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研共同体构建的研究

合集下载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是指依托地区教育资源,通过教师、学校、教育部门、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通过合作、研究、交流等方式,构建一个共同的教育教研平台,推动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研共同体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它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和优质的教育资源。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区域教研共同体的重要性1.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得教师之间能够更好地互相学习、互相切磋,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区域教研共同体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成长空间,使得教师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2.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能够整合区域内的教育资源,使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学生提供更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

通过区域教研共同体,可以使得一些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分工,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4.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区域教研共同体,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

1.建立平台建立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为教师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

可以通过建立教育教研网站、论坛等平台,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开展培训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座谈会等活动,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推动学校合作推动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合作,实现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可以通过建立学校联盟、合作办学等方式,使得学校之间能够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水平。

4.鼓励教师开展研究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研究机会。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推进,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建设区域教研共同体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推动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

本文将介绍何谓区域教研共同体,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的重要性与优势以及实施区域教研共同体的策略与措施。

区域教研共同体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的教育机构、教育管理部门和相关专家学者之间建立的共同合作关系。

通过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分享、教育资源的共享以及教育研究的合作,共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教育公平化,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区域教研共同体是一种教师、教学资源和教育管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旨在通过搭建教育发展的平台来促进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

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建设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对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区域教研共同体有以下重要性与优势:1.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主体,其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

通过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建设,教师可以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分享成功经验,相互借鉴,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2.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

教育资源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

通过区域教研共同体,不同学校之间可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

3.推动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

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建设可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通过教师的研究与实践,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推动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

4.实现教育公平化。

在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背景下,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建设可以减少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提高教育公平,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实施区域教研共同体的策略与措施要实施好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与措施。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策略与措施:1.建立区域教研共同体的组织结构。

可以设立一个由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专家学者组成的共同体,明确各方的职责和任务,形成一个合作共赢的合作体。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区域教研共同体是指一种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由多所学校组成的专业教师合作教研组织。

它旨在通过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有助于打破教学孤岛,促进资源整合,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和激情,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建立组织机制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首先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制。

这包括明确教研共同体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人员选拔和管理制度等。

这些机制的建立可以保证教研共同体的运作顺利、有效。

2.确定发展方向在建立组织机制的基础上,需要确定教研共同体的发展方向。

这包括明确教研共同体的目标、规划发展路径、确定发展重点等。

确定发展方向可以让教研共同体的成员明确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

3.促进交流合作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

这包括组织教研活动、开展教学观摩、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等。

通过交流合作,可以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和激情,促进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

4.加强教学研究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加强教学研究。

这包括开展教学调查研究、推广教学成果、开展教学改革等。

通过教学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建立组织机制、确定发展方向、促进交流合作、加强教学研究、推动教研成果应用等多种手段的配合,才能真正实现教研共同体的建设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发展。

“片区教研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

“片区教研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

“片区教研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为了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各地区纷纷开展“片区教研共同体”建设,以加强教研合作,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

本文旨在制定一份关于“片区教研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为教研共同体的建设提供指导和支持。

一、建设背景“片区教研共同体”是指某一片区内的学校、教师群体以及其他相关教育资源进行合作共建的教研组织。

通过建立共同体,能够促进学校之间的教研合作与资源共享,提升整个片区的教育教学水平,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促进学生成长。

二、建设目标1. 建立紧密的教研合作机制,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2.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引领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3. 加强学校间资源共享,提高教育教学效率;4. 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与积极性,共同推进学生成长。

三、建设方式1. 制定组织机构建立由各片区学校的教师代表组成的教研共同体委员会,设立主任委员和各个专业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和推动片区教研共同体建设。

设立专业研究组、教育教学评价组、教学资源共享组等,明确各组织的职责和任务。

2. 促进教研活动通过定期举办教研交流会议、组织专家讲座、举办教育教学培训等方式,促进学校间的教研活动,增强教师的专业发展感,提高教学水平。

3. 建立教研资源共享平台建立“片区教研共同体”资源共享平台,包括教学资源共享、教育教学案例分享等,通过互联网平台共享教育教学资源。

4. 加强教师培训组织教研共同体成员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及学术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5. 建立教研成果分享制度鼓励教研共同体成员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教研成果的共享与交流,增强教师的教学研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建设保障1. 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学校、教师和家长要共同营造一种关注教育教学、尊重知识和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为片区教研共同体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及其虚拟教研平台构建研究的开题报告

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及其虚拟教研平台构建研究的开题报告

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及其虚拟教研平台构建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建立教师教育学习共同体、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发展成为现代化教育中一个新的课题。

