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心理学演化和生理取向
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7de491f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df.png)
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的特质、态度、价值观等心理构成部分及其对行为和情绪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人格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几个重要的人格理论。
一、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最早的人格心理学理论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他认为人格受到潜意识的影响。
之后,行为主义者提出了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是由外部环境塑造的。
在20世纪中叶,人格心理学开始强调个体差异,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
现代人格心理学通过整合不同理论,形成了多维度的人格理论。
二、人格特质理论人格特质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是由一系列特质组成的。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是五大人格特质理论,即开放性、责任心、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
这些特质相互独立,且每个人在每个特质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评估和比较个体人格的方法。
三、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发展理论关注个体人格的形成过程。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人格的形成是在童年经历和冲突中发展起来的。
爱德华兹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则强调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社会经历对人格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
人格发展理论为人们理解人格形成的动力和影响因素提供了重要原理。
四、人格类型理论人格类型理论基于个体在不同特质上的表现差异,将人格分为不同类型。
荣格的个人潜意识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可以划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
此外,凯尔西和伯里的典型和特质理论认为个体可以被划分为11种不同类型,每种类型具有不同的特质和倾向。
人格类型理论为人们理解个体差异提供了一种分类方法。
五、人格心理学的应用人格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招聘和职业发展领域,人格测试和评估可用于评估个体是否适合特定职位。
在临床心理学中,人格评估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
此外,人格心理学对人际关系、领导力等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性别角色和性取向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性别角色和性取向](https://img.taocdn.com/s3/m/095c23a8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fc.png)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性别角色和性取向性别角色和性取向是人类社会中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话题。
心理学通过研究和分析,试图解释人们在性别角色表现和性取向上的差异。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们性别角色和性取向的解释。
1.性别角色的解释性别角色指的是在社会中特定性别的行为和性别特征。
心理学从生物学、社会文化以及个体发展等多个方面解释性别角色的形成。
首先,生物学角度认为性别角色与遗传和激素有关。
在遗传层面,性别是由X和Y染色体决定的,决定了个体的生殖器官和性别特征。
而在激素层面,雄性激素如睾酮对于男性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有一定影响,雌性激素如雌二醇对于女性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也有影响。
其次,社会文化因素在性别角色的形成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的期望和角色认同对个体的性别角色表现有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如传统观念、性别刻板印象以及家庭和教育背景等,都对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塑造有一定作用。
最后,个体发展过程中的经历和学习也会对性别角色的形成产生影响。
个体在家庭、学校、社交圈等环境中的交往和社会化过程,会接受到关于性别角色的信息和观念,并逐渐形成自己对性别角色的认同和表现。
2.性取向的解释性取向指的是个体对于性伴侣的吸引和情感投注的方向和倾向。
心理学从遗传学、神经科学以及心理发展等多个方面解释性取向的形成。
从遗传学角度来看,研究发现性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与遗传有关。
双胞胎研究发现,同卵双胞胎中,如果一个人是同性恋,另一个人也有更高的概率是同性恋。
这表明基因在性取向的形成中扮演一定角色。
神经科学研究也发现,同性恋和异性恋个体在神经结构和功能上存在差异。
例如,同性恋个体的大脑神经网络连接方式可能与异性恋个体不同,这些差异可能与性取向有关。
此外,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个体经历和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性取向的形成。
个体在性身份认同、性别角色发展和性经验等方面的经历,以及与家庭、朋友、同伴等的关系,都会对性取向的形成和表达产生一定的影响。
3.心理学的应用和支持心理学研究对于理解和支持不同性别角色和性取向的人群,并消除性别角色和性取向带来的偏见和歧视具有重要意义。
性格心理学
![性格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17849ed126fff705cc170aa3.png)
(1). The Lexical Approach: 例:自形容人的語彙中找主要 的特質 (2). The Theoretical Approach 例:精神分析論重視自我強 度 (3). The Statistical Approach: 因素分析法
Henry Murray
