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苏联历届领导(1)
苏联领导人世代
变不可能为可能
• 苏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大多都是职业革命家,均有较高的 理论修为;其中列宁、托诺茨基、布哈林等人都是佼佼者。
• 在这一代人的努力下,十月革命取得了成功,苏联巍然屹 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 他们将马恩思想付诸于实践,完成了社会主义初级建设; 到1924年苏联的经济已经缓慢复苏;列宁创造性地运用 了马恩思想;完成了其革命学说,他的许多思想都成为后 来社会主义国家行动指南。在他的建议和提倡之下以莫斯 科为中心的第三国际成立,为世界各地不断输出革命,其 中包括中国,一国优先革命论、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在世界 各地遍地开花。
葛罗米柯:长期主管苏联外事工作。
乌斯季诺夫:苏联元帅,中央政治局委员,国防部部长。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波烈日列夫时期是苏联历史的转折点,他在位时期仅次于斯 大林,长达18年之久。
在波烈日列夫执政前期,这代领导人继承了赫鲁晓夫的改革 思想;波烈日列夫、柯西金、波德戈尔内,三驾马车,分 工协作,苏联又一次恢复了新的生机;但是当他们一旦权 力得到巩固之后,形势亦急转直下;苏联社会亦停滞不前, 领导人逐渐由改革转向了保守;波烈日列夫带头腐败、
第一代:开拓(三)
捷尔任斯基:布党核心成员之一,曾担任多项要职,“契卡”之父 曾制造过多起红色恐怖,26年逝世。
莫洛托夫:被誉为外交天才,斯大林的忠实追随者, 曾任苏维埃委员会主席,86年逝世;五朝元老。
托姆斯基:苏联工会活动家,党中央政治局委员, 29年被打成“右倾集团”,36年自杀,88年恢复名誉
亚纳耶夫:苏联副总统,党内保守派之一,8.19事件发动者之一
杰米契夫:党内元老之一,承担人书记处书记、文化部长等职
苏联历任领导人
苏联历任领导人苏联,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在1991年解体了他虽说已不在江湖,但江湖上还有他的传说。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江湖传说中的国家的那些老大到底是谁呢?第一位领导者:列宁列宁这个被称为人类伟大的导师,是苏联的缔造者。
1917年11月8日―1924年1月21日,这段时间内是苏联的最高领导人。
他最伟大功绩就是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并且打败了当时俄国境内的白军,还有十四国干涉。
从而巩固了国家的政权。
让这个新生的政权没有像当年的巴黎公社那样夭折。
列宁在位的时候初期为了战争的需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期发现问题所在就是纠正,实行新经济政策。
当然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毕竟是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进的道路只有自己摸索,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借鉴。
1924年1月21日因病去世。
第二位领导人:斯大林斯大林斯大林是格鲁吉亚人,他上位有点来路不正,当年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列宁指定的接班人是托洛茨基。
不过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很快就掌握了所有的权利,托洛茨基被驱逐了,最后在墨西哥被刺杀。
斯大林总的来说争议非常大的大。
他在为期间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人民公社,实行计划经济。
推展五年计划,把苏联由一个农业国建成了工业国,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之后实行了大清洗运动,清洗了几百万人口。
在二战期间可以说前期是以一国之力抵抗德国。
最终取得胜利。
使得苏联的国际地位急剧上升,成为了当时的超级大国,唯一一个可以和美国抗衡的国家。
开始了两极争霸。
二战之后继续实行之前的政策,短时间内国家迅速恢复。
不过为日后苏联的发展埋下祸根,一直到苏联解体都没解决掉。
第三位领导人;赫鲁晓夫赫鲁晓夫赫鲁晓夫的上位和斯大林一样来路不正,斯大林死后接班人是马林科夫,最后被赫鲁晓夫夺取了。
这哥们在1956年赫鲁晓夫主持召开苏共二十大之后开始彻底的否定斯大林,开始进行改革。
在苏共第22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全民国家”、“全民党”,还提出到1980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但是这一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苏联领导人
任
肖像
姓名
职务
任职时间
担任最高权力 者的时间
1
1922 年 12 月 30 弗拉基米尔· 伊 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 1917 年 10 月 26 日 - 1924 日 - 1924 年 1 [1] 里奇·列宁 年 1 月 21 日 月 21 日
2
约瑟夫· 维萨里 奥诺维奇· 斯大 林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1. ^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建立于 1922 年。 1917 年 8 月的二月 革命之后俄国的国名变爲俄罗斯联邦,十月革命后,从 1918 年到 1922 年国名是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 年 15 国合并为苏联。 2. ^ 1990 年 3 月 15 日,苏联总统一职设立,原“最高苏维埃主席”的权力被移交给 了苏联总统,尽管仍设主席,但它只是议会议长,而非国家元首。
契尔年科(1911-1985) 康斯坦丁· 乌斯季诺维奇· 契尔年科,原苏共中央总书记、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 1984 年 2 月 13 日在苏共中央非常全会上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国防会议主席。 1984 年 4 月 11 日在第十一届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 主席。1985 年逝世。 戈尔巴乔夫(1931-) 米哈伊尔· 谢尔盖耶维奇· 戈尔巴乔夫 前苏联最后一位最高领导人,从 1985 年至 1991 年他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后改 称苏联总统。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 1990 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 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于 1991 年解体。 叶利钦(1931-2007) 鲍里斯· 尼古拉耶维奇· 叶利钦,俄罗斯联邦共和国首任总统,1992 年-1999 年在位,1931 年 2 月 1 日出生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南乌拉尔),俄罗斯族。他自 1955 年从乌拉尔工学院建 筑系毕业后,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工作了 30 年,曾任该市住房建筑联合公司总工程师、经 理,1976 年任苏共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委第一书记。叶利钦于 1985 年调往莫斯科担任党、 政要职,1985 年 12 月至 1987 年 11 月任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1987 年 11 月至 1989 年 5 月任苏联国家建设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叶利钦于 1989 年 3 月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1990 年 5 月在俄罗斯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俄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1991 年 6 月,叶利钦 在全民选举中当选为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1991 年 12 月,他同原苏联其他 10 个加盟共和国 领导人一起发表联合宣言,宣布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996 年 7 月,叶利钦再次当选为俄罗 斯联邦总统。1999 年 12 月 31 日,叶利钦决定辞去总统职务。2007 年 4 月 23 日在莫斯科逝 世。 普京 (1952-) 弗拉基米尔· 普京,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现任总统 1952年10月7日生于列宁格勒市(现圣彼得堡市)。1970 年,入国立列宁格勒大学 法律系学习。1975年从国立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在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对外情报 局工作。1985年至1990年他被派往民主德国工作。1990年回国后,普京先后担 任列宁格勒大学校长外事助理、圣彼得堡市市长顾问、圣彼得堡市对外联络委员会主席。1 994年任圣彼得堡市第一副市长。1996年8月,普京开始担任俄联邦总统事务管理局 副局长。1997年3月任俄总统办公厅副主任兼监察局局长。1998年5月任总统办公 厅第一副主任,同年7月起任俄联邦安全局局长。1999年3月任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 同年8月9日被任命为第一副总理、代总理,8月16日就任总理。1999年12月31 日,叶利钦总统宣布辞去总统职务,普京出任代总统。2000年3月26日普京当选为俄 联邦总统,并于5月7日正式宣誓就职。 2004年3月,普京赢得大选胜利,连任总统,同年5月宣誓就任。
