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的韵部系统
归纳上古音韵部的方法

归纳上古音韵部的方法
归纳上古音韵部(也称为切韵)的方法可以基于以下步骤:
1. 研究文献资料:首先,研究有关上古汉语音韵的经典文献,例如《广韵》、《集韵》等。
这些文献记录了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和音节分布规律。
2. 收集音韵数据:搜集古代文献中的音韵资料,包括韵书和韵部的划分。
这些资料通常包括音节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等信息。
3. 归纳音韵规律:通过对收集到的音韵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和模式。
比较不同韵书之间的异同,找出音韵变化的共性和规律。
4. 划分音韵部:基于归纳出的音韵规律,对音韵进行分类和划分。
将具有相似音韵特征的音节归纳到同一个音韵部内,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上古汉语的音韵系统。
5. 验证和修正:将归纳出的音韵部应用于更多的古代文献,验证其准确性并修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需要注意的是,上古汉语的音韵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存在一定的争议和学术分歧。
因此,在进行归纳和研究时,需要结合多种文献资料和学者的观点,并在学术讨论中保持开放的态度。
上古汉语韵部、声部及声调.doc

上古汉语韵部、声部及声调所谓上古音是指周秦时期及前汉时期的音系系统,由于那个时期无韵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归纳《诗经》用韵,同时对《切韵》音系进行离析.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利用先秦的韵文材料《诗经》《楚辞》及其他群经诸子散文的用韵,还有以《说文》的谐声系统、训诂材料及方音材料、域外对音材料等作为旁证来推测古代的发音.1 上古汉语韵部真正的古音学研究是从宋代开始的,以通转叶音说为主体的宋代古音学研究标志着古音学的建立.吴棫是通转说的代表,朱熹是叶音说的代表.通转的办法实际是囿于中古音,简单地合并《广韵》的部类,而不知离析,混淆了各韵部之间的界限.而叶音说的本质是没有认识到古诗不押韵是由于语音发生变化的缘故.清朝是古音学研究的全盛时代,最有名的古音学家有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江有诰,王念孙等.顾炎武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除第十部外,入声字都配阴声,离析唐韵,这是顾炎武的首创.他的古韵十部奠定了清代古音学的基础.江永研究音韵学与顾炎武稍有不同,顾炎武不管今音,只研究古音.他曾批评顾炎武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他本人非常注重于审音.江永把古韵分为十三部,比顾炎武多出三部.江永根据古音有弇侈之分,将顾炎武的真部分为真元两部,侵部分为侵谈两部.江永还把侯韵离开鱼部与尤幽合并,并离析萧宵肴豪一部分字,这样把顾炎武的鱼宵两部分为鱼宵幽三部.段玉裁分古音为六类十七部,比江永多出四部.传统认为段玉裁的最大功绩在于支脂之三部分立.另外真文分立、幽侯分立,段玉裁也是正确的.关于韵部次序,在段玉裁之前顾炎武离析唐韵尚不敢把次序移动,而段玉裁则很大胆地把次序变更了,并运用谐声偏旁归纳韵部.戴震把古韵分为九类二十五部.如果不算入声,古韵是十六部.他的分部有价值的是阴阳入三声相配.但是,他把应属阴声的歌部误作阳声,则是错误的.孔广森着有《诗声类》,分古韵阴声九部和阳声九部,共十八部.孔广森之前东冬都是合韵的,到了孔广森首将东冬分部.他的另一个音韵学研究的精彩之处在于正式确定了阴阳对转.他的对转法是: 入声者阴阳互转之枢纽.江有诰与王念孙的古音学思想很相近,王念孙把古韵分为二十一部,比段玉裁多四部,王念孙把段玉裁的真质部分为两部,把质部叫作至部,同时把祭部独立,侵谈二部入声独立.江有诰采用了孔广森的冬部,不接受王念孙的质部( 至部) .章炳麟对于古韵,起初定为二十二部,后来他觉得脂部去入声的字,在《诗经》里往往不与平上相押,所以把它再分为脂队两部.他还用汉字去描写二十三部的音值,虽没有国际音标那样明确,但由此可知他假定的古代韵值的大概.他继承了孔广森而发展了阴阳对转旁转之说.黄侃提出古本韵和古本纽的理论,探讨了古音发展变化的关系,分古韵为二十八部,比章炳麟多五部,他的功绩还在于阴阳入三分,入声完全独立.王力分先秦古韵为二十九部,战国时代三十部.这三十部比黄侃多了两部,即王力将黄侃的沃觉两部分开,脂微两部分开.王力从章炳麟《文始》中得到启发,将脂微分立,并在其所着《南北朝诗人用韵考》中得到证明.传统古音学的研究成果至此得出一个比较可靠的结论.2 上古汉语声母关于上古汉语声母的理论如下: ( 1) 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这个观点由钱大昕提出,已成定论.他在《潜研堂文集》卷十五《答问第十二》说: 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皆读重唇,知轻唇之非古矣.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说: 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1) 古无轻唇音.上古时没有非敷奉微等轻唇音,这些轻唇音的字都要读成重唇音.中古后期大约在宋朝时才出现了轻唇音.古无轻唇音可以从经籍异文、汉儒声训、反切类隔、古今方音四个方面考察出来.2) 古无舌上音.上古时没有知彻澄等舌上音,这些舌上音的字都要读成舌头音端透定,舌上音大概在中古前期才出现.古无舌上音可以从谐声、异文、训诂、古今邦国的异称等方面考察出来,如印度,古称身毒或天竺、天督.( 2) 照二归精组,照三归端组.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古人多舌音,后代多变为齿音,不独'知彻澄'三母为然也.中古前期有庄系与章系两组正齿音,共计10 个声母.因为庄系在等韵图中列在第二等,章系则列在第三等,所以一般分别称为照二及照三.( 3) 娘日归泥.此说由章太炎先生证明,章太炎《国故论衡》中的《上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支,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意思是声母娘和日古时属泥声母,两纽由泥母发展而成.( 4) 喻三归匣,喻四归定.曾运乾《喻母古读考》: 喻于二母( 近人分喻母三等为于母) 本非影母浊声: 于母古隶牙声匣母,喻母古隶舌声定母.意思是上古没有喻三和喻四声母,喻三在古时可归为匣母.喻四在古时可归为定母.3 上古声调宋代人首先提出了四声互用的观点.明代陈第和宋人的看法差不多.清代,顾炎武提出了四声一贯的观点,四声一贯说实际上是说古人押韵并不严格区别四声,平仄可以互押,实质是四声通押.江永主张古有四声,其和四声一贯说很相合,不同之点在于它不强调通押,而强调常规.在《诗经》里,以同调相押为常规,以异调相押( 通押) 为变格.江有诰起初认为古无四声,但后来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不但认为古有四声,而且基本上否认通押.他认为,《诗经》绝大部分都是同调相协,绝对没有异调通押的情况.段玉裁在全面考察先秦韵文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古无去声说.认为周秦时代仅有平上入而没有去声,到魏晋时代才产生去声字,去声是由上声入声而来.与段玉裁古无去声说不同,孔广森提出古无入声说.孔广森是山东曲阜人,他的方言中没有入声,受方音影响,他认为《诗经》时代的古音和《中原音韵》所代表的北方曲韵一样都是没有入声的,这正是他古无入声的实质性错误.章太炎在《二十一部音准》中说: 古平上韵与去入韵截然两分: 平上韵无去入,去入韵无平上.认为古韵可以分为两类,即平上为一类,去入为一类.黄侃师承章炳麟,继承和发展了平入说.并赞成段玉裁的古无去声说,由此得出了古无上去,只有平入的结论.王力认为上古有四个声调,分为舒促两类,舒声包括平声和上声,促声包括长入和短入.这是对段玉裁古无去声的发展.传统古音学自吴棫开创至今已历经千年的发展,从通转叶音说到陈第的古诗无叶音说再到顾炎武离析唐韵分古韵十部,之后在其基础上古韵部越分越密,直至最后脂微分部,古韵三十部确立.传统古音学研究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伴随着古音观念的更新和研究方法的改进.。
汉语言文字学上编四 第九章 上古音的韵部 第十章 上古音的声调

第四节清代以后对上古韵部的研究上古韵部经过清人的辛勤研究,虽然大局已定,但是清代以后对上古韵部的探讨工作仍然没停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下面我们主要介绍章炳麟、黄侃、王力、罗常培、周祖谟等人的研究概况。
一、章太炎的古韵分部章太炎(1869~1936年) 名炳麟,又名绛,字枚叔,号太炎,近代浙江余杭人,俞樾的学生,曾问学于黄以周。
博通经史,尤精小学,为清代朴学殿军,在语言研究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著作有《文始》、《新方言》、《国故论衡》等。
研究古音,继承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等人的学说。
初定古韵为二十二部,即在王念孙二十一部的基础上吸收了孔广森的冬部,后来又证明脂部的去声及相配的入声韵不与平上声韵同押,故将它们独立出来成立队部,这样即成了二十三部①:章太炎古韵二十三部韵目表歌队寒谆真—至泰脂青—支阳—鱼东—侯侵谈缉—幽蒸—之宵冬盍二、黄侃的古韵分部黄侃(1886——1935年) 字季刚,晚年自号量守居士。
近代湖北蕲春县人,章炳麟的学生,精通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为清代三百年古音学研究的殿后人。
音韵学著作有《音略》、《声韵略说》、《声韵通例》、《广韵声势及对转表》、《谈添盍帖分四部说》等,后人辑收在《黄侃论学杂著》中,又有《集韵声类表》一部。
他在《音略》中定古韵为二十八部。
此二十八部是在章氏二十三部的基础上吸收戴氏的一些部而成的,他说二十八部的确立“皆本昔人,未曾以臆见加入。
”下面是黄氏的二十八部:黄侃古韵二十八部表②①见《国故论衡·上卷·小学略说》②括号内为王力的部名,本书所加。
黄氏分部的最大特点是接受了戴氏的观点。
他在章氏二十三部的基础上将“锡、铎、屋、沃、德”五个入声韵(即戴氏的分部)从阴声韵中独立出来,构成了阴阳入相配的格局。
可惜萧部的入声他却没有独立出来,所以他晚年很想使之独立,将二十八部增加为二十九部。
三、王力的古韵分部王力(1900~1986年) 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字了一,广西博白县人。
汉语史纲要期末复习填空和名词解释题

