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2.5 《张中丞传》后叙 教学设计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
高二语文选修《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重点难点: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等文言基础知识。
了解叙议结合的艺术手法和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设想:反复诵读,根据注释,依靠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读懂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小组合作合作、讨论、探究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背诵《师说》片段,由学生说出作者,引出韩愈及文题。
二、学生介绍韩愈的生平情况,师生补充。
三、师解题并介绍背景四、学生讨论交流,合作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疏通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师巡视答疑。
五、学生分组归纳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各组选派代表汇报小组学习成果。
然后师展示自己归纳的基础知识,给学生借鉴。
(一)重点实词:恨:遗憾。
竟:最终。
辞服:请降,投降。
尤:责怪。
遁:逃跑。
擅:拥有。
沮遏:遏制,阻挡。
创残饿羸:严重受创、饥饿衰弱。
延:请。
讲:考虑(二)通假字:“阙”通“缺”,缺少。
“志”通“志”,标志,标识。
“常”通“尝”,曾经(三)一词多义: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记载,动词)然尚恨有缺者,不为许远立传。
(传记,名词)/而必以其言为信(介词,把)以千百就尽之卒(介词,凭借)以此诟远(介词,用)以示贺兰(介词,拿、把)贼以刃胁降巡(介词,用)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连词,因为)/疑畏死而辞服于贼(介词,引出对象,向)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介词,在)与巡同年生,日月后于巡(介词,比)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介词,到)/何苦守尺寸之地(助词,的)远之不畏死亦明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乐成人之美(助词,的)从而尤之(代词,他,代许远)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四)古今异义词:颜色不乱/不能通知二父志/其老人往往说巡、远事/因诵嵩所读书/贪过分之荣禄。
/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日月后于巡/远宽厚长者(五)词类活用:屡道于两府间(道,名作动,走路)贼以刃胁降巡(降,使动用法)(六)特殊句式:1.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韩愈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准确理解文意。
3、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物的精神品质。
4、理解作者的观点,体会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
2、难点(1)理解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
(2)体会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文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英雄人物以他们的英勇事迹和高尚品质名垂青史。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张中丞传后叙》就为我们展现了几位在安史之乱中坚守睢阳的英雄形象。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去感受他们的伟大精神。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写作背景安史之乱中,张巡、许远坚守睢阳,抗击叛军,最终城破被俘,英勇就义。
然而,在当时有人对他们的功绩进行了诋毁和污蔑。
韩愈对此深感不平,于是写下了这篇《张中丞传后叙》,为张巡、许远等人辩诬,赞扬了他们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张中丞传》后叙含答案
《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整体探究1.“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作者为什么写张巡却从许远写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此句对许远进行了总的评价。
许远位在张巡之上,却“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可见其为国让贤,显示出宽厚、谦和的性格,同时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
“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又表现了他以死报国的高尚情操。
2.分析文中“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中的说理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先以“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的浅显道理证明“城之陷自远始”的非议的“不达于理”,然后以极为愤慨的语气表达自己对小人“不乐成人之美”的斥责和批判,感情激荡,褒贬分明。
3.请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人物的生平事例,并据此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事例略。
(1)张巡形象:①高大,威武,美髯。
②记性好。
③文思敏捷,倚马可待。
④视死如归,从容就义。
⑤有领导能力,服众。
⑥善于军事。
(2)许远形象:①宽厚长者,表里如一。
②忠贞不畏死。
③容人雅量,大事为重。
④不善军事。
(3)南霁云形象:①有义气,能患难与共。
②有勇气。
③强壮有力。
④恩怨分明。
⑤从容就义不畏死。
⑥有谋略。
⑦服从领导。
(4)贺兰进明形象:①善嫉,自私。
②爱才。
4.本文题为《〈张中丞传〉后叙》,而第四段写南霁云乞师就义,第五段则写张巡读书以及于嵩轶事。
2021年高中语文《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2021年高中语文《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一、作者简介: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在诗文创作上,他有一整套理论。
