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研究报告doc

合集下载

小学课题研究-《发展性教师评价实验与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课题研究-《发展性教师评价实验与研究-》---结题报告

突出人本理念调动多元参与―――发展性教师评价实验与研究结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回溯教育评价的发展历史, 历经了三个阶段: 测量时代、描述时代和判断时代。

80年代末, 美国教授枯巴和林肯《第四代教育评价》一书, 首次提出了第四代教育评价的要概念, 把布卢姆关于形成性评价理论前推进了一步, 英国针对奖惩性评价难以调动评价对象的积极性, 不易取得评价对象的坦诚配合等弊病, 制订了发展性评价制度。

其特点是: 从将评价对象看作客体, 到重视评价对象的主体性, 从教育价值的一元论到重视教育价值的多元性, 从重视评价的鉴定与奖惩功能到重视评价的发展与激励功能, 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促进评价对象的提高和发展。

教育评价进入了“人本时代”或称“发展时代”。

就现在而言, 目前普通小学大都是奖惩性评价, 着眼于教师分等, 评价结果直接同教师的奖金、荣誉、晋级、下岗挂钩, 其核心是利用奖惩刺激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从有关专家抽样调查的基本情况看, 有以下几种类型:①积分评价法;将教师的工作态度、过程、教学成绩等分为若干方面。

每个方面用统一的量化标准计分, 并用数据统计, 处理分数, 然后分等奖惩。

②素质等级评价法, 将教师的德、勤、能、绩四个方面通过民主评价分等。

然后赋值量分。

③综合评价法, 对能量化的指标通过量化计分, 对不能量化的指标分等赋值, 最后加权求和。

④其余学校还停留在原始评价状态, 其中大多数单纯依据考试成绩分等。

深入研究上述方面, 不难发现存在以下弊端:①过于强化和细化量化指标, 削弱了许多人文因素在评价结果中的影响。

②有的评价标准太粗糙, 太简单或者干脆没有评价标准, 使评价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过大。

③单纯依据考试成绩分等使“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④不合理评价结果摧毁教师的自尊心, 自信心和积极性。

根据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的趋势, 根据我区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我校实施“参与式”教育课题实验的要求, 我们看到教师评价方案还有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 比如:“人文性”管理因素体现不够, 关注教师个性差异和发展不够, 评价的增值功能研究不够等, 为扬长避短, 我校审时度势, 与时俱进, 特提出了“发展性教师评价研究”的课题。

构建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探索(沈旭东)

构建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探索(沈旭东)

构建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探索内容摘要:《构建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的研究》课题经近三年的研究和实践,初步在我校构建了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主要工作如下: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内容;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改革;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改革尝试。

通过以上尝试,初步形成我校全面素质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并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一定成果。

关键词:小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性评价体系为改变我校学生评价落后局面,推进新课程和素质教育改革,我校《构建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的研究》课题于2006年11月申报,经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专家组的评审,于2007年5月被立项为温州市教育教学评价研究课题。

我们进行构建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的研究课题的目标,就是要根据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通过研究构建一个方式多样、主体多元、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适合我校实际的评价体系。

下面是我校近几年在构建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一些尝试做法:一、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内容的尝试我国实施的教育是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系统教育,新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而且这五部分处在相同重要的位置。

教育部在《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指导》中提出,评价的内容除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外,还要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基于此,我们构建的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包括一般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见表一)。

1. 一般性发展目标:(1)思想品德评价。

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目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智力外,还包括思想品德方面。

评价学生是否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遵守公德、具有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是否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尊重并理解他人;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学习能力评价。

在传统的学生评价中,学生充当的仅是学习的机器或知识的存储器。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国新课程标准已经全面实施,并对小学生的学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课程标准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评价体系,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环境。

首先,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在过去,小学教育更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现在,课程设置更加综合,涵盖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通过规定学科间的关联与融合,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并培养出各个方面的素质。

例如,在语文课程中,除了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也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

其次,新课程标准推动了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教育模式多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而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

学生在参与式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主动地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新课程标准也注重了学习策略的培养,学生能够通过学会自主规划学习时间、合理安排学习任务等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新课程标准注重了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通过课程设置的改变,学生能够更多地进行实践和实践性学习。

例如,在科学课上,学生可以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现象,探索科学原理。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通过参与实践性学习,学生还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重要素质。

