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

合集下载

外科治疗心房颤动的进展

外科治疗心房颤动的进展

动和工作。
减少医疗负担
02
通过有效的外科治疗,患者可以减少对药物和医疗服务的依赖
,从而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医疗负担。
心理影响
03
手术成功后,患者心理负担减轻,自信心增强,有助于改善心
理健康状况。
06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新型治疗技术的研发
01
冷冻消融技术
利用低温冷冻的方法破坏心房组织的电传导特性,从而治疗心房颤动。
02
传统心房颤动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
通过抑制心脏电信号的传导,减 缓心率,减少心房颤动的发作频
率。
抗凝药物
预防血栓形成,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
药物治疗的局限性
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导致 副作用,如肝肾损伤、心脏骤停等 。
导管消融
01
02
03
原理
通过导管将射频或冷冻能 量传递到心脏特定部位, 破坏引起心房颤动的异常 电信号传导路径。
评估外科治疗心房颤 动的长期效果和安全 性,提高患者生活质 量。
针对药物治疗无效或 无法耐受的患者,寻 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
心房颤动概述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房内电信号紊乱,导致心房收缩功能下 降。
心房颤动可导致脑卒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 寿命。
目前药物治疗是心房颤动的常用方法,但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法耐受药物副 作用。
该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的优点,未来可能成为主流治疗手段之
一。
02
超声波消融技术
利用高能超声波的震荡效应破坏心房组织的电传导特性,达到治疗心房
颤动的目的。该技术具有非侵入性、无放射性损伤等优点,具有较大的

心房颤动的诊治进展

心房颤动的诊治进展
1.心室率控制的目标:
2006ESC指南:静息60-80次/分,一般日常 活动90-110次/分。(严格)
2010ESC指南:无或症状轻微, 静息心率<100次/分;(宽松)
2011版美国指南 :静息心率<110次/分;
RACE Ⅱ:与上述严格控制相比,其症状、不良 反应事件以及生活质量并不产生很大影响。
2.控制室率的常用药物
1)洋地黄 2)β阻滞剂 3)地尔硫卓 4)维拉帕米 5)胺碘酮
★洋地黄类药物:
机制:减慢房室传导,延长不应期;还可 通过缩短心房不应期,使心房率加快,增 加房室结隐匿传导而减慢心室率。
优点:改善心功能。控制安静时心室率。
但对运动后、缺氧、发热、交感神经兴奋等状 态时作用较差。
永久性房颤
长程持续性房颤
房颤的发作形式
六、房颤的诊断
1.症状:心悸、呼吸困难、胸痛、疲乏、 头晕和黑矇等症状。
2.体格检查: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 齐、脉搏短绌。
3.ECG:典型心电图表现。 快室率房颤 慢室率房颤
4.Horlter:阵发性房颤
七、房颤的综合评价
1.详细询问病史,确定房颤类型。
需要同时存在4~6个子波才 可以维持房颤;若心房扩大,则 能容纳更多的子波,使房颤持续。
2、局灶驱动机制
局部异位兴奋持续以恒定的顺序激动整个 心房,参与房颤的发生和维持,发动和维 持房颤。
“颤动样传导”
3、自主神经机制
交感神经介导:多见于白昼,由运动、情 绪激动和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等诱发。
房扑及其他心律失常等 6.其他:甲状腺功能、电解质等检查,寻
找房颤的病因。
八、房颤的主要危害

心房颤动治疗临床进展(完整版)

心房颤动治疗临床进展(完整版)

心房颤动治疗临床进展(完整版)心房颤动(AF)是美国最常见的心律失常,2010年的患病率估计为520万,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1210万[1]。

虽然房颤多发生在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人,但年轻者(年龄<65岁)的房颤越来越多见(10%~15%)[2]。

房颤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生活方式改变)在年轻人群中逐渐在增加[3]。

同时,与老年患者不同[4],在这一年轻人群中发生重大临床事件(包括房颤与死亡率增加的关联)的风险尚未明确定义。

在过去的一年里,几项可能改变房颤临床实践的里程碑式试验在主要国际会议上发表,包括美国心脏病学会(ACC)、欧洲经皮心血管介入学会(EuroPCR)、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学(TCT)、美国心脏协会(AHA)、欧洲心律协会(EHRA)、心血管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CAI)和心血管研究技术(CRT)。

