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的过度反应与“政策市”现象实证研究
证券投资学课程论文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证券投资学课程论文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dd13583ca45177232f60a28b.png)
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课程名称:《证券投资学》学生姓名:班级学号:任课教师:论文评分: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姓名:XXX 学号:xxxxxx【摘要】: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新兴的,不成熟的市场,随着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将逐步发展成为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较为成熟的证券市场,但是还存在功能错位,监督乏力等诸多问题。
本文将从我国证券市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出发,分析我国证券市场目前主要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字】: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对策,监管1.证券市场的概念以及其发展背景证券市场是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各种有价券发行和买卖的场所。
证券市场通过证券信用的方式融通资金,通过证券的买卖活动引导资金流动,有效合理的分配了社会资源,支持和推动了经济发展,因而是资本市场的核心和基础,是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证券市场具有投机性强,风险性高的特点,其发展状况关系到经济的全局和社会的稳定,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发展,标志着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已由过去单一依靠货币市场经济体系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证券市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经济体制变革的进程,集中体现了传统体制改革的困难和整个经济运行中的矛盾。
目前的情况是,探索有效的发展道路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找到战略性的发展思路。
但我国证券市场仍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2.当前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入市和退市难(1)证券发行核准制形成了较高的准入门槛我国目前对证券的发行实行核准制,以前的审批制有了较大进步。
所谓核准制,是指证券发行审核机关对证券发行申请只作形式审查,如果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要求,应予以登记核准的发行审核制度,而审批制,不仅要求发行人公开发行申请文件,文件格式符合法律,证券管理机构的规定,并对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以及发行人的资信,营业状况,发展前景,所发行的证券的数量,价格等进行实质审查。
中国股票市场异常收益之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股票市场异常收益之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b37228c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15.png)
中国股票市场异常收益之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近年来,中国股票市场异常收益的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和投资者的关注。
股票市场的异常收益是指股票价格在某一时期短时间内的突然上涨或下跌,超过了市场预期的涨跌幅度。
这种波动可能是由于公司内部或外部的因素导致的,例如重大政策变化、行业变革、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管理能力等因素的变化。
通过对股票市场异常收益的研究,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和参考,帮助他们做出更加明智的投资决策。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究中国股票市场的异常收益现象,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探讨其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和市场的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影响,为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提供有用的参考和指导。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对中国股票市场异常收益现象进行概述和分析,介绍不同类型的异常收益,探讨其对市场和投资者的影响。
2.选取相关数据,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异常收益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市场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并验证不同相关因素对异常收益的影响。
3.通过比较中国股票市场与国际主要股票市场的异常收益情况,探讨其异同之处,以及国际市场对中国市场的影响。
4.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以应对股票市场波动性增加的挑战,为投资者提供有效的市场风险管理工具。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期望得到以下成果:1.探究中国股票市场异常收益的实证分析结果,从市场波动和不确定性等方面解释股票市场的运行机制。
2.提供对股票市场的深入理解和洞见,促进投资者做出更为理性和明智的投资决策。
3.通过实证结果,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关市场监管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建议和对策,以促进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
五、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选取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验证不同因素对股票市场异常收益的影响,包括市场结构、公司基本面、行业变化、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
六、论文结构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绪论:概述中国股票市场异常收益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提出研究问题和假设。
中国股票市场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的实证研究
![中国股票市场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的实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6463d6e27d3240c8447ef3a.png)
中国股票市场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的实证研究【摘要】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是指某一事件(财务报告、消息或政策出台)引起股票价格的变化超出预期合理水平的现象。
