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认识历史真相的途径—读《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素材

合集下载

历史三调读后感

历史三调读后感

《历史三调》读后感《历史三调》副标题为“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从此书的标题来看,作者用三个片段来构成全书,其中事件和神话部分,作者企图重新认识义和团,这场发生在清朝末年的农民起义。

“经历”在书中占有的比例最大;从作者的自我期待——“对义和团事件进行简明扼要但可信度高的叙述”可见作者想尽量还原历史。

作者柯文为美国的第二代汉学家,西方人写中国历史与中国人本身人写自己的历史有很大的不同,东西方写史的差异,研究历史的角度,有时甚至得出的结论都有很大的差异。

一般而言外国学者关于历史的写作更多的是带着问题意识而去研究,中国古代写史,一方面是纪实的要求,另一方面很重要的一点是为一定的政治目的而服务或宣传其政权的合法性,或以史来进行思想控制、宣传正统思想。

我想这只是由于中国史官一般而言为政府服务而造成的,并且政府在文化领域一般控制较严而造成的。

可以说与《天朝的崩溃》、《王氏之死》等文类似,《历史三调》也是一本以叙写某一个时期,某一个微小的历史事件为切入点,然后去探视整个宏观与历史环境,就是所谓的“大历史观”的著作,而与第一部的不同之处在于,《天朝的崩溃》企图用大量的史料来描写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同时描绘出当时的清朝状况,所引用的史料具有很大的真实性,并且大部分都是可信的史料。

《王氏之死》在引用资料时还加入很多个人猜想和揣测同时引用的史料中有小说这一文学资料,一般而言是很少作为史料而引用的。

《历史三调》花费大量的笔墨介绍了义和团这种降神附体仪式所导致的结果,他们用宗教的方式来安慰自己,克服自身的恐惧,让个人通过仪式来让自己刀枪不入,这种愚昧的认识得到作者的彻底否认。

在这些百姓中,期中又以妇女的地位最为悲惨,他们被视为肮脏的、附魔的、会导致法术失效的妖孽而或被禁止出门,或遭到无情的驱逐,更常常是无理由被残杀的对象。

每当义和团作战失败,其领袖经常归咎于父女,认为女人尤其是不洁的女人是导致法术失效战斗失败的“罪魁祸首”。

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作者:李增增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07期“1934年6月,柯文教授出生于美国纽约。

1953年入芝加哥大学接受本科教育,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John K.Fairbank)教授和史华兹(Benjamin I.Sehwartz)教授,开始致力于中国思想史和中西关系史研究,先后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1962年至1965年,先后在密歇根大学和安默斯特学院任教。

1965年到麻州韦尔斯利学院任亚洲研究和历史学教授,兼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

”柯文在1984年出版的《在中国发现历史》在美国和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国中心观”是对“冲击——回应”模式的反思。

柯文的另一力作——《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以“义和团”作为路径来认识历史,所用资料都是比较平常的史料,但作者对“义和团”的研究却颇有新意,其对事件、经历和神话的历史的探讨给我们展示了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一)我们该如何看待历史的“神话”历史是什么?或许在兰克提出客观主义史学之前,人们普遍相信历史学家笔下的叙述就是历史。

然而在后现代主义质疑兰克客观主义史学之时,人们又开始质疑历史就是“真实”的过去。

当这些讨论日臻成熟以后,一些很有影响力的著作便诞生了。

柯文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将历史分为三种:事件、经历和神话,我们所了解的义和团运动,是历史学家重塑的过去,还是人们经历的事件,抑或是被各个神话的当下?我们可以发现,义和团运动并不是作者研究的目的,而是对象,是他认知历史的路径。

“历史三调”的三个内涵并非泾渭分明,他们有很多交集,而且一直或多或少的存在以往的历史著述中。

就其中的“神话”而言,由来已久。

“鉴往知来”一直是我们对历史的普遍认同,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也是本着“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的,司马光《资治通鉴》更是如此。

认知历史的三重维度及相关思考——读《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

认知历史的三重维度及相关思考——读《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

最 大 限度 地 挖掘事 件所 具备 的内涵 。
( 二) 从 经历 维 度 出发 认 知历史 从 经历 维度 认知 历史 是指 历史 事件 的直 接参 与者 或者 亲历 者从 个人感 觉 出发对 于历 史 面貌作 出的
自我判 断 和认识 。柯 文认 为完 全恢 复人 们经 历历 史 的本 来 面 目是不 可 能 的 , 一是 因为 只有 一 部 分 人 的
该 书不仅 仅局 限 于对 义和 团运动 概 况的梳 理 , 更是 一 部 历 史哲 学、 史学理 论 著 作 , 体现 着
鲜 明的 写作特 点 , 蕴含 着丰 富的 史学思 想 。今 天再 度 管窥这பைடு நூலகம்样一部 史学著作 , 仍 然具有 现
实启 迪 价 值 。
关键 词 : 柯文 ; 《 历 史三 调 》 ; 历 史 哲 学
第 2 9卷 / 第 2期/
认知历史的三重维度及相关思考
读《 历 史三调 : 作 为事 件 、 经历 和神 话 的 义和 团》
石 超
(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学 院 ,上 海 2 0 0 2 4 1 )
摘要: 柯 文是 美国著名 的 中国 学家 , 其 所著《 历 史三调 : 作 为事 件 、 经 历和 神 话 的 义和 团》 一书, 以义和 团为 考察 中心 , 为 我 们提 供 了认 知 历 史 的 三重 维度 : 事件、 经历 和 神 话 。
史认 知路 径 的描述 为我们 呈现 了新 的历 史认 知视 角 。同 时 , 该 书 写作 方 面 除 了具 有史 学 书 籍所 具 有 的
共 同特点 外 , 还 展现 了一 些令 人眼前 一亮 的内容 。《 历 史三 调 》 中所 体 现 的对 于 历 史哲 学 的 思 考也 带 给

