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流通、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关系

合集下载

第三章货币流通

第三章货币流通

第三章货币流通●1.试述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关系。

(1)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结果,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前提。

在商品流通中,货币不断地由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货币的这种不断运动是完全依赖于商品流通的。

因此,货币流通在构成、数量和速度方面无一不受制于商品流通。

(2)货币流通也会对商品流通起重要的反作用。

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适应商品流通需要的货币流通量,是商品流通正常进行的前提。

当货币流通量少于商品流通量时,商品的价值往往不能顺利实现,从而使商品流通迟滞;而当货币流通量超过商品流通量时,商品就会供不应求,物价就会上涨,通货就会紊乱。

因此,要使社会经济正常发展,就必须重视货币流通,使之能够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

(第57页)●2.试述货币流通形式和渠道。

(1)现代的货币流通有两种形式: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

现金流通是指以纸币和铸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即以现款直接完成的货币收付行为。

非现金流通也称转账结算流通,是指各经济主体在银行存款的基础上,通过在银行存款帐户上转移存款的办法来进行的货币收付行为。

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构成统一的货币流通。

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实际上是统一的和相互联系的。

两者具有密切的联系:①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②无论流通中的现金还是银行存款,都是在银行信用基础上发生的信用货币,两者在性质上是一致的。

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也有一些区别:①两者的服务对象不同。

②两者受银行控制的程度和调节方式不同。

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的区别是相对的。

(2)货币流通渠道是指货币进入流通和退出流通的途径。

与两种货币流通形式相对应,有两种货币流通渠道,即现金流通渠道和非现金流通渠道。

●现金流通渠道①现金投放渠道。

现金投放渠道主要有以下四条:工资及对个人其他支出;采购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

②现金回笼渠道。

现金回笼渠道主要有以下四条:商品销售收入;服务事业收入;财税收入;信用收入。

●非现金流通渠道非现金流通渠道是指通过银行进行各种货币收支转移的方向和途径。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包括商品生产,又包括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是社会主义流通过程的基础,商品流通必然引起货币流通,正常的货币流通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因此,本章将主要阐述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货币流通以及资金融通。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一、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特点、地位及作用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它表现为货币与商品交换位臵,让渡商品使用价值,实现商品价值,最终使商品从生产领域经过商品流通过程进入消费领域。

社会主义性质的商品流通具有以下特点:1、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体现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单位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以及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社会主义互利互助关系。

2、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以促进生产发展,从而满足人们的需要为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在让渡商品使用价值的同时,也要实现商品价值,其中包括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即盈利,而且要使盈利最大化。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处于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地位,它对社会主义再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其功能特点来看,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地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状况是否正常的“指示器”。

据。

其次,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生产过程的“调节器”。

构相结合的水平上。

最后,社会主义商品流通还构成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现实要素,发挥必不可少的作用。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地位决定了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第一,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沟通国民经济各部门经济联系的纽带。

第二,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社会主义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第三,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不断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必要环节。

第四,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积累资金。

第五,商品流通还可以推动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二、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形式(一)生产资料商品流通的形式在原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受“生产资料不是商品”观念的影响,我国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生产资料流通,而只有国家对生产资料实物的有计划的分配与调拨,我们可把它叫做行政性的物资调拨。

