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及供应链现状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供应链现状研究
摘要:本文从农产品供应链的起点与终点,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供应链治理,农产品供应链安全体制的建设三个方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供应链研究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供应链;安全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已相对完善,基本覆盖全国的的监测网络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却接二连三的冲击着大众的视野,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农产品质量形成于“从田头到餐桌”的整个过程,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不安全因素是导致农产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何通过有效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途径来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这是近几年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1.农产品供应链的起点与终点
1.1农户供给安全农产品的影响因素
农户生产行为是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最为关键的人为因素,农户的安全农产品供给决策是我国农产品质量问题的根源。首先,比较收益率是影响农户安全农产品供给决策的重要因素。杨万江基于对农户积极关联企业的调查和吕美哗等人对安徽皖南山区农户绿色茶叶生产意愿的分析,都证实了预期收益率越高,农户从事安全农产品生产的意愿越高。其次,农户的质量安全控制行为受其行为态度及行为认知的影响,行为态度影响程度最高。赵建欣和张忠根对河北和山东农户调研数据显示,农户态度对安全蔬菜供给决策有着显著的影响。
1.2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的认知角度
作为农产品安全管理的最终受益者,消费者在农产品安全问题上所体现出的态度与消费倾向,对政府的质量监管与农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销售商的质量安全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即消费者自身的农产品安全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安全管理的有效程度。研究发现,大部分的消费者都十分重视农产品安全问题,但对有机、绿色、无公害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并未理解其内涵,因而不愿为其支付更高的价格,多数的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溢价在0-10%之间,也有的研究得出的支付溢价为29.5%。王芳等对山东、湖北和四川三省大中城市消费者的调查也证实了上述结论。
2.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供应链治理
2.1农产品产业链的问题和优化方法
最早运用博弈论的方法从供应链的角度进行的研究源于Mazé等学者针对欧洲农产品供应链的特殊性,分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产品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并首次提出了合理利用博弈的相关理论能够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的观点。金鹏构建原材料供需失衡条件下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博弈模型,对原材料供应商和生产商的行为进行定量分析。钟珍等从食品质量安全的内涵出发,定义了将质量安全按经济学特征差异划分为品质和安全两个方面的全面质量安全观,并从生产和交易两个维度构建了产业组织模式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之间的逻辑关系。周三元从供应链的视角分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将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五个供应链节点作为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并进一步将每个一级指标细分为若干个二级指标,建立评价模型,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2.2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产品供应链从纵向协调逐渐走向深化,众多研究认为,农产品供应链的紧密合作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马晓杰认为实行纵向产业链整合既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又能优化农产品结构,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汪普庆等也认为供应链一体化水平越高,其提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系数越高。对紧密合作的供应链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原因,韩燕认为供应链上的正向信息传递和逆向追溯有利于节约信息成本,保证正向和逆向信息传递的通畅,有利于品牌信号的塑造,从而有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把控。王亚飞则认为产业链各个主体构成一条闭合的链条,而链条内部存在与质量安全相关的信息流,相比其他开放和松散的组织结构更有利于提高其对信息质量的敏感度。
2.3企业与农户连接的质量安全供应链模式
没有供应链一体化就没有规模化或组织化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方式,进而一定没有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合作组织的存在会改善单个生产者的质量安全行为,赵建欣从预期收益、政府规制、交易方式、政府服务和地理分区等方面比较了农户安全农产品供给的差异,也证实了合作社和加工企业的效率高于贩销商,贩销商高于农户。杨天和的研究也证实“合作社+农户”安全农产品供给效率大于“企业+农户”,而“企业+农户”的安全农产品供给效率大于单个农户家庭的自主经营。胡定寰等利用对苹果种植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同市场
交易模式相比,组织内部交易模式更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并且内部交易模式也能够帮助农户增加收入。
3.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管理体制的建设
3.1农产品供应链上质量信息的传递
我国安全农产品市场存在四种信息不对称,即安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生产经营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上级管理者与下级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降低了市场交易效率,会出现劣质农产品驱逐优质农产品的现象。Akerlof提出“柠檬市场”的概念后,认为通过提供担保、建立品牌等可以抵消逆向选择产生的市场失灵。有学者认为,信誉机制是解决农产品信息质量不对称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建立信誉机制能够形成一个高品质、高价格市场均衡而不必由政府来解决农产品市场的质量安全。
3.2农产品供应链可追溯系统
针对农产品供应链各成员间的信息传递不对称的现象,一些学者提出从市场需求及农产品本身特性出发,结合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农产品信息可追溯系统来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他相关属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Hobbs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实证分析得出溯源在能够降低生产风险的同时保证农产品质量,并且在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法律责任生效和降低消费者信息成本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杨磊提出在供应链中采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对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进行跟踪,以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3农产品供应链的政府管制
政府对农产品安全管制主要应该在法律法规、生产环境、技术研发、农产品标准、市场监督与管理等方面有所作为,王秀清等从农产品供应链整体出发成立一个涉及农业和农产品部门的全国统一机构,最终促进农产品质量信息的有效传递,确保农产品安全。具体做法可以通过完善农产品标识制度,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完善监管法律和健全监管体系,节约信息的揭示成本和管理成本,同时应鼓励农产品供应链主要厂商组成行业协会,由行业协会制定和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为消费者提供质量安全信息,而政府的管理工作重点可放在对行业协会的资信评估、产品质量认证,对其推荐的产品和披露的信息进行检测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