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出现过两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论辩, 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理论的建设。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1954年胡绳《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 (《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最早提出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
胡绳提出以阶级斗争为标准探索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和分期问题,提出“三次革命高潮”理论, 进而引发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论战。
戴逸、章开沅、荣孟源等人亦赞同以阶级斗争为标准进行中国近代史分期, 但他们的具体分期主张又意见相左。
孙守任和范文澜。
主张以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标准的分期法。
金冲及主张以社会经济表征和阶级斗争表征结合为标准的分期法。
还有刘大年主张以综合的标志为标准的分期法。
五六十年代中国近代史分期的论辩,如下几个论断:1、“三次革命高潮”的论断。
胡绳提出并为多数人接受的一种理论观点。
胡绳指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第一个革命运动的高涨;甲午战争以后出现第二次革命运动的高涨;义和团失败后开始的第三次革命运动的高涨归结为辛亥革命。
强调中国近代史三个革命高涨时期。
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义和团运动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辛亥革命则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强调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肯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2、中国近代史基本内容:所谓的八大事件, 即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这八件大事是中国近代史最重要的事件和内容。
从反帝反封建的层面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勾画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状况、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阶级斗争的发展状况。
3、20世纪50年代以后编着的中国近代史教材和论着就其思想旨趣和体例内容而言都体现了“三次革命高潮”理论的特点。
以阶级斗争为主线、以“三次革命高潮”为标志的学科理论的影响, 充分展示了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所产生的实践意义。
中国近代史线索
中国近代史线索一、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及标志事件: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二、历经的政权:清王朝晚期(1840——1912.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1912.1——1912.4 )北洋军阀时期(1912.4——1927.4)国民政府时期(1927.4——1927.4)三、近代社会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四、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五、近代中国人民的任务:反帝反封建六、近代社会的分期:中国近代时期(1840——1949年),又称民主革命时期。
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线,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五四运动前)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4月)概念:旧民主主义革命——指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七、知识网络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侵略史抗争史探索史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次高潮性事件典型代表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新文化运动先进的知识分子,英军占香港岛,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法联军洗劫、火烧圆明园;(2)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我国大片领土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自强”(前期)、“求富”(后期)(包括结果、性质、消极影响、积极影响)准备(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A、组织革命团体——兴中会、同盟会B、提出革命纲领并将其阐发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P38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4个)1915-1917十月革命):四提倡四反对P41;后期(1917年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
中国近代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中共创建和大革命时期(1919.5.4——1927.7)又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二)土地革命时期(1927.8——1937.7)又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四)解放战争时期(1945.8——1949.9)又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19、5、4——6月初,北京学生示威游行;后期——6月初后,上海工人阶级参加斗争。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与发展阶段论略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与发展阶段论略中国近代史的时间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而没有其他哪个政治力量能够提出正确的纲领,团结一切进步力量,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问题,解决中国人民实现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问题,从而把中国人民引向繁荣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新的社会基础上改变国家落后面貌,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西方列强的侵略史:1、鸦片战争(1840—1842)英国侵略中国,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性质发生重大改变。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略中国,攻占中国首都北京(这是西方列强第一次占领中国首都),并且火烧了北京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为了实现霸占亚洲的计划,于1894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化成的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英美法德日恶意奥八个帝国主义国家,于1900年在天津大沽登陆,进攻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出逃,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即是西方列强的侵略史;又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还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探索史。
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近代史
