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餐桌礼仪
古代餐桌的礼仪
![古代餐桌的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f92a68f7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47.png)
古代餐桌的礼仪我们的古人是很讲究;礼仪的,餐桌礼仪也是如此,那么你们知道古代的餐桌礼仪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古代餐桌的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古代餐桌的礼仪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
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古代礼仪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
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
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
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
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灶君中国人不单止十分尊重吃的艺术及礼仪,甚至会敬拜由“火神”衍生而来的“灶君”,他们认为“灶君”能保佑厨房避开火灾及各种不幸事件之发生,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晚,各家都准备一顿美味佳肴祀奉“灶君”(也就是民间传统的“祭灶”一说,而在年三十的时候人们会把灶王爷再请回家,也就是说从腊月二十三到年三十时是灶王爷回天上的日子,他会把在人间的好事向玉帝禀告,来回正好是七天,所以在明间有“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一说),包括一只完整的鸡、烧猪、多样蔬菜、饭等,以多谢“灶君”对他们过去一年的保佑。
他们通常会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肴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数个小时后才拿走食物。
灶王爷他们认为“灶君”能保佑厨房避开火灾及各种不幸事件之发生,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晚,各家都准备一顿美味佳肴祀奉“灶君”(也就是民间传统的“祭灶”一说,而在年三十的时候人们会把灶王爷再请回家,也就是说从腊月二十三到年三十时是灶王爷回天上的日子,他会把在人间的好事向玉帝禀告,来回正好是七天,所以在明间有“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一说),包括一只完整的鸡、烧猪、多样蔬菜、饭等,以多谢“灶君”对他们过去一年的保佑。
古人吃饭的正确方式
![古人吃饭的正确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f262b32c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d6.png)
古人吃饭的正确方式古人是以“色、香、味、形、器”等方面来评定一道菜的好坏的,而在饮食方面,也有着一套独特的规矩与文化。
古人吃饭最重要的就是恭敬、谦逊和节制。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饮食文化是很重要的,而饮食礼仪更是要严格遵循,下面是一些古人吃饭的正确方式。
1. 洗手在进餐之前,古人都会先洗手。
这是因为古时候,没有现代卫生设施,容易传播疾病。
2. 恭敬进餐时需要恭敬,对着摆在面前的食物感恩,表示感谢。
在这个过程中古人不允许喧哗,以免影响到别人。
3. 端拿饭碗在古代,饭碗是需要端拿着吃的,而不是放在桌面上。
这是因为当时的餐饮场所很少有桌椅,人们大多是跪坐或者蹲坐在地上进餐。
4. 取饭盛汤在古代,进餐时取饭、盛汤都有规矩。
一般是先取饭,然后再盛汤。
而取饭时不要太贪婪,只取自己适量的份量。
5. 喝汤需要静音古人喝汤时需要保持安静,不可以发出响声,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吃饭过程中出现响声不仅不雅,还会引起别人的注意。
6. 开始用餐是由主人带头在古人的餐桌上,吃饭是由主人带头,主人先开口,客人才可以跟着吃。
还有,在吃饭的时候,主人和客人之间要取得平衡,不能客人一直说话,主人就不停地犁菜。
7. 不乱夹菜在古代,夹菜有一定的规矩。
一般来说,是按照距离、移动轨迹、夹的力度等要素,动作得体、合乎手法、舒适自然,不得对人造成伤害或者制造噪音。
8. 吃饭要吃饱在古代,有一种说法是“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
因此,古人认为,吃饭要吃饱,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总之,在古代,吃饭走的是节制和文雅的路线,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健康、文明、和谐的饮食方式。
古代敬酒礼仪
![古代敬酒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e69dc9d6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19.png)
古代敬酒礼仪古代敬酒礼仪古代敬酒礼仪非常有讲究,大家需要认真了解一下具体的敬酒步骤!下面就由小编为你分享一下古代敬酒礼仪吧!古代敬酒礼仪1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
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版拜礼,然后坐入次席。
长权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