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认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
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
其中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许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
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序》,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
学习《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
为友情深厚的文学家而作,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
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枯燥无味的文体增辉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
《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
《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
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我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本备受学生喜爱的小说《张中丞传》。
对于这本小说,我们不仅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帮助学生增长知识、提高阅读技巧,更可以通过后续的教学设计,加深学生对于这本小说的理解和探究。
一、教学目标通过对《张中丞传》后叙的阅读和探讨,学生将:1.了解《张中丞传》中人物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2.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具备更深层次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计1.预习导入在预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下《张中丞传》中人物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通过阅读资料,听取教师的讲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文化内涵。
2.阅读分析让学生阅读《张中丞传》后叙,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对于小说中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1)小说中的是非善恶观——让学生发现和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善恶立场,了解小说该如何定义善恶。
(2)小说中的爱情观——让学生分析两位主角的爱情观,探究他们之间的情感动因。
(3)小说中的家国观——让学生分析人物的家庭观和国家观,理解他们在社会中的作用。
3.写作训练根据学生阅读与分析小说的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教师可以设置多种形式的写作,例如:议论文、读书笔记、书评等等。
通过写作,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课堂上的知识点和思想观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化素养。
4.表演展示在课程的结尾,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选择演绎小说中的一个故事情节,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模仿中学习,更好地理解小说的精髓。
在表演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动因,加深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反思在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材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相关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化素养。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二单元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
2.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人看到这种情况,就来责怪这个先受侵害和 先裂的地步,他也太不通达事理了!
饿羸.( ) 帙.( )
沮.遏.( ) 须髯.( )
嵩.( ) 蜉.蚁( )
答案:léi jǔ'è sōnɡ zhì r n fú
[教材重点词句]
第一段重点词句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或说出用法
1.翰以.文章自.名.(
)
2.然尚恨.有阙.者(
)
答案:1.凭借、通过 自许 2.遗憾 通“缺”,缺
二、一词多义 1.穷及欲其穷.无其救林而且穷.也(( 2.卒宁以千能百知就人尽之之卒.不卒.救(( 3.传或不传为.许嵩远有田立在传.亳、宋间((
) )
) )
) )
4.少少则.依其于至巡又加少.矣((
) )
答案:1.处于困境 穷尽,走到尽头 2.副词,最终 名词,士兵 3.动词,传说 名词,传记 4.小时候 少, 和多相对
随便抽出一卷来试他,他都像刚才那样能背诵出来。
[即时演练拓展]
一、通假字 1.此失所以志.也 “____”通“____”,__________ 2.然尚恨有阙.者 “____”通“____”,__________ 3.嵩常.在围中 “____”通“____”,__________ 答案:1.志 识 作标记 2.阙 缺 遗漏 3.常 尝 曾经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广东省中山市高中语文《张中丞传后叙》学案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张中丞传后叙?学习要求语言知识: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文学知识: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
课文阅读分析:熟悉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是叙事与议论并重,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和内在联系;理解课文前半局部议论是针对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展批驳,识别批驳中所用论据的类别,说明批驳中所采用的论证方式;别离归纳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找出文中的细节描述,分析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简要分析文中三个正面人物的彼此映衬作用,找出文中通过反面人我来衬托正面人物的地方。
