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简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茶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简史
我国不仅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也是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国家,
茶叶的栽培和加工技术起源于我国。由茶的种植、加工、流通贸易等构成的茶
产业在我国最早形成,并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茶树人工种植的历史与茶树栽培技术的发展
近年在对商周时代甲骨文的考古研究中发现了有关采茶的记载,标志着原始、粗放的茶树栽培在商周时代已开始萌芽。周代以前,巴蜀一带已经有了人
工栽培的茶树,今天四川的乐山、彭山等地在当时是著名的茶叶产地。西汉时期,茶的应用范围得到推广,KEMET代理商茶树栽培区域亦逐渐扩大。
由于气候和地理上的有利条件,案汉以后,茶树栽培逐渐向长江中下游地
区扩展,传至南方各省。《汉书·地理志》载,西汉(公元前206一前25)设
置荼陵县(今湖南茶陵县)“荣陵者,所谓陵谷生荼若焉”,其县名就是因产
茶而来。相传神农氏死后葬于茶乡之尾的a县(现名炎陵县,古届荼陵)。在
长沙魏家大堆四号墓中曾出土“荼陵”石印一方。南北朝时,南方的一些名山
寺院,陆续种植茶树,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两晋及南北朝以后,茶叶的产
地已经扩展到四川、湖北、湖南、河南、浙江、江苏、安徽等地。随着生产实
践活动的深入,人们对茶树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东晋郭磋《尔雅注》载:“树小如桅子,冬生叶……今呼早格者为荣,晚取者为落”,南
朝任防《述异记》载:“巴东有真香苗,其花白色如蔷弦”,东晋杜育《英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殿生甜草,弥岗被谷。承丰坡之滋润,受甘露之
霄降。”
启代茶叶消费的兴盛,极大地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栽条的规模和范围
不断扩展。据《太平广记》记述,在DJU则lI(今彭山县)有数百个采工的茶
园。唐贞元年间(785—804)浙江盛产紫笋茶的顾洛山,建有首座官办的“员
茶院”,有制茶工匠干余人,采茶投工两三万人。在不少地方还出现了官办的
“山场”,寿州有一个官营茶园,需派兵3000来保卫。这些记载说明,唐代时
种茶已成为一种专业经营,大茶园纷纷出现。陆羽在《茶经·八之出》中把全
国产荣的434H、郡划分为八大茶区,根据陆羽的描述,唐代的茶叶产区已经
与我国近代茶叶产区相当。《茶经》中有不少关于茶树种植经验的描述,如:
“其树如瓜芦,叶如板子.花如白蔷额.实加饼搁.茎如胡桃.相加丁香”.
“其地.上者生烂石。巾者生砾壤,下备乍黄土”,“野努上.园谷次。阳崖阴林。紫者L,绿者次。笋者j—.芽者次。M1—巷上,叫‘舒次。”说明肖时对茶树dZ K特性、适宜的生态条件、宜茶栽培的土壤已经积累了宝贵的知识。
宋朝茶叶生产技术中心已向南移。宋代全国右66个州、242个县产条。
茶树栽培技术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宋微宗赵桔《大观茶论》中有“柏条之地,
岸必阳,圃必阴”,“今圃家植木以资茶之阴”的记载。末代对茶树勺环境的
关系的认识较唐代受力深化,茶园管理上注意精耕细作。《建女府志》载;“八
番茶园恶草、每遇夏口最烈时,用众锄冶,杀去草根,以粪茶根……合私家儿杏,即夏十初秋备用:厂一次”,还提出来用桐荼司作.以改善茶园小气候。京
代“斗茶”之风的盛行,促使人们审视茶树品种的研究和选抨。推动了然树良
种的种植和茶叶加工技术的提高。元、明时期.我同茶树栽培向积继续扩大.
