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简要教程

合集下载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基础知识:以太网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基础知识:以太网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基础知识:以太网2015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基础知识:以太网1.以太网的发展1976年7月,Bob在ALOHA网络的基础上,提出总线型局域网的设计思想,并提出冲突检测、载波侦听与随机后退延迟算法,将这种局域网命名为以太网(Ethernet)。

以太网的核心技术是:介质访问控制方法CDMA/CD.这种方法解决了多结点共享公用总线的问题。

早期以太网的传输介质是同轴电缆,后用双绞线,再后用光纤。

2.以太网的帧结构与工作流程(1)以太网数据发送流程冲突:多个站点同时利用总线发送数据,导致数据接收不正确。

总线网没有控制中心,如果一个站点发送数据帧,以广播方式通过总线发送,每一个站点都能收到数据帧,其它站点也可以同时发送,因此冲突不可避免。

CSMA/CD发送流程可简单概括为:先听后发,边听边发,冲突停止,延迟重发。

实现公共传输介质的控制策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载波侦听,冲突检测,冲突后的处理方法。

(a)载波侦听结点利用总线发送数据时,首先侦听总线是否空闲,以太网规定发送数据采用曼彻斯特编码。

判断总线是否空闲可以判断总线上是否有电平跳变。

不发生跳变总线空闲。

此时如果有结点已准备好发送数据,可以启动发送。

(b)冲突检测方法载波侦听不能完全消除冲突,原因是数字信号是以一定的速率传输的。

例如:结点A发送数据帧时,离他1000m距离的结点在一定的时间延迟后才能收到数据帧,此时间段内如果B也发送数据,造成冲突。

从物理层上看,冲突时多个信号叠加,导致波形不同于任何结点的波形信号。

解决方案:结点A发送数据前,先发送侦听信号,如果侦听信号在最大距离传输时间2倍时,没有冲突信号出现,结点A肯定取得总线的访问权。

冲突信号的延迟时间=2*D/V。

其中:D是结点到最远结点的距离,V表示信号传输速度,信号往返的时间为延迟时间。

进行冲突检测的方法有两种:比较法和编码违例法。

比较法:将发送信号波形与从总线上接收的信号比较,如果不同说明有冲突。

以太网简要教程

以太网简要教程

以太网简要教程一、概述通常我们所说的以太网主要是指以下三种不同的局域网技术:以太网/IEEE 802.3—采用同轴电缆作为网络媒体,传输速率达到10Mbps;100Mbps以太网—又称为快速以太网,采用双绞线作为网络媒体,传输速率达到100Mbps;1000Mbps以太网—又称为千兆以太网,采用光缆或双绞线作为网络媒体,传输速率达到1000Mbps(1Gbps)以太网以其高度灵活,相对简单,易于实现的特点,成为当今最重要的一种局域网建网技术。

虽然其它网络技术也曾经被认为可以取代以太网的地位,但是绝大多数的网络管理人员仍然把将以太网作为首选的网络解决方案。

为了使以太网更加完善,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局限,一些业界主导厂商和标准制定组织不断的对以太网规范做出修订和改进。

也许,有的人会认为以太网的扩展性能相对较差,但是以太网所采用的传输机制仍然是目前网络数据传输的重要基础。

二、以太网工作原理以太网是由Xeros公司开发的一种基带局域网技术,使用同轴电缆作为网络媒体,采用载波多路访问和碰撞检测(CSMA/CD)机制,数据传输速率达到10Mbps。

虽然以太网是由Xeros公司早在70年代最先研制成功,但是如今以太网一词更多的被用来指各种采用CSMA/CD技术的局域网。

以太网被设计用来满足非持续性网络数据传输的需要,而IEEE802.3规范则是基于最初的以太网技术于1980年制定。

以太网版本2.0由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Intel、和Xeros三家公司联合开发,与IEEE 802.3规范相互兼容。

太网结构示意图如下:以太网/IEEE 802.3通常使用专门的网络接口卡或通过系统主电路板上的电路实现。

以太网使用收发器与网络媒体进行连接。

收发器可以完成多种物理层功能,其中包括对网络碰撞进行检测。

收发器可以作为独立的设备通过电缆与终端站连接,也可以直接被集成到终端站的网卡当中。

简述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简述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简述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以太网是一种常用的局域网技术,它使用以太网协议进行数据传输。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硬件准备:以太网使用一组特定的硬件设备,包括网络接口卡(NIC)、集线器(Hub)或交换机(Switch)。

每个设备
都有一个唯一的物理地址,称为MAC地址。

2. 数据封装:数据在发送之前被封装为数据帧。

数据帧包括头部和数据部分,头部包含了目标MAC地址和源MAC地址等
信息。

3. 寻址和转发:当一台计算机想要发送数据时,它首先将数据帧发送到与它相连的设备(通常是交换机)。

交换机会读取目标MAC地址并将数据帧转发给适当的设备。

4. 数据传输:数据帧在以太网中传输,通过物理介质(如双绞线或光纤)进行传输。

数据帧以比特的形式在物理介质上传输。

5. 数据接收和解析:设备接收到数据帧后,根据目标MAC地
址进行解析。

如果目标MAC地址与自身的MAC地址匹配,
设备将接受数据帧。

否则,数据帧将会被丢弃。

6. 碰撞检测和重传:在以太网中,多个设备可以同时发送数据。

如果多个设备同时发送数据,可能会发生碰撞。

碰撞检测机制能够检测到碰撞,并触发重传机制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7. 重复过程:以上过程在整个以太网中不断重复,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总结起来,以太网通过硬件设备、数据封装、寻址和转发、数据传输、数据接收和解析等步骤实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其特点是灵活、易扩展和成本低廉,被广泛应用于局域网环境中。

