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病在水鱼类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作者:王玉军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年第06期近年来,随着集约化水产养殖的发展,养殖密度越来越大,鱼病的发生率和危害性不断提高,已成为制约国内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寄生虫病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寄生虫对鱼类不会产生明显的危害,在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中,宿主和寄生虫种群之间常处于平衡状态;然而当环境与生态急剧改变时,寄生虫就有可能大量侵入宿主,从而导致寄生虫病暴发,给渔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1 危害寄生虫对鱼类的影响显著时可引起宿主生长发育缓慢,反抗力下降,甚至造成死亡。
寄生虫病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破坏鱼体组织如体表、鳃、肠道等,引起细菌感染;二是吸收鱼体营养,影响鱼体生长;三是破坏鳃丝,影响鱼类呼吸功能,造成死亡;四是影响商品价值。
总之,鱼体寄生虫病不仅影响鱼类生长、导致鱼体消瘦、免疫力下降、抗病力差,而且鱼品质也极差,影响商品价格,严重的直接造成死亡(特别是鱼苗死亡率高)。
因此,对鱼体寄生虫不可忽视,应根据寄生虫繁殖周期(生活史)定期杀灭防治。
2 预防2.1 强化饲养管理2.1.1 饲料清洁病原体往往粘附在饲料中进入池塘,因此投喂的饲料必须清洁、新鲜,最好经过消毒、杀虫(特别是投喂草及农、副产品的渔塘)。
最好投喂颗粒饲料。
2.1.2 食场药物杀灭残渣剩饵往往成为病原体的繁殖场所,因此要经常对食场进行药物杀灭寄生虫。
2.2 改善水体环境越冬期间,由于池塘较少换水,各类水生生物的代谢废物蓄积在水中,春季水温升高后,这些代谢废物分解较快,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
氧量不足时会产生大量的有毒中间产物,使鱼类的抵抗力大大下降,感染包括寄生虫在内的各类疾病的机率增加。
因此,在进入春季后,除了要适当换水外,一定要保持水体的高溶氧与良好的水质环境,可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与消毒剂,改善鱼类生存的水体环境。
2.3 切断传播途径2.3.1 建立检疫制度对从外地引进,或引种到外地去的种鱼、苗种进行检疫,禁止携带病原体,并在鱼种人池前用200mg/L高锰酸钾浸泡30min,确认无病和无病原后再放养,以防地区性寄生虫病扩散传播。
鱼类寄生虫病综合防治措施
鱼类寄生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对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虽然较多,但要使发病的水产品符合绿色食品要求,对防治的方法及用药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应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治疗、慎重用药”的原则。
一、预防措施1.提高鱼体自身抵抗力鱼类越冬期间,体质消耗较大。
因此,要注意加强鱼类的营养,选用较好的配合饲料投喂,但要注意每次投喂的量不要太多。
同时,可定期在饲料中添加一部分营养及免疫调节剂,例如“免疫活性促长剂”、“鱼饲佳”等,可使鱼类的体质得到较快的恢复,大大提高对外界寄生虫等病原生物的抵抗力,有效防止寄生虫病的暴发。
2.改善水体环境越冬期间,由于池塘较少换水,各类水生生物的代谢废物蓄积在水中,这些代谢废物分解较快,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
氧量不足时会产生大量的有毒中间产物,使鱼类的抵抗力大大下降,感染包括寄生虫在内的各类疾病的机率增加。
因此,除了要适当换水外,一定要保持水体的高溶氧与良好的水质环境,可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与消毒剂,例如每10-15天施用一次“益池保”,或15-20天施用一次“保水王”,有效促进水体浮游植物的生长和水色的好转及鱼类的摄食,防止代谢废物的积累,有效改善鱼类生存的水体环境。
3.杀灭鱼体携带的寄生虫由于鱼体在越冬前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寄生虫,水温一有升高,这些寄生虫很容易大量繁殖,使鱼体大量感染。
为了防止寄生虫病暴发,可选用市场上一些安全、高效、无公害的药物,例如“鱼虫杀星”、“克虫王”系列药物等,较彻底地杀灭越冬鱼体本身携带的少量寄生虫。
二、治疗方法及其用药鱼类寄生虫病暴发后,虽然治疗的措施较多,但由于养殖的产品要符合无公害绿色食品的质量标准,在药物的选用上一定要慎重。
1.禁止使用的杀虫药物①含砷制剂:如福美砷等;②含汞制剂:如硝酸亚汞和醋酸汞等;③有机氯杀虫剂:如五氯酚钠等。
2.控制使用的杀虫药物如敌百虫、敌敌畏、乙酰甲胺磷等有机磷类(高灭磷、杀虫灵)。
此类含磷杀虫剂虽然能够较有效控制鱼类患寄生虫病,但其本身对鱼类的毒性较大。
水产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预防治疗
水产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预防治疗水产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然而,水产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问题,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
因此,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疾病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并提出一些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一、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在水产养殖中十分常见,常见症状包括鳃部出血、溃烂、腹部肿胀、食欲减退等。