二战苏联20位战略和关键性战役领导人的功勋与结局
二战苏联20位战略和关键性战役领导人的功勋与结局展开全文2002年5月,俄罗斯军事科学院根据苏联军事领导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和所起的作用,对苏军将帅名次排序进行了重新评定。
评委会将苏联军事领导人分为9级,分别是:国家领导人兼最高统帅1人、战略和关键性战役领导人20人、海军舰队司令6人、军兵种负责人10人、参谋长9人、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司令33人、坦克集团军司令6人、航空兵集团军司令5人、炮兵部队司令3人。
本文介绍第2级(战略和关键性战役领导人)苏联军事领导人的结局,这一级中共有20人入选,其中13人是元帅,7人是大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第一位: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苏联元帅)朱可夫,贫民出身,历任方面军司令、最高统帅部副统帅、驻德苏军总司令、苏联国防部长等职,四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1943年获苏联元帅军衔。
朱可夫被誉为二战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他是苏联施行战略和战役计划的最高决策者之一,主要功勋是指挥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柏林等战役。
朱可夫在卫国战争期间居功至伟,圆满地完成了统帅部赋予的各种任务。
他是苏联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1974年病逝,享年78岁。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第二位: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出身神父之家,历任苏军总参谋长、武装力量部部长、国防部总监等职,他是苏军三驾马车外最具才华的将领,1943年获元帅军衔。
华西列夫斯基是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他与朱可夫一起制定了苏军诸多重要的战略和战役计划,协调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性战役,如斯大林格勒、克里米亚等战役。
赫鲁晓夫上任后,华西列夫斯基退居二线,在国防部总监组担任总监一职,1977年病逝,享年82岁,他是苏联杰出的军事家。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第三位: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苏联元帅)罗科索夫斯基,出身中产之家,历任苏联集团军司令、方面军司令、国防部总监,波兰国防部长等职,他与朱可夫、科涅夫并称为苏联陆军的三驾马车。
二战结束时苏联的十大方面军司令,曾为卫国战争立下汗马功劳
二战结束时苏联的十大方面军司令,曾为卫国战争立下汗马功
劳
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朱可夫主要成就: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指挥斯大林格勒战役、列宁格勒战役、柏林战役
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主要成就获金星奖章两枚、列宁勋章7枚,苏联陆军的三驾马车之一
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司令:华西列夫斯基主要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军总参谋长,斯大林格勒反攻作战的指导者,克里米亚的收复者和加里宁格勒的解放者,参与指挥、筹划了苏联卫国战争中的所有战役。
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巴格拉米扬主要成就:苏联军事统帅,苏联元帅,苏联英雄。
获列宁勋章6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红旗勋章3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2枚
列宁格勒方面军:戈沃罗夫主要成就:组织了坚守列宁格勒,解放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
卡累利亚方面军:梅列茨科夫主要成就:歼灭了日本关东军主力,获得苏联英雄称号,7次获得列宁勋章
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科涅夫主要成就:苏联元帅(1944),军事统帅、军事家,二战中和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并称的苏联陆军的野战三驾马车之一。
乌克兰第二方面军:马利诺夫斯基主要成就:获得红旗勋章、苏
联人民英雄勋章,指挥布达佩斯战役,领导苏联红军消灭日本关东军
乌克兰第三方面军:托尔布欣主要成就:米乌斯河和莫洛奇纳亚河战役,以及顿巴斯和克里木的解放作战。
乌克兰第四方面军:叶廖缅科。
苏联历届领导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
苏联历届领导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苏联领导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917年10月6日- 1922年4月3日(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1922年4月3日 - 1953年3月5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1953年9月7日 - 1964年10月14日(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64年10月14日- 1982年11月10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年10月14日至1966年4月8日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1982年11月12日 - 1984年2月9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1984年2月13日- 1985年3月10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1985年3月11日 - 1991年12月25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国家元首列夫.鲍里索维奇.加米涅夫 1917年11月9日 - 1917年11月21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雅科夫.米哈伊洛维奇.斯维尔德洛夫1917年11月21日- 1919年3月16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弗拉基米尔斯基1919年3月16日- 1919年3月30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 1919年12月30日 - 1938年7月19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22年12月30日至1938年1月12日为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38年1月17日至1946年5月9日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 1946年5月9日 - 1953年3月1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克莱门特.