》
4
《警世通言》
5
《醒世恒言》
蒲松龄
李渔
《虞初新志》
关汉卿 王实甫
高明 汤显祖
洪昇
孔尚任
作者介绍
这是《中国文学经典·古代小说戏曲卷》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浅谈中国古代戏曲和小说比较

浅谈中国古代戏曲和小说比较

228刘馨贤:浅谈中国古代戏曲和小说比较浅谈中国古代戏曲和小说比较刘馨贤(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徐州 221000)作者简介:刘馨贤(1994-),女,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戏剧与影视专业。

【摘 要】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十分密切,它们有共同发展源头,共同生长相互依托。

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都是中华文化载体,它们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承载着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

两者都是以叙述故事为核心的叙事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依托,本文从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古代戏曲小说的艺术手法比较、古代小说戏曲间故事题材具有沿袭关系三方面进行叙述。

【关键词】古代戏曲;小说;艺术手法;联系;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5-0228-02老师给我们讲授了中国古代戏曲和小说比较专题研究。

第一节课刚开始,老师认识一下我们每一个人的名字、家乡以及他本人对我们各自家乡文化了解,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和老师之间距离。

课堂上,老师让我们讨论了文学艺术起源问题、是否赞同诗经是诗歌起源、关于戏曲起源较为流行说法你更认可哪种、对于汪曾祺的《中国戏曲与小说的血缘关系》这篇文章有哪些看法等。

课上老师给我们讲到:王国维认为小说模式和戏曲之间有很多比较,小说和戏曲同源,小说是讲故事叙事,戏曲是演故事、演事。

吴梅在《戏曲史》中认为:戏曲是边讲边唱。

在当时文人看来,像戏曲、诗词这种文学形式都属于“小道”,小道不足为业;文章是正统,六经是最好的文章。

姜德明先生在他的文章中,用商量语气写道:“说句外行话,能不能说整本的大戏如同长篇小说,折子戏还是散文?”一、古代小说和戏曲的关系溯源古代小说与戏曲想要发生关系,首先他们得有一个共同生存环境,两种形式需要有同时存在相互交集。

然后就是双方之间差异,两者要有不同地方进行相互学习、相互补充。

小说和戏曲在交流发展过程中发生碰撞而产生共性和不同,正是他们关系起源。

戏曲起源,一直有很多种说法,有一切艺术都起源于劳动劳动说,有戏曲起源出于歌舞歌舞说,有模仿傀儡戏而来傀儡戏说……我比较赞同原始宗教祭祀仪式。

2023秋国开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考任务

2023秋国开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考任务

2023秋国开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考任务1. 任务简介本次形考任务是关于国开2023秋学期古代小说戏曲专题的文档撰写任务,要求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根据研究结果撰写一篇1200字以上的文档。

本文档将提供任务的详细要求和指导,以帮助您完成形考任务。

2. 任务要求2.1 研究内容任务要求您对古代小说和戏曲进行研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古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小说作品和戏曲作品•古代小说和戏曲在文化传承和艺术表现方面的意义您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2.2 文档结构您可以按照以下结构撰写文档:2.2.1 引言在引言中简要介绍古代小说和戏曲的背景和重要性,并提出您研究的目的和问题。

2.2.2 古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在本节中,您可以探讨古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您可以介绍古代小说的起源背景,以及古代小说在不同朝代的发展情况。

2.2.3 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在本节中,您可以讨论古代小说和戏曲之间的关系。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比较古代小说和戏曲的共同之处和区别之处。

2.2.4 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小说作品和戏曲作品在本节中,您可以选择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小说作品和戏曲作品。

可以对这些作品的内容、艺术形式、主题等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

2.2.5 古代小说和戏曲的意义在本节中,您可以探讨古代小说和戏曲在文化传承和艺术表现方面的意义。

可以分析古代小说和戏曲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对后世文学和艺术创作的影响。

2.2.6 结论在结论中,您可以总结您的研究结果,并对古代小说和戏曲的重要性进行回顾和展望。

2.3 文档格式和展示您可以使用Markdown文本格式撰写文档,可以使用标题、列表、引用、链接等Markdown语法进行展示和格式化。

您可以使用合适的排版和样式,以增强文档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3. 文档提交要求请在规定时间内将撰写完成的文档提交给相应的助教或老师,并按照要求命名文件。