电脑网络连接指南以太网WiFi和蓝牙

电脑网络连接指南以太网WiFi和蓝牙

电脑网络连接指南以太网WiFi和蓝牙电脑网络连接指南:以太网、WiFi和蓝牙在如今的数字时代,电脑网络连接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在家中办公还是在外出旅行,我们都需要使用网络来浏览网页、发送电子邮件、观看在线视频等等。

而要实现电脑网络连接,我们通常会接触到以太网、WiFi和蓝牙这三种常见的连接方式。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关于以太网、WiFi和蓝牙的详尽指南,并帮助您更好地进行电脑网络连接。

一、以太网连接以太网连接指的是通过使用以太网线将电脑与路由器或者调制解调器相连的方式。

以太网线通常由8根信号线组成,可提供高速、稳定的网络连接。

以下是进行以太网连接的步骤:1. 确保您的电脑和路由器/调制解调器都已开机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2. 将一端的以太网线插入电脑的以太网端口,另一端插入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的以太网端口。

3. 确保连接牢固,并检查指示灯是否正常亮起,表示连接成功。

4. 打开电脑网络设置界面,进行网络设置,通常情况下,电脑会自动获取IP地址和DNS服务器,如果没有,请联系网络服务提供商或系统管理员进行设置。

二、WiFi连接WiFi连接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无线网络连接方式,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要进行WiFi连接,您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 一台已启动并能够连接到互联网的无线路由器。

2. 一台已安装无线网卡的电脑或其他设备。

大部分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都自带无线网卡。

以下是进行WiFi连接的步骤:1. 在电脑的系统设置中,找到无线网络选项,并确保打开无线功能。

2. 扫描附近的无线网络,找到您要连接的网络名称(SSID)。

3. 选择该网络,并输入密码(如果有密码保护)。

4. 点击连接按钮,等待电脑连接到WiFi网络。

5. 网络连接成功后,电脑会自动获取IP地址和DNS服务器。

如果没有连接成功,请检查密码是否正确,或者尝试重新启动无线路由器。

三、蓝牙连接蓝牙是一种短距离无线连接技术,适用于将设备与电脑进行无线配对和数据传输。

工业以太网入门教程第1讲——工业以太网联网设备基本知

工业以太网入门教程第1讲——工业以太网联网设备基本知

CTRLink产品家族由集线器、交换机、接口转接器、路由器及网络视频产品。

集线器标识中继集线器而交换机表示交换集线器。

接口转接器提供双绞线至光纤电缆的转接。

现代工业以太网网络的接线采用双绞线或光纤的星型或环形拓扑。

如果网络连接的设备超过两个,需要集线器,它有两种基本的形式-集线器和交换机。

中继型集线器是最简单的集线器,它工作在物理层提供了网络扩展的最简单方式并兼容碰撞检测的规则在半双工共享型以太网中加强了内涵。

在不超过碰撞域的地理距离或电缆距离的限制下,最多可级联四个集线器。

中继型集线器工作在10Mbps。

可通过EI系列和EIM迷你型系列实现。

交换集线器实际上定义为网桥,即数据链路层设备。

网桥允许两个或多个以太网网络的链路,碰撞域在每个网络中有了分割。

使用交换机的优点是扩展规则更加简单,理论上允许交换机没有限制地级联。

交换机亦可配置在全双工方式下,消除半双工、共享型以太网网络。

交换型集线器包括EIS系列、EISM迷你型、EISC可配置型、和EISX紧凑型可管理和不可管理型。

连接光纤网络至双绞线网络可通过集线器或交换机实现。

接口转接器的功能类似。

与集线器类似,接口转接器定义为物理层设备。

接口转接器设备包括EIMC迷你型接口转接器。

协议以太网定义了ISO OSI开放系统互联标准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在这两个层上定义了多个协议,其中以TCP/IP最流行。

即使在TCP之上,针对自动化行业有多个应用层协议,如Ethernet/IP,PROFInet,HSE,MODBUS/TCP,BACnet和一些私有协议。

由于CTRLink产品基于以太网技术,这些产品可在所有协议上工作,包括TCP/IP。

在选用CTRLink时,协议并不是考虑问题。

供电安全和方便起见,CTRLink产品工作在可调整的或不可调整的低压直流或交流电压。

直流电压的范围是10V~36V。

交流电压的范围是8~24 V,47~63Hz。

电源消耗按不同型号而变,但通常为5瓦或低于5瓦。

西门子以太网通讯简易教程

西门子以太网通讯简易教程

以太网介绍
可能的通信方式
路由器(Router)连接两个网段,因而 具有两个IP地址。
Send/Receive 通信
142.20.10.2 Router 192.20.30.7
LAN
通过路由表,路由器检测如何将一个数 据包发送到指定的地址设备。
192.20.30.12 Router 134.218.30.7
以太网介绍
可能的通信方式
Send/Receive 通信
55Session Layer 会话层 Session Layer 44Transport Layer 传输层 Transport Layer
S7-通信
33Network-Layer 网络层 Network-Layer 22Link Layer 数据链路层 Link Layer 11Physical Layer 物理层 Physical Layer

