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人物

合集下载

沈从文《边城》中翠翠形象分析

沈从文《边城》中翠翠形象分析

目录摘要 (VI)引言 (VII)一、《边城》的“湘西世界” (8)(一)生活状态与人文 (8)(二)爱情 (8)(三)人物 (9)(四)自然 (10)二、《边城》的人物分析 (11)(一)翠翠 (11)1、纯情少女 (11)2、正直朴素的自然儿女 (12)(二)翠翠与湘西的人景交融 (12)(三)翠翠原始淳朴的生命形态 (13)1、原始的生活方式 (13)2、纯真热烈的爱情 (13)3、单纯又复杂的人性特点 (14)三、总结 (14)《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般的作品,其中的主人公翠翠是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她善良、美好、单纯又坚毅。

翠翠是边城长大的翠翠,湘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塑造了她。

因此,笔者从湘西入手试图详细深入的解读翠翠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变化性。

关键字:沈从文《边城》湘西翠翠沈从文的《边城》是田园牧歌类小说的代表作,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高峰。

小说中展现了田园式的理想生活形态与原始淳朴的人性,尤其是主人公翠翠完美诠释了作者所有作品追求和歌颂的人性美,他自己也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以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为主线,描绘了湘西单纯美好的爱情,兄弟间和谐身后的亲情,人与人之间真诚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悲剧而浪漫的结局也表达了他们命运不能自己掌握的悲悯。

本文主要通过湘西的成体环境,探讨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翠翠的人物形象。

沈从文《边城》中翠翠形象分析一、《边城》的“湘西世界”(一)生活状态与人文凌宇在《沈从文传》中说过“在更多的时间里,湘西只是戏剧舞台外的看客。

湘西历史上发生的征服与反征服、同化与反同化所形成的合力,规定着湘西历史发展的总体构架和基本走向。

”“由于长期处于一种封闭与半封闭状态,这里的生产水平十分低下。

”“这些时代延续的规矩,已经成了山民们约定俗称的习惯。

”湘西世界在作者生活的年代,与外界社会处于半封闭状态,交通不便有了摆渡为生的翠翠祖孙,这里的生活方式和宗法习惯还保留着过去的原始风貌,这种格格不入的冲突和对比,这样一个世界的构建背后,所要表现的是一种人性美,是作者重造民族的愿望,人性是构建他的湘西世界的基础。

小议沈从文小说中“湘西女儿”的形象之美

小议沈从文小说中“湘西女儿”的形象之美

小议沈从文小说中“湘西女儿”的形象之美作者:韩卓异戴明溪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1期摘要:沈从文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关注着“湘西女儿”的命运,在作品中述说着她们的悲欢离合,展示着她们的隐忍抗争,以关爱之心倾力塑造“湘西女儿”的美好形象。

基于此,主要从三个方面简析“湘西女儿”形象之美。

关键词:湘西;女性;形象美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11011302沈从文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具有鲜明特色的作家,他的“湘西情结”不仅体现于对家乡山水的挚爱上,更是以多视角的描写,细腻的点染,塑造了众多的“湘西女儿”形象,展示她们的纯美,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

一、清新纯净的自然之美沈从文曾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做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可以说,沈从文想要表现的这种“人生形式”最直接地体现在他作品中“纯净质朴”的女性身上。

这些女性天生丽质,毫无雕琢,向人们展示的是自然的纯美。

比如《三三》中聪明活泼的三三,《边城》中纯净如水的翠翠,《长河》中精明强干的夭夭……这些女性都不识字,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污染”,生活在善良朴实的人群里,具有最本真的生活状态,作者描绘出了她们天性中最善良朴实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了一幅湘西女性的生活风情画。

因此,很多文学评论者把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儿”归结为“自然的女性”。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沈从文先生笔下的众多女性形象无一不打着大自然的烙印。

在对湘西女性的描写中,沈从文总是把她们的形象之美与湘西的自然环境因素巧妙地联系起来,不仅以自然之美来衬托“湘西女儿”的形象之美,而且意在揭示这些湘西女性之美的本源在于她们须臾不离、赖以生存的美丽的湘西山水,她们是自然之女,是家乡山水的化身,在她们的身上,寄托着作者的挚爱与关切。

比如在《边城》里对女主人公翠翠的描写,“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角色形象,其中就包括了少女形象。

在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的少女形象充满着独特的美,既有着乡土之情,又充满了自由奔放的天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沈从文笔下湘西少女的美主要体现在她们的外貌特征上。

在《边城》中,翠翠就是一个典型的湘西少女形象。

她有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眼波流转,像是两颗晶莹剔透的美丽宝石,让人不由得陶醉其中。

而她的皮肤白皙细腻,宛如雪一般纯净,给人一种水灵灵的感觉。

她还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如瀑布般飘洒着,散发出迷人的光泽。

这些细节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湘西少女们天然的美丽和纯洁,让人不由得为她们的美貌所倾倒。

沈从文笔下湘西少女的美还体现在她们的性格魅力上。

湘西少女们大多生长在自然清新的环境中,因此她们的性格多是率真、烂漫、直率,敢爱敢恨,有着天然的热情和豪放。

正如《边城》中的翠翠一样,她活泼开朗,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喜怒形于色,直来直去,没有丝毫做作。

她对爱情充满向往和憧憬,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有着不畏艰难和坚韧不拔的性格。

这种率真豪放的性格魅力,使得她们更加迷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沈从文笔下湘西少女的美还表现在她们的生活状态上。

