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方法
浙江省暴雨强度公式
![浙江省暴雨强度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63565d42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dc.png)
浙江省暴雨强度公式浙江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大省,其气候特点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暴雨强度也呈现出日益增加的趋势。
因此,了解和掌握浙江省暴雨强度的计算公式对于城市规划、防洪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暴雨强度公式的定义暴雨强度公式是用来计算某一地点在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大小的公式。
在浙江省,暴雨强度公式通常采用以下形式:Q = (1242/t+4.48)/5.62其中,Q为暴雨强度(单位:毫米/分钟),t为时间(单位:分钟),该公式适用于浙江省大部分地区的暴雨强度计算。
二、暴雨强度公式的应用1、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暴雨强度的计算对于排水系统的设计至关重要。
根据暴雨强度公式,可以计算出不同区域的暴雨强度,进而确定排水系统的规模和设计标准。
同时,还可以根据暴雨强度公式对城市的防洪标准进行评估和优化,确保城市安全。
2、防洪减灾在防洪减灾方面,暴雨强度公式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根据暴雨强度公式,可以预测出某一地区的降雨量大小,进而评估该地区的洪涝风险。
同时,可以根据暴雨强度公式对水库的蓄水量进行合理调整,避免因降雨过多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
三、暴雨强度公式的解析1、系数调整在暴雨强度公式中,系数的调整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而定的。
因此,在应用暴雨强度公式时,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系数调整,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2、时间尺度暴雨强度公式中的时间尺度是分钟,这意味着计算出的降雨量是每分钟的平均降雨量。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将时间尺度进行调整,如将分钟调整为小时或日等,以适应不同的需求。
四、总结浙江省暴雨强度公式的应用与解析对于城市规划、防洪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掌握暴雨强度公式,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降雨量大小,进而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在应用暴雨强度公式时需要注意系数的调整以及时间尺度的选择,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暴雨强度公式
![暴雨强度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0b0b6fb2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65.png)
暴雨强度公式
暴雨是指在短时间内突发而且降水量极大的降水现象,给城市和农田带来严重
的洪涝灾害。
对暴雨的准确预警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暴雨强度是描述暴雨降水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用公式来表示。
暴雨强度的定义
暴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的降水量,通常用毫米/小时表示,即在1
小时内单位面积上的降水量。
暴雨强度的大小直接反映了暴雨的强弱程度,对暴雨的分类和预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暴雨强度公式推导
暴雨强度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 I = \\frac{1}{t} \\times V $$
其中,I为暴雨强度,单位为毫米/小时;t为单位时间(小时);V为单位面
积上的降水量,单位为毫米。
暴雨强度公式的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暴雨强度公式可以帮助气象部门和灾害防治部门进行暴雨预警
和防范措施的制定。
通过监测降雨量和时间,可以计算出实时的暴雨强度,从而准确地预测暴雨的发生和发展趋势,提高预警响应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此外,暴雨强度公式也可以应用于城市防汛工作和农田排水管理中。
在城市排
