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培训[1]
食源性疾病培训考试题

食源性疾病培训考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食源性疾病是由于食物中存在的哪种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感染或中毒症状?A. 病毒B. 细菌C. 寄生虫D. 霉菌2.以下哪种食源性疾病最常见?A. 肉毒杆菌中毒B. 沙门氏菌感染C. 鸡眼疫D. 弓形虫病3.食品中细菌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多少摄氏度?A. 0-5℃B. 10-15℃C. 20-25℃D. 30-35℃4.以下哪种食品中一般不会出现沙门氏菌?A. 肉类B. 海鲜C. 禽类D. 冷藏食品5.食源性疾病可以通过以下哪种途径传播?A. 空气传播B. 皮肤接触C. 飞沫传播D. 食物污染传播6.以下哪项不是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有效措施?A. 维持食品卫生B. 食用过期食品C. 做好个人卫生D. 熟食与生食分开7.冷藏食品应该储存在多高的温度下?A. 0-5℃B. 10-15℃C. 20-25℃D. 30-35℃8.以下哪种鱼类中最易寄生有蟹钳虫?A. 太平洋三文鱼B. 黑鲷鱼C. 龙利鱼D. 鲤鱼9.吃生的禽蛋可能感染下列哪种疾病?A. 肉毒杆菌中毒B. 乙肝C. A型肝炎D. B型肝炎10.以下哪种食品不需要加热处理?A. 碗装即食面B. 鸡蛋C. 牛奶D. 熟食11.食源性疾病的潜伏期一般为多久?A. 几分钟B. 几小时C. 几天D. 几周12.以下哪种操作不会导致食品被污染?A. 使用干净的餐具B. 没有洗手C. 食用生熟食混放D. 整理食品时不戴手套13.以下哪种方法不适用于食品冷却?A. 室温冷却B. 冰水浸泡C. 冷藏D. 冷冻14.食物储存时,应将鸡蛋放在以下哪个位置?A. 冷柜的上层B. 冷柜的中层C. 冷柜的下层D. 不需要冷藏15.以下哪种操作不是正确的蔬果消毒方法?A. 使用食品消毒液B. 使用清水冲洗C. 使用食醋浸泡D. 使用高温煮沸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
肠道传染病培训总结

肠道传染病培训总结肠道传染病培训总结肠道传染病一直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热点问题,它们可以通过食物、水、接触性和空气传播等多种途径感染人体,引起轻重不同的肠道疾病。
为了提高职业人员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有效地控制和预防这些传染病的传播,许多机构都会定期开展肠道传染病培训,介绍肠道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原体和防控措施等相关知识。
以下是本人在一次肠道传染病培训中所学到的几点总结:一、肠道传染病的流行病学1. 肠道传染病是普遍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包括痢疾、霍乱、副霍乱、大肠杆菌感染、沙门氏菌感染、耶尔森氏菌感染、诺如病毒病等。
2. 肠道传染病的感染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食物源性、水源性、接触性和气溶胶传播等路径。
3. 肠道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包括年龄较小的儿童和年龄较大的老年人,以及免疫系统受损的病人。
二、肠道传染病的临床表现1. 肠道传染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恶心、呕吐、腹部不适、体温升高、脱水等,其中腹泻通常是其最为典型的症状。
2. 肠道传染病的症状轻重程度有很大差别,轻者只需休息和补充水份即可恢复正常,但重者则需要在医院进行治疗。
3. 患者需要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合理饮食,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和一些过于油腻的食物。
三、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1. 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和寄生虫。
2. 病毒主要有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细菌主要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寄生虫主要有阿米巴原虫、贾第鞭毛虫等。
3. 患者应该根据不同的肠道传染病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如抗生素、抗寄生虫药物等。
四、肠道传染病的防控措施1. 加强环境卫生,减少传染源。
2.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坚决打击非法添加、销售有毒或劣质食品等行为。
3. 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配合卫生防疫工作。
4. 合理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减少肠道传染病的传播。
5. 从长远来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能力,是防控肠道传染病的根本。
综上所述,肠道传染病培训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学习机会,参与者可以通过培训更加深刻地了解肠道传染病的传播方式、临床表现、病原和防控措施等相关知识。
传染病培训内容