湘西少女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她们的生活状态自由自在,没有太多的包袱和束缚。

她们喜欢在田野间奔跑,喜欢在河边嬉戏,喜欢唱歌跳舞,享受着大自然赋予她们的一切。

在《边城》中,翠翠和她的表姐青禾就常常在田野间玩耍,她们的笑声和歌声充斥着整个山谷,活泼快乐,让人感受到了她们的纯真和快乐。

这种自由奔放的生活状态,使得她们拥有了一种与生俱来的清新和活力,让人为之动容。

沈从文笔下湘西少女的美还表现在她们的内心世界上。

湘西少女们虽然生长在一个相对闭塞的地方,但她们的内心世界却是丰富多彩的。

她们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和渴望,她们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向往,她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在《边城》中,翠翠就是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的少女形象。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形象分析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形象分析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形象分析姓名:张少祺学号:201001654546学习中心:运城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郭敏二〇一二年一月毕业论文承诺书提示:根据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论文写作的规定,如发现论文有抄袭、网上下载、请人代写等情况,毕业论文一律不及格。

同时取消学士学位申请资格。

毕业论文不及格者,可申请重写一次,并按重修缴纳费用。

本人承诺:本人已经了解北京语言大学的毕业论文写作的有关规定;本人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整篇论文除了文中已注明出处或引用的内容外,绝没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

签名:张少祺日期:2012.1.19北京语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评阅书教务处制北京语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记录表教务处制北京语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记录表目录摘要沈从文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而作为自然女性的湘西女子形象是别具一格的,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其人性的善良和淳朴,其生命的朴实和纯真闪烁着别样的光辉。

本文从湘西女子的性格、生命力、爱情、命运以及作者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论述了沈从文笔下湘西女子形象塑造的特点。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女性形象自然美生命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形象分析引言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上独具一格的,他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从无知识文化的乡村少女到受过教育的新式女性,都具有人性美感和生命美感。

学者们一般把这些女性形象大致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女性和都市女性。

在自然女性这一系列形象中,湘西女子的勇敢、纯净、美丽令人赞美钦佩。

一旦面向湘西世界,作者的笔下总有一种诗意的柔情,他怀着无限的柔情和爱心构建了一个美好而又理想的湘西世界,湘西女子是这一田园牧歌世界中的灵魂。

湘西女子无论从外表到心灵,从感情到意志,都闪耀着爱、善、美的光辉,展现了特有的人性美、自然美。

这种健康、完善的人性正是他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位重要作家,他以湘西的山水风情和人文特色为背景,构筑了丰富多彩的湘西世界。

在他的作品中,少女形象是一个重要的艺术元素,展现出了湘西少女的美丽和独特的个性。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形象充满了自然的美丽和纯真的气息。

在小说《边城》中,莫家堡的少女草儿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草儿天真烂漫,纯真无邪,她的容貌那么纯净,妙龄少女的洁白皮肤、柔亮的眸子、纯牡丹色的唇蕊,散发出一种动人的青春活力。

在她的美丽中融入了湘西山水的秀丽和纯朴,使她更加与众不同。

草儿如同湘西山间的一朵娇艳的花朵,她的容貌、举止都洋溢着清新和自然的魅力。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形象还具有坚强、勇敢和顽强的品质。

在小说《湘西家书》中,沈从文塑造了一个叫儿女的少女形象。

她是一个坚强、有主见,对待爱情勇敢的湘西姑娘。

她追求自由、坚持真爱,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她不甘心被陈琼年的父亲给安排好婚姻,她用自己的坚强和勇气去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儿女的美丽并不仅仅体现在她的外表,更体现在她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勇敢追求自由的心灵。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形象也展现出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在小说《湘西祭祀》中,沈从文描写了一个叫玛莲的湘西少女。

她是一个寡母,自从丈夫去世后,她一个人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照顾着两个女儿。

玛莲虽然年轻,但她已经变得早熟而成熟,她用自己的双手和坚强的心灵,为儿女创造了一个温暖而幸福的家。

她的母爱无私而伟大,她为了子女的幸福,可以付出一切,包括自己的幸福。

玛莲的形象体现了湘西妇女的坚韧和克己奉献的精神,同时也展现了湘西少女的坚强和无畏。

沈从文的作品中湘西少女形象的描写是丰满多彩的。

他通过对少女形象的塑造,展现出了湘西少女的美丽和独特的个性,她们纯真无邪、勇敢坚强、伟大无私,成为了湘西世界中最动人的一道风景线。

这些形象的塑造不仅展现了人物的个性特点,也体现出了湘西山水和人文风情的独特魅力,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感动和思考。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湘西少女的形象。

湘西是一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这里的少女形象在沈从文笔下被赋予了独特的美感和深刻的内涵。

在他的作品中,湘西少女被描绘成了勇敢、独立、坚强、聪慧、美丽和内心丰富的形象,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优美的风采。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形象展现了独特的勇敢和坚强。

在他的小说《边城》中,主人公莫小贝就是一个典型的湘西少女形象。

她生活在一个艰苦的环境中,但她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以顽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去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她从小就被训练成一名女强人,不畏艰难,不惧险阻,坚韧不拔地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和爱情。

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少女们展现出了与生俱来的顽强和勇敢的品质,这种勇敢和坚强的精神是湘西生活环境所孕育的,也是湘西女性独特的魅力所在。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形象展现了聪慧和内心丰富。

在他的作品中,湘西少女不仅外表美丽动人,而且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充满了智慧和深刻的情感。

她们善解人意,聪明伶俐,善于洞察人性,懂得人情世故。

她们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和才情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敢的心灵。

在沈从文的小说《湘西乡土》中,湘西少女们以她们独特的聪慧和才情,表现出了湘西女性的非凡魅力,她们的智慧和内心丰富是沈从文笔下湘西少女形象的重要特征之一。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形象展现了美丽和优美的风采。

