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清代至民国时期赫哲族人口锐减的原因

合集下载

「华夏民族史·赫哲族」因艺术闻名世界也见证了清朝后百年的耻辱

「华夏民族史·赫哲族」因艺术闻名世界也见证了清朝后百年的耻辱

「华夏民族史·赫哲族」因艺术闻名世界也见证了清朝后百年的耻辱你们知道赫哲族的故事还拿过奥斯卡奖吗?而且导演还是大名鼎鼎的黑泽明。

【祖国民族史】第四期,咱们今天来聊,凭借艺术闻名世界的赫哲族,以及他们近代百年几乎灭族的多舛命运。

1962年,为了参加当年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几个知名音乐人(郭颂、胡小石、汪云才)来到黑龙江的赫哲族居住地采风,并根据赫哲族的民族小调,创作出了著名歌曲《乌苏里船歌》。

由此也让赫哲族这个名字响彻全国。

而在国际上,让赫哲族闻名于世的,并不是这首在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了国际音乐教材的《乌苏里船歌》,也不是第一位正式在韩国出道的赫哲族男艺人(韩庚),而是由黑泽明指导的第48届(197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俄语)《德尔苏乌扎拉》。

黑泽明是谁就不用多做介绍了吧,《罗生门》、《七武士》。

他虽然是个日本导演,但这部电影却是部俄语的苏联电影。

一个日本导演导的俄语电影,以中国的少数民族为题材,在冷战期间拿了美国的电影奖?在大家感叹这种组合神奇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这背后的一段堪称屈辱的往事。

影片讲述了一个沙俄军官来乌苏里地区探险,然后找了当地的赫哲族猎人德尔苏·乌扎拉当向导,并和他建立起友情的故事。

影片里所谓的乌苏里地区,大概是乌苏里江以东的那片区域,也就是今天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以及部分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

熟悉近代史的朋友可能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了。

这些地方原本属于大清,但大清在1858年的《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中分两次,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一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了当时的沙皇俄国。

所以到影片背景时间的1902和1907年时,这些地方已经不在属于大清了,而属于沙俄。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沙俄军官回来这里探索,还会找一个赫哲族人当向导的原因。

所以,赫哲族也和咱们前面介绍过的珞巴族一样,因为某些历史原因,我们今天能统计到的该民族人数只是生活在国内的,只有五千出头。

试析清朝对赫哲族的统治政策及影响

试析清朝对赫哲族的统治政策及影响
清 政府 反复用 兵 , 直到 完全 征服 为止 。
由于居 地偏 远 的缘故 , 代 王 朝 均 以 “ 贡 ” 历 朝
的形式 , 以体现赫哲先 民对 中央王权 的“ 臣服 ” 。
为 强 化对 该 民族 的政 治 统 治 , 清政 府 根 据 不 同时 期 的政治 情 势 , 取 了一 系 列 行 之有 效 的政 策 措 采 施, 以体现 中央王 权 的统治 意志 。经归 纳 , 他们 采
赫哲 族 作 为 我 国人 口最 少 的少 数 民族 之 一 , 他 们世 代 繁衍 生 息 在 黑 龙江 、 花江 和 乌 苏 里 江 松 流域 , 以捕 鱼 猎 兽 为 生 。清康 熙 二 年 ( 63 , 16 ) 始 有“ 赫哲 ” 称 。 出于 安 疆 、 土 、 民 的统 治需 族 固 抚 要, 清政 府 相继 颁 布 了一 系列 针 对 性 强 的 政 策措 施, 以期 实 现对 该 民族 的有效 统治 。
为上及 训迪 教化等刚柔并济的统治政策 , 对该 民族的长远发展和会进步产生 了深刻影响 。 关 键 词: 清朝 ; 赫哲族 ; 统治形式 ; 响 影
中图分 类号 :2 9 K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44 2 (0 0 0 -0 5 4 10 -92 2 1 )30 7 - 0
“ 朝贡后 第 九 天 赐 宴 , 隔三 年 集 中一 次 至 京 朝 每 贡者 , 连续 为其 赐宴 三次 ” J ¨ 。对 于 宴饮 的场景 ,
( ) 心为上 三 攻
诉诸 武力或 怀柔羁縻 只是针 对特定地 区或特 定 对象所 实行 的统治政 策 , 虽然成 效显著 , 但并不
黑龙江 民族丛刊 ( 双月刊)
21 00年第 3期 ( 总第 16期 ) 1

