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体育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作为培养体育教育人才的重要环节,其改革和完善对于提升体育教育质量、适应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识别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际体育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
本文首先对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内涵进行界定,明确其构成要素和功能定位。
随后,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梳理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历史演变,总结现行课程体系的特点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分析国际上先进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提炼其成功经验,为我国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参考。
本文的核心部分是对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建议。
这些建议包括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增加跨学科课程,提升教师素质,以及建立动态的课程更新机制。
每一项建议都基于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旨在解决当前课程体系中的实际问题,推动体育教育专业的持续发展。
本文对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路径和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已成为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众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形成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
从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来看,学者们普遍认为,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适应时代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
随着全民健身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体育教育领域的不断拓展,传统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必须对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以提高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在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改革应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体育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华东师范大学
绪论单元测试1.20 世纪 50 年代初,__________ 成为我国体育教育“三基”(即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掌握)指导思想形成的基础()。
A:《体育理论》B:《苏联体育教育理论》C:《十年制小学体育教材》D:《中学体育教材》答案:B2.2003年,教育部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明确规定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
A:“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B:“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教学论”C:“学校体育学”和“运动训练学”D:“体育教学论”和“运动训练学”答案:B3.2018 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体育学类本科专业采用“3 + X”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模式。
就体育教育专业而言,三门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哪些()?A:体育课程与教学论B:学校体育学C:运动生理学D: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答案:ABD4.“学校体育学”课程更加强调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注重哪些方式相结合()?A:学生自评与互评B:终结性评价C:教师评价D:过程性评价答案:BD5.1992 年,国家教委组织编写《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十一门课程基本要求》,标志着“学校体育学”正式成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
()A:对B:错答案:A第一章测试1.明确将“培养具有体育素养的人”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的是()。
A:《国际体育教育、体育活动和体育运动宪章》B:《幼儿体育素养框架》C:《小学体育素养框架》D:《K-12体育教育国家标准》答案:D2.毛泽东针对旧中国遗留下的学生健康问题,先后两次致信给原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并做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指示,是在()。
A:1950年和1951年B:1952年和1953年C:1949年和1950年D:1951年和1952年答案:A3.2017年美国实施了“综合性学校体育活动计划” (Comprehensive School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 CSPAP),其主要内容包括()。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北京体育大学教务处
专业代码:04020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从2012年起执行)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扎实的体育教育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能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体育教学、课余体育锻炼、学校运动训练与竞赛工作,并可承担体育科学研究和体育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二、基本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作为体育教师所必备的运动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科研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所需的教育科学、运动科学、心理科学、社会科学和运动项目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教学训练中所必需的讲解、示范、保护帮助、分析纠正错误、组织、制订相关文件的技能与方法;3.具有体育教师所必备的教学、训练、竞赛、科研、学校体育管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4.熟悉国家有关学校体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学校体育工作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6.具有一定的批判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7.专项技能达到二级运动员等级标准或二级运动员水平。
三、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一)主干学科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
(二)主要课程体育概论、教育学、学校体育学概论、体育教学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教育心理学、运动项目教学训练实践与理论等。
四、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军事训练、毕业论文、教育实习、创新实践活动(教学技能实践、说课、创新创业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公益活动或志愿服务)等。
五、修业年限、学分和授予学位(一)修业年限四年。
(二)学分140学分。
(三)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六、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类型、学时和学分分配、开课时间、课外实践安排等见表1。