湘西地区的自然风景优美,而湘西少女们更是与这片美丽的土地相得益彰,展现出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丽和优雅。

在他的作品中,湘西少女们以花一样的容颜、水一样的柔情,展现出了令人心驰神往的美丽和优雅,她们的美丽是不加修饰的、最真实的、最动人的,这种美丽和优雅是湘西少女形象独特的魅力所在,也是沈从文笔下湘西少女形象的重要特征之一。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形象展现了独特的魅力和魅力。

她们勇敢、坚强,聪慧、内心丰富,美丽、优雅,展现出了湘西女性特有的独特魅力和优美风采。

湘行散记描写人物的句子

湘行散记描写人物的句子

湘行散记描写人物的句子1. 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就像那湘西的山水,各有各的韵味。

你看那老船夫,“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就像那河边默默伫立的老柳树,不管岁月如何流转,就守着那一方水土,这种简单的坚守,让人既敬佩又有些许心疼。

2. 那些湘西女子啊,一个个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精灵。

像书中写的“女孩子脸上那点天真无邪的笑,真是瞎子见了都会动心。

”她们的笑如同春日里最灿烂的山花,纯真又迷人,只要看一眼,就仿佛能驱散人心头的阴霾。

3. 我看到沈从文写的那个水手,那简直是一条充满活力的河鱼。

“他一面在吊脚楼的柱子上磕烟灰,一面同熟人打趣。

”这水手呀,就像这湘西的河水,永远那么生机勃勃,哪怕生活有诸多辛苦,可他那股子劲头就像河水奔腾,永不停息。

4. 书里描绘的老妇人,好似那被岁月揉皱的旧报纸。

“她那满是皱纹的脸,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越发沧桑。

”她就静静地坐在角落里,仿佛有一肚子的故事,每一道皱纹都是岁月的痕迹,让人忍不住想去探寻她背后的故事。

5. 有个年轻的后生,活脱脱像一只莽撞的小牛犊。

“他风风火火地冲进屋子,也不顾旁人的眼光。

”他身上那股子冲劲,就像小牛犊看到了鲜嫩的青草,不管不顾地往前冲,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让人看着就觉得热血沸腾。

6. 你瞧那个小女孩,像是一颗未经雕琢的珍珠。

“她怯生生地躲在大人身后,眼睛里却透着好奇。

”就像珍珠被蚌壳包裹着,那纯真的好奇如同珍珠的光泽,只要一点点的触动,就会散发出来。

7. 沈从文笔下的男人们就像湘西的大山,坚毅而沉默。

“他默默地扛起家中的重担,没有一句怨言。

”就像大山承载着万物,风雨不动,这种默默的担当,让人心生敬意。

8. 那些个船家女,如同水上的浮萍。

“她们随着船儿漂泊,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

”可即使这样,她们脸上还带着笑,就像浮萍虽然无根,却能在水面上自在地漂浮,让人对她们的命运既同情又钦佩。

9. 我记得有个老艄公,他就像一本古老的航海日志。

浅析沈从文笔下湘西女性形象的独特内涵

浅析沈从文笔下湘西女性形象的独特内涵

二、 表 现 湘 西 乡 村 女性 的生 活 境 遇 从 而 进 行 对 人 生 的
思 考
们 的 故 事 的叙 述 作 者 展 开 了对命 运 和 人 生的 思考 .
同 时在 作 品 中还 经 常 以 乡村 人 的 眼 光 来 看 待 城 市. 并 把 乡村 化 身 为 笔 下 的湘 西 女 性 . 通 过 她 们 的 言 行 来 反 衬 城 市 与 乡村 的 不相 容 关键词 : 沈 从 文 湘 西女 性 形 象 独特 内涵 沈 从文 作 品 中的 湘 西女 性形 象 甚 多 . 几 乎 他 的 每
下 湘 西 乡 村女 性所 具 有 的典 型 性 格 在 这个 充 满 特 殊
民风 民 俗 的 传 统世 界里 . 想平 静 地 生 活 似 乎 是 做 不 到 受 “ 城 市文 明” 的乡村妇女 们也都 饱尝 艰辛 . 没 有 结 的 萧 萧 的 平静 生 活 被 突 然 间 闯 入 她世 界 的花 狗 所 打 果 。 沈 从 文 的小 说 《 丈夫》 中的 那 些 背 井 离 乡 到城 市 生 乱 男 小 女 大 的婚 姻 中存 在 的 矛 盾 暗 暗呈 现 出来 十 活 的 妻 子 们把 城 里 的那 些 “ 文 明人 ” 尽 收 眼底 同时 也
在变化。 对 什 么是 真 实 可 信 的 她 已 经说 不清 不 禁 想 起 三 年前 自己 和一 个 性 格 完 全 不 同 . 脾气有点古怪 的 男 人 结 了婚 。 两 个 人 为 结 婚 采 购物 品 . 忙忙 碌 碌 。 没 想 到 就 那 么 心甘 情 愿 地 给 他 做 了个 小 主妇 女 主 人 公 主
部 小 说 都会 着 力 刻 画 一 位 女 性 形 象 . 如《 边城 》 中的
翠翠 、 《 静》 中的 岳 珉 、 《 月下 小 景 》 中 的 少女 等 等 。 由于 湘 西 乡 村 这一 特 殊 的地 域 . 只有 初 涉 尘 世 的 少 女 少 妇 更 易 于 把 大 自然 的美 与 人 心 的 美 结合 在一 起 . 也 更 易

浅析沈从文小说中的“乡下人”

浅析沈从文小说中的“乡下人”

