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A病人自控镇痛

合集下载

患者自控镇痛治疗癌痛专家共识 2023解读

患者自控镇痛治疗癌痛专家共识 2023解读

患者自控镇痛治疗癌痛专家共识2023解读概述患者自控镇痛(PCA)是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和身体情况,利用自控镇痛设备预先设置镇痛药物的剂量,再交由患者实现疼痛“自我管理”的疼痛治疗技术。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PCA技术被广泛用于术后镇痛。

基于PCA 在术后镇痛领域的成功应用,近年来该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被推广用于癌痛的治疗,主要包括重度癌痛患者阿片类药物的快速滴定、难治性癌痛的维持治疗,以及爆发痛的控制等方面,其不仅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的疼痛,也明显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GRADE证据质量分级该共识采用定量系统评价证据分级工具(GRADE)证据分级标准,将证据质量分为高(A)、中(B)、低(C)、极低(D)4级;推荐级别分为强推荐和弱推荐(表1),并经专家委员会投票形成推荐共识强度(支持度>80%为共识度“强”,<60%为“未达成”共识,两者之间为共识度“弱”)。

PCA技术介绍1.PCA泵临床使用的自控镇痛设备(PCA泵)有一次性机械泵和电子泵两大类。

前者以弹性回缩力为动力,依赖输出端口的限速器控制给药速率,持续输注速率和患者自控给药剂量不可调整;后者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微电脑精确控制给药速率,可根据患者情况灵活调整给药参数,更适合癌痛的治疗。

2.PCA给药参数PCA启动之前,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疼痛情况设置给药参数。

PCA泵的参数包括:1)负荷剂量:指PCA开始时首次给药剂量,用于迅速达到血浆最低有效镇痛浓度;2)背景剂量:又称持续输注剂量,指单位时间内持续匀速输注的药物剂量,用以维持血浆最低有效镇痛浓度;3)Bolus剂量:患者感觉疼痛时通过“自控按钮”单次给予的药物剂量;4)锁定时间:两次Bolus给药的时间间隔,避免因意外重复给药导致药物过量。

在锁定时间内按压“自控按钮”,不会给予Bolus剂量,此按压称之为“无效按压”;5)最大剂量:为防止药物过量而设定的限制性参数。

自控镇痛的护理ppt课件

自控镇痛的护理ppt课件

;.
5
;.
6
电子镇痛泵与一次性机械镇痛泵的区别
电子镇痛泵含有电脑芯片
医生可以预先设置给药程序,当患 者按压给药按钮时,镇痛泵会按照 预设的程序输注一定剂量的镇痛药 物。
一次性机械镇痛泵是由一个气球式的 储液囊和一个简易的患者自控装置组 成。
输注速度和单次给药剂量都是固定的, 镇痛药物按照恒定的速度输注,医务 人员无法调整给药速度,
;.
11
4、区域神经阻滞PCA (PCRA)
PCRA指将置入神经鞘内的导管连接于PCA泵进行给药镇痛。PCRA优点有: 对机体影响小,安全性大,镇痛效果确切。局麻药PCRA还可用于外周血 管性疾病的治疗。
;.
12
5、皮下PCA
与PCIA相比,皮下PCA需要更高浓度的阿片类药物,研究表明,皮下PCA 与PCIA的镇痛效果相当,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无差异。
;.
13
三、PCA的适应症
(1)术后急性疼痛治疗;(2)分娩期间、分娩后及剖腹产术后镇痛; (3)肿瘤疼痛的治疗;(4)内科疼痛,如心绞痛、镰状细胞危象的 治疗; (5)危重病人的镇痛;(6)慢性腰腿痛。
;.
14
四、PCA禁忌症
年纪过大或过小、精神异常、无法控制按钮以及不愿意接受PCA的病 人
;.
17
2、做好PCA泵和输液管路相关的护理工作
护士需定期查看镇痛泵是否处于功能状态,镇痛泵的操作键是否锁定及镇痛药 液的输注量。
另外,护士需要熟悉镇痛泵的程序设置,会识别空气报警、电池即将用完、管 道阻塞、药液用完等常见、简单的问题并妥善处理。当遇到泵失灵等难以处理 的故障时,应立即联系麻醉科医生,当镇痛泵发生故障报警时,患者会对镇痛 泵的安全性产生担忧,护士要充分与患者沟通,消除其疑虑。

pca的护理要点

pca的护理要点

PCA(患者自控镇痛)是一种有效的术后疼痛管理方法,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护理要点,以预防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PCA的护理要点:
1. 疼痛评估:在使用PCA之前,需要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了解疼痛的程度和性质。

在患者术后使用
PCA期间,也要定期进行疼痛评估,以便及时调整PCA的参数和药物。

2. 观察病情变化:在使用PCA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呼吸、血压、意识状态等指
标。

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3. 预防并发症:PCA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如呼吸抑制、低血压、恶心呕吐等。

在使用PCA期间,需要
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如及时调整PCA的参数和药物,给予必要的对症治疗。

4. 心理护理:术后疼痛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

在使用PCA期间,需要对患者进行心
理护理,缓解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

5. 指导患者使用:在使用PCA之前,需要向患者和家属详细介绍PCA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指导患者
正确使用PCA。

6. 调整参数和药物:在使用PCA期间,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疼痛评估结果,及时调整PCA的参数
和药物,以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

7.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PCA使用的药物可能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需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8. 保持PCA装置通畅:在使用PCA期间,需要保持PCA装置的通畅,避免出现堵塞、脱落等情况。

总之,在使用PCA期间,需要注意以上护理要点,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镇痛效果。