七、课外实践要求(一)毕业论文/设计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评审通过、修改通过者,准予获得4学分。
论文评审不通过者,不予获得学分。
允许在毕业后1年之内对论文进行修改,修改后论文评审通过者,准予获得4学分。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实施情况研究
问题 探 讨
鞠
j
墒 幕
口 朱礼金
摘要 :从我 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现状 、教 学管理的可操作性和 学生的 实际情况来看,2 0 0 4年 俭 国
普 通高等 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 方案》 的实施存在诸 多问题 ,本文就课程方案的 欠缺和不足进行
新方案把培养 目标定位于培养 “ 具有现代教育观念 、良 好 的科学素养 和职业道德 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能 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 的教学、训 练、竞赛工作 ,并能从事学 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 、学校体育管理 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 工作的多能一专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 ” 。从概念上理解 , 培养 目标既体现 了社会对体育人 才的素质要求 ,也拓宽了学 生未来 的就业渠道 ,但 从教育的过程理解该 目标定 位则 有过 高之嫌。 目标 引领 内容 ,内容作用 于 目标 的实现。体育教育专业 把学生培养成不仅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 、教学 、训 练和竞赛 工作的合格师资 ,而且 能从事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管理 工作 者 ,为此 ,新课程方案 中设置 了足够的课 程和学 时 ,从 而保 证了这些 目标的实现。另外 ,社会体育指导工作也是体育教 育 ( 广义 上的体育教育)的重要组 成部分 ,在教学 过程 中 , 注意对学 生的社会体 育指导 能力 的培 养也是 有必要 的 ,对 此 ,新课程方 案分方 向选修课 程 中也 有一定量 的课程 和学 时 ,使部分学生可 以达到这一培养 目标 。但是 ,要求普通高 校体育教育专业 的本科学生能够胜任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 这一 目标 ,笔者认为是定位太高了。从我 国 目前高等教育的 现状分析 ,本科教育属于大众 教育 ,是普及作为培养合格公 民基 本 素 质 和素 养 的教 育途 径 与 手段 ,是 为 社 会 培 养 实 用 人 才 ,并不是培养科研人员的教育 阶段 ;从 中小学体育教师工 作的性质分析 ,要求中小学体育教师在 了解国家相关政 策法
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通知
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教育委员会(已更名)•【公布日期】1991.06.27•【文号】教体厅[1991]15号•【施行日期】1991.06.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体育正文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通知(教体厅[1991]15号1991年6月27日)现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印发给你们。
该计划从1992年秋季开始施行,请结合各单位具体情况,做好实施的准备工作,并及时将有关情况和意见告我委学校体育卫生司。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一、培养目标本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从事体育教育和科研工作的中等学校体育教师。
具体要求如下: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逐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具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坚决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自觉地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
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掌握教育规律、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和从事体育活动时身心变化的规律以及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科学方法;能够从事体育教学,组织与指导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及竞赛工作,具有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并具有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的初步能力。
具有健全的体魄和良好的卫生习惯,成为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的楷模。
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时间安排4年8个学期。
各学期时间分配见表一。
三、课程设置(一)公共必修课(693学时)占总学时的23.15%。
1.政治理论课(240学时)占总学时的8%:中国革命史(68学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70学时)、马克思主义原理(72学时)、法律基础(30学时)。
2.教育理论课(105学时)占总学时的3.5%:心理学(54学时)、教育学(51学时)。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现代教育、健康理念,系统掌握体育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体育科学研究能力,能胜任学校体育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1.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和训练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和较强的体育教育教学能力,能够胜任学校体育工作。
2.掌握体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3.了解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前沿,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了解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掌握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4.掌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娴熟的运动技能;5.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撰写论文和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6.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7.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学制与学位标准学制为4年。
实行弹性修业年限,可在3-6年内完成。
本专业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四、学分要求本专业总学分为175学分。
五、课程设置(一)教学活动时间安排(二)课程结构六、教学计划总表注:主项提高课和副项提高课每位学生只能在每一项中任选一类课,且主项提高和副项提高课不能为同一类课。
七、课程简介161500101 运动解剖学 72学时 4学分主要内容:细胞和细胞间质、基本组织、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神经系统、感受器、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骨(附肢骨、中轴骨、体育运动对骨的影响);关节(上肢关节、下肢关节、体育运动对关节的影响);骨骼肌(运动上肢的作用肌、运动下肢的作用肌、运动脊柱和胸廓的作用肌、体育运动对骨骼肌的影响);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一)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二)掌握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体育锻炼、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适应能力;(三)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四)掌握一门外国语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和运用计算机基本技能,并达到规定的大学英语四级等级和计算机二级等级的要求;(五)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较扎实的营养卫生知识,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和较好的心理素质;(六)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