浅析沈从文小说中的“乡下人”作者:钱伟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26期摘要: 沈从文笔下塑造的“乡下人”包括以水为生的男人、如溪水般的少女、凄苦善良的妓女等。

这群“乡下人”表现了作家的人生理想。

沈从文从人性的角度着力发掘这些人生活与情撞击而闪现出的火花,并从火花中提炼出独特的人性之美。

关键词: 沈从文小说湘西“乡下人” 审美价值沈从文的作品涉及的生活内容极为广阔,而最成功的是反映湘西人民的生活、表现湘西民风习俗的作品。

本文以沈从文小说中的“乡下人”为对象,着重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地方文化意蕴。

沈从文用独特的手法塑造了湘西社会中一系列极富有个性的“乡下人”形象,如黄牛负重般的农民、淳朴善良的兵士、终生在水上漂泊的船工水手、有情有义的娼妓等,他们是沈从文湘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所谓作品中的“乡下人”指的就是这些善良的普通人,他们保守、顽固,不懂诡计,认死理,信守做人的传统美德:热情、勇敢、诚实、善良、淳朴。

沈从文就是在用“乡下人”的标准来建构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沈从文在写“乡下人”时站在湘西“乡下人”的立场上,用湘西“乡下人”的眼光来审视“乡下人”。

一、以水为生的男人沈从文笔下的男人基本上都与水有关,如水手、船夫、船总等。

水手是沈从文笔下较丰富的一类人物。

年轻水手们聪慧、好学、肯吃苦。

中年水手“雄强”、富于活力,理解生命的真正含义,他们不畏强暴,充满爱心,生命的真谛被诠释得熠熠生辉,如柏子。

老年水手中有的恬淡自守,丰富的水手经历已经把他们变成了一本书,如《边城》中的老爷爷、《长河》中的老水手满满;有的迫于生计利用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社会抗争。

水手们的道德层次各不相同,有高尚者,有龌龊者,也有市侩者。

《边城》里70岁的老船夫忠实勤恳,撑船摆渡,五十年如一日。

端阳龙舟,令人神往,他却出于责任,不离渡船,“因为过节,明白一定有乡下人从城里看龙舟还得乘黑赶回家乡”。

过渡人心中不安,掷一把铜钱到船板上,老船夫必然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老人的热诚和负责,得到过渡者的由衷感激,但他却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平常得很。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在沈从文的文学世界中,湘西少女形象被渲染得极其美丽动人。

他以其独特的笔触,将湘西少女的美丽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们为之沉迷。

在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具有独特的外貌特征。

他们的皮肤晶莹剔透,如同少女时代那样纯洁无瑕。

他们的眼睛晶亮明亮,仿佛天空中的明星般闪耀着光芒。

他们的双眉如画,弯曲细长,像蚂蚁的小山丘一样娇小可爱。

他们的嘴唇红润诱人,散发出一股迷人的魅力。

在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有着动人的身材。

她们身材高挑匀称,浑然天成地散发着一种迷人的曲线美。

她们的腰肢灵活,修长而纤细,令人痴迷。

她们的双腿修长笔直,踩着花瓣般的足迹,轻盈而自如地行走在湘西脉络纵横的山间小径上。

在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拥有柔美的性格气质。

她们天真无邪,如同沐浴阳光般温暖纯真。

她们善良友善,热情似火,总能为他人传递一份温暖和喜悦。

她们独立自强,勇敢坚定,面对生活的困难与挑战,她们从不退缩。

她们渴望自由,追求内心的真实感受,勇于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在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展示出了无尽的才情与智慧。

她们善于吟咏山川河流,能够通过歌唱和舞蹈表达内心的情感。

她们心思细腻,能够敏锐地察觉到生活中微小的变化,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表达。

她们勤劳聪慧,能够为家庭和社区作出贡献,展现出同样出色的智慧和能力。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形象之美是多方面的,不仅体现在她们的外貌特征上,更体现在她们的性格气质以及才情智慧上。

她们是湘西这片神奇土地的骄傲,也是沈从文笔下的生动人物形象。

通过这些美丽的形象,读者可以感受到湘西人民的独特魅力,更加深入地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湘西为背景,塑造了许多具有湘西地方特色的形象。

他对湘西少女形象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充满了独特的美感。

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少女形象呈现出一种纯真、柔美而又坚韧的美。

他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山村中,饱经艰辛,但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

他们的眼睛像清澈的泉水,透露出一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纯真情感。

而他们的身躯则呈现出一种柔软的曲线,仿佛风景画中优美的山峦,给人以温暖而舒适的感觉。

他们的面容晶莹剔透,双唇轻启,像是随时可以吟唱出美妙的山歌。

湘西少女形象还具有一种勇敢坚韧的美。

她们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担负着艰苦的劳作和家庭的重担,但依然坚韧不屈。

她们身上的汗水和泥土并不玷污她们的美丽,反而更显得她们的美貌更加真实和动人。

她们自信而坚强,能够面对困难和挫折,勇敢地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湘西少女形象的美还体现在她们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

她们生活在湘西山林中茂盛的植被和清澈的溪流旁,与大自然紧密相连。

她们穿梭于山间的小径,与树木花草相邻,与飞禽走兽为伴,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一切美好。

她们的步伐轻盈而灵动,一举一动都充满了自然的韵律,展现出她们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美。

沈从文在其作品中对湘西少女形象的描写展现了一种纯真、柔美而又坚韧的美。

她们与世隔绝的生活环境以及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使她们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美感。

沈从文通过对湘西少女形象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诗意和人文关怀的画卷,让我们感受到湘西山水间的美好与宁静。