一、填空1.明代,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中指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2.顾炎武的十部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上古韵部系统,奠定了我国古音研究的基础。
顾炎武最大的功绩是创立了“离析《唐韵》的方法。
3.孔广森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
入声消失在《中原音韵》里,宋末元初时期消失。
4.《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共206韵,按四声分卷,全书分五卷,平声分上下二卷,上去入各一卷。
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6韵,入声34韵。
5.《中原音韵》音系元代的周德清,韵部19部。
6.填空:研究《广韵》并且创立反切系联法的是陈礼。
7.前缀“老”产生于六朝时期,在《世说新语》中,首先出现在亲属称谓词之前。
8.后缀“们”产生于宋代,产生于近代汉语中。
9.先秦,第数和基数仍然没有区分,在汉代产生,“第+数词+名词”格式的出现,标志着序数词“第”序数词缀的确定。
10.上古没有动量词,动量词产生于汉代。
11.在上古,人称代词只有第一和第二人称,没有专门的第三人称代词。
上古,第一人称代词有“我”、“余(予)”、“朕”、“吾”、“台”、“印”六个。
上古,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乃”、“尔”、“而”、“戎”、“若”六个。
在汉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他”产生之前,魏晋南北朝已出现第三人称代词“渠”和“伊”。
在唐代,第三人称代词“他”产生。
王力认为,在上古,动词有类似词头的前加成分,如“爰”、“曰”、“言”、“聿”、“有”、“其”、“于”、“薄”等。
又有类似词尾的前加成分,如“思”和“止”。
12.动态助词“了”从表“终了”、“了结”义的动词虚化而来。
“动词+了+宾语”格式是“了”虚化为助词的标志。
13.形容词似乎有类似词头的前加成分,如“其”、“有”等。
14.在宋代的话本及口语文献中,有个别的地方用“的”字。
元代开始,“的”代替了“底”和“地”。
15.西汉,系词“是”产生。
16.判定“之”的用法:①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
(16)《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2)

(16)《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2)3,等呼观念的改变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宋元时代韵图那种把字音按声类和韵类发音的不同区别为两呼四等的分析方法,到明代已不再符合语音分析的实际情况。
明末,“等”的观念完全被“呼”代替。
到清代,就完全用四呼来代替原来的两呼四等了。
两呼四等合流为四呼的大概情况是:开口一二等变为开口呼,开口三四等变为齐齿呼,合口一二等变为合口呼,合口三四等变为撮口呼。
四、如何利用韵图认识反切韵图的编纂目的,特别是宋元韵图的编纂目的,主要在于展开韵书的语音系统、阐明韵书的反切。
今天查阅字书(如《玉篇》)、韵书(如《广韵》),或者看《经典释文》以及经史诸子的注释,会遇到一些无法由上下字直接切出读音的生僻字。
这种情况可借助韵图。
简单说来,反切上字一定跟我们所要知道的读音同一直行,但大多数不同图;反切下字一定跟我们所要知道的读音同图、同一横行。
王力先生称用这种方法查字叫“横推直看”。
在韵图中查字,首先要知道反切下字属于什么韵,这需要一定练习才能记得住。
如果查出的字不认识,可根据同一直行其他声调的字去推。
五、等韵门法1,什么是门法门法是按照反切来查图的方法。
也就是古人制定的使用韵图的一些法则和条例。
2,门法的产生早期韵图,如《韵镜》,只有所谓《归字例》,教人怎样查图,怎样根据反切在韵图中找字。
随着韵图大量出现,语音不断发展,利用韵图练音识字渐成风气,韵图的若干问题也暴露出来。
如《七音略》端、知组安排在同一行,精照组也在同一行(《韵镜》亦然),一四等为端精组,二三等为知照组。
但《广韵》四江韵里有一小韵,“桩,都江切”,桩是知母字,都是端母字,反切上字和被切字不属于同一个字母。
韵图对这个韵字没有根据反切上字“都”把它列入一等,而是列在二等的位置。
门法就专门解释这个矛盾,称这种情况为“类隔”。
3,门法的发展可以认为韵镜的《归字例》是门法之发端,《四声等子》里的《辨音和切字例》和《辨类隔切字例》是门法的进一步发展。
上古韵部——精选推荐

上古韵部(周秦韵部)上古韵部:指的主要是后⼈从《诗经》韵脚中分析出来的韵母⼤类,其时代范围就是以《诗经》所涵盖的时代范围为中⼼。
阳声韵 “阳声韵”指以⿐辅⾳―m,―n,―ng等收尾的韵。
阴声韵 “阴声韵”指⽆韵尾,即直接以元⾳收尾的韵。
⼊声韵 “⼊声韵”指以塞⾳―p,―t,―k收尾的韵。
现代普通话-m合并到-n、-ng⾥了,⼊声韵整个就消失了,⼊声基本上只有南⽅⽅⾔⾥还保留上古⼗⼀韵类三⼗韵部表王⼒先秦古韵三⼗部阴声⼊声阳声之职蒸幽觉冬宵药侯屋东鱼铎阳⽀锡耕脂质真微物⽂歌⽉元缉侵叶谈对转对转主要指阴阳对转,就是阴声韵与阳声韵之间相互转变。
从现代语⾳学⾓度分析,属于韵尾的增加或失落。
多数学者把上古⼊声归并在上古阴声韵中,所以⼊声韵与阳声韵、⼊声韵与阴声韵之间的相互转变,也泛称阴阳对转。
旁转旁转指⼀个阴声韵变成另⼀个阴声韵,⼀个阳声韵变成另⼀个阳声韵,⼀个⼊声韵变成另⼀个⼊声韵的情况。
从现代语⾳学⾓度分析,是⼀个⾳节的收尾⾳不变,主元⾳的⾆位⾼低发⽣了变化。
旁对转有时对转和旁转同时发⽣,也就是说,既有韵尾的增加或失落,⼜有⾆位⾼低的变化,通常称这种现象为旁对转。
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法研究上古韵的材料是《诗经》⼊韵字、上古其他韵⽂⼊韵字和谐声系统,主要⽅法是系联法。
1。
系联《诗经》⼊韵字。
把诗经各章⾥互相押韵的韵脚串联起来,成为⼀个押韵单位。
如果两个押韵单位中有相同的字,那么就把这两个押韵单位合在⼀起,如此可把整个诗经的⼊韵字串联成若⼲个押韵单位,从⽽得出若⼲个韵部。
2。
系联上古其他韵⽂中的⼊韵字。
3。
系联谐声系统。
谐声字的谐声偏旁是表⾳的,⼀般来说,如果谐声偏旁相同,上古韵部就相同。
系联法是⼀种利⽤反切来研究中古汉语声母和韵母类别的⽅法。
它基于这样的前提: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同声母,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同韵母和声调,对多组反切反复运⽤系联的规则,就可以把所有字按声母/韵母和声调归成若⼲类,每⼀类字同声母/韵母和声调。
上古三十韵部与普通话十九部对照表

类蒸əŋ耕eŋ阳aŋ东oŋ冬uŋ
乙微əi脂ei歌a
物ət质et月at
类文ən真en元an
丙缉əp叶ap
类侵əm谈am
上古三十韵部与普通话十九部对照表
普通话十九韵部
上古三十韵部
多数字
少数字
个别字
aiaua
鱼歌月叶
缉铎
支锡质物
e
歌铎月职
鱼锡缉叶
药物
ouo
歌铎月
药屋物职
微鱼
ieüe
月叶质
铎药锡鱼
歌支脂屋
—i(前)
之支脂
锡质
歌职
—i(后)
之职质支脂
缉歌铎锡月
微
er
之脂
支
i
脂质锡支之歌
缉月微职物铎
药觉文
u
鱼屋侯觉物
铎幽职之
质药
ü
鱼侯物
觉职质物
幽锡
aiuai
之月微
支锡物铎职
脂歌
eiuei
微物月歌之
支职脂质
幽
aoiao
宵幽药
觉铎
屋
ouiou
幽侯
之屋觉
鱼
anianuanüan
元谈
侵真文
耕
en inuenün
文真侵
元耕蒸
阳
angianguang
阳
东
冬
enging
耕蒸阳
东冬
真侵
ongiong部表
甲之ə支e鱼a侯o宵au幽u
汉语语音史6上古韵母系统

《诗经· 邶风· 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 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音、南、心”上古属于同一个韵部,但到了中古 分归侵韵和覃韵,读起来不押韵了。当时的人就认 为这是“古人韵缓”,即古人用韵不严格。 直到宋代,开始有学者批评叶音说,认为古韵皆有 “定音”,并非泛而杂用。
屋部ok东部o支部e锡部ek脂部ei质部et真部en文部?n韵尾盍部ap谈部am古韵三十部传统音韵学家基本解决了古韵分部问题但他们没有足够材料和理论知识来讨论每个韵部的音值是什么样的这是现代音韵学家要解决的问题
第六讲
上古韵母系统
一、前人考证上古韵部的经过
前代学者对于上古韵的关注和研究早于且多于声。 主要是源于读《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时, 感到不押韵、不谐和,因而进行探索研究,试图 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宋代以前,人们缺乏“语音史”的观念,认为古 今读音是差不多的,只是《诗经》作者用韵随便 了一些,或者是古代一个字的读音可以随文本不 同而改变。因此提出了“叶音”、“古人韵缓” 等错误的观点。
《诗经· 鄘风· 载驰》:载驰载駈,归唁卫侯。驱马悠 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陆德明《经典释文》:“駈,字亦作驱,如字。叶 韵,亦音丘。” “驱、侯”上古属于同一个韵部,但中古时“驱” 已归入虞韵,与侯韵的“侯”不押韵了。因此有人 把它读为“丘”,属于尤韵,中古尤侯同用,读起 来比较顺口。
在具体分部上,段玉裁也有几个创见,其中最重要的 是主张之脂支分立。 《诗经· 王风·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之) 《诗经· 桧风· 隰有苌楚》: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支) 《诗经· 豳风· 七月》: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脂 微)
汉语史讲稿IV(上古韵部、中古语音系统、上古到中古声母系统的演变)

《诗经》按调押韵的情形
• (二)我们的看法 • 基本同意王力先生的看法,其实从调类
上看,直接分为四声也未尝不可。即: • 平声、上声、长入(去)、短入
中古的语音系统
中古的声母系统
(一)研究中古声母系统的主要依据 1.《广韵》等韵书的反切 2.宋人韵图 3.六朝至唐代所存的直音和反切材料 4.外语对音材料。日语、朝语、越语 5.现代汉语方言
③喉音“喻”母分成“喻三”(也称“云” 母或“于”母)和“喻四”(也称“以”母或 “余”母)两母。
这样中古声母的数量就比“三十六字母”多
了两个,总数为3母系统综合表
中古声母系统综合表
中古的韵母系统
关于韵母的分类和命名
• 韵母包含的音素多,所以可以从多方面分类。
两类。 • 韵部(韵腹+韵尾+四声)【上古用】,如“支”“锡”“耕”三部。 • 韵系(阳声韵的平上去+相配入声,阴声韵的平上去),如“东董送
屋”“之止志”。 • 韵摄:韵尾相同、韵腹相同或相近的若干韵系合并成的更大单位,如东、
冬、钟三韵合为通摄,同摄中的韵,除平声韵外,还包括各自相配的上、 去、入三韵。
• 其三,入声配阴声。顾氏认为中古音 以入声配阳声是配错了,人声应该配 阴声。后代学者并不认为中古人声配 阳声是配错了,但却同意他的上古韵 人声配阴声见解,因为在《诗经》中 常常有入声与阴声通押的事实。直到 今天,人们仍然认为上古入声配阴声 是合理的。
江永作《古韵标准》分古韵为十三部, 平、上、去各为一卷,又有入声八部。他是 修正顾氏的分部的。江氏古韵分部的特点, 是注重审音。他认为顾氏的真部应该再分出 个元部,真部口敛(比较闭口)而声细,元部 口侈(比较开口)而声大。顾氏的萧部应该再 分出个尤部,萧部口开而声大,尤部口弇而 声细。顾氏的侵部应该再分出一个覃部,覃 部之声侈,侵部之声弇。这样,江氏的古韵 分部就比顾氏多出三部。
上古音韵(蛮难的