传染病培训内容一、引言传染病是影响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防控能力,开展传染病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本培训内容旨在提供关于传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特征、预防和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参训人员全面了解传染病的基本情况,并掌握有效的防控措施。
二、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一类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疾病。
传染病的特点是病原体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其他人,导致疾病的传播和蔓延。
2.传染病的分类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传染病可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等几类。
每一类传染病都有其特定的传播途径和病原体。
三、传染病的病原学1.病原体的种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细菌如沙门氏菌、链球菌等;病毒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寄生虫如疟原虫、弓形虫等。
2.病原体的生命周期不同病原体的生命周期有所不同。
一些病原体需要宿主细胞来繁殖,如病毒;一些病原体可以在外部环境中繁殖,如细菌。
了解病原体的生命周期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四、传染病的流行病学1.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包括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感染源和传播媒介等。
了解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有助于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
2.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是通过收集和分析疾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等方面的数据,以了解疾病的流行特征和传播规律。
流行病学调查有助于确定传染病的防控重点和措施。
五、传染病的临床特征1.传染病的潜伏期传染病的潜伏期是指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
不同传染病的潜伏期不同,了解潜伏期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防控。
2.传染病的症状和体征传染病的症状和体征因病原体和感染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乏力、皮疹等。
了解传染病的症状和体征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六、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1.传染病的预防措施预防传染病的主要措施包括疫苗接种、个人防护、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等。
微生物知识培训

☞微生物的特点
❖ 微生物是结构简单、繁殖快、分布广、个体最小的生物。 ❖ 2.1 结构简单:微生物多数是单细胞; ❖ 2.2 生长旺,繁殖快(大肠杆菌在它的适宜37-44℃之间,20-30分钟繁
殖一代) ❖ 2.3 分布广.种类多(10万多种) :自然界中到处都有,如水、空气、
土壤等。 ❖ 2.4 个体小:小于0.1mm。肉眼不可见。 ❖ 2.5 适应性强,易变异 ❖ 2.6 代谢强,转化快
❖ 3、有机物的存在:有机物中的蛋白质易和许多消毒剂结合, 严重降低消毒的效果。对物体进行消毒必须先洗净油污。
❖ 4、温度:温度升高,杀菌力加强。温度升高10℃杀菌力增 加2-5倍。
❖ 5、接触时间:细菌与消毒剂接触时间愈久,消毒效果好。
消毒剂的正确使用方法
❖ 洗净杀菌要同时进行,顺序必须是清洗之后再杀菌。因为经过清洗后 污浊消失,进行杀菌效果明显。另外,清洁剂与杀菌剂混淆使用的话, 两者的效果就会减弱。因此清洗与杀菌之间,要进行充分的洗濯,清洗 净后再杀菌,特别是带油污的,如果油污去除不净的话,油污就会做为 一层保护膜,保护细菌而影响杀菌的效果。
❖ 3、臭氧的杀菌作用受多种因素包括温度、 相对湿度和有机物等的影响。
2023/12/5
25
控制微生物污染
❖ 上厕所后不洗手消毒的话最容易把大肠菌群 和大肠杆菌带入车间
❖ 鸡蛋不经清洗消毒在产品中最容易污染沙门 氏菌和大肠杆菌
❖ 如果工人手上有伤口,生产食品时容易污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
控制微生物污染
气消毒的目的,用乳酸熏蒸或用其他消毒剂喷雾,以达到空 气消毒的目的。
加工人员的微生物控制
❖ 加工人员有疾病,伤口或其他症候; 应离开食品生产和相关区域
❖ 加工人员戴着珠宝或其他物品,是导致微生物迅速 增长的理想部位; 严禁携带个人物品进入生产区
2024版微生物培训内容

微生物定义
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 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 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特点
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 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 分布广、种类多。
4
微生物分类与命名
微生物分类
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特性、细胞 结构、化学成分等特征进行分类,主 要分为细菌、真菌、病毒等几大类。
2024/1/28
微生物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前景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 良微生物菌种,提高其对大气污染物的降解效率;开发新型的生物反应器,提高大气污染物的处理效果等。
18
CHAPTER 05
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应用
2024/1/28
病毒
其他微生物
非细胞生物,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只 能在宿主细胞内寄生生活,通过复制方式进 行增殖。
如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等,具有各 自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
2024/1/28
6
CHAPTER 02
微生物生长与繁殖
2024/1/28
7
微生物营养需求及来源
碳源
提供微生物细胞合成所需碳元 素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蔗 糖等。
微生物培训内容
2024/1/28
1
目录
• 微生物基本概念与分类 • 微生物生长与繁殖 • 微生物代谢与发酵 •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 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应用 • 微生物实验技能培训
2024/1/28
2
CHAPTER 01
微生物基本概念与分类
2024/1/28
3
微生物定义及特点
食源性疾病防控学习培训资料