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

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

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内容提要:在概述前辈时贤对中国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对于此论题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缺乏系统性、开创性的状态,许多问题的论述或语焉不详,或简单比附。

要突破这种状态,就要改变目前只关注二者成熟形态的比较研究,注意加强二者关系的发生研究,以为二者关系的研究提供早期形态的参照。

并且要明确二者关系研究的目的在于开拓小说、戏曲研究的视界,为具体的小说研究和戏曲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参照系和观察点,从而使此关系研究具有文体学探讨的意义,而不是罗列一些异同现象材料,作表面化的比较。

关键词: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关系研究;回顾;思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小说和戏曲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话本小说与戏曲的关系,它们同生共长,彼此依托;而且早期的艺人和“书会才人”对戏曲和小说同时染指,这不可避免地有题材的相互沿袭、手法技巧交叉使用的现象。

虽然后来二者分踪发展,但它们在题材方面、叙述体制方面的相互关联仍很明显。

对此现象的关注和探索伴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史。

一、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研究概述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最明显的表现在两方面:一为故事题材的相互袭用;二是小说与戏曲间概念不清,如视《西厢记》为“曲本小说”,是小说中的韵文一类[1],而蒋瑞藻的《小说考证》兼及小说和戏曲。

前人有关二者关系的疑问或论定多基于此,如明人胡应麟就疑惑:“传奇”之名,不知起自何代?陶宗仪谓唐为传奇,宋为戏诨,元为杂剧,非也。

唐所谓“传奇”,自是小说书名,裴鉶所撰,……然中绝无歌曲乐府,若今所谓戏剧者,何得以“传奇”为唐名?[2]明人称长篇南曲戏文为“传奇”,那么,这种戏曲形式何得以唐人小说书名作为文体称谓?这一疑惑也曾萦绕在王国维的脑中。

他在《录曲余谈》中谈到元人陶宗仪所言“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时,案曰:“九成此说误也。

唐之传奇非戏曲……”[3]他们俱对陶宗仪的这一列举线索持有异议。

伴随着这些思索与议论,也就开始了对小说与戏曲关系的关注和考察。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问答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问答

绪论1,古代小说、戏曲为何被称为俗文学?两者主要有哪些相同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按照文本的文化品味和审美主体的文化层次划分,大致可以分为雅文学和俗文学。

雅文学以诗歌、散文为宗,俗文学以戏曲、小说为主。

小说和戏曲是中国古代通俗文学艺苑中的两株奇葩。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不仅长期垄断了文艺创作的权利,而且把封建等级观念移用到文艺作品的评价上面。

唯此,诗歌、散文一直被尊崇为中国文学的正宗;而小说、戏曲不仅出道迟,而且不断遭到历代统治者的查禁,社会评价也不高。

直到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小说、戏曲才得以崭露头角。

至于小说、戏曲与散文、诗歌四家平分天下,则是封建王朝寿终正寝以后的事。

大约宋元以降,人们把诗文称为雅文学,而戏曲、小说则成为相对的俗文学。

小说、戏曲就是在这种备受歧视的逆境中成长和发展的。

相对于作为高雅文学的诗文,通俗文学小说、戏曲备受歧视,命运坎坷。

小说被视为“小道”,称为“短书”,悲剧命运延续了几千年。

清代的康熙皇帝不失为一个开明的有作为的好皇帝,但也曾云:“凡乐观小说者,皆不成材”;清代的才子纪晓岚就对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颇多微词;历来正统文人对古代小说不屑一顾。

由于俗文学很少得到关注,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更谈不上研究,所以,小说和戏曲的作者往往不肯署名,无奈之下,用了许多千奇百怪的化名。

小说与戏曲确实有太多的共同点。

小说与戏曲都是通俗文学,都以塑造人物形象为指归,都具有完整的故事和生动的情节,都通过说、唱等表现手段进行传播。

而其根本的区别则在于,一个是叙事体,一个是代言体;一个是叙述业已结束的故事,一个是表演正在进行的事件。

总之,共同点多,而相异点少。

2,古代小说、戏曲在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方面有何不同?首先,古代小说与戏曲题材相互为用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以小说改编为戏曲尤多。

