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学课件心血管系统发生
合集下载
【课件-组织学与胚胎学】_25.心血管系统发生

心管发生中,因两端固定于心包,而游离部(即心球和心室部) 的生长速度较心包腔扩展的速度快,因而心球和心室形成“U” 形弯曲,称球室袢(bulboventricular loop),凸面向右、前和尾 侧。不久,心房离开原始横隔,逐渐移至心室头端背侧,并
稍偏左。
球室袢
心房
静脉窦也从原始横隔游离出来,位 于心房背面尾侧,此时心脏外形呈 “S”形。而心房受前面的心球和后面 的食管限制,向左、右方向扩展, 结果膨出于动脉干两侧。
原始心血管系统左右对称包括
心 1对(胚胎第4周左右心 管 管合并为1条)
1对背主动脉(dorsal aorta) 动 数对卵黄动脉(vitelline artery) 脉 1对脐动脉(umbilical artery )
6对弓动脉(aortic arch)
1对前主静脉(anterior cardinal vein) 1对后主静脉(posterior cardinal vein) 静 左、右总主静脉(common cardinal 脉 vein) 卵黄静脉(vitelline vein) l对脐静脉(umbilical vein)
(二)心脏外形的建立
心管头端与动脉相连,尾端与静脉相接,两端连接固定在心包上。 心管各段因生长速度不同,出现三个膨大,由头端向尾端依次称心 球、心室和心房。以后在心房尾端又出现一个膨大,称静脉窦。
心球 心室
心房 静脉窦
动脉囊
动脉干
心球
心房
心室 总主静脉
卵黄静脉 脐静脉
心房和静脉窦早期 位于原始隔内。静 脉窦分为左、右两 角。左、右总主静 脉、脐静脉和卵黄 静脉分别通入两 角。心球的远侧份 较细长,称动脉 干。动脉干前端连 接动脉囊。动脉囊 为弓动脉的起始 部。
组织学与胚胎学心血管系统发生PPT课件

横窦
心管
围心腔 (心包 腔)
侧褶 心管融合 陷入围心腔内---心包腔
心管背侧出现心背系膜 将心管连在围心腔(心包 腔)背侧壁
心背系膜中部退化形成 心包横窦 内皮周围中胚层形成心肌膜 --产生心胶质---心内膜下组织 心管外周间充质发育为心外膜
心脏外形建立
动脉端 心管 静脉端
第21天 心管部分融合
起源---中胚层
一 原始心血管系统建立
• 胚外内皮管网形成 • 胚内内皮管网形成 • 内皮管网沟通和血管重构形成原始心血管
系统
胚外内皮管网形成
第15天-16天
卵黄囊壁胚外中胚层、体蒂
血岛
绒毛膜 同时形成 内皮管网
血岛
周边→内皮细胞→原始血管 中央→原始血细胞(造血干细胞)
2.胚内内皮管网的形成
第5周
动脉干嵴
心球嵴
嵴融合:主动脉肺动脉隔 (aortico-pulmonary
septum) 肺动脉干和升主动脉形成
主动脉 肺动脉
主动脉 肺动脉隔
肺动脉和主动脉起始处内膜组织形成三薄 片隆起 ------半月瓣
隆起
半月瓣
5.静脉窦的演变和永久性左、右心房的形成★
血流因素,左窦逐渐退化而 右窦扩张,窦房口右移,扩 张形成右心房
原始心血管系统(第3周末)
心管:一对
合并为一条 4w
动脉:左右原始主动脉 1腹主动脉:前肠腹侧-近心端合并为动脉囊 2背主动脉:分支-数对卵黄动脉
一对脐动脉 数对节间动脉 其他分支 3弓动脉: 连接 6对 腮弓内