以太网通信
A&D CS2 FA

Automation and Drives 2
以太网介绍
Service & Support
历史
1968: Hawaii大学进行了无线电载波试验。诞生了被称为“ALOHANET”的无线电网络。 多路访问( multiple access )的方法逐步出现,成为Ethernet的基本原理。 1972: 第一界国际计算机通讯大会上, ARPANET 首次面世。同时创立了InterNetwork Working Group (INWG) ,该组织从事公共传输协议的开发工作,TCP/IP协议逐渐诞 生并完备。
Service & Support
TCP/IP 基础
TCP/IP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国防部为ARPANET开发的网络体系。 目的为了将大学和研究所连接起来。 由于卫星,无线电等的出现,需要新体系网络结构来解决无缝连接。

以太网功能的操作方法

以太网功能的操作方法

以太网功能的操作方法
以太网是一种常用于局域网的网络协议,它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连接设备:将以太网电缆插入电脑或其他网络设备的以太网接口。

2.设置IP地址:根据需要,可以手动设置设备的IP地址,也可以通过DHCP自动获取。

3.配置本地区域连接:在操作系统中打开网络连接设置,选择以太网连接,然后点击“属性”或“设置”。

4.启用以太网连接:确保以太网连接处于启用状态,这样设备可以进行数据传输。

5.测试连接:打开网页或进行其他网络操作,验证以太网连接是否正常。

6.故障排除:如果以太网连接有问题,可以尝试重新启动设备、检查电缆连接、重置网络设置等方法进行故障排除。

需要注意的是,以太网的操作方法可能会因不同的设备和操作系统而有所不同,以上步骤仅为一般操作流程,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考设备和操作系统的说明或者进行相关的网络设置。

欣瑞达 串口屏以太网及WiFi使用教程说明书

欣瑞达 串口屏以太网及WiFi使用教程说明书

欣瑞达串口屏以太网及WiFi使用教程目录1. 适用范围 (2)2. 串口屏网络功能介绍 (2)3. 如何使用HTTP协议与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和文件下载 (2)3.1 搭建云端服务器 (2)3.2 配置串口屏网络参数 (2)3.2.1 工程中配置串口屏网络参数 (3)3.2.2 使用脚本配置网络参数 (5)3.3 串口屏与服务器数据交互 (6)3.4 从云端更新某张图片或某个视频 (7)4. 如何使用FTP 协议远程更新串口屏工程和固件 (8)4.1 搭建服务器 (8)4.2 远程升级 (9)5. 如何使用TCP协议进行SOCKET通信 (9)5.1 NetAssist 配置 (10)5.2 工程配置 (11)5.3 修改服务器IP、PORT (12)5.4 SOCKET 屏幕收 (13)5.5 SOCKET 屏幕发 (14)1.适用范围本文档适合欣瑞达所有带以太网或WiFi的串口屏产品。

2.串口屏网络功能介绍我司物联型串口屏引入了物联网的概念,通过屏上以太网接口或WIFI模块可以实现将串口屏采集的数据上传到云端服务器;或者串口屏接收云端服务器上的信息,实现控制设备完成对应的操作。

目前,带以太网或 WIFI 功能的串口屏常用于以下两种情形:1. 使用 HTTP 协议与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和文件下载;2. 使用 FTP 协议远程更新串口屏工程和固件;3. TCP通信。

3.如何使用HTTP协议与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和文件下载在我司提供参考资料中有关于云端服务器与串口屏通讯的示例工程,为了方便理解文档所提到的参数设置,在阅读文档的同时可以查看工程配置协助理解文档内容。

实现云端服务器与串口屏网络通讯需要完成以下四个步骤:1. 搭建云端服务器;(如果已有云端服务器可以跳过该步骤)2. 配置串口屏网络参数;3. 与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4. 使用 HTTP 协议下载文件。

3.1 搭建云端服务器服务器,也称伺服器,是提供计算服务的设备。

以太网详解

以太网详解

以太网详解1.以太网是什么?以太网(Ethernet)最早是由Xerox(施乐)公司创建的局域网组网规范,1980年DEC、Intel和Xeox三家公司联合开发了初版Ethernet规范—DIX 1.0,1982年这三家公司又推出了修改版本DIX 2.0,并将其提交给EEE 802工作组,经IEEEE成员修改并通过后,成为IEEE的正式标准,并编号为IEEE 802.3。

虽然Ethernet规范和IEEE 802.3规范并不完全相同,但一般认为Ethernet和正IEEE 802.3是兼容的。

以太网是应用最广泛的局域网技术。

根据传输速率的不同,以太网分为标准以太网(10Mbit/s)、快速以太网(100Mbis)千兆以太网(1000Mbs)和万兆以太网(10Gbit/s),这些以太网都符合IEEE 802.3是兼容的。

2、标准以太网标准以太网是最早期的以太网,其传输速率为10Mbts,也称为传统以太网。

此种以太网的组网方式非常灵活,既可以使用粗、细缆组成总线网络,也可以使用双绞线组成星状网络,还可以同时使用同轴电缆和双绞线组成混合网络。

这些网络都符合EE8023标准,EEE8023中规定的一些传统以太网物理层标准如下。

①10 Base-2:使用细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185m。

②10 Base-5:使用粗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500m。

③10 Base-T:使用双纹线,最大网段长度为100m。

④10 Boad-36:使用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3600m。

⑤10 Base-F:使用光纤,最大网段长度为2000m,传输速率为10Mb/s。

以土标准中首部的数字代表传输速率,单位为Mbis;末尾的数字代表单段网线长度(基准单位为100m);Base表示基带传输,Broad表示宽带传输。

3、快速以太网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各项网络技术的普及,标准以太网技术已难以满足人们对网络数据流量和速率的需求。