三、专业课程及课时分配四年制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各类课程课内总学时为2600~2800,除公共课约720学时(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外,按1900~2100学时,110~125学分安排专业课程,每门课时可按下面的时数浮动±10%。
(一)必修课程(1126学时、63学分)1. 主干课程必修课程中主干课程总学时约846学时,总学分约47学分。
各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可根据下列所提供的7个领域自主地开设和组合各领域的课程。
课程名称参考学时参考学分体育人文社会学 126 7运动人体科学 162 9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144 8田径与户外运动 126 7球类与游戏 126 7体操与健美运动 90 5民族传统体育 72 42. 一般必修课程各院系可从下列课程中选择开设一般必修课4~5门(球类课程除篮球、排球、足球外),约280学时,16学分,亦可根据实际情况以其它课程设置置换其中的1~2门课程或可自主开设1~2门具有特色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北京体育大学教务处
专业代码:04020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从2012年起执行)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扎实的体育教育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能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体育教学、课余体育锻炼、学校运动训练与竞赛工作,并可承担体育科学研究和体育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二、基本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作为体育教师所必备的运动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科研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所需的教育科学、运动科学、心理科学、社会科学和运动项目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教学训练中所必需的讲解、示范、保护帮助、分析纠正错误、组织、制订相关文件的技能与方法;3.具有体育教师所必备的教学、训练、竞赛、科研、学校体育管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4.熟悉国家有关学校体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学校体育工作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6.具有一定的批判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7.专项技能达到二级运动员等级标准或二级运动员水平。
三、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一)主干学科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
(二)主要课程体育概论、教育学、学校体育学概论、体育教学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教育心理学、运动项目教学训练实践与理论等。
四、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军事训练、毕业论文、教育实习、创新实践活动(教学技能实践、说课、创新创业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公益活动或志愿服务)等。
五、修业年限、学分和授予学位(一)修业年限四年。
(二)学分140学分。
(三)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六、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类型、学时和学分分配、开课时间、课外实践安排等见表1。
七、课外实践要求(一)毕业论文/设计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评审通过、修改通过者,准予获得4学分。
论文评审不通过者,不予获得学分。
允许在毕业后1年之内对论文进行修改,修改后论文评审通过者,准予获得4学分。
大学体育》课程标准本科
《大学体育》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大学体育课程类别:公共课适用专业:本科各专业一、课程性质大学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公共课程,是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理念(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徐盛自主学习和坚持终身锻炼的前提。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
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办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0910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规范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规范(送审稿)为加强高等学校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和新兴专业的建设工作,树立以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为核心的质量观,整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订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规范。
本规范既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提供基本的指导性专业建设标准,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合理的评估和监督机制,依法实施专业评估的重要依据。
一、体育教育专业发展概况(一)发展历程体育教育专业从诞生、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
培养了大批体育教师和其他体育人才,为我国教育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追溯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历程,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该章程要求各级学堂必须开设体育课程,拉开了我国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序幕。
1906年,针对当时体育教师的需求状况,清廷学部通令全国各省,于省城师范学堂“设五个月卒业之体操专修科,授以体操、游戏、教育、生理、教授等法,名额百人,以养成小学体操教习。
”标志着我国以培训体育教师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教育专业由此萌发。
随着学校体育的发展、竞赛活动的增多和女子体育的兴起,体育专业教育有了更大的社会需求和发展空间。
1919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在《关于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均设体育专修科与体育讲习会训令》中,要求各高等师范学校“均宜斟酌情形量为筹设。
并……于设立研究科时特置体育研究科。
”此后,体育专业教育渐成规模。
在培养目标上,师范学校体育科以造就小学体育教员为目的;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系)则培养中等学校以上体育师资。
在课程设置上,必修课与选修课并存,课程内容包括普通基础课程、教育课程、体育专业课程等。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背景下,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具有统一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设置等要求。
在培养目标上,20世纪50年代对体育专业办学提出的要求是:为国家培养中等学校的体育师资,适当培养一批教练员和体育干部。
