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翻译理论简介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转换阶段
语义分析:理解 原文的语义和语 境
语言转换:将原 文转化为目标语 言
表达调整:根据目 标语言的习惯和规 范进行表达调整
校对修改:检查译 文是否准确、流畅 并进行必要的修改
重构阶段
表达选择:根据目标语言的表 达习惯和风格选择适当的词汇、 语法和句式
文化转换:将原文的文化内涵 和背景转换为符合目标语言文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目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尤金奈达生平简介 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 翻译过程的解析 翻译策略与方法 奈达翻译理论的评价与影响
生平经历
尤金·奈达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 毕业于密歇根大学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 曾在耶鲁大学任教并担任美国翻译协会主席 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对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动态对等
定义:动态对等是指译文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应与原文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尽可 能地接近。
重点:强调译文的自然流畅而不是刻板地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和语法。
意义:动态对等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处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 间的差异时。
应用:动态对等理论广泛应用于文学、商业和科技等领域的翻译工作。
化背景的表达方式
理解原文:深入理解原文的 语义、语境和文化背景
语言润色:对译文进行语言上 的润色和修饰使其更加流畅自
然
直译与意译
直译:保留原文形式和语法结构传达原文意义 意译: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和语法结构传达原文意义 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动态对等而非形式对等 直译与意译的选择应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和读者群体来决定
读者反应
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译文应以读者为中心关注读者的接受和理解。 要求译者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强调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信息的选择、调整和重构以使译文更易于读者理解。 读者反应理论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奈达的翻译理论
第四步:说明各个核心句子的关系
A.核心句 3 修饰 1 的受事者 way,核心句 2 修饰 核心句3实施者 B.核心句 5 与 7 是并列关系。核心句 6 是 5 的目的。 核心句 5 和 7 是 4 的所指,指 this land C.核心句 1 和 4 是对比关系
第五步:连接各个核心句,重述为近核心句表达形式
• 3.第一次将读者反应考虑到翻译标准中来。奈达 是世界翻译史上最早将“读者对等反应”作为翻 译准则之一的学者之一。奈达的“读者对等反应” 论拓宽了我们理论研究的视角,并完全改变了中 国传统翻译理论研究的静态分析模式,从而使我 们能够从宏观上对待翻译研究;更为重要的是给 现代翻译研究创造了一个新的术语。
奈达对翻译科学的贡献
1.将信息理论及符号学应用到翻译研 究中 并提出了新的翻译原则“功能对 等”。 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拓 宽了我们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种 全新的翻译研究方法,启发我们的思 想,帮助我们发散我们的思维,克服 呆板的翻译机制的弊病。
• 2.将最新的语言学成就应用的翻译理论中。奈达 是最早将现代语言学方法应用与分析和研究翻译 过程模式的翻译理论家之一。奈达的翻译过程模 式将我们从传统的直译和意译之争中解救出来。 这一模式鼓励其他的翻译理论家们思考翻译过程 当中所涉及的各种因素,以使得其翻译研究更加 科学 。
功能对等:要求接受者和讯息之间的关 系应与原来的接受者和讯息间所存在的 关系保持相当程度的一致。 所谓功能对等,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 接受语中用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 发语的信息。。动态对等的目的是希望 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 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 本上相同,它把焦点放在了两种效果之 间的对等上。
• 2.奈达采用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特别是核 心句的概念,将翻译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 尽可能科学有效地精简原文中的信息,使得结构 简单、核心意义清晰;第二,将源语言意义以最 简单的结构模式转换为目的语。第三,产生与目 的语文体及语义对等的表达。尽管这一理论在翻 译的某些方面具有指导性和实用性(如:在源语 言意义的理解方面),但仍然在理论构建上有一 定的弱点。再者,这一理论对某些文章的翻译实 践是否有效仍然是一个问题。
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
尤金·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1.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Eugene A.Nida)1914年生于美国的俄克勒荷马州。
早年师从当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大师布龙非尔德(Leonard Bloomfield)等语言学家。
毕业后供职于美国圣经协会,终生从事圣经翻译和翻译理论的研究,著作等身,是公认的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他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这个名称的前身是“灵活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后来为避免被人误解,改成功能对等。
简单讲,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
要取得功能对等(奈达指的对等是大致的对等),就必须弄清何为功能对等。
他把功能分成九类①[在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中,奈达将语言的功能分成9类,即表现功能(expressive)、认识功能(cognitive)、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信息功能(informative)、祈使功能(imperative)、行为功能(performative)、情感功能(emotive)、审美功能(aesthetic)和自我解释功能(metalingual)。
见该书第25页。
]译文应在这些功能上与原作对等。
那么,怎样才算对等呢?奈达认为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只局限在文字本身,他把判断对等与否的大权交给了读者的心理反应。
这就与在奈达之前大多数翻译研究者的观点相左。
传统上,人们总是将客观的语篇作为判断译文对错优劣的依据。
但奈达一下子把大权从语篇手中抢过来,交给了读者。
这一转手马上创出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为当时几乎陷入绝境的翻译研究者打开了眼界,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一下子柳暗花明。
奈达这一发展当然是和他本人对翻译的研究有关。
但奈达并非闭门造车,功能对等自有其源头活水。
这活水就是当时语言学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1)结构主义语言学—成分分析( Componential Analysis) a. Semantic Componential Analysis semantic features semantic component distinctive features man= [+HUMAN]&[+MALE]&[+ADULT] woman=[+HUMAN]&[+FEMALE]&[+ADULT]
1. 2. 3. 4. 5. 6.
