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动句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

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

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一、本文概述《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现代汉语中的重动句现象,揭示其结构特点、语义功能以及语用价值。

重动句作为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对于理解和运用汉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重动句的定义和分类进行阐述,明确研究范围和对象。

接着,将从句法结构、语义关系、语用功能等多个角度对重动句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特点。

同时,本文还将对重动句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探究其在不同语境下的表达效果和语用价值。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语料分析、实证调查等,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本文还将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借鉴其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以期在重动句研究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旨在全面系统地探讨现代汉语中的重动句现象,揭示其结构特点、语义功能以及语用价值,为汉语语言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重动句的分类在现代汉语中,重动句是一种特殊的句式,其显著特点是在一个句子中重复使用相同的动词。

根据动词的重复形式、句子的结构和语义特点,我们可以将重动句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动词重复的形式,重动句可以分为完全重动句和部分重动句。

完全重动句指的是动词及其所有附加成分,包括时态、语态、补语等都完全相同,如“他吃了吃了三个苹果”。

而部分重动句则是指仅重复动词本身或部分附加成分,如“他吃了又吃了一个苹果”。

根据句子的结构,重动句可以分为简单重动句和复合重动句。

简单重动句仅包含一个动词的重复,如“他看了看表”。

而复合重动句则包含多个动词的重复,或者与其他句式结合使用,如“他想了想,还是决定去了”。

根据语义特点,重动句可以分为描述性重动句和强调性重动句。

描述性重动句主要用于描述一个连续的动作或状态,如“他笑了笑,没有说话”。

而强调性重动句则通过重复动词来强调某种特定的意义或情感,如“他确实吃了吃了很多”。

试论重动句的功能

试论重动句的功能

试论重动句的功能
赵新
【期刊名称】《语言研究》
【年(卷),期】2002()1
【摘要】重动句的功能问题,迄今为止尚无统一认识。

本文认为,重动句的功能包括三个方面:一、在结构上将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句子,用单句形式来表达复句的内容;二、在语义上对动作行为进行强调,使得动作行为与受动者、与结果状态之间的关系更为明确;三、重动句结构紧凑,表达简明,且富有节奏和韵律,具有一定的修辞效果。

【总页数】4页(P28-31)
【关键词】重动句;结构功能语义功能修辞功能
【作者】赵新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6.3
【相关文献】
1.试论现代汉语重动句的语法等级 [J], 刘雪芹
2.重动句几种语用功能探微 [J], 李咸菊
3.重动句语用功能研究综述 [J], 林达青;元传军
4.浅析重动句的语义结构与语义功能 [J], 崔金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语重动句句法分析

汉语重动句句法分析

重 动 句 是 指 前 后 两 个 动 词 重 复 出 现 , 前 一 动 词 带 宾 语 ,后 一动 词带 补语 的句 式 。前 后两 个动 词 意义 相 同 , 但句 法 功能不 同。刘维 群 ( 1 9 8 6 )最早 使用 “ 重 动句 ” 这 一 名 称 。 对 这 种 句 式 , 学 者 们 还 有 不 同 叫 法 : 王 力
认 知 语 法 的 角 度 对 重 动 旬 进 行 研 究 , 他 认 为动 词 照 抄 现 象 不同 。此外 ,汉语重动句 的分类 问题也 一直存在争议 。本
是人类 观念上 的一种 自然看法在语法 上的体现 。学者们 的 文分析大 量重动句之后 发现:一部分重 动句后可 以直接接
研 究 取 得 了一 定 的 成 果 ,但 是 大 多 数 研 究 都 是 在 管 约 论 的 补语 ,然 而有些动词后 只能接助词或介 词后再接补 语 。因 基 础 上 进 行 的 , 对 这 一 结 构 内 部 两 个 动 词 的语 法 功 能 也 没 此 ,本文采 用李咸菊 ( 2 0 0 6 )的划 分法 ,用标记 理论将重
有做 出令人满意 的解 释 。这一切似 乎表 明管约 论的相关理 动句分为有标记重动句和无标记重动句。 论 已经 无法对动词 复制结构作 出合理的解释 。最简方案 的
提 出 为 分 析 重 动 句 开 词 三 、轻 动 词 理论
乔姆斯基 ( 1 9 9 5 )提 出,轻 动词普遍存在 于语言 中, 功能语 类 “ C 、T 和v ”具 有强特 征 。根据 最简 方案 的核查
语 与之合并来清除不可解释 的特征 ,且 “ V P , ,是一个嫁接语 ,将 “ V P ”嫁接在 “ v P ”上的过程就是动词复制的过程 。

现代汉语重动句补语语义指向分析

现代汉语重动句补语语义指向分析

现代汉语重动句补语语义指向分析刘雪芹【摘要】重动句补语的语义指向丰富,表现在三大类九小类.三大类为他指、自指和兼指,其中,以他指的情况最为常见.他指包括了七个小类,即补语指向主语、动词、动核结构、受事宾语、工具宾语、伴随宾语和旁及宾语;自指包括一个小类,即补语自身;兼指包括一个小类,指补语既指向主语,也指向前一个动核结构.重动句补语的语义指向表现为多样性、层级性和宾语成分突出性三个特点.【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2【总页数】5页(P179-183)【关键词】重动句;补语;语义指向【作者】刘雪芹【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41引言0.1 关于现代汉语重动句及其补语本文所论述的重动句指动词后带有宾语,再重复动词而后带上补语的一种单句或者分句形式。

重动句中的补语可以由谓词性词语、数量短语、趋向短语和介词短语等来充当,用来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状态、趋向、数量、时间、处所或者说明性状的程度、状态等。

由于重动句补语的语义指向丰富多彩,本文主要研究其类型和特点。

0.2 关于语义指向分析法所谓语义指向就是指句子中某一个成分跟句中或句外的一个或几个成分在语义上有直接联系,其中包括了一般所认为的语义辖域。

运用语义指向来说明、解释语法现象,就称为语义指向分析。

陆俭明(1997)认为可从以下诸方面去研究和考察语义指向:“1)是指前还是指后,即是指向它前面的成分,还是指向它后面的成分?2)是指向句内成分还是指向句外成分?3)是指向名词性成分,还是指向谓词性成分,还是指向数量成分?4)如果是指向名词性成分,那么它是指向主要动词的施事,还是受事,还是工具,还是处所,还是别的什么?5)对被指向的成分是否有什么特殊的要求?”本文对重动句补语的语义指向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上述研究方法。

