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
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
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
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平淡自然、情真味永;浑融完整,意境深远;语言质朴,生动精妙;题材广泛,特点多样。
陶渊明的诗歌大都,是追求自然美,求真善美,从中体现自我的生活情趣和超脱的心境。
诗歌特点一:平淡自然、情真味永。
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自然,无论在叙事、写物还是描景上都是朴质无华的。
诗歌的内容贴近生活,思想感情非常的浓厚真切。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以田园生活为主,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寻常小事,虽平平淡淡,读起来却有滋有味。
诗歌特点二:浑融完整,意境深远。
陶渊明诗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句子。
这些句子用白描和写意的手法,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的诗意盎然,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好像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生动有趣、意境深远的画面。
诗歌特点三:语言质朴,生动精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的核心思想,在诗歌的著作中当然也不例外。
他的语言质朴实在,不娇柔不造作。
就如同本人一样,陶渊明在仕途上始终保持着品德节操的纯洁。
因人格的坚定与生活体验高度合一,创作出来的诗句就很有感染力。
诗歌特点四:题材广泛,特点多样。
陶渊明的诗歌可以分为五大类,有田园诗、咏怀诗。
咏史诗、行役诗和赠答诗。
田园诗和咏史诗是陶渊明的主要创作,也是他成就的代表。
田园诗表达的是陶渊明向往追求的田园生活,抒发了悠然自在、知足淡泊的思想情感,体现了陶渊明追求真的人生哲理;咏史诗是陶渊明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咏史的同时又抒发情怀,展现了一种大气豪迈的特点。
《归园田居》《饮酒》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 归园田 居》 《 饮酒》 的思想内 容及艺术特色
回由 已 建 华
内容 摘 要 : 陶渊 明是 东 晋 也是 整 个 魏 晋 南北 朝最 杰 出 的文 学家 之 一 , 其 中 田 园诗 是 陶 渊 明 诗 歌 当 中最 主 要 的, 也 最 能代 表 其 创 作 成 就 。本 文 主要 结 合 他 的 两篇 田 园诗 代 表 作 , 来 探 索 它 的 思 想 内容 与 艺术 特 色 。
l J J 的美好晚景 和诗人融 入到大 自
综上所述 , 从《 归 园 田居 》 ( 其 ) 和《 饮酒 》 ( 其五) 两 部 作 品 来 看 ,陶 渊 明 的 田 园 诗 真 实 地 记 载
渊明 的诗歌 意象 看 似平 淡 无奇 , 却 创造 了高远 拔俗 的艺 术 境界 。
活 产 生 浓 厚 的 兴 趣 呢 ?这 和 他 所 处 的 时 代 背 景 有 关 。 当 时 的 东 晋 时期 , 政 治极端腐败 , 统 治 阶 级 内 部 矛 盾 十 分 尖 锐 。 出身 于 没 落 的 庶 族 寒 门 的他 ,在 当 时 的 门 阀士 族 争 权 夺 利 的 时 代 ,是 得 不 到 重 视 的 。 因此 , 在 这 种政 治 局 面 下 ,
然 自得 的生 活 中 ,获 得 了 自由 而 恬 静 的心 境 。
心境。两者得到有 机结合 , 浑然天
成。
二. 淡 泊 和谐 的 审 美 理 想 追 求 和谐 的 审 美 理 想 是 陶 渊 明 田 园 涛 的 特 征 之 一 。舒 缓 平 和 的 情 感 形 态 、 自然 天 成 的结 构 方 式, 构 成 了典 雅 古 朴 的 审 美 意 境 。 诗 人 以谈 泊 的 心 境 ,从 容 闲适 的 态 度 ,把 生 活 原 有 的 样 子 如 活 家 常 般 地 告诉 读 者 ,给 人 以温 馨 恬 淡 之 感 比 如 《 饮酒》 ( 其五 ) 中, 山 气t : - I : 夕佳 , 飞 鸟 相与 还 。诗 人 写 南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完整版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摘要]: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着名的田园大诗人,他的田园诗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意境,无不透露着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因而,我们不应仅在其文字和形式的表现上徘徊,而应真正深入到他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其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意境陶渊明生活的魏晋时代是一个天姿烂漫的时代。
那个时代的文人钟情于自然,而陶渊明更是对自然的追求和对自然观的理解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他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之美全都表现在对自然的追求,达到了一种物我一体人生境界,开创了质朴无华,极尽纯净的语言之美。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之美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是情、景、事、理的大浑融。
他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通过人人可见之物,表达高天世人的情怀,写出深刻的理。
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
陶诗最重要的还属于发乎事,源于景,缘于情,而以理为统摄。
在南山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抽象与生动。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的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农村生活之美,从内容上来看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一)表现农村恬美宁静和悠然自得的心情早期的田园诗在反映现实的时候,是以诗人实际的田园生活为基本素材,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在诗人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宁静;榆柳桃李的环绕中座落着几间茅舍,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袅袅轻烟;从幽深的小巷中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这里的一切与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是多么的不同。
陶渊明代表作及其思想
陶渊明代表作及其思想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一百二十多首,散文六篇,辞赋三篇,还有《读史述九章》和《扇上画赞》两篇接近四言诗的韵文。