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
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
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
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
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古人饮酒礼仪2古代客人之间相互交错敬酒叫旅酬,依次向入斟酒敬酒叫行酒。
敬人和被敬的,都要避席起立,席间往往有歌舞助兴。
这些古礼堪称源远流长,迄今不衰。
古人饮酒,就仪礼而言,约有四部曲:拜、祭、啐、卒爵。
就是先作出“拜”的操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以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啧啧称美,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卒爵”,也就是“干杯”,这是古人的礼。
因为古酒淡薄,干杯不算难事。
而干杯,今人每说先干为敬,但古人却是后干为敬。
礼记曲礼说“侍饮于长者”,“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
”意思是说陪侍尊长喝酒,尊长举杯未干,年少的就不敢喝。
而宾主之间,则是客客气气,有节有度;主人敬客人酒叫“酬”,客人回敬主人酒叫“酢”;敬酒时总要说句类似祝您长命百寿的话语,所以敬酒又叫“为寿”。
普通为寿以三杯为度。
礼记《玉藻》说,君子饮酒,饮了一杯,表情肃穆恭敬;饮了两杯,显得温雅有礼;饮了三杯,心情愉快而知进退。
这是筵席上礼节的分寸,因为如果酒过三巡犹然不止,量浅的人难免失态。
中国古代餐桌礼仪
![中国古代餐桌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9957011a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db.png)
中国古代餐桌礼仪
中国古代餐桌礼仪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特点,这些礼仪规范着人们在餐桌上的行为举止,体现了对长者和客人的尊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古代餐桌礼仪:
1.座位安排:在古代中国,餐桌上的座位安排非常重要。
通常,最尊
贵的客人或长辈会坐在主人的右侧,而次要的客人则坐在主人的左侧。
其他家庭成员则按照年龄或地位顺序入座。
2.餐具使用:古代中国的餐具包括碗、盘、筷、匙等。
在使用这些餐
具时,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
例如,不能用筷子指向别人或戳食物,不能用筷子在碗里搅拌等。
3.进餐顺序:在古代中国,进餐顺序也是有一定规范的。
通常,先上
一些小吃或凉菜,然后是主菜,最后是汤和主食。
在进餐时,需要按照顺序一道道品尝,不能随意跳过。
4.饮食姿态:在进餐时,人们需要保持端正的姿态,不能斜倚或趴在
桌子上。
同时,咀嚼食物时要闭上嘴巴,不能发出声响。
5.敬酒礼仪:在古代中国,敬酒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
主人需要向
客人敬酒,而客人也需要回敬主人。
在敬酒时,需要用右手拿起酒杯,左手托住杯底,然后恭敬地向对方敬酒。
6.说话礼仪:在餐桌上,人们需要避免谈论一些不吉利或敏感的话题,
如疾病、死亡等。
同时,也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措辞和语气,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或误会。
这些礼仪规范了人们在餐桌上的行为举止,营造了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
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些传统的餐桌礼仪已经逐渐被淡化或忽略,但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仍然被人们所重视和遵循。
古人进食 礼仪
![古人进食 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f4a23f56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42.png)
古人进食礼仪一、概念古人进食礼仪是指古代社会中人们在进食时遵循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礼节。
在古代社会,进食礼仪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规范,它反映了社会等级、家族地位、礼仪教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价值观。
古代中国的进食礼仪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规范,它涉及到人们在用餐时的行为和态度。
二、古人进食常见礼仪1. 就座顺序:在古代宴会中,人们通常按照辈份高低或官位高低来确定就座顺序。
主位通常是主人的位置,次位是贵宾或重要客人的位置。
低位是普通客人的位置。
2. 用筷子:古代中国人使用筷子进食,而且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不可以将筷子插入米饭中垂直地立起来,不可以用筷子指着别人,不可以把筷子从别人碗中夹取食物等。
3. 按序品尝:根据不同的饭菜,古人有品尝的顺序。
通常是先品尝汤,再品尝鱼肉、肉类和蔬菜。
这种顺序有助于保持口味清新,充分品尝每道菜的特色。
4. 注意饮食仪容:古代中国人注重饮食的仪容,如避免发出吵闹声、咀嚼嘴里的食物时要轻声细嚼等。
同时,古人也要保持坐姿端正,避免挑食和大声争论。
5. 主人示意:如果主人对某个菜表示赞赏,会示意客人多品尝;若主人对某个菜表示不满意,则不会鼓励客人尝试。