0.3 关于重动句补语的语义指向的研究现状关于重动句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有刘维群的《论重动句的特点》,(《南开学报》第3期,1986)、范晓的《复动“V得”句》,(《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1993)、戴耀晶的《试说汉语重动句的语法价值》,(《汉语学习》第2期,1998)、王灿龙的《重动句补议》,(《中国语文》第2期,1999)、唐翠菊的《现代汉语重动句的分类》,(《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刘雪芹的《试论现代汉语重动句的语法等级》,(《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等,这些论文从句式归属、句法、语义和语用特点等角度论述了重动句的特点。

再议“现代汉语重动句的分类”

再议“现代汉语重动句的分类”

再议“现代汉语重动句的分类”[摘要] 通过详细考察重动句补语的语义指向,把重动句根据语义关系分为三类:描述类、评述类和致使类,其中描述类和评述类中补语指向施事和旁及对象,致使类中补语指向动作和旁及对象,重动句的补语不可以指向受事。

这三类重动句中,补语部分和述语部分在语义上的关联度逐渐下降,补语部分表示的“结果义”逐渐增强,转换为“把”字句的可行性逐渐增强。

由此可见,重动句与“把”字句并不处于互补分布之中。

[关键词] 重动句;“把”字句;语义指向;致使性一、引言重动句又称“动词拷贝式”,是指“前后两个动词复现,前一个动词带宾语,后一个动词带补语的句式”,句式可概括为:S-VO-VC (O’),其中S代表主语,V代表动词,C代表补语,O和O’分别代表V和VC的宾语。

自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中提到这种句式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句式,就该句式的句法结构、语义特征、语用功能以及与相关句式的变换关系进行探讨。

特别是将这一句式与“把”字句进行比较,认为重动句和“把”字句是汉语的两种特殊句式。

较具代表性的论文有黄月圆(1996)、项开喜(1997)、戴耀晶(1998)、王灿龙(1999)、杨玉玲(1999)、唐翠菊(2001)、王红旗(2001)、施春宏(2008)、陈忠(2012)等。

其中唐翠菊(2001)根据VO和VCO’两个部分之间的语义联系、补语的语义指向以及句式变换方面的特点,首次将重动句分为性质不同的两大类:致使性重动句和非致使性重动句,并且提出:(1)致使性重动句的补语一般指向主语S,动词和宾语结合得较紧密,动词一般不能删除或用“把”替换;非致使性重动句的补语一般不指向主语S,动词和宾语结合较松散,动词一般可以删除或用“把”替换。

今天看来,唐翠菊(2001)仍然是重动句研究中的里程碑之作,但是她并没有详细考察非致使性重动句的补语指向,而且在论证重动句与“把”字句的转换关系时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动结式重动句研究的开题报告

动结式重动句研究的开题报告

动结式重动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动结式是指将主语和谓语组成的动词短语连在一起作为句子的谓语,其中动词结构可以是“动词+宾语+补语”、“动词+补语”或者“动词+宾语”等形式。

动结式结构的使用可以使句子简洁明了,通常能够在较短的表达中传递更多的信息,受到了语言学家的广泛研究和关注。

另外,中文动结式与英文的复合动词结构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对于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着眼于动结式的重动句使用,即在一个句子中使用多个动结式的情况。

尽管这种结构在汉语中使用较为普遍,但在不同的情境下使用的频率和形式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深入了解动结式重动句的使用规律和语义表达,对于汉语语法研究以及对目标语言的翻译和教育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本研究将以动结式重动句的语义特征为切入点,通过语料库的方法进行分析,具体步骤如下:1. 收集大量汉语动结式重动句语料,包括多种情境和环境下的使用情况,并通过专业的语言学软件进行处理和分类。

2. 分析动结式重动句的语义特征,以动作性、状态性、结果性等分类方式对应用情境进行划分。

3. 研究动结式重动句中不同结构的功能和语义作用,包括补语、宾语、结果补语等的使用情况与语义变化。

4. 通过对比中英文的重动词研究成果,了解汉英两种语言对动结式的使用及其相互转换的规律。

5. 通过分析总结,提出对动结式重动句的使用规范和应用场合,以及对汉语语法研究和语言教育实践的意义。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本研究的预期结果是深入了解动结式重动句的使用规律和语义变化,包括多种情境下不同结构的应用方式和效果。

同时,将研究结果与中英文重动词使用进行对比,拓展语言交际与翻译实践中的思路和视角,为语言教育和翻译实践提供支持。

特别是,对于中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和外籍人士的汉语教育,对其包括语法句式学习在内的语言能力提升将有积极的意义。

汉语重叠研究综述

汉语重叠研究综述

汉语重叠研究综述本文从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等词类的重叠形式、语法功能和意义、专书方言研究等方面,描述概括汉语重叠的研究概况,提出未来研究建议。

标签:汉语重叠研究综述一、引言(一)研究概况汉语重叠是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

下面通过两个表格宏观介绍一下重叠的研究概况。

由上表可以看出,21世纪以来,汉语重叠研究的重点为动、形两大词类以及各重叠现象的综合研究,动、形之外的词类研究仍然比较少。

从纵向看,近十几年来汉语重叠研究主要集中在共时平面上,尤其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的共时研究上,而历时研究、汉外对比研究的论文成果不太丰富。

(二)重叠的分类现代汉语重叠分为完全、不完全重叠,构词、构形重叠,变形、不变形重叠等。

此外,还有一些不同的分类情况:朱德熙(1982)提出了顺向、逆向重叠,李宇明(1996)提出非词重叠、词语重叠、语句重复等,孙景涛(2008)将重叠分为双向重叠、裂变重叠。

刘丹青(2012)区分重叠为原生重叠与次生重叠。

一般认为,刘丹青(2012)的分类对了解重叠的来源及其形态本质、语法意义等具有创新性。

二、各词类的重叠研究(一)动词重叠1.演变历程何融(1962)提出: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使用动词重叠的情况。