1993年10月以前,人们只能选择价格昂贵、基于100Mbs光缆的FDD技术组建高标准网络,1993年10月,Grand Junction 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快速以太网集线器FastSwitch10/100和百兆网络接口卡Fast NIC 100,快速以太网技术正式得到应用。

以太网rs485串口服务器NB114快速入门配置教程

以太网rs485串口服务器NB114快速入门配置教程

以太网rs485串口服务器NB114快速入门配置教程串口服务器(以下简称“设备”)使用前,需准备网线、电脑、USB转串口转换器等相关辅材。

具体如下:【注】本案例使用RS485接口演示;2.2设备接线电源接线(DC8~28V):串口与网口与接线:1、采用标准10M RJ45网口,正确接入后设备网口橙色指示灯常亮,绿色指示灯闪烁;2、采用标准RS485接口(4×3.81mm凤凰端子),设备485-A接USB 转RS485转换器的A,设备485-B接USB转RS485转换器的B(距离较远请使用标准RS485双绞线缆,否则可能由于环境干扰过大无法正常通讯);【注】请勿同时使用RS485、RS422、RS232接口,可能影响数据收发。

2.3软件设置2.3.1网络测试环境避免客户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服务器搜索失败,还有无法打开网页等相关问题,建议先对电脑进行相关设置的检查。

(1)关闭电脑的防火墙、杀毒软件;(2)配置与设备连接的网卡;(3)此案例针对设备直连电脑测试,需要配置电脑为静态IP(电脑直连串口服务器,没有路由器来分配,电脑获取不到IP地址),使用交换机或路由器需要保证设备与电脑处于同一网端(比如:192.168.3.xxx);(4)此处配置电脑的静态IP为192.168.3.4(与串口服务器同一网段),配置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配置默认网关为192.168.3.1。

默认参数数据传输测试经过上述操作步骤后,沿用设备出厂默认参数,执行以下操作,即可实现数据的透明传输测试。

操作步骤如下:(1)打开测试TCP/IP调试助手软件;(2)“网络设置区”选择TCP客户端模式(TCP Client),远端主机地址对应(设备默认本机IP:192.168.3.7),远端主机端口对应设备出厂本机端口8887,点击连接;(3)等待电脑连接串口服务器,连接完成后串口服务器的LINK灯常亮;(4)打开串口助手,串口波特率设置为115200,串口参数设置为1/8/None,点击打开串口;(5)数据传输测试,串口助手(串口端)发送测试数据,网络调试助手(网络端)收到测试数据。

以太网连接和设置方法

以太网连接和设置方法

以太网连接和设置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以太网作为最常用的有线网络连接方式,也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以太网连接和设置的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使用以太网。

一、连接以太网连接以太网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有线连接,另一种是通过无线连接。

首先我们来介绍有线连接的方法。

1. 选择合适的以太网线在连接以太网之前,我们首先需要选择一根合适的以太网线。

以太网线有不同的规格和类型,常见的有CAT5、CAT5e和CAT6等。

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网络环境选择合适的以太网线。

2. 连接以太网线将一端插入电脑或者路由器的以太网口,将另一端插入宽带猫或者网络交换机的以太网口。

确保插入牢固,连接稳定。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无线连接的方法。

1. 打开电脑或者手机的无线网络设置在电脑或者手机的设置中找到无线网络设置,点击打开。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在任务栏或者设置菜单中找到无线网络设置选项。

2. 搜索可用的无线网络在无线网络设置界面中,点击搜索可用的无线网络。

系统会自动扫描附近的无线网络,并将搜索结果显示在界面上。

3. 选择并连接无线网络根据搜索结果,选择要连接的无线网络,并输入密码(如果有的话)。

点击连接按钮,等待连接成功。

二、设置以太网连接以太网之后,我们还需要进行一些设置,以确保网络的稳定和安全。

1. IP地址设置在Windows系统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设置IP地址:依次点击“开始”、“控制面板”、“网络和Internet”、“网络和共享中心”、“更改适配器设置”。

在适配器设置界面中,找到以太网适配器,右键点击并选择“属性”。

在属性窗口中,找到“Internet协议版本4(TCP/IPv4)”,点击“属性”。

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使用下面的IP地址”,填写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等信息。

2. DNS服务器设置在Windows系统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设置DNS服务器:在上述的属性窗口中,点击“高级”按钮,在“DNS”选项卡中,点击“添加”按钮,输入首选DNS 服务器和备用DNS服务器的IP地址。

平板电脑连接以太网的方法

平板电脑连接以太网的方法

平板电脑连接以太网的方法平板能干什么?除了玩游戏、看电影、读取文件外,它还具备了互联网连接功能,这一功能让用户可以支持网页浏览、QQ聊天、邮件收发、在线视频等等丰富的在线应用。

而这些应用自然都需要互联网的支持。

那么怎样方便、快捷地让平板与连接网络呢?昂达A10平板支持Wi-fi、3G、以太网三种网络连接方式,只要有网络,就能让你畅游于精彩的网络世界。

下面就以昂达旗舰平板机型Vi40精英版(Android4.0.3系统)为平台,一起学习连接各种网络的方法。

此方法适用于昂达全线A10平板。

Wifi无线上网Wifi是一种短程无线联网传输技术,它能够在数百英尺范围内使你的平板电脑能够接受到无线路由器所发出的无线信号,并通过这一信号进行互联网的接入,目前这一技术在一般的家庭、商场、机场等地方覆盖率非常高。