There is something. I must say something (to my people). My people stand ( on the warm threshold). The threshold is warm. The threshold leads ( into the palace). The palace is of justice.
形式对等 动态对等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 Eugene A. Nida “功能对等” 核心就是找出目的语的各种有 效表达手段以最接近、最自然的方式表达出原 文的对等信息。(先思想内容,再文体风格)
奈达 “动态对等” 翻译理论
一、奈达主要翻译理论简述 二、“动态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以“Tension is building up.”为例
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 “tension” 和“build up”都有不同的解释。因此, 这句话至少可以翻译成以下不同的汉语: 1.形势紧张起来; 2.张力在增大; 3.电压在增加。
无庸质疑,句法对等比词汇对等更复杂。在英汉互译时,一个最明显的问 题涉及到了单数和复数的范畴。汉语经常用到复数时无明显语言标示,而在 英语里,复数则体现得淋漓尽致。此外,性和数等语法标示在翻译时还会涉 及时态的一致性。因此,译者不仅要清楚在目的语言里有没有这种结构,而 且还要明白这种结构的使用频率。 有时,词汇的差异也会给句法对等带来翻译上的障碍。例如,汉语没有关 系代词,这就意味着在英汉翻译时,需要考虑定语从句的次序和组合。在翻 译过程中让句法结构重组变得更复杂的是汉语的定语在句子前面,而不是后 面。这个就是语言学家所说的“左分歧” 而不是“右分歧”。这就是为什么 汉语句子要明显比英语短。
篇章对等又叫语篇对等。语篇是一种语言使用单位。因此, 我们在进行语篇分析时不能只分析语言本身,而要看语言是怎 样在特定的语境中体现意义和功能。 语篇对等包含三个层面: 上下文语境 情景语境 文化语境
不同文体的翻译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征。只有在同时掌握源 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的特征,且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情况下,译者 才能创造出真实体现源语风格的翻译作品。作品语言风格的不同就意 味着所蕴涵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同。 例如:科技体裁所承载的文化因素较少,因此,准确如实地将源语 信息内容转化成目的语远远比对两种语言文化的转换要重要得多。相 反,在文学体裁的作品中,文化就成为翻译中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忽略了文化因素.译作就成了没血没肉的、只是由词汇和句子堆 积起来的躯壳。因此,优秀的译者在文学翻译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如何 处理不同体裁作品中的文化差异。
(完整版)翻译理论概括
翻译理论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尤金·A·奈达(Eugene A。
Nida)(1914—2011),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1943年获密歇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工作,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1980年退休后任顾问。
奈达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他到过96个国家,在一百多所大学做过讲座,来中国有13次之多,直至2003年,奈达89岁高龄时,仍到非洲讲学。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尤金最有影响的著作是1964出版的《翻译的科学探索》其次要数《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系与查尔斯·泰伯合著(1969)。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奈达翻译理论》课件
VS
详细描述
在语用层面的翻译中,奈达强调译者需要 深入理解原文的交际意图和语境,并能够 将其准确地转化为目标语。此外,奈达还 指出,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语言的得体 性和文化因素的处理,以确保译文在目标 语文化中能够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意图和信 息。
PART 03
奈达的翻译方法论
直译与意译
直译
直译是一种逐字翻译的方法,尽可能 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和意义。这种方 法强调忠实于原文,但有时可能导致 译文生硬或失去原文的韵味。
奈达的翻译理论在商务翻译中有助于实 现跨文化沟通,减少误解和歧义,提高
沟通效率。
法律翻译中的应用
法律翻译要求严谨、准确、专业,奈 达的翻译理论中的“功能对等”原则 有助于法律翻译中确保语义信息的完 整传递。
奈达理论强调“动态对等”,有助于 在法律翻译中实现语义、文化和语用 信息的完整传递,提高法律文书的权 威性和公信力。
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总结词
奈达强调翻译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准确 性,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准确传达源语 言的信息,确保译文内容与原文内容 一致。
详细描述
奈达认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传递信 息,而信息的准确传递依赖于译文的 准确性。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 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信息,避免信息 的遗漏或误解。
语言文化的差异性
详细描述
在语义层面的翻译中,奈达强调译者需要对原文的深层含义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够将其准确地转化为目标语。此 外,奈达还指出,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语义的延伸和语境的考虑,以确保译文与原文在意义和精神上保持一致 。
语用层面的翻译
总结词
奈达认为语用层面的翻译涉及到对原文 交际意图的理解和表达,是保证译文在 交际中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1)抛弃传统的词性概念(parts of speech) 实体(object) : book, women, ghost 事件 (event) : go, love, talk 抽象概念(abstract) : green, slowly, often 关系(relations) : conjunctions, prepositions
逆转换翻译理论(Back Transformation)
原文
检验
译文
转换
分析
重组
改变 调整 删减
3)用同构体(isomorphism)概念解释 社会文化语言符号