“反应不足”现象是与“反应过度”相互对立的,当市场上有重大的消息时,股价波动平平。
文章针对中国股票市场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进行实证研究,先分析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是否存在,然后分析其成因。
【关键词】反应不足反应过度动量效应反转效应一、中国股票市场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的存在性本文选用的数据来自色诺芬数据库,即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数据库。
选用2001年1月到2008年12月在沪深两地上市的全部a 股的月度交易数据,包括复权调整后的月收盘价、复权调整后不考虑分红的月回报率、市盈率、a股流通市值以及换手率等数据。
进行数据处理时截掉了s、st、pt以及数据不连续的上市公司的数据,最后剩下452只符合要求的股票。
先将每一只股票在形成期内的月平均收益率由高到低进行排序,选取月平均收益率在前10%的股票组合确定为赢家组合,月平均收益率在后10%的股票组合确定为输家组合,因此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的股票数都为n=45只。
实证结果显示,在形成期小于6个月,检验期小于6个月的交叉组合下,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收益率的差值明显为负值,说明形成期内的赢家组合在检验期内变为输家组合,形成期内的输家组合在检验期内变为赢家组合,收益率发生了反转,这说明我国股票市场在较短的形成期和检验期交叉组合下有较明显的反应过度现象。
在形成期为6到12个月,检验期为25到30个月的交叉组合下,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也明显为负值,收益率发生了反转,但是反转效应比短期(形成期和检验期都小于6个月)要小得多。
随着持有期的延长,到了36个月之后,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收益率差值都为正值,初步说明我国股票市场在短期内(半年内)存在比较明显的反应过度现象,在中长期内(两年以上)没有反应过度现象,而是表现出反应不足。
二、中国股票市场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的成因(一)规模效应小公司相对于大公司而言,流通市值比较低,容易被重组和炒作,使投资者获得较高超额收益率。
股价的过度反应在中国市场的实证研究
![股价的过度反应在中国市场的实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99945b5f121dd36a32d82cd.png)
股市 有效性 、减轻股票市场 波动性 ,正常发挥金融市场 的融 资职
能 ,保 持 股 市 健 康 可 持 续 发 展 提 供 相关 措 施 。
一
、
文 献 综 述
De o d B n t与 T a r(9 5 h l 18 )基于 C P 月度收益率数据 , e RS 通
过 实 证研 究 得 出 与 实 证 心 理 学 家 一 致 的 结论 , 认 为 市 场 是 无 效 个 组 合 对 2 验 时 期 中t 到 t 6 平 均 , 到 A A w 和 A A z。 即 检 =l =3 求 得 C R C R 的 , 资 者 的行为 对未 预 期刮 的或重 大 的事 件产 生过 度反 应 。 投 市 场 过 度 反 应 假 说 暗 示 当 t 0时 , C R . 和a a  ̄< ,所 以 > A A w >0 C R , 0 , B ra d a d Th ma (9 0 en r n o s 19 )研 究 表 明股 票 价 格 只能 部 分 反 应 [C R A A . l 0 A A 一 C R > 。为 了估 计 他 们 投 资 的表 现 是 在 统 计 上 显 著 上市公司现在的和未来的收益情 况 , 而认为股票市场对上市公 从 不 同 ,我 们 需 要 估 计 CAR 的 总体 方 差 。 司 的 盈 利 通 告 存 在 反 应 不 足 的 情 况 , 原 因 在 于 市 场 参 与者 没 有 其 认 识到 公 司 盈 利 的 变 化 存 在 自相 关 现 象 , 是 认 为 公 司盈 利 遵 循 而 的 是 随机 游 走 准 则
市场机制不完善、投资者过度反应与股市波动非对称性——基于大陆、香港和美国市场的分析
![市场机制不完善、投资者过度反应与股市波动非对称性——基于大陆、香港和美国市场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dc02817ff00bed5b9f31d2d.png)
深股市却存在非常有趣 的现象 , 即如果用整个 样本期进 行分 析 , 股市波动确实呈现 出和其他发达市场一致的负向非对称性 , 见 陈浪 南和黄杰鲲( 2 0 0 3 ) , 徐炜 、 黄炎龙和宋伶俐 ( 2 o 0 7 ) 等; 如果将样本期 细分 为牛市和熊市 , 则会发现熊市中股市波动仍然保持原有 的负 向非对称性 , 但在牛市 中却呈现 出正 向非对称性 , 如陆蓉和徐龙柄 ( 2 o o 4 ) , 侯青 、 梅强和王娟( 2 0 0 9 ) 等。 所谓波动正 向非对称性 . 是指 好消息相 比同等幅度的坏 消息 冲击 , 对市场后期造成更 大的波动。 这一现象是跟传统 的波动负 向非对称性相违背的 。 为什 么会0 0 4 ) 也从投资者的“ 羊群效应 ” 、 “ 散户心理” 和缺乏卖空机制等若干角度给予解释 。 上述分析是从定性 角度提 出了市场机制缺陷以及投 资者非理性对中国沪深市场牛市阶段 波动正 向非对称性解 释的猜测 , 但缺乏严密的定量分析 的验证 。 本 文 拟从不 同市场机制和投资者理性程度下投资者对信息 冲击的反应差异角度 , 分析股市波动非对称性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 因, 进而对
冲击的反应更大 , 即造 成的后期波动更大 , 即体现出股市波动的负向非对称性 。 这与前文提到 的财务杠杆效应和风险溢价效应的分 析框架和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 但是理性投资者 的假设条件在现实中是很难满足的 。 投资者的理性程度跟投资者对信息 的掌握程度 以 及对信息的分 析能力有关 。 一般而言 , 机构投资者相对于散户投资者对信息具有获取优势和分析能力优势 , 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导 的 市场相对于以散户投资者为主导的市场 , 市场投资者整体行为相对更为理性 , 股市波动更易呈现负向非对称性。 此外 , 市场投资者整
我国股市大幅波动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股市大幅波动的成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dff935252af90242a995e505.png)
目前 我 国股 票 市场 的相 关 制度 还 不够健 全 。在上 市 审批 方面 , 由于制 度 不完 善放 任 了一 些不 合格 的公
司随意上 市。放任 不合 格公 司上 市造成 市场 对投 资客体 的价值 无 法准 确 判 断 , 致我 国股 票价 格 的大 幅波 导
动 。在 交 易方面 , 国的股 票市场还 没 有实行 做 市商制度 。 由于缺 少做 市 商的参 与 , 我 就很 容 易形成暴 涨暴跌
坏 了市场 的运 行机 制 , 曲了价 格和 价值 相符 才能有 效 稳定 市场 这 一前 提 , 扭 因而导致 股 票 市场 的大 幅波 动 。
其次 , 出 多门的调 节政 策使 得政策 的一致性 不高 , 至意见相 左 , 政 甚 导致 市场不 知道 应该 听取谁 的意 见 , 因而 股 市大幅波 动在所 难免 。 ( 我 国 的股指 期货 推 出较 晚且 作用 有 限 四) 我国于 2 1 0 0年 4月 1 日推 出了沪深 3 0股指 期货 , 对 于 稳定 我 国股 票市场 具 有 里程 碑 的 意义 。然 6 0 这
的局 面。在 监管 方面 , 制度 的不健全 致使 我 国股 票市场 上存 在 着 大量 内幕 交 易 、 市场 操纵 、 虚假 陈述 等违 规 行为 。这 些现象 必然成 为我 国股 市不稳定 的因素 , 因而造 成股 市 的大幅 波动 。 ( 我 国股 票市场 的政策 干预 过 多且 政 出 多门 三) 首先 , 多的政策 干预 忽视 了市场 的作用 , 背 了股 票 市场 作 为市场 经 济 的产 物 所蕴 含 的经 济 规律 , 过 违 破