本文将回顾了房颤治疗临床进展,对主要临床试验进行解读。

1 房颤的除颤治疗脉冲场消融术(PFA)可以避免传统导管消融术中出现的一些热介导并发症,脉冲场消蚀不可逆电检查组织和治疗房颤(Pulsed AF)试验,是一项前瞻性、配对、单臂研究,对发作性(n=150)或持续性(n=150)症状性房颤患者进行PFA疗效评估,这些患者对I类或III类抗心律失常难以治疗[5]。

在12个月时,66.2%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和55.1%的持续性房颤患者达到了主要疗效终点(无急性手术失败、心律失常复发或抗心律失常治疗升级)。

主要安全终点(严重手术或器械相关不良事件的复合终点)仅发生在每个队列中的一名患者身上(0.7%)。

脉冲场消融治疗房颤注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MANIFEST PF)研究,评估了1 758名接受PFA治疗房颤的患者。

99.9%的患者成功实现了肺静脉隔离,平均手术时间为65分钟。

主要并发症发生在1.6%(包括心包填塞0.97%和卒中0.4%),次要并发症发生在3.9%(包括血管3.3%、短暂性膈神经麻痹0.46%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0.11%)。

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关键词】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60岁以上的人有1%出现房颤,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成倍增加。

其中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占3%~11%[1]。

Framingham 研究发现房颤患者死亡率较无房颤者高~倍[2]。

房颤的发生与年龄和基础疾病类型有关,高血压病是最易并发房颤的心血管疾病[3]。

伴发房颤的患者发生栓塞性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增加。

为更好防治及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已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文将近年来相关资料复习,共同仁参考。

1 发病机制的进展房颤产生机制的研究,长达一个世纪之久,对其产生机制的认识,目前已突破了多发性小波学说,认为房颤发生时多种节律并存,将发生机制细分为始动、维持和终止几方面。

认为房颤发生既有局灶触发、局灶驱动,也有主导转子和维持房颤的高速电连接等多种因素参与。

新近研究表明,多数患者的房颤是短阵的异位冲动所诱发[4,5]。

江洪等[6]通过射频消融肺静脉口部可隔离和消除异常电活动而终止房颤,证实了起源于肺静脉和腔静脉(合称大静脉)肌袖快速电冲动的触发或驱动作用是房颤的主要发生机制之一的观点[7,8],特别是阵发性房颤尤其如此。

同时发现自主神经在房颤的作用较过去认识不同,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同样不可小视。

Zimmermann[9,10]研究发现: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在房颤早期占优势。

伍伟峰等[11]研究证实:房颤与心房的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有关。

房颤患者心房组织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T1-R)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2(AT2-R)基因转录和蛋白质表达发生变化,心房在房颤时AT1-RB表达下调而AT2-R表达上调。

AT1-R的激活可引起心肌的肥厚和细胞外基质蛋白的积聚,同时也能影响心房收缩。

相反,AT2-R的激活则抑制增殖过程。

揭示了房颤引起心房结构的进行性改变,最后心房扩大和心房传输功能丧失。

王祥等[12]研究表明:心房颤动时心房组织内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ERK2)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表述与心房组织结构改变的关系。

房颤治疗综述

房颤治疗综述

房颤治疗近十年进展摘要: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是所有其他心律失常总和的2倍,并且其发生率及流行范围逐年增加[1],发生于总人口的0.2%。

房颤导致心率加快,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更有甚者会出现心衰。

另外,房颤时心房出现无效泵血,血液停滞在心房内产生血栓,这些血栓可以脱落形成栓子导致脑卒中。

因此,房颤是卒中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老年人中。

关键词:心房颤动病机分析治疗进展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是所有其他心律失常总和的2倍,并且其发生率及流行范围逐年增加[1],发生于总人口的0.2%,在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中,其发生率高达4% [2]。

房颤的临床表现为:1.心悸―感到心跳、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体力疲乏或者劳累2. 眩晕――头晕眼花或者昏倒3. 胸部不适――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4. 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房颤的主要原因1.心血管系统病变➢(风湿性) 心瓣膜疾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三尖瓣返流)➢窦房结疾病2.非心原性疾病➢肺部疾患➢甲亢➢中毒:酒精、咖啡3.“孤立性”房颤➢青年患者➢30%房颤的发生机制:多发子波学说心房基质的不均一性,引起多子波折返激动,要求:心房内同时存在3个以上的微折返环。