静脉: 左右总主静脉 前主静脉1对-收集头颈 上肢血液 后主静脉1对-收集躯干 下肢血液 卵黄静脉1对来自于卵黄囊 脐静脉1对来自于绒毛膜 二者汇入静脉窦
心管
围心腔 (心包 腔)
侧褶 心管融合 陷入围心腔内---心包腔
心管背侧出现心背系膜 将心管连在围心腔(心包 腔)背侧壁
心背系膜中部退化形成 心包横窦 内皮周围中胚层形成心肌膜 --产生心胶质---心内膜下组织 心管外周间充质发育为心外膜
心脏外形建立
动脉端 心管 静脉端
第21天 心管部分融合
起源---中胚层
一 原始心血管系统建立
• 胚外内皮管网形成 • 胚内内皮管网形成 • 内皮管网沟通和血管重构形成原始心血管
系统
胚外内皮管网形成
第15天-16天
卵黄囊壁胚外中胚层、体蒂
血岛
绒毛膜 同时形成 内皮管网
血岛
周边→内皮细胞→原始血管 中央→原始血细胞(造血干细胞)
2.胚内内皮管网的形成
第5周
动脉干嵴
心球嵴
嵴融合:主动脉肺动脉隔 (aortico-pulmonary
septum) 肺动脉干和升主动脉形成
主动脉 肺动脉
主动脉 肺动脉隔
肺动脉和主动脉起始处内膜组织形成三薄 片隆起 ------半月瓣
隆起
半月瓣
5.静脉窦的演变和永久性左、右心房的形成★
血流因素,左窦逐渐退化而 右窦扩张,窦房口右移,扩 张形成右心房
原始心血管系统(第3周末)
心管:一对
合并为一条 4w
动脉:左右原始主动脉 1腹主动脉:前肠腹侧-近心端合并为动脉囊 2背主动脉:分支-数对卵黄动脉
一对脐动脉 数对节间动脉 其他分支 3弓动脉: 连接 6对 腮弓内
静脉: 左右总主静脉 前主静脉1对-收集头颈 上肢血液 后主静脉1对-收集躯干 下肢血液 卵黄静脉1对来自于卵黄囊 脐静脉1对来自于绒毛膜 二者汇入静脉窦
组胚学课件心血管系统发生

图28-15 心脏先天性畸形
胚胎学复习:
一、胚胎总论 概念:受精,胚泡,蜕膜,胚盘,胎盘,胎盘膜(胎盘屏障)
二、消化呼吸发生 消化呼吸系统起源于原始消化管;肝和胆囊发生的原基 是肝憩室;下呼吸道发生的原基是喉气管憩室。
三、泌尿生殖发生 1、泌尿生殖系统发生的原基是尿生殖嵴。 2、后肾起源于输尿管芽和生后肾原基。多囊肾 3、生殖管道的分化主要受抗中肾旁管激素和雄激素调控。 四、心血管发生 1、法洛四联症的病因和表现 2、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的主要病因。
心室
心房 静脉窦
图26-6 心脏外形的演变 (鸡胚,扫描电镜图像)
第3天的心管,BC示心球,V示心室,A示心房,×54 b.第4.5天的心管,心室(V)扩大,心房(A)向后移位,×56 c.第7天的心脏,心室(V)占据腹侧大部位置,心房(A)位于背侧,
心耳突向腹侧,×35
(二)心脏内部的分隔
胚胎早期血循环: 卵黄循环;尿囊循环;胚体循环
二、心脏的发生
(一)心脏外形改变
1. 二个缩窄环和三个膨大形成 (心球、心室、心房)
2. 心球连动脉干,心房连静脉窦 3. 心管弯曲呈“S”型 4. 房室管形成
心球 心室
远侧:动脉干 中段:心动脉球 远侧:原始右心室 原始左心室
动脉干 心球
心周体腔
1. 房室管分隔:房室管腹侧和背侧心内膜增厚, 形成心内膜垫,
前后融合,分出左、右房室管。
→
→
→
→
→
上:心内膜垫形成 下:房室瓣形成
(二)心脏内部的分隔
2. 心房分隔