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立能够促进教育教学研究交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本研究以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为基础,采用虚拟教研平台方式,旨在通过对共同体成员的学习和交流,推动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

二、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本研究以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为主要内容,将结合虚拟教研平台技术,开展以下研究工作:1. 建立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教师学习共同体与教研活动的关系,目的在于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

2. 针对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特点,研发虚拟教研平台并应用于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中,分析平台对教师教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3. 对虚拟教研平台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验证该平台能否使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得到更好的学习与交流,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完善和发展。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阅读、问卷调查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首先,通过文献阅读了解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深入探究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然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最后,结合实践研究,在创建虚拟教研平台的基础上,研究平台的实际运用情况、使用效果和成员满意度,总结平台运用的优点和问题,为优化平台提出建议。

四、预期结果及意义:通过本次研究,期望能够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增强教育教学研究与交流的氛围;研究开发出能促进教师教学研究的虚拟教研平台,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支持和便利;同时,通过对平台使用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总结平台的优点和问题,为教师教育教学中的新技术应用提供经验和参考。

“片区教研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

“片区教研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

“片区教研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标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质量,构建学习型教师团队,我校将自主打造“片区教研共同体”,旨在通过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反思,形成教研共同体建设,以推动学校教学工作的改进和发展。

二、工作内容和方法1. 教研主题每学期确定一个教研主题,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讨论和分享。

主题的确定将充分考虑学校教学需求,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以及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2. 教研活动安排每周安排一次教研活动时间,时间为每周五下午。

根据教研主题的具体内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活动形式可以是讲座、讨论会、观摩课等。

3. 教研活动内容和方法(1)教研讲座轮流由教师自愿报告工作中的经验和总结,分享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2)教研讨论会根据教研主题进行小组讨论,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小组演示等形式,分享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鼓励教师们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3)教研观摩课学校邀请优秀教师开展观摩课,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和学习的机会。

4. 教研成果和分享每次教研活动结束后,教研组成员将整理出教研成果,分享给全体教师。

教研成果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资源等,通过资源共享,为每位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支持和保障1. 邀请专家支持学校将邀请教育专家和学科教学专家参与教研活动,提供指导和支持,确保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2. 资源支持学校将提供教研活动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教材、教辅资料、教学设备等。

3. 奖励机制对于在教研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学校将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以激励更多的教师积极参与教研共同体建设。

四、预期效果和评估通过“片区教研共同体”的建设,预期能够达到以下效果:1.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2. 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促进教师个人成长;3. 构建学习型教师团队,加强合作与交流;4. 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对于教研共同体的建设效果,学校将进行定期评估,通过教师满意度调查、学生成绩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估和反馈,不断完善和改进工作。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区域教研共同体是教师之间进行教育教学交流和合作的组织形式,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

它汇集了来自不同学校和不同年级的教师,打破了传统的学校边界,形成一个团队合作的共同体。

本文将探讨如何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旨在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要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明确它的目标和使命。

区域教研共同体的目标应该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它的使命在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科界限,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

要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

这个机构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吸引教育工作者的参与。

可以设立一个教研科室或者教育局来负责组织和管理,也可以由学校和教师自主组织。

在组织体系中,可以设立教师培训和研修、教学观摩、教学资源共享等各种活动,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要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现代技术可以为教研活动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平台。

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搭建教研博客、在线论坛等交流平台,使教师可以随时随地交流和分享教学经验。

还可以利用视频会议等远程技术,组织跨校区、跨年级的教研活动,扩大教研的范围和影响力。

第四,要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文化和互信机制。

教育改革需要教师之间的相互支持和信任,才能开展真正的合作和创新。

建立合作文化和互信机制可以通过培养教师团队意识、定期举行集体研修和交流活动等方式来实现。

通过这些方式,教师可以共同探讨教育问题,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提高。

第五,要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还需要加强教师素质培养和评价体系的建设。

教育改革需要有一群高素质的教师来推动和引领,因此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

同时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关注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成果,鼓励和推广优秀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要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积极争取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和资源。

政府和教育部门可以提供经费支持、政策支持和专业技术支持,为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校多区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共同体建设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

一校多区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共同体建设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

一校多区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共同体建设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教育领域,教研共同体建设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与普及教育的发展,一校多区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共同体建设成为教育领域需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各地教育部门也在积极探索建立一校多区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共同体,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小学语文学科的发展。

教育教研共同体建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校多区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共同体建设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目前一校多区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共同体建设仍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以制定相应的建设策略和优化措施。