究其实,“等”是对韵母结构的一种分析。
等韵学家把《广韵》的韵归纳为四个等。其分法如下,举平声包括上去入声。
各家都有所贡献,再加上现代学者的研究,先秦古韵分部的结论基本上是可以相信的。下面是王力先生《汉语史稿》关于先秦汉语韵部的意见:
先秦韵11类29部(至战国增冬部达30部)
补充解释几个音韵学术语
阴阳入三韵
阴声韵:无韵尾或收元音尾的开音节韵,也称“阴声”。
阳声韵:收鼻韵尾的韵,也称“阳声”。
入声韵:发音较短促,收塞音尾的音节。入声作为调类,常和“平上去”相对(这里应该说是“入声调”)。但由于它的韵尾的特点,也跟“阴声阳声”相对。注意这两者的区别。
比如《诗经•豳风•东山》第三章:
鹳(食鱼鸟)鸣于垤(小土山)
妇叹于室
洒扫穹(屋)窒
我征聿至
韵脚是“垤、室、窒、至”,而它们又都是从“至”得声,可见它们同属一个韵部是无疑的了。
那么在《诗经》中未入韵的从“至”得声的字可能还有:
致、侄、蛭、厔、轾、桎、荎(chi2)、咥(die2)、郅、耋……均属质部。
1个韵→ǎn iǎn uǎn üǎn
1个韵→àn iàn uàn üàn
↑↑↑↑
韵母韵母韵母韵母
韵不计介音;
韵母不计声调;
韵部不计介音、不计声调。
二、为什么要了解一点上古音:
1.不懂古音就不懂“通假”
处理勿水
勿亦5.50元/500克
克皮鞋
万头两毛
六豆粥
2.不懂古音,不能准确掌握上古的联绵字:
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於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以归耳(庄子•秋水)邯郸——叠韵联绵字其实:邯,谈部;郸,元部。——非叠韵
三、预备知识
上古韵部与中古韵部对照表

