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 中国智能汽车标准法规和测试评价
我国整车标准体系研究
17
GB/T 12537-1990 汽车牵引性能试验方法
(China Automotive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Chongqing 401122,China)
摘要院本文以我国整车标准体系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完善我国整车标准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结合整车发展现状以及近年 来发布的政策法规,提出了整车标准体系的缺陷,并对整车标准体系的发展前景做出了分析。
整车领域的国际标准主要由国际标准化组织/道路 车辆技术委员会(ISO/TC22)负责 制定 [5],有 58 项 标 准, 主 要 涉 及 到 车 辆 的 术 语 、定 义 、分 类 、试 验 方 法 和 技 术 条 要求等方面的标准,目前已转化 18 项,具体转化情况如 表 5 所示。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178 ·
内燃机与配件
持电动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发展汽车回 收利用与再制造,鼓励物流行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加 强危货车的管理[3]。
3 我国整车标准体系现状分析 我国整车标准体系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通用类试 验方法、性能试验方法、噪声与振动、驾乘操控、绿色循环 经济、智能制造、管理标准组成组成,具体框架如图 1 所 示。基础标准包括汽车术语定义、划分汽车类别、统一相关 代码;产品要求包括整车或系统部件技术条件、相关技术 要求;通用类试验方法包括汽车整车质量、尺寸等参数测 量方法、通则类试验方法;性能类试验方法包括汽车可靠 性、道路试验、室内测量、环境类试验方法;绿色循环经济 包括禁用物质、绿色制造、回收利用、再制造;智能制造领 域包括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管理标准包括行 业管理和体系管理[4]。 到 2020 年 11 月为止,整车专业领域已发布的标准共 计 77 项,其中 4 项为强制性标准,73 项为推荐性标准;按 整车标准体系框架分类,整车领域现有标准包括基础标准 10 项,产品标准 10 项,通用类试验方法 17 项,性能试验 方法 23 项,噪声与振动标准 1 项,驾乘操控标准 1 项,绿 色循环经济标准 15 项;标龄在 5 年以内的有 16 项,标龄 在 6-10 年的有 19 项,标龄在 10 年以上的有 42 项。按技 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分类,技术标准包含基础通用标准 22 项,产品类标准 11 项,方法类标准 44 项,无管理标准。按 技术标准分类的整车领域现有标准见表 2-表 4 所示。
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测试评价规程发布
中国工业报记者刘杰7月20日,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中保协)的指导下,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汽研)和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中保研)联合成立了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管理中心,并正式发布“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测试评价规程”。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国内主要保险公司、中国汽研等汽车企业共同见证发布成果。
在国外发达国家的汽车保险费率制定中,车辆安全性能已成为重要的车型定价环节。
车辆安全性能作为车险行业费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一直未能建立系统的体系,极大的制约了车型定价的精细化发展。
为此,在中保协的指导下,中国汽研与中保研聚集了保险、汽车行业精英,跨界合作成立了联合研究工作组,联合开展“安全指数”研究。
在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基础上,经过3年的体系研究,京渝2个联合试验基地近30款主流乘用车车型的体系验证工作,车型包括合资品牌、自主品牌,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数据和测评经验,同时结合保险赔付数据,完成了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的顶层构架和体系设计。
发布会上,“安全指数”研究团队向国内媒体、保险公司和车企首次公开展示了“车内乘员安全分指数”测评项目—侧面碰撞(参照美国IIHS侧面碰撞测试规范)。
侧面碰撞的技术难点在于侧面碰撞不同于正面碰撞,撞击侧的吸能空间相对较少,移动壁障重量1.5T,以50km/h的速度撞击驾驶员侧面。
经过前期大量的安全指数测试摸底研究,发现如果没有优秀的车身结构设计和侧气囊、头部气帘等安全配置,前后排乘员很容易受到生存空间和头、胸部受伤的威胁。
但中国市场在售车型在车身结构、侧气囊和头部气帘配置率方面还远低于国际水平。
这是继2017年4月6日“安全指数”研究团队向国内首次公开展示小偏置(参照美国IIHS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规范)测试项目后,又一次重要的公开测评试验。
安全指数从消费者立场出发,以汽车保险视角,围绕车险事故中“车损”、“人伤”,开展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车内乘员安全、车外行人安全、车辆辅助安全性四个分指数研究工作。
02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评价规程i-VISTA SM-ADAS-ACCR-A0-2018
i-VISTA 中国智能汽车指数编号: i-VISTA SM-ADAS-ACCR-A0-2018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评价规程Adaptive Cruise Control System Rating Protocol(试行)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i-VISTA SM-ADAS-ACCR-A0-2018目录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评价方法 (1)3.1 目标车静止场景 (2)3.2 目标车低速场景 (2)3.3 目标车减速场景 (3)3.4 50%横向重叠试验场景 (3)3.5 加分项 (4)附录A (5)i-VISTA SM-ADAS-ACCR-A0-2018前言i-VISTA (Intelligent Vehicle Integrated Systems Test Area)是国家工信部和重庆市政府支持下,共筹共建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智能汽车和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工程及产品工程化公共服务平台。
