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IL-33和IL-25对不同表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鉴别作用
ILC2参与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ILC2参与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蒋芹【摘要】Ⅱ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 2)是ILC家族中最近发现的一个新成员.抗原暴露后,ILC 2被上皮细胞来源的细胞因子、脂质递质和肿瘤坏死因子家族成员TL 1 A激活,促进气道结构细胞和免疫细胞反应.ILC 2是固有免疫应答的关键部分,且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有关.文章就ILC 2参与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Type 2 innate lymphoid cell (ILC2) is a new member of the innate lymphoid cell family discovered recently. After being exposed to antigens, ILC2 was activated by epithelial cell-derived cytokines, lipid mediators and TNF family member TL1A to promote structural and immune cell responses in the airways. These cells are critical components of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sthma.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gress on the roles of type 2 innate lymphoid cell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sthma.【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年(卷),期】2017(035)002【总页数】5页(P148-152)【关键词】Ⅱ型固有淋巴样细胞;哮喘;发病机制【作者】蒋芹【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 200233【正文语种】中文固有淋巴样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ILC)是一类新型的非B 细胞、非T 细胞家族,与适应性免疫细胞平行的一类细胞,在组织重塑、修复及固有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生物靶向药物在哮喘气道黏液栓治疗中的价值

◇慢性气道疾病药物治疗新进展◇摘要气道黏液栓是哮喘中常见的一种表型,通过引起气流阻塞加重而使哮喘急性发作风险增高。
鉴于其在哮喘中的重要作用,针对气道黏液栓的治疗或将成为控制哮喘进展、预防或解除致死性哮喘发作的策略。
既往研究表明,嗜酸粒细胞、T2型炎症等与黏液栓的形成有关,针对上述通路的生物靶向药物可能在治疗气道黏液栓方面发挥疗效。
关键词气道黏液栓;哮喘;生物靶向药物中图分类号:R593.1;R256.1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501(2024)04-0423-04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4.009支气管哮喘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之一,近年来哮喘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攀升。
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哮喘的患病率已高达4.2%[1],患者总数约4570万。
哮喘病死率在(1.6~36.7)/10万,多与哮喘长期控制不佳、急性发作治疗不及时有关。
我国已成为全球哮喘病死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气道黏液栓和哮喘密切相关。
既往研究表明,哮喘患者中约有59%的患者存在气道黏液栓[2]。
在重度哮喘中,黏液栓与气流阻塞之间的联系已经建立,有黏液栓的患者肺功能降低、气道阻力增加[3]。
在最新的研究中,气道黏液栓评分被证实是哮喘急性发作的危险因素[4]。
因此,针对气道黏液栓的治疗或将成为控制哮喘进展、预防或解除致死性哮喘发作的新策略。
1气道黏液栓形成的机制哮喘患者黏液栓的形成机制尚不明确。
有研究观察到嗜酸性粒细胞及其产物在黏液栓形成中的作用。
Dunican 等[2]使用气道黏液凝胶模型来探索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EPO )产生的氧化剂是否通过氧化半胱氨酸巯基以促进黏液栓的形成。
结果发现,高痰液栓评分与痰中嗜酸性粒细胞和EPO 显著增加相关。
EPO 产生的氧化剂可能介导黏液栓的形成。
EPO 通过H 2O 2催化硫氰酸盐和溴化物的氧化,生成交联半胱氨酸硫醇基团和硬化硫代水凝胶。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嗜酸细胞趋化因子、IL-25及IL-33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探讨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嗜酸细胞趋化因子、IL-25及IL-33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探讨况建华;侯小燕【期刊名称】《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年(卷),期】2024(23)2【摘要】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功能与血清嗜酸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及白细胞介素(IL)-25、IL-33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广安市人民医院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60例作为肺炎组,60名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健康组。
统计分析两组血清学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4、IL-6、IL-25、IL-33、Eotaxin、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s)]、肺功能指标[最大呼气峰流速值(PEF)、最大深呼吸后第1秒呼出气量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呼出75%潮气量时的瞬间流速/潮气呼气峰流速比(TEF25/PTEF%)、达峰时间比(tPTEF/TE)、潮气量],分析肺炎组血清Eotaxin与IL-25、IL-33的相关性、肺功能与血清Eotaxin及IL-25,IL-33的相关性。
结果肺炎组患儿的血清TNF-α、IL-4、IL-6、IL-25、IL-33、Eotaxin、ECP、CysLTs水平分别为(3.06±0.93)mg/L、(42.76±7.61)ng/L、(58.63±9.53)pg/mL、(46.15±7.27)ng/L、(11.64±2.34)ng/L、(111.51±19.04)ng/L、(29.04±4.52)μg/L、(638.40±99.50)ng/L,均明显高于健康组[(0.91±0.30)mg/L、(26.44±4.52)ng/L、(24.57±4.61)pg/mL、(39.78±6.85)ng/L、(10.34±1.01)ng/L、(102.84±19.53)ng/L、(14.86±2.52)μg/L、(492.70±79.63)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IL-17在哮喘中的研究进展

IL-17在哮喘中的研究进展尹秀志(综述);曲书强(审校)【期刊名称】《临床肺科杂志》【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5页(P155-159)【作者】尹秀志(综述);曲书强(审校)【作者单位】150086 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内科;150086 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内科【正文语种】中文哮喘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同质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慢性持续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导致反复的喘息、气促、胸闷、咳嗽。
然而,大量的队列研究分析表明,根据哮喘的临床和功能特点,区分了哮喘不同的临床表型[1]。
目前,口服糖皮质激素(OCS)、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长效支气管扩张剂是所有哮喘的基本治疗方案。
但是有一部分患者对于激素治疗不敏感或部分敏感,所以,应该将哮喘患者进行准确的分类,才能更好地靶向治疗[2,3]。
既往提出的Th2依赖性的过敏性气道炎症,曾是主要的发病机理,治疗效果理想,同时应用抗单克隆抗体(IgE、IL-5、IL-13、IL-4或者它们的受体)也可以有效控制该类型哮喘。
然而,对于Th2Low 型哮喘患者对于现有治疗方案效果不佳[4]。
Th2Low 表型发病机制仍然不明,但是这些患者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性炎症。
IL-17是Th17细胞关键的促炎细胞因子,在哮喘中,有募集中性粒细胞炎症和参与气道重塑的作用。
该综述主要对IL-17在中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激素抵抗、气道重塑等几个方面做以下说明。
作者单位:150086 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内科IL-17在1995年首次被克隆,是一种具有促炎作用的细胞因子。
IL-17家族包括6个成员的配体(IL-17A、B、C、D、E、F)和5个受体(IL-17RA、IL-17RB、IL-17RC、IL-17RD和SEF)。
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为IL-17A即IL-17。