【各家學說】 Person logy: Henry Murray 研究個人生活及影響其生活的因素。(Study individual "human lives 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ir course." (1938:4) Ⅰ、特色
Gordon W. Allport
1.有關特質的假設
(1).特質不僅是行為的命名(Nominal existence) ,而 且是組成個體的一部分 (2).特質普遍性較習慣高 (3).特質是動態的並影響行為 (4).特質可以實徵驗証 (5).特質間不完全獨立 (6).特質並非道德或社會判斷的同義語 (7).特質可以共通性或特徵性的方式研究 (8).與特質不一致的行為或習慣,正表示其存在
Gordon W. Allport
6. Proprium (統整) Latin Words: Proprius Means "own" 性 格的某些部分 發展歷程
Gordon W. Allport
3. Trait 分類的方式
(1).按其重要的層次分
(A).Cardinal:影響個體生活各層面的主要動機,個體每一行為皆反應 此一動機。 (B).Central Trait: 影響個體大部分行為。e.g. Hamlet的特性 Introspective, Obsessive, Melancholy, revengeful, dramatic, indecisive. (C).Secondary Trait:較受情境影響的
心理学角度看待人的性格与性取向
![心理学角度看待人的性格与性取向](https://img.taocdn.com/s3/m/762e855a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6a.png)
心理学角度看待人的性格与性取向人的性格和性取向是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性格和性取向是互相影响的,同时也受到遗传、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人的性格与性取向之间的关系。
性格是指个体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根据心理学家的观点,个体的性格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在性格的形成中,遗传因素约占30%至50%,而环境因素则占50%至70%。
这说明性格的形成既与个体的固有因素有关,也与外界的刺激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性取向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吸引或情感上依恋的对象的性别偏好。
传统上,人们将性取向分为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三种类型。
然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性取向是一个连续的谱系,而非简单的三种分类。
研究发现,性取向的形成同样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性格与性取向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研究表明,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在性取向上可能会有所差异。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开放性、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等性格特征与非传统的性取向(如同性恋)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然而,这种关联并不是绝对的,也不能用来推断某个人的性取向。
与性格的形成类似,性取向的形成同样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性取向的影响程度约为30%至40%,环境因素约占60%至70%。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
通过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个体的性取向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或压抑,从而表现出与其性格特征不完全一致的性取向。
需要注意的是,性格和性取向是两个独立的概念。
性格是指个体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与个体的性别无关。
而性取向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吸引或情感上依恋的对象的性别偏好,与个体的性别以及性格有关。
因此,不能简单地通过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来推断其性取向。
综上所述,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性格与性取向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绝对的。
人格心理学各理论取向总结
![人格心理学各理论取向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4c219bcd1f34693daef3e47.png)
关注生物遗传方面的 倾向于将人类成长和改变
倾向和限制,可以与 的潜能最小化,有很大的
其他方法整合
被误用的风险
肯定人的精神特征,
回避人格科学所需要的定
强调为自我实现和个
量研究和科学方法
人尊严而奋斗
抓住人类思维的积极 特征,利用认知心理 经常忽略人的潜意识和情
感方面 学的新知识
(Howard S. Friedman,2009)
驱力的重要性 或无法证实,受到当时性 别主义的影响
强调自我在应对内部 有时融会了来自不同传统
情绪和驱力以及其他 的观点,难以使用严谨的
外部需要时的作用
方法检验
对塑造人格的学习经 将人和动物等同,忽略思
验进行科学的分析
想、动机和情感
可能过于执着于通过有限 的途径获得个体的人格特 优良的个人评估技术 征,以测验分数作为基础
科学家/决策者的
务,决策任务,出理性决定,计算 计算机模拟人
人
机模拟人格
格
代表
弗洛伊德
荣格 阿德勒
霍尼 艾里克森
沙利文 弗洛姆 克莱恩
华生 斯金纳
奥尔波特 卡特尔 艾森克
大五人格
巴甫洛夫 艾森克 巴斯
马斯洛 罗杰斯 罗洛.梅
凯利 罗特 多拉德 米勒 班杜拉
核心优势
重要缺陷
一些观点被近代科学研究 关注无意识影响;性 推翻;假设往往未经验证
现实自我,真
我;同一性;客体 析,强调自我 需要面对的情境
实自我,理想
概念
自我
行为主 无
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特质与
类型
有时有
生物学
无
人本主
心理学关于性格的学说
![心理学关于性格的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fc925cc084254b35eefd34a8.png)
心理学100年来关于性格的学说1.人格特质学说人格特质说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
主要的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和R.卡特尔。