4 日, 指又冲 至 3 7 . 1点。2 1 股 48O 0 0年 7月 2 日, 指 又创下 了2 1 .4的低 点 。 股 397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市收益率的影响——基于投资者情绪的中介效应检验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市收益率的影响——基于投资者情绪的中介效应检验](https://img.taocdn.com/s3/m/162bea40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26.png)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市收益率的影响——基于投资者情绪的中介效应检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市收益率的影响——基于投资者情绪的中介效应检验摘要:本文旨在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市收益率的影响,并通过探究投资者情绪的中介效应来进一步解析股市收益率的变化机制。
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市收益率存在显著的影响,而投资者情绪在其中起到了中介的作用。
具体表现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加时,投资者情绪出现不确定性和恐慌,进而导致股市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从而影响股市收益率,进一步影响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股市收益率;投资者情绪;中介效应1. 引言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是指政府在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时,政策内容和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对股市收益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投资者情绪作为股市波动的重要因素,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股市收益率之间的关系起到了媒介作用。
因此,通过检验投资者情绪的中介效应,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市收益率的影响机制。
2. 文献综述近年来,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市收益率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一些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市收益率存在显著负向关系,即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越高,股市收益率越低。
另外一些研究则发现,在某些情况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股市收益率呈正向关系,原因可能是市场对政策变动的积极预期。
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没有涉及投资者情绪的作用,对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股市收益率之间的中介效应关系并没有明确结论。
3. 研究模型与假设基于前述文献综述的不足之处,本文建立了一个中介效应模型,以进一步探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市收益率的影响。
研究假设有:1) H1假设: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投资者情绪有显著影响;2) H2假设:投资者情绪对股市收益率有显著影响;3) H3假设:投资者情绪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股市收益率之间起到中介的作用。
中国股市投资者过度反应了吗?——来自上海市场的检验
![中国股市投资者过度反应了吗?——来自上海市场的检验](https://img.taocdn.com/s3/m/b2b2af9351e79b89680226cb.png)
理 解 为 对 信 息 的 反 应 不 足 。 此 外 Iebr ,ao i o k ner L kns k和 y h
V r e n 19 , ow n os( 9 8 的研 究都表 明股票 市场 e mal ( 95) R u e hr 19 ) e t
不 是 过 度 反 应 而 是 反 应 不 足 。 i, e Ln L e和 Ta ( 0 7 选 取 了 从 so 20 ) 20 0 3年 4月 到 2 0 0 6年 3月 的 台湾 5 O指数 成 分 股 的 数 据 ,发 现 “ 度 反应 ” 台 湾股 市并 不具 有 显 著 性 表 现 。 过 在
国内学者在股 票市场 过度 反应和反 应不 足也做 了广 泛研
9 经济论坛 2 0 -TC ・ C N MC R C IE 经济工作 ■■■l P
究, 比如张人骥 , 朱平 芳和王怀 芳 ( 9 8) 沪市是 否存在过 度 19 对
反应做 了实证检验 ,他们对 19 9 4年 6月到 19 9 6年 4月期 间内
继 D o d 和 T a r 后 ,国外 许 多 学 者 都 对 这一 问题 进 e n t hl 之 B e 行 了不 断深 入 的研 究 。 Z rwn ( 9 9) C or,aoi o ao i 18 ,h paL kns k和 h
Rtr ( 9)F m ie 1 2,a a和 F e ( 9 2 19 , u e, Pt b t 9  ̄nh 19 .9 8) C t r o ra和 l e
我国股市的过度反应现象及形成机理
![我国股市的过度反应现象及形成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2cdc9263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59.png)
2实证分析我国股市过度反应现象瞄51所谓过度反应现象是指投资决策者对一连串利好消息或一连串利空消息反应过度,造成股票价格超涨或超跌,随后再以反转的形式回到其合理的价格上。
当然,一个(或一类)消息也有可能引起反应过度。
值得注意的是,过度反应研究要确定的是投资者发生系统性认知偏差的可能性。
2.1过度反应现象实证文献回顾对过度反应的实证研究一般集中于其在股票市场和期权市场是否存在做实证检验。
对股票市场中过度反应现象的考察可以被分为历史价格对未来的预测力检验和应用事件研究法实证检验两类。
下面分别述之。
2.1.1历史价格对未来的预测力检验DeBondt和Thalert”利用芝加哥大学CRSP数据库提供的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数据,对1926年1月至1982年12月期间美国股市的过度反应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们将整个样本期间划分为16个子区间,每个子区间又分成两段,前一段为形成期,后一段为检验期。
他们首先计算形成期每只股票的累积超常回报率,并从高到低排序,以排在前面的35只和排在后面的35只分别形成“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
然后,分别计算在检验期的“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超常回报率。
最后,将16个子区间检验期的“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的超常回报率分别取平均值,得到两种组合的平均超常回报率,检验平均超常回报率之间的差异,并通过观察这两种组合的回报率是否反转,来判断股市是否存在过度反应现象。
DeBondt和Thaler的检验结果是,在检验期(3年)“输家组合”的平均超常回报率比“赢家组合”的平均超常回报率高约24.6个百分点,t检验值是2.2。
进一步,如果形成期和检验期分别放宽到5年,效果更显著,超常回报率差高约31.9个百分点,t检验值是3.28。
因此他们认为股市存在过度反应现象,并且由于投资m”本节部分内容已作为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发表在‘浙江金融》,2003第7期。
篇名是:我国股票市场的中长期回报率过度反应者利用过去的价格信息可以获得预期超常回报率,市场弱式有效性不成立。
中国股市“反向效应”和“动量效应”的实证研究
![中国股市“反向效应”和“动量效应”的实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e143e7b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f0.png)
中国股市“反向效应”和“动量效应”的实证研究一、论文报告1. 中国股市中的反向效应:实证研究2. 中国股市中的动量效应:实证研究3. 反向效应与动量效应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4. 对股市行为的驱动机制的探究5. 投资策略:如何应对反向效应与动量效应随着中国股市的不断发展,反向效应和动量效应成为了广受关注的研究对象。