对一校多区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共同体建设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一校多区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共同体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和策略,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科发展。

通过深入分析当前教研共同体建设存在的不足和困难,找出制约因素,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教研共同体提供有益建议和指导。

研究目的还在于探讨教研共同体的实施路径,优化措施和人才培养方案,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思路和支持。

通过研究,旨在为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构建更加健康和完善的教研共同体机制,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提升。

1.3 研究意义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共同体建设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学科教研成果共享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立一校多区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共同体有利于加强校际合作,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共同体建设能够实现教研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有效提升教师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共同体的建设可以促进学科教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学科发展和创新。

实验中学片区教研共同体(3篇)

实验中学片区教研共同体(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各地纷纷开展了片区教研共同体活动。

本文以实验中学片区教研共同体为例,探讨其成立背景、运行机制、成果及启示。

二、实验中学片区教研共同体成立背景1. 教育改革需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各学校需要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实验中学片区教研共同体的成立,正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

2. 教育资源整合实验中学片区教研共同体旨在整合片区内各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共同体平台,各学校可以互相学习、交流,共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3. 教师专业成长教师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

实验中学片区教研共同体的成立,为教师提供了专业成长的平台,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三、实验中学片区教研共同体运行机制1. 组织架构实验中学片区教研共同体由片区内各学校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组成。

共同体设立理事会,负责共同体的决策、管理和监督工作。

2. 课题研究共同体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课题进行研究。

共同体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分享研究成果,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教学观摩共同体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活动,邀请片区内优秀教师进行示范教学。

观摩活动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4. 教学研讨共同体定期组织教学研讨活动,针对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

通过研讨,教师们可以互相借鉴、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5. 教学评价共同体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四、实验中学片区教研共同体成果1. 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实验中学片区教研共同体的成立,使片区内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片区教研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

“片区教研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

“片区教研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研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科教研工作的开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少地区开始探索建立“片区教研共同体”。

本文将对“片区教研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片区教研共同体”建设的背景和意义“片区教研共同体”是指以学校为基础,以地理区域为范围,由一定数量的中小学校共同组成的,侧重于教师教育专业化、学科教育专业化和教学管理专业化等方面的合作共同体。

通过建立这样的共同体,可以促进学校间的教学资源共享、教师间的教学经验交流、教育教学活动的协作与合作,从而提高片区内各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研水平。

1. 促进资源共享。

各个学校在师资、教材及其他教育资源方面存在差异,建立“片区教研共同体”可以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使得各个学校能够共享各自的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整个片区的教学水平。

2.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通过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授课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加强学科建设。

建立“片区教研共同体”可以促进学科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学校之间的学科建设水平,达到学科专业化的目的。

4. 促进教学改革。

通过组织教研活动,可以促进教学改革的开展,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适应新的教育形势的要求。

5. 增强学校凝聚力。

建立“片区教研共同体”可以增强片区内各个学校的凝聚力,促进各个学校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协调,形成合力,使整个片区的教育发展更加协调与有序。

1. 确定共同体成员。

首先要确定“片区教研共同体”的成员范围,根据地理位置和学校类型等因素来确定参与共同体的学校。

2. 制定共同体管理机构。

在共同体内部设立专门的教研管理机构,由各个学校的管理者、教育专家等人员组成,负责共同体的日常管理和工作推进。

3. 制定共同体教研计划。

根据共同体成员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共同的教研计划,确定教研的重点和主题,确保教研活动的有序开展。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将教育实践者、学术研究者、教育管理者等多方力量联合起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和教育发展。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有利于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推动教育教学创新,实现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和共同发展。

一、构建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各地教育资源的差异性也日益凸显,教育教学质量的不均衡性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成为大势所趋。

教研共同体是一个区域内的教育实践者、学术研究者、教育管理者等在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方面形成的合作网络。

通过共同体建设,可以形成资源整合、协同创新的强大动力,为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推动教育发展,促进教育现代化是非常必要的。

二、构建目标1、整合优质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可以整合区域内优质师资、教育资源和研究机构,共同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减少不同地区教育资源的不公平现象。

2、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通过构建教研共同体,可以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发展的良性互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3、加强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育质量。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培训、学术交流和教学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育质量。

4、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共同发展。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可以促进各地区间的教育互动和共同发展,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均衡、共赢和共同发展。

三、构建路径1、建立合作机制。

在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教育实践者、学术研究者和教育管理者之间的合作机制。

这种合作机制可以是由政府主导的,也可以是由学校和研究机构主导的,重点是要形成一个统筹协调的合作网络。

2、加强资源整合。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学生、教育设施、教学资源、学术研究成果等,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方联动、纵横连线”的区域教育共同体教研机制建设研究