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于1937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
他把人格特质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共性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
如蒙古族的豪放、维吾尔族的活泼等。
个性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个性特质又分为三种: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
如多愁善感的林黛玉。
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
如林黛玉的清高、率直、聪慧、孤僻、内向、抑郁、敏感,都属于中心特质。
次要特质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根源特质。
1949年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制定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
这16种人格特质是:(A)乐群性(B)聪慧性(C)情绪稳定性(E)恃强性(F)兴奋性(G)有恒性(H)敢为性(I)敏感性(L)怀疑性(M)幻想性(N)世故性(O)忧虑性(Q1)激进性(Q2)独立性(Q3)自律性(Q4)紧张性卡特尔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16种特质,只是在不同人身的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异。
所以,他认为人格差异主要表现在量的差异上,可以对人格进行量化分析。
大五人格(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人格五因素模式。
这五种人格特质是:情绪稳定性: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外向性: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开放性:想像,审美,情感丰富,求异,智能;随和性: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谨慎性:胜任,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
人格生物学取向的基本观点
![人格生物学取向的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c699015c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89.png)
人格生物学取向的基本观点人格生物学(psychobiology)是一种关注人类行为的学科,它认为人类的行为与其生理学、神经系统、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人格生物学的研究中,科学家们注重探讨人类行为与大脑、内分泌系统、遗传等因素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了解人类的心理和行为。
人格生物学取向认为,我们的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以及情感反应都受到了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在遗传方面,研究表明,大脑中和情感相关的神经系统特别容易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因此,有些人天生就更容易感受到焦虑、忧郁等消极情绪。
在环境方面,人格生物学取向认为,人类行为也受到了生活环境、文化和社交圈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可以影响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和神经递质,从而决定人格的表现方式。
在研究人格生物学时,科学家们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例如,人类大脑中负责感受愉悦的神经系统与吸食可卡因等毒品的作用方式非常相似。
这一发现支持了先前的理论,即人类极度追求快感和愉悦,也正是因为大脑中对这些刺激的感知和反应非常强烈。
除此之外,人格生物学取向还探讨了养成和改变人格特征的方式。
例如,大量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养育环境、父母的行为方式和个人经历等因素可以长期影响个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
同时,通过对内分泌系统和荷尔蒙的控制,科学家也发现,可以通过药物或营养素的摄入来影响情绪和行为。
对我们个人而言,掌握人格生物学取向的基本观点,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并理解事情的根源。
另外,了解人类行为的生物学机制,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生活情境,避免在情绪和心理上受到太大的影响。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自己和环境的因素,养成更健康有益的行为习惯,达到更好的生活品质。
第三节 人格心理学发展
![第三节 人格心理学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7471498dd88d0d233d46abd.png)
2014-3-14
人格心理学
7
复兴:1980年代后局面逐步改观
(四)质疑与复兴时期 (1970年至今)
对自我的研究,代表了当代人格心理学重新强调人格的整体性的趋 向; 认知流派的观点被用来解释人格的动力特征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大五”的出现标志着人格差异方面研究所取得的重大进展; 行为遗传学、神经科学和进化心理学的研究为了解人格的共性和个 体差异提供了更坚实的科学基础; 发展心理学的纵向研究为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提供了丰富的证据; 各种研究方法的完善也为理解人格提供了多样化的途径。
在整个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历程中, Wundt,
William James, Freud的工作都是开创性 的,而且意义深远。早期的这些心理学家 们在认识论、概念架构和研究方法上各有 一套,并影响着人格心理学学科的发展, 使学科在最初的发展阶段就表现出多元的 风貌。同时,他们也积极地研究了人格的 有关问题。他们的研究为人格心理学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
2014-3-14 人格心理学 5
(三)基本人格结构确立期 (1950-1970年代)
关注测量问题
测量手段的发展,对测量效度的关注,使研究者得 以发展出一些多项目的人格问卷,可以同时检验不 同的人格结构。 四大人格研究主题 专制主义、成就动机、焦虑、场独立性 危机
2014-3-14
11