叶夫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 1953年3月15日 - 1960年5月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60年5月7日 - 1964年7月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米高扬 1964年7月5日 - 1965年12月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尼古拉.维克托罗维奇.波德戈尔内1965年12月9日- 1977年6月1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77年6月16日 - 1982年11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2年11月10日 - 1983年6月1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1983年6月16日- 1984年2月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4年2月9日 - 1984年4月1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1984年4月11日- 1985年3月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5年3月5日 - 1985年7月2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安德列.安德列耶维奇.葛罗米柯1985年7月27日- 1988年8月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1988年8月1日 - 1989年5月25日(1989年5月25日至1990年3月15日为最高苏维埃主席,1990年3月15日至1991年12月25日为苏联总统)政府首脑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1917年11月8日 - 1924年1月23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李可夫 1924年1月23日 - 1930年12月19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1930年12月19日- 1941年5月6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1941年5月6日 - 1946年3月19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1946年3月19日至1953年3月5日为部长会议主席)格里高利.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 1953年3月5日 - 1955年2月8日(部长会议主席)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布尔加宁 1955年2月8日 - 1958年3月27日(部长会议主席)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958年3月27日- 1964年10月15日(部长会议主席)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 1964年10月15日 - 1980年10月23日(部长会议主席)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吉洪诺夫 1980年10月23日 - 1985年9月27日(部长会议主席)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1985年9月27日- 1991年1月14日(部长会议主席)瓦连京.谢尔盖耶维奇.帕夫洛夫1991年1月14日- 1991年8月24日(苏联总理)。
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夫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语:МихаилСергеевичГорбачёв,拉丁化:Mihail Sergeevich Gorbachev 听(帮助·信息),1931年3月2日-),前苏联政治家,曾于1985年至1991年间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也是最后一位苏联最高领导人。
他是惟一一位在苏联共产党统治时期出生的总书记。
戈尔巴乔夫的头上有一个显著的胎记,为其广为人知的外貌特征。
早年经历[编辑]戈尔巴乔夫前往东德巡视一座养猪场,摄于1966年6月10日。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斯塔夫罗波尔的一个农民家庭。
他的父亲谢尔盖·安德烈耶维奇·戈尔巴乔夫是一位联合收割机的操作员,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退役军人。
母亲在集体农场工作。
戈尔巴乔夫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的法律专业,并在那里认识了他后来的妻子赖莎(又译雷莎,她因患白血病而于1999年去世)。
1953年9月他们结婚,1955年戈尔巴乔夫毕业,两人一同回到戈尔巴乔夫的故乡。
在大学期间,戈尔巴乔夫加入了苏联共产党并且很快成为了其中的一名积极分子。
1952年21岁的戈尔巴乔夫加入苏联共产党,1966年他35岁的时候他以函授学习的方式获得了农业经济硕士的学位,从此他青云直上。
1970年他已成为农业部部长,次年被选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1972年他带领一个代表团赴比利时,两年后他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以及青少年事务执行委员会主席。
1979年他加入苏共政治局。
在政治局内他认识了他的同乡、克格勃首领尤里·安德罗波夫。
安德罗波夫在此后数年内成为戈尔巴乔夫的主要提拔者。
他在党内的地位给予他更多出国的机会,这些旅行很深地影响了他的政见和对社会的看法。
上台后推动民主化改革[编辑]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与美国总统雷根合摄于美国白宫图书馆。
契尔年科死后,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3月11日以54岁之龄,当选为苏联最年轻的共产党总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苏联领导人
苏联领导人(按时序排列)苏联共产党领导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917年10月6日- 1922年4月3日(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922年4月3日- 1953年3月5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953年9月7日- 1964年10月14日(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64年10月14日- 1982年11月10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年10月14日至1966年4月8日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1982年11月12日- 1984年2月9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1984年2月13日- 1985年3月10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11日- 1991年12月25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人在俄罗斯取得了政权,随即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随后的几年里,由托洛茨基指挥的红军通过残酷的内战击败了白军和协约国的干涉。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了苏联。
苏联的缔造者列宁于1924年逝世。
约瑟夫·斯大林获得政权。
他通过残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对手,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同时以肃反的方式对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展开了大清洗。
虽然斯大林被西方国家和一部分苏联人视为一个屠杀各民族人民的暴君,但是他成功地把苏联改成了一个工业和军事强国。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苏联军事也比以前强出好几倍。
1939年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了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双方结成貌合神离的同盟,同时秘密划分了双方在波兰、波罗的海国家、芬兰和罗马尼亚的势力范围。
苏联历代领导人一览!