“四方联动、纵横连线”的区域教育共同体教研机制建设研究

“四方联动、纵横连线”的区域教育共同体教研机制建设研究作者:陈辉霞王涛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24年第01期为健全区域教研体制机制,佛山市顺德区努力构建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教研机构为主体、中小学校为基地、相关单位通力协作的教研工作格局,创新教研工作方式,对标国家对教研工作提出的新的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顺德区教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发展中心”)立足区域实际,发现问题,剖析问题,探索解决之道,努力构建“四方联动、纵横连线”的区域教育共同体教研机制,赋能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区域教研现状分析为进一步了解顺德教研情况,发展中心组织人员深入镇街和学校,进行全面深入调查分析,发现顺德教研工作存在不少困惑和弊端,如教研工作的基层乏力,教研氛围不浓厚;有的教师教研意识、合作意识淡薄;教研形式单一,通常以听评课为主,教研开展没有针对性,导致教研工作流于形式,实效性不高;教研整体规划有待提升,没有教研特色,区域联动辐射欠佳;教研实施过程中环节的科学性、发展性还有待提高,缺乏必要的评价机制;教研活动考勤制度执行不严,导致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等等。

可以说教研机制的有效性成为制约顺德教研工作有效开展的瓶颈。

为解决以上问题,经过研讨,发展中心决定以广东省基础教育县(区)教研基地建设为契机,以“研究、创新、引领、服务”为核心理念,围绕“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这一重点工作,积极探索有效的教研机制,着力打造“四方联动、纵横连线”教育共同体及其管理机制,以促进顺德教育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

二、构建教育共同体的基本要求“四方联动、纵横连线”教育共同体,是指在发展中心的管理体制下,通过跨学校、跨区域的合作与协调,形成协同发展机制,促进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优化配置。

发展中心以顺德10个镇街和6所区属初中为工作对象,在同质促进、异质互补的原则上建立,并根据各自特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联合互动,共同开展教研,从而形成一种资源共享、相互借鉴、协同研究、共同发展的良好教研生态。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区域教研共同体是指以一定的区域范围为基础,由一群志同道合的教师、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教育专家、学生、家长等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组成的一个团体,以教学研究、教学互动、教学评估、课程开发等活动为核心,致力于加强区域内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进而实现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

具体而言,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制定清晰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是共同体建设的基础,要确保各成员的角色明确、工作任务清晰、沟通协作高效。

在实践中,可以建立共同体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教学组等机构,划分工作领域、明确职责范围,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2.明确共同体的目标和工作方向共同体的目标和工作方向需要通过共同讨论和协商来确定,要与当地教育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际意义。

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和不同问题设置具体的研究课题,并制定针对性的调研和分析方案,以便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3.建立科研调研机制科研调研机制是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召开教研活动、开展小组讨论、制定教学方案等方式实现。

在实践中,可以采取共同研究、分组探究、集体听课等方式开展教学研究,寻求优化教学方案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途径。

4.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教师培训和交流是共同体建设的重点,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编写教材、开展教育教学讲座等方式来实现。

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学经验的共享、实践教学创新,从而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建设信息化平台信息化平台是共同体建设的必要条件,可以实现在线学习、教研交流、教学管理、教育统计等功能。

在实践中,可以建设共享资源库、研究档案室等平台,方便教师在线学习、共享研究成果、管理教学过程,同时还可以实现教学信息化的管理与统计。

总之,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参与、协调配合,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构建和谐、公正、高效的教育体系,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初中区域教研共同体范文(3篇)

初中区域教研共同体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质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

为了提高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区域间教育教学交流与合作,构建初中区域教研共同体成为必然趋势。

本文旨在探讨初中区域教研共同体的构建意义、实施策略及成效,以期为我国初中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二、构建初中区域教研共同体的意义1.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初中区域教研共同体的构建,有助于整合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区域教研共同体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间的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3. 增强教师团队凝聚力教研共同体为教师提供交流、学习、成长的平台,有助于增强教师团队凝聚力,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4. 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区域教研共同体通过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新路径,推动教育改革创新,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初中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实施策略1. 明确共同体的目标与任务初中区域教研共同体应明确自身的目标与任务,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培养优秀师资队伍等,确保共同体工作的有序开展。

2. 建立健全组织架构成立初中区域教研共同体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共同体工作的顺利实施。

同时,设立专家顾问组,为共同体提供专业指导。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开展教师培训、教学研讨、教学观摩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同时,注重青年教师培养,为共同体注入新鲜血液。