食源性疾病防控学习培训资料一、什么是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是由常说的“食物中毒”逐渐演化而来,近二十余年来,国际组织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很少使用“食物中毒”的概念,而经常使用的是“食源性疾病”的概念。
1984年,WHO对食源性疾病的定义是:“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病原体,使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
根据这一定义,食源性疾病已不仅包括传统上食物中毒,而且包括经食物传播的各种感染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入食物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位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之一。
食物中毒概念食物中毒的概念在我国食品卫生国家标准《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定义为: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物中毒是食源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疾病。
食物中毒既不包括因暴饮暴食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食源性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也不包括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多次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毒害为主要特征(如三致作用)的疾病。
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因食品被某些病原微生物污染,并在适宜条件下急剧繁殖或产生毒素;2、食品被已达中毒剂量的有毒化学物质污染;3、外形与食物相似本身含有有毒成分的物质,被当作食物误食;4、食品本身含有有毒物质,在加工、烹调中末能除去;5、因食物发生了生物性或物理化学变化而产生或增加了有毒物质。
食物中毒的特点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具有共同的特点:1、食物中毒的发病与共进相同的食物有关。
2、潜伏期较短,发病急,具有暴发性。
3、症状相似。
摄入同一食物而中毒的病人,其症状及其相似,多数病人呈现急性胃肠炎症状,即腹痛、腹泻、恶心和呕吐等。
食源性疾病培训试卷及答案

食源性疾病培训试卷科室:姓名:得分:技术职称:)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1. 食源性非伤寒沙门氏菌病属于()A.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B.化学性食源性疾病C.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D.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2. 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的易感人群不包括()A.新生儿 B.孕妇 C.免疫缺陷者 D.健康成年人3. 食源性阪崎肠杆菌病的主要致病食品是()A.婴儿配方粉 B.生肉及肉制品 C.鸡蛋 D.蔬菜沙拉4. 紫绀是下列常见食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
()A.食源性诺如病毒病 B.食源性甲醇中毒C.食源性亚硝酸盐中毒 D. 食源性龙葵素中毒5. 食源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属于()A.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B.化学性食源性疾病C.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D.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6.食源性菜豆中毒属于()A.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B.化学性食源性疾病C.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D.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7. 食源性毒蘑菇中毒属于()A.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B.化学性食源性疾病C.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D.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8. 食用发芽或表皮变为青绿色的马铃薯、未成熟的番茄可导致患()A.食源性诺如病毒病 B.食源性甲醇中毒^C.食源性亚硝酸盐中毒 D. 食源性龙葵素中毒9.食源性组胺中毒属于()。
A.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B.化学性食源性疾病C.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D.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年我院的监测结果中,患者的职业未出现的是()。
A.医务人员B.工人C.婴幼儿:D.学生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45分)1、食源性疾病的特征包括、、、和、。
2. 按发病机制分,食源性疾病可分为和。
3. 食源性疾病监测和报告的对象包括、、、和事件。
{4. 2015年我院监测数据中,导致食源性疾病最多的食品种类是。
5.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是指发病人数在人及以上或出现1名及1名以上死亡病例的食源性疾病事件。
6.引起食源性诺如病毒病的主要食品是,此外,受污染的沙拉、水果、三文治、蛋糕、冰霜、冰块等也能引起食物中毒。
2024版食源性疾病培训完整ppt课件

05
断
临床表现
01 胃肠道症状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等
03 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头晕、乏力、失眠
等
02 肝肾损害症状
黄疸、肝区疼痛、蛋白尿
等
04 过敏反应
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 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鉴别诊断
与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 等疾病进行鉴别
实验室检查
03
列举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种类,以及这些病原在各类食
品中的分布情况。
监测与报告
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
介绍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的建设 情况,包括监测网络、监测内容和方 法等。
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
分析监测数据在食源性疾病预防和控 制中的应用,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 学依据。
报告流程和制度
详细阐述食源性疾病的报告流程、报 告时限和报告要求等,强调及时、准 确报告的重要性。
提升了应急处置能力
通过模拟演练和案例分析,学员们对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应急处置流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提 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展望
1 2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水平和 效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推广健康饮食知识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公众普及健康饮食知识, 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04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
0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0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 02 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责任与义务
食品加工过程控制
原料采购与验收
建立严格的原料采购和验 收制度,确保原料符合食 品安全标准
沙门氏菌)