访问以下网站,尝试完成以下任务: 第一、发现更多除了教材所介绍之外的人格测量工具,并了解其适用 范围; 第二、了解人格测量工具的新的运用形式:网上测验。 链接1: URL:/ 链接2: URL:/fitin/ 链接3: URL:/science/faq-findtests.html 链接4: URL:/ 链接5: URL:/testing.htm 链接6: URL:/bigfive/ 链接7: URL:/tests/mmpi_2.htm 链接8: URL:/tests/tat.htm
健康心理学理论取向ppt课件
![健康心理学理论取向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df6ada7168884868662d6cb.png)
1.认知理论的基本内容
(3)扩展自己的思维角度,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 辩论(D),动摇并最终放弃不合理信念,学会用合理的思 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还可以通过与他人讨论或实 际验证的方法来辅助自己转变思维方式。
(4)随着不合理信念的消除,异常的紧张情绪开始减少 或消除,并产生出更为合理、积极的行为方式(E)。行为 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又促进着合理信念的巩固与情绪的轻松 愉快(F)。最后,个人通过情绪与行为的成功转变,从根 本上树立起合理的思维方式,不再受异常的紧张情绪的困 扰。
(1)找出使自己产生异常紧张情绪的诱发事件(A), 例如当众讲话、考试、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
(2)分析挖掘自己对诱发事件的解释、评价和看法,即 由它引起的信念(B),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这些信念,并 且探讨这些信念与所产生的紧张情绪(C)之间的关系。从 而认识到异常的紧张情绪之所以发生,是由于自己存在不合 理的信念,这种失之偏颇的思维方式应当由自己负责。
1.认知理论的基本内容
1.3 Beck的认知治疗
a.自动思维:潜在的认知图式引发的认知状态 b.认知治疗的根本目标: 发现病人的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并加以 纠正,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 c.认知治疗的具体操作:
1)帮助病人识别、改变其自动性思维; 2)改变病人潜在的不合理的认知图式。
1.认知理论的基本内容
1.2 Meichenbaum的自我指导训练
(认知行为矫正疗法) 理论基础(鲁利亚):消极的内部语言是产生和影响行
为失调的重要因素,并指出通过矫正消极的内部语言,用正 面的、积极的、自我对话可以达到矫正异常行为或心理障碍 的目的。
适应性的自我对话或信念重复地对自己说明,使其融化 进病人自己的信念系统,就能成为支配病人的行为规则。
人格发展心理历程
![人格发展心理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3f1e174f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23.png)
人格发展心理历程
在人格发展的心理历程中,个体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过程。
在以下的描述中,我们将探讨个体心理发展的几个重要方面。
1. 婴儿期:在这个阶段,个体主要依赖于成人的照料和关怀。
婴儿通过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互动,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关系。
这也是个体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和自尊心的重要时期。
2. 幼儿期: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发展自己的独立性和意识。
他们开始探索周围的环境,学习语言和运动技能。
在这个阶段,个体尝试获得自己的需求满足,并学会应对挑战和限制。
3. 儿童期:这个阶段是个体身份认同的塑造和发展时期。
个体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体系,并通过社交与同伴进行互动,以获取社会认同和友谊。
此时,个体还开始发展自己的社交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青少年期:在这个阶段,个体经历了身体和心理的巨大变化。
他们开始面临更多的角色和责任,并努力建立自己独立的身份。
在这个时期,个体开始批判性思考,并开始探索自己的职业和性取向。
5. 成年期:在这个阶段,个体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他们投入社会和工作生活,并通过与他人建立和维护健康的关系来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这个阶段也是个体体验生活中更多挫折和压力的时期。
尽管每个人的心理发展过程都是独特的,但这些阶段和过程提供了一种了解人格发展的心理历程的框架。
通过理解个体在不同阶段中的需求和挑战,我们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健康的心理成长和个人发展。
人格心理学之发展简史
![人格心理学之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efe9ba92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b1.png)
人格心理学之发展简史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人格心理学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个体的内心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带领读者回顾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并就其中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理论进行介绍。
一、启蒙时期的理性主义18世纪启蒙运动的兴起为人格心理学的起步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和基础。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强调理性、自我意识和个体权利的重要性。
不少哲学家和思想家开始致力于研究人类的个体差异和人格发展的基本规律。
例如,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自我意识和人类理性的重要性,而英国心理学家弗朗西斯·加尔顿则通过对个体著名人士的生平和特点进行研究,尝试建立人格分类的初步框架。
二、心理测试的兴起20世纪初,心理学的发展迅速,心理测试作为一种客观评估和测量个体心理特征的工具逐渐被广泛采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英国心理学家弗朗西斯·盖尔顿的个性问卷,这是人格心理学领域最早的大规模量表研究之一。
该问卷通过对大量人群进行测试和数据分析,试图发现不同个体之间的共同特征和差异,为后续的人格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史上最重要的人格理论之一莫过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提出了以潜意识和冲动为核心的人格理论,他认为个体的心理冲突和内在欲望对人格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弗洛伊德的理论对后来的心理学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纷纷试图通过研究潜意识和无意识的作用,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和情感。