而平板连接Wifi网络首先要确认是否能在无线路由器信号是否能正常工作,并在接收范围内。

其次在昂达Vi40精英版的“设置-无线和网络”中,将Wi-fi打开。

如果附近有开放无线网络,会自动搜索到无线路由的名称(SSID)。

选择自己的路由名称,如果没有密码,会自动连接上,如何有密码需要在弹出的键盘中输入密码即可。

连接成功,路由名称下方会显示“已连接”,在右下角的通知栏也会显示信号图标。

如下图。

如果路由设置了静态IP,在输入密码的窗口,点击“显示高级设置”,就能找到输入IP的选项。

连接Wi-fi无线网络,是平板最常用的上网方式,操作就如上文一般简单。

想知道对路由器本身的设置,或者经上文操作后无法连接,可以参考昂达提供的详细教程:平板WIFI连接无线路由器/Support/Question.aspx?Id=674 3G无线上网3G即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rd-generation),它是一种支持更为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

目前国内3G网卡主要以中国电信CDMA2000、联通WCDMA为主。

用户可通过3G无线上网,随时随地的进行网页浏览、在线游戏/视频、QQ、飞信、微博等各种网络应用;也可通过内置的“昂达市场”无线下载海量免费软件,获取各种热门游戏、工具、办公软件等。

什么是以太网,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什么是以太网,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什么是以太网,以太网的工作原理以太网的解释以太网(EtherNet)以太网最早由Xerox(施乐)公司创建,在1980年,DEC、lntel 和Xerox三家公司联合开发成为一个标准,以太网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局域网,包括标准的以太网(10Mbit/s)、快速以太网(100Mbit/s)和10G(10Gbit/s)以太网,采用的是CSMA/CD访问控制法,它们都符合IEEE802.3IEEE 802.3标准它规定了包括物理层的连线、电信号和介质访问层协议的内容。

以太网是当前应用最普遍的局域网技术。

它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其他局域网标准,如令牌环、FDDI和ARET。

历经100M以太网在上世纪末的飞速发展后,目前千兆以太网甚至10G以太网正在国际组织和领导企业的推动下不断拓展应用范围。

历史以太网技术的最初进展于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许多先锋技术项目中的一个。

人们通常认为以太网发明于1973年,当年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给他PARC的老板写了一篇有关以太网潜力的备忘录。

但是梅特卡夫本人认为以太网是之后几年才出现的。

在1976年,梅特卡夫和他的助手David Boggs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太网:局域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式包交换技术》的文章。

1979年,梅特卡夫为了开发个人电脑和局域网离开了施乐,成立了3Com公司。

3对迪吉多, 英特尔, 和施乐进行游说,希望与他们一起将以太网标准化、规范化。

这个通用的以太网标准于1980年9月30日出台。

当时业界有两个流行的非公有网络标准令牌环网和ARET,在以太网大潮的冲击下他们很快萎缩并被取代。

而在此过程中,3Com也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大公司。

梅特卡夫曾经开玩笑说,Jerry Saltzer为3Com的成功作出了贡献。

Saltzer在一篇与他人合著的很有影响力的论文中指出,在理论上令牌环网要比以太网优越。

受到此结论的影响,很多电脑厂商或犹豫不决或决定不把以太网接口做为机器的标准配置,这样3Com才有机会从销售以太网网卡大赚。

以太网培训教程

以太网培训教程

以太网培训教程以太网是当前最常见的网络技术之一,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

因此,学习以太网技术对于网络从业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以太网培训教程。

一、以太网基础知识首先,了解以太网应具备的基础知识是必要的。

以太网是指一种局域网技术,它能够快速、准确地在网络中传输大量的数据。

以太网最早是由Xerox、Intel和Digital三家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合作开发出的。

关于以太网标准,最初的10BASE-T规格使用了双绞线,最高可传输10 Mbps 的数据,而现在常用的100BASE-TX规格则使用的是双绞线,最高可传输100 Mbps 的数据。

同时还有更高速的千兆以太网(Gigabit Ethernet)等规格。

除了了解以太网的技术规格,还应该掌握以太网中的常用术语。

如“MAC地址”、“交换机”、“路由器”等。

二、以太网的拓扑结构以太网的拓扑结构是指连接在网络设备上的节点之间的物理布置。

常见的以太网拓扑结构包括总线型、星型、树型、环形等。

每种不同的拓扑结构都有其适用的场景。

以太网各种拓扑结构的特点、优缺点和适用场景对于网络工程师来说是重要的知识点。

例如,星型拓扑结构具有易于管理、检修的优点,但是它仅能在交换机故障时受到影响;而相比之下,总线型拓扑结构则更加容易扩展,但拓扑结构较为复杂,且易受到噪声和干扰的影响。

三、以太网的传输介质以太网的传输介质主要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

其中,双绞线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传输介质。

双绞线在以太网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用于传输100 Mbps 数据的100BASE-TX双绞线。

同时,双绞线的质量和性能因素也会影响整个以太网的稳定性和传输速度。

因此,学习双绞线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如如何识别双绞线类别、如何接线,对于网络从业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四、以太网的网络设备以太网的网络设备主要包括交换机、路由器、网桥等。