第1房间隔 第1房间孔 心内膜垫
小穿孔 第1房间孔 心内膜垫
第4周
第5周初
第2房间隔 第2房间孔 第1房间隔
1.心血管系统的发生组胚

在心管发生过程中,由于其两端固定,而心球和心室的生长
速度又较心管其它部分速度快,因而
形成“U”形弯曲
心球和心室→ → → → → → 球室袢(bulboventricular loop)
↓↓ 凸面向右、腹面和尾侧 不久,心房和静脉窦移至心球和动 脉干的后方,并逐渐上移和扩大, 膨出于心球和动脉干的两侧
此时心外形呈“S”形弯曲 心房由于受前面的心球和后面食管的限制,而向左右方向
扩展膨出于动脉干的两侧。
心房扩大,房室沟加深,房室之间→ → 狭窄的房室管。 心球近侧段被心室吸收 → 原始右心室
原来的心室→ → → 原始左心室
至此,心脏已初具成体心脏的外形, 但内部仍未完全分隔。
表面出现室间沟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一、心的发生 Development of the Heart
心的发生包括:(一)心管 Nhomakorabea发生 (二)心外形的建立 (三)心内部的分隔
胚盘
(一)心管的发生 (Development of The Cardiac Tube)
生心区的中胚层内出现 ↓ 围心腔 pericardial coelom ↓ ↓
(二)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分为室间隔膜部缺损和室间隔肌部缺损: 室间隔膜部缺损 较为常见,它是由于心内膜垫或心球嵴发育不良,在室间隔 膜部形成时不能与室间隔肌性部融合所致。
室间隔肌部缺损
较为少见,它是由于肌性室间隔形成时心肌膜组织过度吸收 所致,过度吸收形成的孔可见于室间隔任何部位,使左、右 心室相通。
主要原因:
动脉干分隔不均,致使 肺动脉狭窄和室间隔缺
损,粗大的主动脉向右
大一下学期组织胚胎学心血管系统发生教学课件

别与同侧的三条静 左
右
脉通连。
总主静脉 脐静脉
卵黄静脉
24
组织学与胚胎学
右角:
右角
变大,随着右
上 腔
心房的扩展被
静
脉
吸收,并入右
下
心房 —永久性
腔
静
右心房的光滑
脉
部。
25
左角:
组织学与胚胎学
萎缩,远段——左房斜静脉的根部,
近段——冠状窦。
斜静脉
冠状窦
左角
26
组织学与胚胎学
有一条肺静脉通入左心房,分为左、右 两支,再分两支。随着左心房的扩展, 肺静脉根部 被并入左心 房,参与形 成永久性左 心房光滑部。
第 二 房 间 孔
右
左
20
组织学与胚胎学
第 5 周末,第一房间隔右侧又长出一隔 膜—— 第二房间隔 其下缘留有一孔 —— 卵园孔
右
左
21
组织学与胚胎学
1 2
第一房间隔由左侧遮盖卵 园孔,形成卵园孔瓣
22
组织学与胚胎学
原始心房的分隔
23
3.静脉窦演变和永久性心房形成 组织学与胚胎学
静脉窦左右两角分
动脉干
心房 心球 心室
11
组织学与胚胎学
心管的弯曲
12
三、心脏内部的分隔
组织学与胚胎学
13
1.房室管的分隔
组织学与胚胎学
房室管的背、腹侧壁的心内膜增生 →
两个心内膜
垫,对向生
心 内
长融合。
膜
垫
右
左
14
组织学与胚胎学
围绕房室孔的间充质 → 房室瓣
房 室 瓣
15
26心血管系统的发生《人体解剖学》《正常人体结构》《组织学与胚胎学》课件

3.