基于i-VISTA示范区平台,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联合指导下,充分研究并借鉴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试验评价方法,结合中国自然驾驶数据和中国驾驶员行为统计特性分析的研究成果,经过多轮论证,形成i-VISTA中国智能汽车指数评价体系(简称i-VISTA)。
i-VISTA从消费者立场出发,从安全、体验、能耗、效率四个维度设计试验评价场景,对智能网联汽车进行中立公正专业权威的评价。
评价结果以直观量化的等级——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的形式定期对外发布,为消费者购车用车提供参考,引导整车和零部件企业进对产品进行优化升级。
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Adaptive Cruise Control System,简称ACC)是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vanced Driver Assistant System,简称ADAS)的子产品之一,为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提供定速巡航和跟车控制辅助,可有效减轻驾驶员负担。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技术
目录分析
从整体上看,这本书的目录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作者根据智能网联汽车测 试与评价技术的特点,将其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智能 网联汽车的基本概念、技术原理以及测试评价的基本方法,为读者提供了扎实的 基础知识。实践部分则重点介绍了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场景、测试工具以及实际 应用案例,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技术的实际应用。
精彩摘录
“在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技术的先进性,更要注重其实 用性和可靠性。只有将先进的技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才能真正推动智能网联汽 车的可持续发展。”
精彩摘录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普及,与之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也需与时俱进。政府和 企业应共同合作,建立起完善的法规体系,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 保障。”
目录分析
在理论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关键技术。 通过这一章节,读者可以全面了解智能网联汽车的基本概念和技术背景。作者还 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性能测试、功能测试、安 全测试等方面。这一章节为后续的测试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目录分析
进入实践部分,读者将了解到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场景和测试工具。作者根 据实际应用需求,将测试场景分为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停车场等多个方面,并 针对每个场景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测试方法介绍。作者还介绍了多种先进的测试 工具和技术,如传感器、通信设备、仿真软件等,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测试手段。
智能网联汽车Biblioteka 试与评价技术读书笔记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评价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法规和标准
1规.现3.状1 1标我.3准国我新国能新源能汽源车汽的车政的策政与策法、法规和
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配套设施领域, 北京市还计划对充电桩等建设提供补贴, 补贴额度最高为建设投资的30%。同时, 北京市还将集中建成充电站100座,换电 站1座,充电桩3.6万台(套),建设新能 源汽车示范运行管理信息化平台。此外, 北京还将加大政府采购力度,鼓励企事业 单位和个人使用电动汽车,扩大应用规模;
大众途锐混合动力汽车
1.4.2 德国新能源汽车
(4)奥1迪.4Q5国混内合动、力外汽新车能源汽车一览
奥迪Q5 hybrid全混合 动 力 车 的 2.0TFSI 发 动 机 和 电动机采用直列排列、并联 连接的方式安装,形成了强 劲的混合式动力总成,能够 实 现 180KW ( 245 马 力 ) 的总系统输出功率和 480N·m的扭矩,它的百公 里油耗为7L。Q5 hybrid的 0-100km/h 加 速 时 间 为 7.1s , 而 80-120 KM/h 的 中 段 加 速 表 现 为 5 档 5.9s 。 强大的动力使其最高时速达 到225 km/h。Q5 hybrid
1.3.2 我1.3国我新国能新源能汽源车汽的车标的准政策、法规和 标电准动车辆相关的国家表准和行业表准
类型
实施项 目
标准属性
纯电动汽车
8项
GB/T
整车 混合动力汽车
6项
燃料电池汽车 4项
GB/T GB/T+QC/T(3+1)
电动摩托车
6项 GB +GB/T+QC/T(1+3+2)
基础、通用表准
4项
1规.现3.状1 1标我.3准国我新国能新源能汽源车汽的车政的策政与策法、法规和
对ACC、AEB、LDW、BSD、APS五大系统进行评价
对ACC、AEB、LDW、BSD、APS五大系统进行评价2018年2月6日,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汽研”)在重庆发布了《中国智能汽车指数评价规程》(以下简称“规程”)的征求意见稿,从2月6日到2月28日为规程征求意见,到三月份则会发布正式版本,并且到时将启动对市面上车型的测试评价工作。