西南大学《中国社会史》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西南大学《中国社会史》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1:[论述题]简答题1.简述先秦时期社会问题的主要表现。

2.简述隋唐五代人口发展的趋势。

3.简述明朝生态环境出现的新变化。

4.列举清前期社会疏导的主要方式。

5.简述战国时期社会调控体系的新变化。

6.简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

7.简述明代家庭规模的特点。

8.简述晚清社会人口性别比例的特点。

论述题1、简述晚清社会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缓慢乃至减少的原因。

2、试述晚清社会观念变化的主要表现。

参考答案:简答题:1.其一,巨大的自然灾害;其二,君王的苛暴与贵族的奢淫;其三,绵长的民族冲突;其四,残酷的兼并战争。

2.隋朝人口从暴涨到骤落,前后不过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

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并不经常。

如果将这段历史分期考察,可以将隋、唐、五代十国三个时期各自分立,隋朝和五代十国存在的时间都很短暂,大致上可以各自视为一个阶段。

唐朝则持续近三百年之久,其间的人口变化颇为复杂,故一般可以安史之乱为界,分成前后两大时期:前期人口迅速恢复并稳定地增长,尤以北方为主;后期则因安史之乱破坏,人口剧减,加之逃亡避祸,著籍户口始终不高,其人口尚未恢复到开元天宝时代的程度。

如果再对这两大时期进一步考察,则可以划分为人口变化的四个周期:第一期是指初唐,这时候人口呈较为稳定的上升势态;第二期是开元天宝年间,其人口数量已积累形成峰顶,达到新的高潮;第三期则是安史之乱后的锐减,以及此后的缓慢恢复;第四期是唐末户口统计混乱,情况不明。

这以后则进入五代十国,中国再次陷入分裂状态之中。

3.(1)干旱加剧;(2)森林植被减少;(3)黄河改道、决口频繁;(4)长江流域水体变化增大;(5)黄淮海平原湖沼巨变;(6)海岸线向外延伸。

4.其一,颁布罪已诏;颁诏罪已是封建帝王遇到灾异或变故进行自我检讨、励精图治的一种手段,借以激励群臣、平息民怨。

罪已诏的颁布,总是与当时的国家政局时事紧密相关。

其二,派遣钦差大臣;凡地方遇有战争、民变、灾荒以及重大案件,治河、清丈土地等国家要事时,皇帝经常会派出大臣作为自己的代表前往该地协调地方文武官员予以处理称为"钦差大臣”。

赫哲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赫哲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赫哲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卫锦荷【内容摘要】赫哲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其文化历史悠久而又灿烂。

但是赫哲族建设文化的诸多方面都濒临灭绝的境地,因此传承与保护赫哲族文化尤为重要。

本文在阐释赫哲族文化的基本状况前提下收集大量的资料,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提出相关意见和措施,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弘扬赫哲族文化,提升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赫哲族;文化传承;文化遗产保护【基金项目】本文为佳木斯大学科研课题立项项目(编号:1700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卫锦荷(1963.12 ),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实施好“保护工程”是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非常重要之举.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团结,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赫哲族文化的状况及文化资源(一)生活方式及其变化。

任何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都与自然及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正如法国政治哲学家孟德斯鸠所讲的那样“地理环境和人民的性格感情有关系”。

赫哲族是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

它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即三江流域一带三乡两村(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及佳木斯市敖其镇敖其赫哲族村、抚远县抓吉镇抓吉赫哲族村)。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境内的赫哲族人口仅剩5 354人,是全国“六小少数民族”之一。

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赫哲族是跨国民族,目前在俄罗斯境内大约有2万余人,被当地的人称“那乃人”。

赫哲族文化滋养了赫哲族人,它蕴藏着民族独有的精神价值,必然成为人类的瑰宝,同时也体现了极大的生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

(二)文化形式。

赫哲族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内容非常丰富。

清代满族对赫哲族文化的影响

清代满族对赫哲族文化的影响

满语研究MANCHU STUDIESNo2,2O2O (General N o.*71)2020年2期(总第71期)清代满族对赫哲族文化的影响吕欧(黑龙江大学满学研究院,哈尔滨150080)摘要:赫哲族属于古代肃慎族系民族,世代繁衍生息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的三江平原,主要从事渔猎生产生活。