据考证,汉朝出现了极少数的动词重叠使用情况,动词重叠真正产生在唐宋时期,但此时也仅单音节动词可重叠。

在明清时期,动词重叠开始具有调量的语法意义,并从此开始逐步的过渡到现代汉语中进行使用。

汉语重叠的格式和语法意义基本固定是在五四时期的白话文運动时。

关于动词重叠的形式问题,学术界主要有以下观点:(1)仅限于AA式,包括ABAB式。

代表人物有:李人鉴(1964)。

不少语法教科书都持这一观点。

(2)包括AA、A一A 、A了A、A了一A四式。

代表人物有:范方莲(1964)、刘月(1984)、房玉清(1992)等。

(3)除了AA、A一A 、A了A、A了一A的四种形式外,还包含A着A 着和AABB。

重动句信息结构研究

重动句信息结构研究

重动句信息结构研究重动句是汉语中较特殊的一种旬式,从信息结构的角度分析能够更加准确、深入地揭示重动句的本质。

全文共分九章,除去绪论、综述和结语,主体部分共六章,这六章的关系是:第三章是理论前提,第四、五、六、七章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重动句内部的信息结构,第八章主要考察重动句的篇章信息。

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说明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理论前提和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

第二章是重动句研究综述,分别对大陆学者和海外学者的研究做了综述,而且对重动句信息结构研究做了述评。

第三章是理论前提,介绍信息结构理论。

讨论了信息结构的含义,明确了信息结构研究的历史,确立了信息结构研究的内容。

本文主要采取的是Lambrecht(1994)的信息结构理论,但结合重动句的特点做了些扩充和完善。

第四章主要分析重动句宾语的认知状态。

重动句宾语主要以名词性语素、光杆普通名词和人称代词为主,它们基本是无指的或定指的,表达的是次要信息。

形式上的无标记,指称上的无指或定指,以及表达次要信息,是重动句宾语最主要的特点。

第五、六章分析重动句的焦点结构。

重动句可有两种焦点结构模式:(1)VP1是预设,VP2是焦点,即预设一焦点结构;(2)VP1是焦点,VP2是预设,即焦点—预设结构。

前者是常规情况,后者是非常规情况,本文主要探讨常规情况下的焦点结构。

第五章分析重动句的预设。

本章认为重动句是种预设触发语,为结构触发语,其触发的预设是VP1表达的信息。

这是重动句很重要的特点,可以解释很多现象,如VP1主要表达旧信息,特别是能解释VP1也可以表达新信息的情况。

第六章分析重动句的焦点。

主要是从各种角度来验证VP2是焦点:省略、话题化、提问、并列、是否受“是”作用、是否受助动词作用、是否受否定词作用、是否为内嵌最深的成分,等等。

本章还探讨了VP1为焦点的情况及其所受的限制。

最后对有关文献中提到的种种双焦点结构做了分析,指出它们是标记性非常强的结构,而且不常用。

论现代汉语重动句的不平衡性及其形成动因

论现代汉语重动句的不平衡性及其形成动因

论现代汉语重动句的不平衡性及其形成动因刘雪芹【摘要】重动句的不平衡性表现在:重动句的各个小类之间在分布上存在着的系列不平衡性;重动句句内成分包括原动词和重动词具有的系列不平衡性和前、后宾语指称性的不平衡性;重动句在句类分布上体现出不平衡性;重动句在语体分布上的不平衡性.重动句的不平衡性是由重动句句内成分的位置和特点、重动句在语体使用上的限制性等特点所决定的.【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6页(P183-188)【关键词】重动句;不平衡性;句法地位;句类;语体【作者】刘雪芹【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引言重动句指谓语动词后带有宾语,再重复动词而后带上补语或者宾语的一种单句或者分句形式,包含了两种最基本的句法类型,即述补重动句和述宾重动句。

述补重动句是指重动词之后的主要成分为重动词的补语成分,述宾重动句是指重动词之后的主要成分为重动词的宾语成分。

在重动句的构成中,动词是重动句形成的核心成分,但是,一部分动词性语素也可以构成重动句。

为了陈述的方便,本文把动词和动词性语素都用V来表示。

重动句的两个最基本的句法类型即述补重动句和述宾重动句可以分别用符号表示为:S+V1O1+V2R和S+V1O1+V2O2。

其中,S代表主语,V1代表原动词和原动词性语素,V2代表重复的动词和动词性语素。

重动句的核心就是这两个动词短语。

重动句中的动词一般必须满足能同时带宾语和带补语或者能够同时带上两个宾语这个条件。

述补重动句举例如下:(1)张老师教汉语教得很好。

(2)他烧文件烧得不露痕迹。

述宾重动句举例如下:(3)张老师教汉语教出了名气。

(4)他烧文件烧了一堆灰。

关于重动句的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重动句的类别研究,如刘雪芹(2000)、唐翠菊(2001);重动句的句法和语义研究,如范晓(1993)、刘雪芹(2003、2005、2011)、李咸菊(2004)等;重动句的功能研究,如项开喜(1997)、戴耀晶(1998)、王灿龙(1999)等;重动句的指称意义研究,如曾传禄(2007)、钟小勇(2010)、刘雪芹(2011)等。

现代汉语中的重动句

现代汉语中的重动句

现代汉语中的重动句作者:陈仕佳来源:《速读·中旬》2019年第12期摘要:本文从重动句的定义、结构特点、分类、功能四个方面简单论述、呈现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现代汉语重动句的研究成果。

本文主要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在VP1与VP2的焦点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重动句;结构特点;分类;功能重动句作为现代汉语日常口语运用的独特重要句型,学界对其研究较晚,研究也不够体系。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日益发展,而对于重动句的教学却较少涉及。

究其根源,还是重动句的本体研究不够。

所以将目前重动句研究成果系统总结是很有必要。

一、重动句的定义叙述词复说、动词照抄、复动句、动词复出、复制动词句、动词拷贝结构等概念指的都是重动句。

20世纪80年代以前,重动句只被视作附属在动宾或者动补结构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定义较为多样。

观察以下例句:(1)他喝酒喝醉了。

(2)他吃饭吃多了。

(3)他讲课讲得很棒。

我们可将重动句定义为“一种谓语动词后带有宾语性成分,再重复该动词而后带上补语性成分的单句或者分句形式,其结构表示为S+VO+VC”。

还有一类句子:(4)吃桃子就要吃好的。

(刘雪芹,2003b)(5)抽烟抽荆山红,喝酒喝荆水液。

(刘雪芹,2003b)(6)拼命也得拼过去呀。

(吴强《红日》,刘维群1986)他们是紧缩复句,而不是单句,不构成重动句。

二、重动句的结构特点(一)动词的特点重动句对动词的限制并不严格,不论是延续性、非延续性动词,及物、不及物動词,单音节、双音节动词,只要语义上符合就可进入重动句。

但以及物动词、单音节、由两个动词性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双音节词以及离合词为主。