“中汽研”计划,2018年全年将测评25款以上量产车型,评测结果将会通过i-VISTA的官方网站发布。
ACC试验评价规程主要参考ISO 22179《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Full Speed Rang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FSRA)Systems-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and Test Procedures》标准。
试验工况包括由目标车静止、目标车低速、目标车减速、稳定跟车、弯道减速、全加速度共六个组成,对ACC性能进行评价。
试验过程中需采集目标车速度、主车速度、目标车加速度、主车加速度、两车纵向距离、两车横向距离等数据。
AEB试验评价规程主要参考IIHS《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 Test Protocol》Version 1和其他标准法规、试验项目。
试验工况分为安全性和体验性两大维度。
其中,安全评价分为FCW功能试验和AEB功能试验,包含目标车静止、目标车低速和目标车减速三大类试验工况,体验评价分为AEB系统动作策略、人机交互和虚警评价。
LDW试验评价规程参考GB/T 26773-2011《智能运输系统车道偏离报警系统性能要求与检测方法》标准、Euro NCAP《Test Protocol-Lane Support Systems》Version 1.0 November 2015标准和J2808 2007 SAE 《Road/Lane Departure Warning Systems: Information for the Human Interface》标准,安全评价由直道虚线可重复报警和弯道虚线报警产生两种试验工况组成,体验评价主要包括人机交互和不同类型的车道线识别能力。
智能汽车环境感知算法及测试评价方法分析
FRONTIER DISCUSSION | 前沿探讨智能汽车环境感知算法及测试评价方法分析白林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重庆市 400074摘 要: 针对智能汽车环境感知技术开发应用,从传感器角度和算法角度分析智能汽车环境感知算法开发应用存在的问题。
根据智能汽车环境感知算法开发的过程,对传感器标定算法、单一传感器环境感知算法、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环境感知算法及智能汽车环境感知算法测试评价方法进行分层分析,通过分层分析阐述智能汽车环境感知算法及测试评价方法的开发应用。
展望智能汽车环境感知算法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智能汽车;信息融合;环境感知;测试评价1 前言可靠的环境感知技术是智能汽车发展的基础,然而环境感知技术到目前为止还存在着大量的技术瓶颈。
从传感器角度考虑,现有的传感器都存在一些缺陷;如相机受光照变化、遮挡等因素影响严重,在没有光源的夜晚会彻底失效;激光雷达在雨天受影响很大;基于GPS的定位系统稳定性较差。
从算法角度考虑,大多数算法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不够好。
综上,环境感知技术目前还存在大量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环境感知成为智能汽车环境感知技术向可靠、安全方向发展。
据智能汽车环境感知算法开发的过程,对传感器标定算法、单一传感器环境感知算法、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环境感知算法及智能汽车环境感知算法测试评价方法进行分层分析。
2 传感器标定算法分析研究传感器标定是环境感知算法开发的基础,相机通过标定可以解算相机内外参数,利用内外参数可以求解图像坐标系对应用的世界坐标系,利于进行视觉环境感知算法的开发。
雷达通过联合相机标定可以确定雷达坐标系与相机坐标系之间进行旋转和平移的变换关系,利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进行环境感知算法开发。
相机雷达的外参标定是标定存在难点, Zhou L等[1]人针对棋盘图像平面参数估计误差之间的质量问题,提出了几何约束,将旋转与平移解耦,以减小这种相互作用的影响。
引入表示棋盘平面单位法向量不确定度的权重,对每对图像和激光雷达扫描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智能网联汽车(ICV)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内燃机与配件0引言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时代的选择,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中的重要方向。
因此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探究,能够不断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的成长,避免受到无法预测的风险。
提高我国的智能网联技术水平,能够使整个汽车的自动驾驶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
1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离不开车载传感器等一系列的装置,依靠这些装置与网络技术的结合,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并且能够令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工作更快地进行。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需要不断提高决策能力,协同能力的提高,能够为人们带来更加安全高效的体验,使人们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下进行节能的驾驶,在新一代改革的过程当中,无人驾驶很有可能会实现代替人工操作的目标,这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实现的目标。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交通事故出现的概率很高,而智能网联汽车能够显著地降低交通事故的概率,能够使道路的通行效率提高,真正的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相关的产业也能够在此过程当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充分体现了我国汽车行业系统发展的重要性,智能联网汽车技术在工业4.0时代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使各项信息都能够进行融合。