1963年教育部《体育专业专业计划草案》明确指出:必须全面扎实地学好并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中等学校体育教学和开展群众活动、业余训练的需要。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范文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一)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二)掌握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体育锻炼、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适应能力;(三)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四)掌握一门外国语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和运用计算机基本技能,并达到规定的大学英语四级等级和计算机二级等级的要求;(五)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较扎实的营养卫生知识,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和较好的心理素质;(六)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
三、专业课程及课时分配四年制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各类课程课内总学时为2600~2800,除公共课约720学时(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外,按1900~2100学时,110~125学分安排专业课程,每门课时可按下面的时数浮动±10%。
(一)必修课程(1126学时、63学分)1. 主干课程必修课程中主干课程总学时约846学时,总学分约47学分。
各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可根据下列所提供的7个领域自主地开设和组合各领域的课程。
课程名称参考学时参考学分体育人文社会学 126 7运动人体科学 162 9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144 8田径与户外运动 126 7球类与游戏 126 7体操与健美运动 90 5民族传统体育 72 42. 一般必修课程各院系可从下列课程中选择开设一般必修课4~5门(球类课程除篮球、排球、足球外),约280学时,16学分,亦可根据实际情况以其他课程设置置换其中的1~2门课程或可自主开设1~2门具有特色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教体艺[2003]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我部专门组织课题组,对国内外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深入的分析论证,根据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起草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
现将经广泛征求意见和经我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后修订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和《课程方案》说明印发给你们,并决定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含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体育院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中施行。
希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高校,加强对施行工作的领导,对《课程方案》施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总结经验,认真研究解决,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及时告我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本通知转发给本地区设有体育教育专业点的所有普通高等学校。
教育部二○○三年六月十九日附件: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doc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说明.doc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二、培养规格(一)领会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实践解读与分析
革人手, 促进教学管理体制从学年学分制过渡到完全学分制。 的 内 容有明 确限 定, 但是既 没有 分配学时, 也没 有给出相 应的 学 课程 设置内 容的变化主要 体现 在: 1 . 将必修课划分为主干 课程 分, 这容易 造 成在实际 中 实践 性环节的 设置 与完成流于 形式、 操 和一 般必 修课程; 2 . 在选 修课中 分为 分方向 选修( 限 选) 和 任意 选 修; 3 . 单独列出 实 践性环节; 4 . 不具 体规定各项课程内 容必 需开 设的 课程门 数, 而 是通 过学时、 学分或建 议开设的门 数来控 制课 程门 数总 量。 5 . 《 课程 方案》 中 列举了 许多 可以 选择开 设的 课程。 这 些变 化不仅 为体 育教育 本科 专业适应 社会与时代的 发展给出
育 教育 人 才。 l 1 ’
2 研究方法
本文 采用 文献 资 料法、 专 家 访谈法、 比 较法、 逻辑分 析法、 数 理统 计法, 对 《 课 程方 案》 的内 容进 行了 分析, 归 纳各高等院 校专
业 课程开 设过 程中 实际 遇到 和出 现的 问 题, 并 提出 相 应的 建 议。
3 专业课程 设置内 容分析
3 . 1培 养目 标分 析 课程 是教 学的主要内 容, 也是培养目 标得以实现的依托。 专业 课程的设置是围 绕培养目 标的完成而制订与开设的。 因
r 社会 实践
实践 性 环 节{ 教 育实 践
从图1 中 可以 看到: 《 课程方 案》 在课程内 容体系设置上较 能胜 任学 校体 育教育、 教学、 训练和竞赛工作, 并能 从事学校体 往几 次的 课程 方案 修订 有较大 地变化, 其基 本特点是: 增大学 育科 学研究、 学校 体育管理及社会体 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 以
体育类专业学分制本科培养方案
体育类专业学分制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总体培养目标:我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试点按专业大类招生培养,实施“宽口径、厚基础、大平台”的专业教育,培养思想素质好、学科基础知识宽厚、专业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学生应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胜任各类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经营开发、体育教学与训练、俱乐部管理和体育航模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本专业培养掌握社会体育专业要求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接受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体育科学研究、体育经营管理、运动康复、体育休闲、航模制作的实际工作能力。
能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经营开发、咨询指导、竞赛裁判或体育航模制作、研发等方面从事具体的各项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应具有以下素质、知识和能力:1、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理想、事业心和责任感,理论联系实际、实干创新的精神和勤奋、团结协作的品质与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2、掌握社会体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经营开发、健身指导和初、中级航空模型的制作工艺能力;3、掌握体育锻炼、健身、训练与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4、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7、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达到大学生健康体质标准;8、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二)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本专业培养掌握体育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能在中小学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学训练、业余体育训练、竞赛组织、竞赛裁判等工作或体育航空模型科技活动指导等实际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理性思考
(. 1赣南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 ; 江西理 工大学 离退休管理处 , 2 . 江西 赣州
摘
310 ) 400
要: 通过对< 全国普通 高等 学校体育教育本科 专业课程方案> 的分析 , 认为该方案 关于培养 目标 、 n 培养 A ' -
规格 、 课程设置 的规定 , 能较好地适应 当前 中小学体 育课 程改革 t4 求, 同时存在 目标 定位过 高, n 培养规 格  ̄t 但 - A ' - 定得过死 , 干课程的弹性过大 、 主 学时偏 少等不足. 在此基础上 , 出几点建议. 提
业生能胜任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 , 甚至作为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 , 似乎显得要求过高.