那么他的思想是如何的?陶渊明代表作品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卷之一诗四言:《停云(并序)》、《时运(并序)》、《荣木(并序)》、《赠长沙公(并序)》、《酬丁柴桑》、《答庞参军(并序)》、《劝农》、《命子》、《归鸟》卷之二诗五言:《形影神(并序)》、《九日闲居(并序)》、《归园田居五首》、《游斜川》、《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乞食》、《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答庞参军(并序)》、《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连雨独饮》、《移居二首》、《和刘柴桑》、《酬刘柴桑》、《和郭主簿二首》、《于王抚军座送客》、《与殷晋安别(并序)》、《赠羊长史(并序)》、《岁暮和张常侍》、《和胡西曹示顾贼曹》、《悲从弟仲德》卷之三诗五:《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还旧居》、《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己酉岁九月九日》、《庚戌岁九月中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饮酒二十首(并序)》、《止酒》、《述酒》《责子》《有会而作》、《腊日》卷之四诗五言:《拟古九首》、《杂诗十二首》、《咏贫士七首》、《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读〈山海经〉十三首》、《拟挽歌辞三首》卷之五赋辞:《感士不遇赋(并序)》、《闲情赋》、《归去来兮辞》卷之六记传赞述:《桃花源记(并诗)》、《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五柳先生传》、《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并序)》卷之七疏祭文:《与子俨等疏》、《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作品类型】饮酒诗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征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征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家和诗人。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以下艺术特征:
1.崇尚自然:陶渊明崇尚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纯粹,对自
然界的景物、生物具有独特的感悟和描写能力。
他将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感相融合,赞美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2.抒发情感:陶渊明的诗歌具有深沉的情感表达,抒发他内心
的愉悦、忧愁、伤痛和思考。
他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真挚的感受,使读者能够共情并对其与自己的情感产生共鸣。
3.崇好数风:陶渊明的作品中多以读懂儿时故事、塑造儿童形
象为主题,表达了对纯真、天真和善良的追求。
他认为守正道、修身行善、发扬传统美德是人应当追求的最高境界。
4.艺术语言简练: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往往只
用极少的字句就能表达出丰富的意义。
他的诗歌以平易近人的文字、简练的句式和精确的形象,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5.寓意深远: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往往通过具体的景物和个别的
人物形象来表达更含蓄和深层次的寓意,通常包含着对社会、人生、生死等深刻问题的思考和议论。
他的作品有时借景抒情,有时含蓄隐喻,通过一种意蕴特殊的写作方式传达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这些艺术特征使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性和思想深度,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6陶渊明诗歌思想内容
二、陶渊明的思想性格
(1)安贫乐道。陶渊明特别推崇历史上安贫乐道的贫士,如颜回(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袁安之流,他要像他们那样保持自己的品德和节操,决不为仕途的污浊而玷污自己。当贫富在他思想中产生矛盾时,他用“道”来化解。“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他出仕,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而是要实现儒家兼济之志。“好爵吾不萦,厚馈吾不酬。……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其四),所以他赞叹汉代疏广疏受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退隐。为坚守自己的节操,即使晚年到了极为困顿的境地,以至捱饿,但陶渊明仍能用古代贤士来勉励自己,固守自己的清白:“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有会而作并序》)
这是诗人归隐田园后的生活情趣。诗中表达了脱离官场后清闲、淡泊的情志。在晋安帝元兴三年(404),作者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时,在赴任途中,作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中抒发了自己热爱田园,寄情世外的本性。“弱龄寄世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诗人向往书琴自娱的生活,虽然此次出仕,但对田园自由的生活充满了怀念之情。为保持自己纯真的本性,诗人已经抱定返回田园的决心:“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这首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任上弃官归隐后的第二年,即晋安帝义熙二年(406),在陶渊明看来,世俗的名禄就好像是一张捕捉鸟兽的罗网,束缚了人的自然本性,十三年的仕途生活好比“羁鸟”、“池鱼”一样,他渴求回到田园,获得自由。脱离仕途的轻松,返回自然的愉悦使陶渊明淳朴真诚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
陶渊明诗歌《时运》赏析
陶渊明诗歌《时运》赏析摘要:现代的我们或疲于奔命,或为情所困,或为家庭所累,生活似乎总是不称意的。
伟大的隐逸诗人陶渊明却在无比恶浊的时代中活出了生活最真淳的样子。
本文通过对其诗歌《时运》的赏析去一探究竟。
关键词:陶渊明《时运》真淳自然世间万物,花草树木,从鱼鸟兽,四季更迭都在顺时顺势地不停运转,然而现代科技发达的社会中,我们却往往对此很少关注,作为中国历史上真正做到喝最纯的农家酒,过最朴实的隐逸生活,写最真淳田园诗,创造出最美世界桃花源的伟大诗人陶渊明在40岁的时候作诗歌《时运》展现其真淳生活之趣,也体现出他诗歌创作的朴实特点。
首先附上诗歌《时运》原文:时运(并序)时运,游暮春也。
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独游,欣慨交心。
其一迈迈时运,穆穆良朝。
袭我春服,薄言东郊。
山涤余霭,宇暧微霄。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其二洋洋平泽,乃漱乃濯。