所以,重动句中的动词不包括存在动词“有”“在”和不具备支配功能却能够带宾语的动词“是”“成为”等。

唯一的例外是“象/像”字,如“这个孩子像他爸爸像极了。

”延续性动词:(7)他等她等了半个小时。

(8)她写这本书写了六年。

非延续性动词:(9)a.他跳水跳了两次。

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小结

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小结

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小结重动句指谓语动词后带宾语,再重复动词后带上补语的一种单句,在现代汉语口语和口语色彩较浓的文学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比如“他看书看入迷了”“我们等你等得不耐烦了”等。

重动句是一种结构固定的句式,即“动宾+动补”的形式,可以用“SV1OV2C”来表示,其中S表示主语,V1表示原动词,V2表示重复的动词,O表示宾语,C表示补语,V1与O构成动宾短语V1O,V2与C构成动补短语V2C,该短语有时带上宾语。

重动句核心就是由这两个动词短语构成的。

一、重动句研究的大致阶段对重动句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将重动句作为动宾或动补结构中的一种来分析,没有给重动句一个独立的名称和地位。

最早注意到重动句这个特殊句式的学者是王力先生。

20世纪40年代,王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谈到“叙述词复说”,之后胡附、文炼的《现代汉语语法探索》,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讲话》,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李临定等的文章都谈到了这种特殊的句式,但是他们没有将重动句作为一种独立的句式来研究,而是当作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中的一种来研究。

2.将重动句作为一个独立的句式来分析,对重动句的范畴进行界定。

第一次对重动句进行定义的是刘维群(1986)。

之后许多学者都将重动句作为独立句式来分析。

3.从三个平面角度来研究重动句。

这方面论述得最充分的是范晓(1993),他论述了带“得”标记的重动句的句式特点,但是没有论及其它的形式。

二、重动句研究涉及的方面1.重动句的分类问题。

唐翠菊(2001)将重动句分为致使性重动句和非致使性重动句。

对重动句的分类研究得最好的是刘雪芹(1998,2003),她根据重动词是否具有自主性把重动句分为自主重动句和非自主重动句;根据重动词自由性的强弱和重动句各成分之间结合关系的松紧把重动句分为“松重动句”“中重动句”“紧重动句”;根据原动成分和重动成分之间距离的远近把重动句分为连续重动句和间隔重动句;根据重动词与其后成分的结构关系,把重动句分为述补重动句和述宾重动句;根据重动词和原动词重复的语法位置,把重动句分为全位重动句、前位重动句、后位重动句,其中每一项又分为不同的小类;根据重复的语法单位的性质又分为词重动句、语素重动句、义素重动句。

论现代汉语重动句使用的选择性与强制性

论现代汉语重动句使用的选择性与强制性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现代汉语重动句使用的选择性与强制性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汉语言文字学指导教师:***20061105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根据考察,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重动句到底是选择性的还是强制性的,在句法和语义上主要取决于:补语的语义指向;动词对宾语是否有处置性;宾语是否处于补语所描述的状态中;补语的性质,如补语是表结果还是表程度和状态,是数量短语、名词性短语还是形容词性短语;“VO”的性质,如是否为离合词;等等。

在语用上,则主要取决于具体语境的需要和语义表达的要求,还涉及到修辞的内容。

重动句的形成机制在重动句使用的强制性中得到突显,论文主要从动词与宾语和补语的语法融合度、“VO”与“VC”的逻辑顺序以及重动句使用关涉到的语用因素来分析重动句的形成机制。

重动句作为现代汉语里新兴的句式,在语法结构、语义表达和语用功能上都有其独特的地方,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重动句的强制性不仅表现在语法和语义的限制上,更重要的是在语用的过程中。

特殊的语境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更倾向于选择具有特殊表义功能的重动句。

重动句使用的强制性不仅表现在句法的限制上,更表现在语义表达的需要和语境的选择上,与选择性相比,重动句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明显带有更大的强制性。

关键词:重动句;选择性;强制性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inspection,when used in concrete situations the verb-copying sentence is selective or compulsive,on the view of syntactic and semantics the primary reason is: the semantic-orientation of complement; verb whether has disposal character on the object; object whether in the complexion that complement has described;the character of the complement,the complement has described result, or degree, or situation,the complement is quantitative phrases, or noun phrase, or adjective phrases;the character of the structure of “vo”, for example, the structure of “vo” is separable verb or not;etc. on the side of pragmatics,it depend on the needs of the context and the expression of semantic meaning,sometimes it related with rhetorical function。

近代汉语动词重叠研究

近代汉语动词重叠研究

摘 要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的语言,动词重叠作为汉语的一种形态,有其特殊性。

几十年来,有关这一方面的共时研究层出不穷,越来越走向深入。

而在历时研究方面,特别是有实质性发展的近代汉语阶段的研究相对滞后,目前已有人将共时研究的新观念、新成果纳入到历时研究之中,但真正整体的、动态的、系统的考察工作还未进行过。

在这种情况下,把共时与历时相结合,性质的归纳和功能的分析相结合,来考察近代汉语动词重叠的历史发展,就很有必要。

本文试图对近代汉语动词重叠作纵向、立体的分析,对各种重叠形式、语法意义、语法功能、语用制约进行分析,对重叠形式的源流关系、对比发展等现象进行系统考察,力求以新的观念,从新的视角,作更新的阐释。

论文共分四个部分:一、近代汉语动词重叠语法形式研究。

结合这一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考察近代汉语各阶段的情况,印证已有成果,弥补不足,使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更加完善。

二、近代汉语动词重叠语义制约和语法意义研究。

现代汉语领域就此两方面的考察以及结合研究已形成一定系统,我们将这些成果和近代部分作对比和印证研究,以期对动词重叠的本质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近代汉语动词重叠语法功能研究。

现代汉语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也比较深入,已有一些颇有深度的论文发表了较系统的看法。

而近代汉语阶段在此方面还比较分散,不太系统。

若将近代部分的语法功能事实予以全面考察,同时与现代部分相衔接,有望看清近代汉语阶段的特点和语法功能的某些实质。

四、近代汉语动词重叠v一v和vv的源流对比。

关于vv式的来源,历来是语法学界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虽然一些著名语言学家有vv式来源于v一v式的主流意见,但由于没有确凿的证据,仍然难有十分的说服力。