Zrioual等研究显示IL-17A与17F结构和氨基酸序列很相似,同时在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点也相似,因此推测两者可能共享相同的受体,并存在相似的生物学效应,在体内外发挥着强大的致炎效应。
ILC2_在2_型炎症型哮喘中的作用

- 16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860778);云南省科技计划中医联合专项重点项目(202101AZ070001-171)①云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通信作者:陈静ILC2在2型炎症型哮喘中的作用*赵童① 徐成灵① 李高斌① 任煜① 陈静① 【摘要】 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2型炎症型哮喘是其最重要的一个表型。
2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固有免疫细胞,近年来ILC2在2型炎症型哮喘中发挥的作用逐渐被人们认识到。
ILC2可以被各种介质调控,促进或者抑制哮喘。
本文根据ILC2的功能和信号转导途径,主要介绍了ILC2的特性、共刺激分子、激素、神经调节与2型炎症型哮喘的关系,并且近年来研究发现ILC2也会出现免疫记忆,这对以往的免疫反应的分类是一个挑战与思考,但还需进一步验证,这也可能是以后哮喘的药物研发的新方向。
【关键词】 ILC2 哮喘 发病机制 The Role of ILC2 in Type 2 Inflammation in Asthma/ZHAO Tong, XU Chengling, LI Gaobin, REN Yu, CHEN Jing.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4, 21(09): 163-168 [Abstract] Asthma is a heterogeneous disease, and type 2 inflammation in asthma is the most important phenotype. ILC2 is a very important innate immune cell. In recent years, the role of ILC2 in type 2 inflammation in asthma has been gradually recognized. ILC2 can be regulated by various mediators to promote or inhibit asthma. According to the function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of ILC2,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LC2, costimulatory molecules, hormones, and neural regulation and type 2 inflammation in asthma, and recognizes that ILC2 will also have immune memory, which is a challenge and thought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previous immune responses, but it needs further verification, which may also be a new direction of asthma drug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ILC2 Asthma Pathogenesis First-author's address: College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Yun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Kunming 6505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4.09.037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嗜酸性细胞(eosinophils,EOS)、肥大细胞(mast cell,MC)、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AS)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1]。
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的时机选择

㊃综述㊃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的时机选择苏楠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北京100029通信作者:苏楠,E m a i l s u n a n7632@163c o mʌ摘要ɔ支气管哮喘(哮喘)的患病率逐年上升,重症哮喘的医疗负担巨大,目前不断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或药物应用于重症哮喘的临床㊂支气管热成形术(B T)是一种经支气管镜治疗重症哮喘的非药物方法,用于经过最佳的药物治疗但仍有症状的哮喘患者,2010年批准应用于临床㊂临床试验结果表明,B T在减少哮喘严重急性发作㊁改善生活质量和减少急诊就医等方面是安全有效的㊂但是,如何选择适宜的患者以及选择B T的时机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㊂目前,大量的生物靶向药物(抗I g E单抗㊁抗I L-5/I L-5R和I L-4R单抗)应用于临床,它们都有相对明确的对应表型㊂而B T的局限性就是难以预测临床反应者,临床上不能判定哪些患者对B T可以更好地获益㊂因此,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来证明B T长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哪种表型更加适合B T,哪些生物标志物可以提示患者对B T能够临床获益㊂ʌ关键词ɔ哮喘;重症哮喘;支气管热成形术基金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2017Y F C0211702)D O I103760c m a j c n131368-20200313-00157T i m i n g o f b r o n c h i a l t h e r m o p l a s t y f o r s e v e r e b r o n c h i a l a s t h m aS uN a nD e p a r t m e n t o f P u l m o n a r y a n dC r i t i c a l C a r eM e d i c i n e C h i n a-J a p a nF r i e n d s h i p H o s p i t a l C e n t e ro f R e s p i r a t o r y M e d i c i n e C h i n a-J a p a n F r i e n d s h i p H o s p i t a l N a t i o n a lC l i n i c a lR e s e a r c hC e n t e rf o rR e s p i r a t o r y D i s e a s e s B e i j i n g100029C h i n a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S uN a n E m a i l s u n a n7632@163c o mʌA b s t r a c tɔ T h e p r e v a l e n c eo fb r o n c h i a l a s t h m a a s t h m a i s i n c r e a s i n gy e a rb yy e a ra n dt h em e d i c a l b u r d e no f s e v e r e a s t h m a i s h u g e C u r r e n t l y n e wt r e a t m e n t s o r d r u g s a r e c o n t i n u o u s l y b e i n gd e v e l o p e df o rt h ec l i n i c a l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s e v e r ea s t h m a B r o n c h i a lt h e m o p l a s t y B T i san o n-p h a r m a c o l o g i c a l t r e a t m e n t o f s e v e r ea s t h m av i ab r o n c h o s c o p e I t i su s e df o ra s t h m a p a t i e n t sw h oh a v e t h eb e s tm e d i c a l t r e a t m e n t b u t s t i l l h a v e s y m p t o m s I tw a s a p p r o v e d f o r c l i n i c a l u s e i n2010C l i n i c a l t r i a l r e s u l t s s h o wt h a tB Ti ss a f ea n de f f e c t i v e i nr e d u c i n g s e v e r ea c u t ea t t a c k so f a s t h m aa n d i m p r o v i n gq u a l i t y o f l i f ea n dr e d u c i n g e m e r g e n c y m e d i c a l t r e a t m e n t H o w e v e r h o wt oc h o o s et h e r i g h t p a t i e n t s a n dw h e n t o c h o o s eB Th a s a l w a y s p u z z l e dc l i n i c i a n s A t p r e s e n t a l a r g en u m b e ro f b i o-t a r g e t e dd r u g s a n t i-I g E m A b a n t i-I L-5I L-5Ra n d I L-4R m A b a r e a p p l i e d i n t h e c l i n i c a n dt h e y a l l h a v e r e l a t i v e l y c l e a r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p h e n o t y p e s