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查阅了一些资料,也看了一些论文,大多对机械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描述离不开如下几种: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也影响到国计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因此,各国都把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实体的重要组成,是国家竞争力的一个主要标志,是税收的重要来源,并且还可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即使在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与高科技紧密结合,仍将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等等诸如此之类的华丽辞藻来形容其重要性。
下面我将提供一些数据来证明以上的言论:美国68% 的财富来源于制造业;日本,国民经济总产值的约49% 由制造业提供。在先进的工业化国家中,约有1/4的人口从业于制造业,在非制造业部门中,又有约半数人员的工作性质与制造业密切相关。
再来看我国,从2002年的数据中(尽管数据有些早),但不难看出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发动机。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表示,中国过去20多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制造业的成长。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虽然有一定的起伏,但基本维持在40%左右;中国的财政收入一半来自制造业;制造业吸收了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一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制造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出口一直维持在80%以上,创造了3/4的外汇收入。所以对于中国,无论是从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还是扩大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来讲,至少在21世纪的前20年,制造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我用两段的叙述来证明了一个命题: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下面我将从三个角度,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来具体分析。
角度一:历史角度。
(一)古代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早在50万年以前的远古时代,已开始使用石器和钻木取火的工具。公元前16到11世纪的商代,已出现可转动的琢玉工具。车削加工和车床雏形在我国出现早于欧洲近千年。到了明代,在古天文仪器加工中,已采用铣削和磨削加工方法,并出现了铣床、磨床和刀刃刃磨机床的雏形。
(二)近代
但近百年来,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严重阻碍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的机械制造业几乎为零。
(三)建国至今
解放以来的50多年间,我国机械制造业有了很大地发展,开始拥有了自己独立的汽车工业、航天航空工业等技术难度较大的机械制造工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机械制造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方面的资金和技术,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使制造技术、产品质量和水平及经济效益有了很大地提高,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角度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我国一半的财政收入来自制造业,制造业当之无愧是“共和国经济大厦的基石”。200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占工业总值的77.6%,上交税金占国家税收总额的比重也超过三分之一,制成品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89.8%。我国机械制造业增加值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均居世界第4位。尽管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在国际上的排名靠前,而且在国际贸易中机械设备的出口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是我们绝不能忽视我们的缺点。
与工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水平还存在阶段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产品质量和水平不高,技术开发能力不强,基础元器件和基础工艺不过关,生产率低下,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等。例如,我国机械制造业拥有300多万台机床,2000多万职工,堪称世界之最。但由于产品结构和生产技术相对落后,致使我国许多高精尖设备和成套设备仍需大量进口,机械制造业人均产值仅为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
同时我们还没有一个制造企业跻身世界500强,更缺乏世界知名的机械制造品牌。虽然世界排名第四,但总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五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强;人均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二十五分之一、日本的二十六分之一,德国的二十分之一;制造业结构仍然偏轻,主要表现为产业主体技术依靠国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依附于国外装备产品的比重大。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地深入和企业体制的变革加深,和对自主知识产权的愈加重视,中国的机械制造业正朝着一个健康,全面的方向快速发展。
角度三:对民生(就业)和国防的贡献
不得不承认,相当一段时期以来,我们一些地方对制造业并未一直“咬住不放松”,还有的城市迫于就业等压力,把三个产业比重排序由“二三一”变为“三二一”。虽然摆摊设点、餐饮娱乐等传统第三产业在安排就业上具有投资少、操作简单、见效快等特点,但是,对于提升城市经济竞争力难有大的作为,特别是对工业城市更是如此。我们查阅国家统计局
年鉴得知,2006年全国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5.9:50.9:33.2,江苏、浙江和广东的比重分别是12:51.7:36.3、11:52.7:36.3和10.4:50.4:39.3。这说明,在全国即使在经济发达省份,第二产业仍然占主要比重。北京和上海的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为3.6:38.1:58.3和1.8:47.5:50.6,但要知道,这是由京沪两市的特殊地位和背景所决定的,并不具有普遍性。
下岗职工需要再就业,农村大量劳动力需要转移,加上城市新增就业人员,可以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是又一个最大国情。据了解,2006年全国制造业从业人员8043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1.3%,占工业从业人员的90%。而在沈阳等工业城市的制造业的就业人员更是占到一半以上。因此,发展制造业是一个必须的选择。可以预见,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在市场潜力、劳动力价格和人才资源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发达国家制造业将加快向我国实行梯度转移。如果我们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发展制造业,既可以大量解决就业问题,又可以大力发展经济,何乐而不为呢?我们欣喜地了解到,像沈阳那样发挥各自比较优势重新审视制造业的城市多起来了,这是国之幸事、民之幸事。
1840年随着英国的舰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了将近100年被殖民被奴役的命运,这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近代中国机械制造几乎为零,甚至停留在手工作坊的阶段。而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已经过工业革命。这是血的教训。到了建国之后,建立了完备的国家工业体系,才使军事装备得到极大改善,才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使我们有强硬的腰板,这样说话才有底气,魄力。国家之重在于国防,而国防之重又在于制造业,这当然离不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结语:
21世纪不知不觉已走过十年,回望这过去的十年,的确,在机械制造业方面有着巨大的成绩。然而,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些逆耳之言,这样我们才能时刻保持清醒,看清我们的不足。尽管我的专业并不和机械制造紧密相关,但是我的姥爷,父亲却从事着机械制造的工作,遗憾的是可能我无法继承他们的事业,但这毫不影响我对机械制造的热爱,乃至对整个中国制造业的关心,这一切都源于一颗爱国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