序中国近代史概述一、含义和分期1.含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2.分期:184019191949年鸦片战争爆发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前期基本线索和社会主要矛盾1.基本线索:①反帝反封斗争,实现民族独立;②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近代化.*专题:①资本主义的侵华史;②下层人民的革命斗争史;③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和革命史;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⑤近代社会政治思想史.2社会的主要矛盾:①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②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何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①沦落:“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②进步:“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③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半殖民地”是政治的,“半封建”是经济的。
两者都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的内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四个阶段):♑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中日甲午战争后,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各个阶段分期:♎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时期(1840-19世纪60年代);♎半殖半封社会形成时期(19世纪6、70年代-20世纪初);♎半殖半封社会深化时期(20世纪初-五四运动前);♎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大革命时期( 1919-1927);♎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9世纪60年代)*重要事件:1.鸦片战争(1840-1842)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3.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4.新思潮的萌发(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一、阶段特征殖民者用战争的方式打开中国大门,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另一对主要矛盾;晚清开明士大夫指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潮萌发;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清朝政局也发生大变动.二、重点解读1.鸦片战争(1840-1842)P1-10直接目的:为了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原料产地.(3)性质:英国侵华战争.(4)中国失败的原因:①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的强大;②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③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对抗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5)影响:①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A.政治上:领土完整和独立主权开始丧失.B.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附庸.②西方势力的侵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发展.A.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统治遭到削弱.B.经济上:中国闭关状态被打破,开始面向世界。
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分期及基本线索 上传
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分期及基本线索本课我们需要解决的是:中国近现代史历史阶段如何划分?有何基本线索?每条线索下涵盖了教材上哪些具体知识点?自主学习篇一、中国近代史历史分期中国近代史起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共110年。
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致可分为:【思考探究】1.以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为标准,可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教师点拨」1)19世纪40-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又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发展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思考探究】2.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为标准,可将旧民主主义革命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教师点拨」1)19世纪40-60年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考探究】3.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是否相同?两者有何本质区别?「教师点拨」性质相同:都是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本质区别:领导阶级不同。
【思考探究】4.根据教材编排,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为标准,可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教师点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前夕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国民党一大召开-1927、7、15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7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1937、7七七事变前夕抗日战争时期:1937、7七七事变爆发-1945、9日本投降解放战争时期:1945、9抗战胜利后-1949、9新中国成立前夕另外要注意,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3临时政府迁都北京-1928年底东北易帜【思考探究】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有过两次合作。
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
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出现过两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论辩, 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理论的建设。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1954年胡绳《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 (《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最早提出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
胡绳提出以阶级斗争为标准探索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和分期问题,提出“三次革命高潮”理论, 进而引发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论战。
戴逸、章开沅、荣孟源等人亦赞同以阶级斗争为标准进行中国近代史分期, 但他们的具体分期主张又意见相左。
孙守任和范文澜。
主张以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标准的分期法。
金冲及主张以社会经济表征和阶级斗争表征结合为标准的分期法。
还有刘大年主张以综合的标志为标准的分期法。
五六十年代中国近代史分期的论辩,如下几个论断:1、“三次革命高潮”的论断。
胡绳提出并为多数人接受的一种理论观点。
胡绳指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第一个革命运动的高涨;甲午战争以后出现第二次革命运动的高涨;义和团失败后开始的第三次革命运动的高涨归结为辛亥革命。
强调中国近代史三个革命高涨时期。