4. 优化课程资源整合区域内优质课程资源,搭建课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鼓励各学校开展特色课程建设,丰富课程体系。

5. 创新教学方法鼓励教师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同时,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 强化教学评价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区域教研共同体是指将某一区域内的教育机构、教师和教育管理部门等各方力量,围绕共同的教育发展目标和需求,形成一种共同体意识和协作机制,共同开展教育研究、师资培训、教学改进等活动,以促进区域内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学校的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本文将从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必要性、具体操作步骤和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可以促进不同学校间的资源共享和协作互助,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教师的共同研究和交流,可以及时吸收其他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和经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通过共同的教研活动和教学改进实践,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3.推动教育教学改革1.明确共同发展目标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共同的发展目标。

各参与单位要深入了解该区域的教育现状和发展需求,共同商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形成共识和行动计划。

明确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后,才能统一思想、集中资源,促进教育发展的融合和协同。

2.建立联席会议和机构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建立联席会议和机构,形成协作机制和工作机构。

联席会议由各参与单位的负责人和教育专家等组成,负责制定共同发展规划和工作方案,协调推进教研和教学改进等工作。

还应建立专门的教研机构或中心,负责具体的教研活动的组织和指导,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和指导服务。

3.开展共同的教研活动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开展共同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交流和合作。

可以通过举办教师座谈会、教学观摩、教学示范等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经验交流。

还可以组织跨校合作的教研课题和项目,共同攻克教育教学难题,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4.推进师资培训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需要推进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区域间教育合作愈发紧密,各国之间的教育交流和合作也越来越频繁。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不仅能够促进教研水平的提高,还能够推动教育改革和追求教育公平。

本文将从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的背景、目标和实施策略等多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的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的教育体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全球化的影响使得各国教育改革面临着更大的压力,需要借鉴和吸收各国先进经验;教育资源和教师队伍的结构存在不平衡现象,教育发展的差距日益加大。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的目标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的目标是促进教研水平的提高,推动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公平。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1. 教研水平的提高:通过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交流,促进教师间的互相学习和合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为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提供支持。

2. 教育改革的推进:通过各国间的教育交流和合作,借鉴各国的教育经验和先进技术,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3. 教育公平的促进:通过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协调,减少教育发展的差距,提高教育公平的水平,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实施策略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实施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策略和措施。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示例:1. 加强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交流:通过建立合作网络平台和组织区域性的教研活动,在教师间开展研讨会、研修班、培训等形式,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2. 建立合作机制和合作项目:通过建立区域性的合作机制和合作项目,鼓励各国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

3. 培养教师队伍的跨文化素养:通过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教师队伍的跨文化素养,加强教师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引进各国的优秀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

学区教研共同体建设研究

学区教研共同体建设研究

学区教研共同体建设研究在教育领域中,学区教研共同体建设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改革措施。

学区教研共同体旨在通过搭建资源共享,教师互助合作的平台,推动教师之间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本文将介绍学区教研共同体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建设过程。

一、学区教研共同体的定义学区教研共同体是指在一个学区范围内,教师通过交流、合作和共享资源,共同探讨教育问题、进行教学研究,并通过互相帮助,提升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组织形式。

学区教研共同体不同于传统的独立教研活动,它将教师纳入一个大的组织群体中,实现资源共享、经验分享和教学互助的目的。

二、学区教研共同体的重要性1.促进资源共享:学区教研共同体通过整合学区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将这些资源分享给全体教师,使得每个教师都能够从中受益。

教师可以通过共同体平台获取优质教材、教学案例和课堂教学技巧等资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提升教学质量:学区教研共同体的建立能够激发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通过教学观摩、听课评课等活动,教师们可以互相借鉴优秀教学案例,共同研究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3.培养专业社群:学区教研共同体的建设有助于建立起教师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和职业社群,教师可以共同面对教学中的问题,共同分享成果和经验,形成一个积极、团结、高效的教育团队。

三、学区教研共同体的建设过程1.确定共同体的范围和目标:首先,需要明确共同体的范围是指哪个学区,以及共同体的建设目标是什么。

明确范围和目标有助于后续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2.组建共同体的核心团队:共同体的建设需要一支有组织、有管理能力的团队来推动。

这个核心团队应由学区内的专家、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代表组成,他们应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和影响力。

3.建立工作机制和协作平台:共同体建设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协作平台。

可以通过定期召开教研座谈会、开展教研活动、建立在线平台等方式来实现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组织教学观摩和交流活动:在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组织教学观摩和交流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区域教研共同体构建的研究