马克思第四五章习题

马克思第四五章习题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B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2、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D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3、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 )A、具体劳动B、剩余劳动C、商品的生产形式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4、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所以( D )A、价格和价值始终一致B、价格和价值始终不一致C、价格和货币的价值无关D、价格和货币的价值有关5、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A )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B、交换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C、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6、在一只羊= 一把石斧中( B )A、石斧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同时又是一般等价物B、羊处于等价形式,是一般等价物C、石斧处于等价形式,是个别等价物D、羊处于相对价值形式,是个别等价物7、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的根源是( D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B、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C、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8、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能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的职能的是( B )A、流通手段B、贮藏手段C、支付手段D、世界货币9、“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中的“钱”所充当的职能是( C )A、支付手段B、价值尺度C、流通手段D、贮藏手段10、通常所说的“物以稀为贵”应理解为(D)A、商品稀少价值就大B、使用价值决定价值C、价值决定使用价值D、供求关系影响商品的价格11、纸币代替金属货币进行流通是基于货币(B )A、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可以用想象的货币B、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是在瞬间充当交换媒介C、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可以暂时不用现实的货币D、执行贮藏手段职能时,可以暂时退出流通12、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C )A、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理论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理论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D、剩余价值理论13、在一切社会中,社会财富都是由( C )A、价值构成的B、货币构成的C、使用价值构成的D、资本14、在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中,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一系列商品表现出来,其价值形式是指( B )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C、一般的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15、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是( B )A、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B、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D、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16、执行价值尺度的货币需要( C )A、实实在在的货币B、足值的货币C、想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D、不足值的货币17、两种商品能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C )A、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B、都有一定的使用价值C、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D、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18、某肉食加工厂与某养猪大户签订合同,约定以现行市场价格加上一定的价格预期涨幅购买该养猪大户饲养的优良种猪,并于一年后结付所有款项。

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名词解释

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名词解释

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名词解释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过程。

它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其中生产处于主导地位。

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1.生产过程生产过程是指劳动者使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出新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它是剩余价值被剥削的过程。

2.流通过程流通过程是指劳动者将其所生产的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即商品销售。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流通过程不仅包含着货币资本形态变化,还包括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过程。

3.分配过程分配过程是指剩余价值如何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分割,它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的另一方面,也是剩余价值实现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资本主义的分配包括利润、利息和地租等,是利润、利息和地租的形成及实现的体系。

4.交换过程交换过程是指不同的使用价值或商品之间等价交换的一种形式,即不同的劳动消耗在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上得到相应的补偿。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在商品流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交换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换得以完成。

5.消费过程消费过程是指使用和消耗物质产品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过程。

它既包括个人消费也包括生产消费,而以个人消费为主导地位。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的分配决定着生产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6.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也是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只有资本家占有资本并利用它进行生产才能实现价值的增殖。

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特征。

7.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是指剩余价值在流通中通过市场销售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

这一过程也是剩余价值的增值过程,它反映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质。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资本与剩余价值)【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资本与剩余价值)【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1.简述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异同。

答:(1)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相同点它们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

在流通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同样有商品和货币的对立,而在每一个流通过程中都同样有三个当事人,即买者、卖者和又买又卖者。

(1)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不同点①流通形式不同。

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起点和终点都采取货币的形式;而资本流通的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货币只是商品交换过程的媒介。

②经济内容不同。

商品流通表现为价值量相等的两种不同商品相交换,是“为买而卖”,交换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自己消费的使用价值,这就规定了商品流通的运动是极其有限的;相反,资本流通表现为资本家拿出货币购买商品,是为了下一步卖掉商品重新收回货币,是“为卖而买”,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

③流通限度不同。

商品流通是以使用价值为目的,其运动的终点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进入消费,因而运动停止;而资本流通的目的就在于价值额增值,资本对这一目的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它的运动必须是连续的、周而复始的。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怎样解决的?答:(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为G W G'——。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流通中商品实行等价交换,交换的结果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然而资本总公式表明,资本流通的结果实际发生了货币增殖,产生了剩余价值。

(2)解决资本总公式的先决条件①在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所有商品都按照价值实行等价交换,剩余价值根本无从产生。

在不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如果资本家都贱买贵卖,互相欺诈,其结果是他作为卖者在商品提价时赚的钱又会在作为买者时多支付出去。