清代,在清廷推行的统治政策以及与满族等民族的杂居、联姻、贸易往来等因素影响下,其他民族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流传到赫哲族生产生活当中。

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当中,清代赫哲族的社会组织、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逐渐发生变化。

关键词:清代;满族;赫哲族中图分类号:G9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7873(2020)02-0132-041.赫哲族历史沿革赫哲族主要聚居于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乡、街津口乡,饶河县四排乡,佳木斯市敖其乡、抚远县抓吉村等地区。

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赫哲族有5354人。

赫哲族世代繁衍生息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三江平原,属于古代肃慎族系民族,渔猎是其传统生产方式。

中国古代汉文典籍认为,先秦时期的肃慎、两汉时期的挹娄、南北朝时期的勿吉是赫哲族先民,但专门记载则较为少见。

隋唐时期,东北地区各部族统称为蘇輟,居住于最东北方的黑水軼輟是赫哲族先民的主要成员。

“从赫哲现在所居的地域上考察,隋唐时的黑水軼輟,当为赫哲的远祖。

”⑴契丹建立辽朝后,东北地区各民族转附于辽朝,被称为女真,后因避讳改称女直。

原黑水軼輟生活区域为五国部,即剖阿里国、盆奴里国、奥里迷国、越里笃国和越里吉国。

《契丹国志》中载:“女真东北与五国为邻,五国之东接大海。

”“屋惹国、阿里眉国、破骨鲁国等国。

每国各一万余户。

西南至生女真国界。

衣装、耕种、屋宇、言语与女真人异。

”⑵由此可知,赫哲族先民属于古代五国部。

生女真部落的完颜氏崛起建立金朝之后,“金之壤地封疆,东极吉里迷、兀的改诸野人之境”⑶,即为赫哲族先民生活区域。

白山黑水赫哲人

白山黑水赫哲人

白山黑水赫哲人前不久,在黑龙江省同江建县一百周年之际,赴同江市考察渔猎文化,对赫哲族历史也有了一些了解。

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赫哲族人不但创造了光辉的民族历史,也创造了灿烂的渔猎文化。

赫哲族世世代代居住在长白山和黑龙江这白山黑水之间,是我国东北古老民族的遗裔,其远祖和古文明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具有悠久的历史。

据《竹书纪年·周纪》记载:商周之时,赫哲族先人肃慎氏人,居“不咸山(长白山)北”,“东滨大海北至黑龙江中下游”。

汉魏时,其先民谓之“挹娄”,南北朝时称之谓“勿吉”,隋唐时称“靺鞨”。

目前,赫哲人所居住地域的考古资料可证明,隋唐时代的黑水靺鞨是赫哲族的远祖。

到了辽金时代,“靺鞨”改称“女真”。

辽朝对女真又分为“生女真”和“熟女真”,把黑水靺鞨称之为生女真;对其所属的区域称之为五国部:“奥里迷国、剖阿里国、盆奴里国、越里笃国、越里吉国”。

现在,黑龙江省依兰县城西北部仍有五国城遗址存在。

当年宋徽宗、宋钦宗二帝曾被金人押解以此,并有“坐井观天”的故事流传至今。

在五国城地区,赫哲族先祖与满族先民毗邻而居,相互融合。

因此,史书中曾记载“女真东北与五国为邻,五国之东接大海”;“赫哲只能是五国部的后裔”,“赫哲族文化来源于辽金五国部文化”。

赫哲之称谓,始于清初。

清朝对分布在三江流域的土著民族统称之为“赫哲”。

康熙二年三月,曾“命四姓库里哈(赫哲族姓氏)等进贡貂皮,照赫哲等国例,在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市)收纳”。

此事在“皇清职贡图”中,也有绘画和记载。

自此,才有赫哲族的名称。

此后,“赫哲”,又叫“赫金”、“赫真”、“黑斤”、“黑吉”,这一族称是他称,是由方位名称演变而来的。

赫哲先属女真语,后演变为满语。

使用满语的满族、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民族,对东方的人通称之为“赫哲斯勒”,汉译为“东方的人们”。