作者简介韩愈,唐朝文学家、思想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提倡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分,构造严谨,语言精炼,对那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有?昌黎先生文集?题解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
开元未进士。
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一路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文体的一种,前人常常利用它来讲明高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序〞除具有“序〞的作用外,还可对高作进展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背景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捐躯,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
睢阳捍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域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扑博得了珍贵的时间,因此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
2020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1:第5课 《张中丞传》后叙 Word版含解析
阅读课文第1、2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翰以.①文章自名.②(①介词,_凭__。②名词作动词,_称__道__) (2)然尚.①恨.②有阙.③者(①副词,_还__。②动词,_遗__憾__。③名词,
_缺__失__)
(3)不为.许远立传(介词,_给__、__替__) (4)又不载.①雷万春事首.尾.②(①动词,_记__载__。②古今异义词,
(一)名词作状语
战百万日. 滋之师
(二)动词用作名词
其绝.必有处
(三)形容词用作名词
不乐成人之美.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1.观者见其然,从. 而.尤之 2.及其无救而. 且.穷也
阅读课文第4、5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愈尝从. 事.①于汴、徐二府,屡道.②于两府间(①古今异义词,
_副__词__,_将__要__;今义:连词,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 仅”等跟它呼应。②形容词,_困__顿__,_绝__望__)
(10)将.①其创.②残饿羸.③之余(①动词,_带__领__。②_受__伤__。
③形容词,_弱__)
(11)其讲.①之精.②矣(①名词,_谋__划__。②形容词,_周__密__) (12)战百万日.滋之师(名词作状语,_一__天__天__地__) (13)相环.也(动词,_围__绕__) (14)设.淫辞而助之攻也(动词,_编__造__)
_日__子__;今义:多日)
(17)远之不畏死亦明.矣(形容词作动词,_明__白__、__清__楚__) (18)乌.①有城坏.②其徒俱死(①疑问代词,哪。②_被__…__…__攻__破__) (19)独蒙.愧耻求活(动词,_蒙__受__、__遭__受__)
粤教版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同步教学课件:5《张中丞传》后叙
点评引用流言“畏死而辞服于贼”,树立了批驳的靶子。连两家的 子弟——自己的亲骨肉都不能理解自己,难怪被小人恶意中伤,两 位英雄于九泉之下也不会瞑目吧。
单元导学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单元导学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至于于嵩逸事,乍看似闲笔,但由于嵩之死,可见当时叛军多么猖 獗。而这种混乱,正是思想舆论的社会根源。把于嵩的不幸遭遇置 于篇末,既让人在掩卷之时想出张、许等人的冤屈,又暗示了革除 割据势力的刻不容缓。这些事,看似不经意地信手拈来,却环绕主 旨展开,章法浑成而丝毫不游离于文章中心之外。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单元导学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3.探究本文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相互衬托的特点。 提示文中,张、许、南三个正面人物,相互映衬,各显个性,许远官 职本在张巡之上,因巡贤能,许远授权于巡,自居其下,并最后一起守 城而死。这里既突出了许远的谦恭让贤,又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 睢阳城陷落后,敌人劝降南霁云,张巡呼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 不义屈!”南霁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这里一呼 一答,既写出了张巡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又写出了南霁云想保 存实力、伺机复仇的心理。而且从南霁云的答语中,可见张巡在部 下眼中的崇高名誉,二者相互映衬,更见英雄气势。文中南霁云乞 师于贺兰进明一段,以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鄙无耻,衬托南霁云 的忠肝义胆和刚烈性情,人物刻画得极其传神。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Biblioteka 单元导学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2.写作背景 在安史之乱中,张巡与许远齐心协力坚守睢阳,最后城破身死。 当时,有人指责许远怕死,又说张巡、许远不该死守睢阳孤城,致使 平民倒霉。韩愈对此深感愤慨,认为这些人是在诽谤张巡和许远。 他读了李翰的《张巡传》之后,仍意犹未尽,写下了《<张中丞传> 后叙》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 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二单元 第5课 《张中丞传》后叙
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
嵩读《汉书》,谓嵩曰: “ 何为久读此? ” 嵩曰: “ 未熟也。 ” 巡曰:
“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
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
