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诊断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揽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9月第20卷第9期中医药学刊
中医全息诊断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揽要
骆文斌吴承玉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学院,210029,江苏南京//第一作者男.1974年生.2000级硕士研究生)
摘要:中医垒息诊断是全.S理论与传统中医诊断相结合的产物。表文主要对中医全息诊断的源流、机理、诊断方法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及全,S理论对中医诊断学的发展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中医全息诊断;理论研究;临床应用:综述
中图分类号:R—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276(2002)09—0053—02
中医垒息诊断,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全息科学对人体病理变化所反映出的相关特征和相关规律,进行诊察、判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望、闻、问、切或其他途径,渗察疾病显现在各个方面的症状和体征,从局部了解整体,从体表了解机体深部的病因、性质及相关器官、组织的内部联系和相关规律,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1]。
1中医全息诊断的源流
中医全息诊断的思想源于(内经)。(灵枢-本脏)日:“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历代医家也自觉地应用全息思想.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医诊断学体系。1948年.匈牙利物理学家DGabor等发明光学全息术,提出“全息(Holography)”一词。1973年.张颖清氏发现人体第二掌骨侧穴位群,随后提出宋位全息律;1980年又提出生物全息律;1983年创建全息生物学;1986年相继提出全息胚学说口,。1989年,李莱田氏提出垒息医学及其相关概念,随后出版(垒息医学);1997年,在他的(垒息医学大全)一书中.正式提出中医全息诊断的概念、原理。
2中医全息诊断的机理
司外揣内、以表知里理论司外揣内就是指通过观察事物外在的表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变化的一种认识方法。对全息诊法而言。司外揣内的“内”是指机体内部脏腑器官、四肢百骸;“外”是指机体的表象.包括通过望、切等所获得的全部信息。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不仅同自然界有密切的联系.而且人体体表组织器官与体内脏腑、局部与全身也有密切联系。人体的这种整体联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作用而实现的。脏腑虽居于内.但其生理和病理变化,必然会在相应的体表组织器官上反映出来,其中就包括形体组织、五官九窍在神、色、形、态、运动等方面的征象。医生通过洞察和触摸按压等全息诊法加以了解,并运用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便可推测体内脏甜的病变。
身形五脏论、缩影理论(素问-调经论篇)日:“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藏(41。”说明身体每个部位及组织都有五脏六腑之气血灌注和功能表现,所以诊查人体面部、寸口、舌体、耳部等狭小区域内的变化便能测知全身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状态,这就是“身形五脏论”的观点。根据中医学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局部与整体是辨证的统一。人体每一局部区域内的生理病理变化,都蕴涵着全身五脏六腑、气血阴阳的整体信息,即某一局部常具有全身“缩影”的特征,如头、
面部、舌部、眼部、耳部、寸口、尺肤、躯干、第二掌骨侧、足部等,均是整体的缩影.这就是“缩影理论”。通过诊察这些“缩影”的病理信息,就可了解整体病变。
网络学说和第三平衡理论中医学认为,人体内脏和体表之问的联系是通过经络来进行的。经脉不仅具有(灵枢-海论)所目:“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C21”.即沟通内外、联系肢体的作用,而且还有运行气血、营养周身的作用,如<灵枢・本脏)日:“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胡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2]。”由于经络在人体内如阿络一样四通八达,故有人将体表内脏之间的通路与作用系统称为网络系统或称为第三平衡论和整体区域全息论。也就是说,由于经络的联系和经络输注气血的作用,临床上通过诊察局部,就可测知经络及其相应脏腑的病变。
其他理论中医全息诊断的其他理论尚有:①哲学基础理论“哲学是科学之母”。在哲学史上,人们不但很早就认识到整体是南部分组成的,也很早就认识到整体通过部分来映象整体,系统中每一个小系统都反映和含有整个系统的性质和信息,即小系统映现系统的整体。全息论认为.一切系统的整体信息储存于各相对独立部分之中,而人体是一个全息系统,局部的信息可反映整体的信息。②胚胎学基础理论。生物体任何部分的体细胞都有与受精卵或原初细胞相同的一套基因。所以.处于向着新整体发育的某个阶段的胚胎——垒息胚在机体的任何部分都存在着。根据全息胚与整体之间的联系,任何局部异常情况都有可箭作为诊断整体病变的依据【5J。③全息形态学基础理论。全息形态学认为。多细胞生物体的每一相对独立部分(全息元)的形态构造模式是整体形态构造模式的缩影。利用这一原理就可以由局部诊察整体的状况。④全息生理学基础理论。生化基础相同的细胞群载有共同受体,它们不论存在于什么部位,化学感受性仍相同。因而也就构成体表器官和内脏间的广泛而有特定意义的联系。当这种全息生理发生异常.我们应用中医全息诊断方法,就可以发现人体的病变。⑤信息理论。一切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都是通过信息的交换实现的,信息供助载体、通过信道的传输在控制与被控制结构中发挥作用。人是宇宙中最高级的自动控制系统,生命信息通过神经、体液、经络等作用于相应组织,因而只要根据相应组织的信息,就可以诊察整体或局部的病变。其中生物电的变化就是一个重要的倍息。
3中医仝息诊断的方法殛其临床应用(下转第55页)
2002年9月第20卷第9期中医药学刊
次综合,是高度分化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综合,中医学根本不可与之同日而语。“从中医现代化的角度看…中医学必须经历分化时代这一阶段,因为系统论等是在高度分化的现代科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如果不能完成这一阶段,那么中医学的发展也就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只是坐而论道罢了”。因此“中医学的研究目前主要处在被验证、被解释的状态…是一个必然的阶段”【6j。
