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乾嘉考据学成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乾嘉考据学成因

11级图专二班徐清致

学号2011302480065 考据又称考证、考正、考核、考信、考订、考鉴等,其初义是指对人或事物进行稽考据以取信。[1]考据学则是一种治学方法,又称汉学、朴学或考证学,其主要的工作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或者手段,比如归纳法、矛盾律等,对传统古文献进行考据,包括对传世古文献的整理、考订与研究,对文献记载中有阙漏讹误者加以考订补正,或者对各种不同文献中对同一名物制度的不同解释进行厘清,去伪存真,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其学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名物典制、天算、金石、地理、职官、避讳、乐律等学科门类。

而乾嘉时期,是中国封建统治繁荣鼎盛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逐渐走向衰亡的阶段。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清代是中国学术的黄金时期,各种思想、学说汇集于此,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清代的学术史经历了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的积淀,终于集大成。有人说,清是中国学术的延续期[2]。不仅如此,,清代学术还是由传统学术逐渐向现代学术的转型期。而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凭借其独特的时代优势, 在清代学术史乃至中国学术史上充当着一位起承转合的摆渡者,研究者将它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以及宋明理学相并立,是研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近代以来的学者如梁启超更将其视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对乾嘉考据学的理论和成就作出了高度的评价。梁启超曰:“乾隆、嘉庆两朝,汉学思想正达于最高潮,学术界全部几乎都被他占领。”[3]

那么,考据学为何在乾嘉时期成为时代主流学术思潮?又为何凌驾于其他学术之上呢?

就笔者视野所及,目前涉及到乾嘉考据学形成原因的专著主要有清代皮锡瑞的《经学历史》,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国学概论》,林庆彰《明代考据学研究》,余英时《历史与思想》,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研究》,王俊义,黄爱平《清代学术与文化》,张国刚,乔治忠《中国学术史》,杨东莼《中国学术史讲话》,关长龙《中国学术史述论》,任嘉禾《考据学新探》等。而20年来专门探讨此问题的论文更是数不胜数。本文就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在以上著述的基础上作一粗浅的

梳理和分析,并结合自己的观点加以评述。

一、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历史基础

考据学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其间形成了训诂之学与义理之学两种风格迥异的学术传统。考据作为一种治学方法,在先秦孔子时代时期就已经出现,最初指对人或事进行稽考以取信,如《礼记·学记》说:“中年考校”;后引申为对书籍的考订,《论语·八佾篇》云:“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证也。商礼吾能言之,宋不足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证之矣。”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以六经为经典的儒家学术逐渐成为学术主流。但因为时代久远,传抄有误,且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厄难,经籍或篇章亡佚,或字句脱谬,或真伪可疑,或典制不明。因此,为准确理解经典、发掘圣人微言与大义,考订之学遂发展起来。《史记·伯夷列传》云:“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但考订之学发展至东汉后期,却陷入烦琐。在此背景之下,东汉末年,经学开始向注重“义理”阐发的路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经学也逐渐形成了“南学”、“北学”之争。南学尚说理,北学主义疏。儒学内部宗派林立,各承师说,互诘不休,经学研究出现一派混乱局面。隋唐建立以后,为整顿混乱的经学,由朝廷出面撰修、颁布统一经义的经书。

由唐入宋,三教由相争而趋会通,遂有理学之形成。宋明理学,注重对经典思想内容的阐说,形成以“理”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体系,在治学方法上则强调“体悟”。理学家也并不完全否认考订之学,如朱熹就非常重视文献考据。但自南宋末年起,理学成为官方学说,说“理”、论“性”、谈“心”成为儒学的主流。

明中叶以降,以王阳明为代表的王学承、陆九渊心学而起,以“致良知”为目的,强调个人道德体悟,否定学习前人注疏之学以及各种知识的重要性。王学末流更是将这种不重视知识的思维发展到极端,导致明朝后期士子空谈心性,将六经束之高阁的局面。面对理学的泛滥,许多有见识的学者纷纷开始指责理学的空疏。在此情形之下,考据方法又开始受到重视,杨慎、焦竑、胡应麟等有不少考据学著述。

由此可见,自先秦以来,各朝各代都存在考据的情况, 只不过没有形成一种学问而已。正如郭康松在《清代考据学研究》中所说:“真正意义上的考据学是在明代中后期萌芽, 在清代才最终发展成熟, 此前只有考据而没有考据学。”[4]

二、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

关于乾嘉考据学形成之原因,漆永祥的《乾嘉考据学研究》把它归纳为以下种种观点,如清廷文化高压说、宋源说、近因远因说、西学方法影响说、康乾盛世说、时代改革说、历史原因说、封建学术内部矛盾说、清初批判理学思想为先导说等等。认为“论说虽多,但总括而论,大致可归为二端:或认为是清廷文化高压政策尤其是大兴文字狱禁锢威逼的人为恶果,或认为是宋明理学内部激变,由“尊德性”走向“道问学”的必然历程。”[1]

笔者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乾嘉考据学的兴盛也不例外。探究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推敲。

(一)从政治角度探讨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

1、认为是清代知识分子对明朝覆亡、异族入主中原反思的结果。

持这种观点者往往把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追溯到清初大儒顾炎武,下及阎若璩与胡渭。明后期的王学末流因空疏而失之于虚,救济方法必然是证之以实。顾炎武等人将明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王学的空谈误国,对其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在这种批判理学的潮流之下,以六经为研究对象的经学得以兴起,并最终发展为“乾嘉考据学”。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写道:“异族入主中夏,有志节者耻立乎其朝,故刊落声华,专集精力以治朴学……当时诸大师,皆遗老也。其于宗社之变,类含隐痛,志图匡复,故好研究古今史迹成败,地理厄塞,以及其他经世之务。”[5]

钱穆在《国学概论》中也认为:“盖当其时,正值国家颠覆,中原陆沉,斯民涂炭,沦于夷狄,创巨痛深,莫可控诉。一时魁儒畸士,遗民逸老,抱故国之感,坚长遯之志,心思气力,无所放洩,乃一注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