四、行为主义的兴起20世纪中叶,以美国心理学家约翰·B·沃森和B·F·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成为人格心理学中的重要流派。
行为主义强调外界刺激对个体行为的塑造和影响,通过实验和观察,试图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
行为主义的兴起开创了实验心理学的新纪元,不仅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行为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提供了基础。
简要说明当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简要说明当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https://img.taocdn.com/s3/m/cced2057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6d.png)
简要说明当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当代心理学是一个多元化和多样化的领域,涵盖了广泛的研究领域和取向。
以下是当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1.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大脑和神经系统在心理过程中的作用。
它研究人类和动物的神经活动如何影响感知、思维、情绪和行为。
2.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关注人类的思考过程、决策和问题解决。
研究范围包括注意力、记忆、学习、知觉和语言等认知过程。
3.心理学统计学:心理学统计学研究心理学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它提供了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帮助研究人员确定数据之间的关系和结果的可靠性。
4.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如何被社会和文化环境影响,以及他们的行为如何受到他人影响。
研究领域包括人际关系、群体行为、态度和偏见、人类性格和社会认知等。
5.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各个发展阶段。
研究领域包括婴儿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和情绪发展,以及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心理变化。
6.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研究和应用心理学来解决精神和心理健康问题。
临床心理学家通过评估、诊断和治疗来帮助患者改善心理健康。
7.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涉及到刺激和响应之间的关系。
行为主义强调通过学习和环境因素来解释行为。
8.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
它关注个人的自由意志、主观体验和人际关系。
9.心理动力学:心理动力学是弗洛伊德创建的心理学传统,强调无意识的影响和童年经验对个体的影响。
10.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使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类和动物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11.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研究文化和社会影响对人类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它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考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12.进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将进化理论应用于心理学领域。
它研究遗传和进化对心理特征和行为的影响。
13.性别心理学:性别心理学研究性别对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第十二章性格PPT课件
![心理学第十二章性格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89da63f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aa.png)
性格的理论
总结词
性格理论是心理学中用来解释和预测个体性格差异的理论。
详细描述
性格理论是心理学中用来解释和预测个体性格差异的理论。常见的性格理论包括类型理论和特质理论。类型理论 将性格分为几种类型,每种类型具有独特的特征和行为模式。特质理论则认为性格特质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 用的结果,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特质组合。
应对策略
面对压力和挑战,不同性 格的人会采用不同的应对 策略。
自我调节
通过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 提高个体的心理适应能力。
07
培养和塑造良好性格
提高自我意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自我观察
自我接纳
培养对自己的情绪、思维和行为进行 观察和记录的习惯,有助于更好地理 解自己的性格特点。
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刻意追求 完美,而是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 性格特点。
分析性格与心理问题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性格改善 心理健康。
05
4. 塑造健康的性格
提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 性格。
02
性格的定义和理论
性格的定义
总结词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详细描述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 通常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形成,并影响个体的行为、思维和情 感。性格具有稳定性,一旦形成,不容易改变。
媒体影响
