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备的润滑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润滑原理及润滑材料
但此时轴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轴心位置随着轴被抬起的过程而逐渐 向轴承中心另一侧移动,当达到一定转速后轴就趋于稳定状态,如图 2-1(d)所示。此时油楔作用于轴上的压力总和与轴上负载(包括轴 的自重)相平衡,轴与轴承的表面完全被一层油膜隔开,实现了液体 润滑。这就是动压液体润滑的油楔效应。由于动压流体润滑的油膜是 借助于轴的运动而建立的,一旦轴的速度降低(如启动和制动的过程 中)油膜就不足以把轴和轴承隔开。而且,可以看出,如载荷过重或 轴的转速低都有可能建立不起足够厚度的油膜,从而不能实现动压润 滑。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润滑原理及润滑材料
• 如果将上述情况改为由曲面板Ⅱ和平板Ⅰ组成具有收敛楔形间隙的形 式,如图2-4所示。若曲面板Ⅱ固定不动,平面平板Ⅰ以滑动速度 沿箭头所示方向相对曲面板Ⅱ移动,同时将润滑油从楔形间隙的大口 带向小口,即沿着运动方向,间隙逐渐变窄。这时,如果油膜中各个 截面的流速沿油膜厚度方向的分布和上述的图2-3(a)所示速度流动 一样,仍依三角形变化,则截面口a-a、b-b、c-c等处三角形的面 积不相等,也就是在各截面处,单位时间内的流量不相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润滑原理及润滑材料
• 实现动压润滑的条件是动压油膜必须将两摩擦表面可靠地隔开:
•
h 12 min
• 式中 1 2 —轴颈与轴承表面的最大粗糙度(m)。
wenku.baidu.com(2-2)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润滑原理及润滑材料
• 流体动压润滑理论的假设条件是润滑剂的钻性(即润滑油的黏度)在一 定的温度下,不随压力的变化而改变;其次是假定发生相对摩擦运动 的表面是刚性的,即在受载及油膜压力作用下,不考虑其弹性变形。 在上述假定条件下,对一般非重载(接触压力在15MPa)的滑动轴承, 这种假设条件接近实际情况。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润滑原理及润滑材料
• (2)平面接触。在两块平行平板Ⅰ与Ⅱ之间允满润滑油,如图2-3(a) 所示,若平板Ⅱ固定不动,平板Ⅰ以速度v作平行移动,在未受载时, 由于平板间的润滑油具有一定的黏度和油性,与平板Ⅱ接触的油层能 较牢固地吸附在平板Ⅱ的表面,所以随着平板Ⅱ一起的这层油层的流 速为零;与平板Ⅰ接触的油层流速和平板Ⅰ的速度相等,即流速为v。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润滑原理及润滑材料
而在油膜中各油层的流速,随着与平板Ⅰ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递减,呈 线性规律分布。如图2-3(b)所示为不考虑相对运动时,在载荷尸作 用下油从两平面间被挤出的流动速度分布。如图2-3(C)所示是图23(a)和图2-3(b)叠加后在出口和人口处油液流速分布。如用单位时 间的流量来代替流速,则可以看出对于平面来说,在载荷和相对运动 的联合作用下,单位时间流入平面间的流量低于流出的流量。根据前 面分析的曲面接触动压润滑的原理可知,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出现油楔 效应,也就不可能实现流体动压润滑。
• 如图2-2(a)所示,在楔形间隙出口处油膜厚度最小。根据雷诺方程 经一定简化导出流体动压润滑径向轴承的最小油膜厚度公式:
•
h d 2n
min 18.36qsc
(2-1)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润滑原理及润滑材料
• 式中,—润滑油的运动黏度(Pa·S)
• n—轴的转速(r/min) ; • d—轴的名义直径(m); • q—轴承在与载荷垂直的投影面积上的单位载荷(Pa) ; • s—轴承的顶间隙(m) ; • c—考虑轴颈长度对漏油的影响系数, • l—轴颈的有效长度(m)。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润滑原理及润滑材料
但是,在滚动轴承和齿轮表面接触压力增大至400~1500MPa时, 上述假定条件就与实际情况不同了。这时摩擦表面的变形可达油膜厚 度的数倍,而且润滑油的黏度也会成几何倍数增加。因此在流体动压 润滑理论的基础上,应考虑由压力引起的金属摩擦表面的弹性变形和 润滑油黏度随压力改变这两个因素,来研究和计算油膜形成的规律及 厚度、油膜截面形状和油膜内的压力分布更为切合实际,这种润滑就 称为弹性流体动压润滑。