这样互相抵消,剩余价值的普遍存在也无从说明。

即使有的资本家善于经营,只是贱买贵卖,那也只能改变商品总价值在不同资本家集团之间的分配,丝毫不能增加整个资本家阶级所占有的货币财富。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2012.12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2012.12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B.社会生产方式 C.揭示社会生产力发展变化的规律 D.生产资料所有制2.生产资料是指()A.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之和 B. 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之和 C.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和 D.劳动资料和劳动手段之和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主要理论来源是()A.空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D.重商主义理论4.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A.劳动对像B.劳动资料C.劳动者D.生产资料5.下列生产资料中属于劳动资料的是()A.原料B. 燃料C.辅助材料D.机器设备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A.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C.研究生产关系 D.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7.生产关系的基础性内容是() A.产品分配关系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C.生产资料所有制D.劳动者的生产能力8.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9.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的环节是()A.交换B.生产C.分配D.消费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生产力中实体性要素有()A.科学技术B.劳动者C.生产管理D.劳动资料E.劳动对象2.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A.生产是起点B. 消费是终点C. 分配和交换是中间环节D.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E. 分配、交换和消费反作用于生产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E.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4.资本主义农场的劳动资料包括()A.土地B.种子C.农业机械D.仓库E.生产工具三、问答题1.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p2-42.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什么?p6-83.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见讲义4.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

1.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的?答:商品交换内在矛盾的发展导致了货币的出现,而货币在一定条件下则转变成资本。

资本最初是以货币形式出现的,但是货币不是资本。

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 —G—W),其中,货币是单纯作为流通媒介存在的;资本流通公式:货币—商品—货币(G —W—G’),其中,资本家买进商品的目的是为了重新获得货币。

这两种流通,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每一阶段都有商品和货币的交换,但形式和目的上的区别是明显的。

从形式上看,商品流通是先卖后买,处在公式两端的两种商品的价值量是相等的,货币存在的目的是满足不同生产者之间交换使用价值,商品流通的使命在于使不同的商品完成交换。

而资本流通在形式上市先卖后买,目的是要得到增值的价值。

当资本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货币就转化为资本了。

公式中的G’=G+△G,△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马克思把它称为剩余价值。

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了价值增值,这时资本已经不是普通的货币,而是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

所以,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G—W—G’这个公式反映了所以资本最一般的运动形式,对一切形式的资本都适用。

而且,这一公式体现了资本的本质属性——增值性。

因此,马克思称其为资本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表明,资本在运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的增值,但从形式上看,其与价值规律是相矛盾的。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

如此,资本流通中产生的价值增值就同价值规律的要求不相符。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在资本总公式中,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

但是剩余价值是不可能从流通中产生的。

在商品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同样,价值增值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可见,商品生产者在流通领域之外,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触,也不能使价值增值。

因此,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第一章名词解释:1.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实体性要素。

2.生产资料: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资料。

3.生产方式 :是指人类社会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

它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所构成。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4.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它包括三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它方面。

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

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

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

5.经济规律 : 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简答题: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它们既矛盾又统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它想适应。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建立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为它服务。

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要求改变上层建筑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的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保护和发展的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3.经济规律的分布:一切社会经济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若干社会经济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所占支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

第二章名词解释:1.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最大量、最简单的经济细胞。

资本论复习题完整版

资本论复习题完整版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

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一个商品可能是最复杂的劳动的产品,但是它的价值使它与简单劳动的产品相等,因而本身只表示一定量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区分是相对的。

在一定条件下的复杂劳动,在另外条件下可能就是简单劳动。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 P121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其来源仍然是该企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动机,通过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相对剩余价值又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P270设备在使用或闲置过程中均会发生磨损,磨损有两种形式: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

有形磨损又称实物磨损,是指设备在使用或闲置的过程在所发生的实体上的磨损或损失。

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的价值损失,又叫精神损耗。

根据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造成的不同影响,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生产完全同类的劳动资料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造成了原有的固定资本价值的下降;另一种则是由于出现了更为低廉的替代品,从而引起了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损。

级差地租Ⅰ与级差地租Ⅱ:P510级差地租是等量资本投资于等面积的不同等级的土地上所产生的利润不相同,因而所支付地租也就不同,这样的差别地租就是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又可分为因土地肥力和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I和因投资的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 P73商品流通是指商品或服务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 货币流通是指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在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连续不断的收支运动. 货币流通实质上商品流通的实现形式和表现形式,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和实质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大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大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1.色诺芬的《经济论》一书,是人类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第一本经济学著作。