客人也会根据主人的示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6. 接食:当主人将菜肴盛放到客人面前时,客人应该立刻接过并示意感谢。
同时,客人也应该注意不要将手伸得太远,以免打扰到其他人。
三、总结古代中国人重视饮食礼仪,将其视为一种教养和文化的体现。
这些礼仪不仅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也有助于维持宴会秩序和和谐的氛围。
以上所述仅是一些常见的古代中国进食礼仪,实际上还有更多细节和规范。
中国古代餐饮礼仪
![中国古代餐饮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b65e1108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f2.png)
中国古代餐饮礼仪我国有几千年的饮食文化,那你想知道我国古代时候的餐桌礼仪吗?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餐饮礼仪”,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
中国古代餐饮礼仪在古代筵席的各种礼制中,座次礼节最能表现宴饮者的高下尊卑,席置、坐法、席层等无不受到严格的礼制限定,违者就是非礼。
在宴饮座制的严格规范下,人们根据各自的社会地位、身份及宗族关系等就席,宴饮进程因此而井然有序。
统治者正是运用这种手段来强化社会秩序。
具体言之,统治者对筵席座制相当看重,就是因为它具有建构一个长幼有序、君臣有别、孝亲尊老、忠君礼臣、层层隶属、等级森严之社会体系的功能。
早在三代时,人们即于宴饮活动中明确了席位的尊卑问题。
在非宴饮场合中,古人以右为尊,如“右姓”“右族”即指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右职即指要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注:“秦汉以前右为上。
”《汉书·诸侯王表序》颜师古注:“汉时依上古法,朝廷之列以右为尊。
”然日常起居(包括宴饮活动)则以左为尊,“丧尚右,右,阴也;吉尚左,左,阳也”(《礼记·檀弓》郑注),“男子行左,女子行右”(《荀子·号令》)。
设酒者,其左边即为尊席,“尊者以酌者之左为上尊”(《礼记·少仪》),常言所谓“虚左以待”,就是指空着左边位置以待宾客的意思。
《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座次安排则颇有趣味:“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依礼而论,项羽留沛公饮酒,刘邦为客,应东向位。
但项羽自己“东向坐”,傲然居于最尊之位,且项伯、范增补居尊位,刘邦、张良卑居其后,项羽之霸气跃然纸上。
另据《后汉书·明帝纪》载,明帝宴于桓荣府,以荣坐向,自持弟子礼,其余座次以尊卑顺序为南向、北向和西向。
如此座制,至今犹有影迹。
古代餐饮礼仪
![古代餐饮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f555a0f6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eb.png)
古代餐饮礼仪餐饮礼仪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文化表现形式,它在古代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古代餐饮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待客、互动和尊重的重视。
本文将从古代餐桌布置、饮食次序、用餐姿势等方面,介绍古代餐饮礼仪的相关内容。
一、餐桌布置古代餐桌的布置非常讲究,以传递主人的美食烹饪、环境设定和个人品味等信息。
古代人们通常选择符合季节和主题的餐具进行摆放。
例如,在春季宴会中,桃花、杨柳等花卉会点缀在桌上,以显示主人对于春天的喜爱。
而在秋季宴会中,主人会用柿子、栗子等水果装饰餐桌,以示丰收和庆祝的意义。
二、饮食次序古代饮食次序非常重要,它体现了主人的品位和对待宾客的尊重。
在正式的宴会中,主人会按照一定的次序服务不同的菜肴。
首先是酒水和开胃菜,随后是冷菜、热菜和主菜等。
尽管次序不同,但每道菜肴都会精心烹制,以展示主人的烹饪技艺和追求美食的态度。
三、用餐姿势古代人们在用餐时会注重自身的仪态和姿势,以显示他们的文雅和修养。
首先是坐姿端正,不可伸腿或者趴在桌子上。
古代人们习惯用汤匙而非筷子,用餐时要保持双手整洁,尽量避免将手指放入口中。
此外,在用餐时要和他人进行适当的交流,展现友善和亲近的态度。
四、宴会礼仪古代宴会的礼仪非常庄重和隆重,主人会邀请贵宾和朋友一同分享盛会。
宴会开始之前,主人会亲自陪同贵宾们入座,并且为他们倒酒。
在宴会期间,主人还要不时向贵宾们敬酒,以表达对来宾的尊重和欢迎。
同时,在宴会结束时,主人会再次向宾客表示感谢,并送上礼物以示珍重。
五、社交礼仪古代餐饮礼仪不仅仅体现在宴会上,平时的饮食也要遵守一定的规矩和礼节。
古代人们重视与他人的互动和尊重,尤其在用餐时更是如此。
在宴会或者聚餐时,主人会注意与客人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过分亲近,以避免造成不便或者尴尬的局面。
同时,客人也不要过于挑剔或者抢先动筷,要养成让主人先动筷的习惯,并且品尝菜肴时要给予适当的赞美和评价。
六、传统习俗古代餐饮礼仪与传统习俗紧密相连。
中国古代餐饮礼仪
![中国古代餐饮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0739efe4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0d.png)
中国古代餐饮礼仪饮食礼仪,源远流长,是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之一。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国古代餐饮礼仪以及现代的中餐礼仪中国古代餐饮礼仪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有这样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