2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现状2.1国外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现状我国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需要互联网行业、通信行业、移动电子行业的协调,才能够进行更好的发展。
因此,国外发达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水平较高,比如说美国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使自动驾驶汽车能够在相应的州内进行开展测试,相应的技术人员进行远程监控,在政策和环境的支持下,国际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现状十分地乐观,在传统制造商和科技公司发展的过程当中已经专注平台的开发,推出了大数据平台,这些大数据平台使自动驾驶的创新热潮久久不散。
在日本自动驾驶系统工程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对于自动驾驶研发计划进行了更多的投入,分别采用了半动态和动态数据的采集方式,使自动驾驶的物流和家政服务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智能化评价体系
我国汽车工程学会智能化评价体系一、概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智能化技术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重要趋势之一。
为了更好地促进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我国汽车工程学会制定了智能化评价体系,以便对汽车智能化技术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本文将对我国汽车工程学会智能化评价体系进行详细介绍。
二、智能化评价体系的背景传统的汽车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于汽车的动力性能、安全性能、燃油经济性等方面的考量,但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化技术已经成为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之一。
为了更好地衡量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水平,我国汽车工程学会决定制定智能化评价体系,以便全面、客观地评估汽车的智能化水平。
三、智能化评价体系的构成1. 技术构成智能化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了汽车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感知、智能控制等方面的评价指标。
通过对这些技术构成的评价,可以全面了解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情况。
2. 客观性智能化评价体系的另一个重要构成是客观性。
评价体系要求评价过程客观、公正、科学,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3. 应用价值智能化评价体系还包括对汽车智能化技术应用价值的评价,包括对提升驾驶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提升驾驶舒适性等方面的评价。
四、智能化评价体系的应用1. 对汽车制造企业的指导作用智能化评价体系可以帮助汽车制造企业更好地了解自身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水平,找出不足之处,推动企业提升智能化技术水平。
2. 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智能化评价体系也为相关的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提供了参考依据,以便推动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规范市场秩序。
3. 用户的参考依据智能化评价体系还可以为用户提供选购汽车的参考依据,帮助他们了解不同车型的智能化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汽车。
五、智能化评价体系的未来展望我国汽车工程学会智能化评价体系将不断更新和完善,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评价体系也会相应地进行调整,以适应未来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我国汽车工程学会也将加强与国际汽车工程协会的合作,与国际汽车工程界的智能化评价体系对接,推动我国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发展。
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测试评价方法分析
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测试评价方法分析王晓亮1李兵1应宇汀1张越21.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宁波,3153362.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武汉)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00摘要:随着智能驾驶汽车的高速发展,L2级别的高级辅助驾驶系统装车率也越来越高,L3级自动驾驶已逐步实现,而安全自动驾驶还尚未完全落地,当前正处于人机共驾阶段,尽管ADAS系统可以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但疲劳驾驶、分心驾驶和危险驾驶等交通安全“隐形杀手”仍长期存在,给驾驶员和乘客带来生命安全,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能有效避免疲劳或者分心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已经成为避免事故和改善道路驾驶安全的一项关键技术。
本文介绍了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工作原理,分析了目前国内外驾驶员监测系统的测试评价方法,并总结了该系统的未来发展动向。
关键词: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分心驾驶;疲劳驾驶;测试评价方法中图分类号:U467.5收稿日期:2023-07-10DOI:10 19999/j cnki 1004-0226 2023 10 0261前言近年来随着机动车和驾驶员人数的大量增加,交通事故率也逐年增加。
在2021年,我国统计了交通事故原因,而37%的道路交通事故与驾驶员状态直接相关,其中疲劳驾驶、分心驾驶与危险驾驶是三大主要因素。