如果将古代小说改编为戏曲,那么戏曲人物形象一般难以达到原来小说人物的境界。

古代小说人物比戏曲人物要丰富复杂得多,戏曲人物性格一般缺少发展变化。

古代小说戏曲

古代小说戏曲

古代小说戏曲的创作手法的异同:1、叙事的异同。

(1)相同点:都是叙事文学,都以讲述故事为核心。

(2)不同点:小说是叙述体,小说文本是叙述者的话语,其中总有一个或隐或显的、置身于故事之外的叙述者。

戏曲是代言体,其中没有一个叙述全部故事的人,只有将戏曲中各个人物的行动、对话贯穿起来,才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2、人物刻画的异同。

(1)相同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说、戏曲共同的使命。

(2)不同点:小说刻画人物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行动描写等等;戏曲肖像描写主要靠化妆,心理刻画多通过演唱和表情,语言行动描写表现出鲜明的表演性和直观性。

3、情节安排手法的异同。

(1)相同点:小说和戏曲的情节安排都讲究奇异性,常用巧合误会手法推动情节发展;都注重场面的设计、细节的描写;都擅长运用道具作为贯穿作品的线索;都注意细针密线,起伏照应。

(2)不同点:戏曲有逻辑高潮和情感高潮之分,而小说便没有这一说。

古代小说、戏曲人物形象的不同:(1)塑造手法不同。

小说用语言文字通过第三人称叙事来刻画人物,戏曲凭借剧本和戏曲舞台,靠演员通过唱、说、念、打、做的表演,来塑造形象。

(2)审美效果不同。

小说人物比较丰富,具有复杂性、含蓄性,而且赋予读者较大的想象空间。

戏曲人物具有立体感和直观性,一般不需要想象和联想。

古代小说、戏曲语言的相同点:(1) 通俗性。

最大限度地适应了主要阅读对象的审美需要。

(2)趣味性。

如戏曲中的科诨艺术则是表现语言趣味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3)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4)语言的精练、干净、流畅也是古代小说、戏曲语言的共同特征。

戏曲语言的独特性:(1)音乐性是戏曲语言的固有品性,是与戏曲艺术与生俱来的一种特征。

(2)语言的动作性则是古代戏曲语言的又一特点。

(3)戏曲的曲词比较雅致。

古代小说、戏曲的审美特征的异同:1、古代小说、戏曲共有的审美特征:(1)综合性。

戏曲是以文学、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合成的综合艺术;口耳小说则由说、唱、表演等诸因素组合,文本小说除情节叙述之外,又包括诗、词、曲等诸多元素。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相似特征概述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相似特征概述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相似特征概述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小说和戏曲在很多方面互相交融,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打通古代小说与戏曲之间的界限,探究两者艺术息息相通之处,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对二者相似特征的研究,能够加深对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深入理解,以充分认识与理解小说和戏曲的内在逻辑和本质特征。

本文拟从小说和戏曲的版本形态、作者署名、人物形象塑造、作品通俗性、细节艺术、结尾方式等几个方面对其相似性特征做一概述。

版本形态。

无论对于中国古代小说和还是戏曲来说,其版本都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中国古代小说传播载体演进包括五个阶段:口耳小说、竹简小说、布帛小说、誊写小说、梨枣小说等。

最古老的小说是通过口耳相传来传播的。

古代小说与戏曲都具有两种形态,最早是以舞台演唱的形态出现,民间艺人有一个大致的演出手稿,但还不能称为正式版本。

戏曲演出的提纲最先是写在“折子”上的,一幕写一折,故一幕戏也称为一折戏。

随着时间的推移,“折子”逐渐改变为扇子。

在中国戏曲史中,宋朝杂剧少有文字记载,处于萌芽阶段,但在民间比较流行。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列举了两百八十种官本杂剧,绝大多数都是有目无词。

宋代的南戏也没有得到继承与发展。

《永乐大典》中的三种戏文全本《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是最早的南曲戏文文本,出自宋朝或元朝。

作者署名。

小说和戏曲是在散文和诗歌之后出现的。

与散文和诗歌相比较,小说和戏曲的作者更为复杂。

首先,小说和戏曲属于通俗文学的范畴,一出现就受到了歧视与鄙夷的待遇。

例如,小说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被称为“短书”、“丛残小语”(桓谭《新论》)。