反向效应指的是一个股票在前一段时间表现较弱,但在接下来的时间内上涨的情况,而动量效应指的是一个股票在前一段时间表现较好,继续上涨的情况。
接下来本文将分别对反向效应和动量效应进行实证研究,探究其背后的股市行为驱动力,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最后,探讨如何应对反向效应和动量效应的出现,提出一些投资策略。
一、反向效应实证研究显示,中国股市中存在明显的反向效应。
具体来说,一个股票在前一段时间表现较弱,但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出现了上涨,这一现象的出现可以用一些理论解释。
第一,反向效应可能是由于投资者过度反应过去的股票表现所导致的。
第二,反向效应可能是由于市场中存在未被完全发现的信息所导致的。
如果投资者低估了这些信息,股票就可能在接下来的时间内上涨。
二、动量效应实证研究还发现,中国股市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动量效应。
具体来说,一个股票在前一段时间表现较好,会继续上涨的情况。
这种现象可能与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有关。
如果投资者认为股票将继续上涨,他们可能会进一步买入股票,导致股票价格上涨。
与此同时,他们也会卖出表现较差的股票,导致其价格下跌。
三、反向效应与动量效应之间的关系反向效应和动量效应在某种程度上是互相矛盾的。
一个股票在前一段时间表现较弱,但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出现上涨的情况,就是反向效应的表现。
但是,如果这个股票在接下来的时间内继续表现优异,就会出现动量效应。
因此,反向效应和动量效应可能是相互影响的。
四、对股市行为的驱动机制的探究研究表明,股市行为的驱动机制与投资者的情感相关。
例如,当市场处于不确定的时期时,投资者可能会感到恐慌和不安。
《2024年分析师跟踪与股价同步性——基于过度反应视角的证据》范文
![《2024年分析师跟踪与股价同步性——基于过度反应视角的证据》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f64df0b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d8.png)
《分析师跟踪与股价同步性——基于过度反应视角的证据》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分析师作为信息的重要传递者,在股票市场中的角色愈发重要。
分析师跟踪作为衡量市场信息传播效率的指标之一,其与股价同步性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从过度反应的视角出发,探讨分析师跟踪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并试图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过去的研究表明,分析师跟踪数量的增加往往伴随着股价信息含量的提高,这表明分析师在信息传递和股价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当市场出现过度反应时,大量的分析师关注可能并不总是导致更准确的股价。
过度反应理论认为,市场参与者在面对新信息时,可能会出现过度乐观或过度悲观的情绪反应,从而导致股价短期内的异常波动。
三、研究假设基于上述理论,本文提出假设:在存在过度反应的市场环境中,过多的分析师关注可能降低股价的同步性,即导致股价的异常波动。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方法,以中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收集了相关公司的分析师跟踪数据和股价数据。
通过构建模型,分析分析师跟踪数量与股价同步性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过度反应对这一关系的影响。
五、实证分析1. 数据描述本文选取了XX年至XX年间中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共收集了XX家公司的数据。
其中,分析师跟踪数据来自Wind资讯,股价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
2. 模型构建为了研究分析师跟踪与股价同步性之间的关系,本文构建了以下模型:股价同步性= α + β1 分析师跟踪数量+ β2 过度反应指标+ ε其中,α为常数项,β1和β2为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
3. 实证结果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发现分析师跟踪数量与股价同步性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分析师跟踪数量的增加,股价的同步性有所降低。
进一步考虑过度反应指标,我们发现当市场出现过度反应时,这种负相关关系更为显著。
这表明在过度反应的市场环境中,过多的分析师关注可能导致股价的异常波动,降低股价的同步性。
中国股票市场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的实证研究
![中国股票市场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的实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11f620fbed5b9f3f90f1c11.png)
中国股票市场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的实证研究内容摘要:由于投资者存在认知偏差,导致证券市场上出现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的现象。
这两个现象已经成为行为金融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阐明了传统金融理论下信息与价格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的具体表现和形成原因。
鉴于对2009年上市公司年报公布之后股价收益率相关系数的实证检验,证明了我国市场上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现象的存在,并针对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造成的不利影响,从投资者投资策略和监管当局的管理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股票市场反应过度反应不足有效市场假说下的信息与证券价格从理论上来说,证券的价值等于其未来收益的现值。
证券是一种未定权证合约,且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证券的交易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人们对未来收益的心理预期之上。
资产的预期收益取决于很多因素,主要有资产本身的生产力、对该资产的需求、消费者偏好、消费者收入等。
投资者根据这些影响证券未来收益的因素评估证券价值。
由于这些因素大多都是不确定的,证券产品在市场上的交易价格几乎完全取决于交易双方对各种信息的掌握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做出的判断。
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是20世纪60年代由法玛(Fama)正式提出的证券市场效率理论,他在理性预期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较为严密、权威性的有效市场假说定义:假定t-1期的股票价格依赖于未来时期t的各种股票价格的联合概率分布的特征,那么市场有效性要求在决定t-1期的股票价格时,市场充分正确地运用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又被人们用来估计t时期的股票价格的联合概率分布。
那么在一个富有效率的证券市场中,股票的价格会对任何能影响它的信息做出及时、快速和准确的反应,股票价格既充分表现了股票的预期收益,也反映了股票的基本因素和风险因素,所以任何人想通过有关信息买卖股票以获得超额收益都是不可能的。
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基础是三个逐渐放松的假定:第一,投资者是理性的,他们能够对证券的基本价值做出准确的预测。
金融危机下股市的过度反应与市场失灵
![金融危机下股市的过度反应与市场失灵](https://img.taocdn.com/s3/m/b7b94421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c8.png)