其中,交换机是以太网中最为重要的网络设备之一。

以太网技术的使用教程

以太网技术的使用教程

以太网技术的使用教程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太网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网络通信方式之一。

无论是家庭、企业还是学校,几乎每个地方都离不开以太网。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以太网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教程,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

一、以太网的基本原理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技术,它通过使用双绞线或光纤等传输介质,将计算机、服务器、打印机等设备连接起来,实现数据的传输和共享。

以太网采用的是分组交换的方式,将数据拆分成小的数据包,然后通过网络交换机进行传输。

这种方式能够提高网络的传输效率和可靠性。

二、以太网的硬件设备要使用以太网,我们首先需要准备一些硬件设备。

首先是网络交换机,它是连接各个设备的核心设备。

根据网络规模和需求,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端口数量和速度的交换机。

其次是网线,它是连接设备和交换机的媒介。

常见的网线有Cat5、Cat6等不同规格,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网线。

最后是计算机、服务器和其他设备,它们是网络的终端设备,通过网线与交换机相连。

三、以太网的配置和连接在使用以太网之前,我们需要进行一些配置和连接。

首先,将交换机与电源连接,并连接上网线。

然后,将网线的一端插入交换机的端口,另一端插入计算机或其他设备的网口。

确保网线插入牢固,不松动。

接下来,打开计算机或设备的网络设置,选择以太网连接,并通过动态IP或静态IP方式进行配置。

配置完成后,我们就可以开始使用以太网进行数据传输和共享了。

四、以太网的应用以太网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家庭中,我们可以通过以太网连接多台计算机,实现文件共享和互联网访问。

在企业中,以太网连接了各个部门的计算机和服务器,实现了内部数据的快速传输和共享。

在学校中,以太网连接了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等地的计算机,方便师生进行教学和学习。

五、以太网的扩展和升级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太网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目前,最常见的以太网标准是10/100/1000Mbps,即千兆以太网。

但随着网络需求的增加,千兆以太网已经无法满足高带宽的要求。

原道平板电脑以太网上网通用教程

原道平板电脑以太网上网通用教程

原道平板电脑以太网上网通用教程网络环境:家用宽带网络设备:ADSL猫+无线路由器上网设备:原道平板电脑一台OTG数据线一条USB以太网转接线一条一、路由器设置在电脑上双击“Internet Explorer”图标。

在地址栏中输入“192.168.1.1”并回车。

(路由器不同,输入的地址也不同,地址详见路由器说明书或路由器背面)回车后,会跳到如上界面。

请输入用户名:admin 密码:admin(如自己设置过用户名和密码,请输入后面设置过的)进入路由器后,左侧能看到很多设置界面。

点击左侧“设置向导”。

点击“PPPoE(ADSL虚拟拨号)后,下一步。

分别输入上网账号和密码后,下一步,完成。

左侧点击“系统工具”“重启路由器”。

最后点击“重启路由器”路由即完成所有设置。

二、以太网连接设置在所有程序中点击“设置”图标。

点击“无线和网络”选项。

再点击“以太网设置”。

勾选“以太网”。

三、连接以太网转接线1、把OTG数据线插入原道平板电脑的OTG端口(标准USB接口,可以省略此步骤,直接插入USB以太网转接线)。

2、再把USB以太网转接线连接在OTG数据线的另一端。

3、最后把“路由器”中出来的一条网线插入USB以太网转接线的“水晶头”端口。

四、测试网络网线连接好后,设置中的以太网就会出现“配置以太网接口成功”的字样,下方的任务栏上还会出现一个“中括号3个小点”的图标。

在所有程序中点击“浏览器”图标。

在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一个常用的网址,能成功转到,说明网络正常。

南京诚至成数码专营店。

以太网教案

以太网教案

以太网教案教案标题:以太网教学目标:1. 了解以太网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

2. 掌握以太网的传输速率以及常见的协议。

3. 掌握以太网的布线方式和常用的网络设备。

4. 能够配置和管理一个简单的以太网。

教学内容:1. 以太网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以太网的组成部分:网线、网卡、集线器、交换机等。

3. 以太网的传输速率和常用的协议:10Mbps、100Mbps、1000Mbps(千兆以太网)、TCP/IP、UDP等。

4. 以太网的布线方式:直通线、交叉线、光纤等。

5. 常用的以太网网络设备: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等。

6. 以太网的配置和管理:IP地址分配、子网掩码设置、网关配置等。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使用到的网络设备和接入方式,引发学生对以太网的兴趣。

2. 展示和讲解以太网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引导学生理解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3.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并总结以太网的传输速率和常用协议。

4. 演示以太网的布线方式和常见的网络设备,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布线方式的优缺点。

5. 小组合作练习,要求学生配置和管理一个简单的以太网,包括IP地址分配、子网掩码设置、网关配置等。

6. 展示和总结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评价自己的配置和管理结果,并回答相关问题。

7. 拓展延伸:介绍以太网的发展历程和最新技术,展示以太网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展示和讲解以太网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练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

3. 实践操作:通过配置和管理一个简单的以太网,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评估:1.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练习,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发言,评估学生对以太网的理解程度。