T h e l i m i t a t i o no f B Ti s t h a t i t i s d i f f i c u l t t op r e d i c t c l i n i c a l r e s p o n d e r s a n d i t i s i m p o s s i b l e t od e t e r m i n ew h i c h p a t i e n t s c a nb e t t e rb e n e f i t f r o mB Tc l i n i c a l l y T h e r e f o r e f u r t h e r r e s e a r c h i s n e e d e d t o p r o v e t h e l o n g-t e r ms a f e t y a n d 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 o fB Ta n d w h i c h p h e n o t y p e i s m o r es u i t a b l ef o rB T a n d w h i c hb i o m a r k e r sc a n p r o m p t p a t i e n t st oc l i n i c a l l y b e n e f i t f r o m B TʌK e y w o r d sɔ A s t h m a S e v e r e a s t h m a B r o n c h i a l t h e m o p l a s t yF u n d p r o g r a m K e y T o p i c P r o j e c t s o f t h e M i n i s t r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2017Y F C0211702D O I103760c m a j c n131368-20200313-00157当前,支气管哮喘(哮喘)的患病率在逐年上升,数据显示全球有3亿哮喘患者㊂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42%,患者总数达4570万,这还不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患者,实际患病人数远超以往的估计,疾病负担巨大[1]㊂近年来已经开发了很多用于哮喘治疗的药物,以吸入糖皮质激素为主的各种联合制剂和生物靶向药物㊂以往的临床研究显示,经过规范的哮喘药物治疗和管理后近80%的患者能够达到哮喘的良好控制㊂但是,仍然有10%左右的哮喘患者需要用到高级别的药物甚至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才能达到或仍不能达到良好的哮喘控制,而这部分患者却占用了绝大多数哮喘患者的医疗资源㊂在我国的 全国支气管哮喘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 中显示,有59%是重症哮喘患者[2]㊂开发针对重症哮喘患者的治疗方法是目前热门的研究方向,其中包括生物靶向药物和支气管热成形术(b r o n c h i a l t h e m o p l a s t y,B T)㊂临床上对这些新型的药物和技术怎样选择适合的患者也成为目前讨论的热点㊂本文仅对B T治疗重症哮喘的时机选择进行论述,希望对临床医师有所帮助㊂B T是一种经支气管镜治疗重症哮喘的非药物方法,用于经过最佳的药物治疗但仍有症状的哮喘患者㊂B T技术是利用温度控制的导管以射频能量选择性减少气道壁内增生的平滑肌,以减少气道高反应性和支气管阻塞,从而改善哮喘症状㊂气道平滑肌增生是哮喘发病过程中的主要特征之一㊂2010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批准B T用于治疗18岁以上的严重持续性哮喘患者,这些患者在使用高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受体激动剂规范治疗后仍不能很好地控制哮喘或仍然反复急性加重,对于这些患者B T可能是一种非药物的治疗选择㊂以往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表明,B T在减少哮喘严重急性发作㊁改善生活质量和减少急诊就医等方面是安全有效的㊂但是,如何选择适宜的患者以及选择B T的时机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㊂本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和分析以往研究数据,结合2019年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 l o b a l I n i t i a t i v e f o rA s t h m a,G I N A)更新[3]中的建议,对B T的时机选择进行讨论㊂1以往临床研究的结果对于B T这项技术有3个经典的临床研究㊂第一个 哮喘干预研究(A s t h m aI n t e r v e n t i o nR e s e a r c h,A I R)试验 [4]是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该研究既没有设盲也没有设假治疗组,以1ʒ1的比例随机分为B T组或对照组㊂此研究证明了B T对人体的可行性和安全性㊂第二个 严重哮喘试验研究 [5]是一项开放性小规模研究,只对15例接受B T 治疗的患者和17例接受对照治疗的患者进行了分析,也没有设置假治疗组㊂第三个试验(A I R-2)研究结果发表于2010年[6],这一研究结果是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批准B T上市的关键性试验和主要的证据基础㊂A I R-2研究是一个多中心㊁双盲㊁假治疗对照㊁随机的临床试验,选择重症哮喘患者随机分组,以2ʒ1的比例接受B T(B T组)治疗或假热成形手术(假手术治疗组)治疗㊂这3个研究的结果奠定了B T走向临床的基础㊂B T治疗5年的随访研究证明,接受B T治疗的患者肺功能稳定,具有持续的临床获益[7-9]㊂为此,G I N A指出, B T可以被认为是成人哮喘患者在第5级治疗阶梯时的治疗选择㊂同时也指出,仍需要肺科介入专业医师和重症哮喘专家的密切合作来选择适合B T的患者,并要审视选择B T 的关键标准㊂由此可以看出,临床选择B T还是需要谨慎㊂近期有研究表明,B T是在不影响血管系统和严重哮喘气道炎症介质产生的情况下,减少了气道平滑肌质量和气道神经刺激[10]㊂也就是说,B T这项技术不能抑制哮喘的气道炎症,临床上仍应给予以吸入糖皮质激素为主的抗炎药物治疗哮喘㊂另一项 支气管热成形术后的气道转录组分析 [11]的研究中,对B T后表达发生变化的基因进行了方差分析,该项研究证明B T改变了几个在哮喘发病机制中重要的基因网络,这些研究结果可能阐明B T对疾病修饰的机制,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些目标㊂还有研究是经支气管活检标本的组织学检查显示B T治疗后气道杯状细胞增生㊁平滑肌质量以及上皮下基底膜厚度均有下降,该研究显示B T对于严重哮喘的气道平滑肌和黏液分泌过多的患者是有效的[12]㊂但是,B T的局限性就是难以预测临床反应者,有文献指出,临床上不能判定哪些患者对B T可以更好地获益[13]㊂由于重症哮喘,特别是低T2炎症亚型的重症哮喘,其治疗方法需要更多的选择,因此G I N A2019指南[3]指出,需要与呼吸病专家充分讨论B T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确保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和时机㊂2以往研究中仍需解释的问题成人哮喘生活质量评分(a s t h m a q u a l i t y o fl i f e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A Q L Q)是一种经过验证的哮喘患者生活质量评估工具,A Q L Q的增加与哮喘相关生活质量的改善相关㊂A Q L Q值提高05被认为是最小的临床重要差异㊂在哮喘相关的临床研究中,A Q L Q值增加05与患者报告哮喘 有所好转 相关,为此,A Q L Q评分常用于哮喘临床研究的有效性评估㊂而在A I R-2研究[6]中,其假手术治疗组和B T组的A Q L Q值对比是019,并且小于A Q L Q的最小的临床重要差异05的50%,提示2组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几乎没有差异㊂另外,在A I R-2研究中没有对哮喘的表型进行分析,如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 o s i n o p h i l i c,E o s)㊁诱导痰细胞分类㊁呼出气一氧化氮等与B T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㊂再者,B T减少了气道平滑肌的质量,理论上可能会导致支气管高反应性的降低和/或气道阻塞的改善㊂但是,目前还没有一项B T试验显示能有意义的显著改善气道高反应性或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㊂有学者认为,这一结果可能是因为B T仍未能治疗到小气道,而哮喘患者的小气道是产生较大气流阻力㊁黏液分泌以及炎症来源的部位,但B T 不能解决哮喘患者小气道的问题㊂在A I R-2研究中,2组基本治疗用药相同的情况下,假手术治疗组也都有哮喘症状的缓解,显示了安慰剂效应在哮喘治疗中的作用㊂那么,在以往研究中B T治疗组的患者是否也存在安慰剂效应呢?分析数据显示,在A I R-2研究中,假手术治疗组患者的A Q L Q也有显著改善(其A Q L Q从术前的432增加至手术后的548,差值大于05)㊂因此,对于A I R-2的研究结果仍需要再进一步分析和解释,或者设计更加科学的研究方案进行验证㊂3B T适应证的选择G I N A指南[3]建议临床上已经使用了G I N A第4级和第5级治疗仍然不能达到良好控制的18岁以上重症哮喘患者,在排除了相关导致控制不佳的因素后,可以考虑接受B T㊂但是,B T可能只对一部分哮喘患者有效,具体哪些患者对B T有效目前仍然不能明确㊂要证明这一点,就需要对表型良好的哮喘患者进行设计优良的假治疗对照临床试验,从而发现哪一种表型更加适合B T,以及哪些生物标记物可以提示患者对B T能够临床获益㊂另外,有文献报道了B T后出现可逆性大叶肺不张㊁哮喘加重㊁肺脓肿㊁肺假性动脉瘤和需要栓塞治疗的大咯血,以及支气管扩张等并发症[14-16]㊂因此,关于B T相关肺损伤的长期影响尚不能确定,这也是英国胸科学会/ G I N A均指出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明B T长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㊂E R S/A T S工作组建议,只有在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的有专业注册或有临床研究资质的单位,才能对患有严重哮喘的成年人进行B T治疗㊂也就表明B T这种干预措施目前的估计效果是不确定的,仍然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㊂4重症哮喘的其他治疗选择目前,哮喘被认为是一种具有不同表型的异质性疾病㊂随着靶向治疗的出现,哮喘也正逐渐成为一种表型疾病,需要个体化的治疗㊂抗I