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当前尊老爱幼中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视当前尊老爱幼中的问题
【内容提要】敬老爱幼是我们祖辈留下来的传统美德,是一种双方双向关心、互相尽责、均衡互惠的平衡和谐关系;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革,家庭结构、成员关系等方面也随之发生着很大的裂变,“敬老不足,爱幼有余”,尊老爱幼的天平正在失去了平衡。本文对当前尊老爱幼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作了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尊老爱幼;问题;原因
尊老爱幼是我们祖辈留下来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尊老,就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爱幼,爱护子女,关心后代。敬老爱幼本来是一种双方双向关心、互相尽责、均衡互惠的平衡和谐关系,父母抚养子女,子女成年后赡养年老的父母。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体制的变革,家庭结构、成员关系等方面,也随之发生着很大的裂变,在很大一部分的家庭中,只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成长,而忽视对父母等老一辈的关心和照顾。孩子是中心,夫妇俩对孩子的要求是不加限制地满足,相反对老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却越来越忽略。出现了“厚幼薄老”、“重枝轻根”不正常倾斜现象,尊老爱幼的天平正在不知不觉中被打破了平衡。因此,我认为当前尊老爱幼中的问题:“敬老不足,爱幼有余”。这不再是一个个别家庭的问题,每个家庭都不同程度存在,而且已经成为一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克服。
“敬老不足,爱幼有余”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为三个“缺少”和三个“过分”。
尊老不足:
表现一、养老缺少物质。尊老首先是养老,父母老了就失去生产和生活能力,要生存就得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料,在目前我国社会大部分老人的养老物质是由子女供给,以家庭赡养为主。婚姻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或子女无力赡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的义务。这从两个层面明确了赡养人:即通常情况下是子女,特殊情况下是孙子女、外孙子女。不论从道德层面,还是法律层面,都强调了后代对自己的老人必须提供养老的生活资料,晚辈对长辈必须承担着责无旁贷的养老责任。但是目前社会,事与愿违,不好好赡养父母的人还很多。有的是“娶了媳妇忘了娘”,有的是“生了儿子丢了爹”,钱财多用在自己和儿女身上,因此对老人的生活资料不愿提供或不及时提供,使一些老人缺吃、缺穿、缺住,有病不能治。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报告反映,老年人中认为自己的经济没有保障的,农村达到45.3%,城市为26.3%。据报载,在河南省西北部山区的某县,一位50多岁的方姓农民让孩子住进新房子,却寻出种种借口逼迫年逾八旬父母走出家门。据一些调查表明,社会一个普遍现象是,吃的最差的是老人,穿的最破的是老人,住房最小、最旧的是老人。以上事实说明,养老缺少必要的物质资料是个普遍的问题。其原因,从家庭养老的角度讲,就是子女尊老不足。
表现二、敬老缺感情。敬老就是在家庭、在社会各种场合对待老年人的精神状态,也就是孔子说的要以愉悦的精神对待自己的父母和社会老年人,从精神上给老人以尊重和安慰。用什么敬老,主要靠感情。今天,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最大的问题,也许不再是缺吃少穿了,而是需要更多的精神上的安慰。一首“常回家看看”,唱遍大江南北,呼唤的是儿女对父母的尊敬孝顺。如果说“养老”,重在物质上赡养;那么“敬老”意在精神上慰籍。敬,是尊老的核心。子游曾问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①对父母只有“养”没有“敬”,如同饲养犬马。孔子这里强调孝重在“敬”。目前社会一部分老人确实养身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养心的问题还存在,缺少子女的“报得三春晖”
的感情。有的人很少回父母家,很少和父母交流沟通;有的人给钱不给情,认为尊老就是供钱财养老;有的子女还干涉父母再婚,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有的甚至打骂老人、虐待父母等等。究其原因,尊老缺少感恩之情。
