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学案含答案
登高《导学案》参考答案
登高(第1课时)参考答案感情基调:哀愁、苦痛、悲愤之情。
3.理清思路,掌握诗歌内容。
明确: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尤其要注意“万里悲秋常作客”这一句,它在结构上有重要作用,把眼前景与心中情紧密地联系起来。
明确:首联描绘了六个意象,勾勒出一幅秋天肃杀的图景。
颔联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
颈联由眼前景到心中情,使人感到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
尾联将“悲秋”之意进一步深化。
这首诗歌写了诗人登高所见秋江的广阔图景,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4.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合作探究(提示:可以从画面美和情感美两方面考虑)明确:前两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首联两句出现六个意象,好像六个特写镜头,仰观云天秋风,俯察江水洲渚,绘形绘色,绘声绘动,勾勒出了一幅严秋肃临天下的生动图画。
特别要注意“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
诗人寓情于景,萧索惨淡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哀猿的啼声暗示着诗人的悲苦。
颔联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
从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到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我们可以感到诗人浩茫而纷乱的思绪。
名句赏析。
明确:这两句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
正因为有了“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再加上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里还能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容易产生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诗人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是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挥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这两联确实已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用语之精当,气象之宏伟,在所有的登高诗篇中可谓绝唱。
2. 明确:此诗八句皆对。
《登高》学案设计(附答案)
三维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
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杜甫,字,自号,故人称“ ”;曾官居工部员外郎,故人又称“”。
与齐名,并称。
是代著名的诗人。
作品主要有“ ”“ ”。
二、问题探讨1.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______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_____描写,整句属于_________的写法。
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_______写法。
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情态,“滚滚”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________,感情更加___________。
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_______的风格。
2、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联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联描写了怎样的意境?在此意境中作者想到了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三、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用法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四、拓展阅读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送友人入蜀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释】①蚕丛路:蚕丛,传说中蜀国的开国君主。
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
②春流:泛指春天水涨,江水奔流;一说指流经成都的郫江、流江。
蜀城:指成都;一说泛指蜀中城市。
⑴简要分析首联与《蜀道难》首句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⑵具体描绘蜀道“崎岖不易行”的是哪几句?简要分析其中一句。
⑶颈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含义丰满,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
《登高》课后练习附答案解析
《登高》课后练习答案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凋.伤(diāo)渚.清(zhǔ)霜鬓.(bìn)B.暮砧.(zhān) 千载.(zài) 峥嵘.(róng)C.猿啸.(xiào) 憔.悴(qiáo) 朔.漠(sù)D.省识(shěnɡ) 潦.倒(liáo) 浊.酒(zhuó)项,“砧”应读“zhēn”,“载”应读“zǎi”;C项,“朔”应读“shuò”;D项,“省”应读“xǐnɡ”。
2.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渚清沙白鸟飞回...(鸟儿飞回巢)B.无边落木萧萧..下(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C.万里悲秋常作客...(这里指到处漂泊,居无定所)D.百年多病独登台(年暮垂老)项,“鸟飞回”是指鸟儿盘旋着飞翔。
3.对《登高》一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
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
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
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无边落木和滚滚长江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
诗人登高望远,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尾联交代了自己的近况,也是对自己一生穷困潦倒的本源的总结。
其中,“艰难”既指国家动乱的时世艰难,又指诗人自身处境的艰难。
项,“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之说不正确。
4.阅读《登高》一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①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②描写,整句属于③的写法。
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④的写法。
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⑤的声态,“滚滚”写出了⑥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⑦,感情更加。
(完整版)《登高》学案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登高》导学案【学习目标】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背诵全诗,积累古典文学知识。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知识导学】1.背景补充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 年)在夔州所作。
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
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炼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
也正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于712 年,这首诗是他55 岁时所作,三年之后他病逝。
2.联系解题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王维《九月九日忆ft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猿啸()渚清()霜鬓()潦倒()浊酒()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百年多病独登台()②万里悲秋常作客()()③潦倒新停浊酒杯()④艰难苦恨繁霜鬓()()【文本解读】品味鉴赏(提问讨论答问点拨解疑)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1)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⑵ 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3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ft东兄弟》回答。
《登高》学案及答案电子教案
《登高》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提高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的能力。
【知识导学】1.背景补充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
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写成了《登高》。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风格特点,说的是杜甫的诗歌风格。
“沉郁”,“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
指诗歌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不是指思想上的消极、压抑、忧愁。
“顿挫”指语言上的凝练沉着,以节奏徐急相间,音调上的抑扬顿挫和旋律的铿锵跌宕,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沉郁顿挫连在一起就是说感情特别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个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后,这种感情终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3.联系解题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诵读方法】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猿啸()渚清()霜鬓()潦倒()浊酒()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百年多病独登台()②万里悲秋常作客()()③潦倒新停浊酒杯()④艰难苦恨繁霜鬓()()3.下面是以《登高》为例来谈诗歌朗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朗读时,读准语调语气很重要,如“风急天高猿啸哀”这一句,朗读时,“风急”要读得很凄寒;读“天高”时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读出那种空旷渺远的感觉。
《登高》杜甫赏析习题及答案
《登高》杜甫赏析习题及答案
杜甫的《登高》是一首描写作者内心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的诗歌作品。
以下是一些题目及答案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题目一:《登高》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登高》的主题是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及对追
求真理的渴望。
题目二:《登高》中的意象是什么?