另外,新课程标准还注重了评价体系的改革。

以往的评价主要以考试为主,侧重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

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包括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注重自身的发展,培养了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学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不仅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其综合素质,还改变了学习方式,注重了实践与体验,以及评价体系的改革。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小学生的学业发展会更加全面、积极和有益。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结题报告主要容:本课题旨在有效地探索新课程下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价理论,促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改善传统的教育评价理论体系;寻求发展性评价的理论机制,丰富教育的综合素质评价理论。

本课题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

提倡教师应当关心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高度重视学科学习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积极意义和作用;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容,享受作为评价主体的学生在自评及互评过程中情感价值上的愉悦体验。

通过实施综合素质的评价,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过程,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的关注点、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种素质的提高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产生了“我能行”的自信心,形成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拥有不断进取,决不低头的耐力和抗挫折能力。

并为今后的发展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一、课题背景几年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地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发展,随着这种推进,课程改革与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成为能否使素质教育获得突破性进展的核心与关键的问题,亦成为教育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而学生评价又是“评价问题”的重中之重。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县的实施,改革原有的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已成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性问题。

传统的学习评价以"知识获得"为价值追求,学生在课业负担上不断加重,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无暇顾及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进入新课改实验之后,尤其是认真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与《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之后,深切感受到,评价改革首先是评价理念的变革,因而,要重新认识评价的功能效用,要彻底改变以往过于单一、集权的评价,通过评价要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从当前我国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1、评价目的:对于学生品德和习惯的评价过于模糊、过大、不够具体;对于学业成绩的评价主要用于甄别和选拔,而不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2、评价容: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中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感、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3、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4、评价方法:过于单一,一般为等级评价+综合性评语。

《学生学业评价的研究》结题报告

《学生学业评价的研究》结题报告

《学生学业评价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本课题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生存发展着想,提出“学生学业评价的研究”这一课题,它的背景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评价和考试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作为学生学业评价无论在功能和价值上,还是在学科内容、呈现方式以及对考试结果的处理上,都要力争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和工作思路,形成适合本地区的学习评价内容、形式、手段,以利于新课程的深入实施。

但是我们的评价仍存在以下弊端:1、评价方式的传统。

“穿新鞋,走老路”是人们对实施新课程中学生学业评价的担心。

的确,即使是课程改革的今天,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仍然以考试(已经具有指挥棒的功能)为主要方式,或成为唯一的学业评价方式,而且基本是一次定终生,单一乏味,缺少灵活,缺乏多元学业评价方式;仍然是以分数量化为评价学校、老师的标准,老师看分数,学生看分数,家长看分数,社会看分数;死记硬背、知识性强的知识仍然是书面考试主要的评价内容,忽视学习能力和学生潜在力的培养;重结果、轻过程,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的现象还极其严重和普遍。

2、评价手段的滞后。

新课程中,理念新,教材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新,教师的教学行为更新,但是学生学业到底怎么评价,至今却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为最好的方式。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有关的教育评价理论出台了不少,原则说了一大堆,但是,直到今天都缺少一个既有新课程改革共识又便于操作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使得课程改革的老师摸不着头脑,迷失方向,学科课堂教学凭着自己的主观意思转,人云我也云,社会、家长更是不知所措。

3、统一格局的沿用。

11-12--曼洛河坝小学发展性评价工作经验总结

11-12--曼洛河坝小学发展性评价工作经验总结

学校发展性评价工作经验总结曼洛河坝小学2011.7学校发展性评价工作经验总结我校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的《小学生素质教育发展性评价模式的研究》经过几年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自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后,我国各地中小学已经在改革传统考试评价制度方面的大量实验,如:推行“等级分”和“综合素质报告单”,进行考评制度改革等等。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构建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环节之一。

现行的学生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而忽视发展性功能,过分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且指标单一,方法单调,评价主题单一,已经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瓶颈。

为使评价方法多样,指标多元,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形成生动活泼、开放教育氛围,特开展小学生素质教育综合评价模式的探究。

我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评价本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评价内容多元化,既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既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既重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也重视在学校的课程管理、教学实施等管理环节中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形成生动、活泼、开放的教育氛围。

评价标准既注意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统一要求,也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

评价方法多样化,探索科学、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重视学生、教师和学校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我校的评价课题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实验研究和行动研究的方式,探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生的评价标准和措施。