表现三、助老缺时间。助老是做子女的帮助老人干些活、做些事。随着年龄的增大,人的身体机能也会逐渐衰退。行为不便的老人需要的是体力帮助,小辈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帮助老人。现在相当一部分子女在帮助老人做事、照料老人生活确实不够。一家报社在200位读者中搞了一次“你曾经为父母洗过脚吗”的调查,经过统计,在寄回调查表的,仅有3位读者曾经为父母洗过脚。助老不足的确是一个普遍问题。有的子女由于社会竞争的压力,工作事务繁忙,无时间;有的忙于家务,照料孩子无时间;有的忙于交际、忙于玩乐,无时间;甚至有的不愿尽孝心、不主动不愿意照顾父母。我国许多伟人虽工作忙都能挤时间孝母,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去看母,陈毅元帅能亲自多次给母亲洗尿裤。只要有孝心,时间是会挤出来的。所以“常回家看看,找点空闲,找点时间,让漂泊的心灵回到永远的客栈,让心头的牵挂化作圆月高悬,让父母绽开欢喜的笑颜。”
爱幼有余:
心理上过分溺爱。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国策,家里的孩子比以前少了,多数家庭一孩化,许多家庭出现了过于溺爱孩子的现象。把孩子作为自己心里的宝贝,掌上的明珠,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要星星,不敢给摘月亮,对孩子的无理要求一味地纵容迁就。这样过分溺爱,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害于孩子的良好发展。今天有这样一句话来形容母爱:父母对孩子的爱比牛毛还稠,而孩子对父母的爱比牛角还稀。这也是尊老爱幼天平倾斜的重要原因吧。
物质上过分供给。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我国不少家庭,孩子是中心,许多家长对孩子的物质需求过分满足,孩子想吃什么买什么,想穿什么购什么,想要什么供什么,过分地满足孩子的物质欲,大把大把的钱花在子女身上心不疼,而用在赡养老人上就吝啬。现在许多子女比父母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用得好、玩得好。物质上过分供给,给孩
子造成优越感、富裕感,容易养成浪费、奢侈的会习惯,很难形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我们的家长再读一下孟子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古训。
教育上过分简单。由于家长对孩子的疼爱,再加上“望子成龙”心切,好多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法、方式上,教育的内容上,过分的简单和单纯。教子缺乏艺术,只会护、只会疼,也有粗野的骂和偶尔的打;在教育内容上,轻思想、轻道德的教育,注重“应试教育”。不少学生认为只要好好学习、考好分、考上大学就是孝敬父母,真正不懂尊老、敬老和孝老的涵义,很少有尽孝道的实践。由此还会滋生出许多方面的道德问题。
以上这六个方面,足以说明当今社会尊老爱幼的天平发生了倾斜,“敬老不足,爱幼有余”问题的普遍性,究其形成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社会的客观的原因,其二是家庭人的主观原因。
客观的社会原因。对于一个社会而言,老人比重达到一定水平就标志着这个社会进入老龄阶段。根据联合国制定的人口学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7%以上、或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即为老龄社会。按此标准,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3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并且以每年大约3%的速度增长,早已进入老龄社会。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老人最多、增长最快,如果和经济发展不同步,必然会给养老必然带来好多的困难。
从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家庭结构逐渐形成倒金字塔的形状。目前全国三亿七千万个家庭,很多家庭都是“421”的家庭结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一切全为他服务。有人这样概括:“爷爷是仆人,奶奶是佣人,孩子是主人。”在这样家庭结构的环境中生活,父母双亲、祖父母、甚至外祖父母,全家所有的人都围着一个心肝小宝贝,孩子不被溺爱是不可能,老人被子孙渐渐冷落也是自然的。传统社会的家庭中心是老年人,而现代家庭的代际重心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孩子。重心的转移,导致子代对亲代的赡养、照料和慰藉却是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部分人不养、不敬、不助、不尊,或者有养无敬、有养无爱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