[编辑本段]简介沙门氏菌病的病原体。
属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
已发现的近一千种(或菌株)。
按其抗原成分,可分为甲、乙、丙、丁、戊等基本菌组。
其中与人体疾病有关的主要有甲组的副伤寒甲杆菌,乙组的副伤寒乙杆菌和鼠伤寒杆菌,丙组的副伤寒丙杆菌和猪霍乱杆菌,丁组的伤寒杆菌和肠炎杆菌等。
除伤寒杆菌、副伤寒甲杆菌和副伤寒乙杆菌引起人类的疾病外,大多数仅能目引起家畜、鼠类和禽类等动物的疾病,但有时也可污染人类的食物而引起食物中毒。
[编辑本段]沙门氏菌病沙门氏菌病是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畜共患病之一,其病原沙门氏菌属肠道细菌科,包括那些引起食物中毒,导致胃肠炎、伤寒和副伤寒的细菌。
它们除可感染人外,还可感染很多动物包括哺乳类、鸟、爬行类、鱼、两栖类及昆虫。
人畜感染后可呈无症状带菌状态,也可表现为有临床症状的致死疾,鼠伤寒沙门氏菌它可能加重病态或死亡率,或者降低动物的繁殖生产力。
[编辑本段]传播媒介蛋、家禽和肉类产品是沙门氏菌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感染主要取决于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和食用者的身体状况,受威胁最大的是小孩、老年人及免疫缺陷个体。
根据国际惯例,要求对易受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进行分类管理,以使大多数食物不含沙门氏菌,从而有效预防沙门氏菌病。
为此,人们在探索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过程中,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现将有关进展报告如下,并介绍两种快速检测沙门氏菌的试剂盒。
[编辑本段]o抗原为脂多糖,性质稳定。
能耐100℃达数小时,不被乙醇或0.1%石炭酸破坏。
决定o型原特异性的是脂多糖中的多糖侧链部分,以1、2、3等阿拉伯数字表示。
例如乙型副伤寒杆菌有4、5、12三个。
鼠伤寒杆菌有1、4、5、12四个;猪霍乱杆菌有6、7二个。
其中有些o抗原是几种菌所共有,如4、5为乙型副伤寒杆菌和鼠伤寒杆菌共有,将具有共同o抗原沙门氏菌归为一组,这样可将沙门杆氏菌属分为a~z、o 51~o63、o65~o67共有42组。
我国已发现26个菌组、161个血清型。
药厂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

更衣的目的:
想混进去,没门!
第28页/共54页
操作幅度
第29页/共54页
洁净区行为要控制,要缓慢移动,保持 好的身体姿势,轻声谈话,减少交谈频 率等。 人的行为是维持洁净区平衡不可或缺的。
第30页/共54页
个人卫生(洗手消毒)
第31页/共54页
手的卫生
• 每只手可携带40万个细菌;刚洗过 的手,每平方厘米也可检验出3200 个细菌 。
第17页/共54页
控制微生物的污染途径
• 有效地阻止室外的污染侵入室内。
• 迅速有效地排除室内已发生的污染。 • 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发生量。
第18页/共54页
控制微生物污染途径
污染途径及解决措施 • 人、机、料、法、环
第19页/共54页
控制微生物污染途径
一、人 在洁净室中人体是主要菌源之一,不仅皮肤带有 细菌(其中约l%为病原性的),人通过呼吸、讲 话、操作也会散布细菌。
②咳嗽一次的发菌量一般为70~700 个/(min·人),喷嚏一次的发菌 量一般为4000~60000 个/(min·人)。
③穿平常衣服时发菌量为3300~62000 个/(min·人)。 ④有口罩发菌量:无口罩发菌量为(1:7)~(1:14)。
第21页/共54页
人员不良行为所产生的污染:
当有如下行为时将相应增加微粒的产生量:
/戴口罩 二更:消毒双手→ 洁净区...
第26页/共54页
更衣
着衣种类 /100CM
上衣内侧 外侧
裤子内侧 外侧
帽子内侧 外侧
口罩内侧
测定日期
细菌数
使用五日后 使用五日后 使用五日后 使用五日后 使用五日后 使用五日后 使用一日后 使用一日后
沙门氏菌及其检验方法培训课件