同时,也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疼痛评估结果,及时调整PCA的参数和药物。

自控镇痛的护理

自控镇痛的护理

急性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生理影响
自主神经活动异常、代谢异常、躯体活动异常。
心理影响
恐惧、焦虑、抑郁、失眠。
03
自控镇痛(PCA)护理概述
PCA护理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自控镇痛护理(PCA)是一种以患者自我管理疼痛为主的护 理模式,它允许患者根据自身疼痛程度,通过控制药物的使 用来达到镇痛效果。PCA护理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临床 ,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疼痛管理中。
全性良好。
不同的自控镇痛技术对于不同类 型和程度的疼痛效果有所不同, 需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评估
和选择。
自控镇痛技术结合其他治疗方法 ,如心理疏导、物理治疗等,能 够更好地发挥镇痛效果,提高患
者的生活质量。
研究不足与展望
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疼痛,如神经性疼痛、癌性疼痛 等,自控镇痛技术的应用尚不充分,需进一步探索其 应用范围和效果。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 力。
05
PCA护理的并发症及处理措施
呼吸抑制及处理措施
总结词
呼吸抑制是PCA护理中严重的并发症, 可能导致患者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严 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VS
详细描述
呼吸抑制多由镇痛药物过量或使用不当引 起,表现为呼吸困难、紫绀、脉搏和血压 下降等症状。处理措施包括立即停用PCA ,吸氧,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包括使 用呼吸兴奋剂等。
PCA护理的优点
PCA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疼痛控制效果,减少疼痛对生理功能的影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 PCA护理还能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PCA护理的适用范围及禁忌症
PCA护理的适用范围
PCA护理适用于各种术后疼痛、慢性疼痛和癌性疼痛等。特别适合于需要长时间镇痛的患者,如晚期癌症患者等 。

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CA)实施常规

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CA)实施常规

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CA)实施常规1.术前一日,由专人负责进行随访病人,根据病人手术种类(大、中)及病人全身情况决定术后自控镇痛方法、药物、剂量及给药方案。

有哮喘史、肺功能障碍疾病、心衰、严重心律失常、颅内病变及精神疾病者慎用。

2.手术当日,由专人负责配制PCA药物的浓度、剂量并调制好PCA泵。

3.手术结束时,由负责此手术的麻醉医师给病人接上PCA泵,开启泵并完成首次剂量注射。

4.病人送回病房后4小时,由专人进行第一次随访,根据病人镇痛情况调整给药剂量并记录生命体征、镇痛、镇静评分及副作用,以后每隔24小时随访一次,持续2-3天,并记录在治疗单上备案。

5.PCA观察项目开始PCA治疗后,每隔1H观察记录一次,4H后,每隔4H观察记录一次。

呼吸率若低于10次/分,通知麻醉科若低于8次/分,则将PCA泵脱离病人,并通知麻醉科镇静评分 S 嗜睡(正常的睡眠,容易唤醒)2正常(清醒)3轻度(偶尔睡眠,容易呼唤)4中度(经常睡眠,容易唤醒)5重度(唤醒困难)疼痛评分评价安静与活动时或深呼吸时1无痛2轻度疼痛3中度疼痛4重度疼痛若得分较高,则鼓励病人按压PCA泵。

若持续使用PCA镇痛不适当,请及时打电话到麻醉科。

恶心评分 S 嗜睡0无恶心1易恶心2常恶心3呕吐若得分大于2,可给予抗呕吐药并记录于记录单上。

记录药盒容量记录药盒中剩余药物容量。

补充药液大部分病人在48H内无需补充药液,若需要补充,麻醉科由专人负责。

苏醒室工作常规1.苏醒室工作时间暂定为9∶00~17∶00,不得迟到早退。

遇下班时间已到而病人尚未完全苏醒者,应自觉加班,直至病人完全清醒,不得勉强将病人送出。

2.苏醒室工作人员,应在9∶00前到达工作岗位。

3.做好工作前的各项准备,包括抽好急救药、麻醉药、各种拮抗药。

开启监护仪、呼吸机、吸引器开关,检查氧气源压力、电源及各类设备工作状况。

4.严格交接病人制度。

麻醉医生应向苏醒室工作人员认真交接手术情况、麻醉情况,重点是麻醉镇痛药、肌松药总量及尿量,并应交待术中有无异常。

患者术后自控镇痛流程

患者术后自控镇痛流程

患者术后自控镇痛流程
1.术前一天访视病人时,对于要求进行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AC)治疗的患者和家属,麻醉医师应了解其对术后镇痛的要求,告知 PCA 治疗的利、弊、治疗成本,教育患者简单评估方法,以及与麻醉科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

2.在麻醉术前知情同意书上明确该患者要求术后 PCA 治疗,并获得患者或受托人的知情同意签名。

3.手术当天再次获得患者行术后 PCA 治疗的确认,然后在手术结束前领取PCA 泵、PCA 记录单。

4.安装 PCA 泵,正确设定 PCA 项目,适时启动 PCA 泵,并填写PCA 记录单及“麻醉术后镇痛登记本”.
5.PACU(早查房)和夜班(夜查房)负责PCA 泵随访的人员
按时随访 PCA 泵,并在 PCA 记录单上填写随访记录和签名。

6.最后一名随访人员(即拔泵人员)在拔除 PCA 泵后,再次确认PCA 泵随访记录单是否填写完整,并在“麻醉术后镇痛登记本”上记录相关内容。

第六章病人自控镇痛技术

第六章病人自控镇痛技术

PCA常用技术参数 临床常用的PCA类型 PCA的临床应用范围和适应证有哪些?