g E单抗是2003年批准用于治疗过敏性哮喘的第一个靶向生物制剂㊂近来有学者将B T治疗后随访期间的患者与正在进行抗I g E单抗治疗的患者进行间接比较,发现治疗后严重哮喘恶化的风险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㊂大量研究证实,抗I g E单抗对过敏性哮喘㊁过敏性鼻炎㊁慢性荨麻疹等I g 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可以使患者显著临床获益,是这一表型的首选生物制剂㊂另外,研究证实抗I L-5/I L-5R和I L-4R单抗在嗜酸粒细胞表型哮喘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临床实践中,这些是难治或重症嗜酸粒细胞表型哮喘患者的首选生物靶向药物㊂而在A I R-2研究中没有对哮喘患者进行表型分析,因此B T在不同哮喘表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㊂目前,还有许多其他针对哮喘的靶向疗法也在进行临床研究,即将上市㊂但是还没有研究将B T与经过批准用于治疗严重哮喘的靶向药物进行正面的比较㊂只是在G I N A2019指南中对重症哮喘的治疗选择提出了建议㊂5G I N A2019对于重症哮喘治疗选择的建议G I N A2019更新了重症哮喘的治疗和管理,建议对使用了高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或低剂量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重症哮喘患者均应该进行哮喘表型的评估,判断是否为T2炎症表型,比如:临床有过敏原诱发的哮喘㊁呼出气一氧化氮ȡ20p p b㊁血E o s绝对值计数ȡ150/μl㊁痰的E o s%ȡ2%㊁需要小剂量口服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等㊂目前,相对比较明确的哮喘表型有I g E介导特异性表型和嗜酸粒细胞特异性表型,这2种都是T2炎症的表型㊂对于存在T2炎症表型的哮喘患者,在排除了依从性㊁吸入技术以及合并症等因素以外,先给予调整非生物制剂,比如增加吸入糖皮质激素剂量㊁联合长效β受体激动剂或长效抗胆碱能支气管舒张剂或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或茶碱㊁给予大环内酯类药物等,如果有条件可考虑给予生物靶向药物治疗㊂当选择生物靶向制剂治疗时,对于重度过敏性哮喘可选择抗I g E治疗,对于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可选择抗I L-5/ I L-5R治疗,对于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或需要口服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的哮喘可以选择抗I L-4R治疗㊂选择了一种符合标准的生物靶向制剂后至少治疗4个月并评估应答情况,应答良好就继续治疗,应答情况不明确就继续观察6~ 12个月,如果应答仍不好就转换另一种针对T2炎症表型的生物靶向制剂治疗并观察应答情况㊂6B T治疗重症哮喘的时机建议在G I N A2019指南中,对于非T2炎症表型的重症哮喘患者在进行鉴别诊断后,建议先给予噻托溴铵或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或者给予低剂量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需要注意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当以上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选择B T作为添加治疗(需要在注册有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㊂目前,各国专业机构均认为B T的安全性还需要长期观察㊂在选定适当的哮喘表型后给予B T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比如寡炎症细胞型㊁高分泌状态型等,但还应进行设计严谨的假手术对照研究以验证某些假说㊂另外,针对特定哮喘表型的靶向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且疗效良好,临床应用前景较好㊂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参考文献1 H u a n g K Y a n g T X uJ e ta l P r e v a l e n c e r i s kf a c t o r s a n dm a n a g e m e n to fa s t h m ai n C h i n a an a t i o n a lc r o s s-s e c t i o n a ls t u d y J L a n c e t201939410196407-418D O I101016S0140-67361931147-X2苏楠林江涛王文雅等我国八省市重症支气管哮喘患病情况的现状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165512917-921D O I103760c m a j i s s n0578-1426201612002S u N L i n J T W a n g WY e ta l A c r o s s-s e c t i o n s t u d y o fs e v e r e a s t h m a i ne i g h t p r o v i n c e so fC h i n a J Z h o n g h u aN e iK eZ aZ h i20165512917-921D O I103760c m a j i s s n0578-14262016120023 G l o b a l I n i t i a t i v e f o r A s t h m a P o c k e t g u i d e f o r a s t h m a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 p r e v e n t i o n E B O L2019-06-01h t t pw w w g i n a s t h m a o r g4 C o xG T h o m s o nN C R u b i nA S e t a l A s t h m a c o n t r o l d u r i n gt h e y e a ra f t e rb r o n c h i a lt h e r m o p l a s t y J N E n g lJ M e d2007356131327-1337D O I101056N E J M o a064707。
支气管哮喘患者FeNO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临床论著·支气管哮喘患者FeNO 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尹利剑*(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河南 商丘 476000)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 ,FeNO )水平下支气管哮喘患者痰液、血液、肺功能检测等多个观察指标的表达特点,并分析在气道高反应性中的预测价值。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120例疑似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分析,根据FeNO 水平不同,将FeNO >49 ppb 的42例患者列为高水平组,FeNO 为26~49 ppb 的33例患者为低水平组,FeNO ≤25 ppb 的45例患者为正常组。
比较三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痰嗜酸性粒细胞、痰中性粒细胞、血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ic cationic protein ,ECP )和免疫球蛋白E (Immunoglobulin E ,IgE )以及第1s 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at 1s ,FEV1)、FEV1占预测值百分比(FEV1%Pred )、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 )以及FEV1与FVC 比值(FEV1/FVC )等肺功能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经Spearman 相关性分析显示,血IgE 、ECP 水平与FeNO 水平呈正相关(r=0.615/0.629,P>0.01),FEV1%pred 、FEV1/FVC 与FeNO 水平呈负相关(r=-0.494/0.789,P>0.01)。
其中血IgE 、ECP 、FEV1%pred 、FEV1/FVC 对于预测支气管哮喘有一定的价值,而联合上述指标对于预测支气管哮喘的准确性最佳(AUC=0.920,P>0.01)。
结论:不同FeNO 水平支气管哮喘患者在临床表现中具有显著差异,在血IgE 、ECP 和肺功能FEV1%pred 、FEV1/FVC 指标检测的基础上增加FeNO 可大大增加预测支气管哮喘的准确性。
轻度支气管哮喘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62页】

轻度哮喘的评估
(一)评估内容
1. 哮喘相关症状与控制水平:轻度哮喘症状轻微或不典型,但也可 导致急性加重甚至严重哮喘急性发作,因此评估时不仅包括典型症 状如气促、喘息和呼吸困难等,也应注意如咳嗽或胸闷等不典型症 状,尤其是症状持续时间、诱发加重或缓解因素等。同时还应评估 急性加重危险因素,包括既往的急性加重次数和程度、吸烟状况、 心理状况、肺功能支气管舒张试验及PEF变异率、嗜酸性粒细胞炎 症程度以及食物过敏等状况。
▪ 哮喘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以及有效管理的实施,对于提高哮喘的控制水 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疾病负担具有重要作用。
▪ 在不同程度的哮喘中,轻度哮喘占所有哮喘患者的50%~75%[2]。
前言
▪ 轻度哮喘患者由于症状较轻,且部分症状不典型,肺通气功能相对正常,不易受到 医生或患者的重视,导致诊断较为困难,更容易被漏诊、误诊及误治。轻度哮喘患 者在过敏原暴露或呼吸道病毒感染等诱因后,依然会有严重的急性发作[2],甚或 死亡。接近1/3的哮喘死亡发生在轻度哮喘[3],原因在于对于长期抗炎治疗的获益 认识相对不足,治疗多侧重于症状缓解,同时存在治疗依从性差以及自我管理欠缺 等问题。
血清25(OH)D3测定在支气管哮喘患儿中的临床意义

