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河流地貌教案

合集下载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掌握其发育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定义和分类2. 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3. 主要河流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分布4. 河流地貌在我国的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发育过程和主要类型。

2. 教学难点: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和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河流地貌的图像和实例。

2. 利用地理模型,直观地展示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4. 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河流地貌的图像,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和分类:阐述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介绍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

3. 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展示地理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4. 讲解主要河流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详细介绍各种河流地貌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5.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典型的河流地貌实例,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7.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学生的疑问,给予学生反馈。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学生对河流地貌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发育过程和类型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实际河流地貌实例时的地理知识和思维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人教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人教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2.能够分析河流地貌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3.能够掌握河流地貌对水文循环和生态系统的作用。

【教学重点】1.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2.河流地貌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3.河流地貌对水文循环和生态系统的作用。

【教学难点】1.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2.掌握河流地貌对生态系统的作用。

【教学内容】一、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过程1.河流流域的概念和特征。

2.河流地貌的分类和特征。

3.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二、河流地貌的特征和分布规律1.河流地貌的特征和类型。

2.河流地貌的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

三、河流地貌对水文循环和生态系统的作用1.河流地貌与水文循环的关系。

2.河流地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示范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教师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河流地貌的形态、形成过程及分布情况,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

二、知识传递(25分钟):1.河流流域的概念和特征。

教师介绍河流流域的概念、特征及其与河流地貌的关系。

2.河流地貌的分类和特征。

教师介绍河流地貌的分类及其特征,让学生掌握其形态、地貌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教师讲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形成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发展变化的规律。

三、探究实验(4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探究,例如使用室内沙盘模拟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四、讨论总结(20分钟):1.河流地貌的特征和类型。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河流地貌的特征和类型。

2.河流地貌的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河流地貌的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总结河流地貌的影响因素。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河流地貌与水文循环的关系。

教师讲解河流地貌对水循环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水文循环的基本知识。

2.河流地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师讲解河流地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

河流地貌教案高中新教材

河流地貌教案高中新教材

河流地貌教案高中新教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形成过程及其分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解释河流地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增强保护河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概念:解释什么是河流地貌,它包括哪些基本类型。

2. 河流的形成与发展:介绍河流的起源、流域的形成以及河流的演变过程。

3. 河流地貌的类型:重点讲解河谷、三角洲、河漫滩等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特征。

4. 人类活动与河流地貌:探讨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河流地貌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传授河流地貌的基础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河流地貌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地貌特征。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河流进行观察,实地了解河流地貌的实际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河流地貌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系统讲解河流地貌的相关知识点。

3. 案例分析:选择典型的河流地貌案例,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4. 实地考察:安排时间带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考察学习。

5. 总结反馈: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进行解答。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他们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检查: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地考察,评估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反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地球表面的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类型,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能够理解不同类型的河流在不同条件下的发育规律,分析形成原因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地参观掌握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并了解河流地貌的地理环境特点和演变历史,加强对地理知识和地理观念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类型2.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变特点3.河流地貌的实地观测和分析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通过积极、生动、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地理中的河流地貌进行认识,开启学生的地理双眼,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实践操作能力。

3.2 新课讲解1.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类型•河流地貌是以河流为主体的地形地貌•主要类型有河流冲积平原、河流剖切谷地、河流峡谷和河流三角洲等几种基本类型2.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变特点河流是在地壳中水文环境下形成的,在各种地质构造背景条件下地貌过程和演化过程都会有所不同。

主要为下面四种:•冲积平原是由河流在其下游平原区冲积而成的地形类型。

•剖切谷地是河流在其中上游段长期抬升,侵蚀作用比贮存作用强烈的地形类型。

•峡谷是由河流在其中下游段线性地穿切而成的狭长地形类型。

•三角洲是由河流冲积到海、湖、库中而形成的三角形地形。

3.河流地貌的实地观测和分析在实地观察和分析中,主要应注重以下几点:•着重解决河流地貌的历史发展和地形条件问题•地形测量工具的使用,以及测试样本数据的精确记录和处理•解决方案:在领队带领下,办好现场调查观察前期的准备工作,建议由地质学、生物学和气象学等学科教师组成小组统一组织实地观察行动3.3 总结反思在本节地理学习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总结反思:•突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让每位同学都能够熟悉掌握河流地貌基本概念和类型,以及河流地貌形成的机制和特点•在探究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掌握地理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能力四、教学评估1.学生的课堂听说表现;2.学生本节课认知水平的提升;3.学生在实地观察探究中的积极性和表现。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章节一: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河流地貌研究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河流地貌的定义和特点。

