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

合集下载

中国自然资源综合区划理论研究与技术方案

中国自然资源综合区划理论研究与技术方案

中国自然资源综合区划理论研究与技术方案一、背景介绍自然资源综合区划是为了合理规划和保护自然资源而进行的空间分区研究,具有指导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污染,亟需制定合理的自然资源综合区划理论和技术方案。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自然资源综合区划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方案。

二、自然资源综合区划理论研究1.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自然资源综合区划的基础。

通过对各类自然资源的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综合考量,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

2.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规划模型:借助系统工程理论,建立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规划模型,综合考虑资源的需求和供应、环境的限制和保护,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3.自然资源综合区划分析方法:研究不同自然资源在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运用GIS技术、遥感技术和数学模型等方法,进行自然资源综合区划分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空间布局。

三、自然资源综合区划技术方案1.区域自然资源整体评价:通过对自然资源的调查、观测和统计等手段,对区域内的自然资源进行整体评价。

根据自然资源的质量、数量、可利用程度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等因素,确定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的优先区域。

2.自然资源优化配置:结合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制定自然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通过建立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目标体系,确定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开发的重点和方向,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3.自然资源环境保护措施:针对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包括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价,推动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执行等方面。

四、结论自然资源综合区划理论研究和技术方案的制定是确保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自然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开发自然资源优化配置方案,以及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程目录2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程目录2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伍光和,蔡运龙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二、从系统论看地理学的分科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四、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五、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及能量基础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二、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三、太阳辐射的地理分布特征四、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循环和转化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一、分层结构二、渗透结构三、地域结构或水平结构第四节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一、对流层的物质交换二、水圈的物质交换三、岩石圈的物质交换四、有机界与其他地圈的物质交换第五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一、古代自然地理环境的一般发展过程二、新生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趋势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四、关于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节律性参考文献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第一节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一、地域分异的定义二、地域分异因素三、地域分异的尺度第二节纬度地带性分异与自然地带学说一、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础——热力分带性二、大陆的纬度地带性分异三、海洋的纬度地带性分异四、自然地带学说第三节非纬度地带性(非地带性)地域分异一、海陆分异二、海陆起伏分异三、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四、陆地干湿度分带性五、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分异六、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七、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八、小尺度非地带性分异第四节垂直带性分异一、垂直带性分异概说二、垂直带谱第五节三维地带性与高原地带性问题一、三维地带性(three—dimentional zonation)二、高原地带性分异第六节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一、水平地带的平面结构二、水平地带和垂直带的关系三、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四、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第七节地域分异实例研究一、地带性特征和分异描述二、非地带性特征和分异描述三、地表结构参考文献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第四章土地与土地单位第五章土地分类与土地结构第六章土地评价第七章土地变化第八章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九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3自然区划等级系统

3自然区划等级系统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一、区域单位等级系统类型自然区划方法:自上而下:依据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划分自然区域。

自下而上:依据自然条件的相似性使若干小区合并为一个范围较大的自然区。

无论是合并还是划分都必然形成一个区域等级系统。

区划方案正确与否取决于其能否客观地反映自然界的地域分异规律,而制定区划的等级系统正是体现地域分异规律的重要手段。

因此,等级系统的研究是自然区划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或缺的工作步骤。

而确定分级单位并给予明确定义,则是进行等级系统研究的基础。

1.双列系统:两类区域单位的存在决定有两种等级单位系统地域分异的结果使地表自然界分化为一系列不同等级的区域。

任何一级区域都是同时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然而,一部分区域单位的分化主要取决于地带性因素,另一部分则主要取决于非地带性因素。

因此,地表自然界存在着两类区域单位,区划也有两种等级单位系统,即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和非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区划专家称之为“双列系统”。

2.单列系统:地域分异的实际表现由于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同时作用于地表自然界,而上述两类区域单位各自反映其中一种地域分异因素,因此它们是不完全的综合性单位,其等级系统也是不完全综合性的区划等级系统。

地表自然界还存在着同时反映这两种分异因素的完全综合性单位,其等级系统就是一般所说的单列系统。

二、地带性区划单位:成因:地带性因素决定地表的地带性地域分异,形成了地带性区域单位。

地带性单位主要根据区域的地带性属性划分。

区域的地带性属性不仅表现在气候、土壤和植被上,在其他组成成分乃至整个区域综合特征上都有一定程度的表现。

因此,地带性区划单位是综合单位,只是由于其内部在地质基础和地貌方面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即缺乏这些方面的发生统一性和相对一致性,因此这些单位的综合性不完全或不充分。