区域教研共同体构建的研究

区域教研共同体构建的研究摘要:区域教研主要依托一定区域学校现有资源或优势,为解决本区域教师在教学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而开展的研究。

本研究面对我区青年骨干教师队伍,运用行动研究等方法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形成一种学习型的区域;探究研究者与教师这间的协作,同伴之间的协作,通过调查现状分析,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及对话引领,更加科学有效有效的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教研共同体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一、引言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是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共同作用的一个过程,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规律。

因而,对这个过程的优化研究是现实迫切需要的。

通过建立区域教研共同体,着重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案例展开研究,形成适合我区青年教师实际的培养措施,对于促进青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概念界定教研共同体是为完成真实任务、问题,成员之间相互依赖、探究、交流和协作的一种教研方式。

它强调共同信念和愿景,强调各个成员分享各自的见解与信息,鼓励各个成员探究以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层理解。

本文所指的是以区级教研部门统领规划,以教学片为活动单元,以学校为管理单元,以教师为发展主体,教研、培训、科研、电教四位一体、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教学片、学校相互协作,教研员联合名特优教师、教师共同对教研活动进行有效拓展,形成区域内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外部支持系统,成为推动教师队伍整体提升的支持平台。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辅之以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对我区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展开调查研究,着重于区域教研共同体运作策略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教师实际不断改进教研活动形式,观察与诊断课堂教学,进行改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同时有针对性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个案研究。

四、成果分析(一)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运作的策略1.建立共同体的三级组织架构以教师进修学校为龙头,建立区级教师教研中心,承担全区教师教研目标、计划和措施的制订及实施情况的检查反馈,同时承担区级骨干教师的教研任务和全区性教学研究活动;以教学片为教研活动基本单元,建立联席或联校教研活动机制,根据区教研中心的计划和部署,承担本教学片教师的教研活动,同时承担培养和向区教研中心推荐区级骨干教师的任务;以学校为教师教研管理单元,建立教师教研情况数据库,与区级教研中心管理平台的数据库相链接,实施教师教育的信息化动态管理。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区域教研共同体是指由同一地区内的教育工作者、学校和其他教育相关机构组成的一个合作、共享、创新和发展的教育组织。

通过区域教研共同体,教育工作者可以共同研究问题、交流经验、分享资源、互相支持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

本文将讨论如何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并提出一些可能的挑战和对策。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的第一步是确定共同体的组成成员。

这些成员可以包括各级别的教育工作者、学校管理人员、教育研究机构和其他相关机构。

共同体的组成成员应该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并愿意合作、互相学习和分享。

第二步是建立共同体的组织结构和沟通机制。

共同体可以设立一个领导团队或同等级别的机构,负责协调、组织和推动共同体的工作。

共同体还应该建立起定期的沟通和交流机制,例如开展定期会议、工作坊、研讨会和在线论坛等。

这些机制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之间建立联系、分享经验和互相支持。

第三步是确定共同体的工作重点和目标。

共同体可以选择一些共同关心的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和改进的重点,例如课程设计、评估方法、教学策略、学生发展等。

通过共同研究这些问题,成员可以相互启发、促进和共同提高。

第四步是分享资源和经验。

共同体可以建立一个共享平台,成员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分享各种资源,如教学材料、教学案例、教学视频等。

共同体还可以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访,例如安排学校间的教师交流和观摩课程。

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可能面临一些挑战。

成员之间可能存在信任和竞争的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共同体需要建立一个开放、包容和互相尊重的氛围,鼓励成员分享和合作。

共同体可能面临资源不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共同体可以寻求外部支持,如政府、非营利机构或商业机构的合作。

共同体的长期发展也是一个挑战。

为了确保共同体的可持续性,共同体需建立一个稳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并吸引更多的成员参与进来。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可以采取一些对策。

共同体可以制定明确的规则和制度,以促进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区域教育研究共同体的构建与实施.docx

区域教育研究共同体的构建与实施.docx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区域教育研究共同体的构建与实施一、现状:现有的区域科研培训无法满足教师多样化的需求2011 年,浙江省教育厅启动150 学时短期项目培训。

区科研部门将原有的“教育学术大讲堂”纳入科研短培内容。

2013 年 9 月,根据学院对全区教师培训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科研部门开始规划、组织和实施教科研短培项目,使培训逐渐走向规范。

20XX 年 9 月,科研部门对前两年的短培项目进行调研,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从培训目标看:目标制订比较笼统,集中在参训者的满意度,没有明确表述培训后参训者要达到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从培训内容看:以课题实施中的成果推广为主要内容,培训内容不全面、不系统,特别是缺少对课题研究内容的专项指导,且培训内容都是科研管理部门拟定。