《历史三调》读后感范文

《历史三调》读后感范文

《历史三调》读后感范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与神话的义与团》不是一本新书,出版于1997年,有两个中文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分别于20xx年与20xx年出版过。

由于“读书岛”20xx年终分享会上有读者分享这本书,因此我先借来阅读。

读完照例写下一点体会。

《历史三调》的作者是美国历史学家柯文。

他是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的学生,被称之终结了以费正清为代表的美国汉学(或者曰“中国学”)的后来者,开创了“中国中心观”的美国汉学(或者曰“中国学”)研究的新时代。

读了这本《历史三调》,尽管不能全部赞同书中的观点,但却引发出我对神话与历史关系的思考。

正如书名所示,柯文在书中从3个方面对义与团运动进行了深入分析:“作为事件的义与团”告诉我们,任何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都连接着发生事件的原因与事件造成的后果。

历史正是由一桩桩大概偶然的事件串联起来的。

那些看起来彼此独立的小事件由此前各类因素催生,然后又对后来的历史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义与团运动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历史事件。

“作为经历的义与团”则指出,各色人等对义与团的经历五花八门,比如干旱,比如降神附体,比如法术,比如谣言。

这些经历虽说常常带有主观色彩,存在很多矛盾之处,也受后世各类环境因素的干扰,但总体却真实可信,丰富了历史的细节。

把所有这些经历串联起来,我们足以感知真实的义与团,既不丑化,也不美化;足以认识义与团运动关于现代中国历史的意义。

“作为神话的义与团”阐述了神话关于历史的影响。

从义与团运动发生的当时到现在,关于义与团的各类各样的神话传说不断产生,不断演化。

义与团先后被当作新文化运动、反帝国主义、文化大革命的先驱,不断推高。

相反,全盘否定义与团的“反神话”也一直兴盛不衰。

从事件、经历、神话三个方面来重新认识义与团,当然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客观地认清神话与历史之间的关系。

这是我读《历史三调》得出的最重要的启示。

神话本就是历史的重要构成部分。

《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读后感

《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读后感

《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读后感近期刚读了柯文的《历史三调》一书,柯文写作《历史三调》的主要目的在于“考察与历史撰述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义和团只是这项工作的陪衬”,但他也希望该书“能够引起那些关注义和团运动本身及中国人在20世纪纪念该运动的方式的中国专家的兴趣。

”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把该书归为关于历史书写的理论著作,至于对义和团历史的探究只不过是作者为了解说的方便而选取的一个例证。

柯文认为,“历史学家重塑历史的工作与另外两条…认知‟历史的路径——经历和神话——是格格不入的。

对普通人而言,这两条路径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 因此,柯文在《历史三调》中对义和团运动这段历史的书写分作三部分,即事件、经历和神话。

一、事件在这一部分里,柯文以历史学家的身份来书写义和团运动。

作为历史学家,柯文对作为事件的义和团的叙述相对于经历和神话两部分来说所用笔墨是最少的。

可见他的重点也不在此,他并非要向人们展示义和团运动的整个历史过程。

因此他只是简略地叙述了义和团运动的起源、高速发展阶段、经历的国际化。

其中所用资料亦多是来自他人的研究性著作或是大陆方面出版的有关义和团的文献,并无特别之处。

作为三调的这一调估计作者本人也不企望它能奏出精彩华章来。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分析义和团高速发展的原因时提出1898年冬季以来殃及华北地区的干旱是促成的原因之一,并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他指出饥荒和饥荒造成的恐慌情绪使人们易于相信某些人对现实问题的宗教解释:“不下雨是由于神发了怒,神发怒是由于基督教和其他洋物成泛滥之势”。

二、经历这一部分在全书中所占比重最大,是作者重点着墨之处,也是三调中最精彩的部分。

柯文在这部分里力图从事件的经历者的角度来再现他们经历之事:干旱、降身附体、法术、谣言和死亡等,书写历史参与者的经历。

这与我们从前习见的历史书写方式大为不同。

过去的经历者和历史学家感受过去的方式也不同。

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与历史学家和神话制造者在动机意识上也不同:“历史学家的目的是了解和解释历史,神话制造者则从历史中吸取能量,为现实的政治或宣传目的服务,为深层次的心理基础造势。

《历史三调》读后感

《历史三调》读后感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呢?我是第一眼被它的名字所吸引,当时并不知道全名,就误以为这是一种文艺的说法,然后就打算读这本书。

后来读了书的内容柯文的《历史三调》所写的并不仅仅是研究义和团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作者借义和团来阐释史学思考和史学理论,通过义和团为例向人们解说探寻历史真相的三条不同途径,即历史的三调:事件、经历和神话。