房颤的诱发因素:¬快速发放冲动的心房病灶-房扑或房速的蜕变房颤分为阵发性(发作通常≤7天,能自行终止)、持续性(通常)>7天,不能自行终止)及永久性(转复失败或不宜转复)房颤三类。

房颤对患者的危害在于:(1)快速心室率如果长期持续,容易增加心脏负担,引起左室功能损害、心室腔的扩张、心力衰竭。

(2)房颤时心房血流缓慢,容易形成心房内血栓,血栓栓塞是严重的合并症[3]。

房颤过去多发生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近年来非瓣膜病房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没有器质性心脏病证据者不在少数。

房颤的治疗是针对房颤本身对患者的危害,控制心室率、预防血栓栓塞和减轻症状。

心房颤动治疗进展

心房颤动治疗进展

心房颤动治疗进展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人群中患病率高。

房颤不但引起心衰,导致栓塞和中风,而且明显增加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因此房颤的预防和治療一直备受关注。

房颤的治疗包括上游治疗、急性房颤发作的治疗、抗凝治疗、心室率控制及节律控制等多层面治疗。

近年来房颤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已逐步形成患者参与的多学科房颤团队共同合作的综合管理模式。

本文就心房颤动的治疗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Abstract]Atrial fibrillation(AF)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arrhythmias,whose prevalence is high in the population.AF not only causes heart failure,leads to systemic embolism and stroke,but also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nd seriously impacts on people′s health.Therefore,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F have been widely concerned.Treatment of AF includes upstream treatment,treatment of acute AF,anticoagulant therapy,rate control,and rhythm control.In recent years,treatment of AF has had substantial developments and AF management has gradually formed an integrated management mode:patients and multidisciplinary AF medical teams participate together in the management.This review aims to discuss the current treatment status and progress of the treatment of AF.[Key words]Atrial fibrillation;Anticoagulant therapy;Rate control;Rhythm control;Integrated management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指心房规律的电活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快而无序的颤动波,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老年心房颤动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老年心房颤动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老年心房颤动临床治疗研究进展老年心房颤动在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发病率高达1.3%~3.1%,受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影响,老年心房颤动的发病率还在上升,因而该病也成为我国重点防治的心脏疾病。

老年心房颤动的发病诱因较多,以各类心血管疾病为主,如心脏外科手术、冠心病及高血压等。

心房颤动对患者的危害较大,疾病及并发症病死率较高,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并长期接受治疗。

本文结合相关医学文献,对老年心房颤动临床症状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该病临床防治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标签:老年;心房颤动;临床症状;临床治疗;研究进展我国卫生机构研究预测,约2040~2060年,心房颤动将会成为一种最流行的心脏疾病,老年患者为主要患病群体,而提高老年心动房颤防治水平成为我国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

当前,关于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逐步深入,但是不能满足现代临床治疗的需求,迫切的长期、对照、双盲的大样量、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以获得客观、有效的治疗经验[1]。

考虑到大样量/规模的临床试验的缺乏,需从现有的相关报道中探索分析,总结相对可靠的治疗经验,挑出可重复性差,难推广的研究报道,为老年心房颤动治疗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

1 心房颤动的临床症状心房颤动皆是由自律性增高引起的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分为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多成阵发性和持续性,器质性心脏病是导致该病的主要诱因,非器质性心脏病为其第二诱因。

老年心房颤动的基础疾病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性心脏病、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老年群体房颤病史较长,病程进展较慢,病史迁延,反复发作。

70岁以上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以慢性持续性房颤,多数患者经治疗后可维持正常生活。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中心率具有一定特征性:心率>150次/min时,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节,但少部分患者节律不规则不明显;心率120~150次/min时间节律绝对不整齐,心室率快而不规则,其他同时;心室率<90次,节律不规则可不明显;多数老年患者心率为120~180次/min[2]。