符号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任何一个符号, 无论是字、词、句成语这类语言符号, 还是手势、身体活动等语言外符号,或 是社会行为这类社会符号,都只有在它 本身所处的环境(系统)中才有意义。
现代交际理论
翻译的交际学理论
交际功能
二)“动态对等”理论的内涵
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 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关注形式和内 容,是诗与诗、句与句、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对应。 接受语的信息应该尽可能和源语中的各种因素分别 对应。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以表达方式的 完全自然为目标,而且尝试将接受者与他自己文化 语境中的行为方式联系起来,它并不坚持读者只有 理解了源语语境中的文化模式才能理解信息。
Response) (4)动态对等论(Dynamic Equivalence)
(1)语言共性论(Language Universality)
奈达生平介绍
(三)社会符号学阶段(1970年起)
奈达对他的翻译理论进行一系列的修改和补充,把其 有用成分纳人了新的社会符号学的模式。1986年出版 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一书是第三发展阶段的代表作。这一著作 有以下四点改变和发展: 1.强调译文有关的一切都有意义,其中包括言语形式。 2.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以“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使其含义更清 楚。 4.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翻 译问题。
三、奈达的理论贡献
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 了一种用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 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 和了解。
(一) 译者必须尊重接受语的特征,要尽可 能地挖掘接受语的表达潜力;先后提出“动 态对等”与“功能对等”.
"'Translating means communicating, and this process depends on what is received by persons hearing or reading a translation. Judging the validity of a translation can not stop with a comparison of corresponding lexical meanings, grammatical classes, and rhetorical devices. What is important is the extent to which receptors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translated test. Accordingly, it is essential that functional equivalence be stated primarily in terms of a comparison of the way in which the original receptors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the text and the way in which receptors of the translated text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translated text."
奈达翻译理论
社会符号学阶段(1970年起) 奈达对他的翻译理论进行一系列的修改和补充,把 其有用成分纳人了新的社会符号学的模式。
强调译文有关的一切都有意义,其中包括言语形式。 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使其含义更清楚。 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翻译 问题。
— Eugene A. Nida
奈达在其核心理论——“功能对等”方面做了精辟的论述。 其核心就是,找出目的语的各种有效表达手段以最接近、最 自然的方式表达出原文的对等信息。首先是在思想内容方 面,其次是在形式风格方面。力求译文与原文在效果上达到 对等,即译文读者的理解与感受与原文读者的理解与感受基 本一致。
描写语言学阶段(1943年到1959年)
在这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他的研究重点是语言的句法 现象和词法现象。他不是把语言差异当作 现象和词法现象。 语言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 语言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当作相同 本质的不同现象来加以描写。 本质的不同现象来加以描写。
奈达翻译思想的三个阶段
交际理论阶段(1959年到1968年) 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还是一门科学。 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就是 交际。这是奈达翻译思想第二阶段的主要标志, 也是他整个思想体系中一个最大的特点。 动态对等翻译观的提出。 就翻译过程而言,奈达提倡四步式,即: 分析、 转换、重组和检验。
奈达翻译理论简述
尤金·A·奈达( Eugene A.Nida )
尤金·奈达(1914--2011), 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 家。曾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 持翻译部的工作,并提出了自 己独特的翻译理论。
奈达特色翻译理论 (1)语言共性论(language universality) (2)翻译信息论(message of translation)。 (3)读者反映论(theory of readers' response) (4)动态对等论(dynamic equivalence)
奈达的翻译思想
奈达翻译思想简介摘要:尤金・奈达(EugeneA Nida)是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之一,被誉为“现代翻译理论之父”。
他的著作横跨45年,发表了40多部专著,250余篇论文。
对大量翻译问题作了深入地分析研究,特别是在《圣经》的翻译研究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我国学术门户开放后较早引进的当代外国学者的译学理论,他的翻译观也是国内译界评价和引用,探讨最多的,成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
关键词:奈达翻译理论 dynamic equival ence functio nal equival ence一.奈达翻译思想简介1.发展阶段奈达的翻译思想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描写语言学阶段;交际理论阶段和社会符号学阶段(《新编奈达论翻译》谭载喜)描写语言学阶段(40-50年代),他主要从语言的词法,句法并结合翻译理论阐述语言的本质和语际翻译关系,试图找出更加科学的语言翻译转换规律。
交际理论阶段(60年代),他从理论到实践深入系统地阐述了翻译问题,他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一种文学的再创造,而且还是一门科学。