本文从语用功能、早期实例和音韵旁证三方面作一较全面的考察分析,以期有新的发现,形成新的观点,另附带考察v一v式和vv式在双音节重叠和形容词、名词作动词重叠中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近代汉语 动词重叠 研究The study of verb overlappingof modern times ChineseAbstractChinese is a kind of language short of morphology.Overlapping of verb is a kind of morphology of Chinese and has its particularity.The studys about this side of modern Chinese emerged in an endless stream and have been being deeper and deeper.On the contrary ,the study about its history ,especially the study of modern times Chinese which had a substantive development,fell behind relatively.Now some people have brought new concepts and result of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into its study of history.But really whole,developing and systematic study hasn’t been done.For this reason,it is very necessary to combine the present situation with the history and the generating of the Characters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to research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ment of verb overlapping of modern times Chinese.This paper try to make a historical and whole analysis(for example,the analysis of all kinds of forms,grammartical meanings,grammartical functions,the restriction on language’s usen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rms of the overlapping,and so on)to make a newer explanation with new concepts and form a new angle.The paper can be shared by 4 parts:1. The study about the grammartical forms of the verb overlapping of modern times Chinese.We are going to research the situation of every stage,prove the results having appeared,and remedy the places not rnough to make the study about this side more perfect.2. The study of semantic restriction and grammartical meaning.There has been a system on the study of the field of modern Chinese.We make a contrasting and proving study,so that we can have a deeper knowlage about the essence of verb overlapping.3. The study of the grammartical function of the verb overlapping of modern times Chinese.In the side of modern Chinese,there has been a relatively deep study.Some deep papers expressed relatively systematic opinion.But the study on the side of modern times Chinese is still scattered and not systematic.If we make a whole research about the grammartic function on the side of modern times Chinese,and combine it with theside of modern Chinese,we may see the charactors of the stage of modern times Chinese and some essende of the grammartical function.4. The contrast and developing of v一v and vv in the verb overlapping of modern times Chinese.The origin of the form vv has been being a contravery problem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grammar.Although some famous linguistics have the opinion as a main stream that the form vv was from the form v一v,it is not still very convincing because there is not conclusive evidence.This paper made a whole analysis for the language using functions,the example of early period and the prooves on phonology to have new finding and get new opinion.Besides,we research the developing decepline of the form v 一v and vv in the overlapping of the two-sylabled word and the adjective and noun as verb.Keywords: modern times Chinese,the overlapping of verb,study目录中文摘要 (Ⅰ)英文摘要 (Ⅱ)1绪论 (1)2近代汉语动词重叠语法形式研究 (3)2.1重叠具体形式描述 (3)2.2“儿”尾考察 (5)2.3嵌“一”和省“一” (5)2.4宾语的中置和后置 (6)3近代汉语动词重叠用词范围和语法意义 (8)3.1用词范围 (8)3.2语法意义 (13)3.2.1已有研究综述 (13)3.2.2结合语义范围和近代汉语事实的深入探讨 (14)4近代汉语动词重叠语法功能研究 (19)4.1动词重叠式作句子成分 (19)4.2动词重叠在连谓句和非连谓句中的对比考察 (21)4.3带宾语的情况 (22)4.3.1分类举例 (22)4.3.2分类考察 (24)4.4特殊语法功能 (25)5近代汉语动词重叠v一v和vv的源流研究 (30)5.1引言 (30)5.2《敦煌变文集》中的vv (31)5.3《五灯会元》中的v一v和vv (31)5.4《元曲选》中的v一v和vv (32)5.5《水浒全传》中的v一v和vv (33)5.6《金瓶梅词话》中的v一v和vv (35)5.7《红楼梦》中的v一v和vv (36)5.8《儿女英雄传》中的v一v和vv (38)5.9小结 (40)5.9.1动词单音节重叠v一v和vv式的源流 (40)5.9.2双音节重叠式的发展 (42)5.9.3单音节形容词、名词作动词重叠的发展 (42)6结论 (44)参考文献 (46)致谢 (48)附: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49)1 绪 论动词重叠的研究起步较早,至今涉及和专门论述它的论著和论文数以百计,取得了许多宝贵的成果,研究者中不乏老一辈的语言学家,如赵元任、王力、吕叔湘、丁声树、张寿康等,也有象龙果夫那样的著名汉学家。

“他做饭好吃”及重动句相关问题研究

“他做饭好吃”及重动句相关问题研究
做饭 好 吃 ” 为例 , 从 语 义 指 向 分 析 以及 韵 律 句 法 的 角 度 对 重 动 句 的 转 换 进 行 探 讨 。
关 键词 : 重动 句; 语 义指 向; 韵 律 句 法
中图分 类号 : H 0 4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_ _ 1 0 7 6 ( 2 O 1 5 ) 0 1 —0 1 1 6 —0 4
并 探讨 重 动句 以及 相关 句式 之 间相互转 换 的问题 。
1 . 重 动句
1 . 1重 动 句 综 述
李讷和石毓智 ( 1 9 9 7 ) 根 据 补 语 的语 义 特 征 和
结 构特点 , 将重 动句分 为 四类 : ( 1 ) 补语 是 时 间词 , 如: 他 看 书 看 到 两 点 。 他 睡 觉 睡 了一 个 小 时 。 ( 2 ) 补语 为单 纯 的形容 词 或不 及 物 动 词 , 如: 他
句 法 的 角度 。 对“ 他 做饭 好 吃 ” 这 一 句 式进 行 分 析 ,
关 系。其 中 , 致使 性 重动 句 又可 以根据 补 语 的性 质 分 为两 类 : 结 果补 语 和 状 态 补 语 ; 非致 使 性 重 动 句
除 了涵盖 这两种 补语类 型 之外 , 还 包 括可 能补 语 。
李 文龙 : “ 他做饭 好吃 ” 及 重 动 句相 关 问题 研 究 以解 释 。
1 . 2韵 律 句 法
1 1 7
重动句 ( V e r b — c o p y i n g S e n t e n c e ) 是 现 代 汉 语 中 的 一 种 特 殊 句 式 。是 指 动 词 在 句 子 中 重 复 出 现 、 前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1 — 1 0