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义和团运动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辛亥革命则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强调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肯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2、中国近代史基本内容:所谓的八大事件, 即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这八件大事是中国近代史最重要的事件和内容。
从反帝反封建的层面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勾画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状况、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阶级斗争的发展状况。
3、20世纪50年代以后编着的中国近代史教材和论着就其思想旨趣和体例内容而言都体现了“三次革命高潮”理论的特点。
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
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1840年——1949年)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结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任务:反帝反封建。
分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1.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结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3.分期(1)清朝后期的统治(1840—1912年)(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4.清朝后期的统治。
五次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法战争(1883—1885年);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六大运动或革命: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农民阶级]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 维新变法运动(1895—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义和团运动(1898—1900年)[农民阶级] 辛亥革命(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1.开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结束: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领导阶级:无产阶级3.任务: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
4.分期:(1)建党时期(1919—1924年);(2)国民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4)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5)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5.建党时期:(1)五四运动(1919年)(2)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一大召开](1921年)6.国民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开始: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中国近代史线索梳理
一个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 鸦片战争爆发—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 新民主主义 两对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两大任务:民族革命(反侵略) 民主革命(反封建) 四条线索 : 屈辱史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国反动势力相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抗争史 :中国人民为改变屈辱地位,奋起抗争、反抗侵略、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历史 探索史 :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历史 发展史 :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近代化之路)
(3)后果及影响:①、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②、清政府完全成为
的工具。③中国完全陷入
社会的深渊。
5、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1931-----1937 全面------1945)
(1)起因: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规模最大的经济危机,日本为了摆脱危机,加紧
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2、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
派和
派,洋务派主张利
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不管是洋务派还是顽固派,他们的根本目的是一致
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
时
间:19 世纪 60----90 年代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发起的
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后期:传播
主义。
性质意义:是一场空前的
运动,促使人们追求
和
,探索救国救民的
真理,为
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四、无产阶级的探 索
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和历史的基本线索
1·十六世纪中叶说:也就是从明中叶开始的,这是从经济基础这方面出发的,认为要想认识中国近代史,我们不能够不考虑这个社会形成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认识到1840年以前在我们内部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发展。(关于这种说法呢,我是不赞同的,因为我们不能以一种社会制度他的萌芽来作为划分时代的标准,因为一种社会制度的萌芽他可以很早就孕育了,但是她的存在是很微弱的,他不能够对当时的时代产生某种有重大意义的影响力,他只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的发展,经过这样一个量变的过程,当他达到质变的时候,我觉得从那时起来作为历史的分期则是合适的。)
2.1644年清军入关:1640年因果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那么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应与世界近代史起点相适宜。
3.1840年说:一般我们认为中国虽然没有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的历史,但是有一个属于资本主义范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政治上的半殖民地社会,经济上的半封建社会,这是一个在西方列强侵入之下,打破了本国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状态;也就是随着列强的侵入,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将我国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的体系之内。也就是从这是起,我们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等上都发生了变化。那么也就决定了在这前后的历史发展中所具有的社会历史的特征是不同的,所以应该把这一年作为近代史的起点。