社会符号学阶段(70年代以后),他主要研究语义以及跨文化交际的问题。
他认为语言只是一种符号现象,对这种符号现象的解决必须依赖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翻译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要原语在译语中忠实地表现出来,让译文读者象原文读者一样,可以感受到原文的种种意蕴。
2.核心概念奈达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Transla ting consist s in reprodu cing in the recepto r languag 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 ence of the sourcelanguag 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 y in terms of style. 《Theoryand Practic e of Transla tion》Nida),因此他认为翻译决不仅仅是一门科学;翻译也是一门技巧,但归根结底,出神入化的翻译则是一门艺术。
奈达
(三 )形式与内容之争 所谓形式与内容之争,是由奈达的一句 话引来的。奈达曾说:“形式附属于内 容。”他要求对翻译的确切性的研究完 全摆脱了表层结构的困扰,而把重点转 移在以传译内容为主,使译文语言达到 内容上与原文最贴近的自当代美国翻译理论》(郭建中)中介绍了许多美国 翻译大家,并指出:阿诺德认为,只有精通源语和目标 语的学者,才能有资格作出评判。而纽曼则认为,一 般的读者就应该是做评判的人。 “衡量译文的成功与否,不仅要分析译文为之服务而 又不懂原文的听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对译文 质量的看法,而且还要了解专家的评价……这些专业 人员懂原文,也有搞创造性翻译的经验,而且,他们 非常了解形式和内容这两方面的交际的目的。这样按 照读者的类型和翻译的目的来进行衡量和评价,在特 定的时代下,原文和译文的效果应该是大致可以比较 的。” (《语际交际的社会语言学》)
他认为形式对应是指代表源语词或句在目的语 中最切近的具有对等功能的词或句,在语言对 之间并不总存在着形式对应,要根据原文语体 来决定使用形式对应还是动态等值。他根据乔 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而提出翻译的“功能对 等”说,将翻译的过程归纳为三步:分析-转换 一重构,以达到理解原文语义与基本结构,在 此基础上转达语义, 最终获得与原文语义和语 体上的对等。
CHINA IN WORLD ECONOMY
China’s vast size and resources, her extraordinary economic progress over recent years, have made her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layer in the modern international economy. Because of this, because of Britain’s own huge stake in the world economy, we need to take a real interest in China. Since economic reform began in 1978, an average growth rate of almost 10% a year has seen China’s GNP nearly quadruple. The rewards for the people of China are clear, most visible in the dynamism and prosperity of Peking and the coastal cit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most striking consequence of these changes is that China has grown to be the world’s eleventh largest economy, and is set to grow further. China’s rapid emergence as a major world actor is a tribute to the drive and entrepreneurial spirit of her people, and more particularly to the fundamental economic reforms she has pursu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It is a clear testimony to the success of the open-door policy led by Mr.Deng Xiaoping. I warmly welcome those reforms and that success. I would draw a further conclusion, which I believe is central to assessing China’s future place in the world economy. In my view China’s growing international engagement has been vital to her progress. The key to sustaining and building on early economic success was China’s move into world markets. Consider a couple of statistics. Since 1979 foreign trade as a share of China’s GNP has risen from 10% to 45%. Integration in world markets became a basic fact of Chinese economic life. With that came 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investment system. Foreign funds flowed into China in a spectacular way. The stock of foreign investment grew from under $5 billion in 1989 to nearly $90 billion by 1994. So China has built new and increasingly strong links, in both directions, with world markets. These links have contributed to creation of new jobs, new prosperity for China. What next? I believe it is China’s interest to build on this foundation, to consolidate her plac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at is the way to maximize her share of world markets; and — as the UK knows from direct experience — to attract the stimulus, the technology and the funding that inward investment can offer.