2.法国的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安·德·荣克莱田出版一部名为《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3.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

4.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为什么?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生产。

原因:(1)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生存,人类社会才能发展。

(2)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5.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6.经济形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如何?(1)区别:经济形式是指与生产力的某个发展阶段相联系,并由该阶段生产力性质决定的人们经济活动的交往形式。

经济制度是指国家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关系等基本经济关系所作的制度规定。

经济体制是国家组织、管理和调控社会经济活动的具体形式。

(2)联系:经济体制以经济制度为基础,反映着经济形式的内在要求,并促进着经济制度基本目标的实现。

7.社会生产关系的分类。

(1)一类是反映特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关系。

(2)另一类是那些不反映特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关系。

8.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实质是什么?揭示客观经济规律并运用对规律的科学认识为人民大众谋利益。

9.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揭示生产关系运动的规律性。

=>生产关系就是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就是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第二章1.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1)区别:(01)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即物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

使用价值的质与量都是不一样的。

(02)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或者说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1、要了解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首先弄清楚什么叫资本总公式。

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而资本的流通形式是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

而在W—G—W 循环中,开始是一种商品,结果是另一种商品,后者退出流通转入消费,这一循环的最终目的是消费,是满足需要,是使用价值。

相反,G—W—G循环是从货币出发,又返回成货币,这一循环的动机和决定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也就是说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将货币出卖换回货币的过程,交换的目的就是再次获得货币。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货币购买者仅仅是为了获取等量的货币,而没有实现价值增值,这个运动就毫无意义。

因此,资本家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这个过程完整形式是G—W—G’其中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G。

这个增值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

这个公式中前后货币是不同的量,预付一定的货币经过一个流通的过程收获更多的货币。

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一个剩余价值或者说增值了。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论》提到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意思是形式上资本总公式和商品经济的规律是对立的,因为按照商品经济的规律,在商品流通中,商品是按照它的价值进行等价交换的,在交换中价值只发生形式的变换,并不发生价值量的改变,不会出现价值的增值。

例如我从甲手中购买商品再把商品卖给乙,先买后卖,这对简单商品流通在次序上是颠倒了,但对甲和乙来说,不论是简单商品流通还是货币流通,都是以单纯的买者和卖者出现。

同时,资本家也是以单纯的货币所有者和商品所有者相对立的。

可见,买和卖单纯的次序颠倒,并没有越出简单商品流通领域,不能说明价值为什么增值。

但实际上在商品流通中商品的价值确实增值了,这种等价交换与价值发生增值之间的矛盾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货币银行学》答案

《货币银行学》答案

《货币银行学》答案《货币银行学》答案简答题简答题1、如何认识货币的本质?、如何认识货币的本质?答:答: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首先是商品。

货币首先是商品。

货币首先是商品。

它它与其他商品一样,与其他商品一样,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统一体: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统一体: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统一体:同时货币又不是普通商同时货币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特殊商品。

货币与其他商品的区别是:(1)货币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商品价值的材料,具有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具有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具有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成为一般的交成为一般的交换手段;(2)货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和一般的使用价值,即货币的使用价值二重化了。

使用价值二重化了。

2、简述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简述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答:答: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1)确定货币材料:(2)规定货币单位;(3)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4)对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的规定;(5)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6)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规定。

定。

3、简述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的关系?、简述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的关系?答:答: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商业信用先于银行信用出现,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首先,银行信用克服了在信用规模上的局限性;了在信用规模上的局限性;其次,其次,银行信用克服了在信用方向上的局限性;再次,银行信用克服了在信用期限上的局限性。

因此,银行信用无论在规模上、范围上,还是在期限上都大大超过了商业信用,成为现代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

4、简述利率变化的影响?、简述利率变化的影响?答:答:马克思主义的利率决定理论是从利息的本质出发,认为利息是货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出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息的这种质的规定性决定了它利息的这种质的规定性决定了它的量的规定性。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产生.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产生.
而且能创造出比 他自身价值更大 的价值。
劳动力 成为商品是 货币转化为 资本的前提。