苏联历代领导人一览!1、列宁(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在位时间1917-1924年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南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后扩至15个加盟共和国)。
所以准确的说列宁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时间应该从1922年12月30日开始,在这之前其是苏俄的最高领导人。
列宁在位时的职位称之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即苏联总理)。
2、斯大林(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在位时间1924-1953年其在位时的职务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苏联大元帅。
斯大林是苏联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领导人。
3、赫鲁晓夫(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在位时间1953年-1964年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度假时,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了政变,赫鲁晓夫“被退休”,从此被迫淡出政坛至1971年逝世。
4、勃列日涅夫(1906年12月19日—1982年11月10日),在位时间1964年-1982年勃列日涅夫一生之中总计获得了114枚各类勋章被1991年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所收录,使勃列日涅夫获得了“世界获奖章最多的人”的称号,而他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勋章之王”。
5 、安德罗波夫(1914年6月15日-1984年2月9日),在位时间1982年-1984年安德罗波夫仅在位1年零三个月就因病去世。
在其执政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工作,大刀阔斧地进行人事调整,为发展苏联经济和提高人民福利事业方面取得的进展作出了贡献。
在整顿劳动纪律和完善经济机制的试验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获得了苏联群众的支持。
6、契尔年科(1911年9月24日-1985年3月10日),在位时间1984年-1985年其在位仅一年零一个月7、戈尔巴乔夫(1931年3月2日-),在位时间1985年-1991年1990年10月15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历届领导人---从苏联至俄罗斯
苏联至俄罗斯的历届领导人分别是1.列宁(1917年12-1922年4月)、2.斯大林(1922年4月-1953年3月)、3.3.马林科夫(1953年3月-1955年2月)、4.赫鲁晓夫(1953年9月-1964年10月)、5.勃列日涅夫(1964年10月-1982-11月)、6.安德罗波夫(1982年11月-1984年2月)、7.契尔年科(1984年2月-1985年5月)、8.戈尔巴乔夫(1985年5月-1991年12月)、9.叶利钦(1991年12月-2000年1月)、10.普京(2000年1月-至今)11.梅德韦杰夫马林科夫目录简介人物生平马林科夫的改革展开编辑本段简介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Гео?ргийМаксимилиа?новичМаленко?в,1902年1月8日-1988年1月14日),苏联政治家,也是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人,斯大林死后曾于1953年3月到1955年2月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总理)。
马林科夫于1919年担任红军政战官,192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之后成为斯大林的心腹;二十世纪30年代马林科夫曾经与贝利亚共同进行对苏联党政军的大清洗。
马林科夫一直都与贝利亚有着良好的私交,但是之后马林科夫却在最后抛弃了贝利亚。
卫国战争中任国防委员会委员。
1946年马林科夫成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在日丹诺夫死后成为斯大林决策的核心人物。
1953年斯大林死后,马林科夫成为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一度兼苏联共产党中央书记,而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但是有意形成集体领导的马林科夫将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让位给赫鲁晓夫。
而马林科夫也于此时清除与其政策不合的贝利亚。
马林科夫担任部长会议主席的两年内,曾经对外表示“核武会导致世界毁灭”,反对继续制造核子武器并探索与美国的和解之道;但是这样的行为都引发党内强硬派的反对。
苏联历任陆军总司令
苏联历任陆军总司令1946年,苏联对军兵种武装力量划分调整为陆,海,空三大军种,并分别成立了总司令部。
苏联陆军总司令部有:摩托化步兵,坦克兵,火箭兵,炮兵,空降兵以及陆军防空兵,通信兵,工程兵诸兵种。
实行“军政”,“军令”分开体制。
在苏联国防部,武装力量总参谋部统一领导下,负责陆军所辖各兵种的训练、编制,装备给养,行政管理等工作,无作战指挥权。
陆军平时编有军团、军、师、旅、团、营等单位,战时编有方面军。
陆军总司令是一员行政官,基本上由苏联元帅担任,陆军各兵种司令同样都是行政官。
陆军总司令部曾被二度撤销。
首任苏联陆军总司令是朱可夫元帅(1946年上任,3个月后由科涅夫元帅接任),共10任9人。
担任陆军总司令的是朱可夫、科涅夫(2任)、马利诺夫斯基、格列奇科、崔可夫、巴甫洛夫斯基(在任时间最长)、彼得罗夫、伊万诺夫斯基,瓦连尼科夫1、1946年3月-6月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苏联元帅2、1946年7月-1950年3月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苏联元帅1950年3月-1955年3月,陆军总司令部撤销;3、1955年3月-1956年3月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元帅;4、1956年3月-1957年11月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苏联元帅5、1957年11月-1960年4月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苏联元帅6、1960年4月-1964年6月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苏联元帅1964年6月-1967年11月陆军总司令部撤销;7、1967年11月-1980年12月伊万.格里戈里耶维奇.巴甫洛夫斯基大将8、1980年12月-1985年瓦西里.伊玩诺维奇.彼得罗夫苏联元帅9、1985年-1989年叶夫根尼.菲利波维奇.伊万诺夫斯基大将10、1989年-1991年瓦连京.伊万诺维奇.瓦连尼科夫大将。