手机的广泛应用和车舱内越来越多的娱乐系统也是导致驾驶员分心驾驶的直接原因。
2010年之后,美国每年超过3000名驾驶员因分心驾驶而失去生命,2020年年初,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超过1/4的车祸起因是驾驶员行驶过程中操作手机[1]。
而全球所有致命的道路交通事故中,约有20%是由于驾驶员疲劳驾驶造成的[2],因此,在车辆上搭载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Driver Monitoring System,DMS)对驾驶员进行实时监测,防止其因为分心或疲劳而失去对车辆的控制,已经成为一项强制性法规。
我国在2018年率先强制要求“两客一危”商用车量安装DMS系统,欧盟也要求新车型必须配备疲劳监测系统(DDAW)[3]和分心监测系统(ADDW),相关的国内标准也在2022年10月发布,随着政策法规频频出台,驾驶员监测将显得尤为重要。
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评测体系
PKI证书管理机制需标准化,PKI管理办法需明确
证书管理系统
需完善
证书管理机制 (申请、更新、撤销等)
证书
V2X设备
安全通信机制
证书 已完成
V2X设备
• 证书管理机制正在C-ITS/CCSA进行标准化; • PKI是V2X安全的关键
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评测体系
目录
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评测进展 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评测体系建议 V2X信息安全评测思考 Q&A
汽车信息安全评测的背景
信息安全对于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行驶至关重要
黑客通过软件远程向Jeep切诺基Uconnect车载系统发送指令,遥控降低车速、关闭引擎、紧急制动, 甚至令其刹车失灵,导致克莱斯勒在美紧急召回140万辆涉事车型
汽标委即将立项
汽车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
待制定
汽车信息安全通用技术要求 和 零部件信息安全技术要 求
整车信息安全评测标准体系应从标准、规定等方面开展工作
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评测体系与标准体系的对应关系
审计方资质要求
审计方和测试实验室需满足一定资质要求
测试机构资质要求
测试场地资质要求
审计: 审计方参考ISO 21434 对开发和生命周期过程 进行审计,确认OEM 在开发流程中实际应用 了安全流程,同时输出 相应审计报告
生产、测试的产品具 备一定的信息安全防 护能力
PAS 1885: 2018
• 由英国标准协会BSI发布的公共可用规范PAS • 帮助汽车生命周期及生态系统内的各参与方了解如
何提升并保持车辆及智能交通系统的安全性 • 适用于整个汽车开发和使用生命周期的网络安全和
功能安全方面
业界公认的评测方法应包含产品安全功能评测和产品开发 流程评测两个部分,而21434是目前最好的参考
纯电动汽车性能测试评价方法研究
60AUTO TIMENEW ENERGY AUTOMOBILE | 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性能测试评价方法研究唐逵 谢佶宏 王福坚 范毓瑾 邵杰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广西柳州市 545000摘 要: 近几年,依据不同的市场地位,各种车型都有相应的性能,电动汽车性能的测试评价方法也开始得以出现。
对纯电动汽车性能进行评价,可以为消费者购车、用车提供参考,也能鞭策整车制造厂商提高产品设计质量,推动汽车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电动汽车 评价 性能 场景1 引言电动汽车在设计前期、开发验证或者市场推广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性能测试,通过测试进行层层优化迭代,以争夺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近几年,我国针对电动汽车的测试评价标准逐步开始兴起和完善[1]。
2 我国电动汽车测试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已有一些汽车检测院所对电动汽车的车辆性能做了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出台了一系列电动汽车的评价规程,如表1所示。
这些评价规程分别从不同的维度对纯电动汽车进行了评价。
本文结合如表1所述的评价内容与方法,从电动汽车的续航、安全、智能和体验4个维度出发,重点研究影响电动汽车性能评价的关键指标。
3 电动汽车性能评价维度3.1 续航能力3.1.1 续驶里程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基于在台架上模拟道路测试,该测试规定了一种阻力设置和行驶工况设置的方法。
以常规车为例,对比了CCRT 和“领跑者”对续航能力的评价方式[2](表2)。
从评价方法看,续航里程至少需要在400km 以上才能达到行业的中上水平。
从行驶环境适应性评价结果来看,低温情况下续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and Experiment Method of Electric V ehicleTang Kui Xie Jihong Wang Fujian Fan Yujin Shao JieAbstract :I n recent years, according to diff erent market positions, various models have corresponding performance, and the performance test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electric vehicles also begin to appear.