第2章机械设备的润滑
• 2.1 润滑原理及润滑材料 • 2.2 润滑的方法和装置 • 2.3 典型零部件的润滑 • 2.4 实验实训项目
2.1 润滑原理及润滑材料
• 2.1.1 润滑原理
• 摩擦副在全膜润滑状态下运行,这是一种理想的状况。但是,如何创 造条件,采取措施来形成和满足全膜润滑状态则是比较复杂的工作。 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对润滑原理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有的比 较成熟,有的还正在研究。
下一页 返回
2.1 润滑原理及润滑材料
• 1.流体动压润滑原理 • (1)曲面接触。如图2-1所示为滑动轴承摩擦副建立流体动压润滑的
过程。如图2-1(a)所示是轴承静止状态时轴承的接触状态。在轴的 下部正中与轴承接触,轴的两侧形成了楔形间隙。开始启动时,轴滚 向一侧如图2-1(b)所示,具有一定黏度的润滑油钻附在轴颈表面, 随着轴的转动被不断带入楔形间隙,油在楔形间隙中只能沿轴向溢出, 但轴颈有一定长度,而油的黏度使其沿轴向的流动受到阻力而流动不 畅,这样,油就聚积在楔形间隙的尖端互相挤压,从而使油的压力升 高,随着轴的转速不断上升,楔形间隙尖端处的油压也愈升愈高,形 成一个压力油楔逐渐把轴抬起,如图2-1(c)所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润滑原理及润滑材料
油进入截面c-c的流量将大于通过截面a-a的流量,油在流动中受到 挤压,楔形间隙中油压逐渐增高,使平面平板向上抬起。但平面平板 本身的质量和承受的载荷又阻止平面平板抬起,与此同时楔形间隙中 的油向两端挤压,从而产生压力流动,把c-c截面的流速减弱,a-a 截面的流速增加。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润滑原理及润滑材料
• 通过轴承副轴颈的旋转将润滑油带入摩擦表面,由于润滑油的钻性和 油在轴承副中的楔形间隙形成的流体动力作用而产生油压,即形成承 载油膜,称为流体动压润滑。
• 动压流体润滑轴承径向及轴向的油膜压力分布如图2-2(a), (b)所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润滑原理及润滑材料
2.1 润滑原理及润滑材料
但此时轴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轴心位置随着轴被抬起的过程而逐渐 向轴承中心另一侧移动,当达到一定转速后轴就趋于稳定状态,如图 2-1(d)所示。此时油楔作用于轴上的压力总和与轴上负载(包括轴 的自重)相平衡,轴与轴承的表面完全被一层油膜隔开,实现了液体 润滑。这就是动压液体润滑的油楔效应。由于动压流体润滑的油膜是 借助于轴的运动而建立的,一旦轴的速度降低(如启动和制动的过程 中)油膜就不足以把轴和轴承隔开。而且,可以看出,如载荷过重或 轴的转速低都有可能建立不起足够厚度的油膜,从而不能实现动压润 滑。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润滑原理及润滑材料
• 如果将上述情况改为由曲面板Ⅱ和平板Ⅰ组成具有收敛楔形间隙的形 式,如图2-4所示。若曲面板Ⅱ固定不动,平面平板Ⅰ以滑动速度 沿箭头所示方向相对曲面板Ⅱ移动,同时将润滑油从楔形间隙的大口 带向小口,即沿着运动方向,间隙逐渐变窄。这时,如果油膜中各个 截面的流速沿油膜厚度方向的分布和上述的图2-3(a)所示速度流动 一样,仍依三角形变化,则截面口a-a、b-b、c-c等处三角形的面 积不相等,也就是在各截面处,单位时间内的流量不相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润滑原理及润滑材料
• 实现动压润滑的条件是动压油膜必须将两摩擦表面可靠地隔开:
•
h 12 min
• 式中 1 2 —轴颈与轴承表面的最大粗糙度(m)。
wenku.baidu.com(2-2)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润滑原理及润滑材料
• 流体动压润滑理论的假设条件是润滑剂的钻性(即润滑油的黏度)在一 定的温度下,不随压力的变化而改变;其次是假定发生相对摩擦运动 的表面是刚性的,即在受载及油膜压力作用下,不考虑其弹性变形。 在上述假定条件下,对一般非重载(接触压力在15MPa)的滑动轴承, 这种假设条件接近实际情况。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润滑原理及润滑材料