胎儿头颈部和上肢血供丰富,含氧
量高;下肢和腹盆脏器血液含氧量 低。
(四)出生后血液循环的变化
出生后,随着脐循环停止,肺呼吸
开始,血液循环发生下列变化 1 .脐动、静脉和静脉导管闭锁,分 别形成脐外侧韧带、肝圆韧带和 静脉韧带;
3.静脉窦的演变和永久性心房的形成
静脉窦左角萎缩,远侧段成为左房斜静脉的根部, 近侧段成为冠状窦。
左、右头臂静脉
左角
左前主静脉
右角
右前主静脉
左总主静脉
右总主静脉
上腔静脉
左左左 后脐卵 主静黄 静脉静 脉 脉
右右右 卵脐后 黄静主 静脉静 脉 脉
斜静脉
冠状窦
下 腔 静 脉
右卵黄静脉
下腔静脉;
脐与肝脏间的左脐静脉保留,连接下腔静脉; 右前主静脉近侧段和右总主静脉 上腔静脉;
Development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据统计,我国先天性心脏病在 正常人群中发病率大约1% (6 ‰-12 ‰),上海出生活 婴:5.78‰,成都学前儿 童:3.1 ‰,福建、安徽、江西、 四川、内蒙古、江苏学前儿 童:1.51-2.80 ‰,广东成 人:1.08 ‰,青海儿 童:13.7 ‰。国外报道:3.28.0 ‰,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 数字,按我国13亿人口计算, 大约有1千多万人患先天性心 脏病。
静脉
前主静脉1对,收集上半身血液;后主静脉1对,收集下半身血液。
前、后主静脉→左、右总主静脉→静脉窦
卵黄静脉、脐静脉
胚胎早期的三套循环
胚内各部 血管
背主动脉 弓动脉
绒毛膜 毛细血管
左前、后 主静脉 右前、后 脐动脉
脐静脉
胚体循环
解剖组胚学脉管系统动脉临床专业ppt课件

腋动脉主要分支:
①胸肩峰动脉(胸大、小肌、三角肌、肩关节) ②胸外侧动脉(前锯肌、乳房) ③肩胛下动脉:胸背动脉(前锯肌、胸大肌)
旋肩胛动脉(三边孔→冈下窝) ④旋肱后动脉(伴腋神经穿四边孔,绕肱骨外科颈) ⑤胸上动脉(第1、2肋间隙) ⑥旋肱前动脉
2. 肱动脉
腋动脉的直接延续,沿肱二头肌内侧下行至 肘窝深部,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
2. 壁 支 分布于胸壁、腹壁上部,
①肋间后动脉(9对)
(分布于第3~11肋间隙)
②肋下动脉(1对)
(走行于第12肋下缘)
③膈上动脉
(五)腹主动脉
腹部的动脉主干
1. 壁 支
细小,分布于 膈、腹后壁、
膈 下腔V
肾上腺上A
脊髓 等处。 肠系膜上A
•膈下动脉
肠系膜下A
•→肾上腺上动脉 睾丸A
•腰动脉 4对 右髂总A
• 颈动脉小球
位于颈动脉杈的后方,为化学感受器,可感受血液中 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和氢离子浓度变化。 当血液中二氧化碳↑或氧分压↓时, 反射性地促使呼吸加深加快。
颈内A 颈动脉窦
1. 颈内动脉 经颈动脉管 → 颅中窝 → 脑、视器 (详见中枢神经系统)
颞浅A
脑膜中A
上颌A 枕A 颈外A 颈内A
颈总A
面A 舌A 甲状腺上A
甲状腺
2. 颈外动脉
1)甲状腺上动脉(甲状腺) 2)舌动脉(舌、舌下腺等) 3)面动脉(下颌骨下缘与咬肌前缘交界处) 4)颞浅动脉(外耳门前方) 5)上颌动脉(发出脑膜中动脉)
颞浅A
上颌A 枕A 颈外A 颈内A
颈总A
脑膜中A 面A 舌A
甲状腺上A 甲状腺
(二)锁骨下动脉
上肢的主要动脉干。
组织胚胎学 器官系统心血管系统护理课件

疾病,保护身体健康。
心血管系统的生理意义
维持生命
调节体温和酸碱平衡
心血管系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一旦出现严重问题,如心肌梗死或脑 卒中等,会对生命构成严重威胁。
心血管系统通过调节血液的温度和酸 碱平衡,维持身体过循环血液将营养物质 和氧气输送到各组织,同时将代谢废 物排出体外,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
02
心血管系统的胚胎发育
心脏的胚胎发育
01
02
03
心脏的起源
心脏起源于胚胎中的原始 心管,由心管分化形成原 始心球和心囊。
心球和心囊的发育
心球和心囊逐渐发育成为 心脏的四个腔室,包括左 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和 右心室。
心脏瓣膜的形成
随着心脏的发育,瓣膜逐 渐形成,以防止血液逆流 。
血管的胚胎发育
循环系统的变化
随着胚胎的发育,循环系统逐渐成熟,血液成分和循环方式也会发 生变化。
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机制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机制逐渐形成和完善,以确 保胎儿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03
