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全套教案导学案2.5《杜甫诗三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人教版高中语文全套教案导学案2.5《杜甫诗三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学习重点与难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和讨论。

【知识链接】1、诗人生平: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少陵野老,杜少陵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这条主线。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2、背景介绍:《秋兴·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作者在夔州。

作者在夔州的一两年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除《登高》和《八阵图》等单首诗外,还有许多组诗,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

此时期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人教版必修三第五课《杜甫诗三首》 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三第五课《杜甫诗三首》 导学案(含答案)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 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 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 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 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渚( )
萧萧( )下
繁霜鬓( )
潦( )倒
浊( )酒杯
萧( )森
孤舟一系( ) 砧( )
壑( ) 朔漠( )
青冢( )
省( )
载( )
探究案
1. 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
2. 《咏怀古迹》(其三)一诗“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3.《登高》诗中的“艰难”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第五课《杜甫诗三首》 导学案
目标导学
1.了解近体诗的相关常识和杜甫的身世经历; 2.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 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预习案
知识链接
作者作品
一、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 1.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受
咏怀古迹(其三) 诗题《咏怀古迹》,显然杜甫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 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 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 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 故乡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2020高考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居家学习网课导学案附答案文言知识归纳

2020高考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居家学习网课导学案附答案文言知识归纳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不含课后作业)【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学会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及通过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3.掌握诗中的借景抒情、用典、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

4.背诵默写三首诗。

【文学常识】1.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

诗有古体、近体之分。

唐人把当时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

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唐代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

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

五律、七律的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2.作者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10年。

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杜工部集》。

3.学前了解。

《秋兴八首》【写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九年级下语文导学案杜甫诗三首及答案

九年级下语文导学案杜甫诗三首及答案

九年级下语文导学案杜甫诗三首及答案九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杜甫诗三首》复习执笔:审核:学案编号:使用人:一、《望岳》中考题集锦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3.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4、"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5、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6、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整体形象____,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__诗人的感受_ 。

7、本诗的主旨是什么?诗人早年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远大抱负8、首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齐鲁青未了”既写出了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又写出了泰山的秀美。

二、《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忧围伤时、念家悲己(意思对即可,2分)5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2分)示例一:“破”字用得好。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晨读在线】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1分)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5分)【答案】(1)D(2)D (3)答案示例: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

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

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

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教你一招】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论世即要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了解诗歌的特殊性: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35岁前读书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自主学习】1、意象:玉露、枫树、巫山、巫峡。

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

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树,反而在萧索中见到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

作用: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

2、由景生情,抒发感慨。

“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

“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3、雄伟壮丽的图景。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作用: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这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4、借事抒情——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怨恨。

5、风、天、猿、渚、沙、鸟。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心与心寒。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使人感到孤独痛苦。

6、描写了凄楚苍凉而又雄浑开阔刚健的意境。

“落木萧萧”有生命短暂、壮志未酬之感,“不尽长江”使人感到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杜甫诗三首》训练案答案【夯实基础】1.A 2.C 3.C 4.C 5.D “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不当,应为“故园之思被孤舟系在了江边” 6.B 全诗的主题是对王昭君的命运表示同情的同时谴责统治阶级的,因此不可能有歌颂之意。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教案一、教课目的:1.认识近体诗的有关知识和杜甫的出身经历;2.掌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感情的有机联系||,品尝作品触景感怀、情形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觉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悟诗人感时伤世 ||,伤时感事的爱国情怀||。

二、阅读指导:(一)对于古体诗与近体诗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 ||,此诗始于唐朝 ||。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 ||,把产生于唐从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

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 ||。

每首诗不拘字数 ||,不求对仗 ||,不讲究平仄和押韵 ||,节奏也较自由 ||。

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朝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

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 ||,地点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朝从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

格律严实 ||,故名||。

发源于南北朝 ||,成熟于唐初 ||。

八句 ||,分五言、七言两体 ||,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中 ||,凡两句相当 ||,称为一“联”||。

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律诗一定切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往常要求押平声 ||,且一韵究竟 ||。

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一定对仗||。

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

所谓“失粘”||,应当是指邻句不相粘——“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同样||,而邻句则是指下一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

与“失粘”近似的规则 ||,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二)平生及写作背景杜甫( 712— 770)||,字子美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 ||。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

杜甫诗三⾸导学案及答案【学习⽬标】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感受诗⼈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3、背诵这三⾸诗,体会其风格。

【重点难点】重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难点:鉴赏咏史诗的⼀般⽅法。

【使⽤说明与学法指导】3课时;诵读法、讨论法、⽐较法。

【教你⼀招】怎样读懂⼀⾸诗?⾸先必须要知⼈论世。

所谓的知⼈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平,了解作品⽣成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

诗歌是⽤最简练的语⾔来表达内⼼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说“⼀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学习】⼀、作者介绍(把你搜集到的关于杜甫的信息写在下⾯空⽩处,课上交流,并做好如下填空。

)杜甫,我国⽂学史上伟⼤的诗⼈。

其作品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世称为“”。

在诗歌艺术上,他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形成了特有的“”的风格。

后⼈专称其为“”。

(现实主义,诗史,沉郁顿挫,诗圣)杜甫(712——770),字⼦美,⽣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杜审⾔的孙⼦。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称少陵野⽼,世称杜少陵。

三⼗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门,困顿了⼗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年(七五九),他弃官西⾏,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部员外郎,故⼜有杜⼯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年,出峡。