现在,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

我国境内共有4680人,同江市就占三分之一。

赫哲

赫哲

街津口赫哲族村民尤玉发:‚地里的‘野兽’哇,这个忘了。我就我 自己,跟谁也不说,一个月也说不了一句……再过三年五年都找不着, 没有了。
刘岩与街津口赫哲族村民何某对话:‚一知半解的‛,‚不说,都是 汉语。‛
抚远县抓吉镇赫哲族村委会主任:‚46户,一百三四十人。我们这儿 现在没有说这个语言的……没有会的,都说汉语。
赫哲语
‚一个物种的消失,会让我们永久失去一片动人的风 景;一种语言的消失,则让我们永远告别一种美丽的 文化。 —— 戴庆厦‛
黑龙江赫哲族
赫哲族是我国北方唯一一个以渔猎为生的民族。在 漫长的历史时期,他们经受过太多的苦难。民国初 年,三江流域的赫哲族大约1180余人,1945年抗日 战争结束时,锐减到460余人,到东北解放前夕, 仅剩 200余人,平均寿命只有
问:‚家里孩子怎么样?‛吴明新:‚不但不会说,听都不会听,啥 都不是。教他也不爱听,嘀哩咕噜的像日本人、朝鲜人。就这个屯子 来讲,小孩没有会说的。‛
原因
1. 赫哲族人口基数定的环境中 4. 由于国家政策,族人生活方式的改变 5. 汉语的强烈攻势
三十几岁,整个民族依然处在 原始氏族生活阶段。
赫哲语的产生和发展
‚今日赫哲语,实以本来赫哲语为主干,而加 入满洲语、蒙古语、古亚洲语及
一小部分汉语,另为一种混合语。‛ 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南京,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版
赫哲语的消失
原同江市副市长、市人大副主任尤根深:‚四个孩子都不会。‛‚为 什么不教呢?‛‚没时间。今天教,明天就忘了。‛ 原佳木斯市滑雪队运动员吴明新(1937年生):‚我是赫哲人……父 母亲连汉语都不会说。现在(的人)都会说汉族话,赫哲语不会说了, 都反过来了。‛

民族风情:赫哲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民族风情:赫哲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概述现有⼈⼝0.42万。

赫哲族⼤部分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龙江省同江、抚远、饶河等市、县,其余分布在佳⽊斯、富锦、集贤、桦川、依兰等县。

赫哲族有本民族的语⾔,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没有本民族⽂字,⼤多数通⽤汉⽂。

历史赫哲族历史悠久,与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肃慎”、“挹娄”、“勿吉”、“⼥真”等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清代的“⿊⽄”、“赫哲哈喇”即是赫哲族的先民。

赫哲族历史悠久,与东北的古代民族“肃慎”、“挹娄”、“勿吉”、“⼥真”等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清代的“⿊⽄”、“赫哲哈喇”即是赫哲族的先民。

赫哲族的先民⼀直⽣活在东北松花江、⿊龙江和乌苏⾥江等三江流域。

明朝时为⼥真的⼀⽀。

“赫哲”⼀词最早见于《清实录》。

⼀般认为赫哲族是以古⽼的赫哲族⽒族为核⼼,吸收了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汉族、蒙古族及其他⼟著等民族成分,在清初形成较稳定的族体。

其先民在唐代归“⿊⽔都督府”管辖。

辽、⾦时期,赫哲族先民所属区域为五国部。

元朝时期,⾪属于辽阳⾏达路。

明朝时期,赫哲地区归属奴尔⼲都司。

清初,赫哲族居住的区域为“呼⽽哈部”、“窝集部”、“⽡尔喀部”、“使⽝部”和“萨哈连部”。

清朝初年第⼀次出现“赫哲族”名称。

民国初年,赫哲族受军阀统治。

伪满时期,赫哲族苦难深重,⽇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实⾏灭种政策,赫哲族⼈⼝下降,经济⽣活极端贫困,但富于⽃争传统的赫哲族⼈民不但没有被征服,反⽽与其它民族⼀道站起来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了不屈不挠的⽃争,为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和民族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宗教信仰赫哲族原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

其萨满有河神、独⾓龙、江神3派,各派约有6个品级。

他们认为有多少种动物、爬⾍就有多少种神,其中尊敬的是⼈⾯形天神。

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祖先崇拜和⾃然崇拜。

赫哲族先民认为,⽇⽉⼭川都有神灵主宰,因⽽崇拜。

⽣活习俗住宅为⽤桦⽪、兽⽪、茅草搭成的“撮罗”(尖顶)、“胡如布”(圆顶)及各种“昂库’’(棚⼦)。

赫哲族民歌传承现状分析

赫哲族民歌传承现状分析

赫哲族民歌传承现状分析赫哲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

据2000年人口普查,赫哲族只有4640人。

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区在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八岔乡,饶河县四排乡,佳木斯市郊区敖其村。