河流地貌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多样性。

章节二:河流侵蚀作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河流侵蚀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掌握河流侵蚀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河流侵蚀作用的原理和类型。

河流侵蚀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流侵蚀作用的过程。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河流侵蚀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章节三:河流沉积作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河流沉积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掌握河流沉积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河流沉积作用的原理和类型。

河流沉积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流沉积作用的过程。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河流沉积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章节四:河流地貌的类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各类型及其特征。

能够识别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

4.2 教学内容:河谷、峡谷、三角洲、河漫滩等河流地貌类型的定义和特征。

各类型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实例。

4.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让学生了解不同河流地貌类型的特征。

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章节五:河流地貌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地理学、环境科学和工程建设等领域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对河流地貌研究的实际意义认识。

5.2 教学内容:河流地貌在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如河流流域规划、水资源管理等方面。

河流地貌在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河流侵蚀、沉积和水质等方面的研究。

5.3 教学方法: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p 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p 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开展的,开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最强大而普遍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教师精讲]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

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一样吗?生:成因不同。

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p 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此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

这三种类型是溯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开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生:(讨论后答复)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侵蚀。

河流地貌的发育的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的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及其成因。

2. 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观察和研究地表形态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概念:河流在侵蚀、搬运、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地貌。

2. 河流地貌的成因: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3. 河流地貌的类型:河谷、峡谷、瀑布、三角洲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河流地貌的概念、成因和类型。

难点: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具体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河流地貌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利用模型或实地考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3.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特点和成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河流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河流地貌的概念: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 讲解河流地貌的成因:分别讲解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4. 展示河流地貌类型:通过图片和模型,介绍河谷、峡谷、瀑布、三角洲等河流地貌类型。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河流地貌的特点和成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一幅河流地貌示意图,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地描述河流地貌的概念,理解其成因,并能识别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分析的方法,研究地表形态的变化,并能通过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或模型制作,来加深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通过学习河流地貌的形成,认识到自然力量的伟大和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河流地貌的图片、视频资料和模型。

关于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关于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关于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征。

2. 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及其发育过程。

2. 难点: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具体表现。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特征。

2. 利用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等方法,直观展示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相关案例资料3. 教学卡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地貌景观,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

1.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河流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吗?2. 讲授新课2.1 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征。

2.2 分析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2.3 举例说明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3.1 展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3.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及特征。

4. 课堂练习4.1 发放教学卡片,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练习。

4.2 讲解答案,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拓展5.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征。

6. 课后作业6.1 观察身边的河流地貌,了解其形成原因及特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观察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了解他们对河流地貌形成原因和特征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的参与度: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如何?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3. 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改进?八、教学延伸1. 邀请地理学科的专家或者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讲座,分享更多关于河流地貌的知识和实际案例。

关于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关于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关于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

2. 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地质作用的基本概念。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定义及分类2. 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3. 河流侵蚀作用4. 河流搬运作用5. 河流沉积作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的原理。

2. 教学难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

2. 利用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河流地貌的认识。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分类及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侵蚀、搬运、沉积等地质作用的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河流地貌案例,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原因和地质作用的掌握程度。

2. 结合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3. 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七、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PPT、案例资料、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利用互联网资源,搜集相关河流地貌的视频、文章等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3. 配备地理模型或沙盘,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分类及形成原因。

2. 第3-4课时:讲解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及其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定义、特点和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河流地貌的类型、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