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结构
心脏的解剖结构
01
02
03
04
心脏的位置和毗邻
心脏位于胸腔中部,两肺之间 ,其左侧大部分被肺所覆盖。
将患者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 异物或呕吐物,用仰头举额法 或推举下颌法开放气道。
捏住患者鼻子,对患者的口部 进行吹气。
按照30次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 的比例反复进行,直至专业救 援人员到来。
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方法
准备物品
心电监护仪、电极片、导线、电源线等。
连接电源
将心电监护仪接通电源,打开开关。
贴电极片
静脉的解剖结构
静脉有深静脉和浅静脉之分, 具有可压缩性。
心血管系统的生理意义
维持生命
调节体温和酸碱平衡
心血管系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一旦出现严重问题,如心肌梗死或脑 卒中等,会对生命构成严重威胁。
心血管系统通过调节血液的温度和酸 碱平衡,维持身体过循环血液将营养物质 和氧气输送到各组织,同时将代谢废 物排出体外,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
02
心血管系统的胚胎发育
心脏的胚胎发育
01
02
03
心脏的起源
心脏起源于胚胎中的原始 心管,由心管分化形成原 始心球和心囊。
心球和心囊的发育
心球和心囊逐渐发育成为 心脏的四个腔室,包括左 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和 右心室。
心脏瓣膜的形成
随着心脏的发育,瓣膜逐 渐形成,以防止血液逆流 。
血管的胚胎发育
循环系统的变化
随着胚胎的发育,循环系统逐渐成熟,血液成分和循环方式也会发 生变化。
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机制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机制逐渐形成和完善,以确 保胎儿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03
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结构
心脏的解剖结构
01
02
03
04
心脏的位置和毗邻
心脏位于胸腔中部,两肺之间 ,其左侧大部分被肺所覆盖。
将患者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 异物或呕吐物,用仰头举额法 或推举下颌法开放气道。
捏住患者鼻子,对患者的口部 进行吹气。
按照30次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 的比例反复进行,直至专业救 援人员到来。
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方法
准备物品
心电监护仪、电极片、导线、电源线等。
连接电源
将心电监护仪接通电源,打开开关。
贴电极片
静脉的解剖结构
静脉有深静脉和浅静脉之分, 具有可压缩性。
组胚精ppt课件

心血管系统由中胚层分化而来 发生于第3周初,3周末开始血液循环 是功能活动最早的系统
.
3
组织学与胚胎学
郑州大学 基础医学院
一、原始心血管系统的建立
1.胚外过程(第15天) 先胚外、后胚内
胚外中胚层
(卵黄囊壁、 体蒂、绒毛膜)
血岛
内皮细胞
内皮管
(原始血管)
内皮管网
原始血细胞(造血干细胞)
2.胚内过程(第18-20天)
主动脉 肺动脉隔
嵴融合---主动脉肺动脉隔 (aortico-pulmonary septum) 动脉干和心球分隔成---肺动脉干和升主动脉
右心室
.
左心室
28
组织学与胚胎学
郑州大学 基础医学院
隆起
半月瓣
肺动脉和主动脉起始处内膜组织形成三薄片隆起 -----半月瓣
.
29
组织学与胚胎学
郑州大学 基础医学院
胚内中胚层 (间充质)
内皮管
.
内皮管网
4
组织学与胚胎学
郑州大学 基础医学院
• 第3周末,胚内、胚外血管接通→→→ 原始心血管系统形成,开始血液循环。
• 第4周末,可分清动脉、静脉。
.
5
组织学与胚胎学
郑州大学 基础医学院
3.原始心血管系统组成
心管
原始心脏
20天
4周初
4周末
• 心管:1对 并成1条 原始心脏 • 动脉 • 静脉
.
15
组织学与胚胎学
郑州大学 基础医学院
心房向左右扩 展,膨出于动 脉干两侧,房 心球 室管形成。
心球尾段膨大 →原始右心室 心包腔
原来的心室 心包 →原始左心室
.