俄国苏俄苏联时期的国家领导人
亚历山大一世时代是沙皇俄国历史的全盛时期。而他作为主要参 与者通过维也纳诸条约、“神圣同盟”建立起来的欧洲新秩序, 历经19世纪中期欧洲政治版图的多次变迁,一直到一战后的凡尔 登和约才被完全取代。
立国家,最终归属于苏联。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也被苏 1联苏9用练30武便年力 发代德动威斯国了胁大发入的动林侵手战在争芬段党兰吞内的并开冬了始季,进战芬行争兰的。在称上威为述胁肃扩面反张前运行不动动肯的常低大被头,
清说成洗苏活联动时需给免要后于这人两些留线作领下土了来极防其御深纳刻粹的德印国象的。突19然34袭年击大,权但 在队遭是表-发--握的到当示时---后清战要并重这, 洗 争 放 没大就战顾苏先斯 导 已 弃 有损 是,之联遭大 致 结 对 起二失解忧避到林 军 束 所 到战的除,免德发队、占作期原了同了军后时首的动素德据用间因了质国领。苏之一大被土联一系降彻的建。列是底控立的击制苏的清败。联东洗以红方运后军战动 ,在线肃 斯苏,反 大德苏运 林战德动 并争战对 没初争军 有期爆
1925年4月在党 的十四大上,斯 大林提出把苏联 从农业国变成工 业国的社会主义 建设总路线。
1927年12月,主 持召开了党的十 五大,这次大会 通过了农业集体 化的建议。
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形成 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 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1937年的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 世界第二位
于许多地废方弃的部气门候管不后理郁宜体郁种寡制玉欢,的将苏联部前分领企导人业赫的鲁管晓夫理
工业 1234军是....米结产提缺赫12事德9,不。动出乏鲁6.4封国性的全晓产了扩1年9改。战面夫锁分粮量穗种6权给一调略和自革1食很 。 玉线裂年目一身下予定动减低 还 米的,的标贯的,产放企程生。 有 的(的不以标主,民给业度产业 些 计建战足加阻志要主成 略 和加部承积有地划速止,在纸字共方缺德措些区最了盟 分 认 极沉在。产针点居也赫国地因终施共 权 企 性寂报主和(有鲁民•是区扩失•沿中道义思个和 利 业 。人晓柏因种败外冷古病中)路人西说夫国 和逝甚日玉了超(作林他流战的巴柏个,至越指风照米。是下和达墙林导当没实导急人“量影台西到时有四际思噪的鲁弹的不响的明想,莽方高周修够 了物事俄显)反的势潮筑, 小罗突,复筑质改件力的斯出玉 麦起带无革利各他有常米 生家的象的益大的很)”渗征一报名大,。透。道的盲。
苏联历代领袖列表
苏联历代领袖列表1、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夫(Vladimir Ilyich Lenin),1870年出生于俄罗斯,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的领导人。
他发起了1917年10月革命,利用社会主义原理制定了新政权体制,发起了新中央政府,组成苏联并制定了宪法,他在1924年逝世,是苏联历史上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
2、约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1878年出生于格鲁吉亚,是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他1940年起担任总理,1941年5月至1943年11月担任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45年至1953年11月担任苏联联邦共和国元首。
斯大林彻底改造了苏联政治经济格局,使苏联从一个地方性帝国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3、芮•马斯克(Leonid Brezhnev),1906年出生于乌克兰,1964年至1982年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联邦共和国元首,他在1965至1982年间推进苏联经济建设,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建立了社会主义模式国家体系。
4、马哈茨拉·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1931年出生于俄罗斯,1985年至1991年担任苏联联邦共和国元首,他在1985年至1991年间创立了改革思想和改革政策,推进了市场经济,改善了人民生活,取消了专制统治,建立了民主体制,为苏联走向自由而作出了重大贡献。
5、基里亚·科歇(Kirill Kocho),1906年出生于俄罗斯,1964年至1982年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联邦共和国总理,他努力促进中苏友好,提高国际地位,改善内部经济,阻止西方主义的侵略,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建立了社会主义模式国家体系。
6、伊万·里扎达利(Ivan Y. Ligachev),1920年出生于俄罗斯,1985年至1990年担任劳动政策部长、政治准备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委员会副总书记,他实行了大量经济改革,包括新农村经济改革和重组国有企业等,开放了有利于发展的新型市场。
苏联40位元帅的最终结局(上篇)
苏联40位元帅的最终结局(上篇)苏联的元帅军衔比较特殊,有四个级别,从高到低依次是苏联大元帅、苏联元帅(或苏联海军元帅)、军兵种主帅及军兵种元帅四等。
实际上,军兵种元帅与大将军衔一样,不应算入元帅级别。
本文所讲的元帅是指第二级的苏联元帅,从1935年到1990年,共有40人获苏联元帅军衔。
那么,这40位苏联元帅的最终结局如何呢?请看下文(因篇幅过长,本文将分上下两篇)。
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1881~1969)伏罗希洛夫,出身于工人家庭。
俄国内战中表现出色,二战中很平庸,先后担任北高加索军区司令、莫斯科军区司令、游击运动总司令、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等职。
伏罗希洛夫有“红色元帅”之称,大清洗运动的主要参与者,后来被赫鲁晓夫批判过。
他与布琼尼、图哈切夫斯基、叶戈罗夫、布柳赫尔同在1935年获元帅军衔。
伏罗希洛夫晚年很少参加活动,1969年在莫斯科病逝,享年88岁。
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1890~1938)布柳赫尔,出身于农民家庭。