细菌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水体传播、饵料传播和爬行动物传播。
为了预防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提高水质管理水平,保持水体清洁。
2. 严格控制饵料的使用量,避免过度投喂。
3. 定期检查鱼类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4. 使用适当的鱼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对于已经感染细菌性疾病的鱼类,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措施:1. 隔离患病鱼类,防止疾病的传播。
2. 使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注意掌握用药剂量和疗程。
3. 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帮助患病鱼类恢复健康。
二、寄生虫病寄生虫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会导致鱼体质量下降、食欲不振和死亡等问题。
为了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定期清理养殖设施,消除寄生虫卵。
2. 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
3. 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如盐浴、药浴等。
如果鱼类已经感染了寄生虫病,我们可以进行以下治疗:1. 使用适量的药物进行治疗,注意遵循用药指导。
2. 隔离患病鱼类,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
3. 定期观察患病鱼类的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对水产养殖业的危害极大,常见症状包括体表溃烂、腹水、贫血等。
想要预防病毒性疾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严格控制入池水源,确保水质的安全性。
2. 定期清理养殖设施,消除潜在的病毒来源。
3. 强化饲养管理,调节饲料、水体温度等因素,提高鱼类的免疫力。
4. 出现疑似病例时,及时隔离,进行病原学分析。
鱼类常见疾病及预防措施
鱼类常见疾病及预防措施鱼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材之一,其富含优质蛋白质和多种营养物质,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鱼类在生长和繁殖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常见的疾病。
为了保护鱼类的健康,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我们需了解鱼类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
本文将介绍鱼类常见疾病及预防措施,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鱼类健康管理。
一、寄生虫感染寄生虫感染是鱼类养殖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
常见的寄生虫包括扁虫、线虫、鳃蚨虫等。
这些寄生虫会危害鱼类的健康,导致生长迟缓、食欲不振等症状。
为了预防寄生虫感染,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定期换水:定期换水可以减少寄生虫在水体中的繁殖和传播,建议每周换水一次。
2. 检疫新进鱼类:购买新鱼类时,要进行检疫,确保鱼类没有受到寄生虫感染。
3. 采用药物防治:如果发现鱼类受到了寄生虫感染,可以采用相应的药物进行防治。
但在使用药物时需要注意控制用药剂量和药物残留。
二、水质问题水质是鱼类健康的基础,合适的水质条件有助于鱼类减少疾病的发生。
常见的水质问题包括高氨氮、高亚硝酸盐等。
这些问题会导致鱼类免疫力下降,易受病原体侵袭。
为了保证良好的水质条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测量水质指标:定期测试水质指标,包括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确保水质处于安全范围。
2. 注意饲料搭配:合理搭配饲料,避免过度喂养和过度投喂。
过度投喂会导致过多的饲料残留,加重水质负担。
3. 定期清洗水族箱:定期清洗水族箱和过滤设备,保持水质清洁。
三、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鱼类常见的疾病之一,常见的细菌包括青霉菌、弧菌等。
细菌感染会导致鱼类出现溃疡、腹胀等症状。
为了预防细菌感染,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体。
避免过度喂养和过度密度,减少鱼类间的搏斗和伤口感染的机会。
2. 专业消毒:使用专门的消毒剂对养殖设备和鱼缸进行定期消毒,杀灭细菌病原体。
3. 食品安全:选用合格的饲料和鱼苗,确保鱼类摄入的食物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探析
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探析淡水养殖鱼类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疾病,这些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就会严重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养殖效益。
了解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其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的疾病进行探析,并提出一些治疗方法,希望能够为养殖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鳃腔寄生虫病鳃腔寄生虫病是淡水养殖鱼类中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由吸虫、鞭毛虫、蠕虫等寄生虫引起。