1968年,Sechzer首次提出了“按需镇痛”
(demand analgesia)概念

1976年,第一台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 analgesia, PCA)泵问世

疼痛治疗方法学上重要里程碑
概述

定义 • 一种新的镇痛给药方法,是通过特殊的注射泵,允
许病人自行给药的一种急性疼痛治疗方式
第六章
病人自控镇痛技术
patient control analgesia, PCA
目的要求


掌握病人自控镇痛的技术参数。
熟悉PCA的临床应用。

了解PCA的分类及优缺点。
目录


概述 PCA的基本原理 PCA的分类及技术参数 PCA的临床应用 PCA的常用药物 PCA优缺点
概述

一次性便携式输注系统
• 携带方便、轻巧; • 操作简单; • 价格低廉。
PCA的常用药物


阿片类药物 局部麻醉药 其他镇痛药物 • 可乐定(Clonidine) • 氯胺酮(ketamine) • 氯诺昔康(Lornoxicam) • 曲马朵 (Tramadol)
PCA的临床应用
1.指该时间内PCA装置对病人再次给药的指
令不作反应
2.即2次给药时间间隔
四、背景剂量(base infusion)
连续给药量 在此基础上PCA。
五、单位时间最大剂量(maximal dose)
最大给药量是PCA装置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 防止反复用药造成过量中毒
常用PCA的分类及技术参数

镇痛泵(PCA泵)

镇痛泵(PCA泵)

4.3.2 腹胀、便秘 PCA泵使用的芬太尼、 格拉司琼等药物均可抑制肠蠕动,故应 协助患者多翻身,鼓励其在病情允许情 况下早期下床活动,进食新鲜蔬菜水果 及高纤维食品。
4.3.3 恶心、呕吐 是阿片类药物兴奋延 髓所致,嘱患者深呼吸,同时遵医嘱肌 注胃复安10mg。
谢谢




术后将PCA泵手柄放在患者手中,向患 者、家属以及病房护士说明使用方法及 注意事项。
正确评估患者的疼痛。疼痛时会出现血压 升高或降低,心率加快,呼吸急促,手掌 出汗,出现皱眉、呻吟等反应。疼痛加剧 时可将PCA镇痛泵上的自控按键按压以加 速药液的流入,减轻疼痛,若疼痛仍不能 缓解,应立即告知医生,不可随意肌注止 痛药物,以免药物过量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妥善固定PCA泵,导管穿刺部位应用贴 膜固定,其余部分用胶布固定后从颈下 引出,防止脱落,协助患者翻身时防止 导管脱落或扭折,并观察置管处有无红 肿及分泌物。
观察患者的呼吸。PCA泵常用止痛药物 对患者的呼吸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护士 应密切观察患者呼吸变化,发现异常及 时通知医生。
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麻醉镇痛药可抑 制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去甲肾上腺素释 放,使血浆中的浓度下降,机体的痛阈 提高,同时使脉率减慢,血压降低,因 此,镇痛期间应常规每1~2h测血压脉搏 1次,48~72h后可适当延长监测时间。
做好术后健康教育。病情允许者早日进 行功能锻炼,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03
4.3 并发症的护 理 BRAN D IN T RODUC TION
4.3.1 尿潴留 因芬太尼等可引起尿潴留, 故PCA泵拔除24h后患者感觉能自主排 尿时方可拔除导尿管。本组9例拔除导 尿管后出现尿潴留,经诱导排尿缓解。

病人自控镇痛概念、PCA种类、给药途径、工作原理和给药原则、适应症、禁忌症、PCA镇痛泵观察护理

病人自控镇痛概念、PCA种类、给药途径、工作原理和给药原则、适应症、禁忌症、PCA镇痛泵观察护理

病人自控镇痛、PCA种类、给药途径、常用用药物、工作原理和三阶梯给药原则、适应症、禁忌症及PCA镇痛泵观察护理病人自控镇痛将储药泵通过管道连接在身上,药物通过泵以特定速度将止痛药物持续注入体内,达到止痛作用,泵上有自我控制按钮,自觉疼痛时按压按钮增加注药量。

PCA种类(给药途径)1、静脉PCA:通过静脉系统给药,给药途径操作简单,可方便使用外周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置管,适用药物较多,具有镇痛作用麻醉药均可使用。

PCIA起效快,效果可靠,适应症包括癌痛、术后痛、创伤痛、烧伤后疼痛、炎症疼痛等,但PCIA针对性差,对全身影响较大。

2、硬膜外PCA:通过硬膜外腔给药,适用于胸背以下区域性疼痛治疗。

PCEA用药量小,止痛效果可靠,持续时间长久且作用范围局限,对全身影响相对较小,可用于分娩痛、胸腹部、下肢等术后或此类部位癌痛治疗,操作相对复杂,无菌要求高。

阿片类药物用于硬膜外腔注射可发生延迟性呼吸抑制,PCEA应用具有较高选择性。

3、皮下PCA:皮下置管,自控皮下注入镇痛药,分别采用吗啡、丁丙诺啡等药。

较PCIA途径简单,并发症少,药物生物利用度为PCIA 给药80%,定期更换皮下针放置位置,以免吸收不良造成镇痛不足。

4、外周神经阻滞PCA:在给予外周神经阻滞后留管,自控局麻药外周神经阻滞。

PCA常用药物、工作原理及三阶梯给药原则镇痛药物根据病情和给药途径决定。

常用药物有:(1)阿片类药物:吗啡、杜冷丁、芬太尼、阿芬太尼、曲马多等;(2)局部麻醉药物: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3)神经安定药:氟哌利多、咪唑安定等,PCEA给药选择吗啡复合低浓度局麻药;PCIA给药多选择芬太尼复合氟哌利多,可联合中枢性止吐药可预防阿片类药物产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PCIA镇痛泵持续输注速度、单次追加量、锁时时间由专业调节。