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对青少年的性格发展有一定影响。
文化环境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也会影响人们的性格特征。
05
性格的评估和测量
自陈式量表
80%
定义
自陈式量表是一种通过自我报告 的方式评估个体性格特点的方法 。
围绕人类心理学的成型和发展
![围绕人类心理学的成型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8b08d0b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d1.png)
围绕人类心理学的成型和发展人类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内心思想和行为的学科,它的成型和发展与历史文化、哲学、教育、医学、社会和科学技术等多方面有关。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起源、发展、学派和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心灵论》中首次提出了“灵魂”的概念,并认为思考、感觉和知觉等是灵魂的功能,这被认为是心理学的最早形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学逐渐与哲学分离出来,独立成为一门学科。
在18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概念,给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到了19世纪初,心理学发展迅速。
德国心理学家威廉·旭夫提出了心理学要用“实验研究法”来研究人类心理的观点。
法国心理学家皮埃尔·麦凯斯提出了实验心理学的方法论,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具体手段。
他的学生盖特瑞·费歇尔则提出了“元认知”和“认知架构”的概念,使心理学从无机的关注感官和简单感觉发展到思维、理解和推理等高级认知活动。
到了20世纪,心理学学科更趋于完善。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斯坦利·霍尔、约翰·沃森等人在实验心理学基础上发展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提出了“心理行为是由外部刺激引发的”,这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争论和探讨。
另一方面,生物学、神经科学以及人类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使心理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深入。
今天,心理学已经成为重要的学科,并持续在发展,涵盖了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二、心理学的学派心理学的不同学派反映了心理学的不同研究方法和理论,这些学派在心理学的发展和应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结构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强调观察和描述人类内部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成分,以发现心理现象的结构为主要工作。
例如,威廉·旭夫和爱德华·布特勒·台奇纳坚持采用实验记录来研究感觉的构成和心理的问题。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性取向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性取向](https://img.taocdn.com/s3/m/13311d45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06.png)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性取向性取向是指个体对于异性或同性对象的性吸引和情感倾向。
人们的性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性别认同、性生活和社交关系。
这个话题一直备受争议,而心理学旨在通过研究和解释来理解人们的性取向。
本文将讨论心理学在解释性取向方面的各种理论和观点。
1. 心理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理论主要通过研究儿童和青少年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来解释性取向。
劳埃德·爱科克斯提出了一种心理发展理论,称为性取向发展理论。
根据该理论,性取向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期形成的,而形成的原因可以是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影响的结合。
他认为,如果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与性别认同相关的冲突或困扰,可能会对其性取向产生影响。
另一个心理发展理论是弗洛伊德的性心理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性取向是在幼儿期形成的,且与个体与父母的关系和童年经历有关。
根据他的理论,父母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对个体的性取向有着重要影响。
2. 神经生理学解释神经生理学研究人们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与性取向的关系。
其中最知名的理论是“同性恋基因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性取向可能与其基因构成有关。
研究发现,同性恋者在某些基因上与异性恋者存在差异。
然而,尚无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性取向与某个特定基因之间的因果关系。
此外,环境因素也可能对基因表达产生影响,进一步影响个体的性取向。
3. 心理动力学观点心理动力学是一种心理理论,强调个体内部潜意识冲突和欲望的力量。
心理动力学认为,性取向可能与个体潜意识的欲望和内心冲突有关。
例如,佛洛伊德认为,个体的性取向可能是由于潜意识中对异性或同性对象的欲望而形成的。
此外,心理动力学还研究了个体在童年早期阶段经历的潜意识冲突对性取向的影响。
4. 社会学解释社会学研究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学家认为性取向是文化和社会环境对个体产生的影响。
例如,西方社会长期以来对同性恋的歧视和压抑可能导致个体对自身性取向的否定和抑制。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理解的增加,对于同性恋和其他非传统性取向的接受程度也在逐渐提高。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和基本取向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和基本取向](https://img.taocdn.com/s3/m/b3e0f3d276a20029bd642d67.png)