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
译文: 人在将死之前,他的内脏一定有先得病的地方。
(2)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译文: 人相互作为食物即将吃完,即使是愚笨的人也能计算日子而知 道自己的死期。 (3)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译文:当其危难之时,抛弃所守的城池而逃跑求生的人,绝不是少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 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 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 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 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 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 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11)巡就戮时,颜色不乱。
古义:脸色,面色。 ____________
今义: 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3.一词多义
(1)穷 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困顿,绝望
欲穷其林: 走到……尽头 云虽欲独食:纵然
则虽欲长侍足下: 虽然
(2)虽
(3)卒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副词,最终
语文:5.《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之教材梳理(粤教选读唐宋散文)
5。
《张中丞传》后叙文题解读张中丞,即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
唐玄宗开元末进士,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县令,调真源县令.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本文是继李翰撰《张巡传》(今佚)之后,韩愈写的一篇后叙,为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慷慨悲壮的颂歌。
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河南河阳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背景纵览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身为睢阳太守的许远立即向张巡告急,张巡就从宁陵引兵来救,与许远同守睢阳.张巡、许远率兵七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
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劳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加以诋毁。
张巡的友人李翰因而作《张巡传》上书肃宗。
韩愈在元和二年四月十日读到李翰所作的《张巡传》,深感所述颇有不足。
为了替许远辩证,驳斥传言的无理指责,褒扬张巡、许远这两位英勇抗击叛军的爱国将领,揭露造谣诬陷者的丑恶本质,因而写了这篇文章。
字词梳理1。
字音蚍蜉..(p í f ǔ) 诟.(g òu ) 卓.(zhu ō) 逆遁..(n ìd ùn )羸.(l éi ) 沮遏..(j ǔ è)霁.(j ì) 嵩.(s ōng ) 帙.(zh ì) 雎.(j ū) 髯.(r án ) 2.多音字3。
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张中丞传》后叙 课件
1.“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 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 巡死先后异耳。”作者为什么写张巡却从许远写起? [我的理解] 此处运用了映衬法。许远位在张巡之上,却“授之 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一方面表现许远为国让贤,显示出了 许远宽厚、谦和的性格,同时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与巡 俱守死、成功名”,又表现了他们以死报国的高尚情操。
第二单元
方山子传 无法想象,在两千多年的文学史册中如果缺少了苏轼将会是 怎样的一番情景。我们也不可否认,在中国古代文人之中, 受到后人赞赏和追捧的,苏轼绝对是排名第一。因为陶渊明 太淡泊了,他那份心境一般人难以体验;李白太飘逸了,让 人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 他并肩,生怕自己的命途也会沾染舛运。只有苏轼,他的才 华让后人艳羡,他的品格让后人效仿。然而,旷达超逸的苏 轼,却由衷羡慕着更为旷达超逸的“奇人”——方山子,为 他立传,使这位奇人名传四方。
第二单元
陆文学自传 “少小空门勉做家,习文研理弃袈裟。楚狂接舆神农再,乐伴 青猿细品茶。”少因相貌丑陋被遗弃,幸得寺僧拾得收养。在 钟声梵音中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事务。后逃出 僧寺,学识渐长,愈加勤奋。一生鄙夷权贵,遍游山川,考察茶 事,后隐居山间,闭门著述《茶经》。面对上苍的不公,你自励 自强,终成茶圣,沾溉后人;身处乱世的纷扰,你飘然归隐, 写就传奇,流芳百代。一代茶圣,令后人敬仰的陆羽。
④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__动__词__,__成__功________
⑤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__副__词__,__即__将__,__行__将__ ⑥斯须就.毙 ___副__词__,___随__即______
①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__名__词__,__见__识____
语文新步步高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二单元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含解析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1.通假字(1)然尚恨有阙.者同“缺”,缺陷,遗漏。
(2)此矢所以志.也同“识”,标志,标识。
(3)嵩常.在围中同“尝”,曾经。
2.古今异义(1)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古义:两个词,成,成就、达成;功,功业。
今义:①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②指事情的结果令人满意。
(2)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
古义:深知,深入了解。
今义:①把事项告诉人知道。
②通知事项的文书或口信。
(3)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古义:计算着日子,知道死期已近。