《简论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人物及人生形式》打印稿

《简论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人物及人生形式》打印稿

论文题目简论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人物及人生形式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姓名孙娟娟学号041061135学校潍坊电大诸城分校指导教师王红霞论文提交日期2006年5月15日论文答辩日期答辩主持人学位申请级别2006年5月15日简论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人物及人生形式诸城市程戈庄初中南校孙娟娟【正文内容】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汉血统,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封建行伍之家,是清王朝提督沈宏富之孙,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是创作数量甚为宏富的现代作家之一。

他的散文集有《从文自传》《湘西散记》《湘西》,著名小说集《虎雏》《八骏图》,长篇小说代表作《边城》、《长河》、《阿黑小史》。

湘西: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中的湘西,是他所生长的沅水流域,地处湖南西部,属湖南、四川、贵州三省交界处,是苗族、侗族和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在历史上,这里被中原文化鄙夷为“披发左狂”的荆蛮之地。

沈从文的《湘西散记》中的《桃源与沅州》中提到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也在这里。

此地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文明开化程度比较低。

沈从文创作宏富,作品结集80多部,可以说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在景象万千的中国现代文坛上,沈从文算得上是一个相当独特的文人。

他的独特形象首先来自于他的生命所赖以生存的那一方偏远的水土。

他所生长的沅水流域地处湖南西部,属湖南、四川、贵州三省交界处,是苗族、侗族和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历史上被中原文化鄙夷为“披发左狂”的荆蛮之地。

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文化落后,正是在这里,他不仅获得了与众多现代作家迥然相异的身世背景,并且拥有了极其丰富的人生感悟,并由此而形成了他日后文学生涯中不同寻常的情感内蕴和持久的精神特质。

同时,他的独特经历也造成了他在文学上的独特性,1917年8月,沈从文以预备兵的名义入伍。

此后5年多的时间里,沈从文随军辗转流徙于湖南、四川、贵州省边境与长达千里的沅水流域,亲眼目睹并亲身经历了中国乡村世界的野蛮与残酷,破败凋敝和中国农民困顿悲惨的生活,积累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同时也对封建势力压迫下的苦苦挣扎的底层人民抱有深切地同情。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物形象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物形象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描绘湘西风土人情的小说,其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独特,展现出湘西世界的朴实与自然。

本文将探讨《边城》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他们的性格、行为以及言语特点,并阐述人物之间的关系。

《边城》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傩送的年轻人,他勇敢、善良,对生活充满热情。

他具备湘西人的淳朴与真诚,对待自己的感情认真负责。

当傩送爱上船家女翠翠时,他并没有因为门户之见而放弃,而是选择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然而,在面对哥哥的死以及种种家族纷争后,他最终选择了离开故乡,去寻找一个没有世俗纷扰的地方。

翠翠是船家的女儿,她美丽、纯洁,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她自幼便失去了父母,但却在爷爷的陪伴下长大,继承了父母的善良品质。

翠翠与傩送相识后,两人情投意合,但由于家族的矛盾和现实的残酷,他们的爱情最终没有得到一个完美的结局。

在《边城》中,人物之间的关系紧密而复杂。

傩送与翠翠虽然相爱,但因家族纷争而无法在一起。

傩送的哥哥天保因爱慕翠翠不成而离家出走,最终在水中溺亡。

这给傩送和翠翠的爱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另外,船家爷爷与傩送父子之间也有着微妙的关系,他们互相尊重、理解,却又暗中较劲。

这些复杂的人物关系为故事增色不少,展现了湘西世界的真实与多彩。

《边城》的主题探讨是一个多元的过程。

作品表现了湘西世界的淳朴与真诚,通过对主人公和翠翠的描绘,呈现了一个远离尘嚣、自然和谐的生活状态。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沈从文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

作品还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复杂性。

虽然主人公和翠翠的爱情没有得到圆满的结局,但在面对家族纷争和现实压力时,他们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这种坚韧和执着令人敬佩。

《边城》还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于人性的束缚,呼吁人们追求自由、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感情。

《边城》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点,生动地展现了湘西世界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主人公和翠翠以及其他人物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沈从文的这部经典之作将永远留在读者心中,让我们感受到湘西淳朴与自然的魅力。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他的代表作《边城》中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其中包括少女人物。

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展现出了独特的美,不仅体现在外貌上,更体现在她们的性格、情感和内心世界上。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形象在外貌上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在《边城》中,少女们的外貌常常被描述为清丽动人、娇美婉约。

比如书中的主要女性角色之一——祥林嫂,她被描绘为:“长睫毛,眉弯莫测,皮上又添了一些芳香,风吹过时一缕黄发挂在脸上,如金钱龟背一样,人见了也就忘了”。

这样的描写凸显出了湘西少女们的美丽和与众不同的气质。

她们的美丽往往不是华丽的外表,而是清丽俊美中带着一种独特的灵气和风韵。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形象还体现了她们的独立和坚强。

湘西少女们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她们的家庭往往贫困,生活条件艰苦。

她们并不因此而沮丧或畏缩,相反,她们展现出了坚强和勇敢。

比如在《边城》中,祥林嫂作为女主角之一,她独自承担了家庭的重担,不仅要照顾年迈的父亲,还要照顾残疾的姐姐。

她在生活中展现出了无畏和坚韧的品格,这种独立和坚强的精神也是湘西少女们所特有的。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形象还展现出了她们的纯真和美好的爱情观。