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新进展

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新进展

结构如界塔等部位 的干预应当加强 。 其 方 法 是 C P 扩 展 术 式 , 在 AV 即 CP A V的基 础 上加 做 心 房 消 融径 线 。 目
前 常 用 的径 线 有左 心 房 顶 部 径 线 , 二尖 瓣
5~ 7天达高峰 。在 开始 治疗应 隔天监测 I R, N 直到 I R连续 2次在 目标 范 围 内, N
酮 仅 为 Ⅱ类 推 荐 。
次 。华 法 林 剂 量 每 次 增 减 幅 度 一 般 在
15 g . m /日以 内 , 量 调 整 后 需 重 新 监 测 剂 I R I R<50, 床 上 无 明 显 出 血 , N 。 N . 临 可
峡部径线 、 右心 房峡 部径 线等 , 国心 律 美 学会 、 欧洲心律学会 、 欧洲心律失常学会 、 ( SE R V C S 20 HR / H A E A )0 7经导 管 和手术 消融治疗房颤 的专家共识认 为 , 对于持续
加 出血并 发症 风险 。研 究显 示抗凝 出血 的独立危 险 因素 为年 龄 > 5岁 、 7 收缩 压
≥ 1 0 H 、 肝 酐 升 高 、 N > 30 6 mm g 血 IR .。
房颤并不是一种 良性 心律失常 , 存在
多种 重 大 的 危 害 , 当 给 予 积 极 的治 疗 , 应
关键词
03. oo1
心房颤动
治 疗
经导管射频 消融治疗房颤 发展迅速 ,
术 式 不 断推 陈 出新 , 基 本 以 两 种 术 式 为 现
di1 . 9 9j i n 10 —64 . 09 o:0 36 /.s . 0 7 s 1x 2 0
主, 即节段性肺静脉 电隔离 ( P I 和环 肺 SV ) 静脉消融( A V) C P 。这 两种方法都 以静 脉 为靶点 , 后者 的成 功率 相对 较 高, 以更 所 受青 睐。从现有的研究 看 , 到肺 静脉 一 达

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新进展

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新进展

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新进展关键词心房颤动治疗房颤的药物治疗房颤并不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存在多种重大的危害,应当给予积极的治疗,尤其对阵发性房颤更是这样。

房颤不伴心衰时心室率的控制:阵发性房颤是指窦性心律者突然发生的房颤,常伴明显的症状及快速的心室率,因而需要积极治疗。

国内不少医生面对阵发性房颤患者,无论是否有合并心衰,总是首选静推西地兰。

但近年来,国际房颤治疗指南中对于不伴心衰的阵发性房颤心室率控制的药物治疗,不论其是阵发性、持续性或持久性房颤,均Ⅰ类推荐口服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控制患者静息或活动后的心率,对伴有低血压或心室率过快需紧急治疗时,可应用这些药的静脉制剂。

而控制心室率的药物洋地黄和胺碘酮仅为Ⅱ类推荐。

药物控制房颤心室率的目标为静息心率60~80次/分,活动后心率90~115次/分。

房颤伴发心衰时心室率的控制: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病症,两者在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例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糖尿病五大疾病患者,心功能Ⅰ~Ⅳ级心衰患者的房颤发生率分别为4%、25%、30%、50%,平均28%。

目前正在进行的AF-CHF研究,针对房颤合并充血性心衰这个特殊人群,比较恢复与维持窦律和控制心室率两种策略对心血管死亡或脑卒中的影响。

阶段性的结果也未能证明前者优于后者[2]。

对于伴发心衰的房颤患者进行心室率控制治疗时,国际指南的推荐意见与上述无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意见全然不同。

2006年国际心房颤动治疗指南中Ⅰ类推荐口服或静脉使用洋地黄或胺碘酮,而这些患者的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的’推荐意见变为Ⅱb类,甚至Ⅲ类推荐。

这种患者的心室率控制还可适用地高辛加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的钙拮抗剂。

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发展迅速,术式不断推陈出新,现基本以两种术式为主,即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SPVI)和环肺静脉消融(CAPV)。

这两种方法都以静脉为靶点,后者的成功率相对较高,所以更受青睐。

心房颤动的诊疗进展

心房颤动的诊疗进展

效果 优于华 法林 。与 华 法林 相 似 , 新 型 口服抗 凝 药 存 在 出血风 险 , 但 不需 要 反 复抽 血 化 验 和监 测 凝 血 酶原
时 间 。
显著提高阵发性房颤的诊断率。近年尚有植入性心律
失常监测专用器械, 如B i o M o n i t o r ( R ) 。新型血压监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者单位 : 4 3 0 0 3 0武汉 , 华 中科技大学同济 医学 院附属同济医院心 血管 内科
临床 内科杂志 2 0 1 3年 1 月第 3 0卷第 1 期
J C l i n I n t e r n Me d , J a n u a r y 2 0 1 3 , V o l , 3 0 , N o . 1