他参加过一战、苏俄内战等,尤其在内战中表现卓越,屡立战功,这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红色战将,全身曾负伤多达18处。
布柳赫尔擅长突击战和夜战,曾率部队50多天行军1500公里,五元帅中只有图哈切夫斯基能与其媲美。
他曾两次来华,指导过南昌起义,担任过政府军事顾问。
1935年,布柳赫尔获元帅军衔。
他先后担任乌克兰军区副司令、远东特别集团军司令、远东方面军司令等职,与奉军较量过,参与了苏日张鼓峰事件。
1938年,布柳赫尔在大清洗中以间谍罪被秘密处决,享年48岁,1956年平反。
谢苗·米哈伊洛维奇·布琼尼谢苗·米哈伊洛维奇·布琼尼(1883~1973)布琼尼,出身于贫农家庭,参加过日俄战争、苏俄内战、苏德战争等,担任过第1骑兵集团军司令、莫斯科军区司令员、北高加索方向总司令、农业部副部长等职。
苏联各时期领导人
赫鲁晓夫 1894.4.17-1971.9.11
20世纪50-60年代(1953—1964 年)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当时因 无情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提出“三和两全”理论、挑起 国际共运“大辩论”、破坏中 苏关系而闻名世界. 赫鲁晓夫的一生就像他死后的 墓碑所显示的那样,是“黑白 相间”的,他既做过一些好事, 也犯有严重错误。
米哈伊尔· 戈尔巴乔夫 (1931.3.2 – )
生于现俄罗斯联邦的斯塔夫罗 波尔州,毕业于莫斯科大学。 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 20世纪90年代初就任苏联历史 上首任总统,坚决推行修宪等 大规模的政治改革。翌年,因 苏联解体而辞去总统一职。曾 获颁诺贝尔和平奖、美国哈佛 大学与日本创价大学等名誉博 士称号。现任戈尔巴乔夫基金 会主席、国际绿十字第一届主 席。
普京· 弗拉基米尔 (1952.10.7- )
1952年10月7日普京出生于俄罗斯的圣彼得堡 (列宁格勒)。 1975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曾在苏联 克格勃系统工作15年,曾加入苏联共产党。 1985年至1990年被派往民主德国工作。 1990年回国后,普京先后担任列宁格勒大学校 长外事助理、圣彼得堡市市长顾问、市政府对 外联络委员会主席和圣彼得堡市第一副市长。 1996年8月起任俄总统事务管理局副局长。 1997年3月任俄总统办公厅副主任兼监察局局长。 1998年5月任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7月任俄 联邦安全总局局长。 1999年3月任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8月9日被任 命为第一副总理、代总理,8月16日就任总理。 1999年12月31日,普京出任代总统。 2000年3月26日普京当选为俄联邦总统,并于5 月7日正式宣誓就职。 2004年3月,普京赢得大选胜利,连任总统,同 年5月宣誓就任 。
苏联(俄罗斯)十一名领导人盘点,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苏联(俄罗斯)十一名领导人盘点,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在十月革命之后,身处地缘边缘地带的俄罗斯,逐渐成长为了一个世界级的强国。
时至今日,俄罗斯依旧对全球格局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而这与俄罗斯(苏联)历史上的历代领导人的努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今天,本期节目就为您盘点苏联(俄罗斯)历史上的十一名领导人。
第一任:列宁(1917—1924)(列宁)佛拉基米尔·列宁是苏俄(联)的第一代领导人,更是世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被我党誉为“革命的导师”。
1903年,列宁一手缔造了“布尔什维克党”,这个党正是后来苏联共产党的前身。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沙皇俄国作为协约国的一方参战。
因为前线的失利,经济的危机,俄罗斯国内百姓的生活在沙皇的苛政压迫之下步履维艰。
1917年2月革命爆发,沙皇的统治被俄罗斯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联手推翻。
1917年底,列宁提出了“一切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在同年11月,也就是俄历的诗月发动革命,推翻俄罗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苏俄,史称“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期间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不仅解放了俄罗斯人民,更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
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红军击败了由英、法、美、日等多国组成的干涉联军,成功捍卫了新生的红色政权。
1922年,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签署条约,成立联合体国家,苏联正式诞生,列宁任首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
在此之后,列宁便开始组织起苏联的战后经济恢复与重建工作,在此期间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也给予了我国改革开放诸多的借鉴和启示,成为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一次有益尝试。
1924年,列宁因病与世长辞,享年54岁。
第二任:斯大林(1922—1952)(斯大林)在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击败党内的竞争对手,树立威信,最终成为了继列宁之后的苏联第二任领导人。
斯大林对苏联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均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战后苏联历届领导(1)