2. 难点: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具体过程和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河流地貌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我国典型河流地貌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形成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定义与特点2. 河流侵蚀作用及其对河流地貌的影响3. 河流搬运作用及其对河流地貌的影响4. 河流沉积作用及其对河流地貌的影响5. 我国典型河流地貌案例分析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河流地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与特点:阐述河流地貌的概念、形成原因和主要类型。

3. 分析河流侵蚀作用:讲解河流侵蚀作用的原因和过程,通过实例展示侵蚀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4. 分析河流搬运作用:讲解河流搬运作用的原因和过程,通过实例展示搬运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5. 分析河流沉积作用:讲解河流沉积作用的原因和过程,通过实例展示沉积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6. 案例分析:以我国典型河流地貌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形成过程。

7.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具体表现。

8.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0.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定义、特点和形成原因的理解程度。

b. 学生对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掌握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和影响因素。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河流地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发育过程。

2.难点:河流地貌的发育机制及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章节。

2.教具:地形图、河流地貌模型、PPT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PPT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如长江、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河流地貌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所了解的河流地貌,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1.讲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1)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河流地貌的空间分布。

(2)讲解河流地貌的分类,如河流阶地、河流三角洲、河流冲积扇等。

2.讲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1)利用河流地貌模型,演示河流侵蚀、搬运、堆积等过程。

(2)分析河流地貌发育的不同阶段,如初期侵蚀阶段、中期拓宽阶段、晚期堆积阶段等。

3.讲解河流地貌的影响因素。

(1)分析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因素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2)讲解人为因素,如水利工程、土地利用等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以某地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其成因及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对该地区河流地貌的保护和利用建议。

(四)课堂小结2.强调河流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1.结合所学内容,绘制某地河流地貌示意图。

2.分析家乡河流地貌的特点,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资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河流地貌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但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内容可能未能充分展开,需在课后加强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请大家观察这张地形图,你能找出几种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学生:“这里有一个河流三角洲,那里有一个河流阶地。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和特点。

2. 激发学生对河流地貌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定义。

2. 河流地貌的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地貌,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概念。

2. 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作业:1.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河流地貌特点,并在下节课上分享。

第二章:河流的侵蚀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侵蚀作用的概念和类型。

2. 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河流侵蚀作用的定义。

2. 河流侵蚀作用的类型。

3. 河流侵蚀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实例,讲解河流侵蚀作用的定义和类型。

2. 分析河流侵蚀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作业:1.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河流侵蚀作用情况,并在下节课上分享。

第三章:河流的搬运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搬运作用的概念和类型。

2. 使学生掌握河流搬运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河流搬运作用的定义。

2. 河流搬运作用的类型。

3. 河流搬运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实例,讲解河流搬运作用的定义和类型。

2. 分析河流搬运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作业:1.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河流搬运作用情况,并在下节课上分享。

第四章:河流的沉积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类型。

2. 使学生掌握河流沉积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河流沉积作用的定义。

2. 河流沉积作用的类型。

3. 河流沉积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实例,讲解河流沉积作用的定义和类型。

2. 分析河流沉积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作业:1.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河流沉积作用情况,并在下节课上分享。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河流地貌的概念、次级地貌类型,知道河流地貌形成原因。

2.通过观察野外或户外地貌景观、观看视频、地貌模型和景观图等,提高对地貌类型的辨识能力。

3.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地貌,将理论应用于生活实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及成因。

难点:掌握并能区分各河段河流地貌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地图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媒体导入。

播放纪录片记录片《西藏行》的片段,视频展示了壮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如此震撼的景观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设问,激发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新课讲授1.河流地貌的概念【教师活动】展示不同的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概念。

【学生回答】河流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教师总结】河流地貌就是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形态的总称。

2.河流地貌类型【教师讲解】流水作用可分为侵蚀和堆积,平直的河流,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

弯曲的河流,无论南北半球都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从源头到河口分为上游、中游、下游、河口段。

不同河段流水作用方式不同,塑造出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

(1)上游【教师活动】出示澜沧江上游“V”形河谷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上游河段的地貌有何特征?【学生回答】河流侵蚀下形成狭窄险峻的河谷。