《小学生综合学业质量评价研究》课题工作报告.doc

《小学生综合学业质量评价研究》课题工作报告.doc

《小学生综合学业质量评价研究》课题工作报告《小学生综合学业质量评价研究》课题工作报告《小学生综合学业质量评价研究》课题工作报告一、课题名称:小学生综合学业质量评价研究二、课题批复文件: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三、研究经历的时间、研究的问题与成果202*年11月202*年9月,历时三年。

研究的问题是“小学生综合学业质量评价研究”。

通过研究与实践,在学生多元化评价体系和星级评价研究的研究与实施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通过数学学科为主体的小学生综合学业质量评价的研究,在学校整体及各学科中广泛开展学生多元化评价策略的研究,构建星级评价体系,教师通过表扬卡等形式激励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构建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一方面让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四、组建课题组课题研究主持人:*********课题组成员:************************************************************** **********五、课题研究的任务、指导思想研究任务:1、组织实验教师针对不同学科进行小学生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研究的设计与实施工作;2、深化课题研究,开展系列研讨活动,完善对学生学业评价的动态评价并积累资料,形成阶段性成果;3、实施阶段培训,开展阶段性专题研讨会,不断总结并及时进行评价方法上的调整。

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关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平等,在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等得到尊重,让学生成为具有鲜活个性的受教育者,快乐学习和成长。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1、酝酿准备阶段:202*年11月202*年1月搜集文献资料,理性思考和提出相关问题,进行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论证,拟订课题研究框架并形成论证报告。

小学生发展性评价实验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发展性评价实验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发展性评价实验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9月,我校承担了区“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的课题研究。

通过三年多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具有区小学特色的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完成了研究方案所确立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圆满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现将实验研究情况报告如下:一、课题的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教育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难点,学生评价又是教育评价的核心内容。

学校教育实践,特别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急迫地需要研究学生评价,对学生科学、公正、公平、全面、准确地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是推进和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现行学生评价显得与之愈来愈不适应,突出反映在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与个体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

评价的核心仍然是以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为主,“以分数论英雄”,对学校的教育方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极易产生误导。

要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到实处,必须建立与之配套的反映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小学生评价体系,构建新课程学生发展体系。

我校对小学生评价研究早有研究,从素质教育沿革的初期,我校就对实施素质教育作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尝试构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激励、导向机制;建立了较为科学的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价体系及实施方案;建立了科学的评价方式(手段),使学生个体、群体、教师、家长参与评价,使学校、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目标中心课堂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研究》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目标中心课堂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研究》

《目标中心课堂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目标中心课堂发展性评价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一)为了学生的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学校实施新课程改革。

为打造高效课堂,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所改善,但因教学评价仍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课堂的目标性僵化,不利于学生的素质发展。

为此,学校以教学目标为主要抓手,从目标中心课堂的制定、达成、检测和巩固这几个阶段为突破口,让学生明确学习知识的方向,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发展性评价为导向,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提高学习成绩。

(二)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目标中心课堂使学生成为课堂改革最大的受益者的同时也不断促进教师们的专业化发展。

目标中心课堂使教师在关注教学目标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和素养发展,通过课堂上的学习互动,启发学生自己领悟,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相长,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会督促教师加强对自己的教学教法的研究和实践,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师们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为了学校发展绿色教育的需要近几年,由于城市改造拆迁和进城务工人员流动性大等原因,学校生源质量较差。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水平要求比较低或根本不重视自己孩子的学习,学生厌学现象较为普遍。

学校实施目标中心课堂改革,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业负责,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负责,学校对师生的未来负责。

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更多学生能得到教师的关注和指导,促进了教育过程面向全体学生目标的实现,提升绿色教育的教学质量,建设老百姓满意的家门口优质学校。

二、课题界定目标中心课堂:即以课堂上的教学目标为突破口,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以构建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集体备课形式为保障,以导学案为抓手,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

基本教学流程为:课前亮目标;课中求目标;课末测目标;课后固目标。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开题报告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开题报告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开题报告课题主持人:赵锐利申报人所在单位:赵县北王里镇康贾村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开题报告课题主持人:赵县北王里镇康贾村学校赵锐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经赵县教育协会、赵县教育局教研室审定批准,被列为赵县教育协会、赵县教育局教研室“十二五”规划教育科研课题。

现根据《赵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的规定,撰写开题报告,请予审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综合素质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教育部早在2002年就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当前评价体系突出反映在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要求建立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近年来,综合评价改革也在不断推行。