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
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
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同时,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
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恒放焉"。
而贫民的日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
有菜肴二十余种。
"凡王之馈,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
这告诉我们,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一定的礼教。
《礼记·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民间平民的饮食之礼则"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
乡饮酒,是乡人以时会聚饮酒之礼,在这种庆祝会上,最受恭敬的是长者。
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
不仅讲求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投也有规则,《礼记·曲礼》说:“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
脍炙处外,疏酱处内,葱片处右,酒浆处右。
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
”[i]这套规则在《礼记·少仪》中也有详细记载。
在用饭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礼。
《礼记·曲礼》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
中国古代餐桌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餐桌饮食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cbf28dca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c0.png)
中国古代餐桌饮食礼仪
1.年少者坐的时候必须安稳,长者没有同你谈话,不能随意插话。
2.与长者同桌进餐,年少者不能先吃饱完事,必得等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
3.如果餐桌上有水果等物,则要让尊长者先吃,年少者不可抢先。
4.同别人一起吃饭时,不能吃得过饱,要注意谦让,不要争食。
5.吃饭时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像没够似的。
6.吃饭咀嚼时,口中不要发出响声。
7.吃饭时不要喜欢吃某一味肴馔便专取那一味。
8.宴饮将近结束时,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全部吃完才停止进
食。
如果客人还没吃完,主人就离席了,便是不恭。
9.吃过饭,客人要整理好自己所用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
待主人说
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
古代人就餐礼仪
![古代人就餐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b685a17c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92.png)
古代人就餐礼仪古人在礼节方面研究之细致深刻,看起来相当繁琐,但想一想,若都能做得很好,则是很人性化的,最起码不会因过于放肆而搅了别人的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古代人就餐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古代人就餐礼仪在吃饭的时候,也有一系列的细节要注意,《礼记•曲礼上》非常详细地记载了这些内容:如带骨头的肉要放在左边,切好的大块肉要放在右边,细切的烤肉放得远一点,酱醋放得近一些,饭放在左边,羹汤放在右边。
那个时候还是用手抓饭的,所以不要把手中的剩饭再放回去,当然饭前一定要洗手。
不能不停地喝酒,不要大口喝汤,不要发出吃饭的声响,不要啃骨头,不能当众剔牙,也不要只顾着自己吃饱。
匕匙勺,羞退“五爪龙”最初的人类,进食时只会用手抓。
手有五个手指,民间戏称为“五爪龙”。
大部分族群在新石器时代都已发明和使用了各种进食工具,但作为礼仪,用手抓食的吃法在中国的中原王朝中沿用了很长的时间。
从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看,良渚人至少已使用匕、匙和勺子这三种进食工具,以匕为主。
匕兼具刀、叉的作用,即可切割又可叉食,主要用于肉类食物的进食,也可用于米饭的盛装和进食。
《礼记·曲礼》记有这样一条进食礼仪:“饭黍毋以箸。
”对这段古语解释,今人的理解仍有分歧:一说是指吃饭用匕不用箸(即筷子);一说是指用匕把饭从甑锅中盛到敦里来(敦与簋的功用基本相同,相当于饭盆)。
勺子的形体要比匙大,勺部也更大更深,因此更适合羹汤类食物的进食。
史前遗址中发现的勺子多为陶质,但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过1把玉勺,制作精美,勺池琢磨得细腻致,勺柄曲细长。
太湖流域的陶勺,在马家浜文化时期就出现了。
良渚文化时期,陶勺的使用更加普遍。
匕、匙、勺子这些良渚文化的取食具或进食具,柄部多有穿孔,推测平时穿绳系佩于身,以便随时备用。
1古代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礼产生于饮食。
在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规格上都有严格的规定。