赫哲语已成为濒危语种,赫哲语是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的一种语言,但没有相应的文字。

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主要是通过赫哲语民间口头文学的形式传承的。

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残酷迫害和疾病流行等原因,中国境内的赫哲族人口锐减,1948年时仅剩300余人,赫哲语的使用情况也因此深受影响。

赫哲族是我国唯一的一个以渔猎为生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本民族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民歌就是很具代表性的一种。

优秀的民族文化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产劳动赫哲人凭着他们的勤劳和勇敢,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创造并发展了本民族丰富的物质文化和多彩的精神文化,尤其是赫哲族的民歌更是别具特色(赫哲族民歌在赫哲语中为嫁令阔),而且赫哲族民歌种类较多涉及生产和生活得各个方面有喜歌、悲歌、渔歌、古歌、猎歌,礼俗歌、情歌,摇篮歌、叙事歌、新民歌等,嫁令阔为妇女所喜爱,充分展现了赫哲人民欢乐和谐的生活,以渔猎为生的赫哲族,其民歌很大程度上都具有一些相似的东西,那就有渔船在水中划行,波澜起伏的特点,赫哲人的生活主要是渔,其中以捕鱼为主,生产工具也只有网和渔船,音乐的素材一般都源于其中,音乐的节拍节奏都比较简单与划船的节拍相似,旋律优美动听,赫哲族的民歌跨度也不大,一般都在八度左右,最宽不过十一,二度。

是非常典型的五声音阶,宫徵调式比较多,也有不多的羽调式。

它不像蒙古族的骑射风格,草原风味极浓,也不同于藏族民歌的跳跃,腾挪。

它有着舒展平缓,优美流畅,极强的渔家歌谣特点。

从民歌中也可以看到赫哲人粗犷豪放的性格,这是与他们的生产生活相关联的。

赫哲族人们在生活中,敢于和大自然作斗争,敢于和野蛮民族的侵略作斗争的高亢的民族气概,当然这些经历在他们的民歌当中也有体现,赫哲人人口虽少,但是个个都能歌善舞,几乎每一个赫哲人都能够哼上几段赫哲族民歌,有的演唱者还根据环境的不同即兴演唱。

从赫哲族语言消亡看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保护

从赫哲族语言消亡看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保护

2007年5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May,2007第25卷第3期JOURNA L OF S OCIA L SCIE NCE OF J IAM USI UNIVERSITY V ol.25N o.3从赫哲族语言消亡看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保护①游志能(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81)[摘 要]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本文通过对赫哲语言消亡的动态考察,分析其消亡的原因,并提出对人口较少民族语言文字的特殊保护机制,以期能为它们的语言文字保护有所助益。

[关键词]语言消亡;人口较少民族;语言保护[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07)03-0091-03 赫哲族,我国北方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也是全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世代居住在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

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时候仅有4675人,其中3910人居住在黑龙江省内。

他们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结绳记事,余则口耳相传。

有史以来,一直如此。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作为具体民族成员而使用语言的人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是维系民族的重要纽带,而民族又是语言赖以存在的底座。

”“语言之所以是民族的重要特征,还在于民族的其他特征,一般要通过语言才能得到体现。

”[1](P68)现在,赫哲族语言已经处于自然消亡的边缘了。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语言的消亡过程作一个动态的考察,以便在了解这一过程后提出可行的应对之策。

一、赫哲族语言消亡情况的动态考察赫哲族语言逐渐走向消亡的大致过程如此:20世纪30年代,赫哲语还广泛存在。

凌纯声先生对赫哲族的语言情况进行了专门的考察和记载,从语音、语法和语句成分三个方面记录了赫哲语的情况,并未言及语言消亡现象。

作为一个人类学家,不可能不对语言消亡现象予以特别观察和记录。

我们可以推断:在凌先生进行调查的时候,也就是1930年左右,赫哲语仍然是当时赫哲族人所运用的基本语言,当时没有语言消亡的迹象。

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三姓地区赫哲族的安边政策

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三姓地区赫哲族的安边政策

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三姓地区赫哲族的安边政策作者:杨光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年第04期[摘要]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统治在赫哲族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为了抵制沙俄的不断进攻,安抚国内的赫哲族,保证其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戍守祖国的东北边疆,清政府在赫哲族聚居的军事重镇三姓城采取了一系列的安边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赫哲族,三姓,沙俄,安边[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8-0032-06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清政府在赫哲族居住地的统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处于内忧外患的清政府不得不在军事重地和赫哲族聚居的三姓地区采取一系列安边政策,来稳固赫哲民心、巩固东北边疆。