3
组织学与胚胎学
郑州大学 基础医学院
一、原始心血管系统的建立
1.胚外过程(第15天) 先胚外、后胚内
胚外中胚层
(卵黄囊壁、 体蒂、绒毛膜)
血岛
内皮细胞
内皮管
(原始血管)
内皮管网
原始血细胞(造血干细胞)
2.胚内过程(第18-20天)
主动脉 肺动脉隔
嵴融合---主动脉肺动脉隔 (aortico-pulmonary septum) 动脉干和心球分隔成---肺动脉干和升主动脉
右心室
.
左心室
28
组织学与胚胎学
郑州大学 基础医学院
隆起
半月瓣
肺动脉和主动脉起始处内膜组织形成三薄片隆起 -----半月瓣
.
29
组织学与胚胎学
郑州大学 基础医学院
胚内中胚层 (间充质)
内皮管
.
内皮管网
4
组织学与胚胎学
郑州大学 基础医学院
• 第3周末,胚内、胚外血管接通→→→ 原始心血管系统形成,开始血液循环。
• 第4周末,可分清动脉、静脉。
.
5
组织学与胚胎学
郑州大学 基础医学院
3.原始心血管系统组成
心管
原始心脏
20天
4周初
4周末
• 心管:1对 并成1条 原始心脏 • 动脉 • 静脉
.
15
组织学与胚胎学
郑州大学 基础医学院
心房向左右扩 展,膨出于动 脉干两侧,房 心球 室管形成。
心球尾段膨大 →原始右心室 心包腔
原来的心室 心包 →原始左心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胚内、胚外内皮管网于体蒂处沟通,逐渐形成原始 心血管系统,第3 周末开始血液循环
(二)心管的发生
由生心区发生
1. 围心腔(心包腔)出现2. 生来自板原始心管心管
原始心管
心管
围心腔
(二)心管的发生
3. 转位
图26-3 心管和围心腔的位置变化
图26-4 心 管的发生
(三)原始心血管系统
1. 心管:1对 2. 动脉:背主动脉;卵黄动脉;脐动脉;节间动脉;弓动脉 3. 静脉:卵黄静脉;脐静脉;总主静脉(前主静脉,后主静脉)
1. 房室管分隔:房室管腹侧和背侧心内膜增厚, 形成心内膜垫,
前后融合,分出左、右房室管。
→
→
→
→
→
上:心内膜垫形成 下:房室瓣形成
(二)心脏内部的分隔
2. 心房分隔
第1房间隔 第1房间孔 心内膜垫
小穿孔 第1房间孔 心内膜垫
第4周
第5周初
第2房间隔 第2房间孔 第1房间隔
心内膜垫
第5周末
第2房间隔 第2房间孔 卵圆孔瓣 卵圆孔 心内膜垫
4. 动脉导管未闭
房 间 隔 缺 损
①卵圆孔瓣有穿孔 ④ 卵 圆 孔 过 大 , 卵 圆 孔 瓣 太 小
②卵圆孔瓣小,不能完全遮盖卵圆孔 ③卵圆孔过大
主动脉肺动脉错位: 因形成了平直的、而非螺旋状的主动脉肺动脉隔
图26-16 大血管易位
图26-17 动脉导管未闭
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 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大
组胚学课件心血管系统发生
一、原始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一)血岛和胚内、外内皮管的发生
1. 血岛: blood island 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 内细胞聚集成团
(1)中央细胞 造血干细胞 (2)周边细胞 内皮细胞
围成内皮管
出芽形成胚外内皮管网
2. 胚内间充质细胞 → 内皮细胞 → 胚内内皮管网
(二)心脏内部的分隔
4. 动脉干和心动脉球分割
由左、右球嵴融合成 主肺动脉隔,分出升主动 脉和肺动脉干
(二)心脏内部的分隔
5. 心室分隔
1)室间隔肌部形成,留有室间孔。 2)室间隔膜部形成,封闭室间孔。
三、胎儿血循环及其出生 后的改变
(一) 胎儿血液循环途径
脐静脉→肝、静脉导管→下腔静脉
→右心房,大部分经卵圆孔→左心房 →左心室→主动脉→大部进入头颈部 (确保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小部分 进入降主动脉→脐动脉→胎盘