水系统设计中,合理制定暴雨强度标准,可以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抗暴雨能力,减少城市内涝的风险。
在农田排水管理中,根据暴雨强度公式计算出不同暴雨情况下的排水需求,有助于农田排水设施的设计和规划。
结语
暴雨强度公式是描述暴雨强度的重要工具,其应用范围广泛,对暴雨预警和防
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暴雨强度公式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提高暴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能力,减少暴雨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整理暴雨强度公式
![整理暴雨强度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79b1ace14b73f242326c5f90.png)
暴雨强度公式20 年月日A4打印/ 可编辑(一)总公式(二)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附件南丹县城市排水防涝暴雨强度公式及计算图表(设计用表)河池市安信达气象灾害防御技术服务中心2019年1月说明1.本计算公式和图表是根据南丹国家气象站52年(1966~2017年)的连续自记雨量记录为基础,采用“年最大值法”对暴雨样本资料进行选样,由耿贝尔分布曲线拟合数据,得到P-i-t 关系表,再由最小二乘法求解公式参数得到。
2.以重现期2、3、5、10、20、30、50、100(年)相应的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编制查算表(表二),设计暴雨强度可按选定设计重现期直接查用表中对应的数值(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见表一)。
3.若采用其它重现期,设计暴雨强度可用暴雨强度总公式计算: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升/(秒·公顷)]i—设计暴雨强度(毫米/分钟)P—设计暴雨重现期(年)t—降雨历时(分钟)4.适用范围本计算公式和图表适用的时间范围是1~200分钟,空间范围是南丹县城区。
5.公式误差重现期2~20年的暴雨强度总公式算得的平均绝对均方差为0.016(mm/min),平均相对均方差为1.49%;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平均绝对方差为0.011mm/min,平均相对均方差为0.70%,精度符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的要求。
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精度明显优于暴雨强度总公式,推荐使用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
表一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表二暴雨强度查算表P=2a t(min)q[L/(s•hm2)]P=2a t(min)i(mm/min)P=3a t(min)q[L/(s•hm2)]P=3a t(min)i(mm/min)P=5a t(min)q[L/(s•hm2)]P=5a t(min)i(mm/min)P=10a t(min)q[L/(s•hm2)]P=10a t(min)i(mm/min)P=20a t(min)q[L/(s•hm2)]P=20a t(min)i(mm/min)P=30a t(min)q[L/(s•hm2)]P=30a t(min)i(mm/min)P=50a t(min)q[L/(s•hm2)]P=50a t(min)i(mm/min)P=100a t(min)q[L/(s•hm2)]整理丨尼克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完整版)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
![(完整版)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https://img.taocdn.com/s3/m/dfde2e985f0e7cd18525365b.png)
雨水设计流量公式Q S=qΨF 式中Q S———雨水设计流量(L /s)q———设计暴雨强度,(L /s・ha) Ψ———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a公顷)其中一、暴雨强度公式为:q=3245.114(1+0.2561lgP) (t+17.172)0.654式中t———降雨历时(min)P———设计重现期(年)(一)设计降雨历时t=t1+mt2,式中t——设计降雨历时(min)t1——地面集水时间(min)t2——雨水在管渠内流行的时间(min)m——折减系数t1的确定:地面集水时间t1受水区面积大小、地形陡缓、屋顶及地面的排水方式、土壤的干湿程度及地表覆盖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要准确地计算t1值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通常取经验数值,t1=5~15min。