孔子曰:“虽小说,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

闾巷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以《西厢记》为例分析中国古代戏曲与小说的关系

以《西厢记》为例分析中国古代戏曲与小说的关系

以《西厢记》为例分析中国古代戏曲与小说的关系河夕中国古代戏曲与小说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它们不仅在题材上相互袭用、相互改编、相互借鉴,而且在形式体制、艺术精神上也有着密切的关联,都追求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写意化的精神旨趣、抒情性的意境创造、戏剧性的情节结构等。

《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莺莺传》记述了张生在蒲州普救寺与姨母郑氏相遇,恰值兵乱,由于张生的保护,才使姨母一家幸免于难。

在郑氏的答谢宴上,张生对莺莺一见倾心,于是婢女红娘传书,几经反复,两人终于花好月圆。

后来张生赴京应试未中,滞留京师,与莺莺情书来往,互赠信物以表深情。

但张生终于变心,为了掩饰自己“始乱终弃”的负心行为,把莺莺说成天下之“尤物”,认为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只好割爱。

一年多后,莺莺另嫁,张生也另娶。

一次张生路过莺莺家门,要求以“外兄”相见,遭莺莺拒绝。

当时人们还称赞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是“善于补过”。

小说站在张生的立场,美化张生,为他的薄幸行为辩护。

而《西厢记》记述了崔相国逝世,老妇人郑氏携女儿莺莺与丫鬟红娘扶柩回故乡安葬。

途中停灵于普救寺内,暂在西厢居住,莺莺携红娘到佛殿散心,与赴京赶考路经此处的张生相遇,一见钟情。

恰值守将叛乱,兵围普救寺,老夫人悬赏:只要能退贼救难者,就许莺莺为妻。

张生请来好友白马将军解围。

老夫人却变卦,幸亏红娘私下为二人传送音信,二人私下结合。

事发后老夫人被迫认可婚事,但又逼张生赴京赶考,得官则结婚,落第则不相见。

张生一举及第,并及时粉碎郑旦的阴谋,与莺莺终于喜庆团圆。

小说的结局是一个悲剧,戏曲却将结局喜剧化。

从情节设置来说,《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

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金才永 3100102080理科试验班1016摘要: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往往被看做同一类,但它们存在同源异流的现象。

而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们蕴含着民族文化的广阔内容,标志着民族文化的时代进程,记载着民族的生活方式,反映了民族的生存状况,具有了人类学、文化学的价值。

它们还展现了人们创造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方式的精神世界,具有文学的、文献的价值。

古代小说和戏曲都属于叙事文学的范畴,两者是作为艺术叙事加以编创的,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影响、推动创新。

关键词:古代小说;文学;戏曲;同源异流;联系;共生关系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小说和戏曲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话本小说与戏曲的关系,它们同生共长,彼此依托;而且早期的艺人和“书会才人”对戏曲和小说同时染指,这不可避免地有题材的相互沿袭、手法技巧交叉使用的现象。

虽然后来二者分踪发展,但它们在题材方面、叙述体制方面的相互关联仍很明显。

小说与戏曲属于不同的文学艺术门类,是引进西方理论的现代观念。

在古代实际运用和文化观念里,小说与戏曲被看做同一类,对此我们可以看到两者的本质特征说明了两者的异同,而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小说戏曲的渊源来看,它们存在同源异流的现象。

1.概况小说、戏曲都属于叙事文学的范畴,两者在叙事中,吸收了戏曲以行动和类型化塑造人物的方法,以及其虚构、叙事视角和对话,采用场景的叙事方式和灵活自由的时空处理多种手法。

小说、戏曲在创新上有着共同的特点,都采用组合和合成的方式,形成了一定的创新模式。

两者之间表现为:小说一方面朝演述故事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携带了大量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具有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百科全书的特征;戏曲则更多体现在关注社会问题,反映时代精神上。