心室
心房 静脉窦
图26-6 心脏外形的演变 (鸡胚,扫描电镜图像)
第3天的心管,BC示心球,V示心室,A示心房,×54 b.第4.5天的心管,心室(V)扩大,心房(A)向后移位,×56 c.第7天的心脏,心室(V)占据腹侧大部位置,心房(A)位于背侧,
心耳突向腹侧,×35
(二)心脏内部的分隔
右心房,小部分→右心室→肺动脉→ 大部分经动脉导管进入主动脉,小部 分进入肺
三、胎儿血循环及其出生 后的改变
(二) 出生后血液循环变化
1. 脐动脉、脐静脉和静脉导管关闭 2. 动脉导管关闭 3. 卵圆孔关闭
四、心血管系统的先天畸形
1. 房间隔缺损: 最常见为卵圆孔未闭。
2. 室间隔缺损: 最常见为室间隔膜性缺损。
第6周初
(二)心脏内部的分隔
2. 心房分隔
1) 第一隔形成,留有第一孔。 2)第二孔出现,第一孔封闭。 3)第二隔出现,留有卵圆孔。
(二)心脏内部的分隔
3. 静脉窦演变
1)右角回流血多,扩大形成 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起始部。
2)左角回流血少,演化为左 房斜静脉和冠状窦。
图 26-11 原始心房与静脉窦的演变
3. 动脉干和心动脉球分隔异常
1)法洛氏四联症: 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
(tetralogy of Fallot) 室间隔缺损;右心室肥厚;
2)动脉干永存
/servic
3)主动脉和肺动脉错位 e/cardiac-center/videos.html
4)主动脉或肺动脉狭窄
图28-15 心脏先天性畸形
胚胎学复习:
一、胚胎总论 概念:受精,胚泡,蜕膜,胚盘,胎盘,胎盘膜(胎盘屏障)
二、消化呼吸发生 消化呼吸系统起源于原始消化管;肝和胆囊发生的原基 是肝憩室;下呼吸道发生的原基是喉气管憩室。
三、泌尿生殖发生 1、泌尿生殖系统发生的原基是尿生殖嵴。 2、后肾起源于输尿管芽和生后肾原基。多囊肾 3、生殖管道的分化主要受抗中肾旁管激素和雄激素调控。 四、心血管发生 1、法洛四联症的病因和表现 2、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的主要病因。
胚胎早期血循环: 卵黄循环;尿囊循环;胚体循环
二、心脏的发生
(一)心脏外形改变
1. 二个缩窄环和三个膨大形成 (心球、心室、心房)
2. 心球连动脉干,心房连静脉窦 3. 心管弯曲呈“S”型 4. 房室管形成
心球 心室
远侧:动脉干 中段:心动脉球 远侧:原始右心室 原始左心室
动脉干 心球
心周体腔
(二)心管的发生
由生心区发生
1. 围心腔(心包腔)出现2. 生来自板原始心管心管
原始心管
心管
围心腔
(二)心管的发生
3. 转位
图26-3 心管和围心腔的位置变化
图26-4 心 管的发生
(三)原始心血管系统
1. 心管:1对 2. 动脉:背主动脉;卵黄动脉;脐动脉;节间动脉;弓动脉 3. 静脉:卵黄静脉;脐静脉;总主静脉(前主静脉,后主静脉)
1. 房室管分隔:房室管腹侧和背侧心内膜增厚, 形成心内膜垫,
前后融合,分出左、右房室管。
→
→
→
→
→
上:心内膜垫形成 下:房室瓣形成
(二)心脏内部的分隔
2. 心房分隔
第1房间隔 第1房间孔 心内膜垫
小穿孔 第1房间孔 心内膜垫
第4周
第5周初
第2房间隔 第2房间孔 第1房间隔
心内膜垫
第5周末
第2房间隔 第2房间孔 卵圆孔瓣 卵圆孔 心内膜垫
4. 动脉导管未闭
房 间 隔 缺 损
①卵圆孔瓣有穿孔 ④ 卵 圆 孔 过 大 , 卵 圆 孔 瓣 太 小
②卵圆孔瓣小,不能完全遮盖卵圆孔 ③卵圆孔过大
主动脉肺动脉错位: 因形成了平直的、而非螺旋状的主动脉肺动脉隔
图26-16 大血管易位
图26-17 动脉导管未闭
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 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大