①事件是历史学家们对历史事件的一种特殊的解读,是历史学家在对已知结果的情况下的一种马后炮式的重建与分析。

他们往往以求真、寻找规律为鹄的,企图恢复真正的历史场面。

②经历是当事人的回忆或记录。

每个人在事件中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人对同一事件的解读也是不同的,可能随着情绪、生活经历和政治等的变化而变化。

经历者为保持记忆的连贯性也在塑造自己的那段经历。

③神话是因为政治和现实的需要。

人们出于某些现实目的,对许多历史事件往往抽取某些片面,通过夸张和变形,赋予了特殊的历史意义,做出或褒或贬的价值判断。

在这里真实不是最主要的,为我所用是其着力所在。

当然为了保证宣传的效果,他们也照顾历史的真实,但这仅仅是手段而已。

一、内容分析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作为事件的义和团运动”,是柯文以历史学家的身份叙述了“义和团起义”这个史实,以叙事为主,目的不仅在于说明义和团本身,而在于说明义和团与其前后历史事件的关系。

但全书的重点并不在此,作者并非要向人们叙述整个义和团的事件过程,而只是简略地叙述了义和团的起源、义和团高速发展阶段、义和团经历的国际化等。

其中所用的资料大多是来自他人的研究性著作,主要运用的是二手资料。

如周锡瑞的《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或是中国大陆出版的有关义和团的资料。

第二部分“作为经历的义和团”,这一部分在全书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也是《历史三调》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

柯文在这部分里探讨了在义和团事件的不同阶段中,直接的参加者——外国传教士、清朝官员、华北农民、中国知识分子等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这些人不知他们是否能从这场劫难中逃生,而且他们脑子里,事先也没有该事件的全影,因此,他们对自己遭遇的理解和史学家们反观、回溯的解释有着非常根本的差别。

《历史三调》读后感

《历史三调》读后感

历史三调柯文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所写的并不仅仅是研究义和团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作者借义和团来阐释史学思考和史学理论,通过义和团为例向人们解说探寻历史真相的三条不同途径,即历史的三调:事件、经历和神话。

①事件是历史学家们对历史事件的一种特殊的解读,是历史学家在对已知结果的情况下的一种马后炮式的重建与分析。

他们往往以求真、寻找规律为鹄的,企图恢复真正的历史场面。

②经历是当事人的回忆或记录。

每个人在事件中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人对同一事件的解读也是不同的,可能随着情绪、生活经历和政治等的变化而变化。

经历者为保持记忆的连贯性也在塑造自己的那段经历。

③神话是因为政治和现实的需要。

人们出于某些现实目的,对许多历史事件往往抽取某些片面,通过夸张和变形,赋予了特殊的历史意义,做出或褒或贬的价值判断。

在这里真实不是最主要的,为我所用是其着力所在。

当然为了保证宣传的效果,他们也照顾历史的真实,但这仅仅是手段而已。

一、内容分析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作为事件的义和团运动”,是柯文以历史学家的身份叙述了“义和团起义”这个史实,以叙事为主,目的不仅在于说明义和团本身,而在于说明义和团与其前后历史事件的关系。

但全书的重点并不在此,作者并非要向人们叙述整个义和团的事件过程,而只是简略地叙述了义和团的起源、义和团高速发展阶段、义和团经历的国际化等。

其中所用的资料大多是来自他人的研究性著作,主要运用的是二手资料。

如周锡瑞的《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或是中国大陆出版的有关义和团的资料。

第二部分“作为经历的义和团”,这一部分在全书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也是《历史三调》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

柯文在这部分里探讨了在义和团事件的不同阶段中,直接的参加者——外国传教士、清朝官员、华北农民、中国知识分子等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这些人不知他们是否能从这场劫难中逃生,而且他们脑子里,事先也没有该事件的全影,因此,他们对自己遭遇的理解和史学家们反观、回溯的解释有着非常根本的差别。

《历史三调》读后感解析

《历史三调》读后感解析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呢?我是第一眼被它的名字所吸引,当时并不知道全名,就误以为这是一种文艺的说法,然后就打算读这本书。

后来读了书的内容柯文的《历史三调》所写的并不仅仅是研究义和团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作者借义和团来阐释史学思考和史学理论,通过义和团为例向人们解说探寻历史真相的三条不同途径,即历史的三调:事件、经历和神话。

①事件是历史学家们对历史事件的一种特殊的解读,是历史学家在对已知结果的情况下的一种马后炮式的重建与分析。

他们往往以求真、寻找规律为鹄的,企图恢复真正的历史场面。

②经历是当事人的回忆或记录。

每个人在事件中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人对同一事件的解读也是不同的,可能随着情绪、生活经历和政治等的变化而变化。

经历者为保持记忆的连贯性也在塑造自己的那段经历。

③神话是因为政治和现实的需要。

人们出于某些现实目的,对许多历史事件往往抽取某些片面,通过夸张和变形,赋予了特殊的历史意义,做出或褒或贬的价值判断。

在这里真实不是最主要的,为我所用是其着力所在。

当然为了保证宣传的效果,他们也照顾历史的真实,但这仅仅是手段而已。

一、内容分析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作为事件的义和团运动”,是柯文以历史学家的身份叙述了“义和团起义”这个史实,以叙事为主,目的不仅在于说明义和团本身,而在于说明义和团与其前后历史事件的关系。