三阶梯止痛PCA镇痛技术无创给药微创给药、减少单次注射相比口服给药,生物利用度更高按阶梯给药泵注盐酸吗啡注射液;重度癌痛的金标准用药按时给药可定量、定时、定速;时刻保持血药浓度稳定个体化平稳、快速滴定确定最佳给药剂量;有效减少患者个体间药代和药效波动注意具体细节自行追加给药,防控爆发痛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PCA适应症(1)术后急性疼痛治疗(2)分娩期间、分娩后及剖腹产术后镇痛(3)肿瘤疼痛治疗(4)心绞痛、镰状细胞危象等内科疼痛治疗(5)危重病人镇痛(6)慢性腰腿痛PCA禁忌症年纪过大或过小、精神异常、无法控制按钮以及不愿意接受PCA。

病人自控镇痛泵的护理管理

病人自控镇痛泵的护理管理
输注药物,不是真正意义上的PCA,只能认为是一种镇痛药 给药方式
PCA泵常用参数
1
2
3

维持相对稳定的 血药浓度
维持一定的血药浓 度,又不产生过度 镇静。Bolus是 PCA克服镇痛药 物个体差异的主要 手段。
防止前次单次剂量 尚未起效病人再次 给药,预防药物过 量中毒。锁定时间 是PCA的安全保 护方式之一。

根据病人疼痛程度和身体情况,由医务人员预先设置
镇痛药物的剂量,再交由病人“自我管理”的一种疼痛管 理技术。
▪ 20世纪70年代初
▪ 不同个体在不同条件下,所需最低

有效止痛药的剂量和最低有效血药

浓度不同.维持稳定的最低有效血

药浓度是安全有效镇痛的保证.

PCA给药系统可有效的减少不同病

人个体之间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
,给予一次单次剂量。
▪ ⑵背景输注+单次剂量:在连续输注一定药物的基础上,在
疼痛时病人增加一次单次剂量;
▪ ⑶负荷量+背景输注+单次剂量:首先给一个负荷量让病人快
速消除疼痛,再连续输注一定药物,在疼痛时由病人增加一 次单次剂量;
▪ ⑷连续输注(continuous infusion rate ):以一恒定的速度
学的波动,防止药物过量.
间断肌肉注射吗啡患者的血药浓度曲线
静脉持续注射吗啡患者的血药浓度曲线
理想的血药浓度曲线
PCA泵的种类
▪ 根据工作原理:机械泵、电子泵
根据给药途径:静脉、 硬膜外PCA 、皮下PCA、 区域神经阻滞PCA、蛛网膜下腔PCA
PCA给药模式
▪ ⑴单纯PCA:病人完全自控,疼痛时病人按压PCA控制装置

患者自控镇痛的临课件

患者自控镇痛的临课件
镇痛技术的创新
未来将有更多的非药物治疗技术用于 镇痛,如神经调控技术、电刺激技术 、激光照射技术等,以补充和替代传 统的药物治疗方法。
个性化治疗的推广和发展
基因检测和个性化治疗
通过对患者的基因检测,医生可以更准确地 了解患者的疼痛机制和药物反应,从而制定 出更个性化的镇痛治疗方案。
疼痛心理学个性化干预
发展历程
PCA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主要用于术后镇痛。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PCA逐渐应用于各种急慢性疼痛的治疗,如癌症疼痛、分娩疼痛、烧伤疼痛 等。
镇痛机制及效果评估
镇痛机制
PCA的镇痛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直接抑制疼痛 感受神经元,减少疼痛信号的传导;二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 ,减轻疼痛感受。
优点
可以精确控制药物剂量和输注速度,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 身体反应进行个体化镇痛管理。
缺点
设备成本较高,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和维护,可能出现设备故 障或错误操作等问题。
患者自控镇痛的给药方式
经皮下或肌肉注射给药
患者可以根据需要自行注射镇痛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
优点
操作简单,起效快,患者可以自行控制剂量和频次。
患者自控镇痛的临课件
$number {01}
目录
• 患者自控镇痛概述 • 患者自控镇痛技术 • 患者自控镇痛的临床应用 • 患者自控镇痛的副作用及处理 • 患者自控镇痛的护理与教育 • 患者自控镇痛的未来发展趋势及
前景
01
患者自控镇痛概述
定义及发展历程
定义
患者自控镇痛(PCA)是一种新型镇痛管理模式,它允许患者或其家属根据疼 痛程度或医嘱,通过一个预先设定的程序自行控制镇痛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时间 ,以达到及时、有效的镇痛效果。

pca名词解释医学

pca名词解释医学

pca名词解释医学
嘿,咱今天就来好好唠唠“PCA”这个在医学里挺重要的名词!PCA 呢,简单说就是病人自控镇痛啦。

你想啊,咱要是生病了,身上疼得
厉害,那得多难受呀!这时候 PCA 就像一个贴心小助手一样。

比如说,你做完手术,伤口疼得要命,这时候有了 PCA,你可以自
己根据疼痛情况来决定要不要用药镇痛。

就好比你口渴了就自己去倒
水喝一样自然和方便。

(就像你在沙漠里走了好久,终于找到了水源,那种畅快的感觉!)
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设置好参数,然后你通过一个按钮啥的来操作。

