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程玉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
英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程玉柱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摘
要]文中简要介绍了英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定位、管理体制、教育理念、教学实践和教学质量保障等方面的特
点。结合教学实际,从办学定位、品牌建设、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649.3/.7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5136(2012)04-0116-02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12-11-12
程玉柱(1980-),男,安徽安庆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讲师、
硕士。研究方向:网络管理与信息安全研究。一、引言
2011年9月底,笔者受学校派遣赴英国知山大学访问学习三个月,期间走访了曼彻斯特大学、利物浦大学及剑桥大学等高校,对英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定位、管理体制、教育理念、教学实践及教学质量保障等方面做了一些比较研究,以此为基础,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从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拿什么吸引学生、怎样培养学生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二、英国高等教育的特点
英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独树一帜。英国不仅拥有牛津、剑桥等历史悠久、世界闻名的高等学府,还有一批虽然建校时间短但发展迅速、富于创新、已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新兴学府。英国的高等教育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和造就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宗旨,密切跟踪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促教学、严格管理保质量、以国际标准为尺度、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办学体系。
1、办学定位
英国高校的战略定位和办学使命因层次和类型的不同而各不相同。剑桥大学定位于追求国际最高水平的教育、学习和研究,为社会做出贡献。尽管各高校对办学定位的陈述各异,但每所高校都力争根据其教学科研水平及其面向社会的辐射能力进行准确定位,并以此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导向标准。
2、管理体制
英国高等教育的内部管理体系一般分为高校、学部和系三个层次,所建立的管理架构形成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均衡和制约的状态。学校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运行并享有高度自治权,政府对于大学内部事务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
3、教育理念
英国高校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主要任
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和咨询。
英国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因此,一道问题经常没有唯一答案。对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始终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学生经常以自由组合或指定的方式组成小组,开展讨论、活动和学习。
4、教学实践
英国高等教育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布置的课程作业经常要求学生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与实际相结合。
英国高校对学生成绩考核一般采取过程考核与期中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即对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完成作业或实验情况以及课程结束时的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过程考核一般占总成绩的50%左右。
5、教学质量保障
英国设立了一个科学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由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对每所注册学校的专业教学质量、证书质量等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经过这样一个管理和认证体系的运作,英国每一所大学颁发的文凭都得到了国际公认,而且大学之间的文凭也可以互相认可。
三、几点思考
当前,国内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就笔者走访的一些高职院校来看,课堂出勤率并不高,或者即使人在课堂,也经常有睡觉或者玩手机、玩游戏的。下课则三五成群泡网吧、逛商场,更有甚者通宵玩游戏。因此很多大学生在就业市场并不受用人单位欢迎,即使就业也因为知识储备不足而被迫频繁跳槽。究其原因,在于很多学生从中学迈进大学后,突然多了很多课余时间,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安排,也不会转变学习方法,只习惯于中学课堂上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等发现跟不上课程教学节奏的时候,已是无所适从,只能破罐子破摔,转而寄托于网络游戏、社团活动等。很多学生直到毕业都还不知道大学生活应该怎么过。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 第19卷第4期2012年12月
Vol.19No.4
Dec .2012
第4期
因此,笔者认为,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帮助这些孩子尽早转变观念,懂得怎么样去合理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懂得怎么样去培养自己系统分析、独立思考的能力。作为教育者自身,也要能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我们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第二,我们有没有自己的品牌价值?拿什么来吸引学生?第三,我们能让学生学什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教育和促进学生?
借鉴英国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经验,分别对以上三个问题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1、办学定位—我们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高职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但笔者认为,除实用之外,还应加上高素质这个关键词。因为正确的教育在于培养有道德、有智慧的人,并具有献身精神和探索精神。仅仅用职业技能来武装学生是不够的,大学不仅要教育学生会做事,还要会做人。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使学生对价值(即社会伦理准则)有新的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2、品牌建设—我们有没有自己的品牌价值?拿什么来吸引学生?
大学的品牌,不在于校园面积有多大,而在于是否有大师、在于图书馆是否有足够的藏书、在于是否有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大师是指在某一领域有突出成就、大家公认并且德高望重的人。大学有了大师,不仅仅是其在专业领域达到的高度和深度,而在于其以创新为己任,能引领潮流,对整所大学乃至整个社会具有巨大影响力。
大学图书馆是大学地位与实力的象征,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一是一流的大学图书馆造就一流大学。一流的大学必有一流的图书馆作为其精神支柱,这是名校成长的内在逻辑。二是大学图书馆是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基地。没有大英图书馆的丰富藏书,马克思可能也无法完成他的《资本论》。对大学生来说,图书馆是保证其完成大学学业的生命线。三是大学图书馆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摇篮。图书馆丰富的藏书是人类智慧和知识的结晶,可以给大学生以文化的熏陶、理论的启迪、心灵的净化,使大学生拓展知识视觉、抛弃偏执与狭隘,走向真诚与完美。四是大学图书馆是激发创新思维的加速器。大学图书馆是全面开发学生创新潜力的第二课堂,抛开了课堂教学的约束,学生可以自主地阅读、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自由地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遨游,启迪思想,扩大视野,发挥聪明才智。
不管多么完善的硬件设施、多么雄厚的师资队伍都不能使一个学校的校园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只有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校园文化,才是学校生命力的核心所在。所以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才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当然,每所学校的定位不同,办学理念也不一样,校园文化也会各具特色。但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要求却是一致的。从学生的风貌基本可见学校的风貌。如世界一流名校英国剑桥大学,鲜见学生在校园里晃荡,见到的只是手拿书本、行色匆匆的学生。而我们的学生平时都在做些什么呢?当然,有很多学生刻苦努力、认真学习,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每天都热衷于社团活动、热衷于网络游戏、热衷于花前月下。如此一来,怎能打造我们的大学品牌?
3、教学实践—我们让学生学什么?用什么方法来教育和促进学生?
目前在初、高等教育中,特别在教材、教法中,比如说数学,过于偏重演绎论证的训练,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逻辑推理的严密性上去了,课堂上讲的基本上是逻辑论证、定理证明的过程,而不是发明定理的过程,也不是发现定理证法的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十分不利的。
有个例子:在中国初中经常考的历史题是“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签订的条约叫什么?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而在日本,他们的考题是“日本跟中国在19世纪打了一仗(甲午战争);在20世纪打了一仗(八年抗战),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如果日本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请分析”。
填鸭式教育进行了这么多年,现在我们的学生不这么教都不习惯了!布置一个题目,不给出标准答案,心里就没底。更糟糕的是上课的时候都习惯了“听报告”的思维,两节课下来,没有看到拿笔和纸出来记下哪怕只言片语。不动脑、不动手、不动嘴的“三不”听课模式,在中国高校课堂上随处可见。所以经常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唇干舌燥、汗流浃背,学生在下面翘着二郎腿,悠然自得!
德国教育家福尔克曼教授曾指出:在学习中,流汗的不应是教师,而是学生。所以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尽量将自己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到教学组织者上来,尽量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当学生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不会再单纯从简单记忆或者机械模仿的角度来考虑,他们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分析、解决问题。在这种时候,被动的记忆能力已经上升为主动的分析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而这种能力正好是一个合格大学生最本质的特征,社会需要的也正是大学生的这种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丹云,蒲清平.中英高等教育比较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54-55.
[2]刘建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考试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6,(2):107-110.
[3]覃彪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3.
程玉柱:英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