患病的鱼类会出现鳃片红肿、质地变软、鳃耳出血等症状。
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抗寄生虫药物,如氯化氯蹄菌素、氯胺酮等,按照药物说明书上的用药方法进行治疗。
二、鱼类细菌病鱼类细菌病是淡水养殖鱼类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水质不洁、养殖密度过高等原因引起。
患病的鱼类会出现腹水、肌肉出现脓肿、食欲不振等症状。
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抗生素药物,如氨苄青霉素、四环素等,同时还可以进行水质调理,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
三、真菌病真菌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鳃部、眼部、鳍部出现白色绒毛状物,鱼体表面出现白色坏疽。
治疗方法可以使用对硝基苯酚、甲硝唑等真菌专用药物进行治疗,同时也要保持鱼缸的清洁和通风。
四、传染性贫血病传染性贫血病是由虫子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表现为鱼体瘦弱、食欲不振、鱼鳍变形等症状。
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虫害清除剂,如氯化磺胺、氟氯硝啶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也要保持养殖环境的卫生,避免虫害的再次侵袭。
五、氧气缺乏症氧气缺乏症是由于养殖水体缺氧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鱼类呼吸急促、嘴巴张开、食欲不振等症状。
治疗方法主要是及时加氧,可以在养鱼水域加设气泡石、增加水面曝气等方式进行治疗。
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药物治疗、水质调理以及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
养殖者还应该注意加强管理,避免饲料过量、养殖密度过高等不良养殖习惯,及时发现和处理患病的鱼类,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希望养殖者们能够重视鱼类常见疾病的防治工作,保障养鱼的安全与健康。
淡水鱼类常见寄生虫病
淡水鱼类常见寄生虫病的发病规律随着我国淡水渔业技术的不断发展 养殖密度越来越大 鱼病发生机率和危害性也不断提高 已逐渐成为制约国内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寄生虫病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
通常情况下 大多数寄生虫对鱼类不会产生明显的危害 在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中 宿主和寄生虫种群之间常处于平衡状态 然而当环境与生态急剧改变时 寄生虫就有可能大量侵入宿主 从而导致寄生虫病暴发 给渔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一、寄生虫病对鱼类的危害寄生虫对鱼类的影响显著时可引起宿主生长发育缓慢 抵抗力下降 甚至造成死亡。
寄生虫病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机械性刺激及损伤 机械性刺激及造成组织损伤是寄生虫病共有的一种特征 可直接造成鱼类死亡或者由此引起其他的病变 带来不良的后果二是压挤与阻塞 一些寄生于鱼类体内的寄生虫往往能造成对宿主组织器官的压挤 引起萎缩、坏死和生理机能丧失三是掠夺宿主的营养 寄生虫的营养取自宿主 其结果必然是或多或少地对宿主产生某种危害 轻者表现为营养不良 生长发育受影响 重者可至死亡四是毒素的作用 寄生虫在寄生过程中 其代谢产物排泄于宿主体内。
有些寄生虫还能分泌特有的有毒物质 对宿主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病规律1 隐鞭虫病。
隐鞭虫寄生于淡水鱼的鳃和皮肤。
鳃隐鞭虫主要破坏鳃小片上皮并产生凝血酶 使其血管阻塞 黏液增多 严重时鱼类呼吸困难 不摄食 离群独游或靠岸边聚集于水面 体色暗黑 体形消瘦。
主要流行于5~10月 7~9月发病较多 往往表现为急性型。
2 粘孢子虫病。
其中碘泡虫病危害较广 碘泡虫形成的胞囊 大的肉眼可见。
鲢碘泡虫主要为害白鲢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体表、鳃、心脏、血液等 致使病鱼狂游乱窜 打圈 狂跳出水面 鱼体极度消瘦 尾上翘 肝、脾萎缩 腹腔积水 肠内无食物等症状。
饼形碘泡虫主要寄生于草鱼种的肠道 严重时前肠粗大 肠壁呈白色糜烂状 鱼体发黑 腹部膨大 不摄食 消瘦而死。
鱼类烂鳃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新农村2023.11鱼病防治是水产养殖中的重要环节,一旦发生疾病或蔓延,不仅对鱼类的存活是一场致命性的打击,还关系着养殖户的切身利益,需抓住防与治这两点,针对不同类型的疾病采取对症下药的防治措施,以保证鱼类的健康和养殖户利益。
下面介绍鱼类烂鳃病和寄生虫病2种常见典型鱼病的防治措施。
1.烂鳃病烂鳃病顾名思义就是鱼鳃慢慢腐烂,是一种常见疾病,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如遇阴雨低温天气极易染病。
发病鱼死亡前一般漫游现象少,体色也正常,濒临死亡的鱼一般易“贴边”。
烂鳃病由柱状黄杆菌(或称鱼害黏球菌)和寄生虫感染引起鱼鳃组织腐烂。
流行季节:4—10月,水温20℃以上。
病鱼体色发黑,鳃盖内表面皮肤充血发炎,中间部分常糜烂成一圆形透明的小窗,俗称“开天窗”。
鳃丝肿胀、腐烂,粘液增多,严重时末端溃烂缺损。
烂鳍病多由饲水不良,水质长期浑浊或因投饵太多造成水质恶化,致使细菌增生,受新水刺激过多,或鱼儿互相撕咬导致细菌感染。
其病因是由于水质不良导致细菌侵染所致。
病鱼各鳍腐烂,皮肤干涩无光泽。
有时,也可能是鱼体相互撕咬,鱼鳍破损又遭细菌感染。
(1)烂鳃病的成因车轮虫引起的烂鳃病:车轮虫运动起来的形状看起来像是圆整的车轮,其名字由此而来。
车轮虫常寄生在鱼的皮肤表面与鱼鳃上。