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恒放焉”。
古今中国餐桌礼仪
![古今中国餐桌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ac035ca6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43.png)
古今中国餐桌礼仪
古代餐桌礼仪:
座次礼仪:在古代,座次暗含着大学问。
例如,著名的“鸿门宴”中,项羽是主人,坐最尊贵的东向坐,其次是谋士范增南向坐,而刘邦作为项羽的客人只有北向坐。
菜肴摆放礼仪:入座后,且看桌上菜肴的摆放,这也是相当讲究的。
据《礼记·曲礼》记载:“凡是陈设餐食,带骨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
饭食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右手边。
”
进食之礼仪:进食之礼大概就是要保持手的整洁、吃饭时尽量不要发出声音、不要碰响碗筷等。
现代餐桌礼仪:
进餐时,先请客人中长者或地位高的动筷子。
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
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也不要有声音。
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34a5977f866fb84ae55c8d3d.png)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中国饮食礼仪是我们最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之一。
下面有小编整理的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欢迎阅读!一、宴饮之礼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
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
共盘抓饭,别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
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
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招待贵客。
宴客时很说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
款待客人最盛大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
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普通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咨询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来宾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别得过满。
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别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特别仔细的,有时显得相当严肃,有的朝代皇帝还曾下诏整肃,别容许随便行事。
宋真宗曾下诏批判朝中筵宴仪容下端的现象,事见《宋史礼志十六》的记述: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诏曰:朝会陈仪,衣冠就列,将以训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用符纪律。
况屡颁于条令,宜自顾于典刑。
稍历岁时,渐成懈慢。
古代宴席礼仪
![古代宴席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ddc2b4d4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8e.png)
古代宴席礼仪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的⼀套规范化的宴饮礼仪。
中国宴会的礼仪,⾄迟在周代,已形成⼀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下⾯是店铺为⼤家准备的古代宴席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家! 古代宴席礼仪 座次之礼 在古代筵席的各种礼制中,座次礼节最能表现宴饮者的⾼下尊卑,席置、坐法、席层等⽆不受到严格的礼制限定,违者就是⾮礼。
在宴饮座制的严格规范下,⼈们根据各⾃的社会地位、⾝份及宗族关系等就席,宴饮进程因此⽽井然有序。
统治者正是运⽤这种⼿段来强化社会秩序。
具体⾔之,统治者对筵席座制相当看重,就是因为它具有建构⼀个长幼有序、君⾂有别、孝亲尊⽼、忠君礼⾂、层层⾪属、等级森严之社会体系的功能。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下相对时,帝王⾯南,⾂下⾯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宾主之间宴席的四⾯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清代学者凌廷堪在他的礼学名著《礼经释例》就更为确切地提出“室中以东向为尊”的说法。
由此可以看出,鸿门宴座次的形式,就属于这种室内礼节活动的形式。
项⽻、项伯朝东⽽坐,最尊(项伯是项⽻的叔⽗,项⽻不能让叔⽗坐在低于⾃⼰的位置上);范增朝南⽽坐,仅次于项⽒叔侄的位置;刘邦朝北⽽坐,⼜卑于范增;张良⾯朝西的位置,是在场⼈中最卑的了。
宴设于项⽻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中⽆⼈,⾃⾼⾃⼤,⽽⼒量的悬殊,刘邦的处境已令⼈忧⼼。