但全书的重点并不在此,作者并非要向人们叙述整个义和团的事件过程,而只是简略地叙述了义和团的起源、义和团高速发展阶段、义和团经历的国际化等。

其中所用的资料大多是来自他人的研究性著作,主要运用的是二手资料。

如周锡瑞的《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或是中国大陆出版的有关义和团的资料。

第二部分“作为经历的义和团”,这一部分在全书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也是《历史三调》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

柯文在这部分里探讨了在义和团事件的不同阶段中,直接的参加者——外国传教士、清朝官员、华北农民、中国知识分子等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这些人不知他们是否能从这场劫难中逃生,而且他们脑子里,事先也没有该事件的全影,因此,他们对自己遭遇的理解和史学家们反观、回溯的解释有着非常根本的差别。

读《历史三调有感》

读《历史三调有感》

读《历史三调有感》读《历史三调》之感历史是对过去的解释,而事实是错综复杂的。

这是作者柯文在文中提到的一句话,但是这句话对于我们认识当前所了解的历史和更加清晰的认清没有发掘出来的历史具有极大的意义。

历史具有解释的功能,在我们的认知成长经历过程中,我们认知我们的历史,特别是我们国家的历史更多的是基于电视以及课本以及种种宣传和历史遗迹等的参观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历史的看法都是基于史学家或者一些其他学者的对于过去的解释。

历史是对于过去的解释,我们现在所认识到的基本上是条例化、明晰化的历史。

我们认识到的历史是一条不断的线、一张不断的网,历史对过去的解释尽可能的将我们的所知网起来,经过各式各样的线网络起来。

但是这样所认知的历史对于我们认识客观的历史事实以及某一特定的事件其实是有害的。

第一,我们在将种种历史事件网络起来的时候很可能夸大或者是缩小某一事件的影响。

第二,我们在认知某一历史事件的时候往往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以及种种思想背景应用于这一历史事件上,虽然这样有利于国家的思想统一以及对历史的共同认同的产生,但是,无疑,这将使我们无法更加客观的还原清楚我们所认知的历史。

义和团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其是否完全具有扶清灭洋的性质我们似乎无法简单的进行界定,我们可以根据其中的起因、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以及最终的结果各个层面结合起来进行界定。

在我们熟知的义和团运动中,其是遭受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扰造成的种种压迫以及民不聊生的社会事实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然而,我们却容易忽视义和团发生过程中当时的灾荒对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们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在认识的历史事件等等都是“在于事后认知和回推立论”这是G.R 埃尔顿讲到的。

我们容易产生的问题有一下一些。

一是错误地推定已成事实的结果的必然性,这里讲的主要是错误的将种种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而不是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我们认识历史事件,确实是应该正确的认识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世界的观点。

历史认知的路径及其限度读《历史三调作为事件 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历史认知的路径及其限度读《历史三调作为事件 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基本内容
体记忆和想象。这种认知路径的优势在于,它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人们对于历 史的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然而,这种路径也存在一定的限度。由于神话往往具 有高度的抽象性和象征性,它可能远离了历史事件的真相,甚至完全背离了真实 的历史。
基本内容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历史认知的三种路径:作为事件、经历和 神话的义和团,各有其优势和限度。而真正的历史认知,应该是这三种路径的融 合与对话。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历史认知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质疑和 修正的过程。
基本内容
以避免在历史认知上出现片面或偏颇。让我们以《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 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为鉴,不断推动我们的历史认知向前发展!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在历史学领域中,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的认知,不同的学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 运用不同的理论进行解读,从而产生多种多样的观点。这一现象在《历史三调作 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本次演示中,我们 将围绕这本书展开讨论,逐步分析历史认知的路径及其限度。
认知历史的第三重维度:作为神 话的义和团
认知历史的第三重维度:作为神话的义和团
在作为神话的义和团中,易社强剖析了义和团运动在后世的形象与象征意义。 尽管义和团运动有其荒谬和局限性,但在一些人的眼中,它却成为了抵抗西方列 强的象征,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这种神话化的义和团在当今社会仍然具 有影响力,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政治象征。
四、结论:
义和团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既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也给我 们留下了宝贵的启示。首先,义和团展现了中国人民在面临外来侵略时的顽强抵 抗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他们的英勇斗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国家应如何捍卫主权 和尊严的历史借鉴。

历史三调读后感

历史三调读后感

历史三调读后感
《历史三调》是一部以历史为题材的作品,它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以及文化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的丰富多彩和深远影响。

首先,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叙述方式吸引了我。

它不仅关注历史的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还关注了历史中的小人物和普通人的生活。

通过这些人物的视角,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的细节和背景,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其次,这本书对历史的理解和诠释非常深刻。

它不仅关注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还关注了历史事件背后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因素。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深入剖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最后,这本书的语言优美、流畅,富有诗意和感染力。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些形象的描写不仅使历史更加生动有趣,还让读者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历史三调》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历史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诠释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的魅力和价值,也更加认识到了历史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

读《历史三调》体会

读《历史三调》体会

历史认知的路径——读《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作者柯文,1934年6月出生于美国纽约,1953年就读芝加哥大学本科,1955年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和史华慈教授,致力于中国思想史和中西关系史方面研究。