感染初期的鱼,其头与嘴呈现白色,或在水中不停歇地游动,随着病情的恶化,其身体发黑,后期会表现出焦躁不安的状态,快速游动,一直到死亡。
小瓜虫寄生鱼体引起的烂鳃病:小瓜虫能够用肉眼看鱼类烂鳃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广东省江门市新粤水产品开发公司(529100)陆刚29见,体型较小。
不要看其体型较小,但其对鱼类具有很强的杀伤力,能够通过鱼鳃与皮肤进入到体内,其携带的病菌引起鱼类的组织出现坏死。
白色囊饱是这类鱼病的主要表现形式,到了后期,形成白色薄膜,鱼鳞脱落,鳍条逐渐分裂并腐烂。
非寄生虫引起的烂鳃病:化学药剂的使用与非寄生生物的存在,也会引起鱼病。
如氨氮中毒,与车轮虫引起的疾病相似,不停歇地游动,鱼鳃等身体各处呈现黑色,并最终沉浮到水底死亡。
鱼类寄生虫病防治措施
鱼类寄生虫病防治措施引言鱼类寄生虫病是淡水和海水中常见的疾病,给鱼类养殖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寄生虫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鱼类寄生虫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以帮助养殖者更好地管理鱼类养殖环境。
1. 温水消毒温水消毒是一种有效的控制鱼类寄生虫病的方法。
在鱼类养殖设施建造之前,可以使用温水对设施进行消毒。
具体步骤如下:1.清洁设施:首先,清除所有的残渣和废物,确保设施表面干净。
2.预备消毒溶液:准备一定浓度的消毒溶液,如氯化钠溶液。
3.温水消毒:将预备的消毒溶液倒入设施中,保持一定的温度,通常为50-60摄氏度。
将设施浸泡在温水中,达到一定时间,消毒作用可以杀灭寄生虫卵和病原体。
4.清洗和烘干:将设施取出后,用清水彻底冲洗干净并晾干。
2. 饲料消毒饲料是鱼类寄生虫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对饲料进行消毒是减少寄生虫病发生的有效手段。
以下是饲料消毒的方法:1.热处理:将饲料加热至一定温度,通常为70-80摄氏度,并保持一定的时间,以杀灭携带寄生虫卵和病原体的饲料。
2.化学消毒:使用适量的化学消毒剂,如过氧化氢或二氧化氯,在一定时间内浸泡饲料,以达到消毒目的。
3.辐射消毒:使用辐射技术,如紫外线灯,照射饲料,以杀灭寄生虫卵和病原体。
3. 水质管理良好的水质管理是预防鱼类寄生虫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以下是水质管理的一些建议:1.水质监测: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水质监测,包括pH值、氨氮、溶解氧等重要指标。
确保水质稳定在适合鱼类生长的范围内。
2.循环过滤系统:安装循环过滤系统,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废物和有机污染物,减少寄生虫和病原体的滋生。
3.水体消毒:定期使用适量的消毒剂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以杀灭悬浮在水中的寄生虫卵和病原体。
4. 养殖环境清洁养殖环境清洁是预防鱼类寄生虫病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可以采取的措施:1.定期清理池塘或鱼缸:养殖池塘或鱼缸应定期进行清洁,清除废物和水草,以减少寄生虫和病原体的滋生。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养殖业,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病害问题。
病害的发生不仅会直接影响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还会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
了解水产养殖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措施对于养殖户来说非常重要。
一、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1. 鱼类病害(1)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是鱼类养殖中常见的疾病,比较典型的有鱼病弧菌病、鸟氏菌病和拟杆菌病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鱼体表现出虹吸力下降、食欲不振、停止摄食、呼吸急促等症状。
(2)寄生虫病害:寄生虫病害主要包括鱼虱病、白点病等,这些病害会影响鱼类的健康生长,甚至导致大量死亡。
(1)白点病:白点病是虾类养殖中比较常见的疾病,病原体主要是白斑虾病毒。
患病的虾体表现出体色变浅、食欲不振、生长迟缓等症状。
(2)黄黑颤虫病:这是一种虾体寄生虫病,患病的虾体表现出虾壳发黄、体色暗淡,严重影响了虾类养殖的生产。
二、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1. 细菌性病害的防治(1)加强水质管理:保持养殖水质清洁,合理投喂,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饲养。
(2)合理选择养殖环境:选择合适的养殖水域,避免养殖水域过于潮湿或者水流不畅导致水质恶化。
(3)定期检查鱼群:对鱼群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病害,隔离患病鱼群,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1)定期换水:定期进行水质换新,保持养殖水域的清洁。
(2)加强疫病防治:定期使用消毒剂对养殖池进行消毒,预防寄生虫病害的发生。
(1)增强养殖动物的抵抗力:合理搭配饲料,添加促进免疫的物质,增强养殖动物的免疫力。
(2)规范管理养殖动物:定期做好养殖动物的检疫工作,确保无病种饲料的使用。
4. 养殖环境的管理(1)合理控制水温:保持养殖水域的水温适宜,避免水温过高或过低导致病害发生。
(2)良好的水循环:保持养殖水质循环,避免养殖水质滞留造成水体污染。