纬度辐射因素仍然是决定地带性单位的分化及其界线的主要原因,因此,这些单位的空间变化具有非可逆性和南北半球大致对称分布的特点,彼此逐渐更替,没有鲜明的界线。

综合自然地理第3.1章自然区划

综合自然地理第3.1章自然区划
为生产服务的作用。
三、自然区划的依据和特点
• 自然区划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综合体,包括从最
高级的地理壳到最低级的景观(或称自然地理区)一系列 不同级别的自然地域单位。 • 通常,一个高一级的单位,往往包含若干个性质与结
构相似的低级单位,它们可以合并成高一级单位;而同一 等级的若干个单位之间又总存在一定的差异,它们正是因 为这些差异而被划分开来。
5、顺序划分法
• 顺序划分法即“自上而下”的区划法。
• 这种方法先着眼于地域分异的普遍规律,按 区域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共轭性划分出最高级 区域单位,然后逐级向下划分低级的单位。
• P102 图3.1 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区划的一种示意
图式。
图6.1自上而下逐级划分法图示
11 2 4 5 3 6
热量带界线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区划方法的运 用
• 具体进行区划时,对每一个自然地理区域都可以采用 “自上而下”的划分或“自下而上”的结合这两种方法。
• “自上而下”通常采用地理相关法和主导标志相结合 的方法来进行。通过对地域分异各种因素的分析,在大 的地域单位内从上至下或从大至小揭示其内在的差异, 逐级进行划分。 • “自下而上”是通过连续的组合、聚类,把基层的较 简单的自然地理区域合并成为比较复杂的较高级的地域。 主要在土地类型制图的基础上,把地域结构上和发生上 有空间联系的相毗连的地域合并起来,成为具有完整地 域结构的各个区域。
• 按照特定的目的,自然区划有各种实用区划,如公
路自然区划,建筑自然区划、农业自然区划等。
• 实用区划的特点是自然、技术、经济三方面的有机
结合,目标明确,实践用途大,因而日益受到重视。
• 1958 年以来,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先后制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

第一章由于老师的课件很乱, 请注意结合课本复习。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填空1、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是又许多要素如地貌, 气候, 水文, 植被, 动物界和土壤等组成。

2、外部圈层包括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岩石圈指地球表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圈层;大气圈指环绕地球的由气体组成的圈层;水圈指地球表层由各种形式存在的水组成的圈层;生物圈指地球表层所有活着的有机体组成的圈层。

3、自然地理环境组成: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岩石圈4、二、名词解释5、1.地理环境的结构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性质的组合而言, 它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方面, 即整体性和差异性。

6、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空间组合性,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 其中某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 某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

7、地球表层系统: 1.定义: 由地球表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开放系统。

它是地球上大气、水体、岩石、生物相互接触、相互渗透的部分;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直接影响的部分;是地球最有序的部分。

8、边界:上边界:大气对流层的顶部, 距地球固体表面的距离在极地上空约8km, 赤道上空约18km, 平均在10km左右。

下边界:岩石圈上部沉积岩层达到的深度, 距地球固体表面的距离约4-5km。

9、环境: 上边界以外的大气上层和下边界以外的岩石圈下层及岩石圈以下的地幔部分和地核。

10、11、12、三、简答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的总的概括。

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内在联系性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在其运动的过程中, 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必然影响另外的要素, 某一部分必然影响另外的部分, 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该书形式整体性最基本的内容。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一、前言自然区划是指将地球表面按照其自然特征分成若干个区域的过程,是地理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自然区划的目的在于揭示地球表面上各种自然现象及其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原则和方法两个方面对自然区划进行详细介绍。

二、自然区划原则1. 自然因素优先原则自然因素是影响地球表面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进行自然区划时,应该以自然因素为主导。

具体来说,就是要优先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因素对区域划分的影响。

2. 综合性原则为了使得自然区划更加全面和准确,需要将多种不同类型的自然因素综合考虑。

例如,在进行植被类型划分时,不仅需要考虑气候条件,还需要考虑土壤类型、海拔高度等其他因素。

3. 层次性原则在进行大尺度的自然区划时,应该采用层次性原则。

具体来说,就是将整个地球表面分成若干个大洲,然后再将大洲分成若干个区域,再将区域分成若干个子区域。

这样的划分方式既能保证整体性,又能保证细节性。

4. 连续性原则自然区划应该是连续的,即相邻的地区应该有一定的相似性。

这样可以使得自然区划更加合理和科学。

5. 实用性原则自然区划应该具有实用价值,即能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需要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进行分类和规划。

三、自然区划方法1. 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是一种基于数据和统计方法进行自然区划的方法。