上古韵部与中古韵部对照表上古韵部与中古韵部对照表雍冠生前言一、为使初学古诗者了解上古韵部到中古韵部的流变,特编写本对照表。
二、本篇所用上古韵部,采纳了近代学者王力教授的上古韵部分类体系。
三、为了便于读者查找,各韵部韵类的声母按照汉语拼音字母表的顺序进行排列。
对于同音异调字,则按照现代汉语四声读音(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进行排列。
四、各字韵后面的括号中标明的是中古韵部(即采用《平水韵》的韵部分类体系)。
对于多音字,则标明其所分属的各中古韵部。
为了方便阅读,对于较生僻的字特别标出汉语拼音。
五、为了使读者了解广韵到平水韵的韵部变化情况,特附录《平水韵与广韵对照表以供参阅。
(1)上古之部:B倍(贿韵)、鄙(纸韵)、不(物韵)、C才(灰韵)、、材(灰韵)、财(灰韵)、采(贿韵)、茝(chai三声;纸韵)、蚩(支韵)、持(支韵)、耻(纸韵)、齿(纸韵)、慈(支韵)、辞(支韵)、D殆(dai四声贿韵)、怠(贿韵)、迨(dai四声,贿韵)、待(贿韵)、戴(队韵)、E而(支韵)、耳(纸韵)、F负(有韵)、妇(有韵)、G改(贿韵)、H海(贿韵)、悔(hui三声,贿韵、队韵)、晦(hui四声,队韵)、贿(贿韵)、J基(支韵)、忌(寘韵)、纪(纸韵)、久(有韵)、玖(有韵)、L来(灰韵)、貍(支韵)、里(纸韵)、理(纸韵)、李(纸韵)、吏(寘韵)、M煤(灰韵)、每(贿韵)、敏(轸韵)、谋(尤韵)、某(有韵)、母(有韵)、畝(有韵)、N乃(贿韵)、能(蒸韵)、P陪(灰韵)、佩(队韵)、否(pi三声,纸韵;fou三声,有韵)、Q欺(支韵)、期(支韵)、其(支韵)、淇(支韵)、起(纸韵)、丘(尤韵)、邱(尤韵)、裘(尤韵)、S诗(支韵)、时(支韵)、埘(shi二声;支韵)、使(纸韵)、始(纸韵)、士(纸韵)、仕(纸韵)、市(纸韵)、事(寘韵)、恃(shi四声,纸韵)、司(支韵)、思(支韵;寘韵)、丝(支韵)、巳(纸韵)、祀(纸韵)、寺(寘韵);俟(si四声,纸韵)、涘(si 四声,纸韵)、耜(si四声;纸韵)、嗣(寘韵)、T臺(灰韵)、態(队韵)、X喜(纸韵)、Y贻(支韵)、疑(支韵)、以(纸韵)、矣(纸韵)、尤(尤韵)、友(有韵)、又(宥韵)、右(宥韵、有韵)、宥(宥韵)、Z灾(灰韵)、宰(贿韵)、在(贿韵、队韵)、再(队韵)、之(支韵)、止(纸韵)、沚(zhi三声,纸韵)、芷(纸韵)、趾(纸韵)、志(寘韵)、治(zhi四声,寘韵;chi二声,支韵)、兹(支韵)、滋(支韵)、子(纸韵)、字(寘韵)、(2)上古职部:B北(职韵)、背(队韵)、備〖备〗(寘韵)、偪〖逼〗(质部)、C侧(职韵)、D得(职韵)、德(职韵)、F伏(屋韵)、服(屋韵)、福(屋韵)、辐(屋韵)、富(宥韵)、G革(陌韵)、国(职韵)、H或(职韵)、惑(职韵)、J棘(职韵)、亟(ji二声,职韵;qi四声,寘韵)、極(职韵)、稷(ji四声;职韵)、戒(卦韵)、K克(职韵)、L力(职韵)M麥〖麦〗(陌韵)、牧(屋韵)、S塞(sai一声、se四声职韵)、色(职韵)、穑(se四声;职韵)、識〖识〗(shi二声,职韵;shi四声,寘韵)、食(职韵;寘韵)、式(职韵)、试(寘韵)、饰(职韵)、T特(职韵)、X息(职韵)、Y意(寘韵)、億〖亿〗(职韵)、異(寘韵)、翼(职韵)、Z则(职韵)、贼(职韵)、直(职韵)、殖(职韵)、职(职韵)、置(寘韵)陟(zhi四声,职韵)、(3)上古蒸部:B崩(蒸韵)、C曾(蒸韵)、称(chen四声,径韵;cheng一声,蒸韵)、惩(蒸韵)、承(蒸韵)、乘(cheng二声,蒸韵;cheng四声径韵)、D登(蒸韵)、等(迥韵)、G弓(东韵)、H薨(蒸韵)、宏(庚韵)、K肯(迥韵)、L凌(蒸韵)、陵(蒸韵)、M梦(送韵)、P朋(蒸韵)、冯〖憑〗(ping二声,蒸韵、径韵)、R仍(蒸韵)、S勝〖胜〗(sheng一声,蒸韵;sheng四声,径韵)、X興〖兴〗(xing一声,蒸韵;xing四声,径韵)、雄(东韵)、Y應〖应〗(ying一声,蒸韵;xing四声,径韵)、媵(ying四声,径韵)Z烝(zheng一声,蒸韵)、蒸(蒸韵)、征(庚韵、蒸韵)、(4)上古幽部:B苞(肴韵)、保(皓韵)、寳〖宝〗(皓韵)、报(号韵)、、C曹(豪韵)、草(皓韵)、抽(尤韵)、瘳(chou一声,尤韵)、仇(尤韵)、讎(chou二声,尤韵)、醻(chou二声,尤韵)、醜(有韵)、臭(宥韵)、D道(皓韵)、稻(皓韵)、F俘(虞韵)、浮(尤韵)、郛(fu二声,虞韵)、H好(hao三声,皓韵;hao四声,号韵)、皓(皓韵)、瓠(hu二声,虞韵;hu四声,遇韵;huo四声,药韵)、J膠〖胶〗(jiao一声,肴韵;jiao三声,巧韵)、纠(有韵)、鸠(尤韵)、九(有韵)、韭(有韵)、酒(有韵)、就(宥韵)、舊〖旧〗(宥韵)、舅(有韵)、咎(有韵)、K考(皓韵)、L牢(豪韵)、老(皓韵)、流(尤韵)、懰(liu二声,尤韵;liu三声,有韵)、M矛(尤韵)、牡(有韵)、P袍(豪韵)、Q秋(尤韵)、囚(尤韵)、求(尤韵)、逑(尤韵)、R柔(尤韵)、S慅(sao一声,豪韵;sao四声,皓韵)、埽(sao三声,皓韵、号韵)、收(尤韵)、手(有韵)、守(有韵)、首(有韵)、受(有韵)、授(宥韵)、夀〖寿〗(shou四声,有韵、宥韵)、蒐〖搜〗(sou一声,尤韵)、T綯(tao二声,豪韵)、讨(皓韵)、蜩(tiao二声,萧韵)、W務〖务〗(遇韵)、X萧(萧韵)、潇(萧韵)、休(尤韵)、羞(尤韵)、脩(尤韵)、朽(有韵)、、Y憂〖忧〗(尤韵)、幽(you一声,尤韵;you三声,有韵)、攸(尤韵)、由(尤韵)、猶〖犹〗(尤韵)、游(尤韵)、逰(尤韵)、幼(宥韵)、诱(有韵)、Z早(皓韵)、枣(皓韵)、蚤(皓韵)、造(号韵)、州(尤韵)、洲(尤韵)、舟(尤韵)、周(尤韵)、胄(zhou四声,宥韵)、鑄〖铸〗(遇韵)、(5)上古觉部:C畜(chu四声,屋韵;xu四声,宥韵)、D督(沃韵)、F復(屋韵)、覆(fu四声,屋韵、宥韵、职韵)、G告(号韵)、J觉(jue二声,觉韵;jiao四声,效韵)、L六(屋韵)、戮(chuo一声,屋韵)、穋〖稑〗(lu四声;屋韵)、M目(屋韵)、睦(屋韵)、穆(屋韵)、Q慼〖戚〗(qi一声,锡韵)、R肉(屋韵)、S叔(屋韵)、淑(屋韵)、菽(屋韵)、夙(屋韵)、宿(su 四声,屋韵;xiu三声,宥韵)、肃(屋韵)、X學〖学〗(觉韵)、Y薁(yu四声;屋韵)、鬻(yu四声;屋韵)、Z逐(屋韵)、祝(屋韵)、築〖筑〗(屋韵)、(6)上古宵部:A敖(豪韵)、傲(号韵)、B表(篠韵)、C操(豪韵)、巢(肴韵)、朝(萧韵)、D刀(豪韵)、盗(号韵)、弔(啸韵)、G高(豪韵)、羔(豪韵)、H豪(豪韵)、昊(皓韵)、號〖号〗(hao二声,豪韵;hao 四声,号韵)、J交(肴韵)、郊(肴韵)、骄(萧韵)、缴(zhuo二声,药韵;jiao三声,篠韵)、皎(篠韵)、矫(篠韵)、教(jiao一声,肴韵;jiao四声,效韵)、L劳(lao二声,豪韵;lao四声,号韵;liao二声,萧韵)、僚(萧韵)、燎(liao三声,篠韵;liao四声,啸韵;liao一声,萧韵)、M毛(豪韵)、髦(豪韵)、芼(mao二声,豪韵;mao四声,号韵)、苗(萧韵)、廟〖庙〗(啸韵)、Q悄(篠韵)、S懆(皓韵)、少(shao三声,篠韵;shao四声,啸韵)、绍(篠韵)、T桃(豪韵)、逃(豪韵)、窕(篠韵)、X宵(萧韵)、殽(xiao二声;肴韵)、小(篠韵)、孝(效韵)、效(效韵)、笑(啸韵)、Y妖(萧韵)、葽(yao一声;萧韵)、瑶(萧韵)、摇(yao二声,萧韵、啸韵)、要(yao一声,萧韵;yao四声,啸韵;yao三声,篠韵)、Z昭(萧韵)、兆(篠韵)、召(啸韵)、照(啸韵)、(7)上古药部:B暴(baos四声,号韵;pu四声,屋韵)、D悼(号韵)、J爵(药韵)、L樂〖乐〗(le四声,药韵;yue四声、lao四声,觉韵;yao四声,效韵;luo四声药韵)、N虐(nue四声,药韵)、R弱(药韵)、Y藥〖药〗(药韵)、约(yue一声,药韵、啸韵)、Z酌(药韵)、(8)上古侯部:C躕(chu;虞韵)、D斗(有韵)、豆(宥韵)、鬭(dou四声;宥韵)、G苟(有韵)、诟(gou四声,有韵、宥韵)、H侯(尤韵)、厚(有韵)、后(hou四声,宥韵、有韵)、後(hou四声,有韵、宥韵)、J講〖讲〗(讲韵)、拘(虞韵)、驹(虞韵)、俱(虞韵)、具(遇韵)、聚(ju四声,麌韵、遇韵)、屦(ju四声;遇韵)、K口(有韵)、寇(宥韵)、L屡(遇韵)、O耦(ou三声;有韵)、Q驱(qu一声,虞韵、遇韵)、躯(虞韵)、趋(虞韵)、取(麌韵)、娶(遇韵)、R儒(虞韵)、孺(ru二声,虞韵、遇韵)、S殊(虞韵)、输(shu一声,虞韵、遇韵)、姝(shu一声;虞韵)、竖(麌韵)、戍(遇韵)、树(shu四声,遇韵、麌韵)、T偷(尤韵)、投(尤韵)、W侮(wu三声,麌韵)、X须(虞韵)、需(虞韵)、Y俞(虞韵)、踰(虞韵)、隅(虞韵)、愈(麌韵)、遇(遇韵)、喻(遇韵)、Z骤(宥韵)、朱(虞韵)、诛(虞韵)、主(麌韵)、走(zou 三声,有韵、宥韵)、奏(宥韵)、(9)上古屋部:B卜(职韵)、D獨〖独〗(屋韵)、讀〖读〗(du二声,屋韵;dou四声,宥韵)、F赴(遇韵)、G榖〖谷〗(屋韵)、J角(觉韵)、K哭(屋韵)、L鹿(屋韵)、禄(屋韵)、绿(沃韵)、M木(屋韵)、P僕(pu二声,屋韵、沃韵)、Q曲(沃韵)、R辱(沃韵)、S属(沃韵)、束(沃韵)、数(shu四声,遇韵;shu三声,麌韵;shuo四声,觉韵;cu四声,沃韵;su四声,屋韵)、速(屋韵)、粟(沃韵)、Y欲(yu四声,沃韵、遇韵)、Z濁〖浊〗(觉韵)、足(沃韵)、族(屋韵)、(10)上古东部:B邦(江韵)、C寵(腫韵)、聰(东韵)、從〖从〗(cong二声、zong一声,东韵;cong二声,宋韵;zong三声,董韵)、D东(东韵)、動〖动〗(董韵)、F封(冬韵)、豐〖丰〗(东韵)、奉(腫韵)、G公(东韵)、工(东韵)、功(东韵)、攻(gong一声,东韵、冬韵)、恭(冬韵)、拱(腫韵)、贡(送韵)、共(宋韵)、J江(江韵)、K孔(董韵)、恐(kong三声,腫韵、宋韵)、L龍〖龙〗(冬韵)、M蒙(东韵)、R容(冬韵)、S送(送韵)、讼(宋韵)、诵(宋韵)、T通(东韵)、同(东韵)、X凶(冬韵)、讻(xiong一声,东韵)、Y雍(冬韵)雝(冬韵)、庸(冬韵)、傭(冬韵)、勇(腫韵)、用(宋韵)、Z锺(冬韵)、鐘(冬韵)、重(zhong四声,宋韵、腫韵;chong二声,冬韵)、緃(zong四声,宋韵;zong一声,冬韵;zong三声,董韵;song三声腫韵)、豵(zong一声,东韵)、(11)上古鱼部:B補(麌韵)、布(遇韵)、C车(ju一声,che,鱼韵、麻韵)、初(鱼韵)、樗(chu一声,鱼韵)、除(鱼韵)、楚(chu三声,语韵、禦韵)、褚(语韵)、處〖处〗(chu三声,语韵;chu四声,禦韵)、徂(cu二声,虞韵)、D都(虞韵)、杜(麌韵)、F夫(虞韵)、扶(虞韵)、甫(麌韵)、府(麌韵)、辅(麌韵)、撫〖抚〗(麌韵)、父(麌韵)、赋(遇韵)、傅(遇韵)、G孤(虞韵)、姑(虞韵)、古(麌韵)、股(麌韵)、鼓(麌韵)、盬(gu三声,麌韵)、蠱〖蛊〗(麌韵)、固(遇韵)、故(遇韵)、顾(遇韵)、瓜(麻韵)、寡(马韵)、H乎(虞韵)、呼(虞韵)胡(虞韵)、狐(虞韵)、壶(虞韵)、虎(麌韵)、户(麌韵)、怙(hu四声,麌韵)、華〖华〗(hua二声,麻韵;hua四声,祃韵)J家(麻韵)、贾(gu三声,麌韵;jia三声,马韵;jia四声,祃韵)、假(马韵)、嫁(祃韵)、稼(祃韵)、居(鱼韵)、苴(ju 一声,鱼韵、语韵;cha二声,麻韵;zu一声,虞韵)、砠(ju一声,鱼韵)、琚(鱼韵)、举(语韵)、據(鱼韵)、遽(ju四声,禦韵)、懼(药韵)、L鲁(麌韵)、旅(语韵)、慮(禦韵)、M马(马韵)、莽(养韵)、N怒(nu四声,麌韵、遇韵)、女(语韵)、P蒲(麌韵)、圃(麌韵)、Q且(马韵)、去(qu四声,禦韵、语韵)、R如(鱼韵)、汝(语韵)、S舍(祃韵)、社(马韵)、書〖书〗(鱼韵)、疏(鱼韵)、舒(鱼韵)、纾(shu一声,鱼韵、语韵)、黍(语韵)、鼠(语韵)、素(遇韵)、所(语韵)、T帤(ru二声,鱼韵)、圗〖图〗(虞韵)、徒(虞韵)、荼(虞韵二声,鱼韵)、塗(虞韵)、瘏(tu二声,虞韵)、土(虞韵)、W吾(虞韵)、诬(虞韵)、吴(虞韵)、無(虞韵)、毋(wu 二声,麌韵)、芜(虞韵)、五(麌韵)、伍(麌韵)、武(麌韵)、舞(麌韵)、寤(遇韵)、X瑕(麻韵)、遐(麻韵)、下(xia四声,马韵、祃韵)、夏(xia四声,祃韵、马韵)、邪(麻韵)、虚(鱼韵)、吁(xu一声,虞韵、遇韵)、胥(xu一声,鱼韵、语韵)、徐(鱼韵)、许(语韵)、栩(xu三声,麌韵)、序(语韵)、Y野(马韵)、予(语韵)、余(鱼韵)、於(鱼韵)、娱(虞韵)、鱼(鱼韵)、虞(虞韵)、馀(鱼韵)、舆(鱼韵)、雨(麌韵)、羽(麌韵)、语(语韵)、與〖与〗(yu三声,语韵;yu四声,禦韵;yu二声,鱼韵)、圉(yu三声;语韵)、御(禦韵)、禦(yu 四声,禦韵)、誉(yu四声,鱼韵、禦韵)、豫(禦韵)、Z者(马韵)、诸(鱼韵)、著(zhu四声,禦韵;zhuo二声,药韵;chu二声,鱼韵)、助(禦韵)、字(寘韵)、阻(语韵)、祖(麌韵)、(12)上古铎部B霸(祃韵)、白(陌韵)、百(陌韵)、柏(陌韵)、伯(陌韵)、步(遇韵)、C赤(陌韵)、措(遇韵)、错(药韵)、D妒(遇韵)、F缚(药韵)、G各(药韵)、H赫(陌韵)、獲〖获〗(陌韵)、穫(陌韵)J籍(陌韵)、戟(陌韵)、脚(药韵)、L路(遇韵)、赂(遇韵)、略(药韵)、落(药韵)、M莫(mu四声,遇韵;mo四声,药韵)、幕(药韵)、暮(遇韵)、慕(遇韵)、墓(遇韵)、N逆(陌韵)、诺(葉韵)、Q卻〖却〗(药韵)、R若(药韵)、S赦(祃韵)、釋〖释〗(陌韵)、庶(禦韵)、朔(觉韵)、愬(su四声;遇韵)、T讬(药韵)、X夕(阳韵)、昔(陌韵)、郤〖隙〗(陌韵)、谢(祃韵)、Y亦(陌韵)、懌(yi四声;陌韵)、Z澤〖泽〗(陌韵)、擇〖择〗(zhai二声,陌韵)、蹠〖跖〗(zhi二声,陌韵)、作(药韵)、胙(zuo四声,遇韵)、(13)上古阳部:B兵(庚韵)、秉(梗韵)、並(庚韵;迥韵;敬韵)病(敬韵)、C倉(阳韵)、蒼(cang一声,阳韵;cang三声,养韵)、藏(cang一声,阳韵;zang四声,漾韵)、昌(阳韵)、长(chang 一声,阳韵;zhang三声,养韵;zhang四声,漾韵)、常(阳韵)、場(阳韵)、嘗〖尝〗(阳韵)、D當〖当〗(阳韵;漾韵)、黨〖党〗(养韵)、蕩(养韵)、F方(阳韵)、芳(阳韵)、房(阳韵)、防(阳韵)、访(漾韵)、放(漾韵)、G岡(阳韵)、剛(阳韵)、更(geng一声,庚韵;geng四声,敬韵)、庚(庚韵)、觥(庚韵)、光(阳韵)、廣〖广〗(养韵)、H衡(庚韵)、荒(阳韵)、黄(阳韵)、皇(阳韵)、遑(阳韵)、J疆(阳韵)、京(庚韵)、景(梗韵)、竟(敬韵)、兢(敬韵)、K康(阳韵)、亢(gang一声,阳韵;kang四声,漾韵)、匡(阳韵)、筐(阳韵)、狂(阳韵)、况(漾韵)、贶(漾韵)、L良(阳韵)、涼(阳韵)、糧(阳韵)、梁(阳韵)、粱(阳韵)、两(养韵)、量(liang四声,漾韵;liang一声,阳韵)、谅(漾韵)、M盟(庚韵)、猛(梗韵)、孟(敬韵)、明(庚韵)、N囊(阳韵)、Q斨(qiang一声;阳韵)、彊〖强〗(阳韵)、慶〖庆〗(敬韵)、R讓〖让〗(漾韵)、S桑(阳韵)、丧(sang一声,阳韵;sang四声,漾韵)、商(阳韵)、裳(阳韵)、傷〖伤〗(阳韵)、赏(养韵)、上(shang四声,漾韵;shang三声,养韵)、霜(阳韵)爽(养韵)、T湯(阳韵)、堂(阳韵)、W王(wang一声,阳韵;wang四声,漾韵)、亡(阳韵)、枉(养韵)、罔(养韵)、往(wang三声,养韵;wang四声,漾韵)、忘(wang四声,漾韵、阳韵)、望(wang四声,漾韵、阳韵)、X郷〖乡〗(阳韵)、襄(阳韵)、相(xiang一声,阳韵;xiang四声,漾韵)、详(阳韵)、祥(阳韵)、享(养韵)、饗(养韵)、向(漾韵)、象(养韵)、行(xing二声,庚韵;hang二声,阳韵;xing四声,敬韵;hang四声,漾韵)、兄(庚韵)、Y央(阳韵)、鞅(养韵)、羊(阳韵)、揚〖扬〗(阳韵)、陽〖阳〗(阳韵)、飬〖养〗(养韵)、英(庚韵)、永(梗韵)、Z臧(阳韵)、葬(漾韵)、张(阳韵)、章(阳韵)、壮(漾韵)、(14)上古歌部:B罷(ba四声,蟹韵、纸韵、祃韵;pi二声,支韵)、被(bei 四声,纸韵;bi四声,寘韵;pi一声,支韵)、彼(纸韵)、波(歌韵)、C瘥(chai四声,卦韵;cuo二声,麻韵、歌韵)、池(支韵)、驰(支韵)、侈(纸韵)、垂(支韵)、D地(寘韵)、多(歌韵)、墮(duo四声,哿韵;hui一声,支韵)、E阿(e一声,歌韵)、饿(箇韵)、G歌(歌韵)、戈(歌韵)、果(哿韵)、過(guo四声,箇韵;guo一声,歌韵)、H和(he二声,歌韵;he四声,箇韵)、何(歌韵)、河(歌韵)、贺(箇韵)、化(祃韵)、货(箇韵)、祸(哿韵)、J羁(支韵)、加(麻韵)、嘉(麻韵)、驾(祃韵)、嗟(jue 一声,麻韵)、K可(哿韵)、虧(支韵)、L罹(li二声,支韵)、離(li一声,支韵;li四声,寘韵)、醨(li 二声,支韵)、纚(li一声,支韵;shi三声,纸韵)、羅(歌韵)、蘿(歌韵)、M靡(mi三声,纸韵;mi二声,支韵;mo二声,歌韵)、P皮(支韵)、R蘂〖蕊〗(纸韵)、S施(shi一声,支韵、寘韵;yi四声,寘韵;yi二声,支韵;shi 三声,纸韵)、隨(支韵)、T他(歌韵)、W爲(wei二声,支韵;wei四声,寘韵)、僞(寘韵)、我(哿韵)、Y猗(yi一声,支韵;yi三声,纸韵)、宜(支韵)、移(支韵)、儀(支韵)、義(寘韵)、Z佐(箇韵)、坐(哿韵)、(15)上古月部:A艾(泰韵)、B拜(卦韵)、败(卦韵)、敝(霁韵)、弊(霁韵)、毙(霁韵)、别(屑韵)、C蔡(泰韵)、察(黠韵)、徹(屑韵)、D逹(曷韵)、大(泰韵;箇韵)、带(泰韵)、掇(duo一声;曷韵;屑韵)、奪(曷韵)、E佴(er四声;寘韵)、F發(月韵)、罚(月韵)、伐(月韵)、廢(队韵)、G蓋(泰韵)、葛(曷韵)、H害(泰韵;曷韵)、曷(曷韵)、褐(曷韵)、秽(队韵)、会(泰韵)、J祭(霁韵)、桀(屑韵)、竭(月韵)、介(卦韵)、決(屑韵)、厥(月韵)、绝(屑韵)、K渴(曷韵;屑韵)、快(卦韵)、括(曷韵)、L赖(泰韵)、厲(霁韵)、列(屑韵)、烈(屑韵)、捋(曷韵)、M邁(卦韵)、蔑(屑韵)、滅(屑韵)、N奈(泰韵)、P斾〖旆〗(pei四声;泰韵)、Q阙(月韵)、S殺(黠韵)、世(霁韵)、势(霁韵)、逝(霁韵)、筮(霁韵)、说(屑韵)、歳(霁韵)、T泰(泰韵)、W外(泰韵)、衛(霁韵)、X洩〖泄〗(霁韵)、Y刈(yi四声;队韵)、藝(霁韵)、曰(月韵)、月(月韵)、越(月韵)、Z折(屑韵;合韵)、哲(屑韵)、制(霁韵)、(16)上古元部:A安(寒韵)、岸(翰韵)、B班(删韵)、半(翰韵)、邉〖边〗(先韵)、鞭(先韵)、變〖变〗(霰韵)、辨(铣韵)、C餐(寒韵)、廛(chan二声,先韵)、D單〖单〗(dan一声,寒韵、先韵;shan四声,霰韵)、旦(翰韵)、诞(旱韵)、憚〖惮〗(翰韵)、斷〖断〗(duan四声,旱韵、翰韵)、锻(翰韵)、F蕃(元韵)、繁(元韵)、烦(元韵)、反(阮韵)、返(阮韵)、飯〖饭〗(fan四声,願韵)、G干(寒韵)、官(寒韵)、觀〖观〗(guan一声,寒韵;guan四声,翰韵)、冠(guan一声,寒韵;guan四声,翰韵)、闗(删韵)、管(旱韵)、館〖馆〗(guan三声,旱韵、翰韵)、H寒(寒韵)、韓〖韩〗(寒韵)、旱(旱韵)、翰(han四声,翰韵、寒韵)、歡〖欢〗(huan一声,寒韵、翰韵)、還〖还〗(huan二声,删韵;xuan二声,先韵)、貆(寒韵;元韵)、桓(寒韵)、缓(旱韵)、J奸(删韵)、姦(删韵)、間〖间〗(jian四声,谏韵;jian一声,删韵)、简(潸韵)、翦〖剪〗(铣韵)、涧(谏韵)、见(霰韵)、谏(谏韵)、建(願韵)、賤〖贱〗(霰韵)、踐〖践〗(铣韵)、薦(霰韵)、K宽(寒韵)、L涟(先韵)、鸞(寒韵)、孌(luan二声;铣韵)、亂(翰韵)、M蔓(man四声,願韵;man二声,寒韵)、免(铣韵)、勉(铣韵)、面(霰韵)、N難(nan二声,寒韵;nan四声,翰韵)、P泮(pan四声,翰韵)、叛(翰韵)、Q遷〖迁〗(先韵)、愆(qian一声,先韵)、前(先韵)、遣(铣韵)、泉(屑韵)、權(先韵)、勸(願韵)、R然(先韵)、S善(shan四声,铣韵、霰韵)、T檀(寒韵)、歎〖叹〗(tan四声,翰韵、寒韵)、W完(寒韵)、宛(wan三声,阮韵;yuan一声,元韵)、萬(wan四声,願韵、职韵)、X鲜(xian一声,先韵;xian三声,铣韵)、閒(删韵)、顯〖显〗(铣韵)、霰(霰韵)、獻〖献〗(願韵)、宣(先韵)、縣〖懸〗(先韵)、選〖选〗(xuan三声,铣韵;xuan四声,霰韵;suan四声,旱韵)、Y燕(yan四声,霰韵;yan一声,先韵)、焉(先韵)、言(元韵)、延(先韵)、颜(删韵)、筵(先韵)、偃(阮韵)、巘(yan 三声,阮韵)、宴(yan四声,霰韵、铣韵)、晏(谏韵)、谚(霰韵)、元(元韵)、原(元韵)、援(元韵)、辕(元韵)、爰(元韵)、遠〖远〗(阮韵)、怨(yuan四声,元韵、願韵)、願(願韵)、Z展(铣韵)、戦(霰韵)、専〖专〗(先韵)、傳〖传〗(chuan二声,先韵;zhuan四声,霰韵)、(17)上古支部:B卑(支韵)、俾(bi三声,纸韵)、C此(纸韵)、E兒〖儿〗(支韵)、爾〖尔〗(纸韵)、J解(xie四声,蟹韵;jie三声,卦韵)、M彌〖弥〗(支韵)、弭(mi三声,纸韵)、S是(纸韵)、氏(shi四声,纸韵;zhi一声,支韵)、斯(支韵)、W危(支韵)、X兮(齊韵)、徙(纸韵)、攜〖携〗(齊韵)、懈(卦韵)、Z支(支韵)、知(支韵)、只(zhi三声,纸韵、陌韵;zhi一声,支韵)、訾(zi三声,纸韵;zi一声,支韵)、(18)上古锡部:A隘(卦韵)、B璧(陌韵)、嬖(bi四声,霁韵)、C策(陌韵)、刺(寘韵)、赐(寘韵)、D狄(锡韵)、敵〖敌〗(锡韵)、帝(霁韵)、E轭(e四声,陌韵)、J撃〖击〗(锡韵)、迹(陌韵)、绩(ji一声,寘韵、陌韵)、(ju二声,锡韵)、L曆〖历〗(锡韵)、歴〖历〗(锡韵)、P辟(陌韵)、S適〖适〗(shi四声,zhe,陌韵、曷韵;di二声,ti四声锡韵)、X锡(锡韵)、析(锡韵)、繋〖系〗(霁韵)、Y益(陌韵)、易(yi四声,陌韵、寘韵)、缢(yi四声,寘韵、霁韵)、Z责(陌韵)、適〖谪〗(zhe二声,陌韵)、寘(zhi四声,寘韵)、(19)上古耕部:C成(庚韵)、诚(庚韵)、酲(庚韵)、逞(梗韵)、骋(梗韵)、D鼎(迥韵)、定(径韵)、G耕(庚韵)、J荆(庚韵)、旌(庚韵)、儆(jing四声,梗韵、敬韵)、敬(敬韵)、靖(梗韵)、L靈〖灵〗(靑韵)、领(梗韵)、令(ling四声,敬韵;ling二声,庚韵、靑韵;lian二声,先韵)、M名(庚韵)、鸣(庚韵)、冥(靑韵)、命(敬韵)、N寜〖宁〗(靑韵)、P聘(pin四声,敬韵、庚韵)、平(庚韵)、屏(ping二声,靑韵;bing三声,梗韵;bing一声,庚韵)、Q清(庚韵)、輕(庚韵)、情(庚韵)、顷(梗韵)、请(梗韵)、R榮(庚韵)、S生(庚韵)、牲(庚韵)、甥(庚韵)、聲〖声〗(庚韵)、省(sheng三声,xing三声,梗韵;)、聖〖圣〗(敬韵)、盛(sheng四声,敬韵;cheng二声,庚韵)、T聽〖听〗(靑韵)、庭(靑韵)、X星(靑韵)、刑(靑韵)、醒(xing三声,靑韵、迥韵、敬韵)、姓(敬韵)、幸(梗韵)、Y缨(庚韵)、盈(庚韵)、楹(庚韵)、Z贞(庚韵)、征(zheng一声,庚韵、蒸韵)、争(庚韵)、整(梗韵)、正(zheng四声,敬韵;zheng一声,庚韵)、政(敬韵)、鄭〖郑〗(敬韵)、(20)上古脂部:B比(纸韵)、庇(寘韵)、C遲〖迟〗(支韵)、次(寘韵)、D氐(荠韵)、坻(荠韵)、弟(荠韵)、E二(寘韵)、贰(寘韵)、J躋〖跻〗(ji一声,齊韵、霁韵)、稽(ji一声,齊韵;qi三声,荠韵)、几(ji三声,纸韵)、濟〖济〗(霁韵)、皆(佳韵)、喈(佳韵)、階〖阶〗(佳韵)、L禮〖礼〗(荠韵)、利(寘韵)、履(lv三声,纸韵)、M湄(支韵)、美(纸韵)、迷(齊韵)、P毗(pi二声,支韵)、Q妻(qi一声,齊韵;qi四声,霁韵)、凄(齊韵)、萋(齊韵)、祁(支韵)、啟(荠韵)、S師(支韵)、屍(支韵)、矢(纸韵)、示(寘韵)、视(纸韵)、私(支韵)、死(纸韵)、四(寘韵)、肆(寘韵)、驷(寘韵)、T梯(齊韵)、體〖体〗(荠韵)、X偕(佳韵)、Y夷(支韵)、荑(ti二声,齊韵;yi二声,支韵)、伊(支韵)、咿(支韵)、Z脂(支韵)、祗(支韵)、旨(纸韵)、指(纸韵)、咨(支韵)、姊(纸韵)、自(寘韵)、(21)上古质部:B八(黠韵)、必(质韵)、閉〖闭〗(bi四声,霁韵、屑韵)、畢〖毕〗(质韵)、H惠(霁韵)、J疾(质韵)、吉(质韵)、即(职韵)、繼〖继〗(霁韵)、計〖计〗(霁韵)、季(寘韵)结(屑韵)、詰〖诘〗(质韵)、袺(jie二声,屑韵)、節〖节〗(屑韵)、届(卦韵)、L涖〖莅〗(li四声,霁韵)、戾(li四声,霁韵)、慄(质韵)、隸〖隶〗(霁韵)、M密(质韵)P辔(寘韵)、匹(纸韵)、Q七(质韵)、器(寘韵)、棄〖弃〗(寘韵)、竊〖窃〗(屑韵)、阕(屑韵)、R日(质韵)、S瑟(寘韵)、失(质韵)、實〖实〗(质韵)、室(质韵)、穗(寘韵)、T替(霁韵)、X缬(xie二声,屑韵)、卹(xu四声,质韵)、恤(质韵)、穴(屑韵)、Y噎(屑韵)、一(质韵)、壹(职韵)、懿(寘韵)、抑(职韵)、逸(质韵)、Z質〖质〗(质韵)、至(寘韵)、致(寘韵)、(22)上古真部:B賓〖宾〗(真韵)、C臣(真韵)、陳〖陈〗(chen二声,真韵;zhen四声,震韵)、塵〖尘〗(真韵)、D颠(先韵)、E恩(元韵)、J堅〖坚〗(先韵)、津(真韵)、矜(jin一声,文韵、蒸韵;guan一声,删韵)、盡〖尽〗(轸韵)、進〖进〗(震韵)、均(真韵)、钧(真韵)、L鄰〖邻〗(真韵)、M民(真韵)、N年(先韵)、佞(ning四声,径韵)、P偏(先韵)、Q千(先韵)、親〖亲〗(qin一声,真韵;qin四声,震韵)、R人(真韵)、仁(真韵)、忍(轸韵)、S申(真韵)、身(真韵)、神(真韵)、慎(震韵)、T天(先韵)、田(先韵)、X賢〖贤〗(先韵)、新(真韵)、薪(真韵)、信(震韵)、徇(震韵)、Y因(真韵)、引(轸韵)、淵〖渊〗(先韵)、匀(真韵)、Z真(真韵)、蓁(真韵)、(23)上古微部:A哀(灰韵)、B悲(支韵)、C摧(灰韵)、F飛〖飞〗(微韵)、非(微韵)、肥(微韵)、匪(尾韵)、G歸〖归〗(微韵)、鬼(尾韵)、H淮(佳韵)、懷〖怀〗(佳韵)、壊〖坏〗(卦韵)、回(灰韵)、毁(hui三声,纸韵、寘韵)、諱〖讳〗(未韵)、J譏〖讥〗(微韵)、饑〖饥〗(ji一声,支韵、微韵)、幾〖几〗(纸韵;微韵)、K匮(kui四声,寘韵)、L壘〖垒〗(支韵;纸韵)、罍(灰韵)、累(纸韵;寘韵)、Q祈(微韵)、豈〖岂〗(尾韵)、S衰(支韵)、水(纸韵)、雖〖虽〗(支韵)、綏〖绥〗(支韵)、T推(tui一声,支韵、灰韵)、隤(tui二声、灰韵)、W微(微韵)、嵬(wei二声,灰韵、贿韵)、威(微韵)、唯(支韵)、惟(支韵)、维(支韵)、圍〖围〗(微韵)、韋〖韦〗(微韵)、違〖违〗(微韵)、煒〖炜〗(尾韵)、委(wei三声,纸韵;wei一声,支韵)、畏(未韵)、魏(未韵)、Y衣(yi一声,微韵;yi四声,未韵)、依(微韵)、遗(yi二声,支韵;wei四声,寘韵)、Z罪(贿韵)、(24)上古物部:A愛〖爱〗(队韵)、C黜(chu四声,质韵)、D對〖对〗(队韵)、F弗(物韵)、G贵(未韵)、J既(未韵)、K慨(队韵)、匮(kui四声,寘韵)、馈(卦韵)、L類〖类〗(寘韵)、率(质部)、M寐(寘韵)、没(月韵)、N内(nei四声,队韵;na四声,合韵)、Q乞(物韵)、S術〖术〗(质韵)、帥〖帅〗(寘韵)、遂(寘韵)、隧(寘韵)、T退(队韵)、W未(未韵)、谓(未韵)、勿(物韵)、物(物韵)、Z卒(月韵)、醉(寘韵)、(25)上古文部:B奔(ben一声,元韵;ben四声,願韵)、C辰(真韵)、川(先韵)、春(真韵)、漘(chun二声,真韵)、鹑(真韵)、存(元韵)、D典(铣韵)、殿(霰韵)、敦(元韵)、頓(願韵)、F分(fen一声,文韵;fen四声,问韵)、焚(文韵)、愤(吻韵)、H昏(元韵)、J艱〖艰〗(删韵)、斤(文韵)、谨(吻韵)、近(吻韵)、君(文韵)、軍〖军〗(文韵)、K困(願韵)、L淪〖沦〗(真韵)、輪〖轮〗(真韵)、M門〖门〗(元韵)、P贫(真韵)、Q勤(文韵)、悛(quan一声,先韵)、囷(qun一声,真韵、轸韵)、羣〖群〗(文韵)、S顺(震韵)、孫〖孙〗(元韵)、飧(sun一声,元韵)、损(阮韵)、T腆(tian三声,铣韵)、W温(wen一声,元韵、问韵)、文(文韵)、聞〖闻〗(文韵)、問〖问〗(问韵)、汶(问韵)、X西(齊韵)、先(先韵)、欣(文韵)、釁〖衅〗(xin四声,震韵)、勳(文韵)、训(问韵)、Y殷(文韵)、隠〖隐〗(吻韵)、雲〖云〗(文韵)、允(轸韵)、陨(轸韵)、Z震(震韵)、振(震韵)、尊(元韵)、遵(真韵)、(26)上古缉部:H合(合韵)、J缉(緝韵)、及(緝韵)、急(緝韵)、集(緝韵)、給(ji三声緝韵)、L立(緝韵)、N纳(合韵)、Q泣(緝韵)、R入(緝韵)、S十(緝韵)、什(緝韵)、X襲〖袭〗(緝韵)、習〖习〗(緝韵)、隰(xi二声,緝韵)、Y揖(緝韵)、Z執〖执〗(緝韵)、(27)上古侵部:C参(can一声,覃韵;shen一声,侵韵)、骖(覃韵)、D耽(dan一声,覃韵、感韵)、F凡(鹹韵)、風〖风〗(东韵)、H憾(han四声,勘韵、感韵)、J僭(jian四声、豔韵)、今(侵韵)、金(侵韵)、禁(jin一声,侵韵;jin四声,沁韵)、L林(侵韵)、臨〖临〗(侵韵)、N南(覃韵)、男(覃韵)、念(豔韵)、Q潜(qian二声,盐韵、豔韵)、侵(侵韵)、琴(侵韵)、寝(寝韵)、R任(ren二声,侵韵;ren四声,沁韵)、S三(覃韵)、深(侵韵)、沈(寝韵)、審(寝韵)、甚(shen四声,沁韵、寝韵)葚(shen四声;ren四声,沁韵)、T贪(覃韵)、X心(侵韵)、尋〖寻〗(侵韵)、Y音(侵韵)、隂〖阴〗(侵韵)、淫(侵韵)、飮〖饮〗(yin 三声,寝韵;yin四声,沁韵)、Z譖〖谮〗(zen,沁韵)、(28)上古冬部:C冲(chong一声,东韵、冬韵)、崇(东韵)、蟲〖虫〗(冬韵)、D冬(冬韵)、G宫(东韵)、躬(东韵)、J绛(绛韵)、降(jiang四声,绛韵;xiang二声,江韵)、戒(卦韵)、N農〖农〗(冬韵)、Q窮〖穷〗(东韵)、R融(东韵)、S宋(宋韵)、Z中(zhong一声,冬韵;zhong四声,送韵)、忠(东韵)、衷(东韵)、终(东韵)、仲(送韵)、衆〖众〗(送韵)、宗(冬韵)、(29)上古葉部:F乏(洽韵)、法(洽韵)、H盍(曷韵)、J夾〖夹〗(洽韵)、甲(洽韵)、接(葉韵)、劫(葉韵)、捷(葉韵)、Q妾(葉韵)、S攝〖摄〗(葉韵)、涉(葉韵)、X狎(xia二声,洽韵)、恊〖协〗(葉韵)、Y葉〖叶〗(葉韵)、業〖业〗(洽韵)、(30)上古谈部:B贬(琰韵)、C讒〖谗〗(chan一声,鹹韵、陷韵)、D膽〖胆〗(感韵)、淡(dan四声,勘韵;yan三声,琰韵)、F犯(豏韵)、G甘(覃韵)、敢(感韵)、H歛(han一声,覃韵)、J兼(盐韵)、監〖监〗(鹹韵)、檢〖检〗(琰韵)、渐(jian 四声,琰韵;jian一声,盐韵)、劍〖剑〗(豔韵)、L覧〖览〗(感韵)、廉(盐韵)、T談〖谈〗(覃韵)、惔(tan二声,覃韵;dan四声,勘韵)、X險〖险〗(琰韵)、Y巌〖岩〗(鹹韵)、奄(琰韵)、掩(琰韵)、厭〖厌〗(豔韵)、Z瞻(盐韵)、斬〖斩〗(豏韵)、占(zhan一声,盐韵;zhan 四声,豔韵)、附:平水韵与广韵对照表附:平水韵与广韵对照表。
古代汉语的韵母系统.简略ppt