再看项⽻集团内部,谋⼠范增在项⽻⼼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待客之礼 如何以酒⾷招待客⼈,《周礼》、《仪礼》和《礼记》中已有明细的条⽂。
下⾯让我们举⼏个例⼦来说明。
⾸先,安排筵席时,肴镶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带⾻⾁要放在净⾁左边,饭⾷放在⽤餐者左⽅,⾁羹则放在右边,调味品放在⾯前的位置,葱末之类可放远⼀点。
⾷器饮器的摆放,仆从端菜的姿式,重点菜肴的位置,也都有陈⽂规定仆从摆放酒壶酒搏,要将壶嘴⾯向贵客端菜上席时,不能⾯向客⼈和菜肴⼤⼝喘⽓,如果此时客⼈正巧有问话,必须将脸侧向⼀边,避免呼⽓和睡沫溅到盘中或客⼈的脸上。
中国古代餐桌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餐桌饮食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74b71832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d4.png)
中国古代餐桌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餐桌饮食礼仪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中国古代餐桌饮食礼仪的一些特点:
1. 坐席次序:在古代中国,餐桌上的坐席次序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按照尊卑、年长年幼的原则来排列。
主人通常坐在主位,客人则按照身份和地位依次坐在主人的左右。
2. 用餐姿势:在古代中国,用餐时要保持端庄和礼貌,不能大声嚼食或说笑,不能伸长脖子低头吃饭,应该保持身体挺直,小口小勺地进食。
3. 用餐器具:古代中国餐桌上使用的器具有瓷器、银器、玉器等,其中以瓷器最为常见。
古代餐具通常包括碗、盘、杯、匙、筷等,有时还会使用特殊的器具,如筷托、饭筒等。
4. 餐桌礼仪:在古代中国,用餐时有许多特殊的礼仪规定。
例如,主人应该先尝一口食物,以示对食物的品质的检验;客人应该先行举杯,表示对主人的尊敬;吃饭时应该保持安静,不宜大声喧哗等。
5. 餐桌文化:古代中国餐桌上的食物种类丰富多样,注重色、香、味的搭配,追求饮食的美感和协调性。
同时,餐桌上也是人们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场所,通过餐桌上的互动,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餐桌饮食礼仪注重尊重他人、强调礼貌和谦虚,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这些礼仪规范在现代中国的餐桌文化中仍然有所体现,虽然形式可能有所变化,但其中的核心价值观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古人宴饮礼仪知识有哪些_古代吃饭待客之礼
![古人宴饮礼仪知识有哪些_古代吃饭待客之礼](https://img.taocdn.com/s3/m/01304d78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f3.png)
古人宴饮礼仪知识有哪些_古代吃饭待客之礼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人宴饮礼仪知识,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中国古代传统宴饮知识筵席古人宴飨形式称作筵席,以铺在地上的坐具而得名。
所谓“筵”,就是铺在地上的苇蒲编织物,而“席”则是置在“筵”之上、质料更为细密的萑草编织物或皮料。
隆重的筵席周长有一丈六尺。
礼书说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
考究的席以帛缀边。
座次秦汉,人们在读书、待客、饮宴等日常活动时,均席地而坐,其坐姿不是盘腿大坐,而是跽(jì),即双膝着地,脚底朝上,上身挺直,姿势像跪,但臀部是坐在脚跟上的,所以也称跪坐。
古人筵席席面一般是4人,一个方向一个人。
设在“堂”上的筵席比较正式,座次一般以南向为尊,故主宾座位在北,而主人、副宾、主方陪同座位则分别在东、南、西,西座为末座。
而设在“室”内的宴饮活动,带有因私性质,多以东向为尊,故主宾在西,而主人、副宾、主方陪同分别在北、南、东,东座为末座。
食前礼食前要“摄衽盥漱”。
摄衽是系好衣带,整好衣襟,衣冠整齐入席;盥漱是洗手漱口。
古之习惯,用手抓食,手宜洁净。
这既是卫生要求,也是一个人的修养所必须的。
直到今天,我们仍坚持饭前洗手,是与古礼一脉相承的。
摆食宴席上的食品摆放要遵循礼制。
官员、贵族享有特权,食品丰盛、摆放讲究,列鼎(煮食器物,三足两耳)而食,如诸侯用九鼎配八簋(guǐ,盛食器具,圆口两耳),卿和上大夫用七鼎配六簋等;还有“上大夫八豆(高座盘),下大夫六豆”等等。
古人与今人相同,惯用右手,所以就将胾(zì,肉块)、菜、羹、酒、醯(xī,醋)、酱等方便食用的东西放在右手边,而把殽(xiáo,带骨的肉)、脍、炙、葱、饭等相对麻烦一些的食品置于左手附近。
古人凭俎案而食,人各一份,与后世的合桌共餐不同,故“其设要方”,即食品摆置要方整。
古代餐桌礼仪知识点总结
![古代餐桌礼仪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46435a6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e7.png)
古代餐桌礼仪知识点总结一、进餐前的古代餐桌礼仪知识点1. 入座礼仪在古代,人们在餐桌上的座位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和礼仪规定的。
通常是主家或者地位高的人先落座,其他人员按照他们的地位和身份随后落座。
在坐下时,人们要注意保持端庄的姿势和仪态,注意不要蓄意挤占对方的位置。
2. 用餐前的洗手在古代,用餐前的洗手也有一套独特的礼仪。
用餐前,人们需要净手洗脸,并用精致的毛巾擦拭,以示清洁和清爽。
3. 用餐前的香火祭拜在古代,人们在用餐前通常要先向神灵、祖先等进行一番香火祭拜,以祈求食物的安全和家人的平安。