答案:《登高》中的意象主要是自然界的景物,如山、云、星等,用以表达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题目三:《登高》中的象征手法是什么?
答案:《登高》中使用了一些象征手法,如将山比喻为人生的
道路,将云和星比喻为追求真理的目标。
题目四:《登高》中的情感表达是怎样的?
答案:《登高》中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迷茫和对人生及社
会的无奈的情感。
题目五:《登高》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答案:《登高》分为五个五言绝句,每个绝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不同思考。
题目六:《登高》的主要修辞手法有哪些?
答案:《登高》中主要使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用以增强诗意和表达深层含义。
希望以上习题及答案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登高》。
《登高》学案含答案
2、难点:DNA复制的意义以及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的理解。
三、学案流程
1、复习导入:复习DNA的结构和特点,引出DNA的复制话题。 2、新课学习: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介绍DNA复制的过程及特点。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个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DNA复制与生物遗传变 异的关系。
4、巩固练习: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DNA复制过程的理解。
此时他肺病缠身,生活困顿。一年又是一个秋天的重阳节,杜甫深感年老体 衰,思乡之苦,于是他独自一人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深情观赏长江美景, 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古的杰作《登高》。
3、学生讨论、鉴赏这首诗的内 容。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 白鸟飞回。
①这两句写了几种自然景物?主 要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
1、掌握诗歌中具体景物描写的 意象。
2、领会诗人流露出来的情感。
1、板书课题、作者。
2、简介作者及背景。
杜甫,唐代大诗人(称诗圣),有诗集《杜工部集》,代表作有《春望》 《三吏》《三别》等。其人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关心 国家疾苦,抨击黑暗,向往光明。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诗人流 寓于四川夔州,
颈联:万里悲内容组成?写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② “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悲”包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如何理解 “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独”字的含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颈联这
一联被称为千古名句,从结构上看可分哪三层?都表现了哪些内容?抒发了 诗人怎样的感情?万里悲秋常作客: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愁绪万千; 百年多病独登台:年老多病独自登高人对自然变化人事沧桑的感慨;艰难苦恨繁 霜鬓:不幸困难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DNA复制的意义。
登高教案语言类大学习答案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语文》人教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登高》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1. 理解《登高》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2. 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2. 学会运用诗歌中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杜甫及其诗歌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登高》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学生根据诗歌内容,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2. 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诗歌中某一联或某一句的感悟。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登高》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2. 学生回顾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首诗?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是什么?2. 学生回答问题,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深入解读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2. 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诗歌中某一联或某一句的感悟。
三、创作实践1. 教师布置作业:以《登高》为灵感,创作一首诗歌。
2. 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展示1.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2. 教师点评学生的创作,提出改进意见。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登高》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和人生哲理。
2. 学生回顾课堂讨论和创作实践,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创作实践中的表现。
2. 诗歌鉴赏能力:评价学生对《登高》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登高优秀教案附同步练习及答案
《登高》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诗歌的方法更加透彻地品味诗人的写作目的。
2、学会运用缘景明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由找意象入手,把握诗歌营造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致。
3、借助诵读,在讨论赏析中品味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掌握从意象、意境入手进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2.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深沉的忧国【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后人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 ,又因他曾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
他的作品大都收在《杜工部集》里。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因为多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所以又称他的诗为“诗史”。
他和李白、白居易一起被称为唐朝三大诗人。
杜甫一生不得志。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 ,他34岁时,抱着“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理想来到长安应试求官。
适逢奸相李林甫玩弄权术,应试人无一录取。
杜甫困守长安达十年。
又值安史之乱。
他颠沛流离。
闻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他前往投奔,被叛军捉住,押回长安。
后来逃出,一人到达唐肃宗的临时驻地凤翔,皇上授他左拾遗的官职。
上任不久,因为宰相房琯被罢官。
他上疏营救,触怒皇帝,被贬官到华州。
公元759年他辞官西行,到了四川,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堂,就是杜甫草堂,三年后川军叛乱,他又开始漂泊流浪。
后来在节度使严武的保荐下,做了节度使参谋等职,严武死后,他失去依靠,再次辗转于江陵、岳州、衡水一带。
公元770年冬天,这位饱经忧患的老人病逝在湘江水上一条小船里,时年59岁。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学年鲁人版必修5 第三单元 《登高》 教案 Word版含答案
课中
导入
用视频《登高》导入,与学生交流初读感受。
学生畅谈感受,注意倾听和记录,采用评价量规进行评价。
视频
PPT
评价量规
展示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选代表展示思维导图,适时点拨补充。
小组交流,选代表利用PPT展示预习成果(思维导图形式:①诗中景象;②诗中诗人)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登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全诗通过登高所见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被誉为“七律之冠”。
鲁人版将其列入必修五“深邃的人生感悟”的《唐诗三首》中。诗歌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情景交融,堪称写悲怀的巅峰之作。
特色2:以学生为主体。课前查阅资料,批注式读书法,撰写论文并进行展示和评价,课堂设计始终尊重学生主体性。
特色3:利用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和微课程翻转课堂,进行课前预习,教学进行中利用多种评价量规监控学生学习过程,课堂学习结束后利用QQ群或云盘,汇集积累资料,始终坚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持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展示历代名家对《登高》的评价,组织学生分专题研讨“诗中景象”“诗中诗人思想情怀”。
学生交流讨论,用PPT或word展示个人批注。
思维导图 PPT 或word
《登高》学案含答案
