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课标知识要点

小学数学课标知识要点

小学数学课标知识要点1、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2、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课标》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5年级),第三学段(6-9年级)4、《课标》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5、各个学段中,《课标》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6、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

7、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8、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9、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0、讨论学习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

11、问题教学法的要旨在于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1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实现的目标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3、经历是数学学习的过程性目标。

14、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15、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6、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17、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18、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19、数学评价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20、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教学案例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教学案例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1)》教学案例一、设计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二、教材分析:根据《标准》的要求,笔算加减法限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这一单元是学习整数加减法的最后一个阶段。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基本掌握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能通过迁移类推解决多位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多位数乘除法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编排尊重了学生的知识基础,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两位数的加减法推出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渗透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

在大量的具体计算中,理解算理,抽象出笔算的计算法则,完善认知结构。

三、学情分析: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学习了“100以的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基本掌握了竖式计算的法则,并具有较强的口算能力。

在三年级初期,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口算能力和竖式计算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在二年级下册,学生学习的“万以数的认识”,初步理解并掌握了万以数的意义、读写和比较大小。

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原有法则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延伸,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

四、教法、学法: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根据主题图提供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独立列式,根据加减法算式解答分类。

再选取不进位和进位的加法算式,让学生自主探索笔算方法,小组交流笔算方法。

集体交流汇报时,既要说明算法,也要结合每个数位上的口算说明算理。

按比例分配工作反思

按比例分配工作反思

按比例分配反思篇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

”在揭示课题,出示目标之后,我让学生根据根据自学指导自学,思考如何解决溶液配比的问题,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

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感悟到了按比例分配的两种方法,即份数的方法和分数意义的方法,在尝试做题的过程中,交流、纠错,对这类应用题建立起了模型,讨论、交流、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

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教师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

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又不是简单的解题训练。

在练习的设计上,采用多种形式步步提高,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应用题解答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按比例分配反思篇二一、课堂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的复习部分:通过交流日常生活中某些物体或某些商品组成的部分的比,和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题目为学习新知识创设情境,从而提出课题。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填空(30分)1、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2.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3.第一学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 ,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初步建立数感;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简答(40分)1、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对“数与代数”的具体要求是什么?1.数的认识(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进一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认识百分数;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3)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4)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5)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6)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7)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并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8)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9)知道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2.数的运算(1)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2)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

总体说来,两堂课都很真实,实在,课件从制作到应用都能很好地服务于教学,发挥着抽象问题具体化,突破难点的作用,教态大方,语言流畅,板书工整,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用各自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具体说来,两堂课又各有特色。

*老师的课:(1)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如动手画一画环节让学生绘画测量得结论。

(2)注重及时总结梳理知识,本堂课共总结了3次,这样能让学生易清楚记忆众多定理。

(3)注重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如应用2题用两种不同形式表达,体现了由合情推理向有条理推理的转化。

(4)注重分层指导和分层作业。

(5)缺憾是缺乏一道有难度的题,若把选做作业移到前面则更好。

*老师的课:(1)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如实行加分制。

(2)注重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如开头的文字题学生列完式后问学生是由哪句话可得。

(3)注重好习惯的培养,如做笔记的习惯,回答问题过程严谨叙述的习惯,一题多解的习惯。

(4)抓住难点和疑点仔细剖析,如增长率的意义。

(5)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得益于教师语言风趣幽默,体现出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

(6)所选例题习题有梯度。

点点建议,有以下几点: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不仅要生动更应该准确精炼。

这节课教师在学生通过12人的排队总结出每行人数、行数和总人数之间的关系后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用什么规律方法排又不容易犯错误?”。

接着让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这个问题上学生感到很模糊,不知怎么回答,在此也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关键是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在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要非常地注意这个问题,以免学生走进一个误区。

2020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试试卷及答案(三套)

2020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试试卷及答案(三套)

2020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试试卷(一)一、填空1、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3.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5、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6、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7、学生是数学学习的评价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8、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路)、(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9、《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学习领域。

10、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教师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C),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A、探究式B、自主式C、启发式D、合作式2、《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B)(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A、空间图形B、图形与几何C、几何与直观D、图形与直观3、推理一般包括(C)。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D、合情推理和逻辑推理4、“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A)次。

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1、老师的知识面一定要广,并对教材要进行深入的挖掘,才能预设的充分而准确,才能提高驾驭课堂生成的能力,才能给予学生高水平的指导。
2、我想建议编者在编写这一节教材时,是否能把重合这种情况在书上提一下,不要求掌握,但应该拓展一下知识面,让学生了解一下。这样就把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阐述的更完整更严谨了。
学干扰或混淆作用的知识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平行和垂直的概念问题,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垂直”和“平行”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但是从实物抽象到同一平面,并理解其中的含义,对于空间观念尚不完善的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另外要了解两条直线的相互关系,是思维层次的一次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培养空间的想象能力。
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应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取数学经验。
学生的学习期待
(1)知识: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新课标知识要点

新课标知识要点

新课标知识要点1、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2、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课标》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5年级),第三学段(6—9年级)。

4、《课标》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5、各个学段中,《课标》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6、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

7、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8、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9、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0、讨论学习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

11、问题教学法的要旨在于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

1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实现的目标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3、经历是数学学习的过程性目标。

14、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15、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6、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17、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18、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19、数学评价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20、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21、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22、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23、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这个教师的教学观。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