邈邈遐景,载欣载瞩。
人亦有言,称心易足。
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其三延目中流,悠想清沂。
童冠齐业,闲咏以归。
我爱其静,寤寐交挥。
但恨殊世,邈不可追。
其四斯晨斯夕,言息其庐。
花药分列,林竹翳如。
清琴横床,浊酒半壶。
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这首诗歌描绘了暮春时节,陶渊明独自前往东郊踏青,前两章写暮春之景带来的欣喜之情,后两张叙社会现实与自然的对比引发的感慨之意。
一、语言特色这首诗歌句子形式上采用了类似于《诗经》的四言体,纵然在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代,五言诗已经是主流了,从曹操父子,到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人的诗歌作品都是以五言为主了,而陶渊明自己的很多其他诗也同样是五言。
但在这首诗歌中他却刻意选择了单调且不够简练的四言体,虽与主流不同,却有了一份平稳与舒缓,与陶渊明的思想性格完全地融为一体。
从声音上来看,诗中叠词的使用让诗歌平缓而悠长。
比如前两章中的“迈迈”“穆穆”“邈邈”“洋洋”这些叠词,在语调上让读者有一种可以悠悠唱出来并拉出长长尾音的感受。
我们说《诗经》原本也是和乐演唱的,那么要演唱自然是要有一份平和的心态才能唱出最柔软的调子。
陶渊明田园诗的解析
陶渊明田园诗的解析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下面店铺就给大家介绍陶渊明的田园诗解析,欢迎大家阅读!代表作: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田园诗所反映的生活内容陶渊明三十岁左右进入仕途,或出或入,终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去职,归隐田园,息交绝游,开始了真正的隐士生活,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
这些田园诗反映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
初归田园后,陶渊明用他的笔描绘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喜悦。
这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已有充分表现,而在《归园田居》诗第一首中更表达得淋漓尽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充满了逃离樊笼、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
他终于从“尘网”中解脱,就象鸟归山林,鱼回深池一样快活地长嘘了一口气。
在他眼中,故园附近的景物都倍感亲切,就象阔别多年的老友再次相逢,不由得脱口而出地一一数其名字,以发泄无法遏制的激情。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有了生命,而狗吠、鸡鸣都充满了诗意。
这与官场的令人室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他认识到人生于世必须劳动,否则会受饥寒。
陶渊明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成就
陶渊明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成就一、陶渊明诗歌的主要内容:陶渊明诗歌的内容大都是表现隐逸的思想和生活。
他的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田园诗,一类是咏怀、咏史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地描写了农村的景色和农村的生活,按它的内容又可分成三个方面。
第一,是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这方面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的第一首。
这首诗是诗人从彭泽归隐后第二年写的,主要写辞官归田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的乐趣。
《饮酒》诗的第五首“结庐在人境”,写他的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的田园诗没有充分揭示农村的矛盾,所歌咏的是陶渊明自己个人悠闲的生活,这似是他的不足。
但是陶渊明从官回到田园,他是带着对官场的憎恶,以及不和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决心来观察才体验田园生活的,在诗中他往往把田园和官场对立起来,以田园的美好对比官场的丑恶,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田园诗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第二,陶渊明的田园诗以极大的热情歌咏发农业劳动中和农民建立的友谊,这方面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的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这首诗真切地抒写了自己参加劳动的感受和自己希望庄稼顺时生长的意愿。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写庚戌岁秋收时的愉快心情和表示愿意长期躬耕的志趣。
第三,陶渊明还有一小部分田园诗反映了农村的凋敝和自己穷困的生活。
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归园田居》第四首(久去山泽游),此诗反映了经过战乱,或是饥荒、瘟疫,农村残破荒凉的情形,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形。
要《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在汉乐府的楚调曲里有《怨诗行》,这首《怨诗楚调》就是模仿汉乐府的体裁。
庞主薄,名遵,是陶渊明的老朋友。
“主薄”和“治中”都是官名。
邓治中名字不详。
这首诗写在陶渊明的晚年,写诗人生平的艰难处境。
《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一个新的发展。
这是他晚年的作品。
从仕途到田园,再从田园到桃源,是诗人对理想的进一步的追求。
早年“大济生”的理想,在仕途上破灭了,他就把理想寄托在田园,隐居躬耕,独善其身。
陶渊明金刚怒目
陶渊明金刚怒目引言陶渊明,西晋末年至东晋初年的农民起义领袖,被誉为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典型代表之一。
陶渊明因其清正廉洁、关心农民福祉的事迹而广为人知,其中《金刚怒目》是其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它表达了陶渊明对社会不公的愤懑之情。
本文将通过分析《金刚怒目》的内容和意义,探讨陶渊明对社会现实的痛触和穷乡僻壤的抱怨。
诗作分析诗歌内容《金刚怒目》是一首六言诗,共五句。
诗中陶渊明通过描绘一个形象狰狞的金刚,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愤怒和不满。
诗的内容如下: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知心只有松,斯是陶渊明。
谁能提携我,随我在山中。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这两句诗中,陶渊明用“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来形容社会上的贪官污吏和虚伪之人。