在设计工作中,按经验在地形较陡、建筑密度较大或铺装场地较多及雨水口分布较密的地区,t1=5~8min;而在地势平坦、建筑稀疏、汇水区面积较大,雨水口分布较疏的地区,t1值可取10~15min。
m的确定:暗管m=2,明渠m=1.2,在陡坡地区,暗管折减系数m=1.2~2,经济条件较好、安全性要求较高地区的排水管渠m可取1。
t2的确定:t2=∑L 60v式中t2——雨水在管渠内流行时间(min)L——各管段的长度(m)v——各管段满流时的水流强度(m/s)v的确定:v=1n∙R23∙I12式中v——流速(m/s)R——水力半径(m) I——水利坡度n——粗糙系数R确定:R=A XA——输水断面的过流面积(m2)X——接触的输水管道边长(即湿周)(m)n的确定:(二)设计重现期(P)P的确定:《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第3.2.4 条原规定: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
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
重现期一般采用0.5~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年,并应与道路设计协调。
暴雨强度公式的简便推求方法
![暴雨强度公式的简便推求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cd37440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02.png)
暴雨强度公式的简便推求方法传统的推导方法是通过假设降水过程服从指数分布,然后通过统计分析得到公式的形式。
然而,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数据和复杂的数学处理,而且在数据有限的情况下效果不好。
下面介绍一种简便推导方法,即通过合理的假设和逻辑推理来得到暴雨强度公式的近似表达式。
首先,我们需要从物理意义上理解暴雨过程。
暴雨通常是由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形成的云滴聚集而成的,其主要受到大气中水汽含量、云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云中温度、湿度和风速等因素的影响。
假设暴雨过程中单位时间内降水量的大小与降水的频率和强度有关。
因此,我们可以假设暴雨过程中的单位时间内降水量服从泊松分布,并且假设暴雨事件的发生概率与降水强度成正比。
这样,我们可以推导出暴雨强度与时间的关系。
设暴雨强度为I,单位时间内降水量为P,降水频率为λ,则根据泊松分布的定理,有:P=I*Δt*λ其中,Δt为时间间隔。
假设单位时间内发生暴雨事件的概率为p,则p与λ成正比,即:p=k*λ其中,k为比例系数。
将上述两个式子合并,得到:P=I*Δt*(p/k)进一步化简,可得:P=(I*p/k)*Δt假设单位时间内降水量的平均值为Q,则有:Q=(I*p/k)*ΔtQ=I*p/kσ=f*(I*p/k)其中,f为比例系数。
根据正态分布的性质,可以得到单位时间内降水量超过一些阈值的概率为:Pr(P>P0)=Pr(z>(P0-Q)/σ)=1-Φ((P0-Q)/σ)其中,Φ(x)为标准正态分布的累积概率函数。
假设单位时间内降水量超过一些阈值P0的概率为p0,则有:p0=1-Φ((P0-Q)/σ)上述公式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得到。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逻辑推理和合理假设,得到了暴雨强度公式的近似表达式:I=Q*k/p其中,Q为单位时间内降水量的平均值,k为比例系数,p为暴雨事件的发生概率。
通过进一步的实际观测和数据分析,可以确定具体的比例系数和暴雨事件发生概率的值,从而得到更加准确的暴雨强度公式。
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方法
![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a65f90052ea551810a6878f.png)
一、定义暴雨强度:指单位面积上某一历时降水的体积,以升/(秒•公顷)(L/(S•hm2))为单位。
专指用于室外排水设计的短历时强降水(累积雨量的时间长度小于120 分钟的降水)暴雨强度公式:用于计算城市或某一区域暴雨强度的表达式二、其他省市参考公式:三、暴雨强度公式修订一般气候变化的周期为10~12年,考虑到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异常,5~10年宜收集新的降水资料,对暴雨强度公式进行修订,以应对气候变化。
工作流程:1.资料处理;2.暴雨强度公式拟合(单一重现期、区间参数公式、总公式);3.精度检验;4.常用查算图表编制;5.各强度暴雨时空变化分析注意事项:基础气象资料采用当地国家气象站或自动气象站建站~至今的逐分钟自记雨量记录,降水历时按5、10、15、20、30、45、60、90、120、150、180 分钟共11种,每年每个历时选取8 场最大雨量记录;年最大值法资料年限至少需要20 年以上,最好有30 年以上资料;年多个样法资料年限至少需要10 年以上,最好有20 年以上资料。