5. 科学用药在水产养殖中,合理使用药物也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但是使用药物应根据病害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避免药物滥用导致残留过多的药物在水体中,从而导致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摘要】随着我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淡水鱼类的养殖密度不断提高,虽然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病害风险。
本文以寄生虫病为核心,首先介绍了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常见类型,然后分析了寄生虫病对淡水鱼类造成的危害,最后总结了几点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淡水鱼;寄生虫病;类型;危害;防治措施我国淡水鱼类采用集约化养殖模式,为鱼类流行病的发生和传染创造了条件,是造成经济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寄生虫对鱼类的危害不明显,两者处于平衡状态;一旦生态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寄生虫就会侵入宿主,影响鱼类正常生长发育。
以下结合实践,探讨了寄生虫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1.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常见类型1.1 单细胞原生动物第一,隐鞭虫病。
该寄生虫一般侵入鱼类的鳃部和皮肤,随着数量增多,会破坏鳃小片组织,并产生凝血酶。
由于血管阻塞,增加了黏液数量,影响鱼类的正常呼吸,继而出现不摄食、离开群体、靠近岸边等征象,久而久之导致体形消瘦、营养不良。
该疾病主要出现在每年7-9月,具有发病急、危害重的特点。
第二,小瓜虫病。
该寄生虫侵入鱼类后,体表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症状表现为行动迟缓,或漂浮在水面上,或者和其他物体相互摩擦接触,容易造成大量死亡。
该疾病主要出现在春末和初冬时节,尤其在鱼类数量密集的越冬池中,小瓜虫病的感染概率较高。
第三,车轮虫病。
该寄生虫侵入鱼类的头部、鳍部、体表,鱼类会大量分泌黏液,1-2周的鱼苗是主要受害群体。
鱼类的口腔内、呼吸道存在大量黏液,因此影响正常的呼吸和进食,导致体形消瘦,主要出现在每年4-7月。
第四,粘孢子虫病。
以碘泡虫为例,对于鱼类的危害范围广,该寄生虫伴有较大的胞囊,寄生在鲢鱼体内,会对神经、皮肤、心血管系统和感觉器官产生破坏,鱼类出现打圈、乱窜的现象,尾部上翘、腹腔积水、肝脾功能减退。
寄生在草鱼体内,则会危害肠道功能,出现肠道粗大、肠壁糜烂、体形消瘦等征象,最终因不摄食而死[1]。
探析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探析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水鱼类寄生虫病是指寄生在水鱼类身上的一种疾病,主要包括鳗鱼旋毛虫病、亲鱼鳃蠕虫病、亲鱼鳃刺水城虫病等。
这些寄生虫病对水鱼类的健康和生长发育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同时也给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防治水鱼类寄生虫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对水鱼类的健康影响:寄生虫寄生在水鱼类的体内,会对其正常生理机能产生消极影响。
寄生虫通过吸食水鱼类的血液或组织液体,导致水鱼类体内的营养和能量流失,长期以往会导致其生长发育缓慢、体态瘦弱,甚至死亡。
2. 影响水鱼类的免疫力:寄生虫病会削弱水鱼类的免疫力,使其对其他病原体的抵抗能力降低。
一旦水鱼类感染了其他病原体,疾病的发生率和致死率都会大大提高。
3. 经济损失:水鱼类寄生虫病不仅对水鱼类养殖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引发市场对水产品的担忧,导致水产品需求减少,进而影响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针对水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养殖环境的改善:保持水质清洁、通气良好,减少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
养殖场应建立有效的池塘消毒制度,定期清理鱼池和鱼缸,以降低寄生虫的寄生率。
2. 科学饲养管理:合理饲喂、科学选用饲料,提高水鱼类的免疫力。
合理的饲养密度和饲料投喂量,避免因过度饲养引起的寄生虫病传播。
3. 疫病预防:定期检查水鱼类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定期进行寄生虫病的检测,一旦发现感染,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
4. 使用药物防治:针对不同寄生虫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防治。
但需要注意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和频率,避免药物残留对环境和水鱼类的影响。
5. 社会宣传与教育:加强对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宣传,提高水产养殖从业人员及消费者的寄生虫病防治意识。
鼓励养殖户定期参加相关培训,提高其防治寄生虫病的技术和知识水平。
综上所述,水鱼类寄生虫病给水产养殖业和消费者带来很大的危害。
为了有效防治寄生虫病,需要养殖户和相关政府部门共同努力,加强科研力量,提高防治技术水平,从源头上控制寄生虫病的传播,并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防治意识。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作者:朵胜来源:《农业与技术》2013年第05期摘要:我国淡水渔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养殖密度不断扩大,鱼类害病的发生机率与危害性随之提高。
集约化水产养殖的兴起,使得因寄生虫引起的鱼类流行病发生频繁,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经济损失。