一、清政府在赫哲地区的统治危机1赫哲族的人数骤减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以及之前的中俄《瑷珲条约》,给赫哲族带来严重后果:条约的划定使得一部分世居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原属于中国境内的赫哲族被划归为沙俄的管辖区。

这样,使赫哲族由原先清政府统治下的完整的少数民族而变成跨中、俄两国国界的民族。

从赫哲族的噶珊来看,其中划入沙俄统治范畴有110个噶珊,1415户,5718人、占噶珊总数的82%,占人口数的80%;在我国境内有23个噶珊,413户,1374人(不包括已编入八旗的赫哲人),占噶珊总数的18%,占人口总数的20%。

从群体的构成来看,赫哲群体、奇勒尔群体的大部分划归了沙皇俄国,阿卡尼群体和部分奇勒尔仍居我国境内。

因此可以说,从表面上看大部分赫哲族成为俄国臣民。

另外,后金一清朝政权不断地将赫哲等各部部民迁往辽东等地编入八旗,使之成为“新满洲”。

东北土著满族人萨英额在《吉林外记》卷三中就记载:“伊彻满洲居三姓、乌苏哩东西,人旗又在库雅喇以后。

”这一切都造成我国境内赫哲族人口数量大规模减少,对于安抚留居国内的赫哲族是不利的。

东北赫哲族生计与文化的变迁研究

东北赫哲族生计与文化的变迁研究

东北赫哲族生计与文化的变迁研究[ 来源:渔业经济研究庄杉,靳乐山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存在着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民族。

传统的赫哲族是一个以渔猎生计为主的民族,如今赫哲族的渔猎经济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赫哲文化随着其生计的转型而逐渐消失。

文章通过对四排村赫哲族的渔猎生计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来分析其传统的渔猎文化与生计转型的关系。

关键词:渔猎文化;生计转型;萨满教;赫哲族一、引言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现在约有5 000 多人,与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并称“四小民族”,主要居住在黑龙江省三江流域的同江、抚远和饶河县境内[1]。

打渔和狩猎是赫哲族传统的生计方式,渔猎经济的基础在现代化的浪潮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渔猎文化在赫哲族中也逐渐消失,二者之间的共变关系对了解赫哲这一古老渔猎民族的生计变迁历程有重要的意义。

但学术界对于赫哲族生计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并不多。

本文着眼于四排村赫哲族的生计变迁进程,研究其生计与文化的共变关系。

二、社区背景四排村位于黑龙江省饶河县东北17.5 公里的乌苏里江西岸,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是赫哲族长久以来的居住地。

四排村位于四排赫哲族乡政府所在地,只有一个自然村,距县城约20 公里。

该村地处寒温带,气候寒冷,冬季漫长而寒冷,积雪长达6 个月之久,无霜期110~140 天,年均降雨量600 毫米。

全村幅员面积3 204 公顷,总耕地面积1 036 公顷,有数10 公里的乌苏里江水面作为天然渔场。

2006 年全村有184 户,共562 人,其中赫哲户66 户,占35.9%;赫哲户人口总数为176 人,约占31.3%。

饶河县整个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300 米。

地处寒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 ℃。

早年,捕鱼和狩猎是赫哲族的主要生计方式。

赫哲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捕鱼和狩猎知识。

其族人的饮食起居都与这种渔猎经济息息相关。

赫哲人以鱼皮和兽皮为衣,食物除了鱼类就是兽类,我国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如张晋彦在《宁古塔山水记》载:“鱼皮部落,食鱼为生,不种五谷,以鱼皮为衣,暖如牛皮”。

赫哲族人口的今昔

赫哲族人口的今昔

作者: 董宜斌[1];赵凤彩[2]
作者机构: [1]吉林林学院经济系;[2]吉林大学人口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人口学刊
页码: 38-40页
主题词: 赫哲族;同江市;人口素质;政府帮助;经济文化;人口增长;历史悠久;人民生活;乌苏里江流域;氏族组织
摘要: <正> 赫哲族是我国的古老民族之一。