统计样本的建立年多个样法:每年每个历时选择8个最大值,然后不论年次,将每个历时有效资料样本按从大到小排序排列,并从大到小选取年数的4 倍数据,作为统计样本。
年最大值法:选取各历时降水的逐年最大值,作为统计样本。
(具有十年以上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宜采用年多个样法,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年最大值法。
若采用年最大值法,应进行重现期修正)具体计算步骤:一、公式拟合1.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拟合最小二乘法、数值逼近法2.区间参数公式拟合二分搜索法、最小二乘法3.暴雨强度总公式拟合最小二乘法、高斯牛顿法二、精度检验重现期0.25~10 年< 0.05mm/min< 5%三、不同强度暴雨时空变化分析城市暴雨的时间变化特征分析(1)各历时暴雨年际变化特征——可通过绘制各历时暴雨出现日(次)数的年际变化图,分析各历时暴雨的逐年或年代变化特征。
暴雨强度公式
![暴雨强度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fc4489ce9ec3d5bbfd0a744c.png)
12
镇海
248
46
1958-2006
年最大值
耿贝尔
13
宁海
262
48
1957-2006
年最大值
耿贝尔
14
象山
229
36
1958-1996
年最大值
耿贝尔
浙江省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表
注: i为暴雨强度(mm/min);p 为设计降雨重现期(a);t为降雨历时(min)。
年最大值法与年多个样法推求暴雨强度公式,对应重现期转换公式:
式中: TE为年多个样法推求公式的重现期;TM为年大值法推求公式的重现期。
采用年多个样法推求的暴雨强度公式,且重现期TE= 1.45a时,其暴雨强度值相当于采用年最大值法推求的暴雨强度公式,且重现期TM=2a时的暴雨强度值。计算表明,只有T>10a时,两者暴雨强度值才比较接近。
序
号
所在
地区
城市
名称
暴雨强度公式
永康
200
43
1961-2006
年最大值
耿贝尔
43
武义
193
48
1957-2006
年最大值
耿贝尔
44
磐安
220
48
1956-2006
年最大值
耿贝尔
45
浦江
206
22
1980-2004
年最大值
耿贝尔
46
衢
州
市
衢州
199
46
1961-2006
年最大值
耿贝尔
47
江山
216
48
1958-2006
年最大值
耿贝尔
资料年数及起止年份
(完整版)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
![(完整版)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https://img.taocdn.com/s3/m/dfde2e985f0e7cd18525365b.png)
雨水设计流量公式Q S=qΨF 式中Q S———雨水设计流量(L /s)q———设计暴雨强度,(L /s・ha) Ψ———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a公顷)其中一、暴雨强度公式为:q=3245.114(1+0.2561lgP) (t+17.172)0.654式中t———降雨历时(min)P———设计重现期(年)(一)设计降雨历时t=t1+mt2,式中t——设计降雨历时(min)t1——地面集水时间(min)t2——雨水在管渠内流行的时间(min)m——折减系数t1的确定:地面集水时间t1受水区面积大小、地形陡缓、屋顶及地面的排水方式、土壤的干湿程度及地表覆盖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要准确地计算t1值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通常取经验数值,t1=5~15min。
在设计工作中,按经验在地形较陡、建筑密度较大或铺装场地较多及雨水口分布较密的地区,t1=5~8min;而在地势平坦、建筑稀疏、汇水区面积较大,雨水口分布较疏的地区,t1值可取10~15min。
m的确定:暗管m=2,明渠m=1.2,在陡坡地区,暗管折减系数m=1.2~2,经济条件较好、安全性要求较高地区的排水管渠m可取1。
t2的确定:t2=∑L 60v式中t2——雨水在管渠内流行时间(min)L——各管段的长度(m)v——各管段满流时的水流强度(m/s)v的确定:v=1n∙R23∙I12式中v——流速(m/s)R——水力半径(m) I——水利坡度n——粗糙系数R确定:R=A XA——输水断面的过流面积(m2)X——接触的输水管道边长(即湿周)(m)n的确定:(二)设计重现期(P)P的确定:《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第3.2.4 条原规定: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
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
重现期一般采用0.5~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年,并应与道路设计协调。
(完整word版)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方法