他认为,山中的贼虽然存在,但相对容易被捕获,而心中的贼则比较难以识别和惩治。
知心只有松,斯是陶渊明。
陶渊明通过“知心只有松,斯是陶渊明”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无法与他人真心交流的困境。
在他看来,只有身边的松树能够真正理解他的内心世界,给予他宁静和慰藉。
谁能提携我,随我在山中。
最后两句诗中,陶渊明表达了对有识之士的渴望和期待。
他希望有人能够带领自己,一起在山中过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诗歌意义《金刚怒目》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是陶渊明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抱怨,但深层次上揭示了他对自由、坦诚和真实的追求。
这首诗充满了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愤怒和失望。
陶渊明对贪官污吏的存在感到强烈的愤怒,并对这种虚伪和丑恶的行为抱以极大的不满。
他认为,在社会中发现并除去这些山中的贼相对容易,但心中的贼更加难以察觉和摧毁。
这种心中贼指的是那些虚伪、欺骗和背叛人心的行为,往往让人难以辨别真假,尤其是在政治和人际关系中。
通过对松树的描述,陶渊明暗示了自己在当时社会中的孤独和无法与他人真心交流的困境。
他在众多人中显得格格不入,只有松树能理解他的忧愁和追求自由的心情。
最后两句诗中,陶渊明渴望有人能够提携自己,一起在山中过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陶渊明作品的风格
陶渊明作品的风格
陶渊明作品的风格主要体现为平淡自然、情真味永,以及语言质朴、生动精妙。
他的诗歌内容贴近生活,思想感情浓厚真切,题材以田园生活为主,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寻常小事,如《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作品,虽然平淡,但读起来却有滋有味。
他的诗歌语言质朴实在,不娇柔不造作,这和他本人的性格以及生活体验高度合一,创作出来的诗句就很有感染力。
此外,他的诗歌还具有浑融完整、意境深远的特点。
他善于用白描和写意的手法,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得诗意盎然,让读者在面前展示出一幅生动有趣、意境深远的画面。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陶渊明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成就最突出,她历来就是以诗人的身份被载入文学史的。
她现存诗近130首,具有丰富的内容。
(一)、悲叹为官行役的劳苦,表达静念园林的思绪陶渊明抱着“大济于苍生”与“口腹自役”的情志而“投耒去学仕”(《饮酒》其十九),但官场黑暗,她又“志意多所耻”(同上),“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不肯屈己奉人,因此,虽几经进退而终无建树。
她为官行役没有欢欣,反感劳苦,总就是身在行役而静念园林。
这种一心处两端的境况,在她宦游期间所写的行役诗中得以充分表露。
如《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说:“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她就是边做官边后悔:“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甚至赴任途中也就是如此,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她说: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陶渊明就是为仕不能静心,归居又不甘心,心与形的对立,使她内心非常痛苦,也很无耐。
这种对立与无耐,正显示了陶渊明不愿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
她在《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中写道: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田园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
有了这样的德操与心态,为官行役的劳苦,便可想而知。
悲叹行役的劳苦就是陶渊明之前行役诗共有的内容,而将为官行役之苦与静念园林之情合为一体,则就是陶渊明行役诗所特有的。
(二)、描绘田园风光的恬美,抒写闲适自得的心境在仕与隐的矛盾斗争中,陶渊明最终选择了隐,由对园林的静念化为了皈依的现实,心与形得到统一。
描绘恬美静穆的田园风光,抒写闲适自得的愉悦心境,成为陶渊明田园诗的基本内容。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2010-06-20 13:33阅读:3,238 X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了诗歌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使田园诗在唐宋以后还成为诗歌的重要描写内容。
陶渊明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的恬静乐观的心态,向往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毫无欺诈的社会,追求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的人生,喜爱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寄托了作者归依自然,顺应自然的人生理想。
陶渊明平和散淡的心境,质朴无华的田园诗语言、情理浑融的田园诗内容,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之美,给人以明净单纯之感,而“开千古平淡之宗”。
这不仅是他透彻地认识了生活后心境上归于散淡的反映,更在于他对自然之美有十分敏锐的感受,而且能够用质朴无华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灵动异常,美不胜收,从而在文学史上奠定了其不朽的地位。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人。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
少年时他好学不拘,二十九岁他先后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
四十一岁时,他再次出为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而终身不复仕,开始了他一往不回的田园生活。
平和散淡的心境是形成陶渊明田园诗冲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之一。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腐朽的门阀制度控制着整个社会上层,寒门庶士在仕途上很难得到发展。
这对家庭败落,本非世族的陶渊明的生活道路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他生活在封建官宦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也曾有过理想追求。
另一方面,门阀统治窒碍了他的理想。
虽为生计所迫,他先后几度出仕,但最终因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乡里小儿”,毅然归隐,躬耕自给。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真实反映了他的思想变化。
