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校幸福感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学校幸福感综述

鲍玲

摘要:幸福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话题,在中国和谐社会构建这一大的社会背景之下,人们也更加地关注社会精英群体大学生的主观幸福体验。学校作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因此对学校幸福感关注也成为了一种趋势。本文主要就学校幸福感的概念、特点、研究工具和相关的研究及其发展进行了梳理,并提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学校幸福感主观幸福感

引言

幸福是人类生活亘古不变的主题,追求幸福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机(Hsee, Hastie, & Chen, 2008)。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的充足,人们越来越关注主观幸福体验。国外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开始研究主观幸福感,而我国对此的研究大致在20世纪80年代,那么主观幸福感是什么?它和学校幸福感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Andrews和Withey在1976年提出,主观幸福感包括三个基本因素,它们是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而学校幸福感是学生在与学校中的人、事、物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心理环境进行交互作用的结果,指学生基于自定标准对其学校生活的评价与体验,由学校满意度、在校积极情感体验和在校消极情感体验三个成分组成【1】。从两者的概念可以看出学校幸福感的结构以及测量是以主观幸福感结构及测量为理论依据的【2】。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幸福感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子集,并为很多研究者提供了研究方向。本文对学校幸福感的简单梳理,希望对未来的研究能够有所帮助。

一、研究现状

(一)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西方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致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描述比较阶段,这一阶段的幸福感模型主要为幸福感的情感模型和认知模型,集中在解释幸福感的内涵,以及人们认知对幸福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人口学方面,描述比较不同人群的幸福感,这一阶段为现代主观幸福感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是理论建构阶段,这一阶段的模型主要是主观幸福感模型和心理幸福感模型,这一阶段开始更多地探讨幸福感表象之下的心理机制,丰富了幸福感的理论,如认知理论、适应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等。第三阶段是主要是幸福感的测量发展。新的幸福感整合模型就是这个阶段应运而生的,并且在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的基础上整合了社会幸福感。

国内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关注在上个世纪90年代,段建华(1996)、何瑛(1999)等较早提出

了主观幸福感的概念,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3】。而后引起我国研究者吴明霞(2000)、郑雪、邢占军(2002)对主观幸福感的关注,主要对主观幸福感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邱林在2003年采用大学生为被试,验证了主观幸福感是由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构成【4】。在一系列的研究中,研究者对其中的一个维度:生活满意度更为关注,因此又出现了大量的对满意度调查的文献。如邢占军等(2001)编制的《满意感调查表》涉及总体满意感以及物质生活满意感、社会关系满意感、自身状况满意感、家庭生活满意感、社会满意感5个维度【5】。

(二)学校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在文献回顾表明,Konu,Lintonen和Rimpel(2002)提出学校幸福感这一概念,但在其研究中只给出了学校幸福感是由学校条件、社会关系、自我实现手段和健康状态组成的四维结构的操作性界定,并没有明确指出其内涵【6】。1984年,Schuurman将学校幸福感定义描述成:学生对学校或者教育的满意度【7】。美国学者Epteisn等编制了适合与本国青少年的测量工具,其中反映出学校生活质量和学校满意度对学生的影响【8】。这些研究与Allardt关于幸福是个体对基本需要满足的一种状态的这种观点呈现一致性。基本需要包括有(having)、爱(loving)和存在(being)三种需要。

国内对此研究是近十几年所兴起的,我国学者孙莹、陶芳标等也编了与学校生活质量相关的问卷,虽然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青少年的生活状况,但从总分上来看,是在计算学校满意度的【9】。但是此研究并没有涉及到学校幸福感的量表的编制,也只停留在青少年的认知方面,并没有涉及到情感方面。华南师范大学的田丽丽根据主观幸福感的结构、测量以及理论基础,编制了青少年学校幸福感,并做了实证性的验证,为学校幸福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概念,即学校幸福感是学生在与学校中的人、事、物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心理环境进行交互作用的结果,指学生基于自定标准对其学校生活的评价与体验,由学校满意度、在校积极情感体验和在校消极情感体验三个成分组成。

二、研究工具

Huebner等认为儿童和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由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校级情感构成,并使用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SLSS)来表示学生的幸福程度。Opdenakker和Van Damme(2000)所发展的问卷则囊括了8项指标:在校幸福感、班级整合、与老师关系、学习兴趣、完成学习任务动力、对待作业态度、课堂注意力以及学业的自我概念【10】。我国研究者田丽丽根据Karatzias和Epstein编制的学校满意度测量量表,以及Waston编制的积极消极情感量表,

编制属于我国的青少年学校幸福感量表,由于国内对学校幸福感的研究开展较晚,这方面的测量问卷较为匮乏,具有代表性的属于田丽丽编制的《青少年学校幸福感量表》,包括学校满意度、在校积极情感和在校消极情感三个分量表【11】。学校满意度包括成就感、学校管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教学、课业学习6个维度共计36个题目,计分方式为对题目同意程度由弱到强的1~6级计分。在校积极、消极情感分别由7个描述情感体验的形容词组成,其反应方式为情感体验出现频率由少到多的1~6级计分,得分越高表示此种体验越多。三、影响学校幸福感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1、人格

人格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人格的人会产生不同正负性情绪的倾向,许多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结论:外向(E)与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感有关,神经质(N)与消极情感有定的相关(段建华,1996b)。而根据国内学者研究所得的结论--神经质和外倾性两种人格特质在能力自我知觉和学校幸福感之间的因果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表现为神经质在能力自我知觉和消极在校情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外倾性在社会能力自我知觉和积极在校情感之间起中介作用【12】。可以推断出,神经质的人格更倾向于消极情感,外倾性人格更倾向于积极情感。

2、自尊

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对自我的积极情感性体验,它反映出个体知觉到的现实自我状态与期望自我状态之间的差异。一些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幸福感与自尊显著相关【13】。学校幸福感是主观幸福感的子集,这两者之间必然有很多相关联性。而孙配贞、郑雪等人的研究也表明:自尊与学校生活满意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及自尊对学校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14】。

3、学习动机、学业成就

国内研究者余鹏通过研究所得,自我效能感水平对主观幸福感具有高度相关,高自我效能水平的幸福感比低自我效能水平要高。也有研究表明,对学校幸福感得分高的学生来说,学习动机似乎是至关重要的,但不是一定的。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学校社会关系的自我评价均与学校满意度存在显著相关【15】。

(二)客观因素

1、人口统计学因素

人口统计学的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年级、生源地、专业等。田丽丽、刘旺等人认为女生的学校满意度高于男生,并且青少年的学校满意度呈随年级的增高而降低的趋向【16】。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