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三章详解
《马原》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马恩思想概论》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是对实践与认
识之间关系以及发展规律进行论述的一章。
这一章节主要围绕着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展开,深入阐释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以及二者的发
展规律。
以下将对该章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
进一步,实践与认识的发展具有辩证规律。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的统一体。
这种统一体包括四个阶段:实践,认识,实践,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实践为主导,认识居于次要地位。
实践的发展为认识提供
了条件,而认识又为实践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这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关系,推动了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发展。
最后,实践与认识的发展是不断深化的过程。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实
践活动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追求认识的真理和规律。
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最终达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境地。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这一章节,
深入阐述了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发展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为实践和认识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实践与认识
的发展也具有不断深化的趋势,由感性到理性、由片面到全面,最终达到
辩证唯物主义的境地。
这一章的内容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观点,对于我们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详细讲解
国家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国体、政体及其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物质基 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 的变更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首先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 上层建筑一方面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另一方面又与那些对自己的经济基础有害的 其他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斗争,即“保护自 己”与“排除异己”。 其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
火药、指南针、印刷 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 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 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 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 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 教的工具。
其次,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多媒体技术
信息网络
远程教育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土地、人民、政事。”(孟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 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
唯意志论 世界史“实际上是一部在地球上建立功业的伟大人
物的历史”。 (卡莱尔)
人民群众是无数个“零”,只有前面添上英雄人物 的“实数”时,他们才能变成有效的数字。(米海洛夫 斯基) 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 “决定一切的力量”,“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 ; 人民群众 “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 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 (尼采)
二、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1、阶级起源
阶级是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同时又发 展不足的产物。它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 个历史范畴。 2、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 集团之间的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 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
《马原》第三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3. 价值观 有先进落后、正确错误、积极消极之分
4.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真理尺度:对 价值尺度:有用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 按照世界本来面目认识改造世界
价值原则 按照人类自己需求认识改造世界
区别 真理原则侧重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主体性 真理原则看能否干成,价值原则看达到什么预期 真理原则检验标准唯一,价值原则评价标准不唯一,底线是符合全人类 利益
关系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只重理性不重感性,导致教条主义 只重感性不重理性,导致经验主义
2.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 从实践到认识(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第二次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更重要) Think:为什么理性认识要回归到实践之中? 1,认识的目的:理性认识只有回归到实践中,才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 世界 2,理性认识只有回归到实践中,才能得到实践的检验、丰富、发展
4. 人们认识实践活动中的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二者是相伴而生的 二者是对立的,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 二者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只要总结经验教训,就可将谬误转化为真 理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 主观与客观相一致(认识正确地反映了认识对象) 实践的特点 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2. 逻辑证明
马原第三章《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2.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社会 形态
原始 社会
共产主 义社会
资本主 义社会
奴隶 社会
封建 社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重复性 常规性
列宁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体现
了世界历史运动的总趋势、总 过程,它制约着各个国家、各 个民族的历史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 各具特色
资本主义各不 相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是指社会更替的规律是客观的,确定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历史选择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会形态的内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一般用社会制度代指。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形态的含义
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 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体。
社会 形态
经济 基础
上层 建筑
生产力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 择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社会形态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处死路易十六1793年
拿破仑帝国
波 旁
王
朝
复
•法国大革命的曲折
辟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1991年12月25日苏联降下红旗,苏联解体。
共性
统一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一节解析
• 材料4: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 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 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 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 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 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 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 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5月22日
• 请回答:
• ①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 系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4分)
• ②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 物辩证法矛盾的转化原理(3分)
• ③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 观目的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3分)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历史观 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 历史观 唯物史观