2. 监督、指导和评价学生的配置和管理操作,评估学生对以太网的实际应用能力。

3. 设计和布置相关的作业,通过书面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以太网的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太网简要教程一、概述通常我们所说的以太网主要是指以下三种不同的局域网技术:以太网/IEEE 802.3—采用同轴电缆作为网络媒体,传输速率达到10Mbps;100Mbps以太网—又称为快速以太网,采用双绞线作为网络媒体,传输速率达到100Mbps;1000Mbps以太网—又称为千兆以太网,采用光缆或双绞线作为网络媒体,传输速率达到1000Mbps(1Gbps)以太网以其高度灵活,相对简单,易于实现的特点,成为当今最重要的一种局域网建网技术。

虽然其它网络技术也曾经被认为可以取代以太网的地位,但是绝大多数的网络管理人员仍然把将以太网作为首选的网络解决方案。

为了使以太网更加完善,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局限,一些业界主导厂商和标准制定组织不断的对以太网规范做出修订和改进。

也许,有的人会认为以太网的扩展性能相对较差,但是以太网所采用的传输机制仍然是目前网络数据传输的重要基础。

二、以太网工作原理以太网是由Xeros公司开发的一种基带局域网技术,使用同轴电缆作为网络媒体,采用载波多路访问和碰撞检测(CSMA/CD)机制,数据传输速率达到10Mbps。

虽然以太网是由Xeros公司早在70年代最先研制成功,但是如今以太网一词更多的被用来指各种采用CSMA/CD技术的局域网。

以太网被设计用来满足非持续性网络数据传输的需要,而IEEE802.3规范则是基于最初的以太网技术于1980年制定。

以太网版本2.0由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Intel、和Xeros 三家公司联合开发,与IEEE 802.3规范相互兼容。

太网结构示意图如下:以太网/IEEE 802.3通常使用专门的网络接口卡或通过系统主电路板上的电路实现。

以太网使用收发器与网络媒体进行连接。

收发器可以完成多种物理层功能,其中包括对网络碰撞进行检测。

收发器可以作为独立的设备通过电缆与终端站连接,也可以直接被集成到终端站的网卡当中。

以太网采用广播机制,所有与网络连接的工作站都可以看到网络上传递的数据。

通过查看包含在帧中的目标地址,确定是否进行接收或放弃。

如果证明数据确实是发给自己的,工作站将会接收数据并传递给高层协议进行处理。

以太网采用CSMA/CD媒体访问机制,任何工作站都可以在任何时间访问网络。

在发送数据之前,工作站首先需要侦听网络是否空闲,如果网络上没有任何数据传送,工作站就会把所要发送的信息投放到网络当中。

否则,工作站只能等待网络下一次出现空闲的时候再进行数据的发送。

作为一种基于竞争机制的网络环境,以太网允许任何一台网络设备在网络空闲时发送信息。

因为没有任何集中式的管理措施,所以非常有可能出现多台工作站同时检测到网络处于空闲状态,进而同时向网络发送数据的情况。

这时,发出的信息会相互碰撞而导致损坏。

工作站必须等待一段时间之后,重新发送数据。

补偿算法用来决定发生碰撞后,工作站应当在何时重新发送数据帧。

三、以太网与IEEE 802.3的区别虽然以太网和IEEE 802.3在很多方面都非常相似,但是两种规范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以太网所提供的服务主要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第一和第二层,即物理层和逻辑链路层;而IEEE 802.3则主要是对物理层和逻辑链路层的通道访问部分进行了规定。

此外,IEEE 802.3没有定义任何逻辑链路控制协议,但是指定了多种不同的物理层,而以太网只提供了一种物理层协议。

以太网和IEEE 802.3与OSI参照模型的对应关系如下:每一种IEEE 802.3物理层规范的名称都是由三部分组成,概括了协议的主要特性,分别代表局域网的速度,信号方法,和物理媒体类型。

具体协议命名机制如下图所示:我们在下表中对以太网和IEEE 802.3之间的区别以及不同IEEE 802.3物理层协议之间的区别进行了总结和对比,提供给大家参考。

四、以太网/IEEE 802.3帧的结构下图所示为以太网/IEEE 802.3帧的基本组成。

如图所示,以太网和IEEE 802.3帧的基本结构如下:前导码:由0、1间隔代码组成,可以通知目标站作好接收准备。

IEEE 802.3帧的前导码占用7个字节,紧随其后的是长度为1个字节的帧首定界符(SOF)。

以太网帧把SOF 包含在了前导码当中,因此,前导码的长度扩大为8个字节。

帧首定界符(SOF):IEEE 802.3帧中的定界字节,以两个连续的代码1结尾,表示一帧实际开始。

目标和源地址:表示发送和接收帧的工作站的地址,各占据6个字节。

其中,目标地址可以是单址,也可以是多点传送或广播地址。

类型(以太网):占用2个字节,指定接收数据的高层协议。

长度(IEEE 802.3):表示紧随其后的以字节为单位的数据段的长度。

数据(以太网):在经过物理层和逻辑链路层的处理之后,包含在帧中的数据将被传递给在类型段中指定的高层协议。

虽然以太网版本2中并没有明确作出补齐规定,但是以太网帧中数据段的长度最小应当不低于46个字节。

数据(IEEE 802.3):IEEE 802.3帧在数据段中对接收数据的上层协议进行规定。

如果数据段长度过小,使帧的总长度无法达到64个字节的最小值,那么相应软件将会自动填充数据段,以确保整个帧的长度不低于64个字节。

帧校验序列(FSC):该序列包含长度为4个字节的循环冗余校验值(CRC),由发送设备计算产生,在接收方被重新计算以确定帧在传送过程中是否被损坏。

从10M、100M、千兆到万兆以太网,以太网技术的发展,在速率呈数量级增长的同时,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宽。