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是基于语言功能和交际目的的翻译理论,由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
该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传达源语言(原文)的信息,使得译文的接受者能够理解并接受这些信息。
因此,译者应该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的功能对等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强调翻译的功能目的,即将源语言的信息转化为译语(目标语言)的信息,以达到与原文相同的功能目的。
而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则强调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相似性,使译文与原文的表面形式尽量相似。
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强调了翻译的交际功能,即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传达信息,而不是简单地将原文单词和句子的翻译转换为另一种语言。
因此,译者需要考虑到受众的语言和文化背景,选择恰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功能对等。
奈达翻译理论
奈达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由德国学者让·奈达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等效”,即在翻译过程中,要求译文与原文在意义上等效。
奈达认为,通过对原文的分析和解构,翻译者可以理解原文的思想和意图,并将其准确地转化为译文。
根据奈达的观点,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文信息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特点,使用适当的词汇和结构来表达原文的含义。
奈达认为,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文化传递和交流的行为。
奈达提出了三个翻译原则,即“翻译为读者”、“翻译为现实”和“翻译为对等”。
首先,“翻译为读者”意味着翻译应该根据目标读者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背景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技术。
其次,“翻译为现实”强调翻译应根据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来进行,以保持译文的时效性和可读性。
最后,“翻译为对等”指的是翻译应该在语言和文化的不同中寻求最佳的等效性,以使译文与原文在意义上相等。
在奈达的翻译理论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被强调。
奈达认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翻译者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来进行翻译。
因此,奈达认为,译者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工人,而是一种文化中介和创作者。
然而,奈达的翻译理论也有一些问题。
首先,奈达的等效理论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个人判断。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不同的译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经验得出不同的译文,导致译文的多样性。
其次,奈达的翻译理论忽视了翻译的政治和权力关系。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交流,而且也是一种权力关系的体现,翻译者的选择和判断受到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总的来说,奈达翻译理论对于翻译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强调有积极意义,但在具体操作上仍需兼顾客观性和客观规则。
翻译者应该在创造译文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读者的需求和文化背景,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之“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翻译作为语际交流的桥梁有着悠久的历史。
尽管翻译早就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共同进步,但构建系统的翻译理论却显得举步维艰。
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国内产生影响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西方翻译理论当是奈达的“功能对等论”、“等效论”和“读者反应论”,以至翻译界形成“言必称奈达”的局面。
在奈达40余本著作和250多篇论文中,功能对等理论是其最重要的翻译理论。
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翻译界观念逆转,形成“言必批奈达”之势。
因此,应该对“功能对等论”进行全面理解和分析,进而对其做出公允的评价。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分析了翻译中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关系的三种类型,认为这三种关系是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的。
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等值有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与此相对应的是以“等效原则”为基础的动态对等。
奈达的《论对等原则》一文集中阐发了动态对等思想。
他认为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必须辨别翻译的不同类型,以确定不同的对等原则,根据信息的本质、作者的目的以及译者的目的、受众的类型等因素,对翻译进行分类。
即根据信息的本质,确定内容和形式何为翻译的主要考虑因素;根据作者及译者目的,确定翻译的预期目的是提供知识、引起情感反应,还是建议某种特有的行为举止。
他希望读者达到完全的理解,并使翻译完成某种祈使功能。
为防止误会,奈达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他希望以此来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这个替换并不是要否定先前的“动态对等”。
实际上“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并无实质上的区别。
奈达认为,功能对等强调的是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恰当的方式重新组织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而进行交际。
例如翻译white as snow时,如果一种语言里没有“雪”这个字,却有“霜”(frost)字,就可以用“白如霜”来替换。
奈达翻译理论
奈达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是由20世纪50年代英国外语学家约翰·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被视为对传统的文本对照翻译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奈达翻译理论基于语言、社会、文化等跨学科的思想,强调翻译的表达功能和文体特征,注重原文的内容、文化背景以及读者的需要,批判性地发现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符合目标语文化特点的翻译技巧以及新的翻译方法,是对传统翻译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奈达翻译理论反对将翻译视为一种“文本对照”的传统观念,而是倡导从文化角度出发,将翻译视为一种把原语文化转换为目标语文化的活动。
奈达宣称“翻译不是一种文字狗,而是一种文字艺术”,把翻译看作对原文的创造性重组,而非对原文的单一重复。
他认为,翻译的任务是补充原文,使原文的思想成分通过一种新的形式达到一种符合目标语文化的表达效果。
因此,奈达强调翻译的表达功能,提出“意群”概念,将翻译视为一种综合考虑宏观素材、原文文体特征、译文读者要求等多种因素以实现关联翻译的过程。
奈达翻译理论把翻译从盲目的文本对照解放出来,从文化角度出发,强调原文内容、文化背景以及读者的需要。
奈达认为,翻译必须重新创造原文的意义,把原文的思想成分传达给目标语文化的读者,而不是仅仅复制原文的形式。
所以,翻译时需要考虑原文和目标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如文化习俗、思维习惯、概念表达等。
在翻译中,应该考量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以达到符合目标语文化特点的翻译技巧和方法。
总之,奈达翻译理论以多学科的视角,强调翻译的表达功能,提出以实现汉语与其他语言之间的文化交流的技巧和方法,是对传统的文本对照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01
总之,尤金·奈 达的翻译理论是 一种以交际功能 和读者反应为核 心的理论
动态对等
02
他强调了翻译过 程中对等的重要 性,并提出了"最 贴近的自然对等" 的概念
03
这种理论对于指 导翻译实践具有 重要的意义
-
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THESIS DEFENSE POWERPOINT
XXXXXXXXXX
-
1 功能对等 2 动态对等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1