赫哲族历史悠久,是秦汉前的肃慎族后裔。

在我国的历史中,虽朝代不断更迭,但赫哲族从属中央各王朝或东北地方民族政权的地位从未变更。

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

一赫哲族是我国勤劳勇敢的优秀民族,长期劳动生息繁衍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

古代赫哲族的每个氏族组织为一个姓氏,每个氏族由10—20个左右的家族组成。

古代赫哲族并非是我国人口数量最少的民族,据文献记载,明朝初期有七个氏族,即:特尔吉尔、贝尔特吉尔、巴亚吉尔、撤玛吉尔、卡尔他吉尔、巴力卡吉尔、库奇吉尔。

在人口繁衍中,各氏族不断分化出许多女儿氏族。

明朝。

赫哲族的形成

赫哲族的形成

野人女真南迁与赫哲族的形成○都永浩赫哲族是从肃慎、挹娄人中居北的部分以及勿吉、靺鞨中的黑水部分、元代黑龙江中下游流域的生女真和明代野人女真中衍变而来。

赫哲族先民与满族先民历史上属于一个宽泛的民族学涵义的人们共同体,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民族认同意识。

这个人们共同体在历史上经常出现分化、组合现象,与周边民族有着密切的交融关系。

始于明初的松花江下游流域的野人女真南迁,为黑龙江中下游流域的野人女真形成为赫哲族留出了地理空间和认同意识形成的基础。

一、野人女真南迁为赫哲族的形成留出了地理空间金亡后,早已入居中原和元初签括入关的女真人,总体数量虽然大大超过留居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但是他们长期与汉族杂居,元明将其归为汉人,因而除少数融入蒙古等族外,绝大部分都已融入汉族之中,风俗、语言完全汉化,连姓氏也大都采用了汉姓①。

后来关内女真人的活动很少见于记载。

元代的女真人主要分布于辽东地区、松花江流域、合兰府地区(绥芬河流域及朝鲜半岛北部东海沿岸)、黑龙江中下游流域②,但后来形成为满族的核心是分布于松花江下游及黑龙江中下游流域的女真人。

元代称辽阳行省北部及东部滨水而居、以渔猎为生的女真人为女直水达达(又作水达达女直)、打鱼水达达女直,简称水达达。

明代称水兀狄哈、水野人或江夷。

分布区域十分广阔,西起嫩江流域以东、松花江下游以东、东抵乌苏里江及合兰府、北至黑龙江下游两岸地区③。

总体而言,元代女真人处于发展低潮,关内及辽东女真人逐渐融合于其他民族中,黑龙江中下游流域和松花江中下流域成为女真人的主要分布区。

这部分女真人与建立金朝的女真人没有直接的承继关系,发展水平处于较低的阶段。

松花江中下游以北的生女真略事耕种;从生女真人向东,可木(今松花江口以东额图附近之科木)至乌苏里江口的女真人则“少事耕种”;松花江中上游的女真人“稍类开原旧俗”④。

明代把东北地区的女真人通称为野人女真,随着南迁过程,逐渐划分为建州、海西、野人三部分。

建州女真原为居今黑龙江三姓(依兰)一带的火儿阿部,永乐元年,明朝在此置建州卫军民指挥使司。

清朝中后期赫哲族的社会变迁

清朝中后期赫哲族的社会变迁

清朝中后期赫哲族的社会变迁
程丽云
【期刊名称】《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07(025)004
【摘要】生活在三江流域的赫哲族,因生活的地理环境、自身发展历程的影响,长期以来以渔猎经济为主.但在清朝中后期,随着清政府对东北边疆地区管理力度的加强,赫哲族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结构及生活习俗等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本文依据文献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赫哲族的社会变迁做一简要剖析,以求教方家.
【总页数】2页(P81-82)
【作者】程丽云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2;K892.2
【相关文献】
1.清朝对三姓地区赫哲族的统治政策与赫哲族社会发展 [J], 刘敏
2.赫哲族鱼皮衣:服饰与社会变迁 [J], 石好;
3.加强民族交流与融合促进民族进步——近代赫哲族社会变迁的启示 [J], 黄震
4.试析清朝对赫哲族的统治政策及影响 [J], 师清芳
5.清朝时期的移民对赫哲族农业经济的影响 [J], 杨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赫姓为什么不常见的原因