二、《切韵》音系与中古的韵母系统 切韵》 我们以前讲过, 我们以前讲过,我国最早的一部韵书是三国 时魏人李登的《声类》 既然到这时, 时魏人李登的《声类》。既然到这时,有韵书出 说明有人已经开始关注“ 的研究。 现,说明有人已经开始关注“韵”的研究。到了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进一步盛行和文学的进 一步发展,促使当时的音韵学研究空前发展, 一步发展,促使当时的音韵学研究空前发展,催 生了一大批的韵书。 生了一大批的韵书。但是当时的韵书大都是以当 地的方言为基础写成的,南朝有南朝的韵书, 地的方言为基础写成的,南朝有南朝的韵书,北 朝又北朝的韵书, 朝又北朝的韵书,形成了一批各带自己方言特色 的韵书。 的韵书。这些韵书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都相继亡 佚。 到了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了中国,建 到了公元 年 隋文帝杨坚统一了中国, 立了隋朝。国家的统一,自然要求文化上的统一, 立了隋朝。国家的统一,自然要求文化上的统一, 在诗歌创作的用韵上也要求统一规范。 在诗歌创作的用韵上也要求统一规范。当时
《切韵》成书于公元601年,该书出现后,其 切韵》成书于公元601年 该书出现后, 601 它韵书都相继被淘汰。隋代的统治只有37 37年 它韵书都相继被淘汰。隋代的统治只有37年,接 着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兴盛的唐代, 着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兴盛的唐代,唐王朝把它 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书,这就更引起了人们的重 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书, 研究者和修订者也越来越多, 视。研究者和修订者也越来越多,在唐代人们把 当时修订过的《切韵》叫做《广切韵》 当时修订过的《切韵》叫做《广切韵》或《刊谬 补缺切韵》 天宝年间, 补缺切韵》。唐 天宝年间,孙愐等人把增补过 切韵》 索性叫做《唐韵》 的《切韵》,索性叫做《唐韵》。 到了北宋时期,由陈彭年、 到了北宋时期,由陈彭年、丘雍等人奉敕对 前代的韵书进行修订,在公元1008 1008年 修成《 前代的韵书进行修订,在公元1008年,修成《大 宋重修广韵》 简称《广韵》 广韵》 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广韵》集《切 系韵书之大成,它问世后即代替了《切韵》 韵》系韵书之大成,它问世后即代替了《切韵》 及唐代的各种《切韵》的增订本。再加上, 及唐代的各种《切韵》的增订本。再加上,北宋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宋代的《广韵》 毕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宋代的《广韵》更为 大量流行。所以,后人所说的《切韵》系统, 大量流行。所以,后人所说的《切韵》系统,
上古汉语的韵部系统