血清25(OH)D3测定在支气管哮喘患儿中的临床意义高锦萍;胡丹;茅志萍;缪敏【期刊名称】《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年(卷),期】2016(26)3【摘要】目的探讨血清25(OH)D3和血清总IgE浓度在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72例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哮喘组)及58名健康儿童(对照组)的血清25(OH)D3及总IgE水平.结果哮喘组血清25(OH)D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哮喘组总IgE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25(OH)D3水平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密切相关,提示维生素D缺乏是哮喘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监测哮喘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纠正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哮喘的重要手段.【总页数】2页(P349-350)【作者】高锦萍;胡丹;茅志萍;缪敏【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江苏张家港215600;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江苏张家港215600;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江苏张家港215600;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江苏张家港215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6【相关文献】1.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25-(OH)-D3水平、尿LTE4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及维生素D3干预对尿LTE4的影响0976 [J], 刘玉慧;代运磊;相恒杰;陈文霞2.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测定在毛细支气管炎中的临床意义 [J], 王艳萍;曹木宁;蓝秋梅;毛文礼;陈赞钢3.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25(OH)D3水平与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microRNA-126的关系 [J], 李长青4.25OHD3和IL-21在哮喘患儿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张雪雅;陈小芳;李昌崇5.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变化及补充维生素D治疗对患儿发病、预后的影响研究 [J], 程培培;周启立;任磊;张丽然;刘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哮喘患儿血清中IL1IL2IL6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哮喘患儿血清中IL1IL2IL6的动态变化及意义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多种炎症细胞、细胞因子和介质的调节。
其中,细胞因子IL-1、IL-2和IL-6在哮喘的发病和进展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哮喘患儿血清中IL-1、IL-2和IL-6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IL-1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主要由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
研究发现,在哮喘患儿中,血清IL-1的水平显著升高。
IL-1能够促进炎性细胞的趋化和活化,增强炎症反应,导致气道黏液过度分泌和支气管痉挛。
此外,IL-1还能够通过调节其他细胞因子的产生,如IL-4和IL-13,进一步加剧哮喘的炎症反应。
因此,IL-1在哮喘的发病和病情进展中可能起到重要的促炎作用。
IL-2是一种T细胞特异性细胞因子,主要由CD4+辅助T细胞产生。
研究发现,在哮喘患儿中,血清IL-2的水平显著升高。
IL-2能够促进T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其对气道炎症的反应。
此外,IL-2还能够激活B 细胞产生IgE抗体,进一步增加哮喘发作风险。
因此,IL-2在哮喘的发病和进展中可能起到重要的促炎作用。
IL-6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主要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
研究发现,在哮喘患儿中,血清IL-6的水平显著升高。
IL-6能够促进炎性细胞的趋化和活化,并且参与调节气道平滑肌收缩。
此外,IL-6还能够影响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功能,进一步增加哮喘的炎症反应。
因此,IL-6在哮喘的发病和病情进展中可能起到重要的促炎作用。
哮喘患儿血清中IL-1、IL-2和IL-6的动态变化反映了疾病的炎症状态和进展情况。
随着哮喘的发病和病情进展,这些细胞因子的水平会显著升高。
这些升高的细胞因子可能参与调节气道炎症反应、促进炎症细胞的趋化和活化、增加支气管痉挛的发生以及增加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的产生。
因此,监测血清中IL-1、IL-2和IL-6的水平对于评估哮喘的病情和预测疾病的进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IL-4、IL-5和IL-13与哮喘发生发展的关系

IL-4、IL-5和IL-13与哮喘发生发展的关系摘要】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和阻塞为特征的变应性疾病。
哮喘常见于过敏性体质中,与白介素(IL)、IgE、嗜酸性粒细胞等表达水平相关。
Th2型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IL-4、IL-5和IL-13等都是炎症反应及过敏反应启动和传递的必要的因子,越来越多研究表明了IL-4、IL-5和IL-13在哮喘的重要性[1],认识哮喘相关性白介素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我们从细胞因子水平上认识和治疗哮喘。
本文就IL-4、IL-5和IL-13在哮喘的作用机制及意义进行综述。
【关键词】哮喘;白介素;炎症【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3-0119-02哮喘是一种可逆性气道高反应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即杯状细胞化生,平滑肌厚度增加、上皮下纤维化)的慢性炎症性疾病[2]。
近几十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目前哮喘的影响超过3亿人。
哮喘的炎症反应非常复杂,Th2细胞因子参与了哮喘的发病机制,在人类和动物模型的大量证据Th2细胞在过敏性疾病的突出作用。
Th1/Th2失衡是导致该病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Th2型细胞因子中,IL-4、IL-13可诱导B细胞产生特异性IgE及气道杯状细胞化生,IL-5可促使嗜酸性粒细胞在炎症部位募集[3]。
三者共同促进哮喘的变应原特异性IgE增高、白细胞募集的气道炎症、对气道上皮细胞损伤,粘液腺增生,气道壁结构的重塑[4]。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是目前治疗哮喘的一线药物,然而,ICS治疗可伴有显著副作用,而且许多哮喘患者采用ICS治疗的依从性差而导致病情反复。
抗细胞因子疗法可以从源头抑制炎症反应,抑制IL-4、IL-5和IL-13细胞因子的严重效应而有望成为哮喘的治疗新靶点。
1.IL-4刚开始认为IL-4是一种可溶性因子而能够诱导B细胞增殖。
IL-4及IL-13均为多功能细胞因子,尽管从发现至现在已经进行了长达30年的深入研究,但这些细胞因子的功能尚未研究透彻。
IL-1α,IL-1β与支气管哮喘相关性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IL-1α,IL-1β与支气管哮喘相关性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其最重要的特征是气道炎症和可逆性气道阻塞。
虽然目前有很多关于支气管哮喘的研究,但其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并且缺少
有效的治疗手段。
多数学者认为,支气管哮喘的发病与炎症反应有关,而关键炎症介
质之一就是白细胞介素-1(IL-1)。
IL-1是一类炎症介质,包括IL-1α和IL-1β两种,它们在机体炎症反应中都起着
重要的作用。
实验研究表明,当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受到一定的刺激后,会释放大
量的IL-1,从而导致气道炎症和气道阻塞。
由此可见,研究IL-1和支气管哮喘之间的关系非常必要。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IL-1α、IL-1β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并分析其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
1. 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中IL-1α、IL-1β的浓度分析,与正常人群对比分析。
2. 研究IL-1α、IL-1β对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探究其对气道阻塞的影响。
3. 研究IL-1α、IL-1β对气道上皮细胞的作用,探究其对气道炎症和上皮细胞的
损伤程度的影响。
4. 分析不同剂量IL-1α、IL-1β的作用效果,以及不同剂量的影响机制。
四、研究意义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有望深入了解IL-1与支气管哮喘病理生理机制的关联,有