陶渊明在挂冠甫后,就在《归去来兮辞加载中...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文》中想象田园生活的自由美好。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简介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其次还有行役诗、赠答诗等。
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田园诗: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
这是被诗人理想化、艺术化了的一种境界。
反映了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同时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恶的一种否认。
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野外罕人事]、?饮酒?[结庐在人境]、?和郭主簿?等。
抒写了对躬耕生活的体验和对劳动的热爱,并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情厚谊。
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
描写自己生活的困顿和农村的凋敝,反映了诗人的理想化境界之外的现实世界。
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乞食?等。
2.咏怀诗和咏史诗: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相近,咏史亦是咏怀,它继承了阮籍?咏怀?和左思?咏史?的诗歌传统。
诗的主要内容是抒发个人思想、情怀和志节。
有的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有的忧患生命价值的实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有的反映了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也有的以“金刚怒目式〞的方式抒发着激愤的情怀。
如?饮酒?、?拟古?、?杂诗?、?咏贫士?、?咏荆轲?、?读山海经?等多属这一类。
3.其它:陶渊明的行役诗是其宦游其间的作品,多是写行役之苦和厌倦仕宦思慕归隐的内容。
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等。
赠答诗多是写朋友之间的友情。
如?答庞参军?、?与殷晋安别?等。
此外陶渊明还有一些哲理诗。
如?形影神?等。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1.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陶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
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东晋末期南朝宋陶渊明诗歌的题材丰富多样,有咏怀咏史诗,或以组诗的形式写成,或偏重吟咏古代人物,下文是有关他的诗歌风格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一)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陶渊明诗歌的题材丰富多样。
有咏怀咏史诗,或以组诗的形式写成,或偏重吟咏古代人物,如《饮酒》、《杂诗》、《拟古》、《咏贫士》、《读山海经》等。
有行役诗,多作于其宦游期间,诗作除了悲叹仕途的艰辛和对为官的厌倦外,还表达一种思念田园和渴望归隐的情感。
有赠答诗,平凡的场景寄寓着真挚的友人之情。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最多的还得数他的田园诗,“田园诗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
”笔者仅就他的田园诗谈谈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自幼热爱田园,仕途心系田园,弃官回归田园,晚年终死田园,田园情结伴随他的一生。
他的田园诗写田园景致和田园生活。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近景、远景、静态、动态、状物、抒怀,一派自由恬静的景象,在现在看来,算得上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了。
田园诗有的写农村的自然美景,“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巅列”(《和郭主簿》其二);有的写农村生活的清贫简朴,“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还有的写农村生活的悠然自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闻君何能而,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陶渊明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要么是远远近近的村落、高高低低的房舍、大大小小的庭院、纵横交错的田垄;要么是山巅的青松、篱下的秋菊、杂乱的艾草、丰收的早稻;要么是清清溪流、袅袅炊烟、片片浮云、阵阵南风……这些人人可见的事物在陶诗中不再平淡无奇,陶诗中的山水田园都注入着诗人的主观情感,人境之间的物与人融为一片,诗人的性格和情感也借助平淡的外物衬映出来,构成特有的田园情趣。
陶渊明心系百姓的诗句感悟
陶渊明心系百姓的诗句感悟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陶渊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诗文流传千古,广受人们喜爱。
陶渊明心系百姓,他的诗句中蕴含着对人民生活的热爱和关怀,深刻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性的理解,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句和感悟。
陶渊明的诗篇文言简意深,行云流水,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深情厚意。
他的诗句中不乏关于百姓生活的描写和反映,表现出他对庶民的同情和关怀。
比如《归去来兮辞》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世人患得患失,为此常病甚”、“渔樵耽未归,江浦与湖空”等等,都展现了他对百姓苦难遭遇的担忧和思索。
陶渊明的心系百姓的情怀不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更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实践得到体现。
他在田园生活中体察民情,尊崇人本,秉承关爱之心。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幽静安乐的桃花源,无疑是他心中的一片净土,他渴望人们能够像那里的人们一样快乐安宁。
他不仅仅是一个有才华的文学家,更是一个关怀民生,爱惜百姓的贤士。
陶渊明的诗句感悟,启示我们即使身处尘世间,也不能忘记人性本善的初衷和庶民疾苦的心声。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像陶渊明一样,关心民生百态,关注人民疾苦,做一个关爱社会的有情人。
愿我们能够从陶渊明的诗句中汲取力量,感悟其中的真谛,让爱与善良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让关怀与同情成为我们行动的力量。
【以上内容参考仅供参考】。