价值




使用价值
劳动力价格 工资
三、资本及其特性
资本一般
就是一切资本所共有的、 本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 性就是资本能够在运动中 保存自己并实现自我增殖 的属性。
资本一般
资本的增值性 资本的垫支性 资本的运动性

产 过 程
价值 形成 过程
抽象 劳动
形成
使用价值 旧价值
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超过一定点而被延长了的价 值形成过程。资本家绝对不会只让工人劳动6小时,而 会把劳动时间延长到6小时以上,假如延长到12小时, 就会发生价值增殖。
20斤棉花价值40元 劳动力的价值为10元 劳动资料的价值10元 共预付资本价值60元
决定
A
生产和 再生产
= 的
A 所花

费的生 活资料

的价值
A的价值
维护劳动者本人生活所必需的 生活资料的价值 维持劳动者家属子女生活所必 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A的价值
由生产和再生
产A 所花费的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还包含着历史 的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 商品
价值
不仅能创造
出使用A本价身的值价值,
目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大家 在掌握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 进一步掌握剩余价值理论,认 清资本、剩余价值的一般属性 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从而深 刻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实质。
主要内容:一、货币向资本的转化 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三、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四、资本主义的工资
教学重点: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剩余价 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 2、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商品价值量的大小,不是由某个 生产者所花费的个别劳 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即社会平均 劳动 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问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 生产条件 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 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 的劳动时间。”(第1卷第52页)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 和货币”
总论
•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以一般商品生产为对象,以劳动 创造价值为 中心思想,分析了商品到货币的转化,为研 究资本和剩余价值打下了基 础。这一篇揭示了研究资本 主义生产过程的理论基础和历史前提。
• (一)对象——一般商品 •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以商品生产为对象。这里所研究
• 怎样理解Biblioteka 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呢?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 指:劳动 资料是正常的一般的;原材料具有正常的品质;原 材料和劳动资料的消耗 也是正常合理的。
• 怎样理解社会平均劳动呢?社会平均劳动是指:简单平均 劳动,复杂 劳动要还原为简单劳动;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 每个生产者技术水平大体 相等;平均的劳动强度,也就是 劳动内含量是大体一致的。
• (四)方法——矛盾分析法
• 马克思在第一篇中所运用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 主要是矛盾分析法以及由抽象到具体、由简单到 复杂、由分析到综合等科学方法。例 如,对商品 内在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 劳动、私人劳 动和社会劳动、物的人格化和人格 的物化——的分析是矛盾分析法的典 范。在价值 形式的研究中,由简单价值形式到扩大价值形式, 再到一般价 值形式,最后到货币形式的分析,是 简单到复杂、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 法相结合的 典范。在商品的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以及在价 值形式中,我 们还可以看到马克思如何先把矛盾 双方分开来解剖、然后再把双方综合 起来考察的, 这是分析和综合辩证结合的典范。

马克思流通理论

马克思流通理论

马克思流通理论一、马克思的流通理论马克思关于流通的论述是极其丰富和详尽的,他从流通的一般概念开始对资木主义的商品流通进行剖析,详细论述了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深入分析了主要流通业的特点,并具体提出了如何提高流通效率的途径,所有这此内容都是极具逻辑性和科学性的。

主要理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流通概念马克思在第一卷第三章中详细解释了其所谓的流通概念。

马克思指出,流通是指产品从生产领域到最终到达消费者之间所必须经过的一系列过程,流通存在的条件是社会分工。

他把流通界定为“交换的一定要素,或者也是从交换总体上看的交换”1。

生产与流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是生产对流通起到决定的作用,流通是为生产服务的,但是流通对生产又起着反作用,尤其是在买方经济的条件下,其反作用更是强大。

流通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它是社会分工的结果。

流通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它是社会分工的结果。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流通也在不断发展。

从时间上说,流通的形式有:物物交换形式、商品流通形式、资本流通形式,分别是前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社会流通的发展形式。