三、鉴赏诗歌内容
(一)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二)思考情景间的联系。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三)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四)名句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
四、鉴赏诗歌的手法
分析《登高》一诗情景交融。
五、布置作业
背诵《登高》
《登高》
参考答案
三、鉴赏诗歌内容
(一)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提示: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这两句诗在写景上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特点?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
明确:这两句诗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更为重要的是,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情怀。叶落意味一年将尽,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他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能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连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长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难怪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二)思考情景间的联系。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登高》导学案附高考诗歌鉴赏及语言运用详细答案
《杜甫诗三首》之《登高》导学案高一语文备课组王红菊[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
3.背诵并积累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方法]①朗读吟诵,整体感受。
②披词入情,激发感情。
③展开想象,探究意境。
[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2、关于作品:《杜甫诗三首》都是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都作于秋天,都是律诗。
其中《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沉郁厚重。
《咏怀古迹(其三)》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
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这三首诗诗人突破了早期创作中较多写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优美的音律、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感,空灵洒脱,汪洋恣肆,仪态万方。
3、近体诗知识(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登高导学案(教师版)
《登高》导学案参考答案【文本解读】1、(1)【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2)【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明确】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4)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2、【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3、(1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是长久的,不断的。
“常”作客。
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
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完整版)《登高》学案及答案
(完整版)《登高》学案及答案《登高》导学案【学习目标】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背诵全诗,积累古典文学知识。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知识导学】1.背景补充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
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
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炼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
也正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三年之后他病逝。
2.联系解题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猿啸()渚清()霜鬓()潦倒()浊酒()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百年多病独登台()②万里悲秋常作客()()③潦倒新停浊酒杯()④艰难苦恨繁霜鬓()()【文本解读】品味鉴赏(提问讨论答问点拨解疑)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⑵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3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登高》学案及答案
《登高》学案及答案《登高》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提高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的能力。
【知识导学】1.背景补充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
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写成了《登高》。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风格特点,说的是杜甫的诗歌风格。
“沉郁”,“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
指诗歌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不是指思想上的消极、压抑、忧愁。
“顿挫”指语言上的凝练沉着,以节奏徐急相间,音调上的抑扬顿挫和旋律的铿锵跌宕,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沉郁顿挫连在一起就是说感情特别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个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后,这种感情终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3.联系解题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诵读方法】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猿啸()渚清()霜鬓()潦倒()浊酒()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后两联中,有哪些字眼可以体现作者的感情?试作具体分析。
(2)前两联中,作者写了哪些景?这与诗人的情感是否和谐统一?为什么?2.“片言可以明百意”“外形凝炼,而内蕴深永”都是说诗歌语言含蓄蕴藉的特点。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登高》 学案
第三单元8.2 登高学案1.分析意象,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2体味诗人流露在作品中的深沉苦痛和忧思;3.学习诗人心系苍生、情寄邦国的博大胸怀。
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诗歌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诗歌。
二、导学基础知识1、历史背景《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2、作者简介现实主义的诗圣——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字词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四、学习课文(一)前两联1.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2.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3.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明确: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落木、长江四句八景,语言凝练2.情感:悲凉、悲壮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由“两岸原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可知,猿声无所谓哀与不哀,只是诗人的内心哀伤,所以猿声听起来才哀伤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明确:可能因为风大,风的猛烈,其实诗人的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是何等的相似啊!此诗中的鸟是一只还是一群好呢?明确:都可以:一只鸟正好是诗人的化身;一群,鸟的一群正好反衬诗人的孤单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登高语文学案
千古哀情,悲秋绝唱——《登高》学案诗歌原文: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习任务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1.请用一个词来表达读完这首诗的感受。
2.你认为这首诗应该怎么读?(从声音、情感等角度)学习任务二:品析意象,赏析诗境1.《登高》呈现了哪些意象?各自有怎样的特点?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完成下表。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王国维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如何理解?为何不写做“落叶”?补充资料:“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林庚《说“木叶”》(1)看到萧萧而下的落木,诗人会想到什么呢?(2)滚滚东逝的江水,无边无际,无穷无尽,象征着什么呢?又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2.前两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学习任务三:知人论世,体悟情怀本诗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后四句开始抒登高所感。
