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当代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重伦理亲情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悠久文化
历史的民族,向来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
我们今天建设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如果忽
视甚至是背弃了传统伦理道德,显然无助于
德育工作的实施。曾有一个时期,我们在相
当程度上漠视了传统伦理,而近年随着对德
育工作的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也渐受重视。
收视率很高的中央电视台第十二套节目《第
一线》栏目,于2008年3月24日播出了一个
节目,标题为《迟来的爱》,节目主持人手
持一本小册子向我们讲述,2006年4月,海
南省监狱系统在监狱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一本薄薄的《弟子规》,令许多服刑人员,
读了以后,浪子回头。我们可以在节目中看
到,许多服刑人员向父母深深鞠躬,为老父
亲洗脚,与父母拥抱,挥洒悔恨的泪水等一
系列令人动容的举动,《弟子规》到底有什
么样的力量让在狱服刑人员发生了如些巨大
而深刻的变化,其实正是《弟子规》中重伦
理亲情的德育思想感化了服刑人员德教是传统伦理道德的精髓,是为政线》栏目中,也正是伦理亲情的力量洗涤了
一颗颗蒙尘的心灵,学习《弟子规》所产生
的德育成就也再一次证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
魄力。
2.重人格完善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对个人的发展来说,完美的人格是致
关重要的,这也是德育工作成功的目标之
一,《弟子规》要求人要“谨而信”,要
“泛爱众”,要“能亲仁”,把德育与人格
塑造紧密结合起来。中华民族传统的德育思
想历来重视对光明伟岸的完美人格的追求,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
彬,然后君子。”强调了文才与品德的协调
发展、行为与心灵的谐美。这是人本身外在
与内在的和谐,也是人们进步的人生观、价
值观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和谐文化建设所要
求的人本身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人与人
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等。我们往往可以在《弟
子规》的道德规范中得到启示。
《弟子规》教给我们人自身品格修养
的和谐,比如行为要严谨,“冠必正,纽必
结。袜与履,俱紧切。”出门帽子要戴端
正,穿衣服要把纽扣纽好;袜子和鞋子都要
穿得贴切,鞋带要系紧,保持仪容的整齐。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要
注意清洁卫生。“人问谁,对以名。吾与
我,不分明。”要注意应对礼貌等等。又比
如《《弟子规》要求为人要讲诚信,不可
“闻过怒,闻誉乐。”这样才不会“损友
来,益友却。”常言“细节决定成败”,细
节是什么?就是严谨,诚信。一个的品行和
人格可以说是决定其个人修养和事业成败的
关键因素,所谓“行高者,名自高。人所
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
言大。”品行高尚的人,名声自然高,人们
所敬重的是德行,并非外貌;才能大的人声
望自然大,人们所信服的是真才,而并非夸
大其辞的言论。这些古人们用以指导个人日
常言行举止的教导,用于当代,又何尝不是
促使人们达到文质彬彬的完美人格的标准。
《弟子规》也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要求人们要“泛爱众”,要博爱,“凡
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弟子
规》把一颗博爱之心化为点点滴滴的日常
生活细节,诸如“人有短,切莫揭。人有
私,切莫说。”别人的短处绝对不要揭露出
来,别人有秘密不想让人知道,我们就不要
说出来。“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
既是恶。”赞美别人的善行,就等于是自己
行善,宣扬别人的恶,就等于自己作恶。
“将加人,先问已。已不欲,即速已。”已
所不欲勿施于人。“势服人,心不然。理服
人,方无言。”要以理服人,不要以势服
人。如果人们能够做好诸如此类的小事,不
知将会有多少争端立消,我们的社会也不知
将平添几许和谐。
能博爱的人自然是仁者,而现实是“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同样是人,品行才能各有高下,而我们要
做的就是要“能亲仁”,人言近朱者赤,
近墨者墨,向仁者学习,是提高自己的
最快捷的途径。“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这些教义,字字珠玑,超越时空,给我们当代的道德教育提供了行为的规范。
3.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并重的德
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弟子规》要求“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做到了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之后,才可以学习技能、知识。我们今天德育工作的理念也正是: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否则,有才无德不仅无法利于社会,却往往变成“危险品”。现在这样的例子已经俯首皆是了。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必须并重,而实际上二者在实践过程中并不存在矛盾,而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
《弟子规》说得很明白:“不力行,
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对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这些应该努力实践的德行,如果只是在学问上研究探索,却不肯亲身力行,这样最容易养成虚幻浮华的习性,怎能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呢?相对的,如果只重力行,不肯研究理论学问,就容易固执已见,而无法契合真理,这也不是我们所应有的态度。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学业优良的学生,
经常羡慕很多事业有成的人,当然也常常痛惜不学无术的学生,常常感慨一事无成的人,即《弟子规》所谓:“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同样是人,却良莠不齐,随流俗者多,有仁德者少。为什么会这样,仔细分析下去,往往发现
其实人们之间的智力差距是有限的,而差距渐渐拉开,是因为人们在道德修养、人格品行上有一定的差异。如果忽略道德修养,只讲学问能力,讲名气大小,讲获利多少,那么“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就没有区别了。
2004年在我们的初级教育中掀起一场
来势凶猛的读经运动。其中包括《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