赫姓为什么不常见的原因

赫姓为什么不常见的原因赫姓在中国并不常见的原因有很多。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释:1. 姓氏来源:赫姓的来源与诸多姓氏一样,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姓制度。

在封建社会,贵族或权贵被封为诸侯、藩王、公侯等,赐姓便是一种荣誉和特权的象征。

然而,相比较于一些著名的姓氏,如李、王、张等,赫姓在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明显的贵族或权贵的身影,因此赫姓并不像这些姓氏一样得到广泛传承。

2. 姓氏地域分布:姓氏的地域分布也对其常见程度产生了影响。

据统计,赫姓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

相比于整个中国的人口数量而言,东北地区人口较少,因此赫姓的人数也相对较少。

此外,东北地区的人口流动性也较大,一些赫姓的后裔可能会迁居到其他地方,导致赫姓的集中度较低。

3. 姓氏文化传承:姓氏的传承与家族文化有关。

一些姓氏世代相传,家族文化得以延续,赫姓在这方面可能不如一些知名姓氏。

在古代社会中,家族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姓氏作为家族的象征,对家族的凝聚力和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赫姓的家族文化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传承和发扬。

4. 姓氏改变或变形:姓氏的演变也是导致赫姓不常见的原因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一些姓氏可能会经历改变、变形或消失。

比如,由于一些历史事件或个人原因,一些赫姓的后裔可能改变了姓氏,或者在移民、迁徙过程中姓氏发生了变形,这进一步导致了赫姓的减少。

5. 婚姻与生育习惯:婚姻和生育习惯也可能对姓氏的传承产生影响。

在婚姻方面,一些赫姓的后裔可能嫁给了其他姓氏的人,导致赫姓的姓氏传承中断。

同样地,在生育习惯方面,一些夫妻可能选择只使用其中一方的姓氏给子女命名,这也可能导致赫姓的减少。

综上所述,赫姓不常见的原因可能包括姓氏来源、姓氏地域分布、姓氏文化传承、姓氏改变或变形以及婚姻与生育习惯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然而,这只是对赫姓不常见的可能解释之一,并不能涵盖所有情况。

姓氏的形成和传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来探讨赫姓不常见的原因。

赫哲族发展与其人口规模的关系

赫哲族发展与其人口规模的关系

赫哲族发展与其人口规模的关系
尤文民
【期刊名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赫哲族人口60年来,从不足400人,增长到近5000人,由于人口规模小,面临的经济结构的变迁也非常迅速,城镇化的推进与社会事业的发展成效显著。

但同时,传统文化在快速流失,渔猎业在衰退。

【总页数】4页(P27-30)
【作者】尤文民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研究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发展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黑龙江省赫哲族经济发展现状、目标与思路
2.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赫哲族、仫佬族、塔塔尔族和阿昌族为例
3.黑龙江省同江市赫哲族聚集区赫哲族人口现状研究
4.赫哲族民歌与赫哲族文化发展史之关系
5.重庆市大学城区域大气环境容量与人口发展规模关系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析“外来因素”对赫哲社会的影响

试析“外来因素”对赫哲社会的影响

试析“外来因素”对赫哲社会的影响
董少杰;姜洪波
【期刊名称】《黑龙江民族丛刊》
【年(卷),期】1990()2
【摘要】每个民族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赫哲族亦不例外,至于外来因素对赫哲社会究竟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仅从外来因素流入的时间,表现形式及其特点等几方面详细说明之。

1 顾名思义,所谓“外来因素”,就是指非赫哲人本身所固有的那些东西,上至生产用具,生活用品,下至精神生活等均包括在内。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首先说明,即外来因素到底是什么时候才进入赫哲社会的?依笔者之见,外来因素进入赫哲社会,从时间上划分,大体应由两部分构成。

其一是。

【总页数】4页(P76-79)
【关键词】"外来因素";赫哲族;社会形态;民族学;社会影响
【作者】董少杰;姜洪波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4;K282.5
【相关文献】
1.旅游区外来从业者的社会认同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以青岛市为例 [J], 张方云;赵玉宗;闫阿慧;;;
2.城市居民对外来人口的社会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孙远太
3.旅游区外来从业者的社会认同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r——以青岛市为例 [J], 张方云;赵玉宗;闫阿慧
4.影响外来务工妇女孕产期保健的社会因素分析 [J], 杨莉娟
5.影响河北省外来物种入侵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J], 陈凤新;刘丛楠;张风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