以事件域为参照点的汉语重动句认知分析

以事件域为参照点的汉语重动句认知分析

以事件域为参照点的汉语重动句认知分析本文以事件域认知模型为视角,分析重动句语义建构过程中所体现的识解特征。

重动句中的“S+V1+O”作为认知参照点,代表一个典型的事件域。

说话者将“S+V1+O”视为一个完整的、概括性的事件进行整体扫描,而对“V2+C”采取顺序扫描的识解方式。

与其他句式比较,重动句的语义建构体现了间接表征的识解特征。

标签:重动句事件域参照点识解重动句是汉语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句式。

它的基本结构形式是:S+V1+O+V2+C。

其中,V1和V2是同一个动词或者同一动词性语素的重复形式,C为补语。

(1)他写字写累了。

(2)老孙头喂牲口喂得很肥。

(3)小张结婚结了两年了。

(4)她看那部电影看了三次。

(5)学校捐款捐了十万元。

对于重动句的关注和研究,最早始于王力(1944)的“宾补争动”说,其后的研究主要有这样两条途径:第一,结构主义路径,对重动句的句式结构及立体语义关系进行描写和说明,围绕动、宾、补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来展开(范晓,1993;黄月圆,1996;刘雪芹,2000、2003;施春宏,2010)。

对于重动句结构形式的分析,“宾补争动”理论可谓影响深远。

第二,从功能认知的角度对该句式进行解释。

戴浩一(1994)认为“动词的重复是一种对动作和状态的临摹表达”;项开喜(1997)认为重动句中的“动补”结构表示动作行为超常方面或事物超常状态;张旺熹(2002)认为汉语中大部分重动句具有原因解释功能;也有学者认为重动句的句法结构是语篇结构语法化的结果(聂仁发,2001);liu(1995)则探讨了该句式所具有的表达背景或前景的语用功能。

本文拟在已有的重动句认知功能研究的基础上,以事件域认知模型为视角,分析重动句语义建构过程中所体现的识解特征。

一、事件域与参照点(一)事件域事件域(Event-Domain)这一概念是王寅(2005)首先提出来的。

王认为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提出的解释概念结构和句法构造的理论模型,如Langacker(1991;2002)拟构的弹子球模型和舞台模型、Talmy(1985;1988)的力量动态模型、Lakoff(1988)的“形式空间化假设”(Spatialization of From Hypothesis)等存在问题和不足,于是提出事件域认知模型(ECM)这一概念,以期对一些语言现象做出统一解释。

试论现代汉语重动句的语法等级(一)

试论现代汉语重动句的语法等级(一)

试论现代汉语重动句的语法等级(一)【内容提要】重动句的内部存在三个系列的六个语法等级,其成因主要有:一、重动句各成分之间结构关系的不同;二、重动成分在语法位置上的不同分布;三、重动句各语法单位之间性质的差异。

【摘要题】汉语言文字学【关键词】现代汉语/重动句/语法等级【正文】重动句内部存在着一系列的语法分布的等级差异,主要表现在重动句各成分之间结构关系的不同形成的语法等级、重动成分在语法位置上的不同分布形成的语法等级和重动句各语法单位之间性质的差异形成的语法等级等问题。

一、重动句各成分之间结构关系的不同形成的语法等级重动句的典型特征是具有两个相同的动词性成分,即原动成分和重动成分。

如:(1)他喝酒喝多了。

(2)他鞠躬鞠了三次。

从线性序列上来看,前一个动词性成分我们称之为原动成分,后一个动词性成分称之为重动成分。

重动成分是对原动成分的重复。

由于动词和动词性语素都可以构成重动句,所以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动词性成分。

(一)连续重动句和间隔重动句根据原动成分和重动成分之间距离的远近可以把重动句分为连续重动句和间隔重动句两类。

重动成分紧挨着原动成分,中间没有其他语法成分间隔,只有极短的语音停顿,这种重动句称为连续重动句。

如:(3)爷爷生病病了一个月。

(4)他旅游游遍了半个中国。

间隔重动句是指在原动成分和重动成分之间有一定的语法成分把它们阻隔开来,从而使得原动成分和重动成分各自构成一个动核结构。

造成阻隔作用的成分就是原动成分之后的宾语。

间隔重动句是重动句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根据间隔重动句中原动词之后宾语性质的不同,可以把重动句分为语素间隔重动句、词间隔重动句和短语间隔重动句三个小类。

由一个语素阻隔在原动成分与重动成分之间,形成间隔的重动句叫语素间隔重动句。

如:(5)他咳嗽咳了两三天。

(6)小李学习学得入了迷。

这类重动句的原动成分与其后的宾语成分的语法关系十分密切,构成了动宾关系的合成词。

由一个词阻隔在原动成分与重动成分之间,形成间隔的重动句叫词间隔重动句。

重动句内部结构及意义初探

重动句内部结构及意义初探

重动句内部结构及意义初探周旭慧【摘要】重动句是汉语中颇具特色的句式,历来学者对其研究很多,对重动句进行初步的分类,并将重动句与其他句式进行对比,进而对重动句的独特价值进行分析阐释.【期刊名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29)001【总页数】4页(P34-37)【关键词】重动句;补语;结构;价值【作者】周旭慧【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61175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3一、重动句的内部分类1.重动句补语指向的影响因素重动句是指一个句子中带有两个动词,一个接宾语,一个接补语。

句子中有两个角色:主语、宾语。

主、宾语由动词连接,动词重复出现,作用在于突出补语。

①老李挖坑挖浅了。

在这个句子中,“老李”“坑”“浅了”构成了一完整的事件,主题是“老李挖坑”,述题是“挖浅了”。

②老李挖坑挖累了。

在这个句子中,“老李”“坑”“累了”构成一个完整的事件,主题是“老李”,述题是“挖坑挖累了”,在这两个句子中补语的语义指向是最大的区分特征,补语的指向受三个因素影响,分别是补语的语义特征、宾语是否特指以及动词的语义特征。

(1)补语的语义特征在上例中,第一个句子中的补语“浅了”指向宾语“坑”,第二个句子的补语“累了”指向主语“老李”,而在重动句中,动词的重复是为了引出、强调最后的补语。

如果我们将重动句看作一个构式,那么其形式增强了补语的地位。

对比以上两个句子,补语的语义特征 (即生命性)在确定补语指向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浅”只能指宾语“坑”,不能指人,“累”只能指主语“人”,不能指物。