这多好呀,不用老是等医生来处理你的疼痛。

咱自己能掌握点儿主动权,心里也踏实些。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医院看望一个刚做完手术的朋友,他就用了PCA。

他跟我说,“哎呀,有了这个 PCA,我感觉好多了,不用疼得死去活来
的等医生来处理。

”(就像在黑暗中突然看到了一束光,给人希望和安慰!)
PCA 可真是帮了病人大忙了呢!它让病人在疼痛管理上有了更多的
参与感和自主性。

让病人不再那么无助地忍受疼痛。

所以呀,咱可别
小瞧了这个 PCA,它在医学领域里可是有着重要的地位呢!它就像一
把钥匙,能打开减轻病人痛苦的那扇门。

(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可
以解开各种难题一样!)我觉得 PCA 真的是一项非常棒的医学发明,给病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和便利呀!。

智能化自控镇痛知多少

智能化自控镇痛知多少

医诊通全科患者自控镇痛(PCA)是20世纪70年代由Sechzer提出的一种新的镇痛给药方法,也就是在患者自己感觉到疼痛时,计算机控制的微量泵主动给患者注射定量药物,从而缓解机体疼痛。

目前,PCA 途径有多种,如自控静脉镇痛、自控硬膜外镇痛、自控局部镇痛、自控鼻内镇静等。

PCA之所以能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是因为具有操作简单、快速起效、范围广等优势。

常用的药物有阿片类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如配置与设定都需要技术人员操作,体积较大,有静脉阻塞等潜在危险性。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智能化技术逐渐用于临床麻醉。

当前,我们对智能化自控镇痛的了解较少,相关研究不多,作为非专业人员的社会大众更是对其所知甚少,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了解智能化自控镇痛的相关知识吧。

智能化当前我们所说的智能化是指人工智能。

医学人工智能是伴随着微型计算机引入中国,时间点在20世纪80年代,技术特征是模仿诊疗过程,典型应用集中在中医界,杰出代表是朱文锋教授。

但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大系统医学人工智能是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对人才的复合技能要求非常高,特别是数学建模技能对于一些医学科研工作者来说很难,从而使得医学人工智能的发展较为缓慢。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逐步应用到临床麻醉中,在自控麻醉中的应用及研究也日益增多。

人工智能可以在术前预警围术期高危事件风险(如围术期死亡和气道不良事件),辅助气道诊断/评估和围术期输血预测;在术中辅助超声显像、气道管理和呼吸监测,帮助实现麻醉的精准自动化闭环控制;在术后自动监测呼吸模式等。

与传统的机械镇痛不同,人工智能技术也影响着PCA的发展。

随着大型临床数据库的建构,人工智能在麻醉医学领域得到快速发展,计算机可以通过模拟麻醉师思维及自身的学习能力处理复杂的临床数据,从而实施智能化麻醉。

目前用于PCA智能化的算法,根据人工智能学习方式的不同分为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及强化学习。

监督学习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驱动式学习,也是在临床中最常见的人工智能化,是人预先设定输出道,通过算法辅助学习,从而完成期望输出指标。

病人自控镇痛你了解吗?

病人自控镇痛你了解吗?

病人自控镇痛你了解吗?PCA是病人自控镇痛的英文缩写,下文都用PCA表示,这是一种新型控制疼痛的方式,医护人员需要按照病人体重、病情等情况,将镇痛药计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然后病人自行进行“镇痛管理”。

病人佩戴的输液器有自控装置,若病人感觉疼痛,可自行按压PCA泵,达到控制静脉注射药物量的作用,由于医生事先将镇痛计量配置好,患者无论怎么调节,其身体都能承受药物剂量。

一、病人自控镇痛是如何产生的?PCA区别于传统镇痛技术,将计算机技术融合在疼痛控制过程中,实现患者对痛感的自动控制。

在传统镇痛过程中,肌肉注射是常用的镇痛方式,其按照患者体重计算注射量,但很多没有经验的医生,会按照计算说明书判断给患者注射镇痛剂的量,完全忽略病人身体情况及个体间存在的差异。

按照体重注射止痛药剂,对于体制较好、药物接收能力强的病人,镇痛效果并不明显,对于体制较弱群体,会对镇痛剂出现排斥反应,从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尤其是小孩,不良反应的存在会加重其心理负担。

为改变上述情况,静脉注射、硬膜外腔单次给药等方法逐渐出现,用药前会对病人身体进行全面检查,避免盲目用药。

但此种止痛方式次数比较频繁,易使病人出现用药上瘾现象。

为减少镇痛缺陷,现代医学对镇痛方式、镇痛药物等进行重点研究,经过不断研究,PCA治疗方案逐渐成熟,该方案一经使用就迅速得到完善和推广,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且减少医护工作压力,药物针对性较强,病人不会对药物产生排异、依赖等反应。

二、病人自控镇痛有何优缺点(1)PCA优点病人自动控制药剂注射量,镇痛剂中的血药峰浓度比较小,且峰值波动不大,极少出现呼吸抑制现象,在减少患者疼痛的同时,过度镇静不会伴随产生,副作用少且镇痛效果明显;病人能通过按钮完成自动给药动作,传统镇痛方式忽略个体差异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做到病人需要多少,就像体内输送多少剂量的镇痛剂;利用传统方式给病人止痛,医护人员工作繁忙,有时不能及时给药,这会延长患者持续疼痛时间,PCA的出现很好解决这一问题,病人无需等待即可自己减轻痛感;镇痛剂输送量恰到好处,病人术后不会出现并发症,有利于病人身体快速恢复正常;病人、家属对医疗手段比较放心,满意度明显提升;医护工作者压力减轻。