职部
支部
锡部
鱼部
铎部
侯部
屋部
宵部
药部
幽部
觉部
注:冬部为战国韵部,从侵部分出。
阳声韵
蒸部 耕部 阳部 东部
〔冬部〕
二类 三类
阴声韵
微部 脂部 歌部
入声韵
物部 质部 月部 缉部 叶部
阳声韵
文部 真部 元部 侵部 谈部
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得。 如: 侯部 歌部
按韵尾 分类
阳声韵:以鼻音 -m、-n、-ng收尾得。 如: 东部 元部
入声韵:以塞音 -b、-d、-g收尾得。 如:屋部 月部
注:阴声韵、阳声韵得名称就是清代音韵学家孔广森提出来 得,戴震在此基础上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大类。
返回
逝将去女,
《周南·关雎》 不狩不猎,
适彼乐国。
-职部
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 不素食兮。《魏风·伐檀》
乐国乐国,
爰得我直。
《魏风·硕鼠》
(二)谐声法
清人段玉裁根据谐声系统得特点 提出了“同谐声者必同部” 得著名 论断,意思就是说声符相同得字必然 属於同一韵部。
谐声字得作用 一、根据“同谐声音必同部”得原则,就可以 把那些不用作押韵得汉字归入跟它们相同谐 声得押韵字得韵部。这对于上古汉语韵母系 统得研究确实就是一条极为重要而便利得途 径。 二、《诗经》、《楚辞》等韵文只能告诉我 们上古时代得韵类,却不能向我们提供上古时 代声类得信息。而根据谐声字“同谐声音必 同部”得原则,就可以归纳出上古汉语得声类。
王念孙古韵二十一部表
上声 上 上 上 上 上 上 上 上 上 上 上
平
上
古代汉语上古韵部