6
2)H抗原(鞭毛抗原)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H抗原存在于鞭毛中,不耐热,化学成分蛋白质,其
抗原性可以被酒精所破坏。
*H抗原可分为两相 第1相:为特异相,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a~z,Z以后
导酶,因为不论底物尿素是否存在,细菌均能合成此酶。
其活性最适pH为7.0。
酚红: 黄色→ 红色(+ 普通变形杆菌)
黄色(- 大肠杆菌)
试验方法:挑取18~24h待试菌培养物大量接种于液体培 养基管中,摇匀,于36±1℃培养,观察结果。或涂布 并穿刺接种于琼脂斜面,不要到达底部,留底部作变色
对照。培养24h左右,观察结果,如阴性应继续培养至4 天,作最终判定,变为粉红色为阳性。
培养基:乳糖:蔗糖:葡萄糖=10:10:1;加有酚红
本试验可同时观察糖发酵产酸或产酸产气(变黄);产 生硫化氢(变黑)。
只能利用葡萄糖的细菌,葡萄糖被分解产酸可使斜面先 变黄,但因量少,生成的少量酸,因接触空气而氧化, 加之细菌利用培养基中含氮物质,生成碱性产物,故使 斜面后来又变红,底部由于是在厌氧状态下,酸类不被 氧化,所以仍保持黄色。
12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Urease Test
尿素酶试验:
urea 尿
ammoni a氨
素
13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3、氨基酸脱羧酶的测定
有些细菌含有氨基酸脱羧酶,使羧基释出,生成胺类 和二氧化碳。此反应在偏酸的条件下进行,当培养基含 胺类时呈碱性反应,使指示剂变色。 接种与观察结果:用幼龄培养液作为菌种,直接接种。 接种后封油,对照管与测定管同时接种封油。肠肝菌科 的细菌于37℃培养4天观察。
生物安全培训试题-(1)

生物安全培训试题科室:姓名:得分:一、填空题(1分/空)共计35分1.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通过陆路运输。
2.有关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通过运输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
3。
国家根据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的规定,将实验室分为级.4.需要在动物体上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应当在符合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级以上实验室进行。
5。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见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指的微生物,以及的微生物;第二类是指的微生物,这两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6。
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7.运送医疗废物应当使用防渗漏、防遗撒、无锐利边角、易于装卸和清洁的专用运送工具。
8。
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他缺陷。
9。
Ⅰ级生物安全柜至少装置一个高效空气过滤器对排气进行净化,安全柜上部为观察窗,下部为、操作窗口,工作状态时保证工作人员不受侵害,但不保证试验对象不受污染.10。
在主实验室应合理设置三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11。
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在开始工作前必须留本底血清进行有关检测,以后定期复检。
12。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卫生部将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13。
在二级以上的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入口明显位置处必须贴,并.14.污染患者血液的注射器属于损伤性废物性废物;废弃的疫苗属于药物性废物性废物。
二、选择题(不定项)每题2分,共计30分1、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是指(AB)A、第一类病原微生物B、第二类病原微生物C、第三类病原微生物D、第四类病原微生物2、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由不少于()的专人护送,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沙门氏菌感染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探讨

沙门氏菌感染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探讨发表时间:2015-08-27T10:33:16.290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6月第11期供稿作者:张亚力[导读]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临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使怀孕母畜发生流产。
本病遍发于世界各地,对牲畜的繁殖和幼畜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张亚力(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730000)【摘要】[目的]探讨20 例沙门氏菌感染患者的症状、治疗和预防措施。
[方法]选取我院从2014 年5 月—2014 年8 月20 例沙门氏菌感染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对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结果]通过对20 例沙门氏菌感染患者的相关治疗,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减轻患者痛苦和及早发现可能的并发症。
[结论]提高沙门氏菌病的预防,必须加强饲养管理,实施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沙门氏菌感染;治疗;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0444-01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各种动物发生疾病的总称,又名副伤寒。
临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使怀孕母畜发生流产。
本病遍发于世界各地,对牲畜的繁殖和幼畜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许多血清型沙门氏菌,可使人感染,发生食物中毒和败血症等症状。
本文是我院2015 年2 月—2015 年3 月对20 例沙门氏菌感染的患者实施治疗的预防,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该组病人20 例,男性12 例,女性8 例,年龄10岁---40 岁。
其中被牛羊肉感染的患者10 例,鸡肉感染的患者10例,均属于沙门氏菌感染的适应症。
1.2 结果 20 例患者经治疗全部治愈,无一例死亡,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3 感染的危险因素下列因素可促进本病的发生:环境污秽、潮湿,棚舍拥挤,粪便堆积;饲料和饮水供应不良;长途运输中气候恶劣、疲劳和饥饿、内寄生虫和病毒感染;分娩、手术;母畜缺奶;新引进家畜未实行隔离检疫等。
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共44张PPT)