早起着手于传教士对近代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并于1966年著成《中国与基督教:传教运动与中国排外主义的发展,1860 - 1870年》一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基督教传教活动在中国的起源、历史和发展情况。

后来柯文教授开始思考并质疑美国汉学家在传统的“西方中心观”主导下对中国问题的研究,逐渐形成近代中国追求现代化的独特思考,在研究晚清早期维新人士王韬的改良思想后,于1974年著成《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革命》一书。

从70年代开始,他主要研究近代中国内部变革的真正动力,在反思二战后美国以西方为出发点对中国近代史的主流研究后,倡导以中国为出发点,探索中国社会的内部变化动力与形态结构,最终形成“中国中心观”这一个全新解读中国近代史的历史研究范式,并于1984年著成《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

《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成书于1997年,是为柯文教授的“中国中心观”的继续,本文从近代中国历史出发,通过义和团这这一个对当时和后续历史有重大烙印的历史事件的多角度描述,阐发其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

柯文教授这本《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的书,单从字面意思来看,好像是写义和团本身的专著,但实际上这本书并不仅仅是研究义和团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旨在阐述不同的主体对历史事件认知路径的不同,而本文恰恰是通过义和团为例向人们解说探寻历史真相的三条不同路径,即历史的三调:事件、经历和神话。

对于事件、经历和神话,作者分别给出了自己的定义。

所谓的事件既是记录下来的历史,具体来说就是历史学家在已知事件的结果前提下对历史事件的特殊的解读,以便达到恢复历史事件原来面貌的目的。

从《历史三调》谈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三种历史研究法

从《历史三调》谈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三种历史研究法

从《历史三调》谈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三种历史研究法作者:刘冰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0期摘要:《历史三调》并不是一部讲述义和团运动的普通历史读物,而是作者通过义和团运动这一个案例阐述史学研究方法的理论性著作。

研究历史有三把钥匙,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这三种方法有各自的研究主体,即历史学家、亲身经历者和神话制造者,他们采取的方法和研究的思路有所差异,当然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关键词:历史三调;义和团;神话[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2《历史三调》的作者在序言中说:“……我恳请对义和团事件有所了解的读者不要按照本书各部分的排列顺序来阅读,而是按照你们喜欢的任何顺序来阅读。

”阅读第一遍我是按照作者写作的顺序来的,即事件、经历和神话,在写之前我又按照经历、事件和神话的顺序读了一遍,感觉很新鲜特别,我们会惊讶于为什么同一件事能写出种不同的风格。

《历史三调》作者柯文,美国卫斯理学院亚洲研究教授。

1934年6月出生于美国纽约,1953年入芝加哥大学接受本科教育,1955年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和史华兹开始致力于中国思想史和中西关系史研究,先后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他提出“中国中心观”学说,即第一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来研究历史,并尽量采取内部的(中国的)而不是外部的(西方的)的准绳来决定中国哪些历史现象有历史重要性;第二把中国按横向分解为区域、省、州、县和城市,以展开区域性与地方性历史的研究;第三热情欢迎历史学及以外学科(主要为社会学科),不限于已成理论、方法与技巧,并力求把他们与历史分析结合起来。

此观点在这本书中也有很多体现。

一、作为事件的历史这个方法的主体一般是大多数的历史学家,是他们在已知条件下对历史的特殊解读。

历史学家们后来写关于各类历史事件的“故事”,他们知道事件的结果,这是他们的职业标志,对于整个历史有全方位的了解,他们的目标不仅是要解释时间本身,而且要解释它与之前和之后的历史进程的联系。

认识历史的三种角度及反思——读《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

认识历史的三种角度及反思——读《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

认识历史的三种角度及反思——读《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陈 颖(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9)【摘 要】 本文认为柯文的《历史三调》,从“事件”、“经历”、“神话”三个角度入手,以历史研究者、历史参与者、神话制造者三方视角对义和团事件进行考察,启发历史研究者与学习者多角度的认识历史,客观还原历史真相。

【关键词】 柯文;《历史三调》;事件;经历;神话保尔·柯文,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

1997年,柯文所著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以下简称《历史三调》)一书出版。

众所周知柯文是“中国中心观”的提出者,在本书中作者依然延续“中国中心观”的观点,并运用大量史料考察了分别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本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作为事件的义和团,以历史学家的角度阐述义和团运动的史实;第二部分讲述作为经历的义和团,以历史参与者的角度阐述当时各类人物的想法、感受和行为;第三部分讲述作为神话的义和团,以20世纪当时世人的角度阐述“神话化”的义和团。

一、以事件的角度认识历史什么是历史?什么是事件?仁者见仁,笔者认为历史不仅是“过去发生的一切”,也包括对往事的记录;事件则是客观发生的具体事务。

在《历史三调》中,以“事件”的角度认识历史,指以历史学家或历史研究者的角度去认识历史。

“历史学家的任务是求真”,想来这个观点是我们很多人都赞同的,但笔者认为“求真”与其说是历史学家的任务,毋宁说尽己所能重塑真实的历史是历史学家及历史研究者的任务。

柯文认为“历史学家重塑的历史实际上根本不同于人们经历的历史”。

的确,即使穷尽世间所有的文字、文物史料,历史还是无法真正还原,只是对历史做了一定程度的解释。

因为时间的一维性,我们只能透过史料去了解过去发生的历史,然而我们终究躲不过历史记录者本身的个人立场与喜好。

此外,过去发生的事件,能被记录下来的也只是一部分,我们所能看到的史料是不全面的,因此看到的历史自然是经过历史记录者重塑的历史,或者说是历史记录者眼中的历史。

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情,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序言〉