• (2)平面接触。在两块平行平板Ⅰ与Ⅱ之间允满润滑油,如图2-3(a) 所示,若平板Ⅱ固定不动,平板Ⅰ以速度v作平行移动,在未受载时, 由于平板间的润滑油具有一定的黏度和油性,与平板Ⅱ接触的油层能 较牢固地吸附在平板Ⅱ的表面,所以随着平板Ⅱ一起的这层油层的流 速为零;与平板Ⅰ接触的油层流速和平板Ⅰ的速度相等,即流速为v。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润滑原理及润滑材料
而在油膜中各油层的流速,随着与平板Ⅰ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递减,呈 线性规律分布。如图2-3(b)所示为不考虑相对运动时,在载荷尸作 用下油从两平面间被挤出的流动速度分布。如图2-3(C)所示是图23(a)和图2-3(b)叠加后在出口和人口处油液流速分布。如用单位时 间的流量来代替流速,则可以看出对于平面来说,在载荷和相对运动 的联合作用下,单位时间流入平面间的流量低于流出的流量。根据前 面分析的曲面接触动压润滑的原理可知,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出现油楔 效应,也就不可能实现流体动压润滑。
• 如图2-2(a)所示,在楔形间隙出口处油膜厚度最小。根据雷诺方程 经一定简化导出流体动压润滑径向轴承的最小油膜厚度公式:
•
h d 2n
min 18.36qsc
(2-1)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润滑原理及润滑材料
• 式中,—润滑油的运动黏度(Pa·S)
• n—轴的转速(r/min) ; • d—轴的名义直径(m); • q—轴承在与载荷垂直的投影面积上的单位载荷(Pa) ; • s—轴承的顶间隙(m) ; • c—考虑轴颈长度对漏油的影响系数, • l—轴颈的有效长度(m)。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润滑原理及润滑材料
但是,在滚动轴承和齿轮表面接触压力增大至400~1500MPa时, 上述假定条件就与实际情况不同了。这时摩擦表面的变形可达油膜厚 度的数倍,而且润滑油的黏度也会成几何倍数增加。因此在流体动压 润滑理论的基础上,应考虑由压力引起的金属摩擦表面的弹性变形和 润滑油黏度随压力改变这两个因素,来研究和计算油膜形成的规律及 厚度、油膜截面形状和油膜内的压力分布更为切合实际,这种润滑就 称为弹性流体动压润滑。
第2章机械设备的润滑
• 2.1 润滑原理及润滑材料 • 2.2 润滑的方法和装置 • 2.3 典型零部件的润滑 • 2.4 实验实训项目
2.1 润滑原理及润滑材料
• 2.1.1 润滑原理
• 摩擦副在全膜润滑状态下运行,这是一种理想的状况。但是,如何创 造条件,采取措施来形成和满足全膜润滑状态则是比较复杂的工作。 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对润滑原理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有的比 较成熟,有的还正在研究。
下一页 返回
2.1 润滑原理及润滑材料
• 1.流体动压润滑原理 • (1)曲面接触。如图2-1所示为滑动轴承摩擦副建立流体动压润滑的
过程。如图2-1(a)所示是轴承静止状态时轴承的接触状态。在轴的 下部正中与轴承接触,轴的两侧形成了楔形间隙。开始启动时,轴滚 向一侧如图2-1(b)所示,具有一定黏度的润滑油钻附在轴颈表面, 随着轴的转动被不断带入楔形间隙,油在楔形间隙中只能沿轴向溢出, 但轴颈有一定长度,而油的黏度使其沿轴向的流动受到阻力而流动不 畅,这样,油就聚积在楔形间隙的尖端互相挤压,从而使油的压力升 高,随着轴的转速不断上升,楔形间隙尖端处的油压也愈升愈高,形 成一个压力油楔逐渐把轴抬起,如图2-1(c)所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润滑原理及润滑材料
油进入截面c-c的流量将大于通过截面a-a的流量,油在流动中受到 挤压,楔形间隙中油压逐渐增高,使平面平板向上抬起。但平面平板 本身的质量和承受的载荷又阻止平面平板抬起,与此同时楔形间隙中 的油向两端挤压,从而产生压力流动,把c-c截面的流速减弱,a-a 截面的流速增加。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润滑原理及润滑材料
• 通过轴承副轴颈的旋转将润滑油带入摩擦表面,由于润滑油的钻性和 油在轴承副中的楔形间隙形成的流体动力作用而产生油压,即形成承 载油膜,称为流体动压润滑。
• 动压流体润滑轴承径向及轴向的油膜压力分布如图2-2(a), (b)所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润滑原理及润滑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