➢ 繁殖条件 沙门氏菌最适繁殖温度为37℃,在20℃以上即能大
量繁殖,因此,低温储存食品是一项重要预防措施 。
沙门氏菌
➢ 污染渠道
沙门氏菌的来源主要是患病的人和动物,及人和动物 的带菌者,其中在肉类中最为多见。
球菌、类白喉杆菌
胃
正常一般无菌
肠道 类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厌氧性链球菌、粪链球
菌、 葡萄球菌、白色念球菌、乳酸杆菌、变形杆菌、破
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等
鼻咽腔 甲型链球菌、奈氏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乙型链
球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
眼结膜 皮表葡萄球菌、结膜干燥杆菌、类白喉杆菌等
➢ ④生长旺,繁殖快:微生物有惊人的繁殖速度,大多数微生物几十
分钟内就可以繁殖一代
➢ ⑤适应性强,易变异(耐药性产生的原因)
二、微生物的分布
1.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最适环境,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可分为 如下几类:
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70%~90%。 放线菌:占土壤中微生物含量的5%~30%。
人不体同微 洁➢生净物度污分级布别情的染况房间:药应有品足够的的压细差 菌:常见污染药品的细菌是一些生命力 较强的细菌,如: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 酵母菌:普通土壤中酵母菌含量很少。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人类的传染病约75%是由病毒引起的。 酵母菌:普通土壤中酵母菌含量很少。
大肠菌群为枯人和动草物肠杆道中菌的常及居菌一,在一些定条霉件下菌可引,起肠道抵外感抗染。力弱的细菌一般不易造成
食源性疾病培训教案