关于近代史的下线,主要有1919年五四运动说和1949年新中国成立。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下线,应该依据社会的性质和革命的性质来划分。那么我们如果从1919年段,主要是依据的是民主革命的性质的变化------从旧明主到了新明主革命。有的人认为在进入新明主主义革命的时候,半殖民地半分建设会已经开始崩溃了,也就是说认为一旦在中国的社会内部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那么社会性质也就在开始发生变化了,那么也相应的中国的现代是就产生了。此时,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也就是列林说过的话,列林他区分不同时代的标准就是根据哪一个阶级为时代的中心,认为这个阶级就决定着这个社会的性质,认为所谓的近代史就是以资产阶级为中心的历史,现代史就是以无产阶级为中心的时代。的确,从1919年开始,无产阶级以及农民成为了时代的中心,也可以说,是开始了工人的战斗的新篇章,但是在这个时候我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也就是哲学上所讲的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在1919年的这个时间里,我们可以说是一个开始,是一个起点,但是他当时所达到的程度还不足以让我们的社会性质来发生改变。但是我们考究从1949年的这个时间点,似乎作为一个时间的断点有更多的分层性,因为1949年我们建立的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我们完成了社会性质的转变。正如前面所说的,历史的发展本来应该具有连贯性,不应该是分成一段一段的,但是我们时常为了研究的方便,就会以某种突出的特征把我们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认为的划分为一段一段的。那么我们考究1949年这个时间段,之前时间里(确切的应该是指到1840年鸦片战争),我们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我们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这必然决定了我们此后的历史所具有的特征和之前的历史是不一样的。而且,如果1919年作为近代史的下限,我们会发现我 们把民主革命划分在了两段历史时间段之中,那么这也是不妥的。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一、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主要矛盾: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为此,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进行了洋务运动,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注意: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地主阶级——落后生产关系的代表;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导致的两面性(革命性与妥协性)。
重要时间节点及周年纪念1842年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65年洋务运动创办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885年冯子材指挥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但最终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告结束。
说明中国腐败的社会制度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
1895年1、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2、《马关条约》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标志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转变。
3、瓜分中国狂潮由此开始,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4、甲午战争一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1898年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开放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自由,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中国近代史
二、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和事件:
以社会性质划分中国近代史。首先,自1840年——1842年 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之后,中国开始被裹挟入资本主义 的世界体系,原本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体系开始瓦解。部 分领土主权丧失,司法、财政主权开始变得不独立。其次, 在屡次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中,在巨大的安全威胁中,“自 强图存”成为了整个国家的生活主题,西方生产力、生产 关系乃至社会文化的优越之处促使一直认为自己的国家是 世界中心的中国人开始广泛地学习西方,从而在军事、经 济、政治乃至社会文化领域开始了所谓“近代化”的历程。 中国的近代应该说是和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相始终 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反映了这个时代不同于其 前后时代的突出特点,也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广泛而深 刻的联系。 “1840年——1949年”这个中国近代史的分 期的。
中国近代史开篇漫谈
——怎样学好历史
一、中国近代史的特征和线索:
二、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和事件:
1.中国近代的历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列强侵华 史,也是中国人民英勇抗争和不断探索的历 史。反抗列强以争取民族独立,是近代中国 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脉络。(救亡图存) 2.线索是两条:其一是西方列强的侵华史; 其二是中国人民的斗争史。请找出列强主要 的侵华史实和中国人民斗争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四条基本线索
中国近代史四条基本线索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曲折与波折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发展轨迹可以被概括为四条基本线索。
这四条基本线索是:中国与世界的接触、民族主义的兴起、现代化的探索、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
本文将对这四条基本线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一、中国与世界的接触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逐渐与西方列强接触。
在这个时期,中国遭受了很多不同的侵略和欺凌,包括鸦片战争、天津条约、辛丑条约等。
这些事件的发生促使中国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联系,并开始向西方学习,尤其是向西方学习现代化的方法和技术。
这个时期的中国开始了一场现代化的探索,但这个探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二、民族主义的兴起在中国与西方列强的接触过程中,民族主义思潮开始在中国兴起。
这个时期的中国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受到了侵犯,开始有了一些反对西方列强的声音。
同时,中国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文化和传统的价值,开始寻求一种新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这个时期的中国开始了一场民族主义的运动,这个运动的目的是要振兴中国,让中国重新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三、现代化的探索在中国与世界的接触和民族主义的兴起的背景下,中国开始了一场现代化的探索。
这个探索的目的是要让中国变得更加现代化、更加富强、更加强大。
这个时期的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开始建设铁路、电力、通讯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开始推行西方的教育和法律制度。
这个时期的中国也开始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让中国人民开始接触到西方的思想和文化。
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在1921年,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的时期。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政治力量,它的目的是要推翻腐败的国民政府,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领导了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长达20年的革命,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复习中国近代史把握三条基本线索