因此,影响补语指向的第一个因素就是补语的语义特征。

(2)宾语是否特指王灿龙指出“重动句的宾语是相对开放的,重动句的生成并不取决于宾语的有无标记及定指和无指,语义上匹配、协调,各种形式的宾语都能进入重动句。

”但是,笔者发现如果补语在语义上既可以指主语也可以指宾语,句子就出现了歧义。

如③老李骂人骂哭了。

论重动句的特点

论重动句的特点

论重动句的特点
重动句是汉语中心部结构类型之一,在表达思想时极具表现力。

重动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语言的丰富性、艺术性以及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

重动句以丰富的语言质地表达思想,具有含蓄、优美、象征性的美感。

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字艺术,表现出诗人心中的感受。

例如唐代诗人陆游《古朗月行》中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这句重动句,充满芬芳和深情。

用简单几句话,把一个宁静时刻的感受表达得无比淋漓尽致。

重动句也具有强烈的艺术性,能成功地表达情感和思考的意境。

它将文字的表达和实际情况的概念混合在一起,使得文字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

例如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把表达文字和想象的虚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乡村山水的美景和浪漫的心情。

此外,重动句还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可以赋予文字以传奇的感受。

它可以把诗歌的全部内容概括为整体,使诗歌更有意蕴,更有古典魅力。

例如晚唐诗人韩愈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将时间和地点穿越到一起,描绘出自然美好的诗意画卷。

综上所述,重动句具有语言的丰富性、艺术性以及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为中国文学带来无穷的灵感,可谓文学表达的重要技巧和精髓所在。

正是这种语言表达之精彩和灵动,成就了中国文学的传奇之
路。

重动句研究综述

重动句研究综述

(王丽芳,河北省政法职业学院西院管理系)
Modern chinese
XIANDAI YUWEN
2006.04
重动句。
10.王红旗(2001)《动结式述补结构在把字句和重动句
从以上综述看出,学者们对重动句的研究既有共时的研 中的分布》,语文研究第1期
究也有历时的研究;共时的研究既有句法平面的研究,也有
11.唐翠菊(2001)《现代汉语重动句的分类》,世界汉
语义、语用平面的研究。即使是功能的研究,也是多侧面、 语教学第1期
及物动词——就普通说,末品补语是必须和叙述词紧黏在一 形式。但范文没有论及其他形式的重动句。
起的。例如‘我吃完了它’不能说成‘我吃它完了’。这样
其次是学者们多角度地探讨重动句的功能。
看来,叙述词和末品补语合成一体,因此,即使那叙述词是
项开喜(1997)从人的主观认识出发认为重动句的功能
该带目的位的,也不能让那目的位把它们隔开。同时,有些 是 “ 突 出 强 调 事 物 和 动 作 行 为 的 超 常 方 面 ” , 王 灿 龙
“复动句”(范晓1993,温锁林1996)、“动词重出”(吴 间的关系。
竞存、梁伯枢1 9 9 2 )、“复制动词句”(王红旗1 9 9 6 )、
刘维群(1986)在《论重动句的特点》一文中,对重动
“动词拷贝结构”(李讷、石毓智1997)等。虽然名称不一 句做了界定,指出重动句是指“谓语部分重复使用了同一动
丁声树(1961)等认为:“动宾结构加补语的时候要重
复动词”。吕叔湘先生(1 9 8 0 )认为“一般的动宾短语加
□王丽芳
‘得’时,要重复动词”。 王力、赵元任、丁声树、吕叔湘等几位先生只是在著书
中附带性地提及这种句式,没有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动句研究综述杨玉玲①(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北京100037) [关键词]重动句;结构特点;语法化;认知 [摘 要]本文对重动句研究情况作了一下综述,包括重动句结构上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及其价值,重动句与其他相关句式的关系,重动句的语法化等方面的研究,指出重动句研究经历了一个从附属于其他结构到作为一个独立的句式、从描写到解释这样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本文对重动句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初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4)03-0037-06A Summ ary of R esearches on Chinese V erb2copying SentencesYAN G Yu2ling(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037)K ey w ords:verb2copying sentence;constructional feature;grammaticalization;cognition Abstract:This thesis is a summary of the researches on Chinese verb2copying sentence,including the researches on the features of the construction,the cause of the evolution,and the value of the verb2 copying sentence,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verb2copying sentence and other related sentence patterns, and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verb2copying sentence.It points out that the researches experienced a gradually2deepened course from a sentence pattern attached to other patterns to an independent one, from description to interpretation.This thesis also presents the author’s tentative views on the ques2 tions still remaining unsolved in the study.一、引言重动句是指前后两个动词复现,前一动词带宾语,后一动词带补语的单句。

“重动句”这一名称最早源于刘维群(1986)。

对于这种句式,学者们还有不同叫法:王力(1944)称为“叙述词复说”;黄正德(1982,1988)、戴浩一(1990,1991)、胡文泽(1994)等称为“动词照抄现象”;范晓(1993)、温锁林(1996)等称为“复动句”;吴竞存、梁伯枢(1992)称为“动词复出”;高更生、王红旗(1996)称为“复制动词句”;李讷、石毓智(1997)称为“动词拷贝结构”。

称呼虽有不同,其本质都是一样的。

自从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提到这种句式以来,已有多位学者对它进行了研究。

研究文献中对重动句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1)重动句结构上的特点;(2)重动句产生的原因及其价值;(3)重动句和其他相关句式的关系;(4)重动句的演化过程。

二、重动句结构上的特点上世纪40-80年代学者们虽注意到了重动句的特点并进行了简单分析,如赵元任(1968)、胡①[作者简介]杨玉玲,女,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附、文炼(1955)、丁声树等(1961)、吕叔湘(1980)、李临定(1963)。

但他们并没有把重动句作为独立的句式进行研究,而是视为动宾或动补结构中的一种,所以并没有给重动句以专门的名称和独立的地位,对它的说明也多是附属性的。

重动句的研究在经历了30多年的探索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学者们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下对重动句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描写,并且把重动句作为一个独立的句式来分析,对重动句结构方面的描写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2.1重动句中动词的特点 秦礼军(1985)认为“能够带宾语、且能支配宾语的及物动词,才能重复出现一次”;刘维群(1986)认为“一个动词,若具有带宾语和带补语的两种功能,原则上就可以充当重动句的V”;范晓(1993)具体指出“多数是单音节动词,但少数双音节动词也可……”、“一般“多数是动作动词,少数心理动词有时也可……”、“V1和是及物动词,但也发现少数不及物动词”、V2不能带表时态的附着成分‘了’、‘着’、‘过’之类”;项开喜(1997)指出“V P1是‘无界’的,V P2是‘有界’的。