请同学们思考诗人都抒发了哪些情感,可以结合背景资料和相关诗句思考讨论。
补充资料:杜甫生活和创作的四个时期:(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望岳》(涉世不深);(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三吏”“三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寓夔州时写的。
此时,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诗人失去依靠,知交零落。
登高习题(含答案)
登高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这两句运用反衬、夸张的表现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两联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方法。
下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相互呼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可见构思的精巧。
)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此句是对琵琶声的侧面描写,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两句是直接抒情句,作者借千里的烟波浩渺的暮霭来表现自己的愁苦,一为自己前途茫然而愁,更为离开了爱人而愁。
)D.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2.下列加横线的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渚清沙白鸟飞回(回:回来)画图省识春风面(省:省略)B.凡六百一十六言(言:话)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C.以手抚膺坐长叹(坐:坐下)使快弹数曲(快:快速)D.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极)3.杜甫的《登高》一诗,被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请选出对其对仗理解不当的一项()A.首句“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感。
B.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
4.选出对上一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起首“风急”二字就以猎猎秋风把读者带入苍凉肃杀的秋景当中,紧接着又以五种典型的深秋景物渲染出一幅秋肃临天下的生动画卷,融合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惨淡的画面、悲凉的气氛映照出诗人心中的凄凉——“猿啸哀”“鸟飞回”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学案
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掌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及杜甫的诗风
学习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特点和沉郁顿挫的诗风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这位老人是谁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杜甫的《登高》
二、解题
杜甫(721-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寄居巩县(今河南巩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出生于“奉儒首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着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身受深重的时代苦难,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后世称为“诗史”。
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够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并形成特有的“沉郁
顿挫”的风格。
《登高》一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当时诗人住在夔州。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杨论称赞此诗未“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三、鉴赏诗歌内容
(一)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二)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
(三)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四)名句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这两句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
(
四、鉴赏诗歌的手法
分析《登高》一诗情景交融。
<
五、布置作业
背诵《登高》
《登高》
参考答案
三、鉴赏诗歌内容
>
(一)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提示: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二)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三)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第三联从时空着笔。
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
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
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四)名句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这两句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
明确:这两句诗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
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更为重要的是,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情怀。
叶落意味一年将尽,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他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能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连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长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难怪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四、鉴赏诗歌的手法
分析《登高》一诗情景交融。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
全诗语言精炼,词约义丰。
萧瑟的秋天,诗人的笔下写得有声有色。
首联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日中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
这两句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
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
此联中“风急”二字绝妙精炼,猿哀、鸟鸣及下联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都是由此产生。
颔联诗人具体描写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
此联已成煤后人传诵的名言侍句。
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
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萧瑟凄凉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
“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
“丰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
“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
“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
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的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律诗一般都是中间两联对仗,而且对得自然妥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胡应麟《诗薮》内篇五卷中赞誉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
一意贯串,一气呵成。
”还称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好诗。
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
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前两联的写景并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特别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表明诗人构思用字的精妙。
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诗人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