本文主要就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给鱼类生存造成的危害作了阐述,并提出了防止寄生虫病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淡水鱼类;寄生虫病;危害;措施中图分类号:S941 文献标识码:A引言我国淡水渔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养殖密度不断扩大,鱼类害病的发生机率与危害性随之提高。
集约化水产养殖的兴起,使得因寄生虫引起的鱼类流行病发生频繁,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经济损失。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占据相当比例,这成为制约我国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大部分寄生虫无法对鱼类造成明显的危害,在较为稳定情况的水生态系统下,宿主和寄生虫的种群两者之间一般可以处在较为平衡的一种状态,但是唯有当整个环境和生态发生急剧变化时,寄生虫才有可能出现大量侵入宿主的情况,进而暴发寄生虫病,为渔业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
1 寄生虫病对鱼类造成的危害寄生虫能够给鱼类造成比较显著的影响,在成长期间它能够使宿主的生长发育较为缓慢,会使抵抗力进一步下降,更有甚者会引发死亡出现。
当寄生虫所造成的影响并不显著时,养鱼者通常难以给与必要的重视。
根据生产情况分析,细菌性体表病属于淡水鱼类的主要细菌性疾病,而引起此类疾病发生进而不断流行的主要因素就是寄生虫所引起的损伤。
所以,要高度重视寄生虫给鱼类造成的危害。
在我国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几乎每年都会发生鱼类寄生虫病,导致鱼类死亡,死亡率低的为20%~30%,而严重者达90%以上。
2001年,在处于苏南、苏北地区的鳜鱼养殖的鱼塘里面发现了鳜鱼尾孢虫,有的鱼池发病率及死亡率甚至达到60%以上。
2002年,在山东章丘某鱼塘发生极为严重车轮虫病,导致大批的鲤鱼种类纷纷死亡,造成的危害比较大。
水质污染导致的鱼类疾病及预防指南
水质污染导致的鱼类疾病及预防指南水质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而鱼类作为水生生物之一,也深受其害。
水质污染不仅对鱼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威胁,还会导致鱼类患上各种疾病。
本文将探讨水质污染对鱼类的影响,以及如何预防这些疾病。
第一部分:水质污染对鱼类的危害水质污染对鱼类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中化学物质的污染:水中存在的重金属、有机物等化学物质,如铜、汞、农药等,会直接进入鱼类的体内,对其肝脏、鳃器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导致鱼类患上肝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2. 水中寄生虫和细菌的滋生:水质污染使得水中寄生虫和细菌的数量激增,这些寄生虫和细菌会感染到鱼类的皮肤、鳃器等部位,导致鱼类感染鳃虫病、尾腐病等疾病,严重影响鱼类的生长和繁殖能力。
3. 水中缺氧情况的出现:水质污染导致水中溶解氧含量下降,这会使得鱼类无法正常呼吸,造成缺氧现象。
缺氧会严重影响鱼类的代谢活动,使得免疫力下降,易受感染。
第二部分:预防水质污染导致鱼类疾病的方法为了预防水质污染导致的鱼类疾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预防措施:1. 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于人类和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水,应该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确保排放的废水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减少水质污染对鱼类的危害。
2. 控制化学物质的使用:在农业生产和工业活动中,要控制化学物质的使用量和排放,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同时,要加强对农药和化学肥料的管理,禁止在水源地和鱼类栖息地周边使用。
3. 加强水质监测和治理: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及时发现水质污染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定期对鱼类栖息地进行水质监测,确保鱼类生存的水域符合相应的环境标准。
4. 提高鱼类免疫力: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提高鱼类的免疫力,增强其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同时,定期进行鱼类疫病的防治工作,对感染疾病的鱼类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疾病传播。
5. 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通过保护湖泊、河流、水库等水文环境,维护水生生物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鱼类栖息环境的质量,减少水质污染对鱼类的影响。
淡水鱼寄生虫病的防治
淡水鱼寄生虫病的防治一、车轮虫病:1、症状:车轮虫病是鱼类很普通的原虫病,严重时寄主分泌大量粘液,鱼苗体上在车轮虫较密集的部位,如鳍、头部、体表出现一层白翳,在水中观察尤为明显。
危害下塘十天左右的鱼苗时,发现成群沿塘边狂游,口腔充塞粘液,嘴闭合困难,不摄食,呈“跑马”现象,鱼体消瘦。
2、防治方法:合理施肥、放养,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每亩鱼池用苦楝树枝叶15公斤分别浸泡于池中。
用2%的食盐水浸洗鱼种15分钟以上。
每亩水深1米用苦楝枝叶20—30公斤煎汁全池遍洒。
二、孢子虫病:1、症状:鱼类大量寄生孢子虫后,引起鱼体消瘦、食欲减退、体表发黑、腹部膨大等症状。