”我们认为,重动句对动词的限制只是一种倾向性,倾向于单音节(比如“学”比“学习”更容易进入);倾向于及物动词,但不及物动词只要临时能带宾语,也同样可以进入(比如:他跑三棒跑出了名);动宾式离合词可以大量进入重动句,是因为这种动宾式构词给人的印象是动词后成分已经饱和,所以离合词可以“动—宾”的形式进入重动句(如:他离婚离怕了;我帮忙帮出问题了)。

另外,V1确如范晓(1993)所说,不能带表时态的附着成分,但V2如带有表时间和数量的补语时可带“过”,如“他看书看了几个小时”。

“了”、2.2重动句中宾语的特点 范晓(1993)指出“一般由名词性词语充当,但也有少数非名词性词语充当宾语的情况。

”李讷、石毓智(1997)认为只能是类属词,而不能是定指成分。

项开喜(1997)的考察更为具体,他认为V P1中的宾语名词一般只能是信息量低的无标记形式(人称代词、专有名词、光杆名词、一+量+名词),而信息量大的有标记形式则不能充当宾语。

王灿龙(1999)则认为“重动句的宾语是相对开放的,重动句的生成并不取决于宾语的有无标记及定指和无指,只要语义上匹配、协调,各种形式的宾语都能进入重动句。

”我们同意王灿龙(1999)的看法,如“他吃这种面条吃上了瘾/我用单位的电脑用习惯了”,我们无法否认它们的合法性。

2.3重动句中补语的性质和语义指向 对于重动句中V2后面的成分,目前看法比较一致,即认为是补语,但语法学界对它曾有过一些不同的意见。

李人鉴(1981)持“谓语”说;赵元任(1968)认为是“谓语性补语”。

范晓(1993)指出补语的语义指向主要有三种:指向O(宾语);指向S(主语);指向V(动词)。

杨玉玲(1999)认为补语的语义指向有两大类六小类:单指:指向O(宾语);指向S (主语);指向V(动词);双指:既指向O(宾语)又指向V(动词)(如:我们搞运动搞得太多了);既指向S(主语)又指向V(动词)(如:他拨大油灯拨得很有把握);既指向S(主语)又指向O(宾语)(如:我们送/追他送/追到火车站)。

2.4V1和V2以及“动+宾”(V P1)和“动+补”(V P2)的关系 刘维群(1986)认为“V2在表义上占据了重心地位。

相比之下,V1倒显得意义非常空泛,仿佛只是一个陪衬。

”范晓(1993)则认为“V1是原动词,V2是重复动词。

”项开喜(1997)认为,“V P2是整个句子的核心成分,语义焦点,与V P1相比,语义上更具有现实性和突显性。

”聂仁发(2001)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二者的关系,“从V P1到V P2就是一个从‘面’到‘点’的过程,‘面’就是事件,观察范围,是参照物;‘点’就是有关事件的结果,观察点,目的物。

从面到点是我们感知事物的一般顺序。

我们总是从一定的背景中去认识目的物。

在重动句中,V P1是背景信息,V P2表达目的信息。

”可见,无论是从结构的角度还是从认知的角度,大家的观点还是比较一致的。

2.5重动句是什么句式 对于重动句到底属于什么句式,语法学界很有分歧:赵普荣(1958)认为是“动宾词组做状语的动词谓语句”;邓剑文(1958)、赵元任(1968)认为是“主谓谓语句”、“这里的V—O和V—R的关系,与其说是连动,毋宁说是主谓,因为不但可以在中间插入副词,还可以插入一个主语”;陈建民(1986)认为是“连动(或连谓)句”;洪心衡(1963)认为“动(宾)+动(补)构成联合结构的谓语”;胡附、文炼(1957)认为是“主动宾补”句;丁声树等(1961)、李临定(1980)、范晓(1993)认为是“动宾结构加补语”,是“主动补句式”。

我们认为,重动句到底属于什么句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搞清楚其内部特点、语用价值等,我们觉得重动句就是一种独立的句式“主语+动词+宾语+动词+补语”,没有必要非得让它附属于哪一类句式。

随着重动句的独立地位的确定,这一问题上的争论会越来越少。

2.6重动句的分类 秦礼军(1985),李讷、石毓智(1997)根据补语的语义特征和结构特点,把重动句分为四类:补语是时间词;补语为单纯的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补语为“得”字结构;补语之后另有宾语。

这种分类标准有交叉,有的着重于意义,有的着重于形式。

这使得有些重动句又无家可归,如“你送书送到哪儿去了?/他看书看到12点才睡”。

这种分类实质是补语的分类,并没有涉及重动句的本质。

唐翠菊(2001)根据句式变换以及V P1和V P2的语义联系,把重动句分成“致使性重动句”和“非致使性重动句”。

这种分类已触及到重动句的本质特点。

李江(2002)按内部语义关系和表述关系,分为两大类:因果关系和评说关系。

其实这种分类和唐翠菊的分类实同而名异。

三、重动句产生的原因及其价值3.1上世纪40—80年代的研究 从首次注意到重动句的《中国语法理论》至今,学者们对其产生原因的关注可以说是热情未减,甚至是日渐升温。

起初学者们并没有把重动句作为一个独立的句式来研究,所以对其产生机制也只是进行了简单的说明。

王力认为“及物动词目的位后面重复一个及物动词———就是普通说,末品补语是必须和叙述词紧粘在一起的。

例如‘我吃完了它’不能说成‘我吃它完了’。

这样看来,叙述词和末品词合成一体,因此,即使那叙述词是带目的位的,也不能‘挺尸’),不能让那让那目的位把它们隔开,同时,有些动词却又是和目的语合为一体的(如‘淘金’、末品补语隔开。

在这双重障碍之下,唯一的补救方法就是把叙述词复说,使两方面都不至于被隔。

”赵元任(1968)也有类似的主张:“有时候为了经常连着说,或者有一个成分是粘着形式,V—O和V—R都拒不分开,那就只好把动词重复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