这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食物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二、进餐中的古代餐桌礼仪知识点1. 用餐姿势在古代,人们在用餐时要保持仪态端庄、举止文明。
吃饭时,应该坐直身体,手拿筷子的姿势也要得体。
不宜大声喧哗或者大声嚼食。
2. 交流礼仪在用餐时,人们应该注意与旁人进行交流,但不宜在嚼食的时候大声说话或者讲笑话。
古代人们认为用餐时,言谈举止应该和气、温文有礼。
3. 赞美食物在古代,饭菜是主人和厨师的心血结晶,所以在用餐时,人们应该适当地赞美食物,表示对主人和厨师的肯定和感谢之情。
4. 食物的用餐顺序在古代,食物的用餐顺序也是有着一定的规矩的。
通常是先食用清淡的菜肴,然后再进食油腻的肉类菜肴,最后才饮用浓重的酒水。
不可胡乱搅拌或者挑食。
三、进餐后的古代餐桌礼仪知识点1. 整理桌面在用餐结束后,人们应该整理餐桌,将碗筷摆放整齐。
将未吃完的食物放回原处,不应浪费食物。
2. 整齐离座离座时,人们要保持整齐,不能慌乱匆忙。
应该在主人的首肯下离座,并且离座前要向主人表示感谢。
在座的长辈或地位高的人先起身,其他人员随后起身。
3. 感恩语言在离座时,人们应该表示感谢和道别的语言,以示对主人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同时,主人也应该表示欢迎并且对客人的光临表示感谢。
以上是古代餐桌礼仪的一些知识点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古代餐桌礼仪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它包括了进餐前、进餐中和进餐后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今餐桌礼仪
![中国古今餐桌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6f628562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1f.png)
中国古今餐桌礼仪中国餐桌礼仪在古代和现代都有许多的传统,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古今餐桌礼仪的介绍。
中国古代的餐桌礼仪非常重要,代表了一个人的家族声誉和社会地位。
在古代,餐桌礼仪是由一些准则和仪式组成的。
下面是一些重要的餐桌礼仪习俗:1.座次安排:在古代,座次安排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主人和客人都有特定的座位,主人一般坐在客人的右手边。
此外,年长的人会坐在靠近主人的位置上,以示尊重。
2.进食顺序:在古代,进食的顺序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主人会先吃主菜,然后是客人。
当客人用筷子夹取菜肴时,主人会站起来,以示尊重。
3.茶道仪式:中国古代非常重视茶道仪式。
在正式的餐桌上,主人通常会为客人提供茶水,并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倒入茶杯中。
4.不浪费食物:在古代,浪费食物被视为一种不敬之举。
人们被教导要珍惜食物,吃光盘中所有的食物是一种尊重和感激。
5.用具使用:在古代,使用用具也有一些特殊的规定。
人们被教导要用右手拿筷子,用左手拿碗或者杯子。
同时,用餐时要保持适度和谦逊的态度。
中国现代的餐桌礼仪和古代有些不同,但仍然保持一些传统的元素。
以下是一些中国现代餐桌礼仪的介绍:1.座次安排:在现代,座次安排仍然很重要,但更加灵活。
主人和客人仍然有特定的座位,但现代人更注重平等和自由的座次安排,不再严格按照社会地位进行排列。
2.进食顺序和动作:现代人在进食时不再强调特定的顺序,但仍然要有合适的动作。
例如,用筷子夹取食物时要保持优雅和干净。
3.礼貌用语:现代中国人在用餐时通常会使用一些礼貌用语。
例如,客人会对主人表示感谢,并夸奖食物的美味。
4.茶道仪式:虽然茶道仪式在现代不再像古代那样重要,但依然被认为是一种文化传统。
人们仍然在餐桌上提供茶水,并通过简单的仪式来表达对客人的尊敬。
5.礼仪用具:现代人使用的餐具通常比古代更多样化,但一些基本的规则仍然存在。
例如,用餐时应该使用用具,不应该直接用手。
总的来说,中国古今餐桌礼仪都强调尊重、谦逊和感恩的态度。
古代中国的餐桌礼仪
![古代中国的餐桌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1a8de61c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fc.png)
古代中国的餐桌礼仪中华上下五千年,当然没事也是相当丰富,那么你了解古代中国的餐桌礼仪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挑选的古代中国的餐桌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一、中餐的出菜顺序开胃菜:通常是四种冷盘组成的大拼盘。
有时种类可多达十种。
主菜:紧接在开胃菜之后,又称为大件、大菜,多于适当实际上桌。
如菜单上注明有“八大件”,表示共有八道主菜。
主菜的道数通常是四、六、八等的偶数,因为,中国人认为偶数是吉数。
在豪华的餐宴上,主菜有时多达十六或三十二道,但普通是六道至十二道。
这些菜肴是使用不同的材料、配合酸、甜、苦、辣、咸五味,以炸、蒸、煮、煎、烤、炒等各种烹调法搭配而成。
其出菜顺序多以口味清淡和浓腻交互搭配,或干烧、汤类交配列为原则。
最后通常以汤作为结束。
点心:指主菜结束后所供应的甜点,如馅饼、包子、杏仁豆腐等。
最后则是水果。
二、餐桌摆设礼仪每个人座位面前都摆有筷子、汤匙、取菜盘子、调味盘、汤碗、茶杯、酒杯等。
筷子:多使用柱形长筷。
以往会以象牙、珊瑚制作的筷子作为地位的象征,不过,今日仿镶牙的塑胶筷子已相当普遍了。
使用长筷子的原因是便于夹菜。
汤匙:多为陶瓷制。
有时会备置搁置汤匙的汤匙架。
取菜盘:是盘缘稍高的中型盘子。
有时准备两只。
深碗:开口较深的汤碗。
筷子文化十五忌疑筷:忌举筷不定,不知夹什么好;脏筷:忌用筷子在盘里扒拉夹菜;指筷:不能拿筷子指人;抢筷:就是两个人同时夹菜,结果筷子撞在一起;刺筷:就是夹不起来就用筷子当叉子,扎着夹;横筷:这表示用餐完毕,客人和晚辈不能先横筷子;吸筷:即使菜上有汤汁也不能嘬筷子;泪筷:夹菜时不干净,菜上挂汤淋了一桌;别筷:不能拿筷子当刀使用,撕扯肉类菜;供筷:忌讳筷子插在饭菜上;拉筷:正嚼着的东西不能拿筷子往外撕,或者当牙签;粘筷:筷子上还粘着东西时不能夹别的菜;连筷:同一道菜不能连夹3次以上;斜筷:吃菜要注意吃自己面前的菜,不要吃得太远,不要斜着伸筷够菜。