复习中国近代史把握三条基本线索一、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华史(或者说是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屈辱史);二、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史。
中国近代史线索中国近现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先后经历五个政府统治:(1)清朝晚期(1840年——1912年1月)(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1——1912、4)(3)北洋军阀政府(1912、4——1927、4)并存政府:广东国民政府(1923——1927、1)武汉国民政府(1927、1——1927、4)(4)南京国民政府(1927、4——1949、4)(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1949、10、1——现在)中国近代史时间:1840——1949、9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一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前)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侵略史——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争史——三次高潮性事件(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民族英雄(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探索史——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第二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5、4——1949年)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1)中共创建和大革命时期:(1919、5、4——1927、7)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北伐战争(2)土地革命时期:(1927、8——1937、7)星星之火(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长征,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3)抗日战争时期:(1937、7、7—— 1945、8、15)日本的侵略——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中国的反抗——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次大捷,中共七大,加速投降五件事(4)解放战争时期:(1946、6——1949、9)准备——重庆谈判;防御——转战陕北;反攻——挺进大别山决战——三大战役;垮台——渡江战役中国近代史中华民族的屈辱史1、鸦片战争(1840—1842年)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3、英俄侵略我国西北19世纪60-70年代4、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6、日本侵华战争局部侵华1931—1937年7、全面侵华1937—1945年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史(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中国近代史线索
中国近代史线索1.时间类型分期: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
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2.革命类型分期:(1)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前: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由于社会主义革命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也叫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形态分期:1840—1949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社会。
1956年至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统治类型分期:(1)1840—1912年:清王朝统治时期。
(2)1912—1928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3)1928—1949年:国民党蒋介石统治时期。
(4)1949年至今: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
5.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线索总结:(1)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1921—1923年)。
(2)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也叫国民革命时期,也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者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3)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也叫“十年内战”时期,也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其中,以1935年遵义会议为界,分为土地革命战争中前期和后期。
(4)全面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也叫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5)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也叫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也称“三年内战”时期。
(6)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年),也叫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7)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年)。
(8)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9)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年)。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接续发展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八大前)。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中国近代史前期(1840-1919)的两条主要线索:一、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鸦片战争前,清朝国事衰微,危机四伏,西方资本主义在世界各地扩张,这是中国跨入近代的内外背景。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第一次侵华战争。
这场战争所签定的《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上逐渐从属于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
19世纪50、60年代,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内地的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
1856-1860年,英法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俄、美是帮凶。
这场战争迫使清政府屈膝求和,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除赔款外,中国增开的通商口岸从沿海深入内地,从南方延伸到北方,中国进一步丧失主权。
沙俄还乘火打劫,侵占中国领土144万平方公里。
英法俄是当时侵华的主角。
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门户被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也进一步加深。
此后,清政府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互相勾结,开始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扩大了对华商品输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这种经济上的侵略进一步扩大。
19世纪7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