金融危机下股市的过度反应与市场失灵2008年,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
这场危机不仅使得许多银行倒闭,企业陷入困境,也令股市遭受重创。
股市的蓝筹股、成长股、泡沫股等多种类型的股票纷纷下跌,投资者的财富被蒸发。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特定的股票价格却存在明显的过度反应。
本文将探讨股市为何会出现过度反应,并分析市场失灵的原因。
一、过度反应的原因1.市场恐慌情绪的引发金融危机给投资者带来的情绪压力非常大。
投资者开始对未来失去信心,担心市场将进一步恶化。
这种恐慌情绪常常会让投资者做出错误决策。
当一个股票因为企业经营出现一些问题或消息面不好而下跌时,一些投资者往往会跟风抛售,导致股票价格过度下跌。
2.信息不对称在股市交易中,信息不对称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一些权贵机构或内幕人士拥有更多的信息,能够提前知道企业经营有风险或者消息面不好等情况。
这些人士可能会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自我利益最大化行为,比如卖出持有的股票。
这样一来,投资者们在没有获得这些信息的情况下,也会贸然跟风抛售。
3.市场交易机制不合理市场的交易机制也是导致股票过度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股市交易机制缺少统一的监管规范,存在一定的灰色地带。
一些投机资金或者散户可以操纵市场价格,推高或压低股票价格。
当一个股票出现假消息、市场传言、技术面分析出现重大变化以及投资者对行业行情的解读出现偏差等情况,市场的交易机制就容易失灵,使股市价格出现明显的过度反应。
二、市场失灵的原因1.市场流动性不足市场的流动性不足,指的是市场中可以买卖的股票量和交易频率的低下,这会导致市场交易价格的不稳定性,从而引发市场失灵。
如果市场交易量相对较低,当出现股票价格下跌时,投资者们很难及时买入,从而使得股票价格出现过度反应。
2.信息不透明市场的信息不透明,意味着投资者难以获取完整、准确的信息。
在信息不透明的市场环境中,股价的变动,往往是由一些局部的或片面的信息引发的。
而这些信息很可能是不可靠的或者不完整的。
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
![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923fddabd64783e08122b70.png)
基于行为金融视角的中国股市过度波动实证研究[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股市指数和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探索我国股市过度波动的内在成因和特征。
本文研究发现股市指数的波动严重背离其内在价值波动,并不符合传统经济金融理论对股市波动的解释。
本文基于行为金融的视角和方法,通过噪音交易、投资者心理偏差和羊群行为理论解释中国股市过度波动的原因,并从宏观、微观和个人三方面探讨建立我国证券市场稳定平衡机制,提出抑制股价过度波动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行为金融;股市过度波动;股市内在价值;政策建议一、前言本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与发表服务,专科本科论文300起,详情伍老师扣扣:三零零四零九八三。
波动性是股票市场最本质的特征和属性,是投资者买卖股票的原因和结果,没有波动的股市将失去投资价值和存在意义。
一个成熟稳定的股票市场应该具有适度的波动性,但波动幅度不宜过大。
传统的资产定价理论认为,资产的价格是由资产的内在价值决定的,并假定市场是有效的,信息是充分的,投资者是理性的,且偏好是一致的,股票等金融资产的价格在市场自发力量调节下围绕其内在价值波动,价格包含了资产变化和未来发展的所有信息,但从近一个世纪金融资产波动历史来看,资本市场的突发事件及过度波动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大,甚至危机也常有发生,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自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并涉及世界各国。
中国的股市从2005年的998点,一路上升到2007年的6124点,涨幅达5倍多,后又连续下跌,跌到近1600点,跌幅72.8%。
可见,股市过度波动及危机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并对实体经济产生冲击和破坏,这些现象和问题难以用传统金融资产定价理论进行解释,因此,影响和决定股市波动的因素和机制再次引起政府、社会、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本文基于中国股市市场的数据,实证分析中国股市的股价与内在价值两者波动的相关性,并探讨股市过度波动的原因及抑制股市过度波动的政策思路。
股市中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研究综述
![股市中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dfa9b34c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ec.png)
股市中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研究综述股市中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研究综述引言:股市的波动性一直以来都是关注的焦点之一。
投资者对于股票价格的反应可以划分为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两种类型。
本文旨在综述过去研究中对股市中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现象的探讨,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评估其对股市效率的影响。
一、股市中的过度反应1. 过度反应的定义:过度反应是指投资者对于一段市场信息做出的过度反应,使得股票的价格偏离其真实价值。
2. 过度反应的原因:- 信息不对称:投资者之间对于市场信息的获取和理解能力不同,导致部分投资者对于信息做出过度反应。
- 情绪因素:投资者情绪的影响使得个体的判断产生偏差,从而导致过度反应的出现。
- 短期投机行为:部分投资者过度关注短期变动并进行频繁交易,进一步放大了市场的波动性。
3. 过度反应的影响:- 市场波动加剧:过度反应的投资者将导致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进一步加大市场的波动性。
- 股市效率下降:过度反应让市场价格偏离其真实价值,降低了股市的效率。
- 投资风险增加:由于市场过度反应产生大的价格波动,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也相应增加。
二、股市中的反应不足1. 反应不足的定义:反应不足是指投资者对市场信息反应不足,未能充分反映股票的真实价值。
2. 反应不足的原因:- 信息获取滞后:投资者的信息获取速度相对较慢,导致对于新信息的反应滞后。
- 信息解读困难:市场信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投资者难以准确解读信息,从而影响其反应能力。
- 机构限制:机构投资者在进行交易时有一系列限制,如机构投资者可能需满足一定的投资标准和程序,结果导致了反应不足的出现。
3. 反应不足的影响:- 市场错失机会:反应不足会导致市场延误对于股票价值的正确判断,错失投资机会。
- 投资者收益下降:由于投资者对于重要信息反应不足,投资者的收益也相应受到影响。
- 股市不稳定:在反应不足的情况下,市场价格波动较小,从而导致市场不稳定性增加。
三、影响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的因素1. 市场流动性:市场流动性较差的情况下,投资者可能更容易产生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
沪市A股过度反应的实证研究
![沪市A股过度反应的实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f34bb9adaef5ef7ba0d3cd4.png)
总。 : 即
在国外 学者研究 的基 础上 , 国内也 有许 多学 者对 过
度反应现象进行研究 , 出的结论 有很大差 异。沈艺峰 , 得
吴世农 (99 采用深圳 证券交易所上市公 司 19 19 ) 96年 1 月