1 6・
2 0 1 3年 1月第 3 0卷第 1 期
J C l i n I n t e r n M e d , J a n u a r y 2 0 1 3 , V o l , 3 0, N o . 1

综 述 与讲 座 ・
心 房颤 动 的诊疗 进 展
王炎 汪 道 文
六、 房 颤 的血栓 预 防
1 . 药物治疗 : 传统上心房颤动短期可采用肝素或 低 分 子肝素 口服抗 凝 , 一般 长期应 用给 予华法林 口服 ,
阿司 匹林预 防血栓 效果 较差 。近 年在 国 内外 陆续 上市 的新 型 口服 抗凝 药包 括 达 比加 群 、 利 伐 沙 班 和 阿 派沙
仪能协助检测出房颤 , 但其具体临床价值有待确定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 9 0 5 7 . 2 0 1 3 . O 1 . 0 0 5

急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进展_综述_

急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进展_综述_

- 32 -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09 年 8 月第 4 期(总第 132 期)
临床医学
为窦性心律。对于>24h 的患者,复律应更积极一些,因为房颤 自动转复的可能性明显减少,房颤一旦持续>48h,可经食管超 声检查排除心房血栓后进行复律或进行常规抗凝 3~4 周后转 复窦性心律。复律前最好有临时体外起搏备用。
β-受体阻滞剂中常用的药物有美托洛尔和艾司洛尔,美 托洛尔一般用量为 4mg(国产制剂 4mg/支)或 5mg(进口制剂 5mg/支)静脉注射,间隔 5min 后重复,总量可达到 12~15mg。 艾司洛尔的负荷剂量为 0.5mg/kg,静脉注射 1~2min,继以 0.05mg(/ kg.min)静脉注射 4~5min,如无效,可重复负荷剂量 并 继 以 0.1 ~0.3mg/(k g.min) 静 脉 注 射 4 ~5min 或 以 0.05 ~ 0.2mg(/ kg.min)静脉滴注.由于艾司洛尔半衰期极短,用于 控 制 心 室 率 时 需 持 续 静 脉 用 药 ,且 价 格 昂 贵 ,故 一 般 不 作 为首选,但对于病情不稳定的患者仍可应用。静脉用 β-受
常用的控制心室率的药物包括: 1.1.1 β-受体阻滞剂 是房颤时控制心室率的一线药物,可 以很好地控制静息和活动时心室率。控制心室率效果要优于 钙拮抗剂。与地高辛合用是控制心室率最好的选择[5]。注意要 点是合用药物控制房颤心室率时应注意避免发生缓慢心律失 常。β-受体阻滞剂禁用于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患 者,对于这类患者可使用钙拮抗剂。
临床医学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09 年 8 月第 4 期(总第 132 期)
急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进展(综述)பைடு நூலகம்
天津市武清区东马圈社区医疗中心(301717)尹聚元

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如果药物转复失败,仍然可以安全地进行电转复。
AF伴预激者,也可选择电转复。
*
药物选择:
奎尼丁(Quinidine): 口服1.2~1.6g/天,分次用,转复率为40~84%,适合于肾功能衰竭者,但副作用多。 普罗帕酮(Propafenone):静脉注射,2mg/kg。口服,150~300mg,q8h。转复率45~87%,适合于无心脏病者或Ia类药物无效者。副作用包括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hythmia),中等度的负性肌力作用,胃肠道反应等。
4
*
常规处理----转复心律
01
02
03
04
排除心房血栓,可肝素化并即刻转复。
如左心耳看不清楚,也要先抗凝3周。
无论哪种方法,转复后均应继续应用华发令3~4周以防转复后血栓形成。
在没有二尖瓣病变及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首先考虑药物转复。
*
常规处理----转复心律
03
02
01
48内的AF,口服或静脉应用抗心律失常药转复成功率为60~90%。但时间长的AF仅15~30%可以转复。
*
概况
Paroxysmal(发作性):可以自行终止,通常在48小时内,可以反复发作。
01
Persistent(稳定性):通过化学或电转复可以恢复窦性心律。
02
Permanent(永久性):转复失败或医生认为成功率很低。
03
*
常规处理----初发性房颤
2
1
大约有50%的新近发生的AF,就诊时已经自动转复为窦性心律。
静脉维持:5μg/kg/min。
口服:每天120~360mg。
疗效好,可能发生低血压。
与地高辛有协同作用,且增加其血药浓度。

