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教师笔试试题及答案整理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xx年哈尔滨市初中化学学科市骨干考核评定笔试试题答案

课标命题解题考试时间: 120分钟

一、(10分)选择题(本题含10小题,每小题有1-2个正确选项,请选择每小题中选项

字母填在相应括号内)

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性质应该体现

()

A、完整性和系统性

B、启蒙性和基础性

C、科学性和教育性

D、创新性和探索性

2、新课标确定的化学课程改革主旨是………………………………………

()

A、保持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B、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C、重视与实际的联系

D、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

样化学习方式

3、在《课程标准》中属于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描述是………………………()

A、体验、感受

B、初步学会

C、了解、识别

D、保持、发展

4、在内容标准中属于一级主题的是…………………………………………

()

A、科学探究

B、地球周围的空气

C、物质构成的奥秘

D、化学物质与健康

5、关于微粒构成物质内容标准叙述正确的是………………………………

()

A、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B、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C、了解分子、原子、离子

D、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6、属于《课程标准》提出的活动与探究建议的是…………………………()

A、实验探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B、辩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氧气会耗尽吗

C、讨论水的用途

D、调查水污染的原因

7、新课标中,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要素有八项,其中第八项要素是…()

A、进行实验

B、解辩与结论

C、反思与评价

D、表达与交流

8、专家把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的食品叫做绿色食品。海洋提供的食品叫做蓝色食

品。通过微生机发酵制得的食品叫做白色食品。下列属于蓝色食品的是……

()

A、大米

B、海带

C、食醋

D、食盐

9、中考试题中考查下列问题不符合课程标准的是……………………………

()

A、绽放的礼花为什么绚丽多彩

B、小苏打的用途

C、氨态氮肥的鉴别

D、锌是多种酶的组成元素对健康有重要作用

10、下列教学符合课程标准的是………………………………………………

()

A、讲酸时,只说明像硫酸.盐酸这样的化合物属于酸

B、用讲授法进行饱和溶液教学

C、分组调查家庭金属废弃物的种类, 讨论回收的价值和可行性

D、用计算机取代化学实验省时省力省钱

1B2B3AD4AC5AB6AB7D8B9A10AC

二、(5分)解答下列一题,并评析

取一定质量的碳酸钠粉末完全溶于400g水中。取其溶液一半,向其中加入100g氯化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沉淀和滤液。再将沉淀投入到20%的200g硫酸溶液中充分反应,固体物质的质量增加 3.6g。求:(1)所取碳酸钠的质量;(2)滤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机保留1位小数)

答案:设生成的BaCO3质量为x,参加反应的Na2CO3的质量为y,生成NaC1的质量为z 因Na2CO3+BaC12=BaCO3+2NaC1

BaCO3+H2SO4=BaSO4↓+CO2↑+H2O

得:Na2CO3→BaCO3→BaSO4 质量差

106 197 233 36

Y x 3.6g

解得X=19.7g,y=10.6g

Na2CO3+BaC12=BaCO3↓+2NaC1

197 117

19.7g z

解得z=11.7g

所以,所取Na2CO3的质量为10.6×2=21.2g

滤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11.7÷(200+10.6+100-19.7) ]×100%=4%

答:(略)

评析此题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知识点符合课标要求。但要分

三步,设三个未知数才能解答,过于繁、难。这种难题也许能把考生区分开来,可从实际

效果看,它会把教学引向这样的方向:大量时间被用来训练各种各样的人为编造的“繁、

难”计算题;相反,在实验、科学探究等对于学习科学来说极其重要的方面,所花的功夫

和时间却极少,甚至没有,在与生活实际联系方面也不生动、不丰富。鉴于此,计算题的

难度应控制在课标要求的范围内,不要盲目拔高。

三、(5分)试题编写:

依据课程标准, 自定内容编写一道试题(包括答案),题型为非选择题,要

求体现(1)基础性和创新性;(2)科学性和层次性;(3)探究性和开放性;(4)应用性和综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