普通高校体育教 育专业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 业应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 , 热爱体育教育事业 , 具有宽厚并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科
关键词 : 普通 高校 ; 育教 育; 程方案 ; 程设 置 体 课 课 中图分类号 :6 8 3 G 5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4— 3 2 2 0 0 -0 1 o 10 8 3 (06)3 13一 3
随着 教育部 中小 学《 育与健康 课程标 准 》 体 的颁 布实施 , 中小 学体 育 课 程更 名 为 《 育 与健 康 课 程 》 并 体 ,
到的 目 ; 标 再次, 方案要求体育教育本科毕业生能够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 , 这是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客 观要 求 . 当前 , 民健 身运 动 已然 兴起 , 全 群众体 育要广 泛深人 、 持久 有效 地开展 , 需要 大批 的社会 体 育工作 者 ,
迫切需要体育锻炼的指导者 , 因此, 培养 目 标要求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能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也是必 要的, 也充分体现了当代体育工作者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课程方案》 但《 要求普通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 以下简称《 全 ( 课程方案》 . ) 纵观《 课程方案》 笔者认 , 为, 该方案能较好地适应基础教育《 体育与健康课程》 改革的需要 , 符合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人 才的要求 , 同时存在些不足之处 , 但 本文试图对《 课程方案》 进行分析讨论 , 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课程方案实施问题及对策
文 章编 号 :07— 95 2 0 )6— 15— 4 10 2 8 (0 8 0 02 0
普 通 高 校体 育教 育本 科 课 程 方 案 实 施 问题 及 对 策
刘 少英
(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 湖南 吉首 4 60 ) 10 0
摘
要: 实践证 明, 全 国普通 高等 学校体 育教 育本科 专业课 程方案5 20 在 实施过程 中存在培养 目标 的“ ” 《 5 04) ( 度 难以把
第2 9卷
第6 期
吉首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Ju a o i o nvrt N trl c neE io ) o r l f s uU i sy( a a Si c dt n n Jh ei u e i
Vo .2 No 1 9 .6 N0 .2 o v 08
20 0 8年 1 1月
学生体 育科研 能力 的培 养 , 放在研 究 生教育 阶段进行 . 主要
( )培养 目标不够切合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实际. 3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体育认识 的不
断深入 , 体育功 能及 内容在不 断扩大 . 普通高 校体 育教育 本科专 业 的教育 不 可能 在 4a内把 所 有 的体 育 知
20 03年 6月, 教育部办公厅正式下发了“ 教育部关于印发《 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 全 方案》 的通知” 以下简称< o 课程方案》 , ( <0 24 ) 要求从 20 04年新学期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 ( 含综合大 学、 师范院校 、 体育 院校) 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统一施行. 20 课程方案》 {0 4 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工作的 根本 依据 , 坚持 正确 的培 养 目标 和 培养规 格 , 证 教学 质 量 和维 护 正 常教 学 秩 序 的法 规性 文 件 . 方 案 是 保 该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 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教体艺[2003]7号)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我部专门组织课题组,对国内外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深入的分析论证,根据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起草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
现将经广泛征求意见和经我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后修订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和《课程方案》说明印发给你们,并决定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含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体育院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中施行。