由于条件限制,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资料检索主要通过百度学术用关键词“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进行。

通过检索及浏览,目前该项目的研究现状呈现以下几种特征:1、相关资料较丰富。

鉴于我国新课程改革已进行多年,因此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的研究资料较多,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的资料。

2、评价体系的构建维度不唯一。

众多的评价体系指标构建呈现多元化,内容各不相同。

仅举两例:如上海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博学知识能力、艺术审美能力,这四大方面学习潜能的评价。

北京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思想道德、学业成就、身心发展、审美素养、个性发展五个维度构建。

从目前检索的资料中看,均未提供评价体系维度确立的依据。

3、评价体系的构建多理论说明,展现的实际范例少。

检索所得资料中,多方案、实验报告等理论文件或框架说明,展现的实际范例少,实际操作的借鉴性较弱。

新课程下小学生语文学习表现性评价的实践与研究课...

新课程下小学生语文学习表现性评价的实践与研究课...

《新课程下小学生语文学习表现性评价的实践与研究》课题中期总结学生学业评价《新课程小学生语文学习表现性评价的实践与研究》自2003学年准备,2004学年提出申请,并获得天河区科研办立项资助,至今我们课题实践与研究已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申请阶段,研究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我们做了以下的工作。

准备阶段:我2003学年开始进行语文新课程教材的学习与实验,在新教材的实施中我们发现新教材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最大的不同是重视学生全面语文素养的提升。

明确提出教师要围绕三维目标进行语文教学。

过去,我们语文教学目标主要指向知识与能力,而新课程提出不仅要指向知识与能力,而且要指向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面对这样大的变革,而我们的学生学业评价仍然只有一把尺子——纸笔测验来检测学生语文学习情况。

我们深深感受到用这一把尺子来评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是否达到三维目标是绝对不行的。

必须寻找一种新的评价方法,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补充。

那么这种方法在哪儿呢?那一段时间,我们几乎把《语文课程标准》熟读成诵了。

我发现《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这一部分,对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例如第19页有这样一段话:“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在第21页又有这么一段话:“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态度。

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况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这些建议实际上就是提示我们一线的新课程语文教师应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法评价学生语文学习。

恰好在这时,我们学校作为“广州市第三阶段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的试点学校,在市教研室杨健辉老师的指导下,确立了学校研究的方向:进行表现性评价的研究。

促进小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

促进小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

《促进小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开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虽然素质教育开展了多年,但依然是举步维艰,任重道远。

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还是根深蒂固,积重难反。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教育改革的深入,原有的课程观越来越暴露出对学生作为有思想的个体生命的忽视,课程设置上表现为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单纯划一的要求,这就使得作为课程计划执行者的教师,在教学目标上缺乏开放性,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作为课程目标实施对象的学生,置身于缺乏自主性和选择性的狭小空间内,很难实现自身的创造性和潜能的开发,教学双方被课程工具化和功利化,严重阻碍了学生有差异的主动发展。

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来看,构建和谐社会、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和谐共处等现代观念,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在避小学生个性、人格发展中的划一性或模式化的同时,更要思考不同个性之间如何共处,追求“和而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十五”期间,我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基于“教育在关注小学生作为一个正常人的基本身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要关注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个别差异性”的认识,从学校文化、班级管理、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方式等方面,开展了《小学个性教育研究》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为此,我们提出“促进小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这一课题,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思想,树立促进农村小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培养的观念,使小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同时,通过课题研究,揭示促进小学生个性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探索学生自觉主动地在德、智、体及知、情、意、个性特长等方面得到比较全面、比较充分发展的教育途径。

二、课题界定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心理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水平的复杂的完整体,个性心理结构中的各个部分是彼此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它包括三个亚结构,即:动力结构(如兴趣、动机、价值判断等)、特征结构(如能力)和调节结构(如自我意识、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等)。

小学生发展评价报告

小学生发展评价报告

小学生发展评价报告学生信息- 姓名: 小明- 年级: 小学一年级- 学校: XX小学总览小明同学是我们班级中的一位活泼、好奇心强、懂事、有责任心的学生。

在过去的一年里,小明在学习、生活、品德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学习方面学习态度小明一直以来都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对于学习充满了热情。

他课堂上认真听讲,勤奋做好课后作业。

在完成任务时,他能够专心致志,屡战屡胜。

小明还积极参与课外辅导班,并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学习成绩小明在课堂上的表现一直都很出色。