2005年4月第21卷 第2期教 育 科 学Education ScienceApr.,2005Vol.21 No.2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和基本取向张丽华(辽宁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暨教育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3〔摘 要〕 由于人格研究的复杂性,使得心理学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人格研究的理论范式和基本的研究方法或取向。
本文阐述了当前人格研究的经典范式与新范式,提出了人格研究的基本研究取向,试图探讨人格形成的实质,揭示人格研究中的复杂性与广泛性。
〔关键词〕 人格;范式;取向〔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064(2005)022******* 一、引言20世纪早期,人格心理学曾以其研究课题的广泛与跨学科的地位而盛行于世。
但是后来,由于其跨学科研究的减少而逐渐被心理学家们认为它不是一门不断积累的科学,而是一个独立的专题研究的集合。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大量的跨文化研究都支持了人格特质的“大五”因素模型,使得人格特质论的研究再次成为人格结构研究的典型代表,并因此极大地激发了人格心理学家从理论到应用的各个方面的研究,逐渐显示出其跨文化、跨学科、跨领域的特点,人格心理学也开始走出低谷。
从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和研究的基本取向或方法出发,探讨人格形成的实质,揭示人格的基本维度和基本特征,这是当前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和研究重点。
二、人格研究的基本范式在心理学发展史上,人格心理学是唯一建立在多种不同范式之上的研究领域。
范式是指在某一学科中被公认的或共同接受的理论观点,它决定着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策略或取向[1]。
有的西方心理学家认为,人格研究范式的多样性是暂时现象,随着人格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最终会出现那种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统一的范式[2]。
Epstain曾经指出[3],人格心理学衰落的原因主要在于它没有一个大的人格理论可以有效地与经典理论争论,人格心理学缺少一个大理论或统一的思路来具体指导人格研究。
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研究
![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5182518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25.png)
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研究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个体在行为、思维、情感等方面表现出的独特模式和特征,以及这些模式和特征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它对于理解人类的行为和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格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对人性和人格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组成,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个体的习惯和品德对于人格形成的重要性。
这些早期的哲学思考为后来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世纪,宗教对人格的理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教义强调原罪和救赎,认为人的行为和性格受到神的意志和道德规范的制约。
然而,这一时期对于人格的研究更多地是基于宗教信仰和神学理论,缺乏科学的方法和实证研究。
到了近代,随着科学的兴起,对人格的研究逐渐走向科学化。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这个过程中,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追求本能的满足;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协调本我和外部世界的冲突;超我遵循道德原则,代表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对个体的约束。
他的理论强调了潜意识和童年经历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为后来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20 世纪中叶,行为主义学派兴起。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格是个体在环境中学习和适应的结果,强调通过观察和控制外部行为来研究人格。
约翰·华生和BF斯金纳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
华生主张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条件反射来塑造;斯金纳则进一步发展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强调强化在行为形成中的作用。
行为主义的观点对于理解人格的外在表现和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它忽视了个体的内在心理过程和主观体验。
与行为主义相对立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内在潜能的发挥,认为人具有积极向上的本质和自我成长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Buss & Plomin: (1975, 1984) » Emotionality(在不安環境中易激起特質) » Activity(動作精力) » Sociality(對他人反應易羞怯) » Impulsivity- 因為不穩定放棄此向度
2020/5/16
壹‧早期研究:人格發展的生理基礎與穩定性
2020/5/16
Evolutionary explanations of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心理功能的演化解釋
• 兩種觀點: hardwired 內建固定功能(生物演化固定的功 能)vs. 生物與文化交互作用(文化會有不同影 響)
• Hardwired 觀點:基本心理歷程如深度知覺, 察覺欺騙,妒忌等皆為演化的天擇結果。
–關鍵問題: Which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have evolved through selection and which adaptive problems did they evolve to solve?