【教师总结】上游河段一般流经山区或高原,河流侵蚀形成深而陡的“V”形河谷,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2)中下游【教师活动】展示江汉平原景观图,引导学生思考,中下游河段的地貌特征。

【学生回答】河谷两岸发育形成冲积平原。

【教师总结】中游大多位于山区与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下游多位于平原地区。

多发育冲积平原,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

地势低平,组成物质颗粒较细。

由于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多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河流地貌的主要特征。

教学内容:1. 介绍河流地貌的定义和分类。

2. 解释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3. 强调河流地貌在地理学和相关领域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入河流地貌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定义。

2. 介绍河流地貌的主要特征,包括河谷、河床、河岸、三角洲等。

3. 讨论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如水流冲刷、沉积、侵蚀等。

4. 强调河流地貌在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如水资源管理、防洪减灾等。

教学资源:1. 河流地貌图片和示意图。

2. 相关阅读材料和参考书籍。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2.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的情况。

第二章:河流侵蚀作用教学目标:2. 掌握河流侵蚀的主要类型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介绍河流侵蚀作用的定义和分类。

2. 解释河流侵蚀作用的过程和机制。

3. 探讨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活动:1. 引入河流侵蚀作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河流侵蚀的定义。

2. 介绍河流侵蚀的主要类型,如机械侵蚀、化学侵蚀等。

3. 解释河流侵蚀作用的过程和机制,如水流冲刷、溶解等。

4. 探讨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如水流速度、沉积物供给等。

教学资源:1. 河流侵蚀作用的示意图和案例图片。

2. 相关阅读材料和参考书籍。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2.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的情况。

第三章:河流沉积作用教学目标:1. 理解河流沉积作用的定义和过程。

2. 掌握河流沉积的主要类型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2. 解释河流沉积作用的过程和机制。

3. 探讨河流沉积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活动:1. 引入河流沉积作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河流沉积的定义。

2. 介绍河流沉积的主要类型,如悬移质沉积、推移质沉积等。

3. 解释河流沉积作用的过程和机制,如水流速度减缓、沉积物沉积等。

4. 探讨河流沉积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如水流速度、沉积物供给等。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地貌作用的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观察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

2. 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地貌作用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河流地貌形成机制的理解。

2. 实际地貌现象与河流地貌作用的对应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利用图表、案例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概念及其分类。

2. 河流侵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峡谷、V 形谷等。

3. 河流搬运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河流阶地、洪积扇等。

4. 河流沉积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三角洲、河漫滩等。

5. 河流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意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河流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原因和特点的理解。

2.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拓展:1. 邀请地理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分享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案例。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河流地貌现象,提高实践能力。

九、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地理教材相关章节。

2. 图片:河流地貌图片及案例。

3. 视频:有关河流地貌形成的视频资料。

4. 练习题:相关习题及答案。

十、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讲解河流地貌的概念及其分类。

2. 第2周:讲解河流侵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河流地貌的发育的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的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及其发育过程;(2)掌握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的基本原理;(3)能够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的特点及成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河流地貌图片,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模拟河流地貌发育过程;(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认识河流地貌在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3)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定义及发育过程(1)介绍河流地貌的概念;(2)讲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包括侵蚀、搬运、沉积三个阶段。

2. 河流侵蚀作用(1)侵蚀作用类型:机械侵蚀、化学侵蚀;(2)侵蚀作用的影响因素:水动力、岩石性质、地形坡度等。

3. 河流搬运作用(1)搬运作用的原理:侵蚀产物的悬浮与搬运;(2)搬运作用的影响因素:水动力、沉积物性质、河流坡度等。

4. 河流沉积作用(1)沉积作用的原理:侵蚀产物在河流中的沉积;(2)沉积作用的影响因素:水动力、沉积物性质、河流坡度等。

5. 不同河流地貌的特点及成因(1)河谷:V形谷、宽浅谷;(2)峡谷:深切峡谷、斜坡峡谷;(3)河漫滩:平原河漫滩、山前河漫滩;(4)三角洲:河口三角洲、水下三角洲。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发育过程及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的基本原理;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的特点及成因;3. 观察法:观察河流地貌图片,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4. 模拟实验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模拟河流地貌发育过程;5. 小组讨论法: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PPT、河流地貌图片、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小组合作学习资料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河流地貌定义、发育过程及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的理解;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交流等;3. 模拟实验:评价学生在模拟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大学河流地貌教案