它通常使用多种统计指标来描述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通过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将地球表面划分成若干个具有相似特征的区域。

2. 地形因素法地形因素法是一种基于地形特征进行自然区划的方法。

它通常以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为主要指标,并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来确定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3. 气候因素法气候因素法是一种基于气候特征进行自然区划的方法。

它通常以降水量、温度等为主要指标,并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来确定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自然区划》课件

《自然区划》课件

合理利用和保护地区资源, 制定资源开发和利用规划。
研究各区域的自然灾害特征, 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自然区划的优势与局限
优势
局限
• 能够科学地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 • 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划分标准和方法有一定主观性。 • 忽略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实施自然区划的步骤
自然区划的分类方法
单因子区划法
根据单一因子(如气候、地势 等)进行划分,简单直观。
多因子区划法
综合考虑多个因子(如气候、 地形、植被等)进行划分,更 全面准确。
层次区划法
按照区域自然条件的层次态环境保护
2 资源管理与规划
3 自然灾害防治
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 学依据和管理参考。
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和自然条件进行 城市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区划
根据土壤肥力和降雨情况划分不同 类型的农业区,提高农业产能。
《自然区划》PPT课件
自然区划是一种将地球表面根据自然元素特征进行划分的方法,它有助于深 入了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
自然区划简介
自然区划是地理学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通过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不同的区 域,以了解地球的自然特征、生态环境和资源分布。
自然区划的定义
自然区划是根据地球表面的自然元素,如地势、气候、水文等特征,将地球 划分为若干个具有相似自然条件的区域。
1
收集数据
收集与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2
选择划分因子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划分因子。
3
划分区域
根据划分因子进行区域划分,形成自然区。
4
评估和调整
评估自然区划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综合自然地理第3.1章自然区划

综合自然地理第3.1章自然区划

• 可以把常用的区划原则分为两大类:一是区划 的一般原则,这是进行任何区划都必须考虑的原 则;二是区划的基本原则,这是综合自然区划所 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般性原则 1、发生统一性原则
任何区域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因此, 进行自然区划必须探讨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与过程, 以形成该区域单位整体特性的发展史为区划的前提。 • 遵循上述原则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和差异性”,才具有自然区划的意义。
• 自然区划和土地分级同属于地域个体单位的划分。
• 二者的不同是所划分的单位等级不同。一般说来,大 范围自然区域的划分属于自然区划的研究范畴,小范围自 然地段(土地分级单位)的划分属于土地类型研究的范畴。 • 总之,综合自然区划是一种揭示等级较高的地域个体
单位空间分异的研究方法,它需要以地域分异的一般规律
为生产服务的作用。
三、自然区划的依据和特点
• 自然区划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综合体,包括从最
高级的地理壳到最低级的景观(或称自然地理区)一系列 不同级别的自然地域单位。 • 通常,一个高一级的单位,往往包含若干个性质与结
构相似的低级单位,它们可以合并成高一级单位;而同一 等级的若干个单位之间又总存在一定的差异,它们正是因 为这些差异而被划分开来。
• 自然区划是在比较全面地认识地域分异规律和具有
比较适当的方法论基础上进行的。
• 自然区划需要对研究区域各级自然综合体作全面的 认识,即不仅要认识各自然组成成分的空间分布特征, 还要深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要掌握区域 的地理现状,还要了解区域自然历史过程。
• 自然区划代表着一定时期区域自然地理研究最后的
• 自然区划的依据:相似性和差异性、区域的联系性。
• 区域的联系性:主要是指组成同一区划单位内的 各低级单位具有统一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和相互 毗连的地域接触关系。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三章 综合自然区划1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三章 综合自然区划1
从源,考虑成因、发生、发展和共轭关系 从众,考虑综合性和完整性 从主,考虑典型性和代表性
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
古地理法 类型制图法 顺序划分法 部门区划叠置法 地理相关分析法 主导标志法
古地理法(历史检验法)
自然综合体是自然历史的产物,因此对于要进 行区划的地域和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形成和演变、 分异的历史背景、自然特征成因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及差异程度进行分析,然后逐级划分综合自然区域。
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应体现出它们具有不同的 历史背景,所以古地理法是贯彻发生统一性原则的 主要方法。但是,要确定区域单位的年龄和发展历 史是不容易的,需要有一定的古地理资料,因此, 用此方法一定困难。
类型制图法
自下而上的区划法,根据土地类型单位的对比关系 进行区划的方法,从划分最低级的区域单位开始, 根据区域共轭性和相对一致性的原则把它们依次合 并为高一级的单位
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特点
纬度辐射因素是决定地带性单位分化和 界线的主要原因,其空间变化具有不可 逆性和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的特点。
单位彼此是逐渐更替的,没有明显的界 线,过渡的模糊性对确定等级系统带来 了困难。
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有两个观点,分别是双列系统和 单列系统,这是由地域分异的成因造成的。
任何一级区域单位都是同时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 分异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一部分区域单位的分化主 要取决于地带性因素,另一部分取决于非地带性因素 。所以,地表自然界存在着两类区域单位,区划也存 在着两种等级系统,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 称为双列系统。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早熟的春小麦、大 麦、马铃薯等。
中温带
东北和内蒙古大部 分、新疆北部。
1600—3400℃
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玉 米、谷子、高粱等。