心房颤动的治疗进展1225

心房颤动的治疗进展1225

诊断及鉴别诊断
心电图检查可确定诊断。
心房颤动:P波消失,代之以"f"波,"f"波在V1和II导联较易识 别,"f"波频率在350-600bpm ,RR间期绝对不等,若合并完全性 房室阻滞时可出现RR间期相等
11
诊断及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一、心房颤动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与室性期前收缩的鉴别;室性期 前收缩的特点为: ①V1 导联QRS 波呈单向或双向型,V6 呈QS 或rS 型; ②以左束支阻滞多见; ③有固定的联律间期,后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④畸形QRS 波的起始向量与正常下传者不同。



病理生理
目前认为大部分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及部分持续性或慢性(永久 性)心房颤动皆属于自律性增高的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而部分 的阵发性及部分持续性及慢性心房颤动为心房内、肺静脉、腔静 脉局部微折返机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多数学者认为能够触发 心房颤动的局灶电活动可能属于异常自律性增强或触发活动。局 灶具有显着的解剖学特点,这种局灶大多位于肺静脉,少数位于 肺静脉以外的部位。局灶中存在起搏细胞,有T、P 细胞及浦肯野 细胞。 (1)肺静脉: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触发心房颤动的局灶约95%位 于双侧上肺静脉,其中位于左上肺静脉者占48%~51%,位于右上 肺静脉者占26%~44%。位于双侧下肺静脉者占28%。此外绝大多 数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患者有68%系两支或两支以上的肺静脉内 有触发性局灶;或者两个局灶位于同一支肺静脉中,仅有32%位 于单支肺静脉。这一特点增加了消融成功的困难。 (2)上腔静脉:约6%的患者触发心房颤动的局灶位于上腔静脉, 局灶位于右心房与上腔静脉交界上(19±7)mm 处。 (3)右心房:位于右心房者占3%~4.7%,可位于右心房侧壁、 房间隔处。

心房颤动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

心房颤动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

心房颤动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摘要】心房颤动(Af)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心内科疾病,患者常会出现持续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症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逐渐发展,心房颤动的发病率也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

近年来,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技术实现了长足发展,其基本治疗原则在于个体化和有效性。

【关键词】心房颤动临床治疗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54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7-0013-02心房颤动是一种以心房活动紊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该疾病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心房无效收缩以及心律失常,且会对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

随着近年来心房颤动临床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医师对于心房颤动与心力衰竭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危险因素也形成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心房颤动临床治疗的主要目标在于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心脏排血量,为心室充盈提供充分时间,控制其心室率。

本研究对心房颤动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现报道如下。

1.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心房颤动1.1 心室率控制通常情况下,急性发作心房颤动频率为110至130次/min,若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较为稳定,则不管其症状持续时间长短,均应对心室率进行适当控制,使其保持在100次/min以下,心室率控制的满意标准为,静息或是安静状态下,心室率在70至90次/min之间,从而达到保护心脏功能,缓解症状的目的[1]。

第一,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若患者存在阻塞性肺部疾病以及支气管痉挛症状,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对于患者心室率控制的效果明显优于β-受体阻滞剂,其主要原因在于负性肌力作用,但在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治疗中应慎重使用,常见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包括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等。

第二,洋地黄类药物。

洋地黄类药物现阶段已经不再作为一线的心房颤动临床治疗药物,但对于体力活动较少以及存在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仍需要适当应用该药物。

地高辛作为洋地黄类药物的一种,该药物能够将患者心室率控制在4至21 次/min之间,但无法对活动时心室率进行有效控制,毛花苷丙为临床常用的心室率控制静脉给药洋地黄制剂,缓慢静脉注射,首次剂量在0.4至0.8mg之间,药物作用能够持续6h左右。

综述房颤研究新进展

综述房颤研究新进展

房颤研究新进展何怒海杨浦区老年医院摘要:心脏受到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的双重自主神经支配,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在房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心迷走神经可以通过对心房电生理指标的影响增加房颤时的心房易损性进而促进房颤的发生;心交感神经同样促进房颤的发生,但对心房电生理的影响较小。