大学河流地貌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形成过程。

2. 掌握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特点及成因。

3. 分析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 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特点及成因。

2. 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播放河流地貌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提问:什么是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有哪些类型?二、讲授新课1. 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河流地貌是指河流在长期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形态。

2. 河流地貌的类型:a. 河流侵蚀地貌:包括峡谷、V形谷、U形谷等。

b. 河流堆积地貌:包括河漫滩、冲积平原、三角洲等。

3. 河流侵蚀地貌的特点及成因:a. 特点:谷坡陡峭、谷底狭窄、水流湍急。

b. 成因:河流在流动过程中,受到重力、侵蚀力、搬运力等作用,对地表物质进行侵蚀、搬运、堆积,形成侵蚀地貌。

4. 河流堆积地貌的特点及成因:a. 特点:地形平坦、河床宽阔、水流缓慢。

b. 成因:河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的泥沙、砾石等物质在河床沉积,形成堆积地貌。

三、课堂练习1. 分析我国某条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并解释其成因。

2. 比较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特点,总结两者的区别。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特点及成因。

2. 提出问题: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讲授新课1. 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a. 对农业的影响:河流地貌形成的平原、河谷等地形有利于农业生产。

b. 对交通的影响:河流地貌形成的峡谷、河谷等地形有利于航运、铁路等交通建设。

c. 对城市建设的影响:河流地貌形成的平原、河谷等地形有利于城市建设。

d.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河流地貌形成的河谷、三角洲等地形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过程,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认识河流地貌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1. 描述河流地貌的概念;2. 简述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3. 说出河流地貌的主要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2.1 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本节介绍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包括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

2.2 河流侵蚀作用讲解河流侵蚀作用的概念、原因及侵蚀类型,引导学生观察河流侵蚀地貌实例。

2.3 河流搬运作用介绍河流搬运作用的概念、原因及搬运类型,引导学生观察河流搬运地貌实例。

2.4 河流沉积作用讲解河流沉积作用的概念、原因及沉积类型,引导学生观察河流沉积地貌实例。

第三章:河流地貌的主要特点3.1 河流地貌的类型介绍河流地貌的主要类型,如峡谷、河谷、冲积扇、三角洲等,并引导学生观察实例。

3.2 河流地貌的形成条件讲解河流地貌形成的地质、气候、水文等条件,分析不同条件下河流地貌的形成特点。

3.3 河流地貌的影响因素探讨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因素,如地形、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河流地貌的形成。

第四章:河流地貌与人类生活4.1 河流地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分析河流地貌对人类生活的积极作用,如提供水资源、交通通道、土地资源等,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洪水、泥石流等。

4.2 人类活动与河流地貌的关系探讨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河流地貌的发育,如水利工程、土地利用变化等,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河流地貌的相互影响。

4.3 河流地貌的保育与利用介绍河流地貌的保育与利用方法,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旅游开发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保护河流地貌的合理利用这些资源。

第五章:案例分析5.1 案例一:长江三峡地貌形成原因及特点分析长江三峡地貌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观察三峡地貌的特点,讨论三峡地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及其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地质作用的基本概念。

3. 培养学生观察和研究河流地貌的能力,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定义及分类2. 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特点3. 河流搬运作用及其特点4. 河流沉积作用及其特点5. 河流地貌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河流地貌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分类;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的原理及特点。

2. 教学难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中各种地质作用的相互作用及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展示各种河流地貌图片和实例。

2. 利用模型或实物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外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采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河流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定义及形成原因。

2. 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及分类:介绍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讲解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及其特点。