第3章 区域规划基础理论体系

第3章 区域规划基础理论体系

● 网络开发理论 在经济布局框架已形成,点轴系统比较完善的地区,进
一步开发就可以构造现代区域的空间结构并形成网络开发 系统。
·网络开发系统应具有下列要素: “节点”——增长极的各类中心城镇; “域面”——沿轴线两侧“节点”吸引的范围; “网络”——由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 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通讯网组成。
最大城市)其规模往往比其他城市大得多 首位度:S=P1/P2 四城市首位度:S=P1/(P2+P3+P4)
4、区域空间结构演变阶段和类型分异理论 ● 区域空间结构演变阶段理论
·低水平的均衡阶段 ·极核式集聚发展阶段 ·由极核扩散发展阶段 ·高水平的均衡阶段
● 点轴开发理论
运用网络分析方法,把国民经济看做由点、轴组 成的空间组织形式,即“点”和“轴”两个要素结合 在同一空间。点即增长极,轴线即交通干线。

·点轴开发模式的基本思路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选择若干资源较好的具有开发潜力 的重要交通干线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
在各发展轴上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城镇(增长极),确 定其发展方向和功能。
确定中心城镇(增长极)和发展轴的等级体系,首先集 中力量重点开发较高级的中心城市(增长极)和发展轴,随 着区域经济实力增强,开发重点逐步转移扩散到级别较低的 发展轴和中心城镇。
第五节 空间扩散理论和现代区域相互作用理论
一、空间引力理论和潜力理论
空间扩散和区域相互作用理论早期发展主要集中在“如何 确定扩散影响空间可达性的空间引力理论和潜力理论” 1931年,赖利(美国):断裂点理论(break-point)
二、核心边缘理论(关于扩散机理的研究)
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集聚必然在区域中形成一定的核心区 (结节区),每个核心区都有其影响区(边缘区)。

综合自然地理——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之三

综合自然地理——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之三
位有所区别。其独特性表现在以下5方面:
景观的特征
❖ ⑴景观具有最一致的地带性和非地带属性。 景观内的地带性分异已不占优势,非地带性 分异也不占优势,景观是这两类地域分异因 素共同作用的最后一级分异结果。可以说, 它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对立统一体。在景 观内地带性的完整特征和非地带性的完整特 征都可以得到反映。景观体现了一个区域自 然环境和自然结构的完整概念。
❖ 综上所述,景观与其他区划单位一样具有相对 的一致性,但由于它在综合自然区划单位中的 特殊地位,其一致性的程度远较其他单位大, 而且表现得比较全面。正是这一原因,一般都 公认景观是 区划的下限单位。同时,由于景
观的特殊地位,使得对它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理 论和实践意义。
§3.5 山地自然区划研究
一、非地带性单位的类型
❖ 既要考虑充分反映垂直带谱特点。又要考虑 到沟谷系统发育和大地构造的差别。垂直带 谱只反映地带性特征,大地构造可反映非地 带性的一致性。
§3.6 自然区划单位的类型研究
1.区划和类型研究的差别
❖ ⑴类型单位是通过某种对象的特征的抽象概 括而获得的。
❖ ⑵类型单位级别越高,其共同性越少。 ❖ ⑶类型单位表现出分离的分布状态。 ❖ ⑷每一级区划单位都属于一定的类型。
一、室内准备阶段
❖ ⑴地形图 ❖ ⑵航片和卫星图像 ❖ ⑶各种专题地图 ❖ ⑷各种调查报告
二、野外考察阶段
❖ 1. 野外考察 ❖ 实地验证以下结论: ❖ ⑴地带界线的分布 ❖ ⑵与大地构造单位相应的地貌分异的实际界
限 ❖ ⑶确定各低级区划单位内部土地结构的实际
特征
❖ 2.调查
❖ ⑴对统计局的调查 ❖ ⑵对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的调查 ❖ ⑶对水利局的调查 ❖ ⑷对地质部门的调查 ❖ ⑸对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园林旅游部门的调查 ❖ ⑹请领导介绍区域状况