,的L茶区主要分布齐长江流域、推向以及厂—东、广西一带。明代郑和把茶籽带别台湾种植.升辟厂我国台湾茶以:。
在茶树栽培管理技术上,明清较唐宋有明显的进步。据统计,从庸代到清
代共柯条书98种,而明清就有66种之多,这些著作’氏有很多反映了我同古
代茶树栽培技术的成果,有不少足在杀树繁殖、茶园间作、覆盖以及修99等方
而创造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明代后期,茶树繁殖除用茶籽直格外,有的地方还
采用育价移栽法,在清代又发明了用扦插印比条的入法进行茶树的无性繁殖。
明代提出住茶园可间作桂、构、土兰、松、竹和兰华、菊花等,以营造——种上
层为乔木例层?中间为茶树层.F层是兰、物花——类的人工植物群落,用以改
善茶园环境,钽电容提高茶叶品质井抑制杂单生长。清代发明了在茶园澄盖干革以抑制杂草滋生,对茶树进行修剪以促进艾更新复壮,条例种子繁殖中的茶籽的点
播勺水沈等珊的技术措施,至今仍仑一定的参考意义。中国扒t茶树栽培由原
始、粗糙过度到了成熟的传统茶树栽培阶段。
鸦片战争以后,中冈沦为半封建半殖L6地社会,清末至新中同成文前夕,
国外棺祭业兴起,印度、今斯里兰k等国引入我国先进的船培技术,计相继利
用机械大量生产红碎茶竞相出H,致使世界茶价下降,对我国茶叶牛产造成很
大影响。这段时期,国内战祸频起,经济萧条,民不聊生,茶园荒芜,茶园面
积锐减。到新小国成立前夕.全同仅有技阅固积门万公顷人人.午广’荼仅4
万吨。
二、制茶的起源与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
人类对条叶的利用是从生煮羹饮野生的茶树鲜Dt开始的,此后从贮藏和交
易的需要出发,发展到将鲜叶晒干,再发展到加工饼茶和散茶,
发展和变化,茶叶的加工,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断完善,逐渐形成了各大茶类的加工方法。
[一)中国古代制茶技术的起源和发展
历经几干年的
不断改进,不
秦汉以前,茶除了作为菜食或者药用外,茶叶还用在丧事上,作为祭把用
品。为了随时取用,必须将茶叶晒干收藏。西汉王褒《傻约》有“武阳买茶”
的记载,茶叶集中到市场上交易,必然要晒干,才不致腐烂变质,这可以说是
制茶的萌芽。“生晒”也许可以称之为最原始的加工方法。至北魏时,张揖
《广雅》已经提到饼茶的制法:“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饼茶,又
叫团茶或片茶,唐宋以来,鲜叶都是先制为饼片,饮用时再碾碎烹煮。饼茶的
青草气味很浓,为了去掉青草气味,人们发明了蒸青制法。陆羽《茶经·三之
造》说明了蒸青饼茶的制造方法:“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
封之,茶之干矣。”
宋代的茶类及其制法与唐代相似,但宋代的茶叶加工技术在继承唐代的基
础上有所改进和创新。蒸青饼茶茶味较苦涩,在宋代时产生了先将鲜叶洗涤后
再蒸,蒸后压榨除去部分茶汁,然后制饼干燥的技术。赵信《大观茶论》中谈
到宋代饼茶制法:“涤茶惟洁,逻器惟净,蒸压‘旺其宜,研育惟熟,焙火惟良。
饮而有少砂者,涤溶不精也;文理娱赤者,焙火之过热也。”这说明到北宋时
期,饼茶制法已与唐代有所不同。宋朝的“贡茶”都是专门设置官厂制造的。
宋代在加工团饼茶的技术上,在“拍”这套工序上较唐代有了突出的发展。唐
代压制团饼茶的模比较粗笨,茶面文饰较简单,而宋代的茶饼则超做超精致,
外形无奇不有,面饰图文并茂。尤其是贡茶的怖面,龙翔风舞,初捆如生。丁
谓、蔡襄等一批朝廷重臣也都亲自参与研究制茶技术,他们创制的龙团风饼甚
至成为干百年来顶级名茶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