![(完整word版)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2a83486910ef12d2af9e7a6.png)
一、定义暴雨强度:指单位面积上某一历时降水的体积,以升/(秒•公顷)(L/(S•hm2))为单位。
专指用于室外排水设计的短历时强降水(累积雨量的时间长度小于120 分钟的降水)暴雨强度公式:用于计算城市或某一区域暴雨强度的表达式二、其他省市参考公式:三、暴雨强度公式修订一般气候变化的周期为10~12年,考虑到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异常,5~10年宜收集新的降水资料,对暴雨强度公式进行修订,以应对气候变化。
工作流程:1.资料处理;2.暴雨强度公式拟合(单一重现期、区间参数公式、总公式);3.精度检验;4.常用查算图表编制;5.各强度暴雨时空变化分析注意事项:基础气象资料采用当地国家气象站或自动气象站建站~至今的逐分钟自记雨量记录,降水历时按5、10、15、20、30、45、60、90、120、150、180 分钟共11种,每年每个历时选取8 场最大雨量记录;年最大值法资料年限至少需要20 年以上,最好有30 年以上资料;年多个样法资料年限至少需要10 年以上,最好有20 年以上资料。
统计样本的建立年多个样法:每年每个历时选择8个最大值,然后不论年次,将每个历时有效资料样本按从大到小排序排列,并从大到小选取年数的4 倍数据,作为统计样本。
年最大值法:选取各历时降水的逐年最大值,作为统计样本。
(具有十年以上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宜采用年多个样法,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年最大值法。
若采用年最大值法,应进行重现期修正)具体计算步骤:一、公式拟合1.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拟合最小二乘法、数值逼近法2.区间参数公式拟合二分搜索法、最小二乘法3.暴雨强度总公式拟合最小二乘法、高斯牛顿法二、精度检验重现期0.25~10 年< 0.05mm/min< 5%三、不同强度暴雨时空变化分析城市暴雨的时间变化特征分析(1)各历时暴雨年际变化特征——可通过绘制各历时暴雨出现日(次)数的年际变化图,分析各历时暴雨的逐年或年代变化特征。
暴雨强度公式
![暴雨强度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1d5c34bc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e6.png)
暴雨强度公式引言暴雨是指降水强度达到一定水平的短暂强降水现象。
在城市规划和水资源管理中,准确预测和估计暴雨强度是至关重要的。
暴雨强度公式是用来计算暴雨强度的数学模型。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暴雨强度公式。
经验公式斯奈德公式斯奈德公式是一种常用的暴雨强度公式,可以用于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和评估。
公式如下所示:i = C * T^a其中,i表示暴雨强度(单位:mm/h),C是常数(根据不同地区有所不同),T是暴雨持续时间(单位:min),a 是经验系数。
斯奈德公式基于统计分析和观测数据推导得出,适用范围较广。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该公式仅适用于中小尺度地域和小范围内的暴雨事件。
梅钦-哈歇尔公式梅钦-哈歇尔公式是另一种常用的暴雨强度公式,也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和评估中。
公式如下所示:i = k * (T + b)^c其中,i表示暴雨强度(单位:mm/h),k、b、c是常数(根据不同地区有所不同),T是暴雨持续时间(单位:h)。
梅钦-哈歇尔公式相比斯奈德公式在计算暴雨强度时考虑了暴雨持续时间的影响,适用范围更广。
然而,该公式仍然有一定局限性,例如在极端降雨事件中可能不适用。
物理模型除了经验公式外,还可以使用物理模型来计算暴雨强度。
物理模型一般基于流体力学理论,考虑大气条件和地形对降雨过程的影响。
一维降雨模型一维降雨模型是最简单的物理模型之一,假设降雨过程是一维的,即沿一条直线方向发展。
该模型可以用一维对流波方程来描述降雨的传播过程。
二维降雨模型二维降雨模型考虑了地形的影响,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暴雨的分布和强度。
该模型基于二维对流波方程和地形信息,能够模拟降雨过程在空间上的变化。
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方法,通过离散化和数值求解进行暴雨强度计算。
数值模拟方法可以更精确地模拟暴雨过程,但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准确的边界条件。
总结暴雨强度公式是用来计算暴雨强度的数学模型。
本文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暴雨强度公式,包括斯奈德公式和梅钦-哈歇尔公式。
暴雨强度公式参数率定方法
![暴雨强度公式参数率定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b9dbf2c0722192e4536f693.png)
