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美术鉴赏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美术鉴赏
徐悲鸿
姓名:懒猫的流浪
学号:200xxxxxxxx
系别:xx学院
班级:20xx xxxx(专业)
日期:2010年11月2日
摘要:徐悲鸿的一生都献给了艺术。他的作品体现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中国画则融西方艺术手法于中国传统艺术之中,别具一格。其留给后人的名画数不胜数。本文着重介绍了他的《奴隶与狮》和《八骏图》。
关键字:徐悲鸿美术画家名画鉴赏
一、徐悲鸿简介
图1 图2
徐悲鸿1937年留法照片徐悲鸿照片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汉族,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
员。
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
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
术。
1927年回国。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和油画、国画创作。
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
艺术系教授、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国立北平
艺专校长。
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及苏
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及个人画展。(如图1)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
援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
协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
院长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1953年9月26日逝于北京。逝世后,北京建有徐悲鸿纪念馆,集
中保存展出其作品。
徐悲鸿,长期从事美术教育,教学上主张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培养了1大批美术人才。他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无与伦比,影响深远。在绘画上,徐悲鸿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其素描多作人物、肖像,造型精练、准确,注重线与面的结合;油画长于人物、风景,作品体现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中国画则融西方艺术手法于中国传统艺术之中,别具一格。兼工人物、花鸟、走兽、山水,尤善画马。
二、徐悲鸿与他的作品
1、徐悲鸿《奴隶与狮》鉴赏
图(3)奴隶与狮
(1)作品相关
《奴隶与狮》,油画作品,左下签题“甲子初秋,悲鸿”,著录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编《中国艺坛巨匠徐悲鸿》(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53图),收藏者称,此为徐悲鸿1942年初自新加坡归国时未能带回的那批作品之一。这幅油画创作于1924年,那是徐悲鸿油画成熟的时期。此时的徐悲鸿已在西欧留学5载。他以法国画坛名宿达仰为师,刻苦钻研西方绘画精华。这张高1.23米、宽1.53米的大幅油画凝聚了当时这位年轻画家的全部心血,展现了他表现矛盾冲突的场面,刻画人物、动物内心世界的高超技艺。
(2)作品背景
1939年初,徐悲鸿带着他的大量收藏踏上南洋之旅——包括1000多件自己的代表作(包括留学时期的素描和在欧洲各博物馆的临摹之作),历年来搜集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陶瓷、古玩、珍本印拓书刊,历年来搜集的中国近代画家如任伯年、齐白石、张大千、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赵少昂、吴作人、黄君璧、溥儒等人的作品数百幅(其中任伯年与齐白石的就有200多幅)。可想而知,这些“家当”再加上旅居南洋的三年间的大量创作(这三年是徐悲鸿创作精力最旺盛和生活相对安稳的时期),成为徐悲鸿在因突发的太平洋战争而“逃离”时的最大负担。他不得不舍弃这“辎重”的大部分,将其托付给三个朋友分三处存放,即黄曼士的百扇斋、钟青海任校长的崇文学校所在地罗弄泉的一口枯井中(其中包括几十幅不易携带的油画)、韩槐准的愚趣园中一条山沟的山坡下(据说有数百件艺术品)。1949年5月,徐悲鸿的学生陈晓楠过新加坡,将黄曼士和韩槐准处的文物带回,约几十箱。但所有这些作品,都没有确切的数字和目录,这给收藏和鉴定留下了相当大的想象和猜测空间——也许它是个永远的谜,但一定会以真真假假各种面貌在市场上出现,成为对我们鉴赏力和判断力的考验。
提到徐悲鸿画狮,有一段饶有兴趣的插曲,很能够说明这位画家的作画风格。1921年,由于中国国内局势动荡不安,留学生学费经常被中断,为了节省开支,徐悲鸿前往了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而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德国。当时,持法郎在德国生活要更容易一些。画家在德国的两年中,每天都坚持作画达10小时。徐悲鸿自幼就酷爱画动物,特别喜爱画马和画狮,表现它们崇尚自由、勇往直前的精神。每当风和日丽、又无模特时,徐悲鸿总是去柏林动物园画狮。那里的狮栏都是半圆形的,最利于画家作速写。他常常一画就是一天,中间不进饮食。他精细入微地研究狮子的骨骼结构,聚精会神地观察狮子的动态、神情,敏锐、迅速地将它们准确地记录在速写本上。正是通过成百上千幅的写生,才能有《奴隶与狮》这样的杰作诞生。徐悲鸿笔下的狮子身躯细长但不失威武,目光炯炯但并不怀有敌意。狮子有着仁慈、和善的君子之风,与奴隶互帮互助,知恩图报。
编辑本段相关记述
《徐悲鸿年谱》记述说,1922年徐悲鸿作有《画龙点睛》的素描稿,描绘中国古代画家张僧繇的故事,但未见发展为正式的油画创作;1924年的这件《奴隶与狮》是目前所见徐氏最早的主题性油画创作。为创作此图,徐悲鸿画过相当完整的素描构图及造型稿,和刻画特别深入的奴隶素描稿(分别著录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编六卷本《徐悲鸿画集•卷5》第78、79、77图,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它体现了徐悲鸿在留学时期对油画语言(包括笔触、明暗、构图、透视、色彩、造型等)的综合性把握,反映了他早期对油画风格的选择和取舍,极具研究价值。
(3)作品内容
画面描述的内容是最早由普林尼在其《自然史》中记录的一个虚构的故事:不堪虐待而逃跑的非洲奴隶安得罗克勒,被主人捉住后押送到罗马,准备喂给马戏团的狮子,就在他被扔进狮笼,眼看就要被大卸八块的时候,却不期然地被狮子认了出来——原来在几年前的非洲,安得罗克勒曾为它取出过爪子上扎的一根刺。狮子知恩图报,没有伤害他。这个前所未见的场面甚至感动了残暴的奴隶主,安得罗克勒的死刑得以赦免,并获得了自由。
而上图,就是描画的在山洞中逃跑的奴隶遇到了受伤的狮子的故事。图中,