在《边城》中,少女们的爱情往往被描绘得纯洁而美好。

祥林嫂与平儿之间的爱情便是如此,他们之间的情感纯粹而真挚,没有外界的干扰和复杂的情感纠葛,她们的爱情是一种理想化的、充满真挚情感的爱情。

这种纯真和美好的爱情观也是湘西少女们的一大特点,她们对爱情有着追求和向往,但又有着纯洁而真挚的情感。

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展现出了独特的美。

她们的美不仅体现在外貌上,更体现在她们的独立、坚强和美好的爱情观上。

她们是生活在极度贫困和艰苦环境中的少女,但她们依然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美丽。

这种独特的美丽不仅仅是外在的,更是一种内心的力量和品格的展现。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土匪形象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土匪形象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土匪形象湘西历来被认为是一个野蛮未经开化的匪区,外地人对湘西的印象很可能就是“湘西是个苗区,同时又是个匪区。

……男子特别欢喜杀人。

……地极险,人极蛮。

……土地极贫瘠,人民蛮悍而又十分愚蠢。

”湘西土匪在他们看来更是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毫无人性的恶魔,是社会的渣滓。

然而,作为湘西本土人的现代作家沈从文,却对这种偏见不敢苟同,认为“这种想法似乎十分可笑”。

尤为重要的是,他以一个亲见、亲知、亲历的本乡人身份,在自己的作品中消解了外界对湘西人的偏见,运用饱蘸情感的笔墨给读者描绘出了一个个真实、鲜活与富于浪漫气质的湘西土匪形象,并显示出不可忽略的文学意义与审美意义。

与传统文人笔下的抢劫、残杀、奸淫、无恶不作的土匪不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土匪身上虽然也带有浓厚的草莽气息,但却大都具有维护正义、敢作敢为、讲究信义的优秀品质。

和农民相比,落草为寇的湘西土匪是失去土地的农民,没有家园的流浪者。

帮伙群聚的生活和靠勇猛拼杀夺取生活必需品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比土地上的农民多了一份超越地域关系的江湖义气和均贫富的患难思想。

在《湘西?凤凰》中,沈从文用近乎赞美的口吻描写了“二十年闻名于川黔湘鄂边区凤凰人田三怒”。

这个湘西一霸貌不惊人,“身材瘦黑而小,秀弱如一小学教员”。

而正是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色,在地方上却是一位“为友报仇,扶弱锄强”的正义的化身。

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湘西汉子,年纪不到十岁就挑衅不端重的横蛮的屯垦军子弟;十五岁就为友报仇,砍下镖手的双手;二十岁已经成了“龙头大哥”。

但他从不恃强凌弱――他懂得“尊重读书人,敬事同乡长老”;维护地方法纪,对自己的门下管教甚严;为人宽和,对他人酒后的辱骂并不放在心上……在沈从文笔下,田三怒这个湘西一霸并不因为自己有本事就飞扬跋扈,相反他在地方上充当着一个维护正义、惩恶扬善的侠客形象。

他为友报仇,惩治坏人,尊重他人,充满了豪侠之气。

其助手龙云飞也是“豪侠好客,待友以诚”的铁血男儿。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水手形象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水手形象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水手形象作者:李名奇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12期沈从文在以湘西为背景的文学创作中,塑造了一群粗犷而真诚、硬朗而乐观的湘西水手形象。

他们在急流险滩当中勇敢地拼搏着自己整个的一生,他们在往返奔波的闲暇之余真诚而且朴素地追求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感情,这一切,都突显了他们在悲剧命运中对生命本真的感悟以及对淳美人性的景仰。

因此,他们以其独有的人生特质而成为了沈从文理想家园中的重要角色。

一、强悍的生命形态沈从文曾经说过:“我是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信仰生命”。

他的文学则是张扬自然生命形态的生命诗学。

正因为如此,他笔下的那些水手个个都展现了强悍而又勇敢的生命活力,同时又是那样的乐观和自在,是完全依据自然原则生成的人类。

他们的生命是强悍的,自然的,没有一丝一毫的做作,他们想哭就大哭,来劲儿了就拉着嗓子吼几句。

他们不知道生和死,似乎都是自由自在地活着。

《辰河小船上的水手》中的水手们健康壮实,但“命里派定了划船”,他们这些弄船人风里来,浪里去,在急流中把生命托付给了那一叶小舟和那一竿长篙,然而,他们毫不畏惧,从不会退缩,因为大自然给了他们强悍的体魄和灵魂,“遇应当下水时,便即刻跳下水中去。

遇应当到滩石上爬行时,也毫不推辞即刻前去”。

险滩乱石中耍弄生命,大风大浪里头笑看生死,他们还会“在那吃酸菜臭牛肉说野话的口中,高兴唱起歌来时,所唱的又正是如何美丽动人的歌!”在生死的边缘上,在险象环生的恶水险滩里,他们纵情欢笑,放声歌唱,强悍中透析着自然的神气,仿佛一切都不能阻挠自己天性的流露。

《边城》中的大老天保“结实如小牛,能驾船、能泅水”,却因为船搁浅在石包子上,想撇开却被篙子弹到水中死掉了,我们可以想象到他当时与死神搏斗的情形,生命的强力在无所畏惧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释放,奋力搏击,一往无前。

就像老船夫临终前的那句话:“怕什么?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必怕”,都是那样的坦然。

也正是在这些水手的心中有着这样一种坚强的人生理念,使得那些艰辛险阻反而让他们展现了作为勇者的风采,虽然死去,那顶多也只能是一种无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人物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称积银学生姓名:张春霞【内容摘要】人性是沈从文文学理想的内核,以人性为利器临摹人生和社会,重造民族的希望。

沈从文构建他的人性神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人性美的赞颂和讴歌,一方面是对摧残、破坏人性美的种种社会阴暗面或罪恶势力的揭露和鞭挞。