2 9日至 19 96年 1 2 2月 7日期 间的交 易数据 , 市场有 效 对 性进 行检验 , 拒绝过 度反应假设的结论 。王 永宏 , 赵学 军 (0 1采用沪深两市 上市 公司 19 年 至 2O 的数 据 , 20 ) 93 O0年 得出我 国股票市场存 在 明显过 度反 应现 象 , 未发现 明显 反应 不足现象。我 国学者在研究过度 反应 这一现 象上 的 不足之处 , 一是样本小 , 时期短 , 时间早 , 加上我 国股市发 展的初期 交易制度不完善 , 影响结果的可信 度 ; 是结论 二
c , >: t u = . =一, 一n+1…,) ( l , , 0
() 3
公式 ( ) , U 表示股票 i 形成期 内 的累计超 额 3中 Ci 在 收益率 。 照累计超额收益率将股票 分成 5组 , 按 收益率最
低 、 高 的 组 分 别 为 输 者 组 合 (oe)和 赢 者 组 合 最 1sr ( inr , wn e) 两个组合股票 个数 相等 。 计算组 合 在检验 期 的
代 文玲
( 北财经大学 数学与数 量经济学院 , 东 辽宁 大连 162 ) 105 [ 摘 要】以沪 市 A股 20 O3年 1月 1日至 20 08年 3月 3 1日期 间 6 3个月的月收盘价为研 究样本 , 在保持
D bnt Ta r eod 和 hl 的经典 实证方 法的基础 上, 用两种 不 同的方 法, 中国沪市 A股 市场进行 过度反应现 象检 e 利 对 验, 并将 实证结果进行对 比分析 。经过检验 , 第一种方 法检 验 出沪市 A股 市场存 在反应 不足 现 象, 第二 种方
中国股市波动性的原因与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股市波动性的原因与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a8897b8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9e.png)
中国股市波动性的原因与影响因素分析股市波动性是指股票价格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动程度,是市场风险的重要体现。
中国股市波动性较大,其原因与影响因素众多。
本文将从政策因素、经济因素和市场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政策因素政策因素是影响中国股市波动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宏观政策的调整对股市有较大影响。
例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等的变动都会对股市产生波动性影响。
政府发布的宏观调控政策会影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从而对股市产生影响。
其次,监管政策的松紧也会引起市场的不稳定。
监管政策对市场参与者的行为进行限制或者松绑,会导致市场反应。
二、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中国股市波动性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首先,宏观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动会对股市产生影响。
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将直接影响企业盈利水平,从而影响股票价格。
其次,通货膨胀对股市波动性也有重要影响。
通货膨胀会削弱人民币的购买力,企业成本上升,从而影响股票市场的走势。
此外,财务数据的发布和国内外重大经济事件的发生都可能对股市产生较大的波动。
三、市场因素市场因素是中国股市波动性的重要来源之一。
首先,市场情绪的波动会导致股市波动性上升。
投资者情绪的高涨或恐慌都会引发市场的波动。
其次,市场的流动性也是影响股市波动性的重要因素。
市场的流动性越大,交易更加活跃,波动性相对较大。
此外,股市的资金流向和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也直接影响股票价格的波动。
总结:中国股市波动性的原因与影响因素多种多样。
政策因素、经济因素和市场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股市的波动性。
在投资股市时,需要综合考虑与分析各种因素,以降低风险,提高投资效益。
以上就是中国股市波动性的原因与影响因素分析,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股市中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研究综述
![股市中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24e9a0a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ca.png)
股市中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研究综述股市中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研究综述引言:股市作为一种非常复杂的金融市场,经常受到各种信息因素的影响。
投资者在进行交易决策时,往往会受到市场情绪和预期的影响,导致股票价格出现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的情况。
本文将综述股市中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的研究成果,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过度反应:过度反应是指投资者对市场信息做出的反应过度,导致股票价格出现了超过其真实价值的波动。
过度反应的原因主要包括市场情绪、信息传递以及投资者行为等。
1. 市场情绪:市场情绪是指投资者对于市场未来走势的预期和感受。
股市情绪一般包括乐观情绪和悲观情绪两种。
当市场处于乐观情绪时,投资者往往过度乐观,导致股票价格的上涨超过其真实价值;而当市场处于悲观情绪时,投资者则过度悲观,使股票价格低于其真实价值。
过度反应的市场情绪可导致市场的大幅波动。
2. 信息传递:信息传递是指市场中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投资者之间的过程。
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传递延迟会导致投资者对信息的过度反应。
当信息传递延迟时,投资者在接收到信息后会立即作出交易决策,导致股票价格出现过度反应。
此外,信息的不对称性也可能使投资者在面对同样的信息时作出不同的决策,进而导致市场的过度反应。
3. 投资者行为:投资者行为是影响股市过度反应的重要因素。
过度自信和信息过载是导致投资者过度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投资者过度自信时,会过度估计自己的决策能力,导致对市场信息的过度反应。
信息过载则是指投资者所接收到的信息量过大,无法有效加以利用,从而导致其对信息的过度反应。
二、反应不足:反应不足是指投资者对市场信息做出的反应不足,导致股票价格未能充分反映其真实价值。
反应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市场效率、信息滞后和投资者行为等。
1. 市场效率:市场效率是指市场价格能否快速反映所有相关信息的能力。
当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或投资者无法有效获取信息时,市场效率可能较低,导致投资者的反应不足。
上证综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上证综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64a81d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a4.png)
上证综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引言上证综指是中国证券市场的代表性指数之一,也是中国股市的风向标。
影响上证综指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市场变动、公司业绩、市场情绪等。
对上证综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能够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股市运行规律,提高投资决策的准确性。
