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著影视改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
摘要:文学名著作为一个时代的经典之作不但在其所处的时代具有非凡的意义,在整个历史中更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在现今社会文学名著的改编正越来越显现出它独特的生命力,其在使得名著走向大众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文学名著、改编、时代、原著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0-0000-01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技术的提高,将我们从单一化的文字时代带入了有声有色的信息时代。这种历史的变革之中所催生出来的新鲜事物,在发扬其本身的创新特征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与思考。当今的文学名著改编热无疑是其中的一种较为特别的代表。
中国最早将文学名著搬上荧幕的是1982年推出的根据《水浒传》改编的八集电视剧《武松》。这是山东电视台《水浒》人物系列剧的第一部,获得1982年电视剧“飞天”的一等奖。以后,山东电视台又陆续拍出了《鲁智深》、《林冲》、《李逵》、《顾大嫂》等。这些电视剧打破了《水浒传》原来的叙述结构,以人物为中心,以鲜明的视觉形象和丰富生动的情节,活化了施耐庵笔下栩栩如生的描写,活化了人物内心,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和强烈的冲击。
山东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王汉平曾经这样评价《水浒传》的
改编:“对《水浒传》的改编,我们是参照了《水浒》的原著,还参照了一些评书、快板等等艺术形式的东西,我们把很多材料收集起来,做一些电视剧的改编。电视剧在当时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我想它有几个特点。第一个就是说我们第一次把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搬上了电视荧幕。第二个特点就是说把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一,也就是我们的武术搬上了屏幕,那么使观众看到我们的历史人物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除暴安良,他所用的一些武术手段,这些东西我们拍摄的相比较也是比较真实的。” [1] 《水浒传》的改编无论从从英雄人物表现还是武术的真实运用,都给整部影片添加了鲜活的生命。
相对于古典的文学名著,现代的名著改编随着技术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更加具有独特性。
由岑范导演、陈白尘改编、严顺开主演的上海电影制片厂1981年摄制的《阿q正传》是依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所改编的一部电影。电影以阿q的现状和他不断空想摆脱现实为主要矛盾,表现了阿q 的精神胜利法,阿q的愚钝,还有阿q的小民思想。同时电影中还突出了阿q的生活环境将未庄的整体风貌表现了出来,并且细致刻画了赵老太爷、假洋鬼子、吴妈等一系列与阿q发生关系的人物形象。
本片大规模的利用了电影的特点,影片的严肃性和阿q形象的深刻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严顺开的表演。他不卖噱头,不肆意
夸张。《阿q正传》拍摄于1981年,作为较早期的彩色片,画面做得相当鲜艳,艳阳照耀下的江南水乡应运而生。在人物形象方面,片中对阿q的打光塑造并没有选用传统的半侧光,而是相对客观的运用自然光,包括大街上、庭院中、黑暗的庙里,一个场景展现一个心理不断变化着的阿q,使得阿q的形象更加丰满。
著名影视评论专家张胤曾说:“《阿q正传》力求忠实于原著,追求严肃而深沉的风格,创造一种“大智若愚”的艺术效果,成功的表现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2]
光从画面角度来论述名著改编的效果似乎过于单一了,我们还可以把角度切换到电影的声音上。
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在日常的经验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口鼻身各种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制。诸如此类,在普通的语言里经常出现。”[3]似乎很像森林深处爬在树上的知了,散发出百合花似的悠扬高亢的歌声。[4]中国的古人也曾说过“耳目内通”[5]
纵然没有声音的默片时代我们看到了卓别林等超越语言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但是就如再有肢体能力的哑巴也渴望能够开口说话,声音在影片表现中也至关重要。
电影改编在声音上的表现力上的不可或缺,我们可以看看由莎士比亚著名剧作《哈姆雷特》是如何表现着一点的。
在电影中,劳伦斯·奥利弗把相当一部分的独白换成了旁白。这样,单信息就变成了双信息,观众一面听着激动高昂的旁白,一面观看着演员生动的表演,有着旁白的跟进,配合演员的表演,我们似乎真就置身其中,感受到他的痛苦,感受到他强烈的自杀意识。这是靠声音与画面的巧妙结合,使得声音转换成了可视性的画面。《哈姆雷特》的电影改编使得莎士比亚的经典获得了一种不同于戏剧的新的阐释。
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可以增强原著的视觉性,使人们能够从最直观的角度了解影片。深入作家所描绘的那个时代,进而从作品中获得新知。就像李建军所说:“经典是指那种历久弥新的作品,是任何一个时代人们都可以从中获得滋养的文本。”[6]
就前些日子讨论火热的《红楼梦》为例。在新剧的宣传期间,各种热炒就很盛。什么“颠覆传统的大胆尝试”、什么“技术与经典的完美结合”众说纷纭。可是当人们真正坐在荧幕前去观看这所谓的“创新”时它所呈现给我们的成果似乎是让人大失所望,观众纷纷对新作的导演与编剧提出了各种批评和质疑。批评他们背离了原著的内容与精神,创造出的是单一追求经济的产物。
当然,这些评价过于片面化、偏激化了。可是却不能说其不无道理。
新版的《红楼梦》在表现上过于流于形式化,而脱离了原著本身的思想精神,其叙述上过于看重技术上的依赖,虽然其在形式上
企图通过画外音和字幕等形式来尽可能的呈现原著的语言风格和本来面目,可无论从演员的服饰,妆容等外在表现,还是内部上演员不自然、程式化、缺乏内涵的表演统统都损坏了原著所要表现的部分。就像一些人说的“新版的《红楼梦》更像是一部唯美的配有电视画面的说书。”
新版《红楼梦》在人物的刻画上也缺乏个性。回顾87版的《红楼梦》,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与形象。无论是身条细瘦,带着似蹙非蹙罥烟眉的“林妹妹”,还是机关算尽的“凤姐”,都具有其各自独一无二的外形。可是观看于新版,导演与编剧的似乎力气并未更多的放在这一点上。人物的外形虽然唯美,服饰妆容都进行了创新,甚至在发型设计上都大胆采用了电影《青蛇》中王祖贤、张曼玉的扮相。可是再多的外在也掩盖不了其内部的空虚,人物上个性的缺乏无疑给新版《红楼梦》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
在时代的发展之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影视改编,它们会以它们所独特的形式和理解视角,为我们呈现新的文学名著,也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听觉与视觉享受。
参考文献
[1]主编:高鑫、《影视艺术欣赏》、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2003年11月第二次印刷、399页
[2]主编:路海波、顾问:谢晋、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2003年9月第三次印刷、1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