他掌握的知识点较为扎实,能够灵活运用并进行巧妙的拓展。

小明的语文、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尤其在数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他善于思考,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明的综合素质优秀,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品德方面独立自主小明表现出了极大的独立和自主意识。

他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准时完成作业。

即使在遇到困难时,小明也能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甘于接受挑战。

在学校生活中,小明也能够独自完成日常事务,如整理书包、自理餐具等。

他的独立性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也促进了他的全面发展。

团队合作小明是一个团队合作的好搭档。

在小组活动中,他能够积极参与并与其他同学良好合作。

他懂得倾听他人意见,也能够妥善处理各种关系。

无论是分工合作还是集体讨论,小明都能积极参与,注重团队的整体成果。

他的合作能力不仅在学校中得到了锻炼,也受到了家庭的培养。

乐于助人小明同学是一个非常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他热心帮助同学解答问题,耐心指导并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

他也能主动帮助老师收拾教室、整理物品等。

小明的乐于助人不仅展现了他的爱心,也培养了他的社交技能和责任感。

家庭支持小明的家庭非常重视他的教育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他父母注重培养他的独立性和责任感,鼓励他通过读书、参加课外活动等方式全面发展。

小明的父母还积极关注他的学习情况,并与老师保持沟通,共同为他的学习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研究报告篇一: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报告《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报告万州区沙河小学课题组一、问题的提出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教育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学生评价又是教育评价的核心内容。

学校教育实践,特别是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急迫地需要研究现行学生评价,改革学生评价中的不合理内容,探索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公正、公平、全面、准确的评价,这将是推进和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现行学生评价显得与之愈来愈不适应,突出反映在重甄别选拔,轻激励改进;重结论,轻过程;重学习成绩,轻全面发展;重纸笔测试,轻综合实践;重教师“评判”,轻学生参与。

评价的核心内容仍然是以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为主,“以分数论英雄”,缺少对学生全方位的评价,这对学校的教育方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极易产生误导。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稳步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小学生评价体系,构建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二、研究的目的1、探索和研究解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生评价的理念、方法与途径;2、构建新课程条件下小学生评价功能的再认识、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3、建立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小学生评价量表与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4、以研促培、以研促教,转变教师的评价观念,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1、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中的政策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指出了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原则,概括起来讲有:全面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过程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多元化原则和实用性原则。

2、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中的发展心理学支持(1)发展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个体和组织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循序渐进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内因是发展的根本,外因是发展的条件,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观点告诉我们,在认识与实施发展性评价的过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评价对象,尊重评价对象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强调评价对象的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监控,注重评价对象发展变化的过程,使评价成为促进评价对象不断发展的教育活动。

(2)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有发展的潜能,而且有发挥潜能的内在倾向,即自我实现的倾向。

自我潜能的正常发挥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而无条件的尊重是自尊产生的基础,因为一般来说,当别人对自己有好感(尊重)时,自己才会对自己有好感(自尊);人本主义学习论重视学习者高层次学习动机的激发,强调充分发展学习者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的体系,从而使学习者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这些观点告诉我们,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创造一种环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学生,对学生有信心,相信学生具有发展的潜能,相信学生有能力发展自我;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3、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德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有多种类型,如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能等,每个人在各种智能上的发展有各自的特点。

因此,注重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以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发挥评价的功能,培养出具有分析、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学生,让学生发挥其所长。

总之,教育学、心理学等为新课程条件下小学生发展性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托,国家法律为新课程条件下小学生发展性评价提供了法律依据,国家的有关教育政策为新课程条件下小学生发展性评价提供了政策保障,国家教育行政机关为新课程条件下小学生发展性评价提供了实践依据。

四、研究的过程(一)准备阶段(XX年10月—XX年12月)收集有关文献资料,制定课题实验研究方案,培训教师,学习与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明确了实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二)实验阶段(XX年12月—XX年12月)1、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探究;2、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优化教师评价,落实学生评价”的探索。

(三)总结阶段(XX年3月—XX年5月)收集、整理各种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汇编论文集。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1、思想品德评价《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了解更多的信息,促进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发展。

”因此,我们要改变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评价,克服过去“教师一人定乾坤”这样一种评价主体单一的弊端,遵循价值导向原则、民主互动原则、激励发展原则和评价反馈原则,鼓励学生本人、同学之间进行评价,将评价变为师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活动,形成评价活动的多元化。