从内容上讲,马克思是从三种意义上来研究流通的,即商品流通、货币流通和资本流通。

2.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五章和第十章分析了流通时间的问题。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领域停留的时间是它的生产时间,资本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是它的流通时间”2。

马克思认为,资本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称为流通时间,由商品转化为货币的时间和货币转化为商品的时间这两个部分组成。

马克思认为,“流通时间的延长和缩短,对于生产时间的缩短或延长,或者说,对于一定量资本作为生产资本执行职能的规模的缩小或扩大,起了一种消极限制的作用。

”3同时,资本的流通时间也会限制它的价值增值过程。

因此,为了提高资本的效率应尽量缩短流通时间。

在对流通费用的研究中,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六章中做了具体的阐述,他指出,他将流通费用分为纯粹的流通费用,保管费用和运输费用。

流通经济学复习资料

流通经济学复习资料

流通经济学导论一、马克思经济思想中的流通理论评析1、马克思的流通思想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二卷。

马克思的流通概念主要包括三个含义,即商品流通、货币流通和资本流通。

商品流通主要是指先卖后买。

马克思曾对商品流通这样定义:“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这全部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

他强调了商品流通时一系列无休止的社会性交换行为。

货币流通不过是商品流通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即总是伴随着商品流通的产生,并随着商品流通停止而停止。

资本流通即货币作为流通的起点首先转化为商品,然后商品再转化为货币。

(1)马克思的流通理论主要在以下三个流通公式中体现,即总资本流通公式、小流通公式和大流通公式(2)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分析的历史进步性表现在以下方面:(a)马克思经济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是商品,而商品是以交换为前提的,区别商品与产品的唯一特征是交换,从而将交换、流通摆上了经济问题的核心问题。

(b)马克思研究的商品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于商品流通,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具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经济形势”,商品流通反映的是微观主体之间交互活动的总体,从宏观角度探讨商品经济,无疑应更多地探讨商品流通问题。

(c)资本流通是发达的商品流通。

从简单商品流通W-G-W,到发达的商品流通G-W-G`,流通的形式和本质都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核心是,由简单的商品流通中对使用价值的追逐转化为发达的商品流通中最价值增值的追逐。

(d)资本主义的根本弊病在于商品流通不能实现,正是由于资本主义条件下流通无法实现,马克思才从根本上提出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质疑,流通经济理论才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特征。

马克思的商品流通理论至少在以下两点上是有现实意义的:第一,流通方式决定于生产方式,商品流通是商品生产方式或市场经济体制决定的唯一解,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物的流通也必然采取商品流通方式,而且进入流通的商品不仅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而且还包括劳动力、信息、资本、技术等等生产要素;第二,商品流通的两个前提条件是商品所有者“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以及“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地意志”,因此,要进行商品流通,首先必须有一个完善的产权制度,以创造出不同的“商品所有者”,其次,每一商品所有者必须认真考虑对方的需求,也就是商品所有者至少要做到“利己不损人”。

资本论——精选推荐

资本论——精选推荐

资本论序⾔跋1.怎样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的?(资料)2. 怎样理解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演变?3. 怎样理解《资本论》研究的科学抽象⽅法?第⼀章商品1.为什么说劳动⼆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笔记本)2.商品价值的质和量。

(资料P1)3.为什么说简单价值形式包含⼀切价值形式的秘密?(资料P2)4.为什么说商品拜物教是商品⽣产关系的必然产物?(1)“⼈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

”这是说⼈类的劳动表现为商品的价值,这就使⼈难以认识清楚。

(2)“⽤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类劳动⼒的耗费,取得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的形式”这就是说,⽣产产品的劳动量表现为商品的价值量。

(3)劳动的那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产者的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

”这就是说,⽣产者⼈与⼈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表现为商品的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现象掩盖了本质,因⽽产⽣了神秘性。

所以,商品的神秘性在于⼈们在商品形式⾯前,把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看成物的⾃然属性,把⼈的关系看成物的关系。