(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 关系问题。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 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 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心 史观
决定
社会存在社Βιβλιοθήκη 意识决定唯物 史观
真题练习
• 03年单项选择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 后,开始出现了( D)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 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 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 产方式的制约。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目
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
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 01 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
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 02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考研政治:马原第三章重点知识解答(一)
考研政治:马原第三章重点知识解答(一)1.必然性怎样转化为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任何偶然性都不能完全摆脱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即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分是相对的。
例如,生物的某些新的性状在开始时或在一个长时期内只是偶然的,但由于这些新的性状适合于新的环境并逐渐发展,以至于最后使生物有机体发生根本变化,这种性状也就成了新的物种的必然性状;相反,生物的一些必然性状由于越来越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越来越退化,以至于成了偶然的东西。
又如,人类的祖先猿人全身长毛是必然的现象,现在社会出现的“返祖”现象则具有偶然性。
2.如何理解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科学的任务正是要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
偶然性不仅表现着必然性而且对事物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要善于估计应对和利用各种偶然性去推进工作。
①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把各种机遇理解为偶然性因素,因此,要重视机遇的作用,敏锐的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实现发展。
所谓“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就是这个道理。
②偶然性对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它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客观事物的必然规律。
但科学的任务是要从偶然性中去发现必然性。
马原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分为两类: 一类是未经过劳动加工改造直接纳入生 产过程的天然存在物,即自然物。 另一类是经过加工改造后,再投入生产 过程的客观存在物,即原料。
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它从一 个侧面反映和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力 中起主导作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有有 封建社会 制 制
社社 会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原始工具
原始社会
青铜器
奴隶社会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
产
产
力
原始工具 原始社会
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 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生产关系的总和。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
❖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 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社会存在
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处的各种自然条 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 植物分布等等。
地理环境决定论
❖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确认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 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思潮,即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 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
思想上层建筑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居 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马原 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一、本章结构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客体角度)【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学技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主体角度)【人民群众;个人】二、知识要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意识的产生基础是社会存在;②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要求一切从国情出发,并充分发挥本国人民的智慧和积极性解决本国的发展问题。
(二)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首先,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它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最后,它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更替和发展。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其性质和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阻碍或促进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其产生、性质和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阻碍或促进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四)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马原第三章总结
马原第三章总结第⼀节社会基本⽭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历史观的含义社会历史观是⼈们对于社会及其历史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两种根本对⽴的历史观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是第⼀性、谁是第⼆性,谁决定谁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主义的唯⼀标准唯⼼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主义1、唯物史观(1)基本观点:唯物史观坚持⼈类社会的发展是⼀个有规律的⾃然历史过程,⽣产⽅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量,社会基本⽭盾是社会发展的动⼒,⼈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唯物史观创⽴的意义1)宣告了历史唯⼼主义的破产;2)为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法:3)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4)对⽆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2、唯⼼史观(1)基本观点:唯⼼史观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主张⽤个别⼈物的思想动机来说明历史的发展,或从社会外部去寻找某种精神⼒量作为社会发展根源,否认社会基本⽭盾是社会发展的动⼒。
(2)唯⼼史观的表现形态宿命论唯意志论主观唯⼼主义认为:⼈们的主观思想动机,特别是少数英雄⼈物的思想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量,也称唯意志论。
梁启超说:“⼤⼈物⼼理之动进稍易其轨⽽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历史”。
—(摘⾃《饮冰室合集》)胡适:英雄⼈物“⼀⾔可以兴邦,⼀⾔可以丧邦”—(摘⾃《饮冰室合集》)客观唯⼼主义:则把社会历史之外的某种神秘的、虚幻的精神⼒量,如“天命”、神等看成社会发展的决定⼒量,也称宿命论。
⿊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随意创造的,⽽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
伟⼤⼈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
世界历史是伟⼤⼈物和王朝的历史,“⽽不是⼀般⼈民的历史”。
——(摘⾃⿊格尔《历史哲学》)(3)唯⼼史观的根本缺陷:思想决定⼀切,个⼈决定⼀切(⼆)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1)含义: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活条件,是社会⽣活的物质⽅⾯,包括地理环境、⼈⼝因素和物质资料的⽣产⽅式。
马原-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一、本章结构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客体角度)【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学技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主体角度)【人民群众;个人】二、知识要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意识的产生基础是社会存在;②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要求一切从国情出发,并充分发挥本国人民的智慧和积极性解决本国的发展问题。
(二)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首先,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它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最后,它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更替和发展。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其性质和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阻碍或促进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其产生、性质和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阻碍或促进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四)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马原第三章总结