它们不在满足于增开通商口岸,而是向中国的边疆和邻国推进,使中国面临新的边疆危机。
其中,俄国插手中国西北边疆,英国深入西南边疆,日本窥视东南海疆。
中国又失去了许多主权。
19世纪80年代,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向我国西南扩张,爆发了中法战争。
尽管中国军民取得镇南关大捷,清政府却决定“乘胜即收”。
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后果,更大地刺激了列强的侵华野心。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以“大陆政策”为国策,把中国作为侵略扩张的重点对象。
1894年,日本先侵略朝鲜,后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虽然中国爱国官兵坚决抵抗,但由于清政府的政治腐败和错误的军事指导思想而最终失败。
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一、中国近代史的前奏1、鸦片战争鸦片战争(1839-1842),也称“中外冲突”、“公元金边”或“定睦之战”,是一系列中英两国武装冲突,以向中国供应鸦片占有大量地区为筹码,是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外国侵略中国事件,给中国的外交、社会、军事、经济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2、乾隆盛世乾隆盛世,是指乾隆帝在位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各个方面的繁荣昌盛。
乾隆盛世的基础是财政和文物的保存,以及改革性的政策,如封建制度的延长和对民间宗教运动的监督。
从1736年乾隆帝登基后到1796年乾隆帝去世,中国封建社会达到其最高繁荣与辉煌。
二、中国近代史重要变革1、百日维新及后生活改革1898年,中国学者和人士受韩伦、施西拉、舒克等先声启发组织起“爱国同盟”发动维新运动,又称“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不仅实现了君主专制的政治改革,还实行了公布“九条议定”,实施散体经济、把封建军队改造成大规模的市民部队,另外,国家也对文学宗教等文化领域进行文化改革。
2、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袁世凯率军发动起義,在重庆推翻清政府,宣布推翻清政府和传位给民国,史称“辛亥革命”。
这场革命幾十年來在中國一代又一代埋下怨恨,更大范圍內對抗外國侵略及抗拒中國吃了大苦頭,但最終解放了中国的民族和自由。
三、民国时期1、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上海中学大学生组织了第一次浩大的群众性革命,抗议外国帝国主义、宗教压迫以及封建落后制度。
五四运动,斩断了封建政权,激发了中国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走向现代化,开启了“民主革命”百年两次大背景之中的新时代。
2、中国共产党成立共产党中国最早成立于1921年7月1日,时号称“共产主义革命委员会”,1923年7月1日改称“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七年抗抵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取得了劣势,成为中国的主流政党,并在1949年新中国的领导下取得了解放革命的历史性胜利,在中国历史上迎来了重大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革。
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近现代史
序中国近代史概述一、含义和分期1.含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2.分期:184019191949年鸦片战争爆发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前期基本线索和社会主要矛盾1.基本线索:①反帝反封斗争,实现民族独立;②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近代化.*专题:①资本主义的侵华史;②下层人民的革命斗争史;③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和革命史;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⑤近代社会政治思想史.2社会的主要矛盾:①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②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何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①沦落:“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②进步:“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③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半殖民地”是政治的,“半封建”是经济的。
两者都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的内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四个阶段):♑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中日甲午战争后,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各个阶段分期:♎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时期(1840-19世纪60年代);♎半殖半封社会形成时期(19世纪6、70年代-20世纪初);♎半殖半封社会深化时期(20世纪初-五四运动前);♎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大革命时期( 1919-1927);♎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9世纪60年代)*重要事件:1.鸦片战争(1840-1842)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3.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4.新思潮的萌发(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一、阶段特征殖民者用战争的方式打开中国大门,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另一对主要矛盾;晚清开明士大夫指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潮萌发;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清朝政局也发生大变动.二、重点解读1.鸦片战争(1840-1842)P1-10直接目的:为了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原料产地.(3)性质:英国侵华战争.(4)中国失败的原因:①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的强大;②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③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对抗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5)影响:①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A.政治上:领土完整和独立主权开始丧失.B.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附庸.②西方势力的侵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发展.A.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统治遭到削弱.B.经济上:中国闭关状态被打破,开始面向世界。
中国近代史有几个阶段
中国近代史有几个阶段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
中国近代史的阶段有哪些的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
中国近代史的阶段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1840~1894年)。
这一阶段,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是发动战争,主要方式是商品输出。
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和低关税,雇用大批买办,在中国建立起一整套产品推销网、原料收购网和金融控制网,逐步控制了中国市场。
第二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到一战结束(1894~1918年)。
这一时期西方列强侵华的方式,在政治上先是掀起瓜分狂潮,后来又逐渐实行“以华治华”的政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过渡。
第三阶段:一战后到二战结束(1918~1945年)。