因此,商品拜物教是商品⽣产关系的必然产物。

5.如何理解商品⼆因素的⽭盾来⾃劳动⼆重性的⽭盾,归根到底来源于私⼈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盾?6.如何理解“货币天然是⾦银、⾦银天然不是货币“?(资料P2)抽象劳动:⼀般⼈类劳动的耗费具体劳动:具体劳动⼒的耗费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1、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关系。

(笔记本)2、劳动⼒商品的价值与使⽤价值。

(资料P3)3、为什么说劳动⼒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资料P2)4、如何理解“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不能不从流通中产⽣;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产⽣。

”⼀、流通过程不能产⽣剩余价值,因此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

1、流通中若是等价交换,不能产⽣剩余价值。

等价交换只是流通次序的颠倒,不会产⽣剩余价值;交换中使⽤价值的不同也不会产⽣剩余价值;商品价值形式的变化也不会产⽣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第四章

政治经济学-第四章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
A 、等价交换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B、不等价交换也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资本又离不开流通”:货币不进入流通进行买卖活动不会增殖
。矛盾解决: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2.03.2022
11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要分析价值增殖 究竟发生在哪里?价值增殖必然发生在G-W阶 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 殊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 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更大的 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而劳动 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7元) 劳动力 价值
(3元)
具 创造使用价值

劳 动
转移生产资料旧价值 (24元)
抽 象
创造新价值
劳动力价值 (3元)
劳 动
(6元)
剩余价值 (3元)
资本 主义 生产 过程
(30元)
22.03.2022
28
我们可以将生产过程产出的商品价值表示为: W=C+V+M
C—不变资本,用于购置生产资料的资本; V—可变资本,用于购置劳动力的资本;
= 预付资本价值 + 剩余价值
22.03.2022
25
假定:纺纱工人每天工作12小时,纺10公斤纱。棉花价格:2元/公 斤;消耗棉花10公斤,总价值为20元;机器消耗价值4元。
———————————————————
棉纱中的生产资料总价值 = 20 + 4 = 24 元
假定:12小时新创造价值
= 6元
预 生产资料 付 价值
资 (24元)

劳动

第二章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第二章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1、简单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区别
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流通形式是:
商品(W)—货币(G)—商品(W) 作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
货币(G)—商品(W)—货币(G)
资本流通的完整形式应是:G — W — G′。这 里G′= G +△G。△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额, 称为剩余价值(m)。
G — W — G′称为资本总公式。
劳动力商品的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 它与其它商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劳动力在使用过程 中能够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 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 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 值增殖过程。
2、劳动力与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劳动力是存在于人体中的劳动能力, 劳动则是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或 支出。劳动力的存在以健康人的生存为 条件,而劳动的实现则必须以生产资料 与劳动力相结合为条件。
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使用所创 造出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 。
3、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的 价值或价格。但是 ,工资在现象上却又 表现为了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高劳动生产率 使该商品价值

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量降低
竞争和资本转 整个社会
劳动力 必要劳
移引起整个社 → 商品价值 → 价值降 → 动时间 →
会劳动生产率 量降低

缩短
的提高
资本家普遍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 生产作为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 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手段虽然 不同,但其结果和本质是一致的。即它 们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 了剩余价值量,提高剩余价值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流通、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关系
一、三者定义:
1、货币流通: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不断运动就是货币流通。

2、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

3、资本流通:以商品为媒介的货币发生了增殖的流通,叫资本流通。

二、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关系:
1、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并为商品流通服务;
2、货币流通的规模和速度也是由商品流通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的;
3、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反映。

三、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关系:
(一)、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联系:
1、都是买和卖两阶段的统一;
2、在买和卖过程中都有货币和商品相对立;
3、有三个当事人:买者、卖者、又买又卖者。

(二)、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
1、形式不同:买卖顺序不同;起点、终点不同;媒介物不同。

2、内容不同:商品流通为不同使用价值相交换,资本流通为货币增殖而交换。

3、目的不同:商品流通是为获得需要的使用价值,资本流通则为获得更多货币。

4、界限不同:商品流通是有限性流通,资本流通是无限性流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