中国戏剧和小说理论直至17世纪才系统地形成,而其他的中国艺术理论如诗论、乐论、画论等早已建构了好几个世纪。

其延缓的原因在于这两种文类本身发展较晚,经过长期复杂的形成过程。

中国戏剧直到12世纪、小说则在14世纪才形成完整的形态。

小说和戏剧的理论长期处于人们对诗歌偏好的阴影之中,诗歌被认为是中国文学不可逾越的。

中国戏剧中的一些基本构成性元素,音乐、舞蹈、唱段、杂耍动作、脸谱、服装、程式性动作及戏剧对话等,均源自中国文化中的仪式和早期的舞台表演。

而具有完整形式的中国戏剧出现很晚,前几个世纪的小说及口述中发展起来的叙事主题是戏剧情节创作的重要来源。

早期戏剧形成的另一重要原因是11、12世纪的专业说书人,他们提供了中国戏剧文本中最基本的韵律说唱模式。

中国小说也经历了大致相同的几个世纪的发展,从史书、神话、传说、说书人和早期戏剧形式中的结构和主题中逐渐汲取了叙事性因素。

而学术界新提出了一种论点:认为戏剧和小说的结构源自八股文模式。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最明显的表现在两方面:一为故事题材的相互袭用;二是小说与戏曲间概念不清,如视《西厢记》为“曲本小说”,是小说中的韵文一类;而蒋瑞藻的《小说考证》兼及小说和戏曲。

前人有关二者关系的疑问或论定也多基于此。

2.关系(1)“故事”是基本相同点考察小说与戏剧的相通之处,最根本的是考察两者的基本特性。

关于小说的基本特性,讲得最精到的是英国小说理论家E·M·福斯特。

他在《小说面面观》里作出如下表述:“小说的基本面即故事”、“小说就是说故事”。

在同节书里,他再次强调:“小说是说故事,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没有故事就没有小说。

这是所有小说都具有的最高要素。

”他的说法与我国古人的小说认识在跟不上有相通之处、罗烨在《醉翁谈录》中说:“是将便眼之流传,略为从头面敷演。

得其兴废,谨按史书;夸此功名,总依故事”(“故事”一语,古人多简言为“事”)。

为此我们不妨把中国古代小说的基本特性视为讲述故事。

关于戏曲,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云:“必合语言、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

在同书中有“合舞蹈以演一事”,“有歌有舞,以演一事”,后人据此引申为“载歌载舞演故事”。

从小说基本特性的“说故事”与戏曲“意义始全”的“演故事”,可见故事是小说与戏曲的相同点,叙事是小说与戏曲的相通之处。

(2)相同的思想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各种各样的文学流派。

古代小说和戏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呈现出许多流派争奇斗艳的局面。

其实,文学流派就是不同艺术风格和思想文化内涵的作家、作品的集合。

前人多单纯以艺术风格划分流派,其实不尽妥当。

艺术流派大多按风格划分,小说流派则不然。

平心而论,中国古代小说的流派,历史演义也罢,才子佳人也罢,侠义公案也罢,无一不是以人物、事件及其思想内涵作为分类标准的。

古代小说、戏曲随着其概念的不断演变,日臻完善,其文化内涵日益丰富。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经历了一个由琐碎的言论到芜杂的笔记,再到完整的故事,最终到以人物描写为主的故事的过程。

从琐碎的言论发展到以人物描写为主的故事,小说概念的变迁历时近千年,变化之大,罕有其匹。

戏曲概念的演变不同于小说,关于戏曲的起源,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而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只能起源于劳动。

这一观点不仅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一切”的理论相契合,而且能够圆满地解释前人关于戏曲起源的各种论点。

以此为基础,古代戏曲在发展过程中分为两个派系的,即通俗的民间派系和高雅的文人派系,两派并存,相互渗透,相互兼容。

这一现象延续了一千多年,到元末明初才基本形成戏与曲并重的综合型戏曲。

两派各自按照自己对戏曲的理解,去创作、演出、评论戏曲,便形成门户之见。

他们在理解戏曲的内涵方面均失之偏颇,如果两派相互包容,取其所长,去其所短,则庶几契合古代戏曲戏和曲两者并重,宜于演出,雅俗共赏的内涵。

比较古代小说和戏曲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古代小说的内涵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古代戏曲的内涵则由片面到全面。

总之,古代小说和戏曲随着其概念的发展演变,其内涵日益丰富和完善。

而另一方面,古代小说、戏曲的文化内涵都经过由雅到俗的演变过程。

学术界往往把小说和戏曲视为俗文学,这当然不为无据,因为这是着眼于整体,立足于现代。

但在古代小说、戏曲发展的过程中,雅俗之争一直没有间断,而是贯穿始终并且呈现由雅到俗的演变趋势。

最终,两者经过漫长的雅俗角逐,相互消长,历史最终选择了通俗,同时也决定了其文体性质和文化内涵。

(3)小说戏曲同源异流的共生关系在古代小说和戏曲的渊源关系构成上看,文言小说和戏曲在史传上有源上的联系,当然受史传影响的层面不一样,文言小说的文体形成独立脱胎与史传,而戏曲则在观念精神、题材上受益于史传。