今义:几天。
(4)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古义:从,跟从;而,表顺承的连词。
今义:连词。
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5)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古义:而,而且、并且,表递进;且,将要。
今义:递进关系连词。
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
(6)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
古义:从,跟从;事,做事。
今义:①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
②(按某种办法)处理。
(7)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
古义:到处。
今义:表推测,副词。
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8)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古义:感动,激动。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9)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
古义:时,当时;尚,还。
今义:①当时的风尚;时兴的风尚。
②合于时尚。
(10)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古义:读过的书籍。
今义:①看着书本,出声地或不出声地读。
②指学习功课。
③指上学。
(11)巡就戮时,颜色..不乱。
古义:脸色,面色。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3.一词多义(1)穷⎩⎪⎨⎪⎧ 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困顿,绝望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2)虽⎩⎪⎨⎪⎧ 云虽.欲独食:纵然则虽.欲长侍足下:虽然 (3)卒⎩⎪⎨⎪⎧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副词,最终以千百就尽之卒.:名词,士兵 (4)少⎩⎪⎨⎪⎧少.依于巡:小时候则其至又加少.矣:少,跟“多”相对 (5)于⎩⎪⎨⎪⎧ 月日后于.巡:介词,比有于嵩者,少依于.巡:介词,引出后面的“巡”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介词,在(6)以⎩⎪⎨⎪⎧必以.其言为信:介词,把以.千百就尽之卒:介词,凭借因乱抽他帙以.试:连词,来 4.词类活用(1)翰以文章自名.:名词作动词,称。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5《张中丞传》后叙含答案
◆5《张中丞传》后叙本文热情地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为国为民抗击安史叛军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批判了那些不顾国家人民安危,嫉贤妒能,拥兵谋私的军阀,驳斥了那些小人造谣中伤的流言蜚语,抒发了自己对抗战英雄的崇敬之情,补叙了轶事,澄清了事实,伸张了正义。
本色本色是生命的一种底色。
对于一个人来说,这种底色,是品德、行为、知识、能力等方方面面基本因素的积累。
生命有了底色,就会百折不挠、迎难而上,就会奋力拼搏、与时俱进,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本色是生命的一种底气。
这种底气,表现为蓬勃向上的朝气,敢打敢拼的锐气,宁折不弯的正气。
打足底气,生命就可以凸显踏踏实实、堂堂正正、大大方方的基本风格。
底气足,生命可以气吞山河;底气没了,生命也就奄奄一息。
本色是生命的一种底线。
守住底线,则出淤泥而丝毫不染,近雷池而半步不越,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本色既体现共性也展示个性。
对生命无限热爱、对事业无限忠诚,是共性的反映;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不重复昨天,是个性的张扬。
改革者的本色是一个“敢”字,耕耘者的本色是一个“勤”字,奉献者的本色是一个“苦”字。
本色体现风格,本色体现品格,本色体现人格。
本色与生命融为一体,珍重生命,珍视本色。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唐·杜甫《丹青引赠曹霸将军》赏读: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
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菊花》赏读: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
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赏读:品德像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他。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赠刘景文》赏读:荷花衰败,那高擎如伞的荷叶也随之枯萎;可菊花凋谢,却还留下了在严霜中傲然挺立的枝桠。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课件
思
如何阅读史传?
一、互见式阅读。“互见法”,本指司马迁所创作 的一种述史方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 他的主要特征,而在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 人的传记中显示。同理,阅读人物史传,也应参引 不同的史料篇章,以期全面了解历史人物。 例:司马光《张巡守雍丘》 《新唐书· 张巡传》 《旧唐书· 张巡传》 《新唐书· 许远传》
黑云压
城
安史乱后,唐 王朝仅余长江、淮 河流域的赋税勉强 支撑,睢阳(今河 南商丘)位于大运 河汴河河段中部, 为江淮流域之重镇。 睢阳有失,则财政 不继,朝廷根基动 摇。
睢阳喋
血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 元757年),安庆绪(安禄 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 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 许远率兵七千人坚守十月 ,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 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 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 阳,后遇害。
我
•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 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 将相食,谓之亡天下。(顾炎武《日知录》)
熟读深
思
结合上述史料,你如 何评价睢阳保卫战以及张、 许二人的爱国精神?