国内外学者在心迷走神经和房颤发生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在心交感神经对房颤的影响方面研究力度单薄。

外科术后的心脏去神经治疗可以有效的预防术后房颤的发生,是最近房颤神经机制研究的重要成果。

大量心脏神经纤维的检测技术的引入,必将把房颤神经机制的研究推向另一个高峰。

1 心脏神经支配概述调节心血管功能的神经中枢位于延髓,称之为心血管中枢(cardiovascular center)。

心血管中枢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cardiovascularreflex)实现对心血管系统的神经调节。

支配心脏的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即内脏神经系统(visceral nervous system)包括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

心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第1~5胸段,神经纤维进入交感干(sympathetic trunk)换元(颈上、中、下交感神经节和/或经胸交感神经节),节后神经元的轴突形成节后纤维与心副交感神经一起组成神经丛即心丛(cardiac plexus)支配心脏各个部分。

现已证实,右侧心交感神经主要支配窦房结引起心率加快,左侧心交感神经主要支配房室交界区以及工作肌引起心肌收缩力增强。

心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或noradrenaline,NA)通过G蛋白-AC-cAMP跨膜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产生正性变时(通过激活L型钙通道以及If通道实现)、正性变传导(通过激活L型钙通道实现)以及正性变力(通过激活L型钙通道以及肌浆网上ryanodine受体Ca2+释放实现)的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房颤动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
发表时间:2014-07-29T16:40:05.3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7期供稿作者:周家裕[导读] 长期治疗心房颤动无需转复窦性心律,而急性发作期患者则需要实施转复窦性心律治疗。

周家裕(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心血管内科 200040)【摘要】心房颤动(Af)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心内科疾病,患者常会出现持续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症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逐渐发展,心房颤动的发病率也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

近年来,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技术实现了长足发展,其基本治疗原则在于个体化和有效性。

【关键词】心房颤动临床治疗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54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7-0013-02 心房颤动是一种以心房活动紊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该疾病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心房无效收缩以及心律失常,且会对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

随着近年来心房颤动临床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医师对于心房颤动与心力衰竭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危险因素也形成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心房颤动临床治疗的主要目标在于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心脏排血量,为心室充盈提供充分时间,控制其心室率。

本研究对心房颤动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现报道如下。

1.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心房颤动 1.1 心室率控制
通常情况下,急性发作心房颤动频率为110至130次/min,若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较为稳定,则不管其症状持续时间长短,均应对心室率进行适当控制,使其保持在100次/min以下,心室率控制的满意标准为,静息或是安静状态下,心室率在70至90次/min之间,从而达到保护心脏功能,缓解症状的目的[1]。

第一,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若患者存在阻塞性肺部疾病以及支气管痉挛症状,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对于患者心室率控制的效果明显优于β-受体阻滞剂,其主要原因在于负性肌力作用,但在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治疗中应慎重使用,常见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包括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等。

第二,洋地黄类药物。

洋地黄类药物现阶段已经不再作为一线的心房颤动临床治疗药物,但对于体力活动较少以及存在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仍需要适当应用该药物。

地高辛作为洋地黄类药物的一种,该药物能够将患者心室率控制在4至21 次/min之间,但无法对活动时心室率进行有效控制,毛花苷丙为临床常用的心室率控制静脉给药洋地黄制剂,缓慢静脉注射,首次剂量在0.4至0.8mg之间,药物作用能够持续6h左右。

第三,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用于心房颤动患者临床治疗的要点在于对药物剂量进行合理控制,避免心房颤动患者出现缓慢心律失常症状。

同时,β-受体阻滞剂应避免用于存在合并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此类患者可选择接受钙拮抗剂治疗[2]。

1.2 转复窦性心律
临床报道结果证实,心房颤动症状的发生会诱发心房解剖重构,而这一症状的发生又会导致心电生理紊乱现象的进一步加剧,因此,对于长时间接受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和心室率控制两种治疗技术尚存在较大的争议。

然而,对于持续性房颤、发作期阵发性房颤和新发房颤患者的急性治疗,临床上尚无大规模试验,因而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劣无法比较,但部分孤立性房颤的年轻患者更加适宜接受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治疗[3]。