患者自控镇痛(PCA)管理规范

患者自控镇痛(PCA)管理规范

患者自控镇痛(PCA)管理规范一、概述:PCA是一种较理想的镇痛药药物使用方式,根据PCA给药途径的不同,将其分为: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PCEA)和皮下患者自控镇痛(PCSA)等。

二、PCA使用的评估要点1.PCA的类型、镇痛方案、给药途径和速度。

2.PCA导管固定情况及给药通道是否通畅。

3.患者意识水平、呼吸频率、血压、脉搏等。

4.穿刺部位局部情况。

5.PCA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

6.评估要求;前4小时每小时评估一次,4-24小时内每2小时评估一次,以后4小时评估一次。

在开始使用PCA、更改方案、调整剂量、转科时,需立即评估。

7.使用PCEA患者24小时内每4小时,之后每班评估一次感觉阻滞平面,肢体活动度和穿刺部位,有异常随时记录。

三、PCA使用护理要点1.认真交接。

患者返回病房后,病房护士应与麻醉师认真交接疼痛方案、给药途径和速度等,确认PCA泵给药装置运行正常。

2.检查导管固定情况,避免导管脱落、移位、牵拉、扭曲、断裂,加强巡视。

PCEA患者翻身时采用先侧后移的方法可延长硬膜外镇痛泵的留置时间,减少导管意外滑脱。

PCLA患者注意观察静脉通路有无滑脱、阻塞,三通是否关闭等,治疗中需防止药物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

3. 尽可能使用单独的静脉通道。

4.严格无菌操作,PCEA导管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2周。

5.带回病房的镇痛泵需悬挂使用,避免空气进入输注管路。

6.在疼痛时或进行一些会使疼痛明显加剧的活动之前提早(静脉途径提早5分钟硬膜外途径提早15分钟)按压给药按钮。

7.硬膜外镇痛泵如遇滑脱,禁止连接于静脉通路。

四、健康宣教1.实施PCA前,向患者及家属解释PCA的相关知识,教会患者正确使用,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2.保持穿刺部位干燥,防止导管牵拉、滑脱、扭曲等,出现不适及时告诉护理人员。

3.自控键应由患者选定合适按压,家属和护士不得随意按压,除非患者需要帮助时。

4.使用PCA患者未经医生同意不得离开病房。

pca止痛方案

pca止痛方案

pca止痛方案PCA 止痛方案疼痛是人类常见的不适感之一,对于许多病患而言,诱发疼痛的病情甚至会对其正常生活和恢复造成极大的影响。

为了有效缓解病患的疼痛,现代医学引入了一项有效的治疗方法,即“PCA”(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患者控制镇痛)方案。

本文将对PCA止痛方案进行详细阐述,探讨其优势和应用。

I. PCA 方案的原理PCA方案基于患者自我控制径入的镇痛药物剂量,通过合理设置剂量、间隔和限制,在满足疼痛控制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疼痛治疗满意度。

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点:1. 安全性:PCA 方案中的镇痛药物通常以可靠的方式给药,减少了过高或过低剂量的风险,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滥用镇痛药物的可能。

2. 自主性:患者利用特定的设备和技术,根据个人感受自行控制药物的输注速度和间隔时间,使得镇痛控制更加灵活和个性化。

3. 协同性:团队协作对于PCA方案的实施非常重要。

医生、护士和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密切合作,能够确保患者在使用PCA方案时能够获得及时的支持和指导。

4. 监测与反馈:对于PCA方案的有效性和剂量的合适性,需要通过严密的监测和患者反馈来实时调整。

监测包括患者的呼吸、镇痛效果和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II. PCA 方案的优势相比传统的镇痛治疗方式,PCA方案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势:1. 疼痛控制效果更佳:通过患者自主性控制药物输注的速度和剂量,能够根据个体的感觉实时调整治疗,并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从而提高镇痛效果。

2. 减轻医护负担:传统方式下,医护人员需要频繁地给予患者镇痛药物,而PCA方案下,患者能够主动参与并自行控制药物的用量,节省了医护人员的时间和精力。

3. 减少治疗延迟:PCA方案允许患者在感觉疼痛加重前及时控制剂量,避免了镇痛药物在人工给药方式下延迟的问题,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

4. 增强患者满意度:PCA方案能够使患者在镇痛治疗中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掌控感,减少了他们的恐惧和焦虑,从而提升了满意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人自控镇痛(一)PCA产生的原因(二)PCA的方法是在对传统镇浦方法定时、定量肌注止痛法(IM)和持续静脉滴注止痛法(C1)进行客观评价的结果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方法,其设计思路以传统方法为基础,并随电子计算机技术与医学的紧密结合而发展并完善的一种新的技术。

肌肉内注射的方法是一宜应用的经典方法。

它是按病人的体重计算出所需止痛药的剂量,有护士根据医嘱做肌肉注射,这种刻板的用药方式的最大缺陷是忽视了病人的个体差异性和病人不同时段对不同止痛药用量的需求。

现已证实,即使同一病人,在不同时段和不同疼痛强度下对止痛药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按公斤体重决定药物用量肌注时,对药物需求量大的病人常难以达到满意的止痛效果,而对需求量较小的病人,又可能因相对剂量过大产生多种不良反应甚至并发症。