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是从“以华治华”到强占中国。
当时侵华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由日本独占。
第四阶段:二战后到朝鲜战争(1945~1953年)。
这一时期,帝国主义的侵华方式先是“以华治华”,后发展为孤立、封锁、包围。
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是美国。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第一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1860年)【阶段特征】从1840年至1860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阶段特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反映在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
(1)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渐强,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2)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很多主权丧失;矛盾聚合促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爆发。
(3)思想上:“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
【基本线索】19世纪前期,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穷途末路,清王朝统治集团反动腐朽;而同一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为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凭借船坚炮利敲开中国长期闭关的国门。
中国近代史
• 一、中国近代史内涵 • 二、中国近代史线索 • 三、中国近代史分期
一、内涵
•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 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历经清王朝晚期 和中华民国时期。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 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 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历史。
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历程示意图(总)
1840
晚晴政府
1912 1927
北洋政府 国民政府
1919
1949
1.中国融入世界……中国在世界舞台中地位的变化 2.传统社会到近代社会;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
(1)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的历程(政治) (2)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历程(经济) (3)思想解放历程:传统封闭礼教臣民走向现代开放平等公民
• 4.我们的分期:
• 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2)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 3)资产阶级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 4)民国初期的中国社会 •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 6)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与国共十年对峙 • 7)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8)人民解放战争
(思想)
• 二、线索
• 1.屈辱史 • 抗争史 • 探索史 • 发展史 • 2.政治史——反侵略求民主 • 经济史 • 思想史 • 社 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860); • 2)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61~1901); •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持续深化(1901~1919); • 4)中国逐渐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9~1949)
• 2.革命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出现过两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论辩, 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理论的建设。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1954年胡绳《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 (《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最早提出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
胡绳提出以阶级斗争为标准探索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和分期问题,提出“三次革命高潮”理论, 进而引发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论战。
戴逸、章开沅、荣孟源等人亦赞同以阶级斗争为标准进行中国近代史分期, 但他们的具体分期主张又意见相左。
孙守任和范文澜。
主张以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标准的分期法。
金冲及主张以社会经济表征和阶级斗争表征结合为标准的分期法。
还有刘大年主张以综合的标志为标准的分期法。
五六十年代中国近代史分期的论辩,如下几个论断:
1、“三次革命高潮”的论断。
胡绳提出并为多数人接受的一种理论观点。
胡绳指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第一个革命运动的高涨;甲午战争以后出现第二次革命运动的高涨;义和团失败后开始的第三次革命运动的高涨归结为辛亥革命。
强调中国近代史三个革命高涨时期。
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义和团运动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辛亥革命则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强调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肯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2、中国近代史基本内容:所谓的八大事件, 即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这八件大事是中国近代史最重要的事件和内容。
从反帝反封建的层面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勾画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状况、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阶级斗争的发展状况。
3、20世纪50年代以后编著的中国近代史教材和论著就其思想旨趣和体例内容而言都体现了“三次革命高潮”理论的特点。
以阶级斗争为主线、以“三次革命高潮”为标志的学科理论的影响, 充分展示了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所产生的实践意义。
学术局限:
五六十年代,史学界用“三次革命高潮”和“八件大事”去规范中国近代史,加强了对近代反帝反封建斗争史的研究,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阐明资产阶级不能使旧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事实 ,这些无疑都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研究的不足。
八九十年代
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 到了80年代再度兴起, 并以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为题展开讨论 ,一直持续到90年代末。
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各种理论观点得到了充分的表述。
除了“三次革命高潮”说外, 还形成了“四个阶梯”说、“民族运动”说、“双线”说和“三个阶梯”说、“反帝反封建斗争过程”说、“独立的资本主义近代化”说、“新三次革命高潮”说、“两段论”说等。