押韵的诗,读起来应该是和谐的,但是 《诗经》的韵脚,用现代汉语的语音去 读,有许多地方不和谐。
上古韵部研究简史
汉魏以后,人们读 《诗经》等先秦韵文, 觉得许多地方不押韵, 因而开始进行探讨。
上古韵部研究的历史
南北朝时期,提出“叶(协)句”的观 点。如:《诗经· 邶风· 燕燕》三章:“燕 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 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韵脚是“音”、“南”、“心”。
问题的提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因为这些字所属的韵 部之间具有 “阴阳对转”或者“旁转”、 “旁对转”的关系。
阴阳对转
在汉语语音的发展中,同一类相配的阴、阳、 入三个韵部,可以互相转化,即在主要元音不 变的前提下,阳声或入声可以失去鼻音韵尾或 塞音韵尾而变成同一发音部位的阴声;反之, 阴声也可以加上鼻音韵尾或塞音韵尾而变成相 应的阳声或入声。
阴声韵 之ə 幽u 例字
来媒悔使 舟流考
入声韵 职ək 觉uk
例字
特麦食富翼国 鞠覆告戚迪
阳声韵 蒸əŋ 冬uŋ 东ɔŋ 阳aŋ 耕eŋ 寒an 真en 文ən 侵əm 谈am
例字
梦兴雄 中降
宵o
侯ɔ 鱼a 支e 歌ai 脂ei 微əi
悄敖
侯驱输愉 乎马女下雨 支斯 沙嘉瓦皮蛇罗为 弟矢资葵 怀崔枚
上古韵部研究的历史
“南”字下《经典释文》引梁末沈重《诗音 义》说:“协句,宜乃林反。”意思是说, “南”字本读“乃林反”(nán),但在这章 诗里为了押韵,应临时改读为ní n,这样就与 上文的“音”和下文的“心”协句了。“协” 就是谐和的意思。 本质:强改字音以迁就今读,并非真正考明 古代的本音。
举例说明上古韵部的关系

上古韵部的关系引言在古代汉字的发展过程中,韵部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韵部是指字的音节部分,它是汉字的音韵体系的基础。
在上古汉语中,韵部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形成了上古韵部体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上古韵部的关系,包括上古韵部的定义、分类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上古韵部的定义上古韵部是指上古汉语中具有相同韵母的一组字。
在上古汉语中,韵部是由声母和韵母组成的,其中韵母是韵部的核心部分。
上古韵部的定义主要基于韵母的相似性和共性,即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韵母的字被归为同一个韵部。
上古韵部可以分为开口韵和合口韵两大类。
开口韵指的是韵母的舌位在发音过程中离开了口腔前部,如/a/、/e/、/o/等。
合口韵指的是韵母的舌位在发音过程中接近了口腔前部,如/i/、/u/、/ü/等。
这种分类方式基于韵母的发音特点,对于上古韵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上古韵部的分类根据韵母的不同组合方式,上古韵部可以进一步分为单韵部和复韵部两大类。
单韵部单韵部指的是只含有一个韵母的韵部。
在上古汉语中,单韵部主要由开口韵和合口韵组成。
开口韵的单韵部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韵部。
阴平韵部的韵母为/a/,阳平韵部的韵母为/e/,上声韵部的韵母为/o/,去声韵部的韵母为/ə/。
这些韵部的字形相似,但韵母的发音略有不同。
合口韵的单韵部包括阳平、上声和去声三个韵部。
阳平韵部的韵母为/i/,上声韵部的韵母为/u/,去声韵部的韵母为/ü/。
这些韵部的字形也相似,但韵母的发音有所区别。
复韵部复韵部指的是含有两个韵母的韵部。
在上古汉语中,复韵部主要由开口韵和合口韵组成。
开口韵的复韵部包括阳平、上声和去声三个韵部。
这些韵部的韵母组合包括/ai/、/ei/、/oi/、/ou/、/iu/等。
合口韵的复韵部包括阳平、上声和去声三个韵部。
这些韵部的韵母组合包括/ia/、/ie/、/io/、/iu/、/ua/、/uo/等。
上古韵部的关系上古韵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同韵母不同声调的韵部:上古韵部中,同一个韵母的字可能有不同的声调,这些具有相同韵母但不同声调的字被归为同一个韵部。
汉语史纲要第2版PPT第一编 第一章 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一)唇音
部分中古晓母字不与牙喉音字谐声,而与明、微母字谐声,这部分晓母字上古是清鼻 音声母(昏母)。
谐声的证据:
• 每 (明母)—— 悔诲晦 (晓母) • 靡 (明母)—— 麾 (晓母) • 微 (微母)—— 徽 (晓母) • 墨 (明母)—— 黑 (晓母) • 瞢 (明母)—— 薨 (晓母) • 勿 (微母)—— 忽曶笏 (晓母) • 亡 (微母)—— 肓 (晓母)
农, 泥母)
(二)舌音
2、舌尖鼻音和清鼻音
声训的证据: • 《释名》:“入,纳也。”(入,日母;纳,泥母) “男,任也。” (男,泥母;任
,日母) 《释名》:“尔,昵也。”(尔,日母;昵,娘母)
(二)舌音
2、舌尖鼻音和清鼻音 部分中古透、彻、书母字和泥、娘、日母字谐声,这部分字上古是清鼻音声母(妥母)。
谐声的证据:
• 體 (透母)—— 豊禮 (来母) • 獭 (透母)—— 赖癞 (来母) • 虿 (彻母)—— 厉 (来母) • 宠 (彻母)—— 龙 (来母) • 郴 (彻母)—— 林淋霖 (来母) • 瘳 (彻母)—— 翏寥戮 (来母) • 离魑螭 (彻母)—— 離醨缡 (来母)
(二)舌音
3、舌尖边音和清边音 部分中古透、 彻母字跟来母字谐声,这部分字上古是清边音声母(体母)。
,澄母) “冬,终也。”(冬,端母;终,章母) “肘,注也。” (肘,知母;注, 章母) “胗,展也。” (胗,章母;展,知母)
(二)舌音
2、舌尖鼻音和清鼻音
谐声的证据
• 曩 (泥母)—— 孃釀 (娘母)—— 穰讓 (日母) • 念 (泥母)—— 稔 (日母) • 溺 (泥母)—— 弱 (日母) • 诺 (泥母)—— 若 (日母) • 女 (娘母)—— 汝 (日母)
最新第九章 上古音的韵部