助于解决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以及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问题,从而降低对患者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危害。
2023儿童支气管哮喘共患病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儿童支气管哮喘共患病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摘要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目前我国儿童哮喘的总体控制水平尚不理想,存在哮喘共患病是导致哮喘控制不佳的因素之一。
为提高我国儿科医师对哮喘共患病的认知度,规范哮喘临床诊疗中相关共患病的综合评估、诊断和治疗,现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儿童支气管哮喘共患病诊治专家共识》,本共识涵盖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声带功能障碍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焦虑和抑郁、胃食管反流病和咽喉反流、肥胖、食物过敏等非呼吸系统疾病,也涉及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的诊断和鉴别。
以期为儿童哮喘共患病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性建议,进而提高我国儿童哮喘总体控制水平。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共患病;诊断;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近30年来我国儿童哮喘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我国14岁以下儿童哮喘累积患病率分别为1.09%、1.97%和3.02%[1]。
近期国内成人哮喘问卷调查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现患率已达4.2%[2]。
据此推测,目前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可能高于2010年的水平。
哮喘的管理目标是达到并维持哮喘的有效控制,但目前我国儿童哮喘的总体控制水平尚不理想,调查结果显示,20%的城市哮喘患儿未达到良好控制[3],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和边远地区,儿童哮喘的未控制率可能更高。
导致哮喘控制不佳的相关因素复杂多样,包括临床医师的规范化诊疗水平参差不齐、患儿及家长教育不足、用药依从性差、未有效回避过敏原等诱发因素、存在哮喘共患病等。
在儿童哮喘尤其是难治性或重症哮喘的临床诊疗中,共患病的评估和合理治疗是有效控制哮喘的关键之一。
本专家共识涉及的哮喘共患病主要是指在哮喘人群中其患病率通常高于健康人群且可影响哮喘的表型、治疗反应、控制水平或严重程度的疾病。
哮喘的临床与炎症表型

Rde等¨41通过对88例重症哮喘患者的因子分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0971328)
析,把重症哮喘分成四个表型:表型1:难治性哮喘,有更频 繁的夜间症状和发作频率;表型2:持续性气流受限,更高龄
通讯作者:蔡绍曦,E.mail:hxkcai@126.com
万方数据
生国唑咝生危重堕丝盘查垫!Q生!旦苤!鲞筮!翅£蝤!』垦堕匹!堡旦!£!翌丛型:坠P!!坚些!!Q!Q:!!!!:丛生三 和更长的病程;表型3:伴有过敏性鼻(窦)炎,主要表现为可 逆性气流阻塞;表型4:有阿司匹林不耐受病史,与接近致死 性的哮喘相关。Miranda等¨纠以12岁作为发病年龄分界, 将重症哮喘患者分成早发型和晚发型。他们的研究发现:早 发型哮喘具有更高几率出现变应原敏感和过敏症状;而晚发 型哮喘尽管经历的病程相对较短,但该型患者的肺功能却比 早发型患者更差。 四、哮喘的炎症表型 粒细胞炎症是哮喘气道炎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气道粒 细胞浸润的类型则可用于区分哮喘的炎症表型¨“。炎症表 型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与哮喘的发病机制、治疗反应、预后 等密切相关,对哮喘治疗有较高的指导意义Ⅲ1。 1.哮喘炎症表型的分类:在哮喘炎症表型做了大量研究 的Simpson等【I副根据诱导痰炎细胞类型分类来区分哮喘炎 症表型,而不同于既往仅用嗜酸粒细胞和非嗜酸粒细胞分 型。他们对93例非吸烟哮喘患者和42例健康人进行诱导 痰分析。以正常对照组诱导痰粒细胞分类的第95百分位数 作为临界点,将哮喘的炎症表型分成4型:嗜酸粒细胞性哮 喘(嗜酸粒细胞>1.01%)、中性粒细胞性哮喘(中性粒细 胞>61%)、少粒细胞性哮喘(嗜酸粒细胞<1.01%,中性粒 细胞<61%)和混合粒细胞性哮喘(嗜酸粒细胞>1.01%, 中性粒细胞>61%);这四型哮喘所占比例分别为40.9%、 20.4%、31.2%和7.5%。有趣的是,随后Nadif等¨引根据患 者外周血粒细胞分类计数将哮喘分成四种同样的表型,各型 患者所占的比例与诱导痰分型的比例相似。 然而,与Simpson同一研究团队的Gibson【161在最近指 出,诱导痰嗜酸粒细胞分类应以3%为临界值,而不是 1.Ol%。这主要是基于Meijer等ⅢJ一个早前的研究。该研 究比较了诱导痰嗜酸粒细胞分类为0—3%、3%~5%、5% 一ll%和>11%共四组患者在糖皮质激素治疗2周前后的 肺功能改变,发现0—3%组的病例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并 无肺功能改善,而≥3%的各组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肺功能 均有改善,治疗前的嗜酸粒细胞分类越高,则治疗后肺功能 改善的程度越大。至于中性粒细胞分类,其临界值仍按 61%,主要是因为目前关于气道中性粒细胞水平与临床结局 之间关系的数据仍很少。 2.哮喘炎症表型可能涉及不同的发病机制:各种哮喘炎 症表型可能有特定的发病机制。Woodruff等12¨应用微阵点 技术和PCR分析42例轻至中度哮喘患者和28例健康对照 者的气道上皮刷检标本,根据IL.13可诱导上调的基因 Periostin、CLCAI、SerpinB2在哮喘患者和对照组表达的高 低,对70例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聚类。根据聚类的结果分成 “Th2高”和“Th2低”两组,结果发现“Th2高”组在支气管活 检IL-5和IL-13的表达、气道高反应性、血清lee、血和气道 嗜酸粒细胞增多、上皮下纤维化以及气道黏蛋白基因表达等 指标均显著高于“Th2低”组。他们的研究表明Th2型炎症 反应是嗜酸粒细胞性哮喘的上游¨I.2“。因而,嗜酸粒细胞 性哮喘也代表了获得性免疫反应的上调¨“。 Gibson等旧1早期的研究发现,非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患
临床重度哮喘定义、病理生理学、发病机制、分型、诊断与评估、治疗处理建议等要点

临床重度哮喘定义、病理生理学、发病机制、分型、诊断与评估、治疗处理建议等要点支气管哮喘(哮喘) 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和复杂的病理生理表现。
重症哮喘表现为控制水平差,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占用巨额医疗资源,加重社会经济负担,是哮喘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因此,提高重症哮喘的诊治水平对改善哮喘的整体控制水平、预后及降低医疗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定义重度哮喘定义为:在排除患者依从性及药物吸入技术因素外,规律联合吸入高剂量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 受体激动剂(LABA)治疗 3 个月或以上,并在充分管理影响哮喘控制各种因素后,不能达到哮喘控制的患者,或上述治疗降级后失去控制的患者。
重度哮喘患者具有高度的疾病未来风险,即来自疾病本身的风险(哮喘急性发作、肺功能损害和死亡)和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病理生理学一、气道炎症异质性明显重度哮喘的气道炎症水平通常较轻中度哮喘更严重。
重度哮喘损伤的气道上皮可产生更多 IL-25、IL-33 和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促进 IL-4、IL-5、IL-13 等辅助性 T 淋巴细胞 2(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增加,明显高于轻中度哮喘。
二、气道重塑严重与轻中度哮喘相比,重度哮喘的气道重塑出现更早也更为严重,其上皮层及平滑肌层明显增厚,其外周血中可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的成纤维细胞数量也明显高于一般哮喘患者。
重度哮喘气道的血管增生、扩张,黏液腺增生、分泌增多,基底膜增厚更显著、气道弹性下降,上述病理改变可导致气流受限不可逆,肺功能进行性下降,症状更严重且难以控制。
三、与遗传因素相关重度哮喘受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因素、行为特征和共患疾病等多因素共同影响,其中遗传因素在重度哮喘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糖皮质激素反应性降低糖皮质激素是哮喘治疗的核心用药,重度哮喘常伴有激素反应性降低,部分患者虽经充分的激素治疗,临床症状及肺功能等仍改善不佳,这类哮喘也被称为激素抵抗性哮喘或激素不敏感性哮喘等。
IL-33在CO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IL-33在CO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唐楠【期刊名称】《临床肺科杂志》【年(卷),期】2019(024)001【总页数】5页(P135-139)【作者】唐楠【作者单位】400000 重庆,重庆医科大学【正文语种】中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慢阻肺),是慢性气道炎症疾病中最常见但预后较差的类型。
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COPD患病总人数高达9990万,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超过27%[1]。
慢阻肺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是COPD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已有研究表明,在COPD的发病机制中,多种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间相互作用,构成了极其复杂的炎症调控网络。