真正引发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深入讨论的是1980 年《历史研究》第1期发表的李时岳《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一文,这篇文章不同意以“三次革命高潮”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认为要按照“洋务运动——戊戌维新——
辛亥革命”的线索来论述中国近代史的进程。
1984 年李时岳又在《历史研究》第 2期发表《中国近代史主要线索及其标志之我见》一文, 系统阐述了他本人的学术观点,使论辩进一步展开。
提出了中国近代史演变过程中农民战争、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被称为“四个阶梯”论,这是近代史学者开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其研究对象的标志性文章。
这一时期胡绳、章开沅、刘大年、戚其章、苏双碧、苑书义、荣孟源、胡滨、张海鹏、徐泰来、陈旭麓、汪敬虞、张耀美等人先后发表文章,阐发了自己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意见和主张 ,并参加了热烈的论辩, 形成了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几个重要的理论观念。
无论是新中国建立后的五六十年代 ,还是新时期的八九十年代, 对中国近代史分期和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讨论都是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索, 这两个时期的研究有几点共同之处。
1、探索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 实质是在探讨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规律。
胡绳所揭示的三次革命运动的基本特征 ,是对中国近代史重要内容认同的结果 ,胡绳同时认为阶级斗争的发展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中国近代史的始终 ,并通过三次革命运动的高涨体现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规律。
胡绳是着眼于政治史, 是从政治史的角度来认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规律的。
李时岳提出了“四个阶梯”的论断。
他认为四个阶梯恰恰是由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反映的。
李时岳在理解四个阶梯的基础上 ,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实质上存在着两个趋向:一是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趋向, 一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趋向。
前者是向下沉沦的趋向,后者是向上发展的趋向。
“两个趋向”是李时岳探索近代史基本线索时对中国近代史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2、促进了中国近代史的学科建设。
50 年代通过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 促进和影响了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 ,上文已述。
八九十年代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论辩 ,又促进了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和科学研究。
中国近代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现代化史兴起。
“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之争
新世纪以来,中国近代史学界围绕着范式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出现了革
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之间的争鸣。
“现代化范式”最早是蒋廷黻在1938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史》中提出的。
其基本观点是:近代化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中国近代化就是在与外部世界交往中,学习西方,摆脱中古的落后状态,全面地走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变革之路,完成民族复兴的使命。
革命史范式最早是范文澜在《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一分册)中提出来的。
范文澜著《中国近代史》、胡绳著《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四册(实际上由刘大年负责)等著作的出版,逐渐形成了以这些著作所规范的中国近代史的认知框架、编写体例和叙述语言,中国近代史研究主要围绕着“一条线索、两个过程、三次高潮、八大事件”进行论述,铸成“革命史范式”。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4年)对此揭示道:“最近大半个世纪中,中国史学界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认识,都是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压迫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两个过程’作为基本线索和
基本理论分析框架。
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被革命史化,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历史研究的趋向性也是历史的现实运动的反映。
近代中国被外国的侵略伤害得太厉害了,因此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两个过程’或许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最佳视角。
中国近代史中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即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其实就是两种不同的对中国近代史的解释体系,一种把中国近代史主要理解为革命的过程,而另一种则主要理解为现代化的过程。
两种范式的争论,实际上是对中国近代史两种解释体系的争论。
范式之争背后展现的是人们对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认识的根本差异,而这种根本差异无疑来自研究视角、方法及解释框架的差异,来自对中国近代史重新审视后的认识差异。
革命史范式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在这个理论框架中,反帝反封建是中国近代的时代基调和主要内容。
现代化范式主要从现代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对革命史范式提出了挑战。
其内部可分两派,一是李泽厚为代表的“告别革命论”,这是支流;二是罗荣渠、章开沅、虞和平等人主张以“民族化、工业化、民主化”作为衡量标准的现代化范式,或称“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
在这种范式下,洋务运动成为“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与变法派人士所作出的激进主义政治选择的失误有关,义和团运动“貌似爱国,实属误国、祸国”,辛亥革命的前提条件不足以成立,“完全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革命志士鼓吹、争取的结果”,等等。
依照“新范式”对中国近代史进行重新审视,他们得出了“一百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其实是一场现代化史”的总结论。
两种范式的关系:替代、包容还是并存
学术界关于新旧范式的关系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以现代化范式取代革命史范式,即所谓“取代派”;二是用一种范式包纳另一种范式,即所谓“相容派”;三是提倡两种范式共存并立,认为不仅应当并存,而且应该倡导史学范式的多元并存,即所谓“并存派”。
“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之间的争论,就“范式”竞争而言,形成交锋的主要有两点:第一,中国近代史是“一场革命史”还是“一场现代化史”;第二,应当以“革命包容现代化”还是以“现代化包括革命”。
双方对于中国近代史的评价发生重大分歧,在“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民族独立与近代化的关系”、“改良与革命的关系”等重大问题上均曾引起激烈争论,近二三十年内,对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所有重要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在“如何评价”的问题上均发生过争论,观点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