希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高校,加强对施行工作的领导,对《课程方案》施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总结经验,认真研究解决,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及时告我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本通知转发给本地区设有体育教育专业点的所有普通高等学校。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二、培养规格(一)领会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三)了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四)掌握一门外国语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运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达到大学英语四级等级和计算机二级等级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一)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二)掌握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体育锻炼、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适应能力;
(三)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四)掌握一门外国语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和运用计算机基本技能,并达到规定的大学英语四级等级和计算机二级等级的要求;
(五)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较扎实的营养卫生知识,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和较好的心理素质;
(六)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
三、专业课程及课时分配
四年制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各类课程课内总学时为2600~2800,除公共课约720学时(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外,按1900~2100学时,110~125学分安排
专业课程,每门课时可按下面的时数浮动±10%。
(一)必修课程(1126学时、63学分)
1. 主干课程
必修课程中主干课程总学时约846学时,总学分约47学分。
各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可根据下列所提供的7个领域自主地开设和组合各领域的课程。
课程名称参考学时参考学分
体育人文社会学 126 7
运动人体科学 162 9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144 8
田径与户外运动 126 7
球类与游戏 126 7
体操与健美运动 90 5
民族传统体育 72 4
2. 一般必修课程
各院系可从下列课程中选择开设一般必修课4~5门(球类课程除篮球、排球、足球外),约280学时,16学分,亦可根据实际情况以其他课程设置置换其中的1~2门课程或可自主开设1~2门具有特色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课程名称参考学时参考学分
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导论 72 4
体育统计学 54 3
武术教学理论与实践 216 12
艺术体操教学理论与实践 216 12
副项提高课(10门)
课程名称参考学时参考学分田径 54 3
篮球 54 3
软式排球 54 3
足球 54 3
体操 54 3
武术 54 3
艺术体操(Ⅱ) 54 3
地域性运动项目(Ⅱ) 54 3
健美操 54 3
舞蹈 54 3
乒乓球(网球、羽毛球等) 54 3 (2)体育教学训练方向(19门)
课程名称参考学时参考学分运动生理学 32 2 运动心理学 32 2
体育绘图 32 2
学校体育思想史 32 2
运动竞赛学 32 2
体育游戏 32 2
人体遗传学基础 16 1
运动选材学 32 2
运动训练学(Ⅱ) 32 2
体育教育学 32 2
体育场地与设施 16 1
运动生物力学 32 2
运动生物化学 32 2
体育文献检索 16 1
体育教学设计 32 2
体育学习原理 16 1
体育哲学 16 1
比较体育 32 2 (3)社会体育方向(17门)
课程名称参考学时参考学分
休闲体育 32 2 传统健身理论与方法 32 2 健身锻炼方法与评定 32 2 运动环境与健康 16 1 社区体育指导 32 2 体育管理学 32 2 体育营销学 32 2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 16 1 职工体育组织与管理 32 2 体育经济学 32 2 体育公关学 32 2 体育法学 32 2 体育国际公共关系 32 2 体育伦理学 32 2 体育广告 16 1 体育新闻 16 1 (4)体育保健康复方向(15门)
课程名称参考学时参考学分
安全防护与急救处理 32 2 体育保健学 32 2 学校卫生学 32 2 健康教育学 32 2 运动免疫学 16 1 运动创伤学 32 2 运动营养学 32 2 体育康复学 32 2 康复心理学 32 2 残障体育 32 2 保健推拿 32 2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 16 1 心理健康与咨询 16 1 运动处方理论与应用 32 2 大学生心理卫生 32 2 (5)民族传统体育方向(4门,各校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课程)课程名称参考学时参考学分民族传统体育概论 32 2 民族传统体育基本技术 32 2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规程 16 1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 32 2 2. 任意选修课
学生选修此类课程应不少于350学时,22学分。
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专业任意选修课程和跨专业任意选修课,建议开设的部分专业选修课程如下:
(1)学科选修(25门)
民间传统体育,体育法规与管理,体育人才学,体育摄影,体育市场营销,康乐设施经营与管理,现代商业体育,体育竞赛裁判,运动损伤与预防,推拿学,护理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练员实践,学校体育卫生,体育科学文献选读,专业外语,学校体育器材制作与维修,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体育美学,体育欣赏,应用写作,运动禁药,团体操创编理论与实践,体育舞蹈与音乐,体育学术讲座。
(2)术科选修(29门)
健美运动,地掷球,气排球,沙滩排球,橄榄球,保龄球,棒(垒)球,门球,毽球,手球,桌球,台球,医疗体操,太极拳,防身术,保健气功,拳击,散打,摔跤,跆拳道,击剑,轮滑,定向运动,技巧,举重,滑冰,登山,露营,野外生存。
(三)实践性环节:入学教育、军训、劳动教育、社会调查(实践)、教育实践(10~12周,见习1~2周、实习8~10周)、毕业论文、学术活动、就业指导、毕业教育。
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