第二篇示例:陶渊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文代表了中国文学的高峰。
他的作品以质朴深刻的思想和感人至深的情感而著称,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心系百姓的诗句。
陶渊明的诗作中,有许多关于百姓的内容,表达了他对百姓的深切关怀和拯救之心。
他认为百姓是国家的根基,只有百姓过得好,国家才能强盛稳固。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对百姓疾苦的描写和关切,以及对百姓生活的呼唤和期盼。
在陶渊明的诗中,有这样一句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鲊肥。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1.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1.1高远的理想与志趣1.2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1.3田园贫困状况的描写1.4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的社会思想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如果仅从他的田园诗的字面上看,诗人之超然物外和物我两忘的超凡脱俗,真有着神仙般的无限风韵.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这是因为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古代最黑暗、最腐败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高门钜族生活糜烂,老百姓食不果腹,衣难遮体,统治阶级和底层民众之间等级森严,差别甚大.在这种情况下,陶渊明出仕做了几年小官之后,终因不愿与腐败的官僚们周旋而宁可还乡归隐.当时的诗坛上也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在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而陶渊明却能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最终达到了同时代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俗话说愤怒出诗人,这说明只有真正有所触动有所感受者才会言之有物,正因如此,陶渊明的田园诗虽取材田园,貌似田园,但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之中去了,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不至于仅仅在其文字和形式的表现上徘徊,而是真正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1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
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形式主义风气盛行之时,诗坛上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但陶渊明却有着一般文人所未曾有过的田园农耕生活经历,和劳动人民有许多接触,可以说,是生活给他以厚爱,使得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却能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饮酒陶渊明赏析
饮酒陶渊明赏析
陶渊明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中有许多关于饮酒的内容。
这些诗歌充满了人生感悟,给读者以深刻的思考。
从诗歌内容看,饮酒是陶渊明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元素,他的饮酒诗歌更多是象征性的,以此来表达对生活和人生的看法。
一,饮酒在陶渊明诗中的意义
饮酒是陶渊明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元素,他用充满智慧的诗句,表达出对生活的意象。
陶渊明说:“意气饮酒相随日,行乐半为释苦思”,他用这句诗句抒发了悲情苦楚,表达出对纷繁复杂人生的感慨。
更有经典诗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充满情怀,表达出陶渊
明对漫漫人生路的无奈和思考。
此外,饮酒也代表着陶渊明对友情的珍视,“解饮恩义两忘,手把芙蓉一笑送”,“落花相送醉里,唤友破
镜难圆”。
他表达了友情在饮酒之中的永恒,以及对友谊的珍视。
二,饮酒对陶渊明的影响
陶渊明曾表示,“天下之乐,唯饮酒宴也”,他喝酒以抒发心中的感情。
他认为,饮酒能让人放松情绪,使人获得快乐,甚至可以释放思想。
因此,陶渊明喜欢喝酒,也给了他很多思想灵感。
此外,饮酒也是陶渊明对子女友谊的表达,他说“春色甚难自,身外有子情”,
饮酒是他和子女们更进一步联系的方式。
三,陶渊明的饮酒文化
陶渊明的饮酒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喝酒和饮酒的场景,他喝酒是有原因的,是有意义的。
他的
饮酒文化,借酒宴互相映衬,让意象充满诗意,表达出人生的模糊、苦楚、无奈和漫漫人生路上的感慨。
总而言之,陶渊明以充满智慧的诗句,表达出对生活的感慨,饮酒也是他作品中常见的元素,其饮酒文化也积极影响了中国古代晚期的文化氛围。
陶渊明的诗歌以五言诗最为杰出
陶渊明五言诗艺术风格论析陶渊明的诗歌以五言诗最为杰出,以平淡自然的风格,极真朴地反映了人生实感,以其特有的情趣,描绘了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
总的来看,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的作品情感真实,朴素自然,流露出远离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
陶渊明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可以概括成两点,一是语言平淡而寓意深远,另一点就是情感豪放热情。
陶渊明诗歌的最大特色就是平淡朴素,自然清幽。
平淡自然,是指其诗无论是叙事、状物、写景、抒情都朴质无华,毫无人工雕琢的痕迹。
宋代学者评陶渊明的创作风格时说:“余尝评陶公诗语造平淡而寓意深远,外若枯槁,中实敷腴,真诗人之冠冕也。
”这段话虽然不能概括陶诗风格的全貌,但精辟地指出了陶诗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在中国文学史上应享有的地位。
从陶诗题材内容看,其诗歌的内容大多都贴近生活,思想感情真切深厚。
陶渊明的作品多以农村的日常生活为内容,以普通的乡村景物为题材,写的都是平平常常的事物,如宅院、草屋、鸡鸣、狗吠、树林、小溪、春风、冬雪、松菊、飞鸟等极普通的田园景物,还有劳作、憩息、饮酒、读书、邻里往来等日常农村生活。
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论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时指出:“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晋以还方有佳句,如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
”如我们最为熟悉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全诗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写出了陶渊明隐居山林的乐趣,在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以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诗人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浑然一体。