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consumers to buy cars and use vehicles and can also urge vehicle manufacturers to improve product design quality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utomobile industry.Key words :electric vehicle, evaluation, performance, scene序号单位评价规程1中国汽车技术研究院(天津)1)中国汽车消费者满意度研究与评价(简称为CCRT);2)中国新车评价规程(简称为C-NCAP)2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重庆)1)企业标准“领跑者”;2)中国智能汽车指数管理办法(简称为i-Vista)3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北京)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管理办法(简称为C-IASI)表1 我国电动汽车测试规程技术说明备注评价指标常温续航里程CLTC-P里程D<200km,0分D=300km,60分D=500km,100分维度一:NEDC里程300km<N≤400km,基准水平400km<N≤450km,平均水平D≥450km,先进水平维度二:WLTC相对NEDC里程下降率25%<N≤30%,基准水平18%<N≤25%,平均水平N≤18%,先进水平低温相对常温里程下降率N≥60%,0分N=40%,80分N≤30%,100分50%<N≤60%,基准水平40%<N≤50%,平均水平N≤40%,先进水平高温相对常温里程下降率\14%<N≤16%,基准水平10%<N≤14%,平均水平N≤10%,先进水平高速相对常温里程下降率100km/h高速:N≥45%,0分N=30%,80分N≤20%,100分120km/h高速:47%<N≤53%,基准水平42%<N≤47%,平均水平N≤42%,先进水平表2 续航能力评价NEW ENERGY AUTOMOBILE | 新能源汽车时代汽车 航里程缩减40%是行业的中上水平;高温情况下续航里程缩减10%是行业的中上水平;我国高速公路最高限速120km/h,在允许的最高车速行驶情况下,里程缩减42%左右才能达到优秀。
智能电动重塑汽车生态——访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龚进峰博士
智能电动重塑汽车生态——访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龚进峰博士文二霞【期刊名称】《《汽车制造业》》【年(卷),期】2018(000)018【总页数】4页(P4-7)【关键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人工智能; 电动汽车; 汽车工程; 生态; 副院长; 研究院; 博士【作者】文二霞【作者单位】《汽车制造业》编辑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6-2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智能电动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研发”,于2018年年初在天津启动。
该项目主要面对智能电动汽车大数据高速传输、实时融合的要求,应对恶劣复杂电磁环境和开放性安全攻防提出的挑战,构建跨平台开放式电子电气架构支撑体系、研发核心技术平台、应用验证和标准规范,实现对新一代智能电动汽车平台架构支撑保障能力。
如今,该项目进展情况如何?遇到哪些困难和挑战?有哪些关键技术亟待突破?为此,AI《汽车制造业》记者近日专访了该项目负责人、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汽中心”)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全国汽车电子分标委主任委员龚进峰博士,请他分享技术融合、项目架构体系及项目最新进展。
龚进峰博士是“十二五”机械工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要从事汽车电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工程技术开发与工程院科研管理工作。
其团队在车载总线开发及测试、汽车EMC正向开发以及汽车整车系统硬件在环仿真测试等业务领域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系方案和规范的流程,并开发了新能源汽车VCU、BMS、监控终端和平台及整车BCM等系列产品,研究成果在宝骏730/560、力帆560/720和东南V5/V6/DX7等畅销车型上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国内自主品牌整车企业的核心技术进步。
此外,他还带领团队开拓了汽车电子功能安全、ADAS测试评价、新能源整车集成开发和电性能电平衡测试评价等新业务。
口,以做强做大中国品牌汽车为中心,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
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研究现状与展望
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研究现状与展望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摘要:对目前国内外有关ICT技术、政策、标准法规的现状进行了简单的回顾。
为了使智能网联车辆的信息安全得到充分保障,必须从上到下齐心协力。
加强国家一级的顶层设计,明确有关部门在信息安全中的职责划分,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关键词: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研究现状1.智能型联网车辆的信息安全性智能网联汽车系统通常包括车端、云端、用户端和路端,系统中存在着许多潜在的可被利用的信息安全漏洞,任何一处的漏洞都有可能导致整个智能网联汽车工作系统的崩溃。
从系统构建逻辑维度,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包括来自车辆自身的信息安全,车内外通信安全,路侧单元、手机等终端安全以及云平台的安全等。
车辆自身的信息安全主要包括车内应用系统的安全和密钥的安全等,对于应用系统的安全又分为电子电气硬件的安全和软件系统的安全两部分。
在硬件方面,汽车电子电气(E/E)架构、传感器及芯片等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汽车E/E架构从分布式架构逐渐发展为(跨)域集中式架构,未来将趋于中央架构。
E/E架构中硬件逐渐趋于共享化集成化,车载ECU将进一步整合,系统运行产生的代码量激增,也将随之产生更多的漏洞数量。
在软件方面,主要包括软件的非法访问、篡改及升级等。
例如,通过越权方式访问软件系统,从而获得不应被访问的数据资源。
在智能网联汽车与车外进行通信的全过程都有可能存在安全风险,主要包括认证风险、传输风险和协议风险等。
攻击者可能通过伪造基站或路基通信设施身份、伪造虚假车辆或后端服务器身份等,向车辆发送交互指令控制或影响车辆。
若车辆与后端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存在安全漏洞,将会被攻击者利用而实施窃取数据、篡改指令等攻击。
云平台是联网数据汇聚和远程监控的核心。
通过云平台可远程控制车辆,开展远程故障诊断等。
针对云平台的攻击主要依赖于网络连接,包括针对多辆车辆的大规模攻击。
在此过程中,若数据被恶意窃取、病毒侵入、不良访问等,用户的隐私信息将会泄露,车辆信息安全保护机制被破坏。
中国汽车emc测试标准
中国汽车emc测试标准EMC测试是汽车整车或零部件开发过程中常常涉及到的测试内容,EMC测试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车辆或零部件在其工作的电磁环境中能够不受影响正常工作,同时也不对其他部件或系统造成电磁干扰。