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作为一种新近发现的促炎细胞因子在COPD 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就IL-33在CO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IL-33及其受体的分子生物学特性一、IL-33的结构IL-33在1999年首次发现时被命名为高表皮静脉细胞核因子(Nuclear Factor ofHigh endothelial venule,NF-HEV),被认为是一种转录调控因子参与细胞生理活动的调节。
2005年Schmitz等人[2]发现NF-HEV具有结合特异性受体ST2和共受体IL-1RAc P的功能并能向细胞内传递信号而被重新命名为IL-33,并归入IL-1家族。
IL-33基因编码位于9号染色体(9p24)上,其基因被转录和翻译后首先形成前体蛋白(IL-33FL)。
IL-33FL由270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为30×103,由一个N末端核定位序列(无信号肽)、一个helix-turn-helix的基序(motif,参与DNA 转录调控)和C端(IL-1家族结构的同源性区域)构成[3]。
IL-33和sST2在恶性胸腔积液和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胸腔积液和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IL-33和sST2在恶性胸腔积液和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胸腔积液和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斯琴;关英慧;唐颖;李晓丹;陈丽燕;许力军【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胸腔积液(MPE)和结核性胸腔积液(TPE)患者胸腔积液及相应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33(IL-33)和可溶性ST2 (sST2)表达水平,阐明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2例胸腔积液患者(其中MPE 42例,TPE 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胸腔积液和外周血IL-33和sST2表达水平,另选本院体检正常者38人为健康对照组.比较MPE、TPE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受试者胸腔积液和血清中IL-33及sST2表达水平,分析2组患者胸腔积液和血清中IL-33和sST2表达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IL-33表达水平和sST2/IL-33比值鉴别MPE和TPE的阈值及其特异度和敏感度.结果:MPE和TPE患者血清中IL-33和sST2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1).TPE患者胸腔积液中IL-3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相应血清水平(P<0.01),MPE患者胸腔积液中IL-3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相应血清水平(P<0.05),TPE患者胸腔积液中IL-3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MPE患者(P<0.05).MPE患者胸腔积液中sST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TPE患者(P<0.01).MPE和TPE患者胸腔积液中IL-33水平与其相应血清中IL-33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rMPE=0.9304,rTPE=0.990 7,P<0.05);MPE患者胸腔积液中sST2水平与其相应血清中sST2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934 5,P<0.05),但TPE患者胸腔积液中sST2水平与其相应血清中sST2水平无相关性.ROC曲线结果,鉴别TPE和MPE的胸腔积液中IL-33表达水平的最佳阈值为17.08ng·L-1,相应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7%和92.9%;胸腔积液中sST2/IL-33比值鉴别TPE和MPE的最佳阈值为15.06,相应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8%和95.5%.结论:IL-33和sST2不同程度地参与了TPE和MPE的胸膜炎症反应.监测胸腔积液中IL-33表达水平和sST2/IL-33比值可能是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的新方法,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7(043)001【总页数】5页(P91-95)【关键词】胸腔积液;白细胞介素33;可溶性ST2;癌胚抗原【作者】斯琴;关英慧;唐颖;李晓丹;陈丽燕;许力军【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吉林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R521恶性胸腔积液(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MPE)是胸膜被肿瘤细胞侵犯而产生,提示疾病的预后不良,患者仅有4个月的中位生存期[1]。
外周血IL-33和IL-25对不同表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鉴别作用

外周血IL-33和IL-25对不同表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鉴别作用【摘要】目的外周血IL-33和IL-25对不同表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鉴别作用。
方法选取某医院53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和53例健康对照者。
将支气管哮喘患者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级别。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量支气管哮喘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中IL-25和IL-33的水平,并通过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嗜酸性粒细胞的水平。
用肺功能仪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的肺功能FEV1,PEF。
结果支气管哮喘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IL-25,IL-33和ECP有显著差异(均有P<0.05),不用组别中重度哮喘患者要显著高于中低度患者(F=100.55,P<0.05)。
各哮喘组之间PEV1和PEF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血清中IL-25和IL-33的含量能反映支气管哮喘的活动情况及病情的严重程度,可用于临床中哮喘疾病的鉴别及严重程度的评估。
【关键词】IL-25;IL-33;支气管哮喘【中图分类号】R56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042-01支气管哮喘是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以多种炎症细胞浸润及呼吸道重构为主要特征的呼吸道慢性炎症性疾病[1]。
全球患有支气管哮喘有3亿余人,其中在儿童及青少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2]。
支气管哮喘的发作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多种炎症细胞,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参与和相互作用导致支气管哮喘炎症反应,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没有特效的疗法[3]。
作为一种免疫变态反应性疾病,许多细胞因子参与哮喘的致病,因此对支气管哮喘中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和信号转导过程抑制的研究成为哮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而IL-25和IL-33作为新进发现的细胞因子,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中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在研究支气管哮喘中占据重要地位。
流式细胞仪检测哮喘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表型的变化