3. 讲解河流侵蚀作用:阐述河流侵蚀的原理、特点及其实际应用。

4. 讲解河流搬运作用:阐述河流搬运的原理、特点及其实际应用。

5. 讲解河流沉积作用:阐述河流沉积的原理、特点及其实际应用。

6.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河流地貌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7.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和看法。

8. 课外调查:布置课外调查任务,让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观察和研究河流地貌。

9.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10.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河流地貌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河流地貌定义、分类和地质作用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掌握情况。

必修一河流地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必修一河流地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必修一河流地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河流地貌形成的主要过程和作用;3.能够分析不同类型河流的地貌特征。

二、教学内容:1.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2.河流地貌的分类;3.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4.河流地貌的作用;5.不同类型河流的地貌特征。

三、教学重点:1.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河流地貌形成的主要过程和作用。

四、教学难点:1.分析不同类型河流的地貌特征。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成过程和作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的河流地貌示例,加深学生对河流地貌特征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师生对话,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并与本节课的主题进行联系。

第二步:新课讲授(20分钟)1.讲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河流的定义和特征;2.介绍河流地貌的分类,包括冲击河、曲流河、割谷河等,让学生对不同类型的河流有初步认识。

第三步:案例分析(30分钟)1.通过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作用;2.选取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河流地貌进行分析,如长江三峡、尼罗河、亚马逊河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河流地貌特征。

第四步:小组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河流地貌进行深入研究;2.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分析所选河流地貌的特征、形成过程和作用,并准备简要报告;3.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并进行班级讨论。

第五步:总结(10分钟)1. 总结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成过程和作用;2. 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河流地貌有了全面的了解,通过案例分析加深了对不同类型河流地貌的理解。

同时,通过小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积极,教学效果较好。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地貌特征的分析能力较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1了解河流侵蚀的三种类型;
2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发展过程
3.掌握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发展过程;
过程与方法:1.在图文分析过程中,学会综合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2.通过合作探究,提高自身的地理实践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2通过联系乡土地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难点:河流侵蚀作用及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2、不同
时期河谷的演化:
引导学生看三个不同时期河谷发展的剖面图,逐步分析每个时期的侵蚀作用
初期:V型谷(溯源侵蚀和下蚀)
中期:连续性的河湾(下蚀减弱,侧蚀加强)
后期:槽型河谷(侧蚀和堆积)
在分析侧蚀时应该分以下两种情况:
①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从地转偏向力上来解释
②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合作探究,完成设置问题】
3.同一时期不同河段的侵蚀作用:
【情境设置】做一个快乐小天使,来一场从长江上游坐船到长江入海口的旅行,分别在上,中,下游拍三张河谷相片,请同学们把相片对号入座。

上游: 3 中游: 1 下游:2
【课堂检测】
承转: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不仅要受到侵蚀作用,还会受到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河流的堆积地貌。

二、河流堆积地貌
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河漫滩平原
河流入海口三角洲平原
1、课件展示洪积-冲积平原位置并讲解形成过程。

思考:泥沙大小颗粒的沉积顺序(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2、课件展示河漫滩平原位置并简要讲解河漫滩平原的
形成过程。

(例如华北平原)
3、课件展示三角洲平原的位置并讲解三角洲平原的形
成过程。

课本79页“案例3”:黄河三角洲的形成
[分析]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三角洲发育
【答案归纳】
1河流输沙量大
2入海口潮差小,搬运能力弱
3口外海滨地区地势平坦,水深较浅
.08全国文综Ⅰ卷第36题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3)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多媒体观察图
片,在教师的引
导下探究以下
内容:
1、河谷的发
育过程
2、不同发育
阶段的主要
侵蚀方式及
对河谷的影

3、河流不同
发育阶段的
河谷地貌
4、同一时期
不同河段的
侵蚀作用,
河谷形态
小组合作探讨
河流地貌对生
产建设的影响
借助自然景
观图,让学
生更深刻地
理解流水侵
蚀作用及形
成的地貌
培养学生合
作探究精神
锻炼学生的
观察能力
河流含沙量泥沙的沉积
流经地区的植被
地形,土壤
气候---暴雨条件
地形---流速
入海口潮差--海水搬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