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情,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序言〉

~ 柯文《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序言〉
1.歷史:某種意義上是一系列真實史料的再現,史家目的在理解和解釋史料

史家重塑歷(事件)與認知歷史的兩條路徑(經歷、神話)格格不入
2.義和團-經歷:不同層面的觀察→武裝衝突、社會運動、民眾騷亂、宗教活動、中外衝突…
3.義和團-神話:為政治、意識形態、自我修飾、情感等現實需求而服務∣→黃禍、危險、排外、非理性、野蠻、迷信、落後(20世紀初)
∣〈第七章、新文化運動與義和團〉
∣→ 1920年代民族、排外主義,義和團運動是愛國、反帝國主義
∣〈第八章、反對帝國主義與義和團神話的重構〉
↓→1960-70年代
台灣、西方人:狂熱、野蠻的排外份子;大陸地區:讚揚紅燈照
〈第九章、文化大革命與義和團〉
4.A.作為事件的義和團是對過去一種特殊的解讀。

B.作為神話的義和團是以過去為載體,而對現在進行一種特殊的解讀。

C.事件本身、事件參與者與目睹者觀察不一致,分析、解釋事件應分解若干
個小事件和個人的經歷。

D.歷史家 v . s 神話家
5.歷史研究:考察人們創造的歷史(不變),與解釋、利用歷史(一直再變)兩者間的差異→羅生門效應
6.書中三大部分:
第一、事件-解釋義和團運動及其前後歷史進程
第二、經歷-考察義和團運動的直接參與者(農村青年、傳教士、洋人)第三、神話-以義和團作為政治宣傳,中國人對義和團加以神話化
7.歷史:
特指歷史學家重塑過去的正式過程,有別於經歷和神話

涵蓋了認知歷史的各種途徑,包括經歷和神話。

《历史三调》 书评

《历史三调》 书评

歷史的重塑与回响:關於歷史的认知途徑和社會意義的反思——評柯文(Paul A. Cohen)《歷史三調: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與書名的直觀印象不同,《歷史三調》並不是一本研究義和團問題的學術專著,其重點落在它長長的定語:“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也即是主標題所指的“歷史三調”。

歷史是有調性(Tonality)的嗎?我們需要回顧“歷史”的內涵以回答這個問題,最淺顯直接的歷史指向“過去的事實”,時間線上過去的總和即是歷史,然而認識這些過去的客觀事實卻依賴人主觀的所思所為,因此,討論歷史的“意義”需要將其視為具有社會屬性(或被社會要素影響的)的被認識客體,如作者在書中所闡述的,歷史具有解釋的功能,歷史作為事件經由歷史學家“敘述”而變異,歷史成為經歷與神話而塑造社會意識。

也由於歷史依賴于敘述而存在,由於歷史客觀性與認識主體主觀性的割裂,認知歷史和敘述歷史(不論作為科學、神話或經歷)實質上分別成為了在自我意識中和在社會語境中重塑歷史的過程,因此,歷史之音調便指向了對於歷史的認知方法(或路徑)和社會意義(或影響)的思考。

作為一本討論、反思歷史學理論的專著,理解其基本的假設,也即“歷史之音調”自然是首要的問題。

對於過去事實的追索自然是不可窮盡的,然而追索的意義與結果是極為重要的。

我們將認識、研究歷史的科學稱為歷史學,然而並非所有人類認知、敘述歷史的過程都是“科學理性”的,歷史學與歷史學家自也有其內部的缺陷;由於時空的差異,不同人群間認識歷史和歷史在不同環境、情況下的歷史作用亦不盡相同。

因此,柯文先生提出了歷史之調(key),也即對歷史的認知路徑、“歷史”之塑造影響社會的方式與結果、乃至研究、認知歷史的方法論與歷史觀等歷史理論與哲學問題的并包概括。

與其說是歷史的音調,不如說是認知、解釋歷史者敘述歷史的音調。

一、作為事件的歷史作為事件的歷史,或稱歷史學中的歷史,是歷史在學術研究中作為命題和事件而受解釋、敘述而呈現的調性,是由歷史學家書寫的歷史。

_历史三调_作为事件_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_中译修订版_柯文

_历史三调_作为事件_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_中译修订版_柯文

1
5 9

成 中 译修 订 版
修 订 版有如 下 新 内 容

1

柯 文 先 生撰 写

他 在 序 言 中 对他 那 个 时 候

的 工 作 及 其 与 他 近 年 来的 著 述 之 间 的 关 系 向 中 国 读 者 作

经 过 十 多 年 的 研 究 和 思考 柯 文 先 生

对早年 提

指 出 后 来重塑历 史
2 0
的 历 史 学 家的 看 法 与 当 时 的 看 法 大 为 不 同


第 三 部 分评 述
世 纪各 个阶
段 和 各 个 阶 层 关 于 义 和 团 的 种 种神 话
此 书 曾被 纳 入 刘 东 先 生 主 编 的
2 0 0 5