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_综合自然地理学

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_综合自然地理学
一、区划原则/(一)建立区划原则的必要性
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 论基础。区划的任务即在于揭示客观存在的地域分 异状况。为使区划符合客观实际情况,有必要进行 区划的一般方法,即地域分异规律、区划等级系统、 区划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在具体进行区划时,为体现地域分异规律,必 须以若干区划原则为指导。目前常用的区划原则有: 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原 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等。
1.发生统一性原则
(4)低级区域是由等级较高的区域分化 出来的。因此,区域等级较低,年龄越小, 等级越高年龄越大。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 自青藏高原隆升到3000m以上,东亚季风建 立,即开始形成现代自然特征;但东部季风 区内的若干低级自然区如华北平原,其北 京—石家庄—新乡一线以东露出海面不过 7400余年。
二、自然区划的方法/ 3.部门区划图叠置法和地理 相关分析法
(1)部门区划图叠置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是
贯彻综合性原则常用的方法。
(2)部门区划图叠置法 重叠部门区划图, 来划分区域单位的方法 。
(3)地理相关分析法是运用各专门地图、文 献资料及统计资料,对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 关系作分析后进行区划的方法 。部门区划图叠置 法常与地理相关分析法合用。
CH3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第三节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一、区划原则/(二)具体的原则 2.相对一致性原则
相对一致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区域时,必须 注意其内部特征的一致性。不同等级的区划 单位的一致性也是相对的,各有不同的标准。
例如,自然带的一致性:热量基础大致相 同。
自然地区的一致性:热量辐射基础相同情 况下,大地构造和地势起伏大致相同。
CH3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第二节自然区划研究的发展

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

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


此外,必须强调指出,各区划单位在发生上的历史 联系,具有不同性质。属于一个自然地带的各区划 单位的发生统一性,主要决定于同太阳能有关的各 种自然地理过程的共同性,"这种统一性反映在气候 过程、地球化学过程、水文过程、生物地理过程、 土壤形成过程以及地貌过程的性质中(因为这些过 程都与太阳能有关),而最终是反映在景观的类型 相似性上"(А.Г.伊萨钦科)。属于一个地区各区划 单位的发生统一性,主要决定于地球内能作用的非 地带性发展条件的共同性。这主要表现在构造过程、 地貌过程、水文过程等古地理分化过程上。在这些 过程的直接作用下,也影响到大气过程、地球化学 过程、生物地理过程、土壤形成过程等。

区域共轭性是指地域上相连接的不同的自然地理综 合体之间及种群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性质。 区域共轭性原则是在自然区划中,根据这种区域联 系和物质与能量交换类型组成高级区划单位的原则。 如果说发生学原则主要是查明通过物质与能量交换, 区划低级单位如何组成区划的高级单位。可以看出, 发生统一性原则在自上而下地进行区域划分时要给 以特别的注意;而区域共轭性原则在自下而上地进 行区域合并时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自上而下地进行 区域划分时也要考虑区域共轭性原则,自下而上地 进行区域合并时也要考虑发生统一性原则,但两者 的着重点是不一致的。

自然区划所划分出来的必须是具有个体性的、区域 上完整的自然区域,这称为区域共轭性原则。区域 共轭性产生于区域单位空间不可重复的客观事实。 任何一个区域单位必然是完整的个体,不可能存在 着彼此分离的部分。根据这个原则,尽管山间盆地 与其邻近山地在形态特征方面存在很大差别,但必 须把两者合并为更高级的区域单位。同理,尽管自 然界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特征很类似,而彼此隔离的 区域,但不能把它们划为一个区域单位。

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分析

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分析


地表受各种地域分异规律综合作用,使其各部分 的自然地理特征发生显著差异,没有任何两个地方的自 然条件是绝对相同的;同时,自然条件空间地理分布具 有的逐渐过渡性质,必然在地表出现某些自然条件差异 性较小而相似性较显著的区域;前者产生了反映地表区 域差异的必要性,后者提供了刻画不同地表区域分布规 律等的可能性。
综合自然区划
综合自然区划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指导, 根据区域发展的统一性、区域空间的完整 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一致性,逐级划 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 位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 统的研究方法。 这种地域系统的研究法通常简称为自然区 划。 可按照P93的概念记忆。