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 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 理论家,他的翻译理论在西方
翻译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2
奈达的翻译理论主要 包括"功能对等"和" 动态对等"两个方面
1
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是指翻译的文本应该在语言和语义上与原文本保持一致,从而能够达到与原文本 相同的功能和效果。这种理论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即翻译应该使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原 文本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指导老师:XXX
答 辩 人 :XXX
奈达认为,翻译过程中的对等包括词汇对等、语法对等、语义对等和风格对等。词汇对等 是指翻译文本中的词汇应该与原文本中的词汇保持一致,从而避免歧义和误解。语法对等 是指翻译文本中的语法结构应该与原文本的语法结构保持一致,从而保持原文本的流畅性 和准确性。语义对等是指翻译文本应该与原文本在语义上保持一致,从而避免误解和歧义 。风格对等是指翻译文本应该与原文本在风格上保持一致,从而保持原文本的个性和特点
为了实现功能对等,奈达提出了"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他认为,翻译应该追求自然 、流畅的效果,而不是刻意的模仿或生硬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理解原文本的 文化背景、语言特点、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因素,从而在目标语言中找到最贴近的表达方式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简介.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简介.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简介一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与语言学同步发展的。
翻译理论家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待翻译。
在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是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对等理论。
1964年奈达提出了翻译过程三阶段的模式:分析、转换和重组。
他还详尽地论述了自己提出的与形式对等相对立的“动态对等”概念,指出:“动态对等是指译文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映基本相同。
”虽然在80年代奈达又修正了“动态对等”论并提出了“功能对等”概念,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兼顾,但是奈达在解释翻译的性质时说:“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
可见,尽管奈达主张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并把这种翻译方法叫做社会语言学方法,却依然是把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的范围之内,而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然而,20世纪60-70年代的语言学理论一统天下,欧洲翻译理论界并没有充分重视上述问题的解决。
随着翻译实践和研究的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的弱点。
出于对这种纯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不满,70年代西方已经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更多地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
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活动,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赋予了翻译更多的涵义。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汉斯?费米尔(HansV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等提出的翻译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奈达翻译理论简介(一)奈达其人尤金?奈达(EugeneA.Nida)1914年出生于美国俄克勒荷马州,当代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也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
尤金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其理论核心是功能对等。
尤金先后访问过90个国家和地区,并著书立说,单独或合作出版了40多部书,比较著名的有《翻译科学探索》、《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等,他还发表论文250余篇,是世界译坛的一位长青学者。
他还参与过《圣经》的翻译工作。
他与塔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翻译界影响颇深。
此书说明了中国与西方译界人士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别:前者是静的,崇尚“信、达、雅”,讲究“神似”,追求“化境”;后者是动的,将语言学、符号学、交际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当中,提倡“动态对等”,注重读者反应。
中国译论多概括,可操作性不强;西方译论较具体,往往从点出发。
他在该书中提到了动态对等,详细地描述了翻译过程的三个阶段:分析、转换和重组,对于翻译实践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奈达对翻译的定义按照奈达的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
”其中,“对等”是核心,“最切近”和“最自然”都是为寻找对等语服务的。
奈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认为必须以读者的反应作为衡量译作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
翻译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必须使译文从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章风格、语言文化到社会因素等方面尽可能多地反映出原文的面貌。
他试图运用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建立起一套新的研究方法。
他根据转换生成语法,特别是其中有关核心句的原理,提出在语言的深层结构里进行传译的设想。
奈达提出了词的4种语义单位的概念,即词具有表述事物、事件、抽象概念和关系等功能。
这4种语义单位是“核心”,语言的表层结构就是以“核心”为基础构建的,如果能将语法结构归纳到核心层次,翻译过程就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对源语的曲解。
按照4种语义单位的关系,奈达将英语句子归结为7个核心句:(1)Johnranquickly.(2)JohnhitBill.(3)JohngaveBillaball.(4)Johnisinthehouse.(5)Johnissick.(6)Johnisaboy.(7)Johnismyfather.(三)奈达翻译理论的经历阶段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经历过三个阶段,分别是描写语言阶段、交际理论阶段和和社会符号学阶段。
第一个阶段始于1943年发表《英语句法概要》,止于1959年发表《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
这一阶段是奈达翻译思想及学术活动的初期。
第二阶段始于1959年发表的《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止于1969年出版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主要著作有《翻译科学探索》、《信息与使命》。
在这10年中,奈达确立了自己在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的权威地位。
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探索》标志着其翻译思想发展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
第三阶段始于70年代,奈达通过不断修正和发展自己翻译理论创建了新的理论模式———社会符号学模式。
奈达在继承原有理论有用成分的基础上,将语言看成一种符号现象,并结合所在社会环境进行解释。
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书中,奈达强调了形式的重要性,认为形式也具有意义,指出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及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并且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的提法,是含义更加明确。
三、对奈达翻译理论的评价(一)贡献奈达是一位硕果累累的翻译理论家。
可以说,在两千年的西方翻译思想发展史上,奈达的研究成果之丰是名列前茅的。
他的研究范围从翻译史、翻译原则、翻译过程和翻译方法到翻译教学和翻译的组织工作,从口译到笔译,从人工翻译到机器翻译,从语义学到人类文化学,几乎无所不包,从而丰富并拓展了西方的翻译研究领地。
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用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