食源性疾病培训教案一、概述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人体摄入食物中的有害微生物、毒素或化学物质而引起的疾病。
它们常常造成食物中毒,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威胁。
因此,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防控非常重要。
本教案旨在向广大受众介绍食源性疾病的基本知识、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二、基本概念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途径传播的以胃肠道为主要病原体感染部位的疾病。
常见的食源性疾病有肠道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和寄生虫感染等。
它们通常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和有毒物质引起。
三、常见病原体及传播途径1. 细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
常通过生食或未彻底煮熟的食物传播。
2. 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等。
主要通过病人或带菌者的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食物污染引起传播。
3. 真菌:霉菌、麦角菌等。
一般通过食物霉变引起传播。
4. 寄生虫:蛔虫、钩虫、弓形虫等。
主要通过食用感染寄生虫卵囊的食物传播。
5. 有毒物质:亚硝酸盐、黄曲霉毒素等。
常通过食物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引起中毒。
四、预防措施1.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清洁环境,避免病原体交叉感染和扩散。
2. 规范食品生产加工:合格的食品卫生许可证、健康证、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等。
3. 保障食品安全:选择新鲜食材、避免高温环境下食材存放、避免食物霉变等。
4. 正确烹饪食物:彻底加热食物,避免生食或半生食物,确保食物熟透。
5. 合理储存食物:冷藏存放生鲜、易变质的食物,避免细菌滋生。
6. 确保饮用水安全:饮水源应来自有安全饮用水资质的渠道。
五、食物中毒应急处理方法食物中毒发生时,需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包括以下步骤:1. 保持患者稳定:确保患者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及时启动求助程序。
2. 妥善保存食物样本:留存可能被污染的食物样本,有助于病原体的追踪和审查。
3. 保持水分摄入:给患者喝足够量的清水,有助于帮助体内有毒物质尽快排出。
4. 就医求助: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接受专业医生的治疗。
六、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性和风险食源性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严重的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S和HE琼脂上培
养
TTB增菌液在42℃、 SC增菌液在36℃ 各培养18~24小时
HE琼脂在36℃
培养18~24小时
沙门氏菌培训[1]
可疑菌落判 定
科玛嘉显色琼脂阳性
BS琼脂Βιβλιοθήκη HE琼脂XLD琼脂
科玛嘉显色琼脂阴性
沙门氏菌培训[1]
生化试验
2、接种至TSI,先 在斜面上划线, 然后再底层穿刺。
西翰普顿沙门氏菌、都柏林沙门氏菌 属于单相菌,H抗原只存在第一项。
O1价抗原与其他抗原 和平共处,O5、O27 价抗原存在或不存在。
H抗原第二项H1和H2 价抗原存在或不存在
沙门氏菌培训[1]
沙门氏菌菌型的表示方法
• 血清型以数字和字母表示.
例如:查考夫曼-怀特沙门氏菌属抗原表. 鼠伤寒沙门氏菌: O抗(1,4,[5],12), 第Ⅰ相H抗原(i) 第Ⅱ相H抗原( 1,2)。
1、先从BS、HE或 XLD或显色培养基 上挑取可疑菌落。
3、将接种TSI完毕的 接种针不要灭菌, 直接在营养琼脂平 板上划线。
4、将TSI和 NA至于 36℃, 18~24h培养
沙门氏菌培训[1]
TSI鉴定
根据上表中可理解为只有在斜面和底层产碱、不产H2S、 不产气的情况下可不进行生化鉴定,直接判定为非沙门 氏菌,其余任何情况均需进行生化鉴定。
它的血清型应表示为:鼠伤寒沙门氏菌( 1,4,[5],12:i:
1,2)
沙门氏菌培训[1]
沙门氏菌的判定原则
采用血清学的方法,按照考夫曼-怀特沙门氏菌 属抗原表解判定菌型.
沙门氏菌培训[1]
考夫曼-怀特沙门氏菌属抗原表
菌名
基桑加尼沙门氏菌 维也纳沙门氏菌 埃森沙门氏菌 金斯敦沙门氏菌 鼠伤寒沙门氏菌
2010
—GB 4789.4-
沙门氏菌培训[1]
增菌和选择性培养
沙门氏菌培训[1]
25g样品
分别从BS和HE琼脂 上挑选可以菌落进 行TSI初步生化鉴定
36℃ 8~18h 培养
1ml BPW增菌液
+10ml TTB
225ml BPW
1ml BPW增菌液
+10ml SC
BS琼脂在36℃培养
40~48小时
法
沙门氏菌培训[1]
59种沙门氏菌的血清列表
O1
O2
O4
O5
O7
O8
O9
O10 O11 O14
O15 O19 O20 O27 O34 O46 O3,19 Ha
Hb
Hc
Hd Hf Hg Hh Hi Hk Hm Hn Hp Hr
Hs Ht Hu Hv Hw Hx Hy Hz Hz6 Hz10
Hz13 Hz15 Hz28 Hz29
蛋的污染 蛋及其制品沙门氏菌检出率为3.9%-43.7%,由于吃蛋引起鼠伤寒病的
病例报告逐渐有增加的趋势。 环境污染 食品在加工、运输、出售过程中往往被沙门氏菌污染。沙门氏菌在粪
便、土壤、食品、水中可生存5个月至2年之久。 传播问题 恢复期患者和无症状的带菌者也是常见的传染源。
沙门氏菌培训[1]
沙门氏菌检测标准
沙门氏菌培训[1]
沙门氏菌培训[1]
生化特性