一、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在经济领域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这些政策不仅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对股市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些经济宏观政策的调整,比如货币政策的宽松或紧缩、财政政策的调整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市场的流动性和投资者的预期,从而影响到上证综指的涨跌。
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数据的发布,也会对上证综指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国际市场变动影响国际市场的变动也会对上证综指产生一定的影响。
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动、国际政治局势的变化、国际商品价格的波动等都可能对上证综指造成影响。
特别是在全球化经济的今天,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市场的变化对中国股市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三、公司业绩影响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经营状况直接关系到其股票的价格走势,进而影响到上证综指的波动。
一般来说,公司业绩好的时候,股票价格会上涨,从而推动上证综指上涨;反之,公司业绩差的时候,股票价格会下跌,导致上证综指下跌。
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标的时,需要对公司业绩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及时掌握信息。
四、市场情绪影响市场情绪也是影响上证综指的重要因素。
投资者在交易时往往受到情绪的影响,当市场情绪乐观时,股票价格会上涨,市场交易活跃,带动上证综指走高;反之,当市场情绪悲观时,股票价格会下跌,市场交易不活跃,上证综指也会走低。
及时了解市场情绪的变化,对投资决策至关重要。
五、实证分析为了更好地分析上证综指的影响因素,我们将对上述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我们通过收集和整理历史数据,对宏观经济的变化与上证综指的波动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索宏观经济政策对上证综指的影响。
我们将对国际市场的变动与上证综指的波动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索国际市场的变动对上证综指的影响。
中国股市“过度反应”与“规模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国上海A股股票市场的检验
![中国股市“过度反应”与“规模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国上海A股股票市场的检验](https://img.taocdn.com/s3/m/13adf624453610661ed9f49f.png)
象进行了检验 。研究结果发现上 市公 司的投 资报酬率 受到规 模效应 的影 响显 著 , 规模 上市公 司的超常 报 小 酬率要远高于大公司 , 同时市场也存在着一定 程度的过度反应现象 , 因此不支持 市场有效假说 。 [ 关键词 ] 有效市场假说 ; 过度反应 ;规模 效应 [ 中图分类号 ] 1 3 . 1 7 0 9 8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0 5 7 (06)3— 0 4— 5 0 0— 0 2 2 0 0 0 7 0
资报酬率最低 的公 司。然后 比较两组公 司在 随 后 五年 内的投 资报 酬率 , 结果发 现投 资于最 差 公 司组合 的报酬率要远高 于投资于最好 公司 的 报酬率 , 组在 后 3年 的平均 报酬 率 比盈 利 亏损
[ 收稿 日期] 20 - 6- 4 05 0 1
究方法 , 对我 国深圳 证券 交易 市场进 行 了检验 同样得 出 了我 国证 券市 场 不存 在过 度反 应 现 象, 并倾 向于接受 市 场有效 的假 说 。而所 有 J 这些对中国证 券市场有效性 的检验都 只停 留在
冲击 。国外 的财务学家在行 为财务学 的基 础上 通过运用一些新 的检验方法发现 资本市 场存在 许 多与有效市场假说相背离的现象 。其 中德博 特和撒勒 的研究从过度反 应的角度对 市场有效 性进行 了检验 。该 文采用 12 9 6年 1月至 18 92 年l 2月美 国上市公司的数 据 , 以三年 为形 成期 组成 了两组不 同的上市公 司 , 组是 在形成 期 一 中投 资报酬率 最多 的公 司 , 一组 是在 形成期 投
自 从上个世纪 7 0年代法马等学者提 出“ 有
效市场假说 ” , 后 许多学者利用不 同方法对各 国 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进行 了检验和研究 。中国证 券市场作 为一 个新 兴 的资本市场 , 近 十年 来 在 对其是否有效 进行 的实证 检验也 是层 出不穷 。 由于各种研究所采用的检验 方法 以及研 究样本 的不同 , 而使对 中国资本市场 有效 性检验 的 从 相关 研究得 出了各种不同的结论 。随着行 为财 务学的兴起 , 市场有效 假说带 来前 所未有 的 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卷第4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3N o.4 2003年7月Jou rnal of N o rthw est Sci2T ech U n iversity of A gricu ltu re and Fo restry(Social Science Editi on)Ju l.2003中国股市的过度反应与“政策市”现象实证研究 王春峰,李双成,康 莉(天津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天津 300072) 摘 要: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现象体现了市场的运行效率和特征。
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方法检验了中国股市对政策性信息的过度反应问题,针对中国股市的“政策市”观点进行了讨论。
采用4个典型的政策事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股市对政策信息存在过度反应,市场尚未达到半强有效;与针对收益信息的同类研究结果相比,政策对市场具有更重要的影响作用,从而体现出较为明显的“政策市”特征。
关键词:中国股市;过度反应;政策市;市场有效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03)04-0020-05 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是指某一事件(财务报告、消息或政策出台)引起股票价格的变化超出预期合理水平的现象,其表现为:(1)股价大幅波动后将会出现价格的反向运动,即超涨的股票(赢家)会在随后的修正中超跌,超跌的股票(输家)会在随后的修正中超涨,不存在“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现象;(2)股票价格的波动幅度越大,其后的反向修正幅度也越大。
市场出现过度反应的主要原因在于投资者对当前信息做出超理性的反应,股价出现高出预期水平的上涨或下跌,经过一段时间,投资者能够合理评价、修正事件的影响,股价便会出现反向修正。
因此,过度反应归根结底是由于信息效率和信息的不均衡导致的,市场存在过度反应意味着违背市场有效性假定。
由于过度反应现象体现了市场有效性,近年来它一直是金融经济学研究的热点。
D e Bond t and T ha ler采用美国纽约证交所1926~1982年的交易数据进行研究发现,美国股市对股票的收益信息存在过度反应。
[1]Za row in对过度反应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指出市场似乎对那些非常的、极端化的收益信息存在更明显的过度反应,特别是小公司股票对过度反应的出现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2]中国的一些学者,如张人骥、沈艺峰等对中国股市是否存在过度反应进行了实证检验,都得出了“拒绝过度反应假设”的结论。
[3,4]据此,沈文还指出中国股市满足市场有效性假定,这与人们的直觉和相关的市场有效性检验结论相悖。
我们认为,张人骥、沈艺峰等学者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从检验方法上,沈文对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的确定是根据年报中净资产收益率的高低划分形成的,并没有真正反映出由于信息冲击而产生超额回报率状况的“赢家”和“输家”。