在自然平实的同时,陶诗还具有寓意深远的特色。
他取材于人尽皆知的生活,把自己的情感融会其中,描绘出一种令人神往的意境。
但陶渊明的创作并不是随意摄取,而是把那些能引起自己思想共鸣的东西摄取入诗,在平凡之中见不平凡,潜移默化,使人感觉亲切而又崇高。
从陶渊明诗歌的语言上分析,陶诗的语言虽质朴,但不缺乏生动。
陶渊明的诗歌特点是什么
陶渊明的诗歌特点是什么陶渊明的诗歌特点陶渊明诗歌丰富多彩,其特点平淡自然、情真味永;浑融完整,意境深远;语言质朴,生动精妙;题材广泛,特点多样。
陶渊明的诗歌大都是追求自然美,求真善美,从中体现自我的生活情趣和超脱的心境。
诗歌特点一:平淡自然、情真味永。
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自然,无论在叙事、写物还是描景上都是朴质无华的。
诗歌的内容贴近生活,思想感情非常的浓厚真切。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以田园生活为主,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寻常小事,虽平平淡淡,读起来却有滋有味。
诗歌特点二:浑融完整,意境深远。
陶渊明诗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句子。
这些句子用白描和写意的手法,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的诗意盎然,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好像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生动有趣、意境深远的画面。
诗歌特点三:语言质朴,生动精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的核心思想,在诗歌的著作中当然也不例外。
他的语言质朴实在,不娇柔不造作。
就如同本人一样,陶渊明在仕途上始终保持着品德节操的纯洁。
因人格的坚定与生活体验高度合一,创作出来的诗句就很有感染力。
诗歌特点四:题材广泛,特点多样。
陶渊明的诗歌可以分为五大类,有田园诗、咏怀诗。
咏史诗、行役诗和赠答诗。
田园诗和咏史诗是陶渊明的主要创作,也是他成就的代表。
田园诗表达的是陶渊明向往追求的田园生活,抒发了悠然自在、知足淡泊的思想情感,体现了陶渊明追求真的人生哲理;咏史诗是陶渊明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咏史的同时又抒发情怀,展现了一种大气豪迈的特点。
陶渊明的品质陶渊明有着很多文人士大夫向往的高尚品质,他拥有淡泊名利,坚持本心,不愿与世俗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他还相当自尊自爱,安贫乐道,拥有常人难有的平静自然的心境。
由于年少时期受到家庭和儒家教育的影响和熏陶,陶渊明很早就拥有济世之志,期望建功立业,在仕途上有所大作为,能够为国家为百姓干出一番实事。
然而在他们那个时代,政治官场相当黑暗,官场上的要职都被贵族所垄断,背景不够雄厚的寒门之人只会遭到贵族们的压迫,因此陶渊明即使身负济世的远大志向,但是却无法得以施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陶渊明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成就最突出,他历来是以诗人的身份被载入文学史的。
他现存诗近130首,具有丰富的内容。
(一)、悲叹为官行役的劳苦,表达静念园林的思绪陶渊明抱着“大济于苍生”和“口腹自役”的情志而“投耒去学仕”(《饮酒》其十九),但官场黑暗,他又“志意多所耻”(同上),“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不肯屈己奉人,因此,虽几经进退而终无建树。
他为官行役没有欢欣,反感劳苦,总是身在行役而静念园林。
这种一心处两端的境况,在他宦游期间所写的行役诗中得以充分表露。
如《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说:“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他是边做官边后悔:“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甚至赴任途中也是如此,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他说: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陶渊明是为仕不能静心,归居又不甘心,心与形的对立,使他内心非常痛苦,也很无耐。
这种对立与无耐,正显示了陶渊明不愿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
他在《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中写道: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田园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
有了这样的德操与心态,为官行役的劳苦,便可想而知。
悲叹行役的劳苦是陶渊明之前行役诗共有的内容,而将为官行役之苦与静念园林之情合为一体,则是陶渊明行役诗所特有的。
(二)、描绘田园风光的恬美,抒写闲适自得的心境在仕与隐的矛盾斗争中,陶渊明最终选择了隐,由对园林的静念化为了皈依的现实,心与形得到统一。
描绘恬美静穆的田园风光,抒写闲适自得的愉悦心境,成为陶渊明田园诗的基本内容。
他视田园为人生安身立命之所,是与黑暗现实、混浊官场对立的理想境界。
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应作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写诗人归田的原因和重返田园的愉快生活。
诗人称官场为“俗”,称官场中逢迎应酬、钻营取巧为“适俗韵”,以“尘网”、“樊笼”喻肮脏无聊、束缚人性的官场,以“羁鸟”、“池鱼”喻误入官场的自己,可见诗人对官场的憎恶。
归隐田园,正如笼中之鸟飞回山林,池中之鱼重返水潭,让诗人感到无比自由和愉悦。
十余亩田地足以养生,八九间草屋足以托身。
远处的村落与炊烟,近处的狗吠与鸡鸣,充满生机而又恬美静穆。
人的本性在这至真至淳的境界中得到恢复。
又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领悟。
诗人归隐后闲适自得的心境,于采菊、见山、视夕、观鸟之间表露无遗。
“采菊”二句历来为人击节赞赏。
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东坡题跋》)王国维说此为“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间词话》)。
在这“境与意会”、“无我之境”中,诗人领悟了人生真正的意趣。
所以能够如此,皆因“心远”尘俗。
又如:“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这是写早春迷人气氛的。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
”(《和郭主簿》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读山海经》其一)这是写夏季优美景致的。
诗人就是在这种令人陶醉的田园风光中,品味着“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同上)的人生乐趣。
(三)、热爱农业劳动,强调劳动意义作为一个不再追慕荣利、依赖官府供给的文人,陶渊明最可贵之处莫过于自食其力。
他的不少田园诗是写农业劳动的。