分筷:摆筷子,不要分放在餐具左右,只有在吃绝交饭时才这样摆。
古代就餐礼仪
![古代就餐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01b5cd5a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ac.png)
古代就餐礼仪
1. 准备入席
在入席之前,需要先洗手净面,衣着整洁有加,然后按照长幼尊卑的顺序依次入座。
入座时需要肃静,不可大声喧哗。
2. 就座用餐
坐姿要端正,不可斜身倚卧。
用餐时要保持安静,不可大声喧哗。
进食要有节制,不可贪婪狼吞虎咽。
用餐时要注意不要将食物洒落在席间。
3. 餐桌礼仪
不可将手肘置于桌面,也不可将双手伸入碗中进食。
切勿将餐具掷置地面。
进食时不可发出声响,也不可将口中食物吐出。
4. 用餐顺序
长者先食,晚辈后食。
长者用餐时,晚辈不可先行离席。
如果长者还在用餐,晚辈也不可先行离开。
5. 结束用餐
用餐结束后,需要将餐具整理有序,不可将残羹剩饭遗留在席间。
最后需要向主人致谢,表达感激之意。
古代就餐礼仪体现了社会等级观念、人际尊重和文明有度的用餐方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餐桌礼仪
古代的餐桌礼仪
什么叫“宴”?各种辞书对“宴”一词的注释,除了与饮食关系不大的“安逸”“乐”两个义项外,与饮食活动挂钩的第三个义项都做“以酒食款待宾客”解。
另外还有人说:“宴是以社交为目的的进餐活动”。
上述两种解释都算抓住了饮宴的主要特征,但似乎都
欠完满。
例如我国历史上有一种“家宴”,指的是那些富裕的大家庭,因人口众多,成员
辈份、关系复杂,祖孙、叔侄、兄弟、姊妹、妯娌等人,平时不在一起进餐,遇有节日或
其他原因,家长决定备办丰盛的酒肴,合家欢聚一堂饮宴取乐。
这种宴会并不一定有外来
宾客。
它虽然有促进全家团结和睦的作用,但不能称为社交活动。
另外还有一些饮宴活动,例如志同道合的文人骚客举行的“文酒会”等,虽然有主有宾,但其主要目的往往不在于
社交,而另有其他主题。
宴会与日常进餐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即具有一定的仪式。
古代天子、诸侯、大夫、士
庶飨宾客,仪式非常复杂,后世日趋简化,但总有一定的仪式。
例如民间的婚宴、寿宴、
接风、饯行等宴会,都有东道主或司仪简单说明举行宴会的意义,即使家宴,家长也得说
几句话,相当于致辞。
综上所述,宴会似乎可以说是:在疗饥、味品之外,另含某种目的、意义的,具有一定仪式的集体进餐活动。
我国历史上的宴会,名目繁多。
除了通常所说的“国宴”“军宴”、各级官府举行的
宴会统称“公宴”,私人举办的“婚宴”“寿宴”“接风”“饯行”等宴会统称“私宴”外,有的以规格高低、规模大小、仪式繁简,划分为“正宴”“曲宴”“便宴”。
有的以
设宴场所分为“殿宴”“府宴”“园亭宴”“船宴”等。
秦末项羽在鸿门阪宴请刘邦,史
称“鸿门宴”;汉武帝在柏梁台宴请群臣称“柏梁宴”;唐代皇帝每年在曲江园林宴请百僚
史称“曲江宴”等等。
宴饮礼仪
有主有宾的宴饮活动,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能有秩序并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目的,必须要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
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是按阶层划分的: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
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
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
赴宴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
然后入座。
这个“英雄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食礼中最重要的一项。
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有变化。
总的来讲,座次“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
席为最低者;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请客主人则居末席。
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都不能动手,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再饮。
更讲究的,如果来报有人来,无论尊卑地位,全席之人应出迎。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
至汇合。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
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8在对面,右
手边为3,5,77在正对面。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
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这类宴礼的形成,有比较长的历史过程,在清未民初,就已有现代所具备的这些程式了。
如《民社北平指南》所云:宴请官长,或初交、或团体,须于大饭馆以整桌之席访之。
若知己朋友,则可不拘。
届时,主人必先至以迎客,客至奉茶,陪座周旋。
客齐人席,次
序以左为上,右为次,上座之友为三座,次座之右为四座,以下速推。
主人与首座相对,
举杯通饮,客人起立举杯致谢。
然后就坐,且餐且饮。
菜肴先上冷荤,后上热革,继以最
贵肴撰。
每进一肴。
主人必举杯劝酒、举模劝食。
饭毕略用茶,即向主人致谢而去。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