孢子虫是水生动物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类寄生虫,目前危害比较比较严重的种类有球虫病、鲫鱼碘泡虫病、圆形碘泡虫病、饼形碘泡虫病和鲫鱼粘体虫病、中华粘体虫病等。
2、防治方法:清除塘底的过多淤泥,采用生石灰或氯制剂进行彻底清塘,以杀死冬眠的孢子。
不要到有该病的地区购买鱼种;外地购买的鱼种下池前用聚维酮碘浸浴15—20分钟。
发病时,在饲料中添加1.5%“孢虫杀”连喂3天,第4天用“鱼虫灭”全池泼洒1次。
三、锚头鳋病:1、症状:锚头鳋是大型寄生虫,肉眼可见,主要寄生在鱼类的鳃和体表组织,吸取营养液,可引起周围组织红肿发炎,形成红色斑点,并容易被水霉所附着。
病鱼呈现不安,食欲减退,继而身体消瘦,流动迟缓。
2、防治方法:鱼池采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每亩用松树枝叶10公斤左右,扎成几个小捆,插挂在池塘周围。
对于发病的鱼种,可采用高锰酸钾浸浴。
四、斜管虫病:1、症状:该虫寄生于鱼类的鳃和体表,刺激寄主分泌大量的粘液,使寄主皮肤表面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粘液层。
破坏组织,影响鱼的呼吸功能。
病鱼食欲减退,鱼体消瘦发黑,漂游水面或作侧卧状,靠近塘边,呼吸困难,不久即死亡。
2、防治方法:用氯制剂彻底清池消毒,杀死病原体。
鱼种入池前,用0.2%食盐水或50ppm高锰酸钾溶液,浸洗5分钟。
鱼苗鱼种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鱼苗鱼种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在养殖过程中,鱼苗鱼种经常会遇到各种疾病和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方法,以便为养殖户提供帮助。
1.寄生虫感染寄生虫感染是鱼苗鱼种常见的疾病之一,可能会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健康。
防治方法包括:饵料投放:合理投放饵料,避免过量喂食,以减少寄生虫的感染机会。
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使用过滤器等设备,以减少寄生虫的滋生。
药物治疗:使用抗寄生虫药物,如硫酸铜、硫酸亚铁等,根据病情按需投放。
2.细菌感染细菌感染也是鱼苗鱼种常见的疾病之一,可能会引发各种炎症和疾病。
防治方法包括:饵料投放:合理投放饵料,避免过量喂食,以减少细菌的感染机会。
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使用过滤器等设备,以减少细菌的滋生。
药物治疗:使用抗菌药物,如抗生素、磺胺类等,根据病情按需投放。
3.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可能会使鱼苗鱼种出现各种疾病,如病毒性肠炎、病毒性神经坏死等。
防治方法包括:饵料投放:合理投放饵料,避免过量喂食,以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
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使用过滤器等设备,以减少病毒的滋生。
药物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病毒唑等,根据病情按需投放。
4.水质污染水质污染可能会导致鱼苗鱼种生长缓慢、出现疾病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包括:净水处理:使用活性炭、过滤棉等净水设备,定期更换水,保持水质清洁。
余氯检测:使用余氯检测试纸或仪器,定期检测水质余氯含量,保持余氯在适宜范围内。
5.营养不足营养不足可能会导致鱼苗鱼种生长缓慢、抗病能力下降。
防治方法包括:饲料搭配:合理搭配饲料,保证鱼类所需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摄入。
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以确保鱼苗鱼种有良好的生长环境。
6.缺氧缺氧可能会导致鱼苗鱼种生长受限、抗病能力下降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包括: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使用增氧设备等,以提高水体中的溶氧量。
氧气补充:在养殖过程中适当补充氧气,可使用氧气泵或气石等设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寄生虫病在水鱼类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摘要]我国淡水渔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养殖密度不断扩大,鱼类害病的发生机率与危害性随之提高。
集约化水产养殖的兴起,使得因寄生虫引起的鱼类流行病发生频繁,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经济损失。
本文主要就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给鱼类生存造成的危害作了阐述,并提出了防止寄生虫病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淡水鱼类;寄生虫病;危害;措施
引言
我国淡水渔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养殖密度不断扩大,鱼类害病的发生机率与危害性随之提高。
集约化水产养殖的兴起,使得因寄生虫引起的鱼类流行病发生频繁,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经济损失。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占据相当比例,这成为制约我国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大部分寄生虫无法对鱼类造成明显的危害,在较为稳定情况的水生态系统下,宿主和寄生虫的种群两者之间一般可以处在较为平衡的一种状态,但是唯有当整个环境和生态发生急剧变化时,寄生虫才有可能出现大量侵入宿主的情况,进而暴发寄生虫病,为渔业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