他坚持认为: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够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在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适当方式重组原文形式和语义结构来进行交际。
因此也说明,某一特定民族对世界的认识能力,并不会因为该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结构“落后”而受到“制约”。
奈达产生这种翻译观,与他虔诚信奉基督,长期从事圣经翻译研究不无关系。
信奉基督的翻译工作者有一种信念,认为上帝的信息是一种普遍真理,应当而且能够译成万国语言,并为“万国子民”所理解。
基于这样的信念,奈达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尊重接受语的特征,不要一碰到困难就想自己创造语言,而要尽可能地挖掘接受语的表达潜力,因为每种语言,包括所谓的“原始语言”,都有丰富的手段来表达思想;因此,译文应当尽量使用译文接受者喜闻乐见的、符合接受语表达规范的言语形式。
这就导致了他关于“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即“动态对等”,以及后来的“功能对等”一说的提出。
奈达还在其理论著述中谈到读者反应的问题。
他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言语接受者,要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作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看两种反应是否基本一致。
奈达的这个观点无疑是有其道理的。
翻译如果不考虑读者因素,不估计或者测验读者的反应,就可能产生对牛弹琴的译文。
比如,把“四书五经”译成现代汉语,如果为了强调原文的古味,而在译文中采用古英语或中世纪英语,一般现代英语读者又怎么能够接受?首先,他的理论过于集中在解决译文的交际性和可懂性的问题上,因而其适用范围受到了限制。
在《圣经》翻译领域强调译文的可懂性自然有其道理,但如果在世俗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也始终把译文的可懂性摆在第一位,势必导致原作语言的简化,甚至非文学化。
英国翻译家纽马克曾经指出:“如果把《圣经》中那么多奈达认为读者不能理解的比喻统统删去,那么就会不可避免地引起意义的大量走失。
”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较多地使用比喻的和新颖的语言,作者的真正意图可能要到字里行间去体味、去捕捉。
如果把原作中的比喻形象统统删去,把一切联想的意味统统明说出来,那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译文懂是好懂,但却索然寡味,达不到文学的目的。
近年来,奈达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不断在修改和完善过去的一些观点。
他不再偏重译文的可懂性,而提倡一种“三性原则”,即可懂性、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并重的原则。
另外,他不再全盘否定“形式对应”,而是认为翻译中不可随意打破原文的表达形式。
为了扩大他的理论的适用范围,他还特别增加了修辞学内容。
其次,奈达曾经提出“翻译是科学”的主张,后来又基本放弃了这一主张。
不管是提出还是放弃,他都没有提出充足的、令人信服的论证,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陷。
最后,他所提出的“动态对等”建立在读者会有一致的反应这个假设基础上,但读者反应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一致,因此用此作为衡量翻译的标准难以操作。
四、奈达翻译论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影响奈达的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介绍进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被介绍得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
原因如下:奈达与中国翻译学者们保持着密切往来,并积极参与中国翻译研究,推动了中国现代翻译研究的发展。
自1980年以来,他访问中国不下10次。
他在中国多所院校作过报告,出版语言学和翻译专著并发表论文,甚至与中国学者如谭载喜等合作著书。
奈达理论在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译论一样,以原文———译文的比较为重点,强调对原文的理解,不涉及翻译的外部因素如权利、意识形态等,政治上十分安全。
而且,它们大多是规范性的应用理论,目标是制定以“忠实”为本的翻译标准,与统治我国翻译领域一百多年的严复的“信、达、雅”标准可以相融,因此对中国的主流文化来说,是比较可用的。
奈达的译论由于有较强的学术性和较新的视角(如奈达理论中的交际、读者、效果等概念),给中国的翻译研究带来了一些冲击,提高了中国翻译研究的学术性,丰富和更新了中国的翻译理论。
尤其是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了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发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奈达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译论既互相竞争,又互相依存,一起强化了中国的翻译研究的实用主义路向和传统的道德观念。
世界的文化不是朝一元化的方向,而是朝多元化方向发展的。
当今世界翻译研究理论各派争鸣,不可能有,也不能由只懂得西方语言的人来建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翻译理论。
使用不同语言的国家或民族应该按自己语言的特点,建立与发展自身的翻译理论。
我们在进行翻译研究中应该从我国传统的翻译理论中吸取合理的因素,与此同时,也要吸收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及国内外其他有关学科的最新成果。
这种吸收不只是牵强附会地把古人的翻译见解或主张与西方人的某些说法放在一起,一比高低优劣。
要以我们原有的理论体系为基础,研究我们与西方人在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及语言结构等多方面的差异,实事求是地吸吮有益于我们的养分,取长补短,以此建立我国现代的翻译理论。
1.开场白Good morning. I am very glad to be here for this interview.2.姓名,英文名,毕业院校,毕业专业,毕业学院My name is LiShuai, and my English name is Jacky Lee. I've finished my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Xidian University,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college of Technical Physics.3.性格,爱好,实践经验I am open-minded, willing and have broad interests like basketball, reading and especially in engineering such as software programming, website design, hardware design. For example, during the past four years, I have accomplished two websites: one is the website of our school, and the other is the website of the doctor forum of china 2007. Furthermore, I am interested in C plus plus programming language and have written some application programs. In July in the last year,I finished my graduate project with flying colors,which was a software application about Image Process . In addition, I have also finished some projects about embedded system by using MCU when I was a junior.4.为什么想读研,将来愿意从事的方向,读研时的打算Although I have broad interests in many aspects and grasp the essential knowledge of the major, but I think at present, I can do many things in a superficial level, but not be competent to do things professionally owing to lack of ample knowledge and ability. So I think further study is still urgent for me to realize self-value.The major that I hope pursue for my further education is IC design. Because I find integrated circuits are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our modern society. And nowadays in China, with the recognition by the government, our domestic integrated circuits industry is growing rapidly and that may provide a lot of chances to us.I plan to concentrate on study and research in this field in my graduate time. And I hope I can form a systematic view of micro electronics and IC design technology and make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ture profession after three years study here.5.