学院 历 史 学 部 和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部 拟 于

2 0
1
5

9


1
8
日 在 北 京 举办 中 国 社科 院 首届 唯 物 史 观 与 马 克 思
主 义 史 学 理 论 论 坛 我 们 诚挚 地 邀 请 您 惠 赐 佳 文
征文主题 如 下
1


当 今 历 史 虚 无 主 义及 其 危 害 性
’ ’
志上发 表

衷 心 感 谢您 的 支 持 和参 与

联系人 吴



1
3
8
1
1
0 3 2 9 3 6 wu y @ c as 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历史真相的途径——读《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内容摘要:本文借鉴美国学者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一书关于历史撰述的方法论启示,主张历史教学要重视史实真相的重塑过程和相关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的渗透,提高历史教学的实证性。

关键词:历史真相认识途径以史导论的前提是了解历史真相。

正确的历史结论必须建立在全面把握史实的基础上。

因此,历史教师首先要搞清“教什么”的问题。

否则即使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也是在误人子弟。

但是要弄清历史真相是何等困难。

严格地说,历史并无所谓“本来的面貌”,而只有人们所理解的面貌。

1因为历史事实本身是不会说话的。

说话的乃是掌握着所谓史实的人,即历史学家。

但历史学家并不等于史实本身,而只是所谓的史实的阐述者。

我们对历史的知识和认识是通过史家的炮制,再又通过我们自己思想的折射而形成的。

因此,历史认识的过程充满了主观色彩和断章取义。

如何让历史教学更具有实证精神?近读美国学者柯文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深受启发,该书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与历史撰述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义和团只是这项工作的“配角”。

2事件、经历和神话是人们了解历史的意义、探寻并最终认识历史真相的不同途径。

它们也是人们根据不同的原则塑造历史的不同途径,反映出来的是完全不同的“调子”。

3如果我们对塑造历史的各种途径之特点有所了解,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知识形成的途径,博采各种历史认识途径之长,去伪存真,那么我们的教学无疑更能彰显历史思维的过程性,促进学生对历史方法论的元认知,减少历史教学过程中常见的偏执、僵化和盲信等错误倾向,从而营造出体悟、探究和批判的历史课堂氛围。

一.如何看待历史学家的认识历史教科书是历史学家重塑的过去。

作为后来人,历史学家知道事情的结果,对整个事件有全方位的了解。

与历史事件的原始参与者不同,历史学家具有宽阔的视野,即辨别历史上不同的个人的经历之间有无联系和把空间和时间跨度很大的大量零散史料组合起来写出1何兆武:《对历史学的反思》,转引自朱本源:《历史学理论与方法》序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2(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8页。

3同上,第24页。

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的能力。

4因此,他们的目标不仅是要解释历史事件本身,而且是要解释它与之前和之后的历史进程的联系。

例如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和影响,人民版必修一这样表述:“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面对列强肆无忌惮的侵略,中国人民挺身而出,掀起了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义和团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5这段话体现了历史学家的宏观视野和立场,它启示我们要把历史事件放到历史横向和纵向的时空坐标中去观测,才能看出成因与意义,才能使历史学习变得有条理、有规律,有深广度。

但是历史教科书真的把一切问题都解释清楚了吗?事实上,历史运动的主体是人,人在参与历史运动中的动机是非常复杂的,历史学家分析问题有时也难免想当然,把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给想简单了。

比如,义和团的动机:是反对帝国主义、排外还是对旱灾的担忧?答案真是唯一的吗?如果我们给学生提供更多不同渠道的史料,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更丰富。

我们甚至可以怀疑历史学家使用的史料。

美国史学家丹尼尔•J•布尔斯廷就认为,幸存是不确定的、带有偶然性的、不可预知的。

某些类型的证据比另外一些证据更有可能保存下来。

除记录在耐久的材料上的证据以外,“容易留存下来的”证据包括当时的人“收集和保存”的资料(如官方档案)。

任何历史学家都可能在其著作中过多地使用容易留存下来的那类证据。

就义和团而言,除义和团首领和支持义和团的人写的数百件揭贴及义和团起义结束半个世纪以后收集的口述史资料以外,留存下来的其他所有资料——中国的官方档案文献(支持义和团的官员写的除外),中国文人的纪事、信函、日记及当时的洋人所记的材料——都是从反义和团的角度写成的。

大部分拳民是文盲,是按照口耳相传的传统习俗生活的,他们在义和团运动史上起了重要作用,但没有留下显示这些作用的任何文字材料。

因而,在梳理拳民自己的观念时,历史学家不得不主要依靠间接分析法,在讽刺挖苦义和团的材料中挖掘有用的信息。

6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重构历史的这些特点,学生就不容易盲从教材权威,停止思考,就会有意识多读些其他的史著以重新审视教材观点或者建立自己的观点。

若能养成这样的习惯,不仅历史教学死记硬背的面貌可以改观,而且能真正发挥历史学科培养现代公民的功能。

二.如何看待历史亲历者的认识直接、间接参与义和团运动的中外各类人物当时的想法、感受和行为与后来重塑历史的4(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320页。