1寄生虫病对鱼类造成的危害
寄生虫能够给鱼类造成比较显著的影响,在成长期间它能够使宿主的生长发育较为缓慢,会使抵抗力进一步下降,更有甚者会引发死亡出现。
当寄生虫所造成的影响并不显著时,养鱼者通常难以给与必要的重视。
根据生产情况分析,细菌性体表病属于淡水鱼类的主要细菌性疾病,而引起此类疾病发生进而不断流行的主要因素就是寄生虫所引起的损伤。
所以,要高度重视寄生虫给鱼类造成的危害。
在我国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几乎每年都会发生鱼类寄生虫病,导致鱼类死亡,死亡率低的为20%~30%,而严重者达90%以上。
2001年,在处于苏南、苏北地区的鳜鱼养殖的鱼塘里面发现了鳜鱼尾孢虫,有的鱼池发病率及死亡率甚至达到60%以上。
2002年,在山东章丘某鱼塘发生极为严重车轮虫病,导致大批的鲤鱼种类纷纷死亡,造成的危害比较大。
当鱼类及观赏鱼类一旦感染上了多子小瓜虫,如果不及时去进行治疗,鱼种的病死率常会达到60%以上,严重时会达到80%以上,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寄生虫病的危害主要有以下4点:会引起机械性刺激及导致组织损伤,这是寄生虫病的一种共有的特征,能够直接导致鱼类死亡或出现其他病变,产生不良影响;会产生压挤和阻塞,有些寄生虫常寄生于鱼类体内易造成对宿主内部组织器官的压挤,从而导致萎缩、坏死甚至生理机能的丧失;使宿主的营养被掠夺,因为寄生虫的营养来自宿主,所以常常会对宿主的营养进行掠夺,导致宿主营养不良,影响其生长发育,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毒素的作用,由于寄生虫在寄生中
代谢产物直接排泄在宿主体内,有的寄生虫还会分泌有毒物质,从而对宿主产生影响。
2鱼类寄生虫病防治措施
2.1进行科学管理
对鱼病的预防要比治理重要。
所以,治理鱼病要按照防治优先的原则进行。
首先,要全面彻底的清理养殖池塘,彻底排干池内水,每667m2池塘适用块状生石灰约160kg,将其化成浆在全池范围内进行泼洒,对种苗采取严格的检疫制度,严禁把病原体携带进来,在进入鱼池之前,要用200mg/L的高锰酸钾对鱼种进行浸泡,时间为30min;在养殖期间,要每月在全池塘将鱼用敌百虫彻底泼洒一遍,要严格控制饲料等生产投入品的质量和数量,避免产生水体污染。
要通过采用科学规范合理的养殖举措来对水产品进行健康及生态养殖,使自身的免疫力得以逐步提高;使发病率得以不断降低,对渔药的使用要最大程度尽量减少;对能够抗病品种鱼的养殖要进行大力度的推广。
2.2进行化学药物治疗
敌百虫、硫酸铜、硫酸亚铁、高锰酸钾和硫双二氯酚等化学药物常常用于对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治。
一般来说主要有两类危害较为明显的寄生虫病,一类是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主要有孢子虫、肉足虫、纤毛虫、鞭毛虫与吸虫;另一类是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主要有蠕虫、甲壳动物与钩介幼虫。
其大不相同的机体结构决定了在药物使用上面的不同。
对于单细胞低等动物,原生动物寄生虫用重金属盐类中的硫酸亚铁、高锰酸钾和甲醛等即可杀灭,而对于大型寄生虫因为器官的分化比较完全,所以就用敌百虫与硫双二氯酚等进行杀灭。
2.3进行中草药治疗
过于频繁并且大范围内的使用传统的杀虫剂,自然会导致寄生虫容易出现较为突出的抗药性,从而使药物的作用疗效进一步的降低,进而导致对水质无可复原性的极大破坏,而且对鱼类具有比较强的毒副作用,其药物的残留期还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这会直接影响水产品的质量,从而对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起到极大的损害作用。
作为一种较为理想而又天然的绿色环保药物,中草药因为毒副作用小且高效安全,残留物少,成本比较低,来源范围广泛等种种优点,在当前对绿色健康养殖大力倡导的时代新的形势环境下,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中草药对寄生虫病进行防治上,有的采用了松枝对鱼虱进行防治,生姜辣椒水对小瓜虫进行防治,苦楝树枝叶煮水对车轮虫进行防治等。
当前用于对鱼类寄生虫病进行防治的中草药有大蒜、百部、槟榔、南瓜子、苦参、大黄和黄芩等。
另外,用使君子、百部、榧子和贯众制成方剂治疗鳝鱼肠道寄生虫病效果也不错,用槟榔、苦参、苦楝等3味中草药进行配伍中草药,熬成药汤,然后全池泼洒,用于防治红鳍东方鲀刺激隐核虫病,效果也不错。
3小结
集约化水产养殖的兴起,使得因寄生虫引起的鱼类流行病发生频繁,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经济损失。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占据相当比例,这成为制约我国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伴随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日趋严重起来,导致防治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
本文主要就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给鱼类生存造成的危害作了阐述,并提出了防止寄生虫病的对策措施。
因此,要继续对鱼类寄生虫病的区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弄清楚一些致病性强、危害严重的寄生虫,并研制出较为全面的综合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咏和.鱼类寄生虫病的中草药防治[J].渔业致富指南,2003(19):18-19.
[2]朱于来.养殖季节应强化寄生虫病防治[J].渔业致富指南,2005(15):29.
[3]姜礼燔,宗网华.速效治疗鱼类寄生虫病新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1(15):30-31.
[4]翟文娟,龙家庆.大水面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治[J].科学养鱼,2002(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