从培训方式看:以专家讲座和集体授课为主要方式,缺少对培训者群体的划分,缺少学员和专家间的互动交流,也缺少区内科研骨干教师的引领和学员间的智慧碰撞。

培训者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从培训路径看:以传统的“教育学术大讲堂”为主要路径,很单一。

从培训效果看:2013 和 2014 年参训教师对科研短培项目的培训质量和效果评价,满意度为 90.1%和 91%。

2013 年杭州市教科所在对我区教科研情况进行调研时指出,区域教科研主要问题集中在校园教科研发展的不均衡,如课题申报不均、校园之间立项层级和数量不均等。

建议优化科研队伍,加强科研培训工作;注重均衡发展,可根据研究主题或学校发展层次、类别建立研究共同体,形成合力,提升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二、实践:教育研究共同体的构建和实施教育研究共同体,是指区域教育科研人员为了共同目标,自主策划、组织和实施教育科研活动,实现群体共同成长的一种组织形式。

具体是指:在共同体目标引领下,根据“分级、分层、分类”原则,按照校(园)课题研究的主题、类别和学校科研发展层次,采用自愿与统筹相结合的方式,将教师群体划分为“区域共同体、类别共同体、学段共同体”三级教育研究共同体,实施“轮值” 、“交流”、“个性服务”等运作机制,采用观摩、沙龙、论坛、讨论等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提升教育科研培训实效,促进科研队伍共同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教研共同体构建的研究
摘要:区域教研主要依托一定区域学校现有资源或优势,为解决本区域教师在教学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而开展的研究。

本研究面对我区青年骨干教师队伍,运用行动研究等方法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形成一种学习型的区域;探究研究者与教师这间的协作,同伴之间的协作,通过调查现状分析,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及对话引领,更加科学有效有效的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教研共同体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一、引言
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是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共同作用的一个过程,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规律。

因而,对这个过程的优化研究是现实迫切需要的。

通过建立区域教研共同体,着重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案例展开研究,形成适合我区青年教师实际的培养措施,对于促进青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概念界定
教研共同体是为完成真实任务、问题,成员之间相互依赖、探究、交流和协作的一种教研方式。

它强调共同信念和愿景,强调各个成员分享各自的见解与信息,鼓励各个成员探究以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层理解。

本文所指的是以区级教研部门统领规划,以教学片为活动单元,以学校为管理单元,以教师为发展主体,教研、培训、科研、电教
四位一体、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教学片、学校相互协作,教研员联合名特优教师、教师共同对教研活动进行有效拓展,形成区域内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外部支持系统,成为推动教师队伍整体提升的支持平台。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辅之以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对我区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展开调查研究,着重于区域教研共同体运作策略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教师实际不断改进教研活动形式,观察与诊断课堂教学,进行改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同时有针对性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个案研究。

四、成果分析
(一)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运作的策略
1.建立共同体的三级组织架构
以教师进修学校为龙头,建立区级教师教研中心,承担全区教师教研目标、计划和措施的制订及实施情况的检查反馈,同时承担区级骨干教师的教研任务和全区性教学研究活动;以教学片为教研活动基本单元,建立联席或联校教研活动机制,根据区教研中心的计划和部署,承担本教学片教师的教研活动,同时承担培养和向区教研中心推荐区级骨干教师的任务;以学校为教师教研管理单元,建立教师教研情况数据库,与区级教研中心管理平台的数据库相链接,实施教师教育的信息化动态管理。

2.建立基于原点的多元性教研体系
教研的规格上,要有层次性。

区教研中心,着力引领名师的打造和区级骨干教师的学习、研究和提升;教学片,着力引领校际间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逐步形成片中骨干教师群体;学校,着力引领教师的全员性教研,夯实教师队伍的发展基础,在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带动下,整体提升师资队伍。

教研的内容上,要有针对性。

共同体在制订教研计划前,要开展问卷、访谈等调查活动,本着教师缺什么补什么,想什么研什么的原则确定教研内容;教研内容要有系统性和联贯性,便于教师梯队教研和螺旋提升。