组胚学课件心血管系统发生
一、原始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一)血岛和胚内、外内皮管的发生
1. 血岛: blood island 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 内细胞聚集成团
(1)中央细胞 造血干细胞 (2)周边细胞 内皮细胞
围成内皮管
出芽形成胚外内皮管网
2. 胚内间充质细胞 → 内皮细胞 → 胚内内皮管网
(二)心脏内部的分隔
4. 动脉干和心动脉球分割
由左、右球嵴融合成 主肺动脉隔,分出升主动 脉和肺动脉干
(二)心脏内部的分隔
5. 心室分隔
1)室间隔肌部形成,留有室间孔。 2)室间隔膜部形成,封闭室间孔。
三、胎儿血循环及其出生 后的改变
(一) 胎儿血液循环途径
脐静脉→肝、静脉导管→下腔静脉
→右心房,大部分经卵圆孔→左心房 →左心室→主动脉→大部进入头颈部 (确保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小部分 进入降主动脉→脐动脉→胎盘
心室
心房 静脉窦
图26-6 心脏外形的演变 (鸡胚,扫描电镜图像)
第3天的心管,BC示心球,V示心室,A示心房,×54 b.第4.5天的心管,心室(V)扩大,心房(A)向后移位,×56 c.第7天的心脏,心室(V)占据腹侧大部位置,心房(A)位于背侧,
心耳突向腹侧,×35
(二)心脏内部的分隔
右心房,小部分→右心室→肺动脉→ 大部分经动脉导管进入主动脉,小部 分进入肺
三、胎儿血循环及其出生 后的改变
(二) 出生后血液循环变化
1. 脐动脉、脐静脉和静脉导管关闭 2. 动脉导管关闭 3. 卵圆孔关闭
四、心血管系统的先天畸形
1. 房间隔缺损: 最常见为卵圆孔未闭。
2. 室间隔缺损: 最常见为室间隔膜性缺损。
第6周初
(二)心脏内部的分隔
2. 心房分隔
1) 第一隔形成,留有第一孔。 2)第二孔出现,第一孔封闭。 3)第二隔出现,留有卵圆孔。
(二)心脏内部的分隔
3. 静脉窦演变
1)右角回流血多,扩大形成 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起始部。
2)左角回流血少,演化为左 房斜静脉和冠状窦。
图 26-11 原始心房与静脉窦的演变
3. 动脉干和心动脉球分隔异常
1)法洛氏四联症: 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
(tetralogy of Fallot) 室间隔缺损;右心室肥厚;
2)动脉干永存
/servic
3)主动脉和肺动脉错位 e/cardiac-center/videos.html
4)主动脉或肺动脉狭窄
图28-15 心脏先天性畸形
胚胎学复习:
一、胚胎总论 概念:受精,胚泡,蜕膜,胚盘,胎盘,胎盘膜(胎盘屏障)
二、消化呼吸发生 消化呼吸系统起源于原始消化管;肝和胆囊发生的原基 是肝憩室;下呼吸道发生的原基是喉气管憩室。
三、泌尿生殖发生 1、泌尿生殖系统发生的原基是尿生殖嵴。 2、后肾起源于输尿管芽和生后肾原基。多囊肾 3、生殖管道的分化主要受抗中肾旁管激素和雄激素调控。 四、心血管发生 1、法洛四联症的病因和表现 2、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的主要病因。
胚胎早期血循环: 卵黄循环;尿囊循环;胚体循环
二、心脏的发生
(一)心脏外形改变
1. 二个缩窄环和三个膨大形成 (心球、心室、心房)
2. 心球连动脉干,心房连静脉窦 3. 心管弯曲呈“S”型 4. 房室管形成
心球 心室
远侧:动脉干 中段:心动脉球 远侧:原始右心室 原始左心室
动脉干 心球
心周体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