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

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

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

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

平均分 教学设计

平均分  教学设计

《平均分》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课标解读
新课标强调一堂课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手段,积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目的,最终让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数学思想,养成数学能力,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分分摆摆的操作,了解什么是平均分及怎样分才是平均分,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并由此粗浅的感知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能用学到的平均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我还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每份同样多才是平均分,而难点则是平均分的分法。

三、达成措施:
我在设计本堂课时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分竹笋,分6个竹笋给熊猫哥哥和熊猫弟弟,老师一开始就索性让学生去分,通过比较,发现每只分3个这种分法最特殊,再告诉学生这种分法叫做“平分”,并在教学中让学生去体会这种分法,弄清平均分的概念,在实践操作中,学生很快地理解了原来自己这种方法就是平均分。

这一节课是是建立在二年级上册所学的内容表内乘法的基础上,为今后学习各种除法、除法应用题及分数的含义打下基础。

这一课的教材中设置了活动情境,实际操作,想想分分,巩固练习这样几个层次,完成对新知识的牵引,让学生由已知感受末知,从末知探求新知。

新课标下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下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这就是说新的教学模式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等一切教学手段都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应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充当教学的“主角”。

那么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参与意识。

学习动机是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所需的内部驱动力,而学习动机又来自于学生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学时可以设计小游戏让学生动手去做:取黄豆若干粒,让一个学生分成相等的三堆,然后蒙上老师的眼睛,让该同学从第一堆中取10粒放入第二堆,再从第三堆中取5粒放入第二堆,最后从第二堆中取出与第一堆中余下的粒数相同的粒数,这样第二堆余下的粒数老师能立即答出是25粒。

如此变换黄豆粒数,让不同的学生动手去做,教师都能立即说出最后的粒数,这样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急于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问题在兴趣中得以解决。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所学内容,精心设计各种活动,以活跃学生身心,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生活环境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成才的重要因素,同样课堂环境对学生课堂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在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就需要建立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育家苏霍嫫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可见师生之间的情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在积极情感的催化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体现出民主的教学思想,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以平等的心态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方式学习,倡导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智,张扬自己的个性。

小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试题及答案

小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试题及答案

1、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3.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5、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6、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7、《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等四个学习领域。

8、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使学生获得数学“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四能”即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达到和谐发展的三维目标是(过程与方法)3、下列对“教学”的描述正确的是(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互动)4、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过程。

5、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用教材教)。

6、《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的动词。

7、各科新教材中最一致、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内容密切联系生活)8、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不包括(学生是自主的人)9、在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认知内驱力)10、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学习后应该(及时复习)1.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于个性)的过程。

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学校姓名总分一、填空(每空 分,共 分)、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 ),( )、( )。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 的、 的、 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 与 。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 )、( )和( )。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 )、( )、( ) 地发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 )与(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 )、( )、( )和( )等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 )、( )、( )、( )等四个学习领域。

二、选择 题为单选题,每小题 分, 题为多选题,每小题 分,共 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联系生活学数学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达到和谐发展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教师成长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下列对“教学”的描述正确的是教学即传道、授业、解惑 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试误”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独立的过程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互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过程。

交往互动 共同发展 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 )。

教教材 用教材教、《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 )的动词。

过程性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各科新教材中最一致、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探究性学习 强调合作学习内容密切联系生活 强调 课程设计思想、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不包括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是自主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独立的人、在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认知内驱力 学习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学习后应该及时复习 及时休息 过度复习 分数复习、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 )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

总体说来,两堂课都很真实,实在,课件从制作到应用都能很好地服务于教学,发挥着抽象问题具体化,突破难点的作用,教态大方,语言流畅,板书工整,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用各自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具体说来,两堂课又各有特色。

*老师的课:(1)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如动手画一画环节让学生绘画测量得结论。

(2)注重及时总结梳理知识,本堂课共总结了3次,这样能让学生易清楚记忆众多定理。

(3)注重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如应用2题用两种不同形式表达,体现了由合情推理向有条理推理的转化。

(4)注重分层指导和分层作业。

(5)缺憾是缺乏一道有难度的题,若把选做作业移到前面则更好。

*老师的课:(1)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如实行加分制。

(2)注重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如开头的文字题学生列完式后问学生是由哪句话可得。

(3)注重好习惯的培养,如做笔记的习惯,回答问题过程严谨叙述的习惯,一题多解的习惯。

(4)抓住难点和疑点仔细剖析,如增长率的意义。

(5)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得益于教师语言风趣幽默,体现出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

(6)所选例题习题有梯度。

点点建议,有以下几点: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不仅要生动更应该准确精炼。

这节课教师在学生通过12人的排队总结出每行人数、行数和总人数之间的关系后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用什么规律方法排又不容易犯错误?”。

接着让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这个问题上学生感到很模糊,不知怎么回答,在此也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关键是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在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要非常地注意这个问题,以免学生走进一个误区。

2、教学过程应该层层递进,不应该重复倒置。

教师在学生总结出每行人数、行数和总人数之间的关系后又问学生用什么规律方法排又不容易犯错误?这使学生又回到了刚才的问题。

我觉得如果老师在学生总结出每行人数、行数和总人数之间的关系后立即追问:按照刚才的结论你能很快说出48人应该怎么样排吗?这样既让学生利用了刚才的规律来解决问题又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教学重难点没有很好的突破。

整节课学生先是活动,后通过讨论得出每行人数、行数和总人数之间的关系,但老师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个结论来解决以下的问题,在以下的解决48人应该怎么样排队时不是让学生利用已得出的结论解决问题而是更多地让学生计算探索,因此也浪费了一定的时间,使到后面的教学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学生的也未能形成本节课所要求的知识体系。

1 /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