暴雨强度公式参数率定方法朱颖元根据实测雨强记录,用最小二乘法为准则的高斯—牛顿迭代法直接求解暴雨公式的参数,算法简单,可以减少计算误差,提高参数的精度。
1 问题的提出短历时暴雨强度公式是城市排水设计中推求雨水量的公式,常用的型式为:(1)式中n——暴雨衰减指数b——时间参数A——雨力,随重现期T而变A与T的关系常采用下式表示:A=A1(1+Clg T)(2)式中A1、C——参数由式(1)、(2)可得:(3)式(3)可表示为:i=f(t,T;A1,B,b,n) (4) 式中f——已知的非线性函数t——暴雨历时T——重现期(自变量)A1、B、b、n——参数暴雨公式中参数的率定目前仍存在一些尚待研究的问题,首先是短历时暴雨资料采用哪种概率理论分布模型[1、2];其次是统计参数估计。
目前统计参数估计的方法很多,大致可以分两类,第一类为参数估计法;第二类为适线法。
二者均不具有任何约束条件,一次仅能对一个样本进行估参。
短历时暴雨具有多种历时,因此具有多个样本。
若采用上述任一种方法对各种历时的暴雨资料逐一估计出统计参数,再将频率曲线绘在同一张图上,就有可能出现不同历时暴雨频率曲线相交的不合理情况。
除了经验适线法可以人为对参数进行调整外,其余估参方法均无能为力。
而可以同时对多个样本进行参数估计且能协调不同历时暴雨频率曲线之间参数关系的估参方法目前尚未见到。
最后是式(1)中参数率定问题,一般的方法是:先对暴雨资料进行频率分析,求出各种历时指定重现期的设计雨强值。
再对式(1)进行线性化变换,即式(1)两端取对数使之成为一线性方程。
根据设计雨强值用图解法或最小二乘法确定出参数A、b和n。
最后,根据式(2)及算出的A值用最小二乘法推求出参数A1和C。
这种计算方法实际上是多次辗转相关,而辗转相关已被证明是不可能提高计算精度的[3]。
暴雨公式的精度取决于暴雨资料的可靠性和公式中参数的合理性。
笔者认为,在暴雨资料已定的情况下,参数的合理性取决于暴雨公式对实测原始数据的拟合程度,而非对从频率曲线上摘取的数据的拟合程度。
浙江省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
![浙江省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e1073521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d5.png)
浙江省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以下是浙江省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表,其中包括城市名称和对应的暴雨强度公式。
资料年数及起止年份和选样方法也列出来了。
杭州市的暴雨强度公式为i=57.694+53.476lgP1.008(t+31.546)。
临安市的暴雨强度公式为i=7.846+6.154lgP0.623(t+6.124)。
富阳市的暴雨强度公式为i=19.522+13.313lgP0.791(t+19.584)。
桐庐市的暴雨强度公式为i=36.676+25.220lgP(t+28.149)0.940.建德市的暴雨强度公式为i=16.477+13.237lgP(t+13.427)0.806.淳安市的暴雨强度公式为i=11.176+8.892lgP(t+11.470)0.734.宁波市的暴雨强度公式为i=99.380+85.038lgP(t+32.196)1.113.余姚市的暴雨强度公式为i=15.356+12.026lgP(t+13.474)0.751.慈溪市的暴雨强度公式为i=32.937+24.079lgP(t+29.767)0.860.鄞州市的暴雨强度公式为i=7.004+7.683lgP(t+6.536)0.613.奉化市的暴雨强度公式为i=67.912+51.552lgP1.041(t+29.294)。
镇海市的暴雨强度公式为i=64.220+51.572lgP(t+32.135)1957-2006.宁海市的暴雨强度公式为i=16.539+10.669lgP(t+15.435)1958-1996.其中,i代表暴雨强度,P代表降雨量,t代表温度。
每个城市的暴雨强度公式都是根据历史数据和理论分布计算出来的。
暴雨强度公式是根据设计降雨重现期和降雨历时计算出暴雨强度的公式。
其中,采用年最大值法和年多个样法推求的暴雨强度公式对应的重现期转换公式分别为(t+9.823)和1n(T-1)/1n(T-M)或1-(1-e^(-TE))^(T-1),其中TE为年多个样法推求公式的重现期,TM为年大值法推求公式的重现期。
合肥暴雨强度公式
![合肥暴雨强度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03f42084a98271fe900ef9ee.png)
2、排水工程
(1)、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按规划远期计算,分期实施,雨水分区就近排入附近沟渠、污水引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2)、暴雨强度公式采用合肥市暴雨强度公式:q=1986.8(1+0.777 lgP )/(t+8.404)0.689。
径流系数∮的采用:城市道路0.8~0.9,两侧
用地0.5~0.6。
(3)、污水量标准:平均日人均综合用水量标准为500l/人*日,排供比为0.8。
(4)、雨水管道最小设计流速为0.75m/s, 污水管道在设计充满度下最小设计流速为0.6m/s, 最大设计流速为4m/s,最小覆土车行道下为0.7m。