流式细胞仪检测哮喘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表型的变化孔庆瑜;黄玉娴;俞纯山;赵源;李宏伟【期刊名称】《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年(卷),期】2003(015)001【摘要】目的:探讨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哮喘患儿外周血中单核细胞表型特征,以了解它与气管中巨噬细胞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方法:采用全血单克隆抗体CD14、CD16、HLA-DR、CD44、CD69三色或双色荧光标记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阳性百分率和平均荧光强度.结果:哮喘患儿CD14和CD14+/CD16+中的CD16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CD14+/CD16+和CD16-粒细胞的百分率都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哮喘患儿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具有组织中巨噬细胞的特征.【总页数】3页(P1-3)【作者】孔庆瑜;黄玉娴;俞纯山;赵源;李宏伟【作者单位】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医学部;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医学部;519000,广东省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儿科;519000,广东省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相关文献】1.小儿哮喘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表型的变化 [J], 孔庆瑜;黄玉娴;赵源;李宏伟2.木犀草素对哮喘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TNF-α和IL-6分泌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J],余洁;彭哲;谢婷;莫运波3.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miR-138、RUNX3表达及与Th1/Th2平衡的关系 [J], 蓝英; 康钰; 骆书芬4.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7和免疫球蛋白E水平与Toll样受体4表达的相关性 [J], 赵宏芳;刘娟5.流式细胞仪检测哮喘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表型的变化 [J], 孔庆瑜;黄玉娴;俞纯山;赵源;李宏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周血IL-33和IL-25对不同表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鉴别作用
发表时间:2016-11-01T14:02:44.733Z 来源:《临床医学教育》2016年9月作者:杨华
[导读] 血清中IL-25和IL-33的含量能反映支气管哮喘的活动情况及病情的严重程度。
长沙医学院湖南长沙 410219
【摘要】目的外周血IL-33和IL-25对不同表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鉴别作用。
方法选取某医院53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和53例健康对照者。
将支气管哮喘患者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级别。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量支气管哮喘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中IL-25和IL-33的水平,并通过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嗜酸性粒细胞的水平。
用肺功能仪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的肺功能FEV1,PEF。
结果支气管哮喘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IL-25,IL-33和ECP有显著差异(均有P<0.05),不用组别中重度哮喘患者要显著高于中低度患者(F=100.55,P<0.05)。
各哮喘组之间PEV1和PEF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血清中IL-25和IL-33的含量能反映支气管哮喘的活动情况及病情的严重程度,可用于临床中哮喘疾病的鉴别及严重程度的评估。
【关键词】IL-25;IL-33;支气管哮喘
【中图分类号】R56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042-01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以多种炎症细胞浸润及呼吸道重构为主要特征的呼吸道慢性炎症性疾病[1]。
全球患有支气管哮喘有3亿余人,其中在儿童及青少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2]。
支气管哮喘的发作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多种炎症细胞,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参与和相互作用导致支气管哮喘炎症反应,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没有特效的疗法[3]。
作为一种免疫变态反应性疾病,许多细胞因子参与哮喘的致病,因此对支气管哮喘中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和信号转导过程抑制的研究成为哮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而IL-25和IL-33作为新进发现的细胞因子,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中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在研究支气管哮喘中占据重要地位。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某医院53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和53例健康对照者。
1.2抽样方法:某医院53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和53例健康对照者。
患者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
2.5±2.4岁。
轻度患者12例,中度患者20例,重度患者11例。
健康对照者年龄24-63岁,平均年龄45.3±
3.2岁。
1.3 调查工具:抽取患者和健康者的静脉血标本,用ELISA 法测定血清中的IL-25,IL-33和ECP的水平。
1.4 调查方法
(1)血清IL-25,IL-33和ECP的测定:分别抽取各组静脉血5ml,3000r/min离心10min,取血清。
用ELISA试剂盒测定IL-25,IL-33和ECP 的水平。
具体实验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肺功能的测定:采用美国麦佳飞公司肺功能仪测定肺功能,至少测定三次并取最佳值。
在与患者明确确诊时所测的 FEV1,PEF 进行比较[4]。
1.5 统计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l6.0建立数据库并分析,两组计量资料的比较使用t检验,三组及以上计量资料的比较使用F分析,检验水准取0.05。
2 结果
2.1 支气管哮喘组和健康对照组IL-25、IL-33、ECP含量的比较
将53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做ELISA检测,检测IL-25,IL-33和ECP的含量。
健康对照组IL-25(t=44.17,P=0.00)、IL-33(t=52.60,P=0.00)、ECP(t=20.14,P=0.00)的含量显著低于支气管哮喘患者组(均有P<0.05)。
具体见表1。
3 讨论
研究显示健康者血清中IL-25,IL-33的含量显著低于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含量(p<0.05)。
而不同组别哮喘患者的IL-25,IL-33也有显著差异,重度哮喘患者要显著高于中低度哮喘患者(F=100.55,P<0.05)。
这说明IL-25和IL-33在支气管哮喘的进展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可能参与了支气管哮喘患者整个气道慢性炎症的反应过程。
IL-25和IL-33能促进Th2细胞的募集活化,重组IL-25和IL-33能增加Th2细胞的比
例,通过浓度依赖诱导Th2细胞形态学改变,使其向胶原基质迁移[5]。
PEV1,PEF是反映气道狭窄阻塞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6]。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血清中IL-25和IL-33的水平与肺功能中PEV1,PEF具有负相关性,说明IL-25和IL-33可以反映哮喘炎症的严重程度。
IL-25和IL-33作为新进发现的细胞因子,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中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参与了哮喘的免疫-炎症反应机制,可能加剧了哮喘患者肺功能的恶化,给予IL-25和IL-33抗体能降低哮喘患者的气道高反应性,减少气道炎性粒细胞的浸润,可能是治疗哮喘的新途径[7]。
参考文献:
[1] 苏凤娟. IgE、IL-37、IL-25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检测及意义[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07:949+958.
[2] 姚丽,宋丽敏. IL-25和TSLP在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临床肺科杂志,2016,06:1134-1136.
[3] 魏颖,董竞成. Th17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5,02:157-160.
[4] 刘海英. 支气管哮喘儿童血清IL-25、IL-33与肺功能相关性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5:52-53.
[5] 程丹. 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和外周血IL-25的表达水平与哮喘表型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
[6] 周志国,阎昱升. 细辛脑对成人哮喘患者血清IL-25、ECP、IL-27的影响[J]. 中国药师,2014,02:245-247.
[7] 张春霞. 哮喘儿童血清IL-8、IL-25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03:272-273. 作者简介:杨华(1988-),女(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医师,长沙医学院临床学院内科教研室工作,主要从事支气管哮喘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