结束语OK, that’s all. Thank you very much.考研英语复试之英语自我介绍Good morning,my dear teachers,my dear professors.i am very glad to be here for your interview.my name is song yonghao, i come from luoyang,a very beautiful aicent city.my undergratuade period will be accomplished in chang'an university in july ,2004;and now,i am trying my best for obtaining a key to tongji university.Generally speaking ,i am a hard working student especially do the thing i am interested in.i will try my best to finish it no matter how difficult it is. when i was sophomore, i found web design very interesting, so i learned it very hard . to weaver a homepage for myself, i stayed with my pesonel computer for half a month.,and i am the first one in my class who own his homepage. forthermore,i am a person with great perserverence. during the days preparing for the first examination,i insist on running every day, no matter what the weather was like.and just owning to this,i could concentrate on my study and succeeded in the end.Well ,in my spare time ,i like basketball, tennis and chinese chess. also english is my favorate.i often go to english corner to practise my oral english on every thursday,and write compositions to improve my witten ability .but i know my english is not good enough ,i will continue studying.Ok, that is all,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复试英语自我介绍全文Hello, my professors.It’s a fine day today,and i’m very pleased to meet you here.First of all,i’d like to introduce myself to you.My name is ***,my hometown is ***,which is a really beautiful city.Even when i was a young boy,i was very interested in biology science.Every one may have a dream,and i still remember that my dream is to be a biology scientist (just like ZHU KE ZHEN).I liked to make wonders just like,where are we from?Where are we going in the universe?And then i would find the answers in book by myself.Still today i think that 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 in one’s whole life (and knowledge comes from practice).Second, i will introduce my major in the university.My major is Biological Engineering in *** University.It has a great relationship with biology scince.Their relationship can be shown with an example: Just like a river,biology science,which often finds new discoveries and theories, is at the head of the river.And my major,which lays more stress on practical use, seems to be at the end of it.When both of them interact well enough,the discovries and theories in biology science can be soon turned into products in all of the modern industry.Four years’ university education gives me a l ot of things to learn,a lot of chances to try,and a lot of practices to improve myself.It teaches me not only what to study and how to think,but also to see the importance of practical ability (such as doing expriment as much as possible). In the university life,i have made many good friends.They help me improve my study and research ability, do ererything just like a man,and often give me good example to follow.Besides what i have introduced myself above,i also have many interests in my spare time.I like playing football,which is an effective way i think to improve my body health,and it can teach me how to join in a group and deal with other people.Drawing and writing is another favor to me.Above all,i choose the major in order to broad my view in biology scince,and enhance my research ability.I will do my best to join the new group and be good at postgraduate study.Translation is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meaning of a source-language text by means of an equivalent target-language text.[1] Whereas interpreting undoubtedly antedates writing, translation began only after the appearance of written literature; there exist partial translations of the Sumerian Epic of Gilgamesh(ca. 2000 BCE) into Southwest Asian languages of the second millennium BCE.[2]Translators always risk inappropriate spill-over of source-language idiom and usage into the target-language translation. On the other hand, spill-overs have imported useful source-language calques and loanwordsthat have enriched the target languages. Indeed, translators have helped substantially to shape the languages into which they have translated.[3]Due to the demands of business documentation consequent to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at began in the mid-18th century, some translation specialties have become formalized, with dedicated schools and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4]Because of the laboriousness of translation, since the 1940s engineers have sought to automate translation (machine translation) or to mechanically aid the human translator (computer-assisted translation).[5] 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has fostered a world-wide market for translation services and has facilitated language localization.[6]Translation studies deal with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theory, the descrip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