那么,沈从文正是通过对人性的美与善的赞美和对丑与恶的鞭挞来塑造湘西人物,展示理想的。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人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中间人物。

“沈从文就是在他礼赞湘西文化的同时,流露出对湘西文化的失落与困惑”。

[1]同样,沈从文也是在塑造美善与丑恶诸多湘西人物形象时,也流露出它在湘西文化的失落与困惑后极力重塑的社会理想。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

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2]这人性就是沈从文在对美善与丑恶诸多人物形象的关照下展现的理想。

这理想就是民族的希望。

然而,“近二十年来,当地农民性格灵魂被时代大力压扁扭曲失去了原有的素朴”,[3]“湘西文化,在时代潮流里,随着乡村文化与都市文化猛烈撞击,也逐渐坍塌轰毁”。

[4]“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5]所以,美与善关照下的人物形象是沈从文理想的集中体现;而丑与恶则是沈从文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把毁灭的人性展示给人们看,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一、美与善:沈从文笔下的正面人物沈从文对人性美善的追求表现了作家本身的美学理想和人生追求。

沈从文说:“什么叫做真?我倒不大明白真和不真在文学上的区别,也不能分辨它在情感上的区别,文学艺术只有美和不美。

精卫衔石,杜鹃啼血,情真事不真,并不妨事。

”“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些!丑的东西虽不是罪恶,可是总不能令人愉快。

我们活到这个现代社会中,被官僚、政客、银行老板、理发师和成衣师傅,共同弄得到处是丑陋,可是人应当还有个较理想的标准,也能够达到那个标准,至少容许在文学艺术上创造那标准。

因为不管别的如何,美应当是善的一种形式。

”[6]这些论述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沈从文着意塑造一系列美善人物的动机和目的。

当然,沈从文也对美善的人物做了具体的诠释,比如:“人在社会中的义利取舍符合人的自然本性……不为金钱、权势所左右。

”还包括这种美善必须“‘扩大到个人生活经验之外’,‘粘附到整个民族的向上努力中’,‘对人类远景凝目’”。

[7]首先,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人物闪耀着浓郁的湘西民族风情。

充满诗情画意的湘西,不只是来自美丽的青山绿水,更重要的是来自湘西人物身上所显露的淳厚民风。

这淳厚的民风是描绘人性的风俗画,一首讴歌人性美的赞美诗。

湘西人忠于职守,勤恳工作,热情为人。

他们也见义勇为,见利就让,“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在这里,他们相互以诚相待,他们的谦让并不只是几个钱的谦让,而是体现湘西人之间的相互友爱和尊重。

《边城》是沈从文塑造具有淳厚民风的湘西人物的典型。

在人们的交往中总是有感情的流注,人们不是唯实唯利,而是重情重义。

茶峒人的买卖之道侵润着浓郁的中国传统商业文化色彩。

祖父忠于职守,不取分文,老人的热忱和负责精神,得到了过渡人的由衷感谢,但他觉得是理所当然的,平常的很。

顺顺乐善好施,一面从水上赚来钱,一面又洒脱散去;就连这里的屠户、妓女也重义轻利,守信自约。

顺顺不爱财,大老二老也绝非爱财之辈,老船工坚信:“一个有用的人,两只手敌得五座碾坊,洛阳桥也是鲁班的两手造出来的。

”并一再慨叹:“有人羡慕二老得到碾坊,也有人羡慕碾坊得到二老。

”[8]这一切说明边城乃至湘西具有超越金钱的淳朴。

其次,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人物闪耀着爱的光辉。

男女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人类之爱……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沈从文赞赏的、提倡的正是这样的爱。

湘西的风俗人情,各色人物,寄托着作者爱的理想。

作者怀着一种对当时社会的怀疑与不满,失望与痛苦的心情,在心中呼唤着爱,呼唤着美好的人生。

这亲子之爱,男女之爱,朋友之爱,人类之爱……纵横交织,犹如一张“爱网”。

作者实际希望这张爱网能铺遍天下,希望把它织进每一位善良人心中。

但沈从文并没有把这“爱”字滥施于人。

在《边城》题记中,沈从文开明宗义声言:“对于农人与士兵,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的一切作品中,随处皆可以看出。

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

”农人与士兵是沈从文青少年时期在湘西故乡接触最多的两种人。

所以对他们的心性品质也非常熟稔。

他“温爱”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人性和人情,他赞美他们心灵深处的博爱精神。

这点感情,这些爱的光辉是随处可见的。

《边城》中的大老与二老的兄弟之爱,翠翠与二老的情爱,老船夫与孙女的亲子之爱,茶峒山城人所体现的人类之爱等。

显然,正是这些具有美好人性的人们,创造了茶峒山城和平安静而又被美与善的氛围笼罩一切的人生一隅,正如作家在《习作选集代序》谈到《边城》时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要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七行百里路两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份恰如其分的证明。

”[9]《边城》充分表现了作者当初的这一创作意图,发挥了以美好人性净化人们心灵的“治疗作用”。

也就是作者将这种美善粘附到整个民族的向上努力中,对人类远景凝目,这理想也能够“重新燃起年青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会明》中会明的忠厚善良,热爱生命。

《连长》中的连长与年轻寡妇的难舍爱情。

《在别一个国度里》那个山大王要强娶宋家大妹妹为押寨夫人,甚至不惜以此向官兵妥协。

当他真的如愿以偿后,对自己的妻子到也百般爱护。

这样,作者塑造美善的人物形象的目的便达到了。

最后,沈从文笔下塑造的湘西人物是一曲热爱生命的赞歌。

生命对于人来说,无非指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力量。

人的本性却蕴涵于人的肉体和精神之中。

所以,生命的存在,才能谈得上美善的人性。

沈从文笔下人性美善的塑造同他对人的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分不开。

生命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凡有生命的生物,在自然的雨雾阳光下萌发,生长跳跃,这一切均使众多的湘西人物生命流淌,人更珍惜生命的价值。