而不同应用领域各自的应用需求,又促进了在这些领域内以太网技术的个性化发展。

与此同时,以太网的网络处理器芯片技术和测试手段也在发展和成熟之中。

千兆以太网简要教程一、概述千兆以太网是对IEEE 802.3以太网标准的扩展,在基于以太网协议的基础之上,将快速以太网的传输速率(100Mbps)提高了10倍,达到了1 Gbps。

因为千兆以太网是以太网技术的改进和提高,所以在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之间可以实现平滑升级。

对于网络管理人员来说,也不需要再接受新的培训,凭借可以已经掌握的以太网的网络知识,完全可以对千兆以太网进行管理和维护。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千兆以太网技术可以大大节省网络升级所需要的各种开销。

二、千兆以太网协议架构为了能够把网络速度从原先的100Mbps提升到1Gbps,需要对物理接口进行一些改动。

为了确保与以太网技术的向后兼容性,千兆以太网遵循了以太网对数据链路层以上部分的规定。

在数据链路层以下,千兆以太网融合了IEEE 802.3/以太网和ANSI X3T11光纤通道两种不同的网络技术,实现了速度上飞跃。

下图所示为三者之间的构成关系。

这样,千兆以太网不但能够充分利用光纤通道所提供的高速物理接口技术,而且保留了IEEE 802.3/以太网帧的格式,在技术上可以相互兼容性,同时还能够支持全双工或半双工模式(通过CSMA/CD)。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将千兆以太网技术作为IEEE 802.3z标准公布,其架构模型如下:三、物理层千兆以太网物理层包括编码/译码,收发器和网络介质三个主要模块,其中不同的收发器对应于不同的网络介质类型,包括长模或多模光纤(也被称为1000BaseLX),短波多模光纤(也被称为1000BaseSX),1000BaseCX(一种高质量的平衡双绞线对的屏蔽铜缆),以及5类非屏蔽双绞线(也被称为1000BaseT)。

IEEE 802.3z标准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编码/译码机制。

其中,8B/10B主要适用于光纤介质和特殊屏蔽铜缆,而5类UTP则使用自己专门的编码/译码方案。

四、1000BaseLX1000BaseLX是一种使用长波激光作为信号源的网络介质技术,在收发器上配置波长为1270-1355nm(一般为1300nm)的激光传输器,既可以驱动多模光纤,也可以驱动单模光纤。

1000BaseLX所使用的光纤规格如下:62.5微米多模光纤50微米多模光纤9微米单模光纤其中,使用多模光纤时,在全双工模式下,最长传输距离可以达到550米;使用单模光纤时,全双工模式下的最长有效距离为5米。

连接光纤所使用的SC 型光纤连接器与快速以太网100BASEFX所使用的连接器的型号相同。

六、1000BaseSX1000BaseSX是一种使用短波激光作为信号源的网络介质技术,收发器上所配置的波长为770-860nm(一般为800nm)的激光传输器不支持单模光纤,只能驱动多模光纤。

具体包括以下两种:62.5微米多模光纤50微米多模光纤使用62.5微米多模光纤全双工模式下的最长传输距离为275米;使用50微米多模光纤,全双工模式下最长有效距离为550米。

1000BaseSX所使用的光纤连接器与1000BaseLX一样也是SC型连接器。

七、1000BaseCX1000BaseCX是使用铜缆作为网络介质的两种千兆以太网技术之一,另外一种就是我们将要在后面介绍的1000BaseT。

1000BaseT使用的一种特殊规格的高质量平衡双绞线对的屏蔽铜缆,最长有效距离为25米,使用9芯D型连接器连接电缆。

1000BaseCX适用于交换机之间的短距离连接,尤其适合千兆主干交换机和主服务器之间的短距离连接。

以上连接往往可以在机房配线架上以跨线方式实现,不需要再使用长距离的铜缆或光缆。

八、1000BaseT1000BaseT是一种使用5类UTP作为网络传输介质的千兆以太网技术,最长有效距离与100BASETX一样可以达到100米。

用户可以采用这种技术在原有的快速以太网系统中实现从100Mbps到1000Mbps的平滑升级。

与我们在前面所介绍的其它三种网络介质不同,1000BaseT不支持8B/10B编码/译码方案,需要采用专门的更加先进的编码/译码机制。

九、流量控制千兆以太网允许在两台工作站之间基于点对点链路建立流量控制机制。

当一端接收信息的工作站出现网络拥塞时,可以向位于另一端的信息发送方发出一个被称为暂停帧的特殊控制帧,指示发送方在指定的时间段内暂停发送数据。

当网络恢复正常之后,接收方会向发送方发出重新传递数据的指令。

流量控制机制的示意图如下:流量控制机制可以有效的在信息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实现数据收发速度上的匹配。

例如,一台服务器可以在每秒钟内向客户端传送3000个数据包。

但是位于客户端的工作站可能由于系统本身或网络的负载过大而无法以相同的速率接收服务器发出的信息。

这时,客户端工作站可以发出暂停指令帧要求服务器等待一段时间之后再重新进行数据的传送。

“以太网技术大全”是以太网相关技术集大成者,包括如下内容:光纤以太网、无线局域网、端到端的以太网、多层交换与负载均衡、网络处理器、运营商级宽带技术、以太网安全、以太网测试以及基于以太网的IP存储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