马原第三章总结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中国共产党培养党员、干部的基本教材之一,其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是指人们在生产和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而社会意识则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各种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密切相关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即社会存在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和意识。
社会存在是物质的、经济的基础,它直接决定着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意识是反映社会存在的思想形态,它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不仅反映社会存在,而且又影响和改变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由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和社会交往的统一体。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改变着自然和社会,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社会存在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基础,而社会意识则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
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断地推动着社会意识的发展和变革,而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实践活动,促进生产力和社会形态的变革。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意识产生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和变革。
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社会存在通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变革不断推动着社会意识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变革引发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不同的经济基础会产生不同的上层建筑,不同的阶级利益会反映在不同的意识形态中。
社会存在的变化迫使人们改变他们的思想和观念,认识和意识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而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认识和观念,影响着他们对社会的理解和对社会实践的选择。
社会意识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和变革。
例如,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们社会实践和科学理论相互作用的结果,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马原》第三章社会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社会发展规律其次,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是与阶级斗争密切相关的。
历史上的社会发展都伴随着阶级斗争,而阶级斗争的胜利或失败将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社会变革的物质基础,而阶级斗争则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阶级斗争的结果将决定社会制度的嬗变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无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第三,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还体现在对立统一规律上。
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的,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对立力量的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前进的源泉。
社会中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促使社会向前不断发展,产生新的质变。
第四,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表现为历史发展的前进性。
历史唯物论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朝着进步的方向进行的。
虽然社会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曲折和反复,但总体趋势是积极向前的。
无论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是社会制度的变革,都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表现。
社会历史的发展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始终向着更加先进、公正的方向前进。
最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还包括了革命性和渐进性。
社会变革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社会的变革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冲突和斗争,通过一定的阶段和阶级力量的整合,逐步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
但是,社会变革也具有革命性的特点。
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的变革可能会发生突发性的爆发,推动社会向前快速发展。
这种革命性的变革在社会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趋势。
社会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和趋势可循。
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体现在社会历史的阶段性、阶级斗争的推动、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历史发展的前进性以及革命性和渐进性的存在等方面。
了解和把握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过程和态势,进一步推动社会向更加先进和公正的方向发展。
考研政治冲刺重点马原第三章第一节
考研政治冲刺重点:马原第三章第一节一、概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是考研政治的重要科目之一。
其中,第三章是马原的重点章节之一,也是考生容易出题、易错的部分。
本文将着重分析第三章第一节的重要内容,并针对性地解析难点。
二、第三章第一节的重要内容第三章讨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阶级斗争问题。
第一节则重点关注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的性质和特点。
其中,有以下重要内容:1. 阶级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阶级斗争。
从整个历史进程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更是如此。
2. 打击既得利益阶层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的一项必要任务在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后,二者在经济上的矛盾仍然存在,既得利益阶层也必然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限制和打击既得利益阶层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的一项必要任务。
对此,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习近平曾经在《论坚定文化自信》中指出:“经过革命取得政权以后,必须巩固政权,稳定人民民主专政的局面,发展国民经济。
这就需要逐步地、有步骤地剥夺老的剥削阶级分子的经济基础,削弱他们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3. 阶级斗争的主要形式和方式会发生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下,阶级斗争的主要形式和方式会发生改变。
在旧时代,阶级斗争主要表现为暴力革命、暴力反抗。
而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转化为在法制框架下进行的斗争。
但是,这种斗争方式并不妨碍阶级斗争的存在和发展。
4. 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的主要对象是什么?在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的主要对象是仍然存在的剥削阶级以及其他敌对势力。
在此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坚决打击资本主义复辟的行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尽快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三、如何备考第三章第一节备考第三章第一节,需要重点掌握以上内容。
此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 注意阅读理解备考过程中,需要认真阅读、理解文本,把握重要概念和理论。
同时,还需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的学术理论与具体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提高理论认识水平。
马原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 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制度化的社会物质关系;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有内在联系。 2、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 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与政治上层建筑的 关系:后者决定前者,前者指导后者。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 和改革、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动力作用
物质 生产 实践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节
社会基本基本矛盾 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
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运动也是人们活动的过程,因而包含着人