知我罪
我
• “守孤城,绝外援,粮尽而馁,君子于此,唯一死而志事毕矣”“过 此者,则愆尤之府矣,适以贼仁戕义而已矣,无论城之存亡也,无论 身之生死也,所必不可者,人相食也”(王夫之《读史通鉴》) • 张巡可谓忠矣。然括城中老幼尽食之,非训也;杀妾,非训也。(袁枚
熟读深
思
大历中,巡子去疾上书曰:“孽 胡南侵,父巡与睢阳太守远各守一面。 城陷,贼所入自远分。尹子琦分郡部 曲各一方,巡及将校三十余皆割心剖 肌,惨毒备尽。而远与摩下无伤。巡临 命叹曰:‘嗟乎,人有可恨者!’贼曰: ‘公恨我乎?’答曰:‘恨远心不可 得,误国家事,若死有知,当不赦于 地下。’故远心向背,梁、宋人皆知 之。使国威丧衄,巡功业堕败,则远 于臣不共戴天,请追夺官爵以刷冤 耻。” (《新唐书•许远传》)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张中丞传》后叙教案4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约5分钟
交流、展示、思考、讨论
一、明确课程特性,理清教学思路。
在对选修课程教学探究前,必须了解该课程的设置目标和要求,才能更好地理清教学处理思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必修课程是侧重于知识基础的形成巩固,选修课程则是在必修基础上对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拓展与提高。另外,它又指出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也就是说,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有区别,但都是共同为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所服务的,在日常教学处理中需注意层次化,也更需要注意关联性,不能把两者割裂。
4)学习方法小结:把握文章文体特色,调动已学知识库中相关联的内容,运用迁移能力进行鉴赏。
约3分钟
巩固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约3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批注后的整理,能让学生清晰阅读思路,并从宏观上把握文章学习的重难点,并收获传记体裁的批注要点和鉴赏方法,有利于为以后学习同样体裁的文章打好基础。
资源准备:对学习本文的重难点、鉴赏传记文学的技巧等内容进行归纳。
约10分钟
动笔堂上批注
约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巡视能掌握学生专题批注的闪光点和缺漏点,前者有利于挑选范例,后者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专题批注中有关文章理解的缺漏点,以在分析环节进行解惑。
语文:2.5《<张中丞传>后叙》教案(1)(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整理文中实词、虚词、古今义、难句翻译。
2、认识文中叙议并重的特色3、概括三个人物的性格(二)过程与方法了解传记的文体特征,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一起探讨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以及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塑造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习本文尊重客观事实,灵活运用多样手法表现人物的传记写法。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一般都喜欢读传记。
爱英雄人物,不是美女的专利,我们有时都会向往非凡的人生。
动荡的岁月,动荡的年代,总会出现不凡的人物,他们可以为了正义而牺牲,却往往还遭到世人的误解。
盛唐时期,唐明皇万年荒于政治,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在这场叛乱中,涌现了许多忠君爱国之士。
今天我们欣赏的这篇文章就是为“安史之乱”中的几位英雄而作。
作为英雄的张巡、许远却遭到了许多人的指责,这又是何故?实施究竟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随着韩愈一起走进这段历史!二、文体介绍(一)认识“传记”1、“传记”的概念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叫传记。
“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
2、“传记”的特点所记人物和事件应有历史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所记事件应相对完整,着意表现传主的个性特征;塑造人物形象时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应有适当的艺术加工。
3、“传记”的分类别传或他传:由别人写的;自传:由自己写的;合传:把几个人合在一起写的。
(二)认识“叙”“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文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以及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为“叙”或“引”。
“后序(叙)”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也称作“跋”或后记。
三、作者介绍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张中丞传后叙》教案学习要求语言知识: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文学知识: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
课文阅读分析: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是叙事与议论并重,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和内在联系;理解课文前半部分议论是针对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批驳,识别批驳中所用论据的类别,说明批驳中所采用的论证方法;分别概括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简要分析文中三个正面人物的相互映衬作用,找出文中通过反面人我来衬托正面人物的地方。