在戏曲的取材途径上,有剧作家直接取材于文言小说,也有经过白话小说的转化,在这种情况下文言小说对戏曲是一种经过转化关系。

文言小说与戏曲的联系情况复杂些,而白话小说和戏曲的关系较为单纯。

如果说文言小说和戏曲的关系表现在史传上的联系,白话小说则更多表现在渊源上与说唱文学、配乐曲辞的联系。

古代小说与戏曲虽然同源,但属于不同的文学艺术形态。

无论把小说称为时间艺术,把戏曲称为空间艺术;还是把小说归为文学类,把戏曲归为艺术类,都是强调两者的形态不同。

在小说与戏曲形成不同形态的区别上,舞台规定性是戏曲和小说区别的根本所在。

对此,中外学者有着一致的认识。

有论点认为,演出剧本的剧场,表现出戏曲与小说在实践上的区别;有认为,在舞台上直观地再现人物的动作,使观众获得直接、具体的感受,这正是戏曲区别于小说的一个最基本的界限。

戏曲的表现与生活进程是同步的。

这里涉及到表现的时态问题,戏曲表现在时态上与古代小说有着明显的区别。

沈达人在论戏曲形态时提出了戏曲表现在时态上是“正在进行时态”,相对而言,古代小说呈现的总是过去时。

古代小说可以在叙述过程中停下正叙述的事来,去说另一件事;戏曲人物在场上展开一个事件的过程中,是不可能随意停下来去表现另一事件的。

这样就违反了生活的规律,一个事件在生活中发生过程不可能突然消逝,或随意出现。

古代小说和戏曲不仅在艺术形态上不同,在文学形态上也有别。

在文学形态上,戏曲用诗化语言,是不同于散文化的小说甚至其他戏剧形式的语言。

戏曲诗化的语言呈现出凝练、含蓄、写意、抒情、雅化的特点。

即便是被明代曲论家公认的元代本色的剧作,其语言仍要比古代小说雅化的多。

白话小说自不必说,文言小说较白话小说要讲究文采,然而在文采问题上,文言小说比戏曲语言逊色。

前面所说古代小说与戏曲的不用形态,主要在于指出它们的异态共生关系。

两者虽属不同的文学艺术形态,但共同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使其处于共生状况:它们都处于俗文学地位,存在于以城镇为中心的城乡百姓中间。

小说与戏曲的共存为其社会文化关系的一个方面,古代戏曲靠小说为其剧本提供叙事内容,同时又为小说提供素材。

古代小说除了坊间刻书出售外,通过戏曲等表演形式得以传播。

总之,古代小说得益于戏曲得到传播,古代戏曲得益于小说源源不断地提供素材,这是两者相互存在的内在原因。

正式由于这个原因,古代小说与戏曲呈现出共生关系。

3.综述古代小说与戏曲是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蕴含着民族文化的广阔内容,标志着民族文化的时代进程,记载着民族的生活方式,反映了民族的生存状况,具有了人类学、文化学的价值。

它们还展现了人们创造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方式的精神世界,具有文学的、文献的价值。

古代小说、戏曲鲜活地再现以往社会文化生活和人们的生活经历、心灵体验,承载着创作者敏锐的观察、敏感的体验和高度的生活评价,成为社会生活特殊的历史文化载体。

它们是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源,凝聚着千百年来丰厚的民族文化精华和语言文学精华,为我们汲取文化知识和历史信息、文学素养提供了范本。

古代小说和戏曲是作为艺术叙事加以编创的,两者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影响、推动创新,为民族叙事文学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财富。

参考文献:【1】《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史》徐大军人民文学出版社【2】《同源而异派-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比较研究》沈新林凤凰出版社【3】《古代小说与戏曲》许并生山西人民出版社【4】《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相似特征概述》景建军【5】《宋元戏曲史》王国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6】《中国中古文学史、论文杂记》刘师培人民文学出版社【7】《中国古代戏曲小说史略》聂石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8】《小说面面观》 [英]E·M·福斯特花城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