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历史发展是一种 自然历史过程: 客观的、物质的、辩 证的过程,具有不依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规律。 (1)任何人都不能 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客观规律 性); (2)人们可以按照 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 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主体选择 性、自为性)。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同一; ●社会形态的性质由经济形态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所 决定,故又称为社会经济形态;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呈现出来,故又 称为社会制度
一、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 的辩证统一
1、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即统一性,指各 国历史发展过程所具有的一般性、共同性和普 遍性。 (1)纵向:无外来干涉的情况下,各国家和 民族都将自然地依次经历由低到高的五种社会 形态。 (2)横向: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 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同性和普遍性。 2、例证。
马原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①把精神力量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②英雄史观,否认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2、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客观规律性;②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⑴地理环境①含义:指与人类社会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山川、矿藏等。
②作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忽视地理环境的作用,人类会受到惩罚。
③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的因素。
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变化。
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⑵人口因素①含义: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②作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
适度人口有利于社会发展;不适度人口不利于社会发展。
③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它不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生产力和社会状况制约。
⑶生产方式①含义: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②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其他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面貌,制约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最后,决定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发展。
2、社会意识:⑴含义: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⑵构成:①从主体上分为:个体意识、群体意识②从形式上分为: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③从内容上分为: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⑶社会意识形态①政治法律思想、②道德、③艺术、④宗教、⑤哲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 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 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基本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这种反 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 产力发展的要求。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 动反作用:
❖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 步与平衡
❖ 社会意识有历史继承性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
任何一种 社会条件 下都有三 种水平的 基本意识
超前意识 同步意识 落后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从动态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 费四个环节。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原 始 社 会
奴隶主所有 奴隶社会
生 产 资
地主所有
封建社会
私公 有有 制制 社社
料
会会
资 本 家 所 有 资本主义社会
全 社 会 共 同 所 有 共产主义社会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 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
决定
唯心史 观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决定
唯物史 观
(一)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唯心史观、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的理论缺陷: (1)片面夸大人们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看到隐 藏在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根源。 (2) 片 面 夸 大 少 数 英 雄 人 物 的 作 用 , 而 没 有 看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 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含义和构成
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 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要素: 实体性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先进生产力是指集中反映科学技 术发展水平并以此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 变化发展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上层 适合 建筑
经济 基础
适合
生产力
促进 作用
上层建筑 不适合
经济基础
上层 适合 建筑
经济 不适合 基础
生产力
阻碍 作用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 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 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西安文理学院法政系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关键词】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 社会基本矛盾 人民群众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生产关系的总和。
❖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 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 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先进生产力
(1)先进生产力是指集中反映科学技 术发展水平并以此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 (2)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生产关系的构成
❖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形 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 生产关系的构成:
从静态看,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 分配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在 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 在的反映。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 ,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等。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 ❖ 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 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原 始
沉淀
社
会
意
识
奴 隶
沉淀
社
会
意
识
扬弃
封 建
沉淀
社
会
意
识
扬弃
资 本
沉淀
主
义
意
识
社 会 沉淀 主 义 意 识
扬弃
扬弃
原始 社会 意识
奴隶 社会 意识
封建 社会 意识
资本 主义 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 的反作用
先进的 社会意识
落后的 社会意识
促进 作用
阻碍 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所有制形式
相互关系
分配关系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平等关系 全人身依附关系 半人身依附关系
平均分配 全部占有 贡பைடு நூலகம்、地租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平等互助关系
利润 按劳分配 按需分配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 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 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生 决定
生
产
产 关
力 反作用 系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 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 展起促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 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 发展起阻碍作用。
注意:
❖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 观领域的具体表现。
❖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贯穿于哲学 发展的始终,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才开始。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 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 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 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 展的决定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