十一唐
古与十阳通为一韵
十二庚
此韵当分为二
庚古行切
古音古郎反。《诗·七月》二章:“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大东》六章:“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 《史记·孝文纪》:“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 《太史公自序》:“管蔡相武庚,将宁旧商。及旦摄政,二叔不飨。杀鲜放度,周公为盟。太任十子,周以宗强。” 晋陆机《管叔鲜赞》:“公旦居摄,三监叛亡。或放或殛,并祸武庚。” 《韵补》:“庚,居郎切。”《说文》:“庚,位西方,象秋时万物庚庚有实也。”《释名》:“庚,刚也,坚强貌也。” 《庄子》“庚桑楚”,《音义》曰:“庚桑,姓也。”《太史公书》作“亢桑”。按:今《史记·庄周传》作“亢桑子”,《列子》作“亢仓子。” 又按:《说文》“唐”、“穅”,皆以“庚”得声。
四部:(真)真谆臻文殷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平声)
五部:(萧)萧宵肴豪尤半幽(平声)屋半沃半觉半药半铎半锡半(入声)
六部:(歌)歌戈麻半支半(平声)
七部:(阳)阳唐庚半(平声)
八部:(耕)庚半耕清青(平声)
九部:(蒸)蒸登(平声)
十部:(侵)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平声)缉合盍叶怗洽狎业乏(入声)
顾炎武的古音学说显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但他的草创成就为古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成为古音学的真正创始人。
段氏古韵第六部系联图
兢冰小旻五章
兢冰小宛六章
蒸雄兢崩肱升无羊三章
烝烝烝烝烝烝烝烝文王有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章
蒸梦胜憎正月四章
胜乘承商颂元鸟
恒升崩承小雅天保六章
绳承抑六章
乘縢弓綅增膺惩承鲁颂閟宫五章
掤弓郑大叔于田三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脂部
皆阶谐资自次 私四指迟师矢 示视二比妣陛 琵迷低弟几妻 齐启西伊美媚
9
作为音韵材料的谐声字的缺点
一是造字的时候,可能有方言成分的掺 入,造成谐声系统中某些难以解释的现象;
二是因为几千年来字形的演变,某些字 是否属于谐声字、声符又是什么,都不易 辨认。
返回
10
二、上古韵分部的历史沿革
3
(一)系连法
系连法,又叫丝贯绳牵法,或叫丝联绳 引法,即通过互相押韵的字来推求韵部的 方法。
清人系联古韵文的韵脚字来归纳古韵部。 主要是系联《诗经》韵脚字。
4
例如:
求之不得, 坎坎伐辐兮,
硕鼠硕鼠,
寤寐思服。 置之河之侧兮,
无食我麦。
优哉游哉,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
辗转反侧。 胡取禾三百亿兮?
三岁贯女, 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
《周南·关雎》 不狩不猎,
适彼乐国。
-职部
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
乐国乐国,
不素食兮。《魏风·伐檀》 爰得我直。
《魏风·硕鼠》
5
(二)谐声法
清人段玉裁根据谐声系统的特点 提出了“同谐声者必同部” 的著名 论断,意思是说声符相同的字必然 属於同一韵部。
6
谐声字的作用 一、根据“同谐声音必同部”的原则,就可 以把那些不用作押韵的汉字归入跟它们相同 谐声的押韵字的韵部。这对于上古汉语韵母 系统的研究确实是一条极为重要而便利的途 径。 二、《诗经》、《楚辞》等韵文只能告诉我 们上古时代的韵类,却不能向我们提供上古 时代声类的信息。而根据谐声字“同谐声音 必同部”的原则,就可以归纳出上古汉语的 7
上古汉语 的韵部系统
讲授内容
• 考定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 • 上古韵分部的历史沿革 • 上古汉语的韵部 • 思考与练习
2
一、考定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
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以《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 为研究物件,采取系联的方法从中归纳出 上古的韵部;一个是以《说文解字》中的 谐声字为研究物件,通过谐声系统去印证 《诗经》的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
回
17
段玉裁古韵十七部
一部:(之) 之咍(平声)职德(入声) 二部:(宵) 萧宵肴豪(平声) 三部:(尤) 尤幽(平声)屋沃烛觉(入声) 四部:(侯) 侯(平声) 五部:(鱼) 鱼虞模(平声)药铎(入声) 六部:(蒸) 蒸登(平声) 七部:(侵) 侵盐添(平声)缉叶怗(入声) 八部:(覃) 覃谈咸衔严凡(平声)合盍洽狎业乏(入声) 九部:(东) 东冬钟江(平声) 十部:(阳) 阳唐(平声) 十一部:(耕) 庚耕清青(平声) 十二部:(真) 真臻先(平声)质栉屑(入声) 十三部:(谆) 谆文欣魂痕(平声) 十四部:(元) 元寒桓删山仙(平声) 十五部:(脂) 脂微齐皆灰(平声)术物迄月没曷末黠鎋薛(入声) 十六部:(支) 支佳(平声)陌麦昔锡(入声) 十七部:(歌) 歌戈麻(平声)
12
清代至民国
顾炎武 江永 戴震 段玉裁
十部 十三部 十五部 十七部
王念孙 二十一部 江有诰 二十一部 章炳麟 二十三部 黄 侃 二十八部
顾炎武
戴 震
段玉裁
王念孙
章 炳 麟
13
顾炎武古韵十部 一部:(东)东冬钟江(平声) 二部:(支)支半脂之微齐佳皆灰咍尤半(平声)质术栉昔半职 物迄屑薛锡半月没曷末黠鎋麦半德屋半(入声) 三部:(鱼)鱼虞模麻半侯(平声)屋半沃半烛觉半药半铎半 陌麦半昔半(入声) 四部:(真)真谆臻文殷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平声) 五部:(萧)萧宵肴豪尤半幽(平声)屋半沃半觉半药半铎半 锡半(入声) 六部:(歌)歌戈麻半支半(平声) 七部:(阳)阳唐庚半(平声) 八部:(耕)庚半耕清青(平声) 九部:(蒸)蒸登(平声) 十部:(侵)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平声)缉合盍叶怗洽狎业 乏(入声)
十九、安部(元):元寒桓删山先半仙 (阳)
七类 二十、霭部(祭):祭泰夬废齐半皆半 (阴)
二十一、遏部(月):月曷末黠鎋屑薛 (入)
二十二、音部(侵):侵覃半谈半咸半盐半添半 (阳)
八类
二十三、邑部(缉):缉合半盍半洽半叶半帖半 (入)
二十四、醃部(谈):覃半谈半盐半添半咸半衔严凡 (阳)
九类
二十五、部(叶):合半盍半叶半帖半洽半狎业乏 (入)
宋代
南宋年间古音学家吴棫是第一个把古韵作为专 题进行研究的人,著有《毛诗补音》、《楚辞释 音》和《韵补》。
古音学家叫郑庠,著《古音辨》,分“阳支先 虞尤覃六部。”
11
明代
明朝末年,出了一位著名的音古学家陈第,他 提出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 转移”的至理名言。他认识到上古的语音与后代 的语音是不同的,南北朝以后所谓的“叶韵”, 实际上就是古人的本音,并不应随意改读,辗转 牵就。在《毛诗古音考》这部书里,他列举了几 百个字,每个字以《诗经》韵语为“本证”,其 他先秦典籍中的古韵语为“旁证”,确定哪些字 在古代本来就是那么押韵的,与后代语音之所以 不一致,那是语音演变的结果。
回
14
江永古韵十三部
一部:(东)东冬钟江(平声) 二部:(脂)支半脂之微齐佳皆灰咍尤半(平声) 三部:(鱼)鱼虞模麻半(平声) 四部:(真)真谆臻文殷魂痕先半(平声) 五部:(元)元寒桓删山先半仙(平声) 六部:(宵)萧半宵肴半豪半(平声) 七部:(歌)歌戈麻半支半(平声) 八部:(阳)阳唐庚半(平声) 九部:(耕)庚半耕清青(平声) 十部:(蒸)蒸登(平声) 十一部:(侯)尤半侯幽虞半萧半宵半肴半豪半(平声) 十二部:(侵)侵覃半谈半盐半(平声) 十三部:(覃)覃半谈半盐半添严咸衔凡(平声)
例如:
父 布 甫 -父声
釜 斧 -父声 怖 佈 -布声 捕 浦 -甫声 蒲 - -浦声
这组字归根结 底都从父得声。
鱼部
以 矣 能 台-以声
似 姒--以声
挨 俟--矣声
態 --- 能声
笞 始--台声
这组字归根结 底都从以得声。
之部
8
尼 比 旨--匕声
泥 ---- 尼声 毗 妣 庇-比声 指 脂 耆-旨声
回
15
一类 二类 三类 四类
戴震古韵九类二十五部表
一、阿部(歌):歌戈麻
(阴)
二、乌部(鱼):鱼虞模 (阴)
三、垩部(铎):铎
(入)
四、膺部(蒸):蒸登
(阳)
五、噫部(之):之咍
(阴)
六、億部(职):职德
(入)
七、翁部(东):东冬钟江 (阳)
八、讴部(幽):尤侯幽 (阴)
九、屋部(屋):屋沃烛觉 (入)
十、央部(阳):阳唐 (阳)
十一、夭部(宵):萧宵肴豪 (阴)
十二、约部(药):药 (入)
16
十三、婴部(耕):庚耕清青 (阳)
五类 十四、娃部(支):支佳 (阴)
十五、厄部(锡):陌麦昔锡 (入)
十六、殷部(真):真臻谆文欣魂痕先半 (阳)
六类 十七、衣部(脂):脂微齐半皆半灰
(阴)
十八、乙部(物):质半术栉物迄没黠半屑半薛 (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