在教研的形式上,要有多样性。

教师在职教研不同于师范院校的培养,在教研的形式上,要尽可能采用教师乐于参与的形式,像案例研讨、同课异构、教师博客等都是适合教师进行教研的形式。

在教研的时间上,要有选择性。

可以为教师提供不同时间长短的教研,按时间分类,可以有短期学习课程,中期进修课程和长期课程三种。

3.建立基于现场的多功能教研过程
共同体积极倡导教师教研的“草根化”,逐步淡化把中小学教师集中起来,使其成为“学生”接受教研的传统观念,提倡教研重心下移,把在职教师的教研有机地渗透到真实现场——课堂教学情境和过程之中,在教学的实践中开展教研。

立足课堂,通过实地观察和体验,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

像目前采用较多的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同一教学内容,不同教师有多种
体验,通过教研,在交流和比较中优选教学设计,整合教学经验,优化教学过程。

立足问题,通过互动分析和反思,有利于提升教学能力。

针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是教师比较喜欢的教研方式。

对同一个问题,教师在不同的现场体验中形成的经验是不一样的,通过互动交流,可以拓展教学预设,增强教学机智。

基于现场的教研,教研共同体改变了原来的教研方式,实现了教研过程的多功能性。

(二)改进教研活动形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案例研究
在教师专业发展观的指导下,促进教师发展是教师教研活动的本质。

为此,我们教研共同体倡导教研员联合名特优教师、教师共同积极挖掘和总结区内外资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把改进教研形式、追求教研实效作为提升教研工作质量的重要突破口。

幼教游戏式教研的基本流程:找寻现实需要——采用多样化形式“对症下药”——解决现实真问题,在实践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揭示游戏式教研对促进教师团队建设的作用。

此外39中的“淮生论坛”、天小的“教师发展论坛”、“下关区小班化教学教研发展共同体”、“名师工作站”等等,区域教研共同体在努力改进教研活动形式的过程中,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教研成为教师成长的快乐土壤”。

(三)观察与诊断课堂教学,改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教研共同体能够将教研重心下移,把教师的
教研有机地渗透到真实现场——课堂教学情境和过程之中,在教学的实践中展开教研。

为此,我们要求以每个学科教研员为主,名特优教师、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建立多个团队教研,选择教研专题,并运用行动研究法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观察、研究与指导,改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课堂观察是一个多方持续合作研究的共同体,也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研活动。

为保障课堂观察的正常运转,保障其专业性,就必须依靠一定的程序。

有效的课后反馈是使执教老师乐于收到教学情况反馈,并在自我反思中尽快有所改进;使所有听课、评课教师都能从对话中获益,提升对教育教学的思考水平。

(四)对话,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个案研究
“对话”是意义表达、解读、转换与创生的过程,具有动态开放性的特点,是对教育活动意义、方式的不断叩问和应答的过程。

教研员与教师之间作为各自在现实生活生存的人,在沟通关系中进行心灵的碰撞,从而提供了“发现自我”、乃至“相互发现”的契机,是现实的交互主体性的一种表现。

因此两者之间不仅仅有单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应有更多的合作与关怀。

通过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依赖来发展合作精神,激发勇气,共享经验,两者完成自我超越。

1.访谈过程中展开“对话”
这是我们常采用的静态的“对话”方式,就是在自然观察教师的教育活动后,针对教育行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一般以一
问一答方式进行。

以问题为中心,引导教师从计划设计、实践、反馈效果等方面进行逐层剖析,帮助教师学会分析、反思,再进一步调整。

2.教育情境中展开“对话”
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反应,敏感地觉察学生的需要,“学生的行为表现与变化作为重要的评价信息与改进工作的依据”,引导教师即时调整教育行为,即时体验教育思想,教师既作为活动的执行者,又同时作为反思者进入教育情境。

这种“对话”会追随情境的变化而不断生发“对话”内容,随机指导,既有助于教师获取洞察力,又有助于即时解决问题,即时领悟。

3.群体研讨中展开“对话”
让几个教师同时观察同事的教育实践,就他们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交叉对话、讨论,这是一种“集体反思”,一种“案例研讨”。

同事之间的交流使得原来为各人所有的经验、观点成为一种共享的资源,是信息与灵感的巨大源泉。

4.课题研究过程中展开“对话”
围绕课题研究,与教师在共同探究过程中展开“对话”,以合作学习者的角色审视教育实践和教育经验,将其视为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系统。

这种“对话”才是长期的、有计划的行为,一般要经历大胆设想、踏实行动、开放对话、总结与改进、总结个案、建构模式、提升理念等几个步骤,经过循环往复进行,教师的素养和整体水平才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校本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08.
[2] 陈向明.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
[3] 陈向明. 质性研究——反思与评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6.
[4] 傅道春.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变化[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1.
[5] 钟启泉.为了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01
作者简介:
陈卉,女,1972年2月出生,职称: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科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