肌肉注射给药方法还有其他不足,如起效设,不能及时止痛;机体吸收代谢药物的速度不同,血药浓度波动大,可能按医嘱在预定再次给药时病人已出现剧烈疼痛;重复肌肉注射可增加病人肌肉注射的痛苦,同时每次注射均可能达到出现副作用或并发症的峰浓度,可加重病人心理负担,尤其是小儿的心理负担。

持续静脉滴注止痛的方法可克服肌肉注射的某些不足,临床上可较迅速达到止痛,并持续维持镇痛效果,但是病人对药物需求量的个体差异问题仍不能得到圆满解决。

有人发现椎管内用药,如硬膜外腔用阿片类药可用小剂量,单次给药,达到IM 或CI 给药的同样效果,并可维持更长时间的镇痛效果,此方法也未能改善镇痛治疗的个体化问题。

从理论上说,适宜的给药途径,恰当的用药剂量是疼痛治疗既安全又有效的基本保证。

但是,由于个体问对疼痛反应及其对各种止痛药物的敏感程度不同,按传统给药方法使用常规剂量虽可使部分思者达优良的镇痛效果,但常常有用药剂量不足或过大酌情况,因此面临镇痛效果不佳及出现并发症的风险。

然而对各种不同病人其对麻醉性镇痛药物等的敏感性又无法预知。

有人报道.吗啡在不同个体内达有效镇痛的剂量可相差4倍之多。

因此临床应用盲目性的问题必须寻找适当方法加以解决。

1971 年Sechzer 提出了按需(Dn demand)止痛的用药原则,即根据息者自身的疼痛程度和镇痛需要,经医务人员施注止浦药物,借以解决用药盲目性的问题。

按需用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临床用药的盲目性。

同时,也相应提高了全程完善镇痛的比例。

疼痛疗效大为改观,但是,与传统方法以及常规剂量硬膜外或静脉持续点滴的方法相比.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明显增加,由于种种原因按需镇痛难以完全满足所有患者的止痛需要,同时频频地要求用药同样增加了思者与家属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

镇痛需求与担心” 成瘾” 之间的乎衡成为患者要求镇痛时的心理矛盾。

这当然与有些医护人员知识陈旧、观念落后有关,他们不了解在创伤与手术等生理条件下,只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合理用药,是完全可以满足生理止痛需求,又避免药物依赖性及成瘾的产生。

而疼痛等伤害性刺激与反复间断用药的方式都与中枢敏化有关,有可能也是药物成媲性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20世纪70 年代初期,为满足符合个体化用药需求并能尽可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等医疗风险、同时可大大降低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医疗成本的方法一一患者自控镇痛(PCA)的治疗方案诞生了。

英国佳土比公司生产了第一台以现代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为基础的PCA泵。

PCA是患者感觉疼痛时,通过由电脑控制的设计精密的微量泵向体内注射既定剂量的药物。

事先由医务工作者根据不同情况配制药物,并没定PCA 泵的工作参数,在遵循“按需止痛”的原则下,达到员佳镇痛效果,减较了患者心理负担,减少了医护人员为达镇痛治疗的处理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KA在临床上的应用与推广,彻底改变了疼痛治疗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质量效果,因而已在临床广泛应用。

尽管尚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其在疼痛治疗、疼痛药理、疼痛心理学等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与学术价值。

(三)PCA的心理学基础(四)疼痛感觉首先是机体自我保护,逃避伤害的生理机能。

同时疼痛还具有其心理学基础。

在疼痛研究中,早已发现伤害性刺激与痛觉之间并非简单的应答关系。

刺激强度与疼痛程度也常常并不相一致。

这些现象表明疼痛与心理过程密切相关。

有学者认为,疼痛由感觉和情绪两种成分组成。

甚至有学者认为,人体疼痛的情绪动机成分要比它的生理学成分更为重要。

心理性成分对疼痛的性质、程度、时间与空间的感知、分辨和反映程度均产生影响并可以反映在疼痛产生与治疗的各个环节。

如在痛反应过程中,在注意、暗示和情绪等条件下,可对伤害性刺激的痈反应过程产生明显影响,分散注意力、良性暗示、欣悦等情况可降低痛反应,反之可增强。

同时,心理性因素也明显影响镇痛效果。

病人对医生和治疗方案的信任程度,医药知识水平和对暗示的应接程度均直接影响镇痛效果。

有人发现,单纯暗示镇痛可使35%病人缓解疼痛,而不加任何暗示,使用强效麻醉性镇痛药者显效者只占54%,凡对安慰剂起反应的病人对标准的吗啡镇痛产生效应者可达95%,凡对医生、药物治疗缺乏信心的病人,镇痛效果均不满意。

PCA 泵的设计具有满足疼痛治疗的生理学和药理学基础,更重要的是具有心理学基础,从心理学角度讲,疼痛所引起的情绪变化,对记忆有暗示效应,伤害性刺激所造成的痛苦会引起患者对某些类似经历的回忆,从而加重其抑郁心情,这是一种具恶性暗示效应的情绪反应。

然而KA 的方法除可直接消除因疼痛刺激所导致机体生理上的应激反应性增高,达到良好镇痛以外,其本身由于思者主动参与,随时可按需用药而减少了对外界的依赖,都构成了良性暗示效应。

明显提高了镇痛效果。

在目前临床应用的一次性镇痛泵具有PCA和CIA(持续注入镇痛)两种模式。

前者为患者可主动参与控制,而后者为被动输入。

临床观察表明,患者更多地倾向于选择具有PCA莫式的镇痛泵,且应用效果较CIA为佳。

因此,PCA镇痛模式与方法迎合了病人的心理,在解决疼痛的同时进行了心理治疗,是其他镇痛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三)PCA的药理基础不同途径(静脉或报管内等)的PCA其镇痛机制不同;同时,不同个体在不同条件下所需最低有效镇痛药剂量和最低有效血药浓度(MEAC不同。