8
2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原地理学系) 素有中国地理学摇篮的美誉,是中国最早 设立的地理学系之一,源于1921年竺可桢先生在东南大学创建的地学系,该系设地理 气象和地质矿物两个专业。1930年东南大学由第四中山大学改名为中央大学后,地 学系也分成地理学系和地质学系,地理学系设地理、气象两个专业。1945年气象专 业独立成系。1949年南京解放,改为南京大学地理系。1952年院系调整,原浙江大 学地理系(地质地理系)、四川大学地理系和金陵女子大学地理系部分师生并入南京 大学地理系。1954年在国内率先成立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专业。1960年代后, 又先后率先成立地图学、陆地水文、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1987年易名为大 地海洋科学系,设有经济地理与城乡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 )、自然资源(陆地水文)、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1995年易名为城市与资源 学系,设经济地理与城乡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资源环境 区划与管理(土地管理与房地产开发)、旅游规划与管理、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等专业 。 2、近期概况 2006年5月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南京大学批准成立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学院下设 地理信息科学系、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和海岸海洋科学系四个系 。2010年9月因学科调整,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并入建筑学院。学院在原有自然地理学 科的基础上成立了地理与区域规划系。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绪论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人地关系1、综合自然地理学: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进行综合、系统研究的学科。

着重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地域分异和类型特征。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

包括:(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4)人类与整个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3、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随: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学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相对独立性——部门自然地理学;(2)整体性——综合自然地理学;(3)区域性——区域自然地理学4、现代地理学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划分学科:(1)三分法: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即狭义人文地理学(2)三层次:即部门地理学、一级综合和二级综合地理三个组织水平;(3)三重性:理论、应用理论、区域实践研究等三个程序;(4)三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地理学(指现代过程的地理研究)P6人地关系学派:——强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地关系。

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白兰士的可能论;戴维斯的人地和谐论。

P6景观学派:认为:地表可以按发生上的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上的同一性来划分成一个个地理区域和地段,这就是景观。

地理学主要研究地表个别区域或地段的特征,包括从小地段的识别到自然区的划分,以及地球表层的区域差异。

P11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2)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同时存在着气体、液体、固体三相物质和三个圈层的界面;(3)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本身发展的形成物;(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化学物质循环、地质循环等;(5)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在极小的距离内都可能发生变化;(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地球表层仍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

论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论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论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自然区划是自然地理学的重大理论之一,是制定和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科学基础,自然区划发展至今已形成了自己的原则与方法。

本文试图从自然区划作为一种地理科学方法论和作为地理学规律表达的一种形式等方面,对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

1.自然地理区划原则区划原则是区划制定过程中所遵循的准则,为区划的核心问题之一,确定合理而实用的区划原则是任何一个自然地理区划成功的关键所在。

李治武、陈传康等在分析了大量不同类型的自然地理区划方案的基础上,总结和提出了以下自然地理区划所应遵循的五条基本原则,即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原则、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发生学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以及地域共轭原则。

这五项基本原则并非彼此独立、相互排斥,而是互为补充。

例如福建省自然区划遵循以下原则:⑴区内自然环境结构的相对一致性和区间自然环境结构的差异性;⑵在一定等级区内流域的相对完整性和比较密切的生态关联性;⑶尽可能保持乡(镇)地域的完整性。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综合农业自然灾害区划提出以下3条原则:⑴农业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综合影响和灾害程度的相对一致性。

⑵防治农业自然灾害的难易程度和对策措施的相对一致性。

⑶集中连片性与保持县级行政界线的完整性。

辽宁省森林公园区划的原则⑴相对一致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区域单位时,必须注意其内部特征的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是相对的一致性,而且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各有其一致性的标准。

即每一个等级系统的区域划分,按其区域内部本身存在的,如热量、地貌或其他某一因子的特征具有的一致性进行划分。

⑵区域共轭性原则每个具体的区划单位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单位,不能存在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的单位,这一属性即为区域共轭性。

⑶主导因素原则在形成各分区特征的诸要素中找出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这就是主导因素原则。

抓主导因素原则并非忽视其他要素的作用,而是通过分析各因素间的因果关系,找出1个~2个起主导作用的自然因素,并选取主导标志作为区划区域的依据,主导因素必须是那些对区域特征的形成、不同区域的分异有重要影响的组成要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共轭性是指地域上相连接的不同的自然地理综 合体之间及种群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性质。 区域共轭性原则是在自然区划中,根据这种区域联 系和物质与能量交换类型组成高级区划单位的原则。 如果说发生学原则主要是查明通过物质与能量交换, 区划低级单位如何组成区划的高级单位。可以看出, 发生统一性原则在自上而下地进行区域划分时要给 以特别的注意;而区域共轭性原则在自下而上地进 行区域合并时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自上而下地进行 区域划分时也要考虑区域共轭性原则,自下而上地 进行区域合并时也要考虑发生统一性原则,但两者 的着重点是不一致的。
三、区划原则和方法的关系
发生统一性原则 相对一致性原则 空间连续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

主导因素原则
古地理法 类型制图法 顺序划分和合并法 部门区划叠置法 地理相关分析法 主导标志法
课后习题:

1 概念: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 区域共轭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原则)、综合 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 2 区划原则和方法的关系 ?