(5)、管材与接口:管材与接口:雨水管道管材建议采用钢筋混凝土管,接口采用承插式橡胶圈接口,污水管道管材建议采用钢筋混凝土管和双壁波纹管HDPE,接口采用承插式橡胶圈接口。
暴雨强度公式的图解法
![暴雨强度公式的图解法](https://img.taocdn.com/s3/m/9acf6e7e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bc.png)
暴雨强度公式的图解法
暴雨强度公式是一种测量暴雨强度的方法,用来衡量暴雨中雨水量和对应的风速。
这个公式有助于了解暴雨对当地社区带来的影响,以及预测暴雨对未来几天的影响。
下面是暴雨强度公式的图解法:
首先,暴雨强度公式公式(RI)= G x M / 4,G和M分别为风速和雨水量指标。
该公式的左边为暴雨的强度,右边的分子为风速和雨水量指标的乘积,分母为4。
然后,在图下,出现了三个椭圆形,即从上到下分别为C,B和A。
椭圆形C代表RI<5,表示暴雨强度较弱;椭圆形B代表5<RI<20,表示暴雨强度中等;椭圆形A代表RI>20,表示暴雨强度较强。
由椭圆形的分布可以看出,椭圆形C的风速和雨水量的乘积较小,椭圆形B的风速和雨水量的乘积较大,而椭圆形A的风速和雨水量的乘积最大。
最后,当根据给出的暴雨强度公式和图解法,我们可以准确的分析出暴雨强度,判断其强度为较弱、中等或较强。
而且,有助于更好的了解暴雨对当地社区带来的影响,以及预测暴雨对未来几天的影响,从而可以尽可能的控制暴雨造成的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定义
暴雨强度:指单位面积上某一历时降水的体积,以升/(秒•公顷)(L/(S•hm2))为单位。
专指用于室外排水设计的短历时强降水(累积雨量的时间长度小于120 分钟的降水)
暴雨强度公式:用于计算城市或某一区域暴雨强度的表达式
二、
其他省市参考公式:
三、暴雨强度公式修订
一般气候变化的周期为10~12年,考虑到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异常,5~10年宜收集新的降水资料,对暴雨强度公式进行修订,以应对气候变化。
工作流程:
1.资料处理;
2.暴雨强度公式拟合(单一重现期、区间参数公式、总公式);
3.精度检验;
4.常用查算图表编制;
5.各强度暴雨时空变化分析
注意事项:
基础气象资料
采用当地国家气象站或自动气象站建站~至今的逐分钟自记雨量记录,降水历时按5、10、15、20、30、45、60、90、120、150、180 分钟共11种,每年每个历时选取8 场最大雨量记录;
年最大值法资料年限至少需要20 年以上,最好有30 年以上资料;
年多个样法资料年限至少需要10 年以上,最好有20 年以上资料。
统计样本的建立
年多个样法:每年每个历时选择8个最大值,然后不论年次,将每个历时有效资料样本按从大到小排序排列,并从大到小选取年数的4 倍数据,作为统计样本。
年最大值法:选取各历时降水的逐年最大值,作为统计样本。
(具有十年以上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宜采用年多个样法,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年最大值法。
若采用年最大值法,应进行重现期修正)
具体计算步骤:
一、公式拟合
1.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拟合
最小二乘法、数值逼近法
2.区间参数公式拟合
二分搜索法、最小二乘法
3.暴雨强度总公式拟合
最小二乘法、高斯牛顿法
二、精度检验
重现期0.25~10 年
< 0.05mm/min
< 5%
三、不同强度暴雨时空变化分析
城市暴雨的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1)各历时暴雨年际变化特征——可通过绘制各历时暴雨出现日(次)数的年际变化图,分析各历时暴雨的逐年或年代变化特征。
(2)暴雨样本年际变化特征——可以各年降水数据入选各历时基础暴雨样本的比例外评价指标,分析城市暴雨的时间变化特征。
(3)降水极(大)值的时间分布特征——可以各历时降雨量的前10 个最大值在各年代的分布特征,分析城市强暴雨的时间变化特征。
暴雨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1)降水量分布特征——可根据国家气象站和周边区域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绘制年(或汛期、各季等)降水量分布图,分析降水的区域分布特征
(2)暴雨分布特征——可根据国家气象站和周边区域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绘制不同历时(可选取典型历时)暴雨日数分布图,分析暴雨的区域分布特征。
(3)各历时最大降水量分析——可根据国家气象站和周边区域自动气象站同期降水资料,对比分析国家气象站和区域自动气象站历年10 分钟、30 分钟、60 分钟、90 分钟、120 分钟、180分钟等历时最大降水量分布差异,可通过国家气象站和周边区域自动气象站的最大降水量比值计算,并绘制比值分布图,来分析区域极端降水的差异特征。
(4)国家气象站暴雨强度公式成果的区域代表性分析——依据以上分析结果,对以国家气象站雨量为样本编制的暴雨强度公式的区域代表性作出分析,划定暴雨强度公式及查算图表的使用区域,以满足当地的室外排水设计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