作者简介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有《昌黎先生文集》题解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
开元未进士。
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背景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
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
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
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语言知识点(一)(1)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者:助词,附在别的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
译“所要孝忠的是国家与君主罢了”。
(2)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宁能:怎么。
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卒:副词,最终。
译“怎么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呢”。
(3)此矢所以志也所以:用来……的。
志:通“识”作标记。
译“这支箭就是用来作标记的”。
语言知识点(二)特殊句式:(1)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这句既是状语后置句,又是省略句,应该是“疑之畏死而于贼辞服”。
译“怀疑他(许远)害怕死而向敌人说了屈服的话”。
(2)何为久读此: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为”的宾语前置,应该是“为何久读此”。
译“为什么总读这本书呢”。
(3)为所杀:为所:固定句式,表示被动。
译“被武人杀害”。
主题本文热情地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为国为民抗击安史叛军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批判了那些不顾国家人民安危,忌贤妒能,拥兵谋私的军阀,驳斥了那些小人造谣中伤的流言蜚语,抒发了自己对抗战英雄的崇敬之情,补叙了轶事,澄清了事实,伸张了正义。
层次结构(一)全文可分四部分第一段(1):交待写作本文的时间和缘由。
第二段(2,3,4):驳斥小人的流言蜚语,歌颂张许二人的高贵品质和历史功勋。
第一层(2):驳斥“畏死辞服于赋”的错误论调。
三个事实论据:1)“位本在巡上”2)“苦守尺寸之心,食其所爱之肉”3)“虽愚人变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畏死亦明矣”层次结构(二)第二层(3):批驳“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两个比喻说理:1)“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斋者”2)“引绳而绝亡,其绝必有处”“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与儿童之见无异”第三层(4):驳斥“责二公以死守”的错误议论。
首先:指出张许不知旁人会见死不救其次:强调睢阳尚不能守,逃到他处又何用然后:睢阳不能守率残余饿赢能突出重围?接着:歌颂张,许“守一城,捍天下”的功绩。
最后:怒斥小人不追究拥兵坐观者,反责“二公以死守”的卑劣行为。
层次结构(三)第三段(5),记叙南霁云的事迹1层:叙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经过。
2层:南霁云与张巡壮烈就义的经过。
第四段(6):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
1层:详叙张巡博学与英勇就义的事迹。
2层:简叙许远宽厚的为人。
3层:交代于嵩(讲述张、许轶事之人)之死。
艺术特色(一)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
文章先议后叙,看来是两大部分,但毫无脱节之感,这首先是因为不管是叙述,还是议论都服务于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鲜明主题。
从整体上讲文章的前半部分侧重议论,但议论中带有叙事。
例如:“远虽村若不及巡者,……与巡死先后异耳”。
这节文字主要对许远的高贵品质进行议论。
但也附带叙述了许远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的事迹。
把议论与叙述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再如“这诚畏死,何苦守尺雨寸之地……以与赋抗而不降乎?”这一节文字主要针对“畏死”的论调进行驳斥,但又包含了对许远杀所爱的人充饥的事迹的叙述。
艺术特色(二)2、描写人物,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丰富饱满。
文中人物各有性格特征,南霁云的刚烈英武,张巡的从容不乱。
许远的宽厚谦逊,贺兰进明的卑劣无耻。
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具有以下特点:1)通过若干精彩的场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其中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描写最脍炙人口,文中精心描写了南霁云慷慨陈辞、拔刀断指、抽矢射塔三个场面,歌颂其凛然正气,赞美其忠肝义胆。
艺术特色(三)2)从人物的言行中塑人物南霁云在贺兰宴会上的讲话:“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