其次,过度反应是指市场对特定事件反应过度,事实上,市场只对影响股价的重要信息才可能出现过度反应。
在成熟的股票市场,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等基础性因素对股票的价格和回报起着相对重要的作用,因此市场可能对其存在过度反应。
而中国股票市场由于存在着过度投机、市场操纵行为,使得上市公司的收益对股价的影响不大。
因此,中国股市对收益信息不存在过收稿日期:20022112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041039);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项目;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励计划资助项目作者简介:王春峰(1966-),男,河北邢台人,天津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金融工程与金融风险管理、宏观经济与金融及证券市场等。
度反应具有合理性,但不能据此说明中国股市是有效的,是否有效需要检验股市对其价格影响的重要信息是否存在过度反应。
基于上述认识,必须选择对中国股市价格有着重要影响的事件信息,检验股市对这些事件信息是否存在过度反应。
在中国“政策市”现象一直是学术界、业内人士和广大投资者讨论的热点,邹昊平、吕继红、赵振全,许均华、李启亚等学者对中国股市的“政策市”问题进行了研究,结论表明政策因素对中国股市价格波动的确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5,6,7]为此,本文试图通过选取一些典型的政策性事件研究中国股市的过度反应问题,深入分析中国股市运行的效率和规范性,同时也是对目前广为流行的中国股市的“政策市”观点进行严格的实证检验。
一、政策事件及数据研究中国股市对政策的过度反应,首先需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政策(政策事件),这必须考虑以下两个条件:(1)该政策颁布实施前后,股市出现了大的异常波动;(2)在该政策事件前后,短期内没有其它的事件出现,或即使有,其对股价的影响也较小。
满足这两个条件是为了保证股市的异常波动确由该政策事件引起,避免由于其它事件引起的交叉影响。
另外,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是理性的,市场对某一事件的过度反应是一种短期行为(半年、3个月甚至更短),因此在选择事件窗时,事件的形成期和检验期不易过长,否则,可能会由于其它较大事件的交叉影响,较难分辨出市场是否是对该事件做出的过度反应。
鉴于以上考虑,我们共选择了4个政策事件: (1)1999年7月1日“证券法”的颁布实施。
其中, 1999年4月7日~1999年6月30日共12周作为事件形成期,1999年7月1日~1999年9月23日共12周作为事件检验期;(2)2000年2月14日公布“保险资金入市”、“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以下简称“两大利好政策”)。
其中1999年12月30日~2000年1月28日4个交易周为事件形成期, 2000年2月15日~2000年3月13日4个交易周为事件检验期;(3)1996年1月27日《关于1996年上市公司配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配股通知”)。
其中1995年11月3日~1996年1月26日共12个交易周作为事件形成期,1996年1月29日~1996年4月5日共8个交易周作为事件检验期;(4)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关于《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的社论(以下简称“人民日报社论”)。
其中1995年12月12日~12月24日共9个交易日为事件形成期,12月25日~1997年1月31日共5个交易周为事件检验期。
政策事件都以政策公布当天为事件日(even t day,令t=0),t<0,表示事件形成期, t>0,表示事件检验期(“人民日报社论”除外)。
本文数据来源于“钱龙系统”提供的深圳证交所收盘综合股指及个股收盘价格,采样间隔为日,股票收益利用连续复利率的股价对数差分测算。
二、研究方法与模型本文采用检验市场过度反应的主流研究方法——事件研究法。
[8]根据事件研究法的定义,首先确定事件窗,即事件形成期、事件日和事件检验期,这里称为组合形成期和组合检验期。
在组合形成期,需要按照股票累积超常回报率的大小来构造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累积超常回报率显著大于零的股票为赢家,显著小于零的股票为输家);在组合检验期,计算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在该期间的平均累积超常回报率。
如果赢家组合的平均累积超常回报率显著小于零,而输家组合的平均累积超常回报率显著大于零,则市场存在过度反应;反之,则不存在。
可以看出,方法的关键点有三:测试区间的选取与划分,赢家组合与输家组合的构造以及超常回报率的测算。
证券回报率测算的经验模型通常有三种:市场模型、市场调整模型和CA P M模型。
这三种模型的差异主要集中在计算正常(期望)回报率的方法不同。
但经验证明,无论使用哪种模型,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是相似的,模型的选择不会影响主要结论,即不存在模型的设定问题。
为了和国际流行的方法一致,本文拟采用市场调整模型。
“除了市场作为一个整体外没有其它的风险调整因素,且对于所有的股票,调整都是相同的。
”(一)赢家组合与输家组合的构造对于每一个政策事件,选择当时至少有3个月以上的上市交易日期的深市所有A股股票作为样本总体,深证综合指数作为市场指数,对不同的政策事件其样本总体的样本量不同。
下面以“证券法”政策为例,说明构造赢家组合与输家组合样本的程序。
对于样本总体中的所有股票,利用市场调整模型,分别计算它们在整个事件窗的超常回报率:A R it=R it-R m t,t=-60,+,60(1) 其中:R it为第i只股票在第t天的收益率;R m t为深证综指在第t天的收益率;A R it为第i只股票在第t天的超常回报率;12 第4期 王春峰等:中国股市的过度反应与“政策市”现象实证研究t =-60,+,-1为组合形成期;t =0,+,60为组合检验期。
这样,第i 只股票在组合形成期的累积超常回报率为CU i =∑-1t =-60A Rit(2) 然后把所有股票,按它们组合形成期的累积超常回报率CU i 的大小进行排序,取前60位的上市公司的A 股股票作为赢家组合,取后60位的上市公司的A 股股票作为输家组合,共选取了120家上市公司作为检验样本。
(二)检验期平均累积超常回报率的计算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形成后,根据过度反应的定义,需分别计算它们在检验期的平均累积超常回报率:RW t =∑ni =1A Ritn ,RL t =∑ni =1A Ritn ,t =0,+,60(3)CA RW t =CA RWt -1+RW t ,CA RL t =CA RLt -1+RL t ,t =0,+,60(4)其中:RW t 和RL t 分别为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在检验期第t 天的平均超常回报率;CA RW t 和CA RL t 分别为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在检验期第t 天的平均累积超常回报率,它们可通过递归公式(4)得到;n 为赢家组合或输家组合所含的股票数。
(三)显著性检验根据过度反应假设,对于t >0,有CA RW t <0和CA RL t >0成立,故[CA RL 1-CA RW t ]>0。
为了检验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的投资行为在检验期的任意第t 天确实存在显著差异,我们从统计意义上检验[CA RL 1-CA RW t ]显著大于零。
我们把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在第t 天累积超常回报率看成两个对应样本,则样本总体方差为S 2t =[∑n i =1(CA R W ,i ,t -CA RW t )2+∑n i =1(CA R L ,i ,t -CA RL t )2] 2(n -1)(5) 对于两个相同容量的样本,样本均值之差的方差为2S 2tn ,故构造t :统计量T t =[CA RL t -CA RW t ] 2S 2tn (6) 其中:CA R W ,i,t 和CA R L ,i,t 分别为赢家和输家组合中第i 只股票在第t 天的累积超常回报率,n 为样本量。
以上是以“证券法”作为政策事件的事件研究过程,其它三个政策的研究与之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