所有上述的各项区划原则,彼此都不是 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可以把它 们归结为一条总原则,这就是:从源、 从众、从主的原则。所谓“从源”指必 须考虑成因、发生、发展和共轭关系, “从众”是指必须考虑综合性和完整性, “从主”是指应考虑其典型性、代表性。 这些方面都是力图客观地揭示自然界的 地域分异事实。
一、区划原则 1.发生统一性原则 2.相对一致性原则 3.空间连续性原则 4.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发生统一性原则

任何区域单位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因此,进行自然区划必须探讨区域分异产生 的原因与过程,以形成该区域单位整体特性 的发展史为区划依据。
相对一致性原则


此外,从自然地理区划的定义中还可看出,自然地 理区划单位内部结构是不同的,但又是相似的。因 为事实上自然地理区划的任何等级单位内部结构都 是不同的,根据这种结构差异的相似程度,高级单 位能划分成低级单位,低级单位也能合并成高级单 位,所以自然区划单位是异质的合并,而不是同质 的归纳,是不同等级异质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分布区。 内部的相似性应理解为内部的自然地理结构相似、 自然历史发展相似和地域联系规律相似。自然地理 区划单位内部的不同与自然地理结构相似,自然地 域联系相似和自然地域历史发展相似不但不矛盾, 而且正是通过自然地理区划内部的不同来反映自然 地理结构,组成自然地域联系,表现自然地理的发 展历史。如果自然地理区划单位内部是完全一致的, 那么自然地理结构、地域联系都将无法实现。
第三章 自然区划 理论与方法
自然区划定义
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把自然特征不相似的 部分划为不同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限,进 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 规律进行研究,按其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 定的等级系统。这种地域系统研究法,就是 自然区划。自然区划本质上是一种方法论。
自然区划的工作范围

综合自然地理区划随着环境问题、能源问题、人口 问题和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而变得日趋重要。综合 自然地理区划需要对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作全面认 识,不仅要正确地认识地表的地域分异规律,还要 深入分析各组成成分间的相互关系,因而自然地理 区划不是静态的,总是一定阶段自然地理研究的最 后成果。不同等级的自然区划单位的内部差异反映 出不同的自然地理结构,而自然地理结构正是研究 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所谓因地制宜就是指按不同 的自然地理结构区别对待,以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 资源,按不同的自然结构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各业 用地。此外,不同等级的自然区域也是农业区划的 重要参考资料。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尤其在国土 整治规划工作中,综合自然区划可提供比较完备的 自然条件整体性的资料。 返回
二、自然区划的方法
1.古地理方法 2.顺序划分和合并法 3.类型制图法 4.部门区划图叠置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 5.主导标志法

1.古地理方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实地古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遗迹的 考察,并借鉴有关古籍文献及地质历史研究资料, 深入探讨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与过程,并根据自然 区域逐级分异产生的历史过程的相对一致性,划分 出不同性质和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不同等级的区 域单位,应体现出它们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同一 等级的各个区域单位,应体现出各自的综合自然特 征在发生条件方面的差异。

由于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互不从属, 因此区划单位发生上的统一性也必然在地带 性和非地带性两个方面表现出来。这就是说, 历史上形成的自然省,在自然地区范围内相 互联系地发展着,而不同的自然省又在地带 范围内发展着。因而有两种发生上统一的区 划单位,一种是地带性单位,另一种是非地 带性单位。
中 国 综 合 自 然 区 划
综合性原则

进行综合自然区划必须综合分析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表现程度和结果。任何自 然区域都是由各个自然地理要素组成的整体。因此, 进行综合自然区划必须综合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相 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认识其地域分异的具体规律 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区域自然地理综合特征 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相似程度和差异程度,才 能保证划分出的地域单位是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