如前所述,使用常规剂量止痛药物存在着剂量不足和用药过量的双重危险。

许多研究报道也证实,间断口服、肌肉或静脉注射给药难于保证患者血液中稳定的镇痛药有效浓度。

有些药物如吗啡,间断肌肉注射给药,患者血中吗啡峰谷浓度差别很大。

这反映了给药后血药浓度可达峰值并随药物代谢达低谷问的波动。

这种血药浓度的波动是与间断给药方式密切相关,并与临床上疼痛一镇痛一再疼痛一再镇痛的情况相一致。

而持续静注某些药物,尤是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如吗啡,有随时间推移血药浓度增至过量中毒的危险。

间断给药使皿药浓度波动过大(或低于有效浓度或接近和达到中毒水平)与持续给药时血药浓度逐渐升高难以达恒定水平,并可能达中毒水平这两种传统给药方式的缺点与不足,只有用PC给药模式才能够加以克服。

应用PCA既可达近于完善镇痛,又避免药物过量的风险,主要是可维持血药浓度接近于最低有效镇痛血药浓度的较窄空间范围。

当患者出现疼痛时,提示血药浓度已达最低有效镇痛浓度.患者可通过自控按钮结药,使血药浓度又重新达到最低有效镇痛血药浓度以上。

患者的疼痛从而得到充分缓解或消除。

根据超前镇痛的原理,应在创伤与手术所致的伤害性疼痛刺激产生之前或产生之后的最短时间内,给予一次常规剂量。

使血药浓度达到最低有效镇痛浓度以上达到完善止痛。

此后以较低速率持续给药尽可能维持血药浓度于最低有效镇痛浓度之上并与其员接近的血药浓度水平。

一旦低于此浓度,即病人给一次自控剂量,使血药浓度恢复至最低有效镇痛浓度以上。

PCA 的最大优点在于完全符合个体化用药原则,同时方便及时,避免了传统给药方式导致反复出现血药浓度低谷,出现镇痛不足可能导致的疼痛敏化。

应用PCA模式的最佳镇痛的基本要素包括设计性能优异的镇痛泵,各种镇痛药物的合理选择与配伍,药物浓度与xA泵工作参考的合理调定,以及严格的管理。

( 四)PCA 的分类1. PCA泵的分类(1)按功能分为:带有患者自控功能的PCA泵和持续注射泵(虽无患者自控功能,但仍在临床中饺PCA的原理较广泛地应用)。

(2)按工作原理分: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高度自动化的电子泵和以特殊材料制成的有以弹性回缩力为动力的机械泵(后者均为一次功能,可具有或不具有PCA功能),两者需配有一次性耗材如储药盒(袋) 及泵管(盒) 。

前者通过电脑精确控制给药速率,后者则依赖输出端口的限速器控制约药速率。

2. PCA的临床分类临床上PCA可分为静脉PCA(PCIA),硬膜外PCA(PCEA)皮下PCA(PCSA)或外周神经阻滞PCA(PCNA)其中以PCIA和PCEA应用最为常见。

(1)PCIA : PCIA操作简单,适用药物较多,主要是各种阿片类、非舀体类抗炎药,具镇痛作用的麻醉药如氯胺酮也可应用,PCIA起效快,效果可靠,适应广泛,如癌痛、术后痛、创伤痛、烧伤后疼痛、炎性疼痛等。

但其用药针对性较差,用药量较大且为全身效应,故对全身影响较大。

⑵PCEA:适用于躯干以及四肢以下区域性疼痛的治疗。

硬膜外阻滞最早单纯用局麻药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尤其后者作用时间长,止痛效果确切,目前以0.125 %-0.25 %布比卡因与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

临床研究己证明局麻药的用量及毒副作用减少。

近年来有报道用新型长效局麻药罗哌卡因PCEA的报道,多选用0.1 % -0.3 %浓度,以0.2 %浓度较佳。

PCEA用药量小,止痛效果可靠,持续时间长久,且作用范围局限,对全身影响相对较小,可用于术后镇痛,胸腹部、下肢的癌痈,创伤痛(多发肋骨骨折,骨盆骨折等)。

但PCEA操作相对较复杂,无菌操作要求较高。

阿片类药物,尤其是吗啡硬膜外注射可发生延迟性呼吸抑制,可选用芬太尼等药物代替之。

必须选用吗啡时,应严格控制剂量,并应密切观察病人,锁定时间也要相对延长。

(3)PCNA:外周神经阻滞后留管行PCNA如在0.125 %布比卡因1-3ml /h持续管丛神经或其分支阻滞基础上,每次病人自控给药3-5ml,锁定时间20-3min , PCA最大剂量每小时10-15ml 。

⑷PCSA:皮下置管后可行PCSA采用吗啡,丁丙诺啡,氯胺困等药物行PCSA的报道已引起临床关注,与PCIA比较,PCSA更方便管理,但起效时间稍但,当血药浓度达最低有效镇痛浓度之下时给药使之到达以上水平的时间较长,而产生间断疼痛的情况。

3 .PCA常用药物及用药方案常用药物在PCIA(见表50-1)及PCSA以阿片类药物为主,PCEA见表50-2)则以局部麻醉药为主,辅以阿片类药。

同时辅以适量安定,镇静药物如氟哌啶、咪唑安定等。

也有将中枢5-羟色胺受体拮抗配伍以消除患者最为常见的恶心、呕吐的副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