1)发酵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和山梨醇产气。 2)不发酵乳糖、蔗糖和侧金盏花醇。 3)不产吲哚、V-P反应阴性。 4)不水解尿素和对苯丙氨酸不脱氨。
伤寒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及一部分鸡白痢 沙门氏菌发酵糖不产气,大多数鸡白痢沙门氏菌不 发酵麦芽糖。
沙门氏菌培训[1]
血清学特性
1相或第2相的新鲜待检菌株。 4.培养后,其已知相细菌的动力受到抑制,解离出另一相的细菌,
并向周围蔓延生长,形成一个大的菌落。 5.检查其菌落的边缘部分,即可确定该菌株的另一相H抗原。 6.该方法通常1~3天内可以有结果。
沙门氏菌培训[1]
位相变异试验的其余方法
• U形管法 • 小玻管法 • 小套管法 • 软琼脂斜面
沙门氏菌
— 抗原
沙门氏菌培训[1]
O、H、Vi抗原
Vi抗原 是一种特殊的菌体抗原,属于K抗原
群(如伤寒沙门氏菌、丙型副伤寒沙门 氏菌和都柏林沙门氏菌都含有Vi抗原)
O抗原 也称菌体抗原,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H抗原(即鞭毛抗原) H抗原与抗血清的反应成絮状或绒状。 大部分沙门氏菌H抗原都具有两相。 第一相被称为特异性相,第二相为非特
(D)、O3,10(E)、O11(F)。 3. 确定O群之后,分别用HA(a、b、c、d、i、z10、z29)HB、HC、HD四种多价H血清检查。 4. 用3.所确定的多价H血清所包括的所有H因子血清逐一检查定为第1相或第2相H抗原。 5. 检出第1相H抗原而未检出第2相H抗原,或检出第2相H抗原而未检出第1相H抗原的,要
用位相变异的方法再检查其另一个相。单相菌不必作位相变异检查。 6. 综合O和H因子血清以及Vi因子血清的检查结果,按照考夫曼-怀特沙门氏菌属抗原表
解判定沙门氏菌的菌型。
沙门氏菌培训[1]
位相变异的解释
• 将一个双相沙门氏菌的菌株在琼脂平板上划线分离,所 得的菌落中,有的有第1相H抗原,有的则有第2相H抗 原。若任意挑取一个菌落在培养基上多次传代,其后代 又可出现部分是第1相而另一部分是第2相的菌落。这种 两个相的H抗原可以交相产生的现象称为位相变异。
沙门氏菌具有复杂的抗原结构。 一般沙门氏菌具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 和表面抗原(Vi荚膜或包膜抗原)三种抗原。
沙门氏菌培训[1]
传播途径
肉的污染 肉及其制品的沙门氏菌检出率美国为20%—25%、英国为9.9%、日本
检查进口家禽的污染率为10.3%,国内肉类沙门氏菌检出率在1.1%— 39.5%。
沙门氏菌培训[1]
三糖铁生化试 验
只在TSI产碱的 情况下可判定 无沙门氏菌, 其余任何情况 均需进行生化
鉴定
底层产H2S
底层产酸 斜面产碱
斜面底层 产酸
产碱
底层产酸
斜面产碱 底层产H2S
产酸产气 产酸产气产H2S
沙门氏菌培训[1]
生化试验
1、准备一只2ml无菌生理盐水试管、酒精灯、接种环、生化鉴定套装 。 2、从营养琼脂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接种至生理盐水中,制成0.5个 麦氏浊度。 3、依次在各个安瓿(bu\)瓶中滴加菌悬液3滴。 4、在赖氨酸脱羧酶肉汤及对照和氰化钾及对照中个滴加无菌石蜡覆 盖。 5、在36℃培养18~24h。
沙门氏菌培训[1]
A~F群 对应的O价
抗原
沙门氏菌培训[1]
沙门氏菌抗原表中符号意义:
__
指溶原状态下O因子可以并存,和平共 处。
{}
指O因子不相容,只能有一种。
[]
指O或H因子有存在或不存在的可能性。
沙门氏菌培训[1]
O10、O15、O15,O34 价抗原不相容只存在一种。
都柏林沙门氏菌存在 或不存在表面Vi抗原。
沙门氏菌培训[1]
—O抗原
为脂多糖,性质稳定。 比较耐热,100℃不被破坏,也不 易被酒精破坏; O抗原以阿拉伯数字表示,从1排 到67,但删去了9个抗原,现在有58 个抗原; 凡含有群特异性共同抗原的菌型 归类为一个O群,以主要抗原来表示, 某些次要抗原可以出现在多个群中。
沙门氏菌培训[1]
-H抗原
汤汤
对
照
沙门氏菌培训[1]
生化试验
色氨酸肉 汤经36℃, 18~24h培 养后滴加 靛基质试 剂,片刻 观察结果
阳性为玫 瑰红色。
色氨酸脱 羧酶及对 照和氰化 钾及对照 转种结束 后需滴加 液体石蜡 覆盖试验 管方可进 行培养。
靛基质 试验+ 时补做 甘露醇 山梨醇 试验, 试验阳 性后进 行血清 学鉴定
H2
Hlv HA HB HC HD
H5 H6 H7 Heh Hgp
Vi
A-F群多 价O
A-F群多 价O
Henx
H1.2.3.5
沙门氏菌培训[1]
沙门氏菌培训[1]
沙门氏菌培训[1]
沙门氏菌培训[1]
沙门氏菌培训[1]
沙门氏菌培训[1]
沙门氏菌培训[1]
沙门氏菌培训[1]
沙门氏菌培训[1]
TSI-时, 进行 ONPG 试验,
ONPG 阴性 时进 行血 清学 鉴定。
H2S+、靛基质- 、尿素-、KCN-、赖氨酸+后 进行血清学鉴定。
沙门氏菌培训[1]
色氨酸
吲哚试 验阴性
赖氨 酸
阳性 对照 阴性
尿素 酶
阴性
KCN 及 对照 阴性
甘露醇 山梨醇
阳性
0NPG 阴性
符合 符合 符合 符合
符合
无荚膜和芽孢,都具有周身鞭毛(除鸡白 痢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能运动,大 多数具有菌毛,能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或凝集豚 鼠红细胞。
沙门氏菌培训[1]
培养特性
A 需氧及兼性厌氧菌。 B 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培养24h后, 形成中等大小、圆形、表面光滑、无色半透明、边 缘整齐的菌落,其菌落特征亦与大肠杆菌相似(无 粪臭味)。 C 鉴别培养基(麦康凯、SS、伊红美蓝):一般 无色菌落。 D 三糖铁琼脂斜面:斜面为红色,底部变黑并 产气。
异性相。
沙门氏菌培训[1]
—vi抗原
因与毒力有关而命名为vi抗原。 由聚-n-乙酰-d-半乳糖胺糖醛酸组成。 不稳定,经60℃加热、石碳酸处理或人工传 代培养易破坏或丢失。 Vi抗原存在于细菌表面,可阻止o抗原与其 相应抗体的反应。vi抗原的抗原性弱。当体内菌 存在时可产生一定量抗体;细菌被清除后,抗 体也随之消失。 故测定vi抗体有助于对伤寒带菌者的检出。 新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出的伤寒杆菌、丙型副 伤寒杆菌等有此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