5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34页。

6(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4页。

历史学家的看法大为不同。

因为历史学家是在已经知道结果的情况下从事研究工作的。

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则不知道事态发展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知道结果,可使历史学家赋予在此之前的历史事件一些意义,一些在事件发生的当时并不存在因而也就不可能为事件的发起者和参与者所知的意义。

7所以,历史学家成功的秘密“在于事后认知和回推立论”。

8参与“历史事件”的个人事先对整个事件的发展进程并无清晰的预见。

他们不知道局势会如何演变,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这种模糊性对他们的意识有非常大的影响,致使他们以根本不同于历史学家事后回顾和叙述历史的方式来理解和认知他们自身的经历。

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面临着文化、社会和地理等多方面的局限性,导致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应付不可能发生的意外变故。

9所以,亲历者的记述至多是对历史的生动而有趣的描绘,虽能提供很多历史细节和感性认识,但不能为我们提供历史本身。

我们需要对亲历者们各种相互矛盾的记述进行梳理、归类、比较、甄别等研究工作,才能复原出一幅大致接近真相的历史画卷。

但是历史课给了学生这样的机会吗?我们的历史教材太追求知识容量了。

为此只能把许多历史事件简单化处理。

以人民版为例,“义和团”这块内容的课文标题旗帜鲜明地定性为反帝运动(似乎怕学生读了课文后还看不出这一点)。

对于历史亲历者的看法,教材只提供了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写给德皇的报告:“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10其他历史亲历者都“失声”了。

根据如此片面的史料推导出来的历史结论真得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吗?那么,在历史教科书对历史人物的行动描写多于言语实录的情况下,我们该怎么教学呢?除了史料补充呈现外,我们还可以设问:那些人当时为什么这样做?他们是怎么想的?同为人类,我要是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会怎么做?这些提问能促使学生以历史亲历者的角度看待历史,发挥历史想象能力,重返历史现场。

那样形成的历史知识可能更有价值。

可以说,历史既没有历史学家安排地那么井井有条,也没有历史亲历者叙述地那么混乱和浅显,我们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以敏锐的感觉、尽可能多的诚实求真精神,坚持不懈地剥离包裹历史真相的层层“伪装”。

三.如何看待历史神话制造者的认识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有句名言:“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一直没有停息。

周年纪念可在现实与历史之间筑起一条情感桥梁,对纪念的人物和事件加以重新塑造,以适应现在的人们和政府不断变化的看法。

历史神话制造者的目的不在于加深历史理解,7同上,第8页。

8同上,第10页。

9同上,第66页。

10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而是要使之为政治、意识形态、情感等方面的现实需要服务。

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复杂性、细微性,而神话制造者往往以片面的观点看待历史,从历史中找出个别的一些特点或模式,把它们当作历史的本质。

11根据现实的需要,越是重大的历史事件越容易被“神圣化”或“妖魔化”。

大众记忆——人们普遍相信过去确实发生过的事——往往与严肃的历史学家在仔细研究各类史料证据后确定的过去真正发生的事是大相径庭的。

记忆与历史之间的这个区别对历史学家非常重要,但在普通民众的头脑中常常是模糊不清的,他们更有可能被契合其先入之见的历史——他们感到适意和他们所认同的历史——所吸引,而对更客观的“真实”历史不感兴趣。

12我们的学生就是普通人,他们容易被历史现象迷惑。

涉及历史题材的诗歌、戏剧、小说、艺术和电影对历史的神话化,这种形式比历史著作更容易使历史形象印在人们的脑海中。

教师需要运用严谨的史学方法帮助学生从“穿越剧”那样的“伪历史”中走出来,建立起真正的历史对话。

这可是历史教师的看家本领。

如果只能照本宣科,那么历史教师的位置可以被任何人取代。

以义和团运动为例,评价其历史地位是个极有挑战的难题。

因为只要中国人对西方或他们自己的历史抱有爱恨交加的复杂感情。

义和团就会继续扮演特殊角色,充当制造神话的材料。

13在19世纪和20世纪,西方既代表帝国主义,又代表现代化,前者是坏的,后者是好的。

两者都是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和攻击目标。

因此,历史上的义和团具有一种内在的潜力,可供后来的中国人充分挖掘和利用。

值得指出的是,一流的神话制造者绝不会完全无视历史事实。

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对义和团的神话化达到新高潮的情况下,媒体向中国公众展示的义和团形象也不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1967年春红卫兵活动高潮时期为攻击刘少奇而写的介绍红灯照的文章,广泛引用了亲历者的记载、口号、歌曲以及其他资料。

《光明日报》甚至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摘录自历史文献的有关资料,并注明了出处。

14神话制造者往往在引用资料时断章取义,以支持自己的论点。

《光明日报》史料专版上,有一条用于说明义和团是英勇无比的战士的史料:“拳民死于教,死于兵,死于法,无不视死如归。

”原著中紧随其后的一段话未予摘录,内容是说,义和团不怕死的原因之一是,当神一附体,他们进而会进入神志恍惚的状态。

如果神附体是他们具有勇敢精神的原因之一,会使他们的爱国英雄形象大打折扣。

历史教师有时候也会成为历史神话制造者。

他们在历史课堂上犯的也是一流的神话制造11(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233页。

12同上,第17页。

13同上,第317页。

14同上,第284页。

者的错误:阉割或者粉饰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