那么,保持中医特色与走向分析还原是否矛盾?一种典型观点就认为“中医特色,是中医学的精髓与优势,也是中医学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如果丢掉中医特色.中医学就不可能存在发展”【7J。笔者认为,中医特色是其优势,但却不是其精髓.它的精髓应是其科学性,正是它的科学性才决定了它的存在;而特色却成为自晚清以来中医不断要求进步,以求生存发展的最重要原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医特色既是优势又是劣势。中医要现代化,必然要弱化其特色。因而,强调中医特色并不能成为中医消融到现代科学中去的理由。而中医融入现代科学,也不意味着“中医现代化实现之日,就是中医学消亡之时”。更科学的说法应该是中医学“融汇”到现代科学之中.因为中医学的民族性(体现为中医特色)不可能消逝得无踪。由此看来,实现丁现代化的中医学必然仍叫中医学(虽然它在实质上与现代科学丝毫无异)一而这种现代化丁的中医学或许正是广大中西医结合论者所称的中国新医学吧。
参考文献
[1]严灿.王剑,高敏中医现代化探讨U]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7:9
[2]酥士奎,陈维养前言[C].中医药研究,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5
[3]申维玺,刘玉梅.细胞因子网络与中药的作用机理[J]中药现代化。2000,6:2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民出版社。1961,57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j北京:^民出版社.1995,287
[6]杨进.等博古通今[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71
[7]周学胜.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5:265
(2002—03一10收稿;2002—0511修回)
(上接第53页)中医全息诊法四十余种,常用的有:头诊、耳诊、目诊、面诊、鼻诊、人中诊、唇诊、尺肤诊、脉诊、第二掌骨诊、手诊、指甲诊、腹诊、足诊、腑穴诊等,其中有的本身就属于中医传统诊法之一。它们的特点是简单、经济、适用广泛、灵敏度高、无创伤性,而且对某些疑难病(如肿瘤)可提示早期信息。近几十年来,不断有新的中医全息诊法被挖掘、整理、应用和完善。它们中的许多诊法除了运用传统望、闻、问、切外,还引进了一些现代技术,如垒息穴电学测定、用特制染色液染色、疼痛原因分析、知热感度测定、温度测定、光谱分析等。许多学者致力于中医全息诊断的客观化、仪器化,如宋少珙利用检测眼镜,检查眼底络脉变化;张颖清自制生物全息电固诊断仪,进行第二掌骨穴位群检测【“;盖国才父子发明“Gai盖氏肿瘤诊断机”进行穴位测定【7一。中医全息诊断临床应用广泛,有关报道很多。如蔡纪明观察到面部蟹爪纹的分布主病有一定规律,他发现58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两颧有轻重不等的蟹爪纹者44例.阳性率76%,且阳性率和程度与气道阻塞程度及肺循环障碍的病理改变戚正比;王允惠等对33例食管癌病人及39例健康人的耳部食管穴探察,发现食管癌患者耳壳增生物的出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敏感性高达99.96%.特异性为641%。李艳冬观察3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腹征,发现均有上腹正中或偏左、偏右处压痛拒按,局部硬(肌肉紧张)“]。
4结语
全息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传统中医诊断学的内罂,两者的结合产生了新的诊断思维模式。但是,中医全息诊断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存在许多争鸣。它容易受操作环境、操作手法、被涮者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甚至同一天中时间的不同时段也会干扰诊断结果;在诊断过程中.主观因素很多、客观性不够强;检测结果可重复性差,判读也有一定困难;其诊断机理有待深入探讨,诊断方式被认可需要一个过程。此外.极少数人由于对其认识肤浅而我们盲目推崇。因此,对待中医全息诊断,应采取科学的态度:①运用多学科知识,对其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加强全息诊断仪器的研究.提高仪器诊断的准确率;③结合临床实践,检验各种诊法的合理性。只有这样,中医全息诊断不断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幕田,田道正,焦春荣全息医学大垒[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35
[2]张珍玉灵枢经语释[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01,313,388
[3]叶永生全息生物学原理与应用[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
[4]黄帝内经紊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牡,1994,334
[5]张颖清全息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226[6]张颖清生物垒息诊疗法[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39[7]盖国才中国穴位诊断[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5
[8]盂庆云中国中医药发展五十年(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杜.1999,163,165,168
(20020307收稿;200206—21修回)
静弧毽马G已s%{讲稿6{8黾磷8黾s锯黾s4醛8%虢‰虢锈粕‰《《北京中医》2003年征订启事§嘉<北京中医)是中医、中西医结合综合性学术期刊,击裢由北京中医药学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面向董萎基层,注重临床实践,突出中医特色和北京地区特色,姿霉选登全国各地文章,栏目多样,编排规范,内容充实新器爱颖,设有京都名医、老中医经验、临床报道、中药方剂、盘爵针灸经络、成药研究等栏目。本刊附有英文目录.适宜尝蔓各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和中医爱好者阅读。欢迎《嚣广大读者订阅,国内定价每册650元,全年3900元。警毒国内代号2587。当地订阅不方便者,本编辑部代办毒墓邮购。编辑部地址:北京东单三条甲七号。皇§邮政编码:100005电话:(010)65251589传真:女i(mo)65223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