2020/5/16
3.心理機轉是針對特定任務、特定情境(domainspecific)而演化出的能力,並非針對一般(general broad context free)情境
•例如:妒忌對生殖有幫助,
•例如:靈長類對特定生物(如蛇、蜘蛛)的恐懼。
此項假設與特質論不同,特質論認為特質是一般性 跨情境的。例如:對異性友善目的是傳衍後代,不會 對同性友善。例子:特質論:良善性高者應該對同性與 異性一樣友善會
Temperament 是向度差異或類別差異?
• 1. 根據人們的反應類型將人們分類,有10﹪ 是會對陌生刺激產生高反應者 (Woodward et al.,2000)
• 2. 生理反應之不同:Amygdala: fear response. fMRI 測量顯示兩歲時被分類為 inhibited 的成 人 對陌生刺激(臉孔)反應較高,higher level of amygdala reactivity (Schwartz et al., 2019):顯示氣質的生理基礎有跨時間穩定性
2020/5/16
演化與人類心智四個重要假設:Adaptive
value
傳遞基因
– 2.演化的心理機轉是適應古早以前的狩獵 (hunters and gathers) 的生活情境 • 例如人們偏好吃油脂高的食物,在過 去缺少油脂類食物時是一種適應gene ,但現在油脂食物充足的生活則可能 是不適應
• 1.縱貫式研究
– 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 (Thomas & Chess) » Easy baby: playful, adaptable » Difficult baby: negative, unadaptable » Slow to worm up: low in activity, mild in their responses
2020/5/16
人格的生理基礎
• 四個研究方向: • 一、發展的研究證據 • 二、演化心理學的理論觀點 • 三、基因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 四、行為的相關生理歷程與構造
2020/5/16
人格的生理基礎-----發展的證據
• 壹‧體質與氣質:人格發展的生理基礎與穩定性 – 一、體液論 – 二、氣質研究
2020/5/16
壹‧早期研究:人格發展的生理基礎與穩定性
– 3.環境影響:potential for change • High reactive 高反應與抑制兒童,若母 親不過度保護且對其作合理要求,成年 後比較不會恐懼
– 4.沒有一個 high reactive infant 變成高 uninhibited child,極少 low reactive infant 成為 inhibited child
• 結論:有類別差異 distinct categories
2020/5/16
貳‧演化理論與人格:現代觀點Part Ⅰ
• 一、不同層次的解釋: • Ultimate causes遠端因素: 演化成因,Darwin的
天演論便是解說為何某種行為或特質會演化, Proximate causes近端因素: 在觀察有機體行為時 ,有機體行為的生物基礎, 如 gene、brain • 二、adaptive value適應價值: • Evolved psychological mechanism:基本心理機轉 經由天演得到保存與傳遞,是因為它具有保障個 體生存與基因傳衍的適應功能。
2020/5/16
親職對良心 conscience發展的影響
Kochanska and Knaack (2019) : • 以縱貫式研究瞭解權威式教養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對自我控制行為的影響,以及自我控制對道德行為的影 響。 • 觀察2-3歲幼兒自我費神控制行為 (effortful control)如低 聲講話、放慢腳步與控制吃糖慾望等,同時觀察分類母 親的權威教養行為。五歲時在實驗室測量道德行為(如 有機會在遊戲時欺騙),同時由玩偶扮演欺騙或不欺騙 行為,請幼兒確認何者比較像自己。 • 結論:權威教養降低自我控制,自我控制低欺騙行為多
2020/5/16
人格的生理基礎的穩定性
– Constitution and temperament:結語
– 1.氣質有生理基礎,受遺傳影響 – 2.環境也會塑造氣質,氣質可改變,但不
會產生極端改變 – 3.生理影響情緒與思考,情緒與思考也會
影響生理。 例如:情緒反應影響免疫系統
202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