发生学原则应理解为要查明现代区域自然综合体的统一形 成过程和古地理分化过程,即区域单位形成原因和区域发展 性质的共同性的原则。一方面,每个区划单位都是历史上形 成的统一整体,另一方面,每个区划单位又是古地理分化过 程的复杂形成物。一方面,自然地理区分化为亚地区,亚地 区分化为几个自然省,自然省又分化为几个自然区;另一方 面,自然地区、自然省、自然区又都有自己的发生年龄、发 展性质的共同性和区域完整性。这就可以看出,任何发生的 统一性都只能是相对的,否则自然地区便不能划分为自然省, 自然省也无法划分成自然区。同时,区划单位的等级越高, 年龄越大;等级越低,年龄越小。既然区划的低级单位是由 高级单位分化而来的,那就必然存在着越是低级单位,发生 统一性越强,越是高级单位,发生统一性越弱。

自然区划所划分出来的必须是具有个体性的、区域 上完整的自然区域,这称为区域共轭性原则。区域 共轭性产生于区域单位空间不可重复的客观事实。 任何一个区域单位必然是完整的个体,不可能存在 着彼此分离的部分。根据这个原则,尽管山间盆地 与其邻近山地在形态特征方面存在很大差别,但必 须把两者合并为更高级的区域单位。同理,尽管自 然界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特征很类似,而彼此隔离的 区域,但不能把它们划为一个区域单位。
相对一致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区域单位时,必 须注意其内部特征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 相对的一致性,而且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各 有其一致性的标准。例如,自然带的一致性 体现在热量基础的大致相同。自然国的一致 性体现于热量辐射基础相同条件下的大地构 造与地势起伏大致相同,等等。
区域共轭性原则 (空间连续性原则)

从以上自然地理区划的定义可以看出,区划 既是划分,又是合并。根据地域分异规律, 可将地表 依次划分为各种不同等级的自然地 理综合体;又可以根据历史上形成的不同自 然区在空间有规律的联系,依次合并为更高 级的自然地理综合体。这种自上而下的划分 和自下而上的合并,不仅不互相矛盾,而且 恰好是相互补充。只有既按地域分异规律将 地表划分为不同等级的低级单位,又根据有 规律的区域联系将低级单位合并成高级单位, 才能正确反映自然地理区划的实质。
3.类型制图法

类型制图法是根据土地类型单位的对比关系 进行区划的方法。
4.部门区划图叠置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

部门区划图叠置法:这种方法采用重叠各部门
区划(气候区划、地貌区划、土壤区划、植 被区划等)图的方式来划分区域单位。把各 部门区划图重叠之后,以相重合的网络界线 或它们之间的平均位置作为区域界线。当然, 这并非机械地搬用这些叠置网格,而是要在 充分分析比较各部门区划轮廓的基础上来确 定界线。
2.顺序划分和合并法


顺序划分法即“自上而下”的区划法。这种方法先 着眼于地域分异的普遍规律——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按区域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共轭性划分出最高级区 域单位,然后逐级向下划分低级的单位。 合并法又称“自下而上”的区划方法。这种方法是 从划分最低级的区域单位开始,然后根据地域共轭 性原则和相对一致性原则把它们依次合并为高级单 位。在实际工作,合并法通常是在土地类型图的基 础上进行的。
5.主导标志法

区划时,通过综合分析选取某种反映地域分异主导因 素的自然标志或指标,作为划定区界的依据。并且同 一级区域单位基本按同一标志划分。应该指出,每一 个区域单位都存在自己的分异主导因素,但反映这一 主导因素的不仅仅是某一主导标志,而往往是一组相 互联系的标志和指标,人们可以从中挑选出具有决定 意义的某一主导标志来。当运用主导标志和指标(如 某一气候指标等值线)确定区界时,若不参考其他自 然地理要素和指标(如其他气候指标、地貌、水文、 土壤、植被等)对区界进行订正,那么所划出的区界 可能存在较大的任意性,并且不能保证所划区域单位 的内部相对一致性。可见,主导标志法并非只注意某 一主导标志而忽视其他标志,标志的指标也并非千篇 一律。这种方法实质上是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 相结合的产物。它被认为是当前最好的区划方法。

此外,必须强调指出,各区划单位在发生上的历史 联系,具有不同性质。属于一个自然地带的各区划 单位的发生统一性,主要决定于同太阳能有关的各 种自然地理过程的共同性,"这种统一性反映在气候 过程、地球化学过程、水文过程、生物地理过程、 土壤形成过程以及地貌过程的性质中(因为这些过 程都与太阳能有关),而最终是反映在景观的类型 相似性上"(А.Г.伊萨钦科)。属于一个地区各区划 单位的发生统一性,主要决定于地球内能作用的非 地带性发展条件的共同性。这主要表现在构造过程、 地貌过程、水文过程等古地理分化过程上。在这些 过程的直接作用下,也影响到大气过程、地球化学 过程、生物地理过程、土壤形成过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