二、世界革命与集团对抗 二战之后,随着丘吉尔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东西方意识形态尖锐 对立,世界逐步形成了冷战格局。斯大林在东欧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 会主义阵营。这些国家在宪法中确立了一党专政制度,推行国有化经济 政策,并对国内的自由主义分子和支持宪政民主人士实施严厉打压和清 洗。 真正促使斯大林改变对外战略的是1947年6月5日出台的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意味着欧洲国家将被置于美国的政治、经济控制之下, 并且这些国家的内政将受到直接干涉; 这个计划企图将欧洲分裂成两个阵 营, 形成一个与东欧民主国家的利益, 尤其是与苏联的利益相敌对的几个 欧洲国家组成的集团。面对变局, 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政策。在经济上, 实施所谓的 莫洛托夫计划, 之后发展为经互会; 在政治上, 在东欧取消民 主联合政府而成立清一色的苏维埃政权, 批判法、意党的合法斗争而主张 革命斗争, 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在军事上, 加紧两弹的研制以打破 美国的核垄断, 对东欧国家增派驻军和军事顾问,逐渐组建华约组织。特别 是两个阵营理论的提出, 表明苏联的对外政策已经摈弃大国合作, 而走上 了与西方的集团对抗。
• (2)平反冤假错案 • 赫鲁晓夫上台后, 在政治领域内面临的最重要也最棘手 的任务是如何处理斯大林时代遗留下来的一系列厉史问题。 正如赫鲁晓夫不无忧虑地所表述的那样、 当斯大林死的时 候, 他留给我们的是忧虑和恐惧。” ②于是, 摆脱这种忧虑 和恐惧,使人们从巾解脱出来, 有一种普遍的安全感便首先 提到日程上来。 • (3)反对个人崇拜 •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在政治领域除了进行大规模的平反 外, 还展开了反对个人崇拜的运动。可以说, 苏联体制中的 所有弊端都与个人崇拜有关。所以, 随着斯大林的逝世,随 着苏联各种社会矛盾的尖锐化, 反对个人崇拜已成为苏联社 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赫鲁晓夫正是适应了这种需要, 义无反 顾地举起了反对个人崇拜的旗帜 。反对个人崇拜达到高潮, 其标志是赫鲁晓夫所做的《密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交 一、和平共处与大国合作
二战后, 斯大林多次并不厌其烦强调同西方的和平共 处与大国合作外交活动。 斯大林在30年代主导苏联外交。 斯大林会见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他先逐步改善与英法等 国家的关系,1933年又同美国正式建交。1934年苏联被 接纳加入国际联盟并担任常任理事国,使苏联走出了建 国初期孤立的处境。1933年,苏联根据和平不可分割和 进行集体抗击侵略的原则提出集体安全政策,1939年苏 联外长马克西姆· 李维诺夫倡议进行英、法、苏三国关于 缔结军事互助协定的莫斯科谈判。但英、法执行绥靖政 策,拒绝与苏联合作共同遏制法西斯的侵略和扩张。斯 大林与英法建立反对纳粹德国的同盟遭遇失败,于是转 而寻求和德国建立和平防止苏联被纳粹德国首先进攻, 与德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二、世界革命与集团对抗 二战之后,随着丘吉尔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东西方意识形态尖锐 对立,世界逐步形成了冷战格局。斯大林在东欧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 会主义阵营。这些国家在宪法中确立了一党专政制度,推行国有化经济 政策,并对国内的自由主义分子和支持宪政民主人士实施严厉打压和清 洗。 真正促使斯大林改变对外战略的是1947年6月5日出台的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意味着欧洲国家将被置于美国的政治、经济控制之下, 并且这些国家的内政将受到直接干涉; 这个计划企图将欧洲分裂成两个阵 营, 形成一个与东欧民主国家的利益, 尤其是与苏联的利益相敌对的几个 欧洲国家组成的集团。面对变局, 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政策。在经济上, 实施所谓的 莫洛托夫计划, 之后发展为经互会; 在政治上, 在东欧取消民 主联合政府而成立清一色的苏维埃政权, 批判法、意党的合法斗争而主张 革命斗争, 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在军事上, 加紧两弹的研制以打破 美国的核垄断, 对东欧国家增派驻军和军事顾问,逐渐组建华约组织。特别 是两个阵营理论的提出, 表明苏联的对外政策已经摈弃大国合作, 而走上 了与西方的集团对抗。
赫鲁晓夫
西方政策 :美、英、法、德等国 外交 中国政策 日本政策 东欧政策 对苏 :开创了一个时代 影响 对社 :借鉴经验和教训 对资 积极 消极 三和路线
宗教 政策
前期:国家对于宗教的管理延续了战时的宗教政策, 呈现出一种模糊不定,时松时紧的态势,给当时苏联 国内的宗教发展带来了一种喜忧参半的局面。
• ( 三)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 19 5 3 , 一1 9 6 3年农畜产品提价6 次。19 5 8 年在取 消农产品义务交售的同时实行统一的收购价格, 它比义务交 售价格高2 倍多。同时降低了给农庄的机器零件和汽油的零 售价格。 • 四) 扶植和鼓励私人副业。 • 赫鲁晓夫为振兴农业采取了一系列对私人副业的扶植和鼓励 措施。从19 5 4 年开始, 免除有宅旁园地的庄员、工人、职 员、渔业和工艺劳动组合成员向国家义务交售谷物的任务。 从19 5 8年1月1 日起取消庄员、各种合作社社员和职员私人 副业的各种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同时降低私人副业农业税8%, 放宽对自留地、自养牲畜头数的限制等。实行上述政策对促 进私人副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但在农业有了一定发展时, 就改变了农业政策。 由于政策上的180 度大转弯, 19 5 8 年 后, 苏联的私人副业呈萎缩趋势, 引起市场供应紧张。
与中国 1945年8月14日,国民政府在苏联保证“不干涉新疆事务, 不在中国东北长期驻军不回,不以任何形式援助中国共产党及 其所属一切武装”的条件下,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承认了蒙古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具有国际法主体地位的主权独立 国家。 二战结束后,由于苏联控制了中国满洲(中国东北)及蒙疆 (内蒙古)的部分地区,苏军于1946年在撤离满洲回国之前, 依然为中共抢占满洲的真空地带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1950年2 月,苏联与中国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中国结盟 并为之提供经济援助。
• 经济
• (1)农业改革:
• ( 一) 改革农业计划制度, 扩大农庄权力 • 赫鲁晓夫主张建立一种“ 既能保证国家有计划地领导农 业的发展,同时又能发挥地方主动性” 的农业计划制度。19 5 5 年1月25 一3 1 日, 赫鲁晓夫在中央全会上做了增加畜产品 的报告, 提出改变“ 由上级发给每一地区一个种植谷物计划和 一个按牲畜品种发展畜牧业” 的“ 自上而下” 的方法, 提倡 执行“ 农庄和农场以生产一定数量商品为出发点” 的上下结 合“ 制订计划的新方法” 。同年3 月9 日, 苏共中央和部长会 议通过《关于改变农业计划工作》的决议。 • ( 二) 改变农产品的收购制度 • 斯大林时期, 苏联实行的是农产品义务交售和向机器拖拉 机站支付实物报酬的制度。赫鲁晓夫执政后, 改变了这种制度。 1 9 5 4年6月23 一24 日, 苏共中央全会通过决议: 从19 5 4年9 月开始, 陆续降低农庄对谷物、油料作物、土豆、蔬菜等的义 务交售定额, 以便使农民以较高的国家收购价格向国家出售。 。