漂泊鄂、湘⼀带,贫病⽽卒。

杜甫⽣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暗、⼈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忧国忧民,⼈格⾼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熟读诗歌并给下⾯的⿊体字注⾳:万壑()渚清()千载()王嫱()青冢()朔漠()省识()环珮()暮砧()群⼭万壑()潦倒()霜鬓()【合作探究】《秋兴⼋⾸》(其⼀)1、这⾸诗中描写景物的句⼦,各都表达了诗⼈怎样的情怀?⾸联写秋风,写枫叶凋零、秋⽓肃杀,寄寓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完整word版)《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

(完整word版)《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

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1、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咏怀古迹》(其三)(背景介绍):《咏怀古迹》是作者于唐代大历元年(77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共五首,夔州和三峡一带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系国家之感。

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1、“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2、《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补充: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弄清史实)2、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第二课时《登高》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晨读在线】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1分)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5分)【答案】(1)D(2)D (3)答案示例: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

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

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

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教你一招】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论世即要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了解诗歌的特殊性: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35岁前读书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

1、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个意象,极为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天高,反衬出人的渺小,孤单哀猿,烘托出悲凉飞鸟,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寻找失散的鸟群诗人借六种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气氛,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

2、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很宏大的气势逼显出个人的渺小。

3、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离乡万里之悲,身处暮年之悲,客居异乡之悲,体弱多病之悲,常年漂泊之悲,肃杀秋景之悲,孤苦无依之悲,高迥凄凉之悲。

1.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写秋景“玉露(白露)”“枫树林”“气萧森”点明秋兴之依托,因秋景而起兴,感怀颔联“江间”指代巫峡,“塞上”借边塞指代京城一带“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点明作者身在巫峡,心想京城,由近及远排比类推,气势十分雄壮“波浪”在下而说“兼天”,“风云”在天而说接地,用相反相成的语句,极力描绘了秋季阴暗萧森之景,衬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

2.思念故乡。

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 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五《杜甫诗三首》学习指导学案【学习目标】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难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知识链接】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着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

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

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杜甫“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学习流程】一、预习导学(自主学习:熟读诗篇,达到通顺流畅,节奏准确)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二、学习研讨(合作探究)(一)望岳1、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

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2、朗读诗歌,探究:(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2)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二)春望1、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唐都长安也被叛军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

756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得知这一消息后,只身前去投奔,被叛军掳至长安,被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第二年(757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此时,因为战乱,昔日繁华的都城,却已被叛军抢掠一空,践踏得破败不堪,满目荒凉。

想起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看到破碎衰败的祖国,诗人杜甫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2、朗读诗歌,探究:(1)诗中哪几联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2)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3)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诗句是那两句请对这两句进行赏析。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应怎样理解(5)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三)石壕吏朗读诗歌,合作探究(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2)老妇“致词”一段可分几层层意是什么(3)为什么差吏抓丁要利用夜间呢(4)《石壕吏》体裁是什么本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事件是什么(5)《石壕吏》一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6)老妇人对战争的态度怎样三、学习检测《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岱宗夫如何()(2)齐鲁青未了()(3)造化钟神秀()(4)会当凌绝顶()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3、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 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 _______。

4、《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____ __ ____而______ ____,时间是从_______ _至______ __,并由__ ______遥想将来的___ _____。

5、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南岳()和西岳()(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_____ __的。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____ ____,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_____ 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 _____,___ _____。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7、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8、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 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 _ 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 _____ _____________。

9、根据诗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能用原句回答的尽量用原句。

(1)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一句预示着有一场灾难降临(2)这里的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3)那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老妇哭啼的情景(4)老夫致词说了那些家事诗人是怎么知道的(5)老妇被带走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拓展延伸】根据下面一位初中生的写作片段,将《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发挥想象与联想,注意记叙文的写作要求。

……杜甫草堂“杜先生,看着这破烂不堪的茅屋,您心里一定不好受吧。

”“是啊,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难彻,还有安史之乱,我的心凉透了。

”“可是,即便如此,您还为天下所有的读书人呐喊,真令人佩服啊!”“大家都是苦命人,苦难让我一人独自承担,让他人享受快乐,不是很好吗”胸襟真宽广啊!杜诗圣!自家茅屋被吹,却不为自己着想,抓住瞬间,说出了天下百姓的共同心声,真是一位好心人啊!……(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

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sāng)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课后反思】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25 杜甫诗三首(答案)【学习流程】一、预习导学(自主学习:熟读诗篇,达到通顺流畅,节奏准确)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二、学习研讨(合作探究)(一)望岳2、朗读诗歌,探究:(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览众山小)。

(2)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割”字用的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的人生顶峰、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这首诗热情的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二)春望2、朗读诗歌,探究:(1)诗中哪几联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3)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诗句是那两句请对这两句进行赏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应怎样理解诗人因为忧愁而经常“搔”头,使满头白发越来越短少,稀疏得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

诗人者一年仅45岁,其苍老之态如此,可见他忧国、伤时、思家之切。

(5)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

(三)石壕吏朗读诗歌,合作探究(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对偶;“小吏大声呼喝多么凶恶!老妇人哭哭啼啼多么痛苦!”这两句描写真切地表现了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也表现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老妇“致词”一段可分几层层意是什么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人诉说三个儿子的境况,说明这一家人已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人诉说家中的现状。

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人自请应役。

(3)为什么差吏抓丁要利用夜间呢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常有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二是表明官吏捉人手段狠毒,在人们入睡的时候来个突然袭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