通过评价活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激发学生所蕴藏的潜能,使学生找到积极的参照标准,改进自己的品德行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改变知识学习与行为表现相脱离的现象,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对此,我们拟订了《沙河小学学生思想品德评价表》,表格结构如下:2、课堂学习评价开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堂学习评价,就是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状态,观察了解学生并随机作出及时的评价,使学生学会学习,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建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势头。

(1)注意状态的评价俄国伟大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

”因而,课堂上我们通过观察学生的目光是否追随教师或发言者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回答是否针对所问;倾听是否全神贯注等进行评价,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参与到学习中。

(2)参与状态的评价我们对学生课堂参与状态的评价,可以看学生是否全程参与学习;互动是否积极投入思考或踊跃发言;是否兴致勃勃地阅读讨论;还可以看有没有一些学生参与教(比如:在小组学习讨论时给予别人指点帮助或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也可以看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语文:听、说、读、写;数学:操作、演示推理、计算等)。

(3)交往状态的评价学生交往状态的评价,可以看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的合作;也可以观察整个课堂教学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愉悦、主动;还可以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是否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

(4)思维状态的评价观察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看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是否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说明所学知识;在观察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时,看学生是否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激烈的争论,呈现出“唇枪舌剑”的场面;观察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创造性时,看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标新立异,是否具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等,从而评价学生的课堂思维状态。

(5)情绪状态的评价在课堂上感受到他们张扬的活泼生气,可以通过捕捉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去分析评判。

在学生个别回答问题时,还可以观察其他学生的反应来调控,如摇头否定,则表明他有异议;如情绪激昂、跃跃欲试,则表明他还有独到见解。

我们也可以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调节学习情绪。

比如,学生能从激烈的争论一下子转入到专注的聆听,能从会心的“轰堂大笑”一下子转入到悄然无声的静心思考,这就表明学生进入了一种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绪状态之中。

(6)生成状态的评价课堂上学生生成状态,可以看学生在全身心投入学习时,是否在自主、合作、探索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是否伴有满足、成功、喜悦等情感体验,并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还可以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无独特的表现,是否提出深层次的问题或得出不同寻常的答案,学生的个性是否得以凸现。

教师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良好的生成状态,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讨论问题、发表看法、解决问题等方面进行分层次训练,根据训练的难易程度提问不同的学生,教师用肯定、激励、赞赏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其有效生成新知识。

如:对优生可说“你说得太好了,我怎么就没想到呢?”“你提的问题太好了,你真行。

”对差生可说“相信自己,你一定能做得好。

”“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试一试。

”等。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制订了《沙河小学学生课堂学习状态评价表》和《沙河小学学生课堂学习评价统计表》来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在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表格结构如下:沙河小学学生课堂学习状态评价量表篇二:新课程下小学生学习发展性评价的研究《新课程下小学生学习发展性评价的研究》结题报告华容县实验小学课题组韩迪武袁西平张利军张亚会刘建军易祥臧迎春谢杨郝丽萍王翠莲邓伟卢丽艳所谓学习发展性评价,指从注重学习结果评价到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从单向的教师评价为主到师生和学生相互间的合作评价,以动态发展的观点以记录真实成长过程为目的的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状态。

我们实验小学是湖南省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学校、岳阳市素质教育示范校、华容县窗口学校,自XX年上学期开始,便把评价的目光聚焦在学生学习发展上,我们按照预定方案,通过两年多的实验研究,尝试了一些做法,积累了一些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

一、问题的提出(一)问题提出的背景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轰轰烈烈全面开展,其意义重大深远,在中国教育史上的作用,有人把它等同于“五四运动”。

课程改革不是单纯地换教材,而是一个全面性的基础性的系统工程,包括了大纲和教材,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环境和手段,教学思想和理念,教学测试和评估等,全方位的划时代的革新和创造。

考试制度、评价制度的革新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评价既是教学过程的终结环节,又是起始环节,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导向作用。

传统的学习评价的内容和形式,早已不能适应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水平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1)评价目的强调“甄别与选拔”。

(2)评价主体“单一化”。

(3)评价内容“唯智育论”。

(4)评价时空唯“课程教学”。

(5)评价标准唯“相对标准”。

(6)评价性质定性与定量相分离。

(7)评价操作“机械单一”或“主观臆断”。

(8)评价种类,唯“终极性评价”。

(9)评价研究“相对滞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