维持窦性心律和药物复律常用药物类型包括Ⅰ类和Ⅲ类药物,如索他地尔、胺碘酮、乙吗噻嗪、普罗帕酮、奎尼丁等。

常用复律方法为直流电同步电复律和药物复律两种,且各类治疗方法均存在一定的优势和缺陷。

药物复律患者无需镇静和麻醉处理,复律治疗后应进行12h以上的心电监护,避免患者发生心律失常,药物复律有效率在50%至80%左右,虽然电复律的有效率能够达到90%以上,但通常需要进行麻醉或镇静处理[4]。

患者电复律治疗前需准备好急救药物,将尿液排空并完全禁食。

首先行一定剂量安定静脉注射给药,使患者保持睡眠状态,并开始电复律治疗,在患者胸背部位放置除颤电极片进行复律,依据患者能否自发转复、房颤持续的时间、心房大小以及房颤的类型确定其初始复律能量。

通常情况下,初始单相波复律能量在200J以上,初始双相波复律能量在100J以上,若首次电复律治疗无效,则应再次增加转律能量,直至能量达到360J[5]。

2.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心房颤动
若心房颤动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或是存在致命因素影响,则应在无禁忌症的基础上,及时应用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

对于电复律未成功或是永久性房颤患者,需要对其心室率进行及时控制。

对于心室率已得到有效控制或是心室率正常,但仍存在循环衰竭症状的患者,应关注其心房颤动以外的影响因素,对其病情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特别需要检查和评价其心血管系统功能,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对于心房颤动并发预激综合证的患者,若其心室率偏快,则需要实施直流电同步复律处理。

对于转复治疗前心房颤动症状持续超过24h 的患者,应首先实施紧急转复治疗,后应有低分子肝素抗凝或普通肝素[6]。

3.急性房颤的抗栓治疗
若患者心房颤动症状持续时间在48h以上,则存在血栓形成风险,因此,一旦患者心房颤动时间超过24h,通常需要立即开展抗凝治疗,可实施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或是普通肝素静脉滴注。

若患者房颤症状持续1周以上,需实施肝素治疗,后连续3周行华法林抗凝治疗。

华法林的初始剂量在2至3mg/d之间,INR (国际标准化比值)控制目标在2.0至3.0之间。

若INR值小于1.5,则证实华法林治疗无效;若INR 值小于2.0,则会提高脑卒中发病率;若INR 值大于3.0,则会提高出血事件发生率[7]。

华法林治疗过程中,应对INR进行连续监测,并以此为依据对给药剂量进行适当调整。

阿司匹林是另一种急性房颤抗栓治疗药物,在其应用过程中需控制下述危险因素,包括:超声检查证实形成心房血栓;左房直径大于50mm;高血压;心脏瓣膜疾病史;有既往栓塞史;年龄大于65周岁。

建议阿司匹林给药剂量在100至325mg/d之间[8]。

4.总结
综上所述,心房颤动急性发作期患者与长期治疗心房颤动措施存在一定的差异,通常情况下,长期治疗心房颤动无需转复窦性心律,而急性发作期患者则需要实施转复窦性心律治疗。

电复律的常见问题是心房颤动早期复发或即刻复发,而药物复律的常见问题在在于药物不良反应现象的控制,以及转复率的有效提高。

若患者转复窦性心律不成功或不适宜接受转复窦性心律治疗,则应对其心室率进行有效控制。

若患者心房颤动为持续性发作,则应在常规心室率控制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一定的抗凝剂治疗,也可尝试应用导管消融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玉堂,郭豫涛.心房颤动(1)心房颤动抗栓治疗的策略与进展(续前)[J].中国循环杂志,2012,27(5):327-329.
[2] 焦嘉,廖小波,周新民.心房选择性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3,40(2):69-70.
[3] 顾磊,王连发.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32(3):391-392.
[4] 周飞,李裕舒,杨俊等.TGF-β1/CTGF动态变化与心房颤动患者进展的相关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1,27(1):49-51.
[5] 张振华,张海波,孟旭等.预防心房颤动栓塞事件的治疗现状与进展[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3,32(5):659-662.
[6] 覃绍明.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治疗的研究进展[J].微创医学,2011,6(6):551-552.
[7] 廖文凯,刘兴鹏.心房全景标测指导下的心房颤动消融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3,34(3):297-300.
[8]于志刚.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的现状及研究进展[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0,10(5):52-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