EMC测试一般可分为电磁骚扰测试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和电磁抗扰测试EMS (Electro-Magnetic Susceptibility)两大类,前者确保不影响其他设备,后者确保不被其他设备影响。
了解EMC的各项测试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确认三要素:干扰源、敏感设备、以及耦合路径。
汽车EMC测试包含哪些方面?都有哪些测试标准?汽车EMC测试是测量汽车及其组件的电磁兼容性(EMC)的过程,从汽车收音机到引擎的每个零件都需要进行测试,以查看其电磁场如何相互作用,并确定是否有任何零件会产生电磁干扰(EMI)。
随着汽车射频设计变得越来越复杂,制造商将4G,WiFi和蓝牙技术集成到汽车中,EMC测试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诸如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等新兴市场也为这种设计复杂性的增长做出了贡献。
仪表板中充满了活动组件,当它们与控制系统相互通信时,它们会产生RF噪声和辐射以及潜在的EMI源。
符合EMC标准是现代汽车制造的支柱,对乘客安全至关重要。
汽车需要同时进行EMI抗扰度和EMI辐射水平的EMC测试,该测试又分为四个不同的种类:辐射发射,传导发射,辐射抗扰度和传导抗扰度测试。
汽车EMC测试包含哪些方面?一般整车需要做以下测试,跟零部件EMC测试类似,也包括发射测试(EMI)和抗干扰测试(EMS),对于某些整车厂还有主观收音评价测试。
抗扰性测试抗扰性测试将确定有源通信组件(包括安装在控制和娱乐系统中的微处理器)的辐射敏感性和传导敏感性。
电路设计是屏蔽EMI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布线可能直接导致EMI或影响EMC路径。
排放测试汽车排放测试的重点是测量宽带和窄带辐射产生的EMI,宽带EMI 发生在点火组件和其他易于“起弧和火花”的零件中,从而产生宽带辐射,汽车中的有源电子设备(例如电动机)会产生窄带辐射。
《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18年)》
智能网联汽车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
-3-
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 X(人、车、路、 云端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 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行驶,并 最终可实现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构建科学、合理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应充分考虑不同 层面的基本情况并理清构建思路:面向未来技术,避免对技术创 新和产业发展形成的制约;以智能化为主,同时考虑智能化和网 联化两条路径;立足基本国情,适应我国道路交通特点与产业需 求;科学进行分类,合理确定层级、定位和适用范围;确定工作 进度,加快急需标准项目的制修订;强化体系协调,实现与其它 相关行业标准的兼容;坚持开放态度,积极参与国际标准法规的 制定与协调。在充分考虑以上构建思路的基础上,着重从技术逻 辑结构和产品物理结构两个层面进行系统分析,剖析智能网联汽 车技术和产品基本特性,构建整个标准体系。
前言
为了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推动车联网产业技术研发和标准制 定,推动整个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 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组织制定《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 南》(以下简称《建设指南》)。
车联网产业是汽车、电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运输等行业 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是全球创新热点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建 设指南》充分发挥标准在车联网产业生态环境构建中的顶层设计 和基础引领作用,按照不同行业属性划分为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 系、信息通信标准体系、电子产品与服务标准体系等若干部分, 为打造自主可控、具有核心技术、开放协同的车联网产业提供支 撑。
(一) 技术逻辑结构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逻辑的两条主线是“信息感知”和“决策 控制”,其发展的核心是由系统进行信息感知、决策预警和智能 控制,逐渐替代驾驶员的驾驶任务,并最终完全自主执行全部驾 驶任务(如图 1 所示)。根据《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智能 网联汽车可分为智能化与网联化两个层面;智能网联汽车通过智 能化与网联化两条技术路径协同实现“信息感知”和“决策控制” 功能。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体系建设可行性报告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体系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2022年9月18日目录1.项目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项目背景 (1)1.2研究意义 (1)1.3市场前景或推广领域 (2)2.项目研究现状与基础 (3)2.1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与评价 (3)2.2前期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 (5)2.2.1 研究基础 (5)2.2.2 工作条件 (6)3.项目研究内容与方案 (8)3.1研究内容、目标 (8)3.2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0)3.2.1研究方案 (10)3.2.2可行性与先进性分析 (35)3.3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35)3.4年度研究计划、预期研究成果及分工 (36)3.4.1年度研究计划 (36)3.4.2预期研究成果 (37)4.项目预期经济、社会效益 (37)4.1 预期经济效益 (37)4.2 预期社会效益 (38)- I -1.项目背景及研究意义1.1项目背景随着国家各部委在“十四五”规划、《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中明确支持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的发展。