农业集体化
1927年-1928年,由于苏联国家规定的粮食价格太低,农 民并不急于卖粮,使粮食收购出现短缺。斯大林认为造成危机 的原因是富农阶层的蓄意破坏,他不顾布哈林等人的反对,一 方面采用特殊手段打击富农,强迫他们按指定价格卖出余粮; 另一方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1927年12月,斯大林又提出了 “消灭富农”的口号,命令没收富农的财产并将他们放逐,不 准他们加入集体公社。由于对“富农”概念缺乏准确界限,连 部分中农和贫农也被当作富农剥夺。 1929年11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决议开始全盘集体化,到 1933年底全盘集体化的目标基本实现。
二战爆发前夕,苏联曾与1937年8月20日与刚刚开始全面抗 日战争的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为抗日 战争提供武器和物资援助,并派遣空军战斗机志愿队助战, 1941年初斯大林与日本国签定《苏日中立条约》之后,苏联战 斗机志愿队才撤离中国回苏。 二战时期进行领土扩张,苏军进入波兰,占领寇松线以东的 全部波兰领土 。后又相继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签订 互助条约,得以在三国的要地驻军。1939年10月,苏联以保障 其西北边境特别是列宁格勒的安全为由,要求芬兰政府将靠近 列宁格勒的边界向北推移20-30公里,将汉科港租给苏联30年作 海军基地。1940年3月12在芬兰被迫在莫斯科与苏联签订《苏芬 和约》。苏占领了很多芬兰的领土,汉科港以30年为期租借给 苏联作为海军基地。1940年间, 苏联同日本签署苏日中立条约, 苏联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又强 逼罗马尼亚割让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
后期:官方意识形态左右着文化领域的发展方向,政 府对文化领域严格控制和管理,使之符合社会主义现 实主义原则,加之赫鲁晓夫自身为坚定的无神主义者 和对反宗教工作的支持促使国家推行了严厉的宗教政 策,在全国范围进行了大规模的反宗教运动
• 政治 • (1)改革干部制度: • “ 经常更换党的领导机构的成员” , “ 经常 更换干部” 是赫鲁晓夫在干部问题上的指导思想, 他制订了一系列措施, 如从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到 区委成员连续当选不得超过三届基层党组织书记 连续当选不得超过两届, 每届的苏共中央委员及主 席团成员至少更换1 / 4 , 加盟共和国党中央、边 疆区委、州委的成员至少更换1/ 3 , 民族区委、市 委、区委、基层党组织的党委会成员至少更换1/ 2。 在上述思想指导下, 赫鲁晓夫任职期间, 从中 央到基层大量更换了党政领导干部。
大规模工业化 从1927年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为止,斯大林提出要 在短期内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于是按照每五年一计划的 方式,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经济。1928年 -1932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随后 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则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大规模发展重工业期 间在乌拉尔山以东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库兹涅茨克等地建立 了诸多新兴工业区。1938年起第三个五年计划则集中发展军 事工业,到1941年6月,苏联的坦克总数高达2.4万台,火炮 约11万门,飞机1.8万架,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但苏联国 内日常消费品的生产却被忽视,城市居民并未分享到多少工业 进步的成果。和1928年相比,1937年苏联的人均食品消费和 人均工业消费品量下降了3%-8%。工人需要付出超出常人的 工作量,而且不能达到生产要求的会被处分,以至进行劳改甚 至被枪决。
影响: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最重大变化,在亚洲 和欧洲,以后在拉丁美洲建立了以苏联为中心的世界体 系。这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转折。这个新的国家体现系 在战后初期经历了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时期,国民经济 得到恢复和发展,具有和资本主义抗衡的能力,人民生 活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1)改革干部制度 (2)平反冤假错案 (3)反对个人崇拜 ( 一) 改革农业计划制度, 扩大农庄权力 ( 二) 改变农产品的收购制度 农业 ( 三)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经济 ( 四) 扶植和鼓励私人副业 ( 五) 改组机器拖拉机站。 工业:主要措施是精简中央管理机构, 实行企业 下放 文化:斯大林去世后,苏联的文化艺术领域逐渐解冻 政治 军事: 赫鲁晓夫重视战略核武器的作用,大量裁减陆 军和海军
• (2)平反冤假错案 • 赫鲁晓夫上台后, 在政治领域内面临的最重要也最棘手 的任务是如何处理斯大林时代遗留下来的一系列厉史问题。 正如赫鲁晓夫不无忧虑地所表述的那样、 当斯大林死的时 候, 他留给我们的是忧虑和恐惧。” ②于是, 摆脱这种忧虑 和恐惧,使人们从巾解脱出来, 有一种普遍的安全感便首先 提到日程上来。 • (3)反对个人崇拜 •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在政治领域除了进行大规模的平反 外, 还展开了反对个人崇拜的运动。可以说, 苏联体制中的 所有弊端都与个人崇拜有关。所以, 随着斯大林的逝世,随 着苏联各种社会矛盾的尖锐化, 反对个人崇拜已成为苏联社 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赫鲁晓夫正是适应了这种需要, 义无反 顾地举起了反对个人崇拜的旗帜 。反对个人崇拜达到高潮, 其标志是赫鲁晓夫所做的《密秘报告》。
战后苏联历届领导的内外政策及其影响
政治生活:恢复正常社会生活 政治
意识形态领域:加强政治思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