如《归园田居》其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写诗人早出晚归的劳动生活和富有诗意的感受。
由于诗人刚开始学种庄稼,缺乏管理农田经验,所以“草盛豆苗稀”。
但他不辞辛苦,“晨兴”而作,“带月”而归,希望庄稼长得好些,体现了对农业劳动的热爱。
这种感情,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是罕见的,也是世家大族所蔑视的,正因为这样,更可见出陶渊明归隐之心的坚定不移与对抗官场和世俗的勇气。
又如:“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二)反映了他对农作物收成的关注。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反映了他坚持躬耕的顽强精神。
这种精神,是慨叹“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谢灵运《登池上楼》)的谢灵运等人所无法相比的。
陶渊明特别强调劳动的意义。
他有一首《劝农》诗,其中云:哲人伊何?时维后稷;赡之伊何?实曰播植。
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远若周典,八政始食。
这是以后稷、舜、禹重视农业劳动作为事实论据,以《尚书·周书·洪范》中的“八政始食”作为理论论据,勉励人们从事农业劳动:“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陶渊明觉得孔子此说太高远,认为要坚守归隐独善的理想,还是要劳动的:“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他坚信:“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劝农》)“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正因为如此,陶渊明才能以“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的乐观心态从事农业劳动。
对农业劳动如此充分的肯定并能如此真诚的歌颂,陶渊明之作是中国古代文人作品中的第一次;对农业劳动如此执着的热爱并能如此强调其意义,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人中的第一人。
(四)歌咏闲居生活的乐趣,表现与人交往的情谊陶渊明在劳动中享受着生活的乐趣,又与下层文人和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他反映这方内容的诗歌,常常流露出一种其乐融融的生活情调。
如《和郭主簿》其一中写道:《和郭主簿》其一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这里写的是诗人的文化生活和家庭生活。
书、琴、酒是他的三大生活嗜好。
自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晋书》本传说他“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又自称:“性嗜酒,……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五柳先生传》)“酒”也是其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有40几处,近于作品数的三分之一,这还不算无“酒”字而写的是饮酒的内容。
萧统《陶渊明集序》说:“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
”上诗中的“园蔬”二句说明家庭物质供给尚且有余,“弱子”二句说明家庭天伦之乐。
这样的生活,让诗人感到“真复乐”而“忘华簪”。
又如《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此诗记叙了诗人与友人在野外纵情游乐,以至于忘记了现实生活。
陶渊明劳动之余,同农民“披草共来往”(《归园田居》其二),有着共同的话题:“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同上)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如《移居》其一,写诗人身居南村敝庐,与邻居朝夕相处,谈往事品诗文,十分融洽而快乐:“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其二是: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此诗写诗人和邻居们一起努力耕作,农闲时赋诗饮酒言笑的乐趣。
大家息息相关,亲密无间,共同欢乐。
这种恬淡无争的生活和真诚坦率的交往,与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和装腔作势形成鲜明对比。
(五)、反映诗人生活的贫困,揭示农村凋敝的惨象在陶渊明笔下,田园生活也不都是惬意的,农村景象也不都是宜人的。
时人范宁说,古时人民每年服役不过三日,今时人民服役是不得三日休息(见《晋书·范宁传》)。
农民不堪徭役的繁重、赋税的苛刻,纷纷逃往山林,田园荒芜,农村破败。
东晋着名的孙恩、卢循起义就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
陶渊明本人也既遭天灾,又遇人祸。
他品味了个人生活贫困的苦涩,也目睹了农村凋敝的惨象。
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中,他写道: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
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此中“炎火”句写兵祸,“螟蜮”与“风雨”句写天灾,“收敛”句写天灾人祸的结果。
既然如此,“长抱饥”与“无被眠”就在所难免了。
“饥“字在其诗中也不止一次出现,如:“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xùn)田舍获》)“旬日以来,始念饥乏。
”(《有会而作》序)“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有会而作》)诗人甚至还因“饥”而“乞”:“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乞食》)每当此时,他的心思是:“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
”(《杂诗》其八)“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叔”、“心”二字组成,上下结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
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
”(《有会而作》)昔日是“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和郭主簿》其一),今日是“旧谷既没,新谷未登”(《有会而作》序)。
这说明,陶渊明归田初期的“余滋”之乐,后来被这“抱饥”之忧取代了。
这里虽然是诗人对自己贫困生活的倾诉,但从此也不难想象广大农民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
在《归园田居》其四中,诗人写道: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余”这当是诗人看到的田园真相。
若以这一情景看,田园并非风和日丽,也很难说是复苏与净化人性之所。
可见,陶渊明笔下那种田园之美,多少还是有理想的成分。
(六)、建构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蓝图陶渊明对苦与乐的生活体验,最终使其晚年写出了表现理想社会蓝图的《桃花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