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三个“食”字,顿为两层,显得强调有力,加上两个“虽……不……”句式连用,将南霁云时刻挂念着围城中父老和同伴们的心理,赤诚报国不图个人好处的品质,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3)细节描写“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体现出霁云刚烈无比的激愤难抑的感情,令人触目惊心。
艺术特色(四)3、衬托手法塑造人物如:•南霁云的忠肝义胆,磊落胸怀和刚烈英武,以贺兰进明可耻的居心和卑劣的行径作反衬。
•张巡就义时从容镇定,视死如归,也是由其部下的痛苦哀恸的表情来衬托的。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的表现,衬托出南霁云拔刀断指行为的壮烈感人。
重难点问题及答案(一)1、谈谈本文的议论与叙事并重的特色本文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并重,前半部分侧重于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事迹。
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张巡、许远的其他事迹。
2、本文前半部分是驳论,驳论时所用的论据和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理作理论论据。
(全文第三自然节)对比论证,用“弃城而图存者”、“擅强兵坐而观者”作对比。
(第四自然节)重难点问题答案(二)3、概述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的性格特征。
张巡:具有从容镇定的气度,视死如归的品质,博闻强记的品格。
许远:具有宽厚谦和、为国让贤的崇高品质。
南霁云:嫉恶如仇、忠贞刚烈4、分析本文的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本文采用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传神。
如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描写,张巡的超人记忆力和就义时的动作、语言描写,都是最精彩的片断。
字词句理解(一)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晚,我与吴郡的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李翰所写的《张巡传》。
李翰一向因文笔好而自豪,这篇传记写的也很详细周密。
然而我觉得遗憾的是、仍有遗漏,(那就是)没有为许远写传记,也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许远虽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打开城门接纳张巡,职位本在张巡之上,却把指挥的权力交给张巡自己甘居其下,而且丝毫也不怀疑和猜忌,最终与张巡一同守城至死,成就了功名。
雎阳城陷落而被俘获,与张巡死的时间前后不同罢了。
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全面理解他们父亲的志向,认为张巡被杀而许远成了俘虏,便认为许远是怕死而用言辞向敌人降服了。
许远真的怕死,为什么还要苦苦坚守住那小小的地盘,吃他所爱之人的肉,来抗击敌人而不投降呢,当他在围城中坚守时,城外没有一丁点的援助,他所要效忠的,国家与君主而已,而敌人告诉说唐朝已亡了,国君已经死了。
许远眼看救援的军队不到,而叛军却越来越多,必定会认为他们的话是真的。
在外无援兵可待的情况下仍誓死守城,已经人吃人且将要吃尽,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数着日子知道死的地方了,由此看来,许远不怕死这是很清楚啦。
哪有城被攻破、部下都死了,只有自己蒙受羞愧耻辱而求活命的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忍心这么做。
唉!难道说像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做这样的事吗?造谣的人又说什么许远与张巡分守雎阳城,城池的陷落,从许远所分守的地方开始的,想用这些来诽谤许远。
这种论调又跟儿童的见识没有什么两样。
人快要死了他的五脏六腑必定有先患病的地方,拉绳子而拉断它,绳子的断绝必定有裂痕处。
旁观的人看到它这样,就跟着归罪它(先患病的脏腑和绳断之处),也太不通达事理了。
小人喜欢发议论,不乐于成全别人的美名就是这样啊!像张巡、许远所成就的事业,如此卓绝不凡,还不能免遭非议,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当初许、张二公初守雎阳时,哪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因而抛弃城池预先逃跑呢?假如这里守不住,即使逃避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呢?等到他们终无救援而又困难到极点时,带领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疲弱的残余士兵,即使想离开,也不可能达到目的地了。
凭着张、许二公的贤明,他们考虑得太精切了。
守住一座城池,捍卫着整个天下,靠着千百名誓死就战的士乓,抗击着百万个一天比一天多的敌军,掩护江淮大地,阻止了敌人的攻势,国家没有灭亡,这是谁的功劳呢?在那个时候,弃城逃命的,不能一个两个地数;拥有强大的军队坐而观望的人,环绕睢阳城四周有的是。
不追究评议这些人,反而指责张许二公以死坚守,也可见他们自己把自己和叛贼并列了,编造夸大失实邪说而帮助叛贼攻击(张、许等英雄)啊。
我曾经在汴、徐二州的幕府里任职,经常来往于两州之间,亲自到人们所说的双庙去祭奠过,那里的老人常常说起张巡、许远当时的故事。
说:南霁云向贺兰进明请求救兵。
贺兰忌妒张巡许远的声望功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援救。
喜欢南霁云勇敢豪壮,不听他的话,硬要留他,准备酒席与歌舞,请(迎接)南霁云入座。
霁云慷慨激昂地说:“我来的时候,雎阳的人没饭吃已经一个多月了!我即使想一个人吃,道义上不忍心;即使吃了,也咽不下喉咙!”于是拔出佩刀斩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拿给贺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