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关于促进道路交通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了对于自动驾驶发展的鼓励与支持。
地方层面上,《某省智慧交通建设工作方案》、《某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等文件也出台了对应的政策支持与保障措施。
某市新区已落成某省智慧交通与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应用示范基地,为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技术提供了完备的测试环境。
综上,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已然成为我国汽车产业的重大战略发展方向,汽车发展呈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趋势。
智能网联汽车及其衍生的端-边-云架构的平台系统,是一个跨传统汽车电子、信息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的多元化系统,涵盖人、车、交通信号系统等多个维度,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安全、环境适应性、人机相融性等诸多问题。
以往对于传统车辆性能的测试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智能网联汽车的相关发展需求,全行业亟需一套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体系和测试服务支撑平台及工具。
智能网联汽车概论 1绪论
绪论
1 智能网联汽车相关定义及概念
目
2 智能网联汽车系统结构
录
3 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
4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分级
智能网联汽车相关定义及概念
1.智能汽车
智能汽车是在一般汽车上增加雷达、摄像头等先进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通过 车载环境感知系统和信息终端实现与车、路、人等的信息交换,使车辆具备智能环境感知能力, 能够自动分析车辆行驶的安全及危险状态,并使车辆按照人的意愿到达目的地,最终实现替代 人来操作的目的。
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
智能网联汽车运用了多款技术,主要包括RFID、传感器、无线传输、信息安全、标准化、
数据融合、异构网络融合、大数据处理、云计算和移动计算等,其中最为关键的核心技术总结
为“六项十点”。
预警雷达、摄像头、惯导设备等传感器技术
环境感知技术
传感器网络的信息融合
智能网联汽车 关键技术
车联网技术 智能终端系统
智能网联汽车相关定义及概念
智能网联汽车是智能交通系统中的智能汽车与车联网交集的产品。智能网联汽车是车联网 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有利于支撑车联网的发展。车联网系统 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的最重要载体,只有充分利用互联技术才能保障智能网联汽车真正 拥有充分的智能和互联。智能网联汽车更侧重于解决安全、节能、环保等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 问题。
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政策法规分析
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政策法规分析问题的提出近年来,我国推动汽车网联化、智能化与电动化协同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呈现强劲发展势头。
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领域重要发展方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国家多次出台配套政策标准推动行业发展。
2021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在关于加强关键技术领域标准研究中提出,研究制定智能船舶、高铁、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机器人等领域关键技术标准,推动产业变革。
目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正在从测试验证转向多场景示范应用新阶段,下一步要不断完善政策法规,积极探索融合监管模式,通过准入管理、标准制定、安全监管、产品召回等方式,促进智能网联汽车加快创新、安全应用。
因此,有必要对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相关政策法规进行分析,并提出意见建议。
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逐步扩大目前,我国企业已经布局智能网联汽车各个产业链环节中的大部分生产环节,从而引领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实现由大变强。
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进步、产品持续迭代升级,以及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发展颠覆性改变,大批互联网公司涌入国内市场,以跨界合作方式切入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上汽、北汽、长安、广汽等传统汽车生产企业正加快推进研发、测试和推出智能网联汽车车型。
在乘用车领域,2020年我国智能网联乘用车(L2级)销量为303.2万辆,较2019年的146.3万辆增长107%。
其中,运动型乘用车、轿车、多用途乘用车和其他车型L2级销量分别为162万辆、119万辆、22万辆和0.4万辆。
2021年上半年,新车市场渗透率由已2020年的15%上升到20%。
在商用车领域,已出现了5G智能重卡在港口运输场景的运用,可以实现诸如在港区内的高级别的自动驾驶以及高精的定位和停车等。
一汽解放、东风汽车、陕汽、福田等重点企业生产的重卡和轻卡智能网联汽车产品,以及宇通、金旅、苏州金龙、中车电动、安凯等企业生产的智能网联客车产品,纷纷亮相2020国际智能网联汽车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