进入沈从文的小说园,我们不难发现,一篇并不引人注目的小说《三三》才是作家理想生命和理想社会之所在,也是作家对人性美善追求之所在。

《三三》中的少爷身在乡下,却时时想着“开河”,“学务局办学校”的事情。

这就是作家所谓的民族向上努力的生命追求。

他去乡下疗病,实则企望乡下的清山秀水重新赋予他早已丧失的人的天然神韵,而这健康的生命力溶注于这有志青年所热心的积极事业,以此美善更加滋长,社会更趋合理。

村女三三,一位得山川灵气的姑娘,天真、活泼、充满生命的魅力,待人处世皆“包含了一种纯朴的友谊”。

显然,她是作家笔下乡村美善的典范。

三三对少爷的好感,人们隐约议论着的少爷与三三相好的种种可能性,无不勾起少女对念书和进城的渴望。

念书“谁也不该讨厌”;“记起从前有人告诉她的话,说这水流下去,一直从山里流一百里,就流到城里了。

她这时忖想……什么时候我一定也不让谁知道,就要流到城里去,一进城里就不回来了。

”少女无限的生命遐想正是对美善的无尽诠释。

以上为沈从文对生命及社会理想构建下的人物美善的塑造。

作者以一题闪耀着理想与憧憬的美善友爱的心灵,附与他笔下的众多人物,诸如三三、翠翠、拍子等等。

他们之间的融合与“爱”的滋长构成了一幅湘西社会的暖色调,这色调无疑是作者的理想。

二、丑与恶:沈从文笔下的反面人物作者在《湘西·题记》中,把自己的散文当做一点“土仪”,并希望这种“芹献”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湘西,引起人们关注湘西,沉思如何改造湘西。

这种创作意图是正确的。

他不是为反动统治阶级提供茶余饭后的消遣品,而是为人们提供研究社会问题的形象参考书,正如他把湘西社会当做一本大书来读那样:他不是引导人们消极避世,而是引导人们正视现实,变革现实,思考未来。

沈从文正是通过揭露湘西人性的丑恶面来寄予这一理想的。

当然,我们看看生活在矛盾与斗争中的湘西众多人物形象,我们会在人性的丑恶中激起一丝爱的浪花。

首先,沈从文以比较深刻的笔触揭示人们灵魂的扭曲和变形及摧残人性的社会恶势力。

在农民灵魂被压扁扭曲的样式中,最突出的是麻木和愚昧。

由于沈从文的亲身经历,他能非常真实地通过对杀人场面的描绘,展现人们愚昧麻木的灵魂及社会恶势力的丑恶灵魂。

无论是被杀者,还是周围看客,以至执行的刽子手,大多数是农民或农民出身的士兵,他们对于杀人这件事,只知道刀举起,人头落下,简单极了,至于为什么要杀人?为什么一天动辄杀上成百千人?为什么被杀者都是与自己境遇相差无几的乡下人?他们从不去追问更不会认真思考。

只是闻见越多,越习以为常。

同样,一些社会恶势力打着革命的旗号,无恶不作。

《辛亥革命的一课》记叙的就是他孩童时代对辛亥革命的感觉。

这个革命,在他的记忆中留下的“却不是关于杀戮那几千无辜农民的几幅颜色鲜活的图画”。

四乡农民对革命一无所知,以至死到临头,被害者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他们死得那样不明不白。

而那些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却见风使舵,悬上白旗,表示反正,一变而成为“革命者”,统治这个地方的依然是所谓镇宁使、道尹、知县,依旧的军阀统治,民众的麻木,给作者的感受是深刻的,其革命背景下的各色人物给人们的思考是深刻的。

沈从文在《桃源与沅州》《沅水上游几个县分》中分别写到的沅、晃两州的农民武装示威,却是当时湘西农民运动的一个侧面。

唐佰庚英勇牺牲了,并被兵士用刺刀钉在城门木板上,陈尸示众三天。

这些反革命,反进步的无耻之徒又说明了什么呢?其次,沈从文有不少作品对深受剥削和压迫的工人农民等下层人民“丧失了合乎人性的外观”的现象有所描绘,客观上揭露了现实社会普遍存在的阶级矛盾和对立。

他在讴歌农村素朴人性美的同时,却没有忘却在城市里,厂矿中,还有很多挣扎于饥饿线上的工人和农民。

那里到处是肮脏,贫困,疾病,愚昧……一句话,不是人过的日子,不是人待的环境。

沈从文笔下这些工人和贫民,似乎没有思想,没有欢乐,也没有悲哀,显得那么麻木。

他们不是“人”,“只能算是一群做工的动物”。

“他们都明白他们一生只劳作同饥饿。

”[10]连起码做人的权利也被剥夺,就是对人性的最大摧残。

且看《辰溪的煤》,煤矿工人的劳动条件是十分艰苦险恶的。

“若到一个取煤的斜井边去就可见到无数同样黑脸黑脚人物,全身光裸,腰前围一片破布,头上戴一盏小灯,向那个俨若地狱的黑井爬进爬出。

矿坑随时可以坍陷或被水灌入,坍了,淹了,这些到地狱讨生活的人,自然也就完事了”。

矿工不仅劳动艰苦,生活也十分低劣,“每天只能